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复习资料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复习资料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复习资料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 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 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环

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特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b.反对把心理视为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里的适应功能;c.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d.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对正常人一般心理规律的探索; e.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

※③华生---行为主义。观点:a.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 b.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 c.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d.主张把人的心理彻底生物学化和动物学化。e.强调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 f.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④魏特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观点:a.意为“完形”“样式”“结构”“组织”。B.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c.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且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d.心理“场”理论 e. 学习和问题解决也是通过整体进行的。

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观点:a.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b.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c.性本能是心理前进动力和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

⑥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a.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b.马斯洛:主张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个

体自我的内心感受c.罗杰斯: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d.个体是自由的行动者,有一种力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需求。人的天性是趋向于实现自己的潜能的。

14.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结合前面的流派)

①生物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

②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怎样受环境和经验影响的

③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

④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

⑤心理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

15.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除了基础领域就是应用领域,人格、发展、比较、社会等)

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由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2.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3.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4.动机的功能(注意例子):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5.驱力或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6.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

7.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凡是能引起集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8.需要分类:a.生物(生理)性需要:进食、饮水、睡觉与觉醒,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见12):成就、交往和权力需要

9.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有密切联系。

10.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每个人最佳动机强度不一样。

11.叶克思—多德森定律。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

12.①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成就动机其实包含着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即希望成功和恐惧失败②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③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点a.人的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顺序或力量强弱排列成等级的. b.人类需要似本能c.人类需要可以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d. 低级需要关系个体生存,是匮乏性需要;而高级需要是成长性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最高,但实现者很少。

14.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①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②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谈论所谓的自我实现,个人的自我试下应当与理想社会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③没有充分意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

控制作用。④研究方法突破了弗洛伊德临床法的局限,是一个进步。但是有较大的局限性。

15.内驱力降低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观点

a.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

b.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

16.内驱力分为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17.动机=期望×效价

18.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效价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时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2.感觉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觉知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接收机体内的刺激,觉知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有肌肉运动感觉(动觉)、平衡感觉(静觉)、内脏感觉等。

3.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4.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其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5.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6.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7.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量上呈反比关系。

8.刚刚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或最小

可觉差。

9.韦伯定律:△R/R=K,R表示原初的刺激强度,△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差别感觉的刺激差异量,那么在一定范围内,

△R随原初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相对值是一个相对的常数。K称为韦伯常数。

10.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中等强度刺激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极端条件(刺激过强或过硬)下会失效。

11.费金纳定律:S=KlogR+C。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

K和C均是常数。该公式说明,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仅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

12.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既包括感受性的上升,也包括感受性的下降。一般来说都是下降,只有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的上升。

13.与视觉适应相比,听觉适应就不那么明显。

14.嗅觉的适应速度因刺激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15.触压觉的适应较明显。

16.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因此,痛觉痛觉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而具有保护作用。

17.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18.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为明显,称为后像。

19.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强光刺激一样都是亮的),负后像(负后像和强光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

20.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两种: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毫微米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

22.可见光谱具有三维特点:波长、强度和纯度。这些特征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

23.颜色混合规律:互补率,间色率和代替率

24.(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两种不同波长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时所产生的色觉称为加色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由于某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引起的颜色变化称为减色混合

25.色觉理论:①扬—亥姆霍兹三色说②黑林:拮抗过程说

26.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16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7.听觉理论:地点说和频率说。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共鸣说由亥姆霍兹提出,行波说由贝克西提出。频率说由拉瑟福德提出。

28.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前甜后苦两边酸,两侧前,则是咸。

29.一般把肤觉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振动觉等。

30.动觉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

31.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

过程。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越丰富,知觉越准确。②我们难以觉察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感觉发生的同时,往往知觉也就产生了。③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整体反映。④知觉受一个人过去知识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①自上而下的加工:假说有模板论,原型论和特征论。②自下而上的加工。

4.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5.知觉的对象性是要把知觉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双关图)

6.知觉的整体性: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

7.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主要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好图形原则⑥同域

原则。

8.知觉的理解性:知觉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分为

a、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管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b、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c、明度恒常性: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d、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

10.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11.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12.单眼线索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质地梯度,明亮和阴影,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

13.双眼线索:视轴辐射和双眼会聚,双眼视差

14.时间知觉实际上是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

15.时距知觉的加工机制:①刺激的物理性质②内部变量③认知因素

16.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的影响称为kappa效应。

17.运动知觉也就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

18.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19.似动知觉主要有①φ现象: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②自主运动③诱导运动④运动后效

20.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1.错觉产生的原因:①知觉的情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②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③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2.意识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主观性,统一性、流动性和能动性。

3.意识水平: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创造的概念)。

4.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5.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

6.根据注意的功能,可以把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7.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是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8.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人的状态:需要与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

10.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活动的理解;②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③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④智力活动与外部实际动作相结合;⑤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

12.根据注意指向和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把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13.注意的生理指标: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②瞳孔直径的变化③脑的电活动和血流量变化

14.注意的认知机制可以分为:①听觉的集中性注意②视觉的集中性注意(埃里克森)③资源有限模型(卡尼曼提出)④双加工调节模型(奈塞尔)

15.听觉的集中性注意模型:①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②衰

减模型(特雷斯曼)③晚期选择模型(多伊奇&诺曼)

第十章记忆

1.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2.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可以分为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

4.程序记忆是对习得行为和技能的记忆。陈述记忆是是对实施信息的记忆。

5.陈述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6.根据记忆能否被意识到,可以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7.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是由斯珀林的首创性实验而被确定的。

8.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9.詹姆斯最早提出把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双重记忆理论)

10.对双重记忆理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是系列位置效应

11.短时记忆的特征:①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②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以语音为主,随材料变化有所不同③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④信息在短时记忆的加工方式主要是组块化和复述。⑤短时记忆的提取有三种:平行扫描、系列自中断扫描、系列全扫描,以系列全扫描为主。⑥短时记忆是唯一一个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

12.记忆构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在形成新的长时记忆时,原有的记忆常常发生变化,有些信息丢失了,有些则通过逻辑推理、猜想或新的信息加以弥补。

13.影响记忆保持量的因素:①材料的性质②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④学习程度⑤系列位置

14.艾宾浩斯最早对记忆保持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15.50%的过度学习效率最佳,说明过度学习对记忆是很有好处的。

16.记忆的策略:记忆教材的策略: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

17.记忆术: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和视觉心象法

18.遗忘的原因:①编码缺失②记忆痕迹衰退③干扰④提取失败

19.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0.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第十一章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概括性和间接性)。

2.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3.思维可以分为命题思维、心想思维和动作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概念是指某类事物的概括。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

7.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

8.概念的定义特征和特意特征共同构成概念的语义特征,但只有定义特征才代表一个概念必须具有的那些本质特征。

9.原型说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构成的。

10.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①过去经验的影响②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③下定义④在实践中运用概念⑤概念系统

11.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二是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

12.推理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13.演绎推理有三种形式,三段论,线性系列和条件推理。

14.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15.影响推理的因素:①推理材料的性质。②前提气氛效应③赌徒谬误④题外知识的介入

16.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历程。

17.问题解决策略:①算法式(按逻辑来解决问题的策略)②启

发式(由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的)

18.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顺向工作、逆向工作和假设检验。

1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表征: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②思维定势: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③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④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⑤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⑥动机和人格。

20.创造性思维的过程:①准备期②酝酿期③豁朗期④验证期

21.创造者的思维特点:①思维的流畅性②思维的变通性③思维的独特性④思维的敏感性

第十三章情绪

1.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

2.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唤醒、情绪行为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3.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②动机功能:情绪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③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并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④信号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情绪体验是指情绪发生时的主观感受。

5.情绪体验的维度: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

6.基本情绪或初级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

7.克雷奇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做四种基本情绪。

8.情绪状态是个体在情绪过程中显现出的身体变化及自觉或不

自觉的意识状态。具有持续性,外显性情境性和个体性等特点。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心理学导论》第十章

第十章言语 【学习目标】 (2) 【学习建议】 (2) 【学习重点】 (2) 【关键词】 (2) 第一节言语概述 (4)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4) 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5) 三、言语的种类 (7) 四、思维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9) 五、言语的生理机制 (10) 第二节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理解 (12) 一、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12) 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16) 一、词汇理解 (16) 二、句子理解 (16) 第四节言语发展 (18) 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18) 二、言语发展理论 (19) 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21) 一、双语教育 (21)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21) 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21)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 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 第七章记忆 一、记忆概述 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 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

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 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 按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例如,很久以前你学习过俄语,现在要你写出俄语单词,你却一个也写不出来了,换句话说,你不能有意识地回忆它们。但是用别的方法却可以证明,你现在对那些单词仍然是有记忆的(朱滢,1993)。 (2)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 ①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②二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学习和测验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越大,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显著;③记忆负荷量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但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 ④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⑤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 重点知识归纳

第1章绪论 第1节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个体心理现象的粗略分类 (一)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体验、意义、需要等对事物的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 态 3.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 定特点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关系: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 (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

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潜意识 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借助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他的个别阶段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可观察到的行为如吃饭、穿衣、看电视、走路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分为两类 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 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科学大家族中的成员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面三个基本的特征上,及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一)可复制性: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验证的 (二)可证伪性:指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时,必须遵从该理论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选题和提出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收集资料 (4)整理资料 (5)解释结果和验证结果 (三)系统性: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1)描述心理事件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心理学导论复习第二版

一、单项选择题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1879年 5. 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神经元 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视觉)中枢。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谈梅生津)。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含梅流延)。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差别感觉阈限)。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 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表象B )。 15.构成人类知识基本成分的思维形式是(概念D )。 1.人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D) 4.属于机能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D ) 5. 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生理机制是(突触D ) 6.大脑皮层上的顶叶是(D感觉运动)中枢。 8.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望梅止渴C )。 11.司机在开车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分配B )。 13.后学习与记忆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倒摄抑制干扰C )。 14.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记忆C)。 15.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思维C )。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知觉C ) 3.有预定识记目的并能运用有效识记方法的识记是(有意识记C ) 4.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B ) 6.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识操作A )过程。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练习题(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练习题(第一 章)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 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 、 和 。 2.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如写字、看电 视等,称为 ;另一类是 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 等。 3.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 , , 三个基本特征上。 4.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 循 , , 三项基本原则。 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 , , 三大类。 二、选择题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 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 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 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 )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 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 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 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4. 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对主客观资料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 5. 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已整理 )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199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河南大学1998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河南大学1999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与诱因(第十章,诱因在心理学导论P194)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第三章) 3.清晰度和可懂度(心理学导论P494) 4.直觉思维和灵感(第七章) 5.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第十一章) 二、简答 1.简述图形组织的原则(第四章) 2.说明颜色的基本特性(第三章) 3.试述推理的概念和种类,影响推理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导论P446) 4.简述意志的良好品质(第九章) 5.人的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第十一章) 6.什么是社会性动机?简述社会性动机的种类(第九章) 三、论述 1.评述詹姆斯—兰格理论(第十章) 2.试述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塞斯顿的基本能力说和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 3.说明掌握气质对管理工作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心理学导论P663) 河南大学200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 第十章  情绪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①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②情绪和情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感受;③情绪和情感都有其外部的表现(即表情);④情绪和情感都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乐还是痛苦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答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测谎仪就是根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能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测谎仪主要测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能自行控制的反应。 2.情绪的维度及其两级性 情绪的维度是说情绪所具有的特性,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这些特性的变化都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状态,例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提高人的活力)和减力(降低人的活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赫布认为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主要指的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还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易变性,只要引起情绪的情景发生了变化,情绪会很快地变化。情绪具有激动性,它会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 (2)情感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议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因而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1)情感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我们会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会为祖国受到侵略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 2、定义: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3主要研究领域:A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B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D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分支) F工程心理学(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G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1神经元结构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 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突触传递: 第二节大脑 1左右脑差异: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1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神经一体液调节概念:由于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途径:一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二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各器官活动。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 1概念: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指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取向。 2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强调在发展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某个特定的年龄,而要关注生命全程。心理发展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的个体中。同时,心理发展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仅是指增长和获得,也包括衰退与丧失。 3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4基本理论问题:A先天与教养的关系B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C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感知和感觉 第一节.什么是感觉p6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理解P65的剥夺实验) 感觉的产生:产生感觉的神经机构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并激活了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什么是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生理机制:(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对其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4、心理学界的学派之争最早出现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之间。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二、名词解释: 1、认知: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 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知过程 2、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 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认知心理学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教育和学校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 3、简述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围绕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 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四、论述题 1. 你认为学习心理学有何意义?心理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1 )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河南大学心理学历年试题(完全版)

河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普通心理学历年试题(97-09) 97年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98年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