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 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 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个人思想:1.民主主义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是“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对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未来世界,将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马上废除私有制,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3.肯定“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斯大林在苏俄的恐怖专政,是苏俄制度造成而非个人品质问题;“任何独裁制度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

不可能分离的”。没有民主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绝不能创造社会主义,苏联早已不是社会主义。

4.世界大战中不能引发革命,殖民地不能获得解放独立。“此次若是德、俄胜利了,人类将更加黑暗至少半个世纪,若胜利属于英、法、美,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我们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贪污,有可能恢复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胜利属于德、意、日,我们必然沦陷为殖民地”。

5.放弃对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信仰。

半个世纪过去,陈独秀上述论断有些被证明是错误的,有些则是卓识远见。国民政府认为他攻击斯大林,有碍联苏抗日,下令禁刊陈的文章。已经排除王明影响的中共中央,托朱蕴山等人游说陈去延安养老,免得他在外边“胡说八道”,也为陈拒绝,说是“我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托派上海中央猛批陈时,托洛茨基多次派人劝陈赴美参加第四国际领导事务。陈表示在祖国危难之际,他哪里也不去。贫病交加,四面受敌,陈独秀依然不遗余力地探索变革之道,期望再造中华。

历史贡献:

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第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第六,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杰出成就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如果不是后来转向政治斗争,他无疑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之一。

社会评价

综合评价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从“右倾投降主义”,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为什么抠掉了“投降”两个关键性的字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被看作陈独秀犯严重右倾错误标志的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都是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因此,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中国大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党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10]

个人评价

作为陈独秀曾经的战友,继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博古、张闻天之后中共党内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生曾多次论及陈独秀。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

一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及陈独秀:

1.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认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毛泽东的这一看法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并没有根本改变。1936 年,应斯诺之邀谈及早年经历时,毛泽东多次以尊敬的口吻提到陈独秀。他说,自己当时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作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

2.警醒全党牢记历史教训。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毛泽东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党的领导权而使党蒙受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在30 年代后期,由于王明右倾思想在党内的巨大影响,毛泽东谈及陈独秀,更侧重于提醒全党警惕右倾,要求全党牢记历史教训。当斯诺要求毛泽东对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进行评价时,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把最大的罪责归于陈独秀,认为他的“动摇的机会主义,在进一步妥协明明就意味着灾难的关头,使党丧失了决定性的领导和自己的路线”。甚至认为,“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多次指出,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警醒“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

二是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从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角度谈及陈独秀:

1.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创党有功。七大前后,毛泽东多次讲自己是陈独秀那一代人的学生。1942 年3 月30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讲道:“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4月21 日,毛泽东在讲七大工作方针时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2.反思全党总结处理陈独秀问题上的教训,要求处理历史问题时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七大前夕,毛泽东反思党在处理陈独秀等人历史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与党内错误路线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其一,与党内错误路线做斗争时,应该注重强调产生错误的社会原因,而不是强调个人问题。在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其二,与错误路线作斗争,其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内战时期,喜欢图简便,不愿意同犯过错误路线的人共事,…一掌推开?…简单明了?的那样一种作风是不好的。”“任何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只要他已经了解和开始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应该不存成见地欢迎他,团结他为党工作。即使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和改正错误,但已不坚持错误的同志,也应该以恳切的同志的态度,帮助他去了解和改正错误。”

不过,肯定陈独秀曾经的历史功绩,并不意味着可以抹煞他曾经的错误。七大前后,毛泽东也多次提醒全党牢记陈独秀的错误。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严厉指责陈独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人”,“到了大革命后期就不要马克思主义了”。1945 年4 月20 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同年8 月9 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中央决议的形式通过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说法,对其后中共对陈独秀的评价起了重要影响。

三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毛泽东论及陈独秀,使用了“大叛徒”“反面教员”等词语,但是他的批判集中于其组织“托派”分裂党的活动,并非全面否定。

1955 年2 月,毛泽东在对《邓小平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稿》修改时写下了“我们党内曾经出现过陈独秀、张国焘等著名的大叛徒,他们都是阶级敌人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的批语。1956 年7 月14 日,毛泽东在同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的谈话中,又将陈独秀与蒋介石、李立三、王明、张国焘、高岗同列为“反面教员”。

毛泽东的这种评价,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未忘记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给党带来的血的教训,尤其是陈独秀后期成立托派,背离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错误。而高、饶反党联盟的出现,使毛泽东再次警醒陈独秀后期“搞托派”、“搞分裂”的活动。他认为,对这一类人,“无法采取帮助态度,因为他们不可救药”。所以,“只能打倒”。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1953 年,经过安徽考察的毛泽东特地嘱咐地方政府照顾陈独秀后人的生活。据此,地方政府确认了陈延年、陈乔年的烈士身份,颁发了烈士证书,在世的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及其子女也得到了相应的照顾。

党史人物

张家口人物 李泰棻,字革痴,号痴庵。男,1896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揣骨疃一书香人家。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专攻史地,但因学杂费高昂,遂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三年级时,在时任北京师大校长陈宝庄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史著《西洋大历史》,全书80余万言,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名教授的推崇,皆为其作序,一时轰动了京城各高等学府。引起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高度重视,22岁时,被破格聘为北大教授。 李泰棻先生青年得志,声望日高,教学尽心尽力,全国各大学争相聘请,仅见习期间,就兼任北京私立国民大学教授、朝阳大学教授。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1918年任国立山西大学教授,第二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任武昌高等师院文史地理部主任。1924年任察哈尔省教育厅长,受冯玉祥将军委托常去北京协和医院看望问候孙中山先生的病情。1925年5月27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鲁迅联合七位教授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对学生予以声援,七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李泰棻。1926年执政的段祺瑞让其以副部长之职代管教育部。1927年,李大钊就义,无人敢出面料理后事,作为同事兼及挚友的李泰棻毅然为其收尸入殓,买棺治丧(见《关于李泰棻》,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6月28日)。1928年任北平特别市教育局长、北京市立师范大学校长。1924-1930年应冯玉祥将军之邀讲解《孙子兵法》,

并被任命为中将秘书长。1931年后协助冯玉祥组织**同盟军。1937年前,致力于史学研究,著作颇丰,主要有80万字的《中国史纲》、50万字的《西周史征》、30万字的《国民军史稿》、50万字的《方志学》。1931年-1934年出任《绥远省通志》总纂,还著有《鲁迅遗事》。1938年冬任伪天津市教育局长,是受汪伪政府胁迫。1939年-1948年应北京师大校长之邀任文学院院长。1950年应察哈尔省副主席吕复之邀,由省政府教育厅长李舜琴赴北京接其回察任教。先后在宣化中学、宣化师范、张家口市教师进修学校任语文、历史教师。 1956-1962年任张家口速成师专、张家口师院语文教师,讲授古典文学深入浅出,对字、词讲解深透,乐于提携青年,常以“功夫凭苦练,学问靠勤奋”的话激励人们,告诉青年要多读书、多积累、多动笔,帮助张家口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师资。 新中国成立后,李泰棻回到家乡张家口,先后在宣化中学、宣化师范、张家口师专任教,12年间,为家乡培养了大批师资。1962年,应河北省委宣传部长朱子强举荐李先生到天津历史研究所工作,之后中央文史研究馆邀请其赴京编写《中国近百年史》。1964年调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任研究员。1972年,李泰棻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他也曾从过政、从过戎,担任过绥远省、北京市、天津市教育厅长以及冯玉祥将军的中将秘书长,但是他主要从事的还是教育工作,专门研究中外历史,成为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 李泰棻的史学著作有十几种,他19岁时写的《西洋大历史》一版再版,出四版时,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等为之写序,

党史人物——左权_作文素材

党史人物——左权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县。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和勤劳的品质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北联高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他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 1930年6月回国后,左权先在上海与刘伯承一起翻译苏军条令,随后被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此后,他担任过新十二军军长和新十五军的军长,参加了历次反

“围剿”斗争。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因不满一些过“左”的主张,被有些人诬称有“托派”倾向,使他一度因所谓政治问题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军事教官,但他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1934年10月,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到达陕北后,他代理红一军团长,率领这支中央红军的主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此后他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着名战役。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党史人物--李达先进事迹

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中,有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李达。虽然后来他一度脱党,却经毛亲自批准再度回到组织里来,并成为一个没有预备期的“特殊”党员。李达,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生于1890年,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读书。1913年赴日本留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后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并在那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后,他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他主编了《共产党》理论月刊,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1921年7月在上海望志路106号那间有特殊意义的屋子中,作为上海小组的代表,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分工负责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后又担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李达与陈独秀的矛盾日益尖锐,并辞去了中央局宣传主任。翌年因在建党和发展党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他脱离党组织,回湖南从事教育启蒙。此间他仍和中共党内的旧友保持着关系,并配合着做些革命的宣传工作。1927年,长沙发生反共“马日事变”后,李达又去上海的法政大学和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处任教授、系主任。在此期间,李达虽在党组织之外,在思想上仍坚信共产主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不辍,他的著作成为毛和其他许多革命者学习研究哲学的重要书籍。1949年,李达利用他的声望参加并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他应中共中央电邀北上入京,见到阔别已久的老友兼同乡毛,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党的创始人,脱党后又回到党内,一个画了近30年的圈终于圆满。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过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校长、一级教授,以及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等职务。1966年夏,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受到点名批判,8月24日在病痛交加中含冤去世。一个革命的政党,必须有一个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紧随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当时只有极少数赴日本的留学生接触过一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不是原著),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几乎是与党的建立同时进行,理论准备非常不足。在这种近乎于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需要专门从事革命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大师。李达与相约建党的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董必武、周恩来等人相似,都曾留学日本,并最早接触了马列主义,不过这些人建党后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党务和社会活动,只有李达能专心于理论,并且成果斐然。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与其说是个政治家,还不如说是个学问家,这从他在党的“一大”中所处的地位便可见端倪。在“一大”上,党纲还是由国际代表起草,不过李达已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当时因党员只有五十几个,各地组织尚未健全,因此只选出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领导机构。李达之所以当选,与他进行会议筹备有关,更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超过其他代表。1922年7月,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李达的寓所召开“二大”,大会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恰恰是出自李达之手。后来李达到大学当专职教授,在北平等地教育界颇有影响。他虽操一口湖南乡音,语言却简洁流畅,学识渊博,在课堂上常用伊索寓言式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因为他当时不是党员,常被圈内的进步师生们称誉为“带翅膀的”(以“飞”喻“非”)布尔什维克红色教授。李达虽因意气用事一度脱党,埋头于书斋却使他对革命理论的研究具备了独有的超脱条件。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托人将新出版的哲学书送给老友润之,毛得到后如获至宝,当成撰写自己哲学著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应该说,《毛选集》中的雄文虽然主要是对党的第一线斗争实践的总结,也汇聚了李达在学术研究中的成果,是各方面集体智慧的结晶。李达是典型的学者型人物,爱坦率地表明观点,不喜欢随声附和,话不投机往往拂袖而去。他同陈独秀闹翻,进而脱党,与此不无关系。他组织上脱党后,党内旧友仍与之长期保持着联系。1947年秋天,毛、周恩来曾几次邀请李达去解放区,因他健康状况不好而未成行。1948年底,全国革命胜利在即,李达身体康复,地下党转来一封信函———“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

党史人物--王稼祥先进事迹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中,党内有一位颇具独立见解的杰出领导人——王稼祥。战争年代中,他带着危及生命的重伤长期坚持工作;和平时期,他又为党的国际交往联络提出了真知灼见。王稼祥,1906年生于安徽泾县厚岸村,在家乡读小学后又入教会中学。1925年,他赴沪入上海大学附中,在那里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王稼祥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28年,他由团转党(当时团员转党,团龄也算作党龄)。在苏联期间,他对马列主义有深入的研究。因没有参加过党内的实际工作,他曾拥护王明的教条主义见解,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不过,他为人正派,鄙视小集团活动。1930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干事,随后任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1年4月,王稼祥赴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他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副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员(相当于外交部长)。1933年4月,他遇空袭被炸穿了肠——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经历了八小时手术,当时人称胜过关公刮骨疗毒。因无法取出弹片,只好采取保守疗法。翌年1月,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担架参加了长征。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他提出要毛担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后来,毛多次称赞这“关键的一票”。遵义会议后,王稼祥与毛、周恩来组成中央军事三人小组,指挥全军行动。过雪山草地时,他肠子流脓,甚至爬出蛔虫,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下来。到达陕北后,他因伤情恶化被中央派人秘密送往上海治疗。1937年夏,他转赴莫斯科治伤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翌年8月,他回到延安,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1944年,他因伤口恶化病倒而无法工作,1946年再度被送到苏联治疗。1947年,王稼祥回东北解放区,任东北局城工部长。1949年,他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1951年回国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56年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几十年间,王稼祥总是在腹部带着热水袋工作。解放以后,他提出过许多宝贵见解。在1958年“大跃进”中,他拒绝随风附和。1962年初,他大胆地建议应改变援外数量过大的状况,要“量力而行”;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这些观点被康生等批判为“三和一少”(即所谓对帝修反要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随后,王稼祥难以再领导中联部工作,“文革”中又遭残酷批斗和关押。因毛一再肯定他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他又被选为中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入睡前,王稼祥得知江青等要发起“批林批孔”运动,预感到党和国家又要遭受新灾难,忧心如焚。次日清晨,夫人朱仲丽唤他起床时,发现他已全身冰凉。从王稼祥的外貌看,他面容消瘦,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年轻时留学苏联五年,他被称为“红色教授”型的人物。王稼祥当年英语、俄语成绩都非常突出,在国外学习得心应手。但他与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王明等人完全不同,不是像他们那样依照苏联人的观念来思考中国的问题。毛在党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注:指中国问题)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王稼祥却始终从中国人的立场考虑国际问题,面向世界时又总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既有模仿国外建起的大城市,更有停留在古代生产方式上的广大农村。从国外留学回国的人,往往把目光只限于较为发达的城市,这样促使许多自认为先进者却脱离本国实际。所以他们纵然有千条万条妙计,结果却无从施展。王稼祥能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有正确的选择,在国际问题上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恰恰是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他的可贵之处便是能站在世界的高度,却又能反复比较和思考中国的实际。这样,处理国内问题有更高的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处处考虑到中国的利益。王稼祥于3o年代初从莫斯科回国后,很快就担任重要职务。一些人曾认为他是坚决贯彻共产国际路线的。其实,王稼祥一向尊重真理而不盲从。在反“围剿”斗争中,他感到莫斯科来的德籍顾问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按苏联的那套条令组织红军作战,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因而对当时被排斥的毛产生了敬仰之情。红军长征开始后,王稼祥由几个担架员抬着行军。走进广西时,他见部队由赣南出发时的8万多人只剩3万多,焦急万分。这时,毛生病也坐担架,二人在同行中不断交谈,都对党和红军的前途极为担忧。王稼祥坦率地表

党史人物——李大钊_作文素材

党史人物——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着的“二十一条”。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着名的《每周评论》。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

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三大以后,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直接负责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7月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领导北京人民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等革命斗争,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对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于28日英勇地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就义后,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现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之一。

党史人物--张闻天

党史人物--张闻天 在中共党史上,张闻天曾在短期内当过党的总负责人(亦称总书记),遵义会议后三年多存在着“洛(张闻天当时笔名为洛甫)毛合作”的领导体制。不过这位被誉为“红色教授”的学者型人物,一向愿意钻研理论而不长于具体事务,曾三次主动“让贤”,被传为佳话。 张闻天,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他17岁时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随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列注意的先驱者之一。 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翌年7月去日本东京学习,1922年夏又自费留美勤工俭学,一年多后回国。1925年6月初,张闻天在上海入党,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和工作。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从此即用译音“洛夫”、“洛甫”为笔名。因他在理论研究上高于留苏的其他人,王明等教条主义者大力拉他,而张闻天因缺乏国内实际工作经验,一时也对他们的主张表示赞同。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任中宣部部长,后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

(相当于总理)等职。 张闻天通过实践,认清了“左”的错误危害,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大力支持毛泽东领导红军。会上,张闻天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又替代博古负总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三十年代末期以后,他主要分管党的宣传教育。延安整风时,他检查了过去的教条主义倾向,要求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1945年党的“七大”后,他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却主动到东北去,曾任东北局组织部长、省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领域,历任中国驻苏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八大”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由于他对“大跃进”提出不同意见,被错误地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撤职后任中科院哲社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文革”中遭极“左”势力迫害,他被监护审查并遣送到广东肇庆。因毛泽东对他还有过好的评语,晚年他在生活上得到些照顾。最后,他以张普(意思即普通人)的名字被安置在江苏无锡,1976年7月1日病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因主要精力投入实际斗争,加之文字翻译有一定难度,在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方面还很不够。张闻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是党内为数极少的造诣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

党史人物——董必武-作文

党史人物——董必武 董必武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年考取秀才。 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 后在黄州任教员。 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年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年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 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

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年月参加长征。 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 年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年月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岁。

党史人物

党史人物 牛化东(1906—1995) 曾用名牛殿英,字光远,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陕西省定边县人。1925年7月,在家乡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1926年转人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入国民党兰州第2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期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获释。1928年,受中共陕北特委委派到西北军从事兵运工作。曾任排长、连长、新编第11旅参谋、副官、军械官、副团长,国民政府新编第11旅副团长等职。此间,又第二次被捕,但始终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在极其艰险环境中,组织领导新编第11旅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最终使新编第11旅于1945年10月举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毛泽东称赞这次起义说:“你们是火车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11旅是反对蒋介石打内战起义的火车头。后起义部队被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11旅,牛化东任副旅长兼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随部先后参加固守定边城、智斗清乡团、攻占安边城等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宁夏(省)军区第一任参谋长,不久,兼任剿匪指挥部副总指挥,率部在宁夏南部山区剿匪。在他和其他几位领导指挥下,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至1951年4月底,终于击毙匪首马绍武,活捉张海禄,生擒李成富,彻底清除了匪患,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作出重要贡献。1954年6月,宁夏(省)军区撤销,牛化东调任新组建的甘肃银川军分区司令员,他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勤奋工作,精心组织机关和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后勤工作。1958年2月,被任命为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后兼任宁夏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副主席。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6年2月离职休养。后被批准享受正军职待遇,1982年提高为享受副兵团职待遇。1988年9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牛化东是陕甘宁边区国民党新编第11旅起义的总指挥,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11旅和三边军分区的创始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身经大小战斗多次,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地下工作,被誉为“神秘将军”。为陕甘宁边区特别是三边军分区的根据地建设和宁夏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宁夏解放后,他积极参与宁夏(省)军区的组建,并率西北军区独立第1师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剿匪作战,为巩固新生的宁夏人民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期间,分管民兵工作,经常深入工厂、农村,调查蹲点,指导解决民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先进典型,为宁夏民兵预备役建设凝聚了全部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牛化东喜爱书法与诗词,曾先后有近百首诗词在报刊上发表。离休后严于律己,保持晚节,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曾被兰州军区和总政治部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95年11月2日在银川病逝。 朱敏(1912-1981) 三边军分区创始人之一、宁夏(省)军区政治委员,陕西省榆林市人。192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工委组织部长,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冀东特委组织部长、天津市委组织部长,为开展兵运、工运、农运和学生运动做了大量工作。曾为“平定兵变”和红24军的创立作出了贡献。1933年和1935年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受尽酷刑,造成左腿终生残疾。1937年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6月,调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合水县委书记,1941年后,历任陇东特委统战部副部长、特委常委,陇东分区专署副专员、地委常委,陇东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等职。解放战争中,任中共甘肃省工委书记、三边地委书记,中共宁绥工委书记等职。为三边地区的军事斗争和宁夏人民的翻身解放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10月,时任中共三边地委书记兼三边军分区政治委员,带领一批三边干部赴宁夏,建立宁夏新政权,担任宁夏省委副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银川市军管会副主任,与杨得志、潘自力、马鸿宾、曹又参等组织领导宁夏省的接管、剿匪和恢复生产工作,并亲自指挥贺兰山剿匪部队对郭栓子、张绪绪等股匪进行大规模清剿,他还领导宁夏全省人民进行抗美援朝工作。1951年10月,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兼宁夏(省)军区政治委员、宁夏省第一届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8月调离宁夏省,历任西北局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畜牧局

党史人物--陈独秀

党史人物--陈独秀 党史人物--陈独秀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相参的人物。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陈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有人讥讽为自大,其实此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38个之多。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只眼”、“实庵”、“致中”等。签发中共中央文件,常用“T·S·Chen”。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脆简称一个“老”字。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即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捕。出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 1.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 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安 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 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15 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2.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 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 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 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 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

击败日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3.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 1974年1月25日),安徽宣城泾县 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 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1943年7月5日,王稼祥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党史人物讲稿

王博昌、萧锡明、马道远 ——咱家乡的英雄 (注: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头的背景音乐为引子,引出此次讲课 内容) 同学们,大家上(下)午好! 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殊的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咱家乡的英雄人物——投笔从戎的抗日英烈王博昌、人民的好区长萧锡明和全国民兵英雄马道远的故事。 同学们知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吗?对,是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我们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关工委组织了这次党史教育进校园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能从中有所收获,受到教育和启迪。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抗日战争的各种场面,哪位同学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场面?(引导学生发言,并给予肯定的评价)。八路军战士打鬼子、抓汉奸,民工、民兵抬着担架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救伤员,地方党员干部被日伪军抓去杀害,等等,这些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中见到的、看似很遥远的事情,其实就曾经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咱们家乡的三位英雄人物王博昌、萧锡明烈士和民兵英雄马道远。 投笔从戎的抗日英烈----王博昌 大家可能不知道王博昌是谁?如果时光倒流八九十年,如果你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博兴,你就会知道王博昌是我们县赫赫有名的

风云人物。他是博兴县早期共产党员,博兴县抗日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一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为博兴县党组织的创立、发展及博兴县抗日武装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家先听一首词,“云霞散彩,雾漫横空,整好坚甲砺刀兵。收拾些残枝败叶,准备着抗秋风!”这首词名为《奎山晚照》,是王博昌为激发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而写,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必须起来与敌人进行斗争!从这一首词,就可以看出王博昌的杰出文才和忧国忧民的抗日爱国情怀。 上世纪初,王博昌出生在博兴县博昌街道王楼村一个中等农民家庭,他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尤其善长诗赋,深得同学们的赞誉和老师的赏识。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法律学校——北京朝阳大学。这一时期,我们博兴有刘顺元、王绍堂、王博昌相继考取北京名牌大学,人们褒称他们为“博兴三才子”。在读大学时,王博昌一边学习法学等专业知识,一边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的影响。1928年暑假,王博昌回到博兴,参加了博兴的农民运动。通过参与领导博兴农民运动,王博昌看到了群众的力量,更加赞同国民政府提出的“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在博兴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王博昌经刘顺元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大学毕业时,王博昌已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政治主张表示失望和反对,向往苏联式的社会革命。在得知刘顺元已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当即表示愿意加入共产党。建党10周年之际,也就是1931年,王博昌和马千里经刘顺元介绍加入

中共党史上的80位人物

中共党史上的80位人物 竺可桢毛泽东让他管天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华罗庚中国数学的圆心 李四光推翻洋人的断言 白求恩火线手术创记录 张思德领袖追悼的战士 周文雍就义前宣布结婚 王稼祥遵义一票见胆识 郭永怀生死之际护公文 邓稼先两弹是他的勋章 蒋筑英英年早逝留思考 孔繁森生前曾写下遗书 焦裕禄兰考民谣挂念他 雷锋一位普通的名人 张秉贵燕京八景添一景 时传祥主席请他做贵宾 王进喜石油工人一声吼 田家英主席秘书讲真话 毛岸英伟人之后普通兵 杨连弟打不烂的运输线 黄继光上甘岭惊天一幕 杨根思携炸药跃向敌群 董存瑞19岁的爆破元帅 熊瑾玎中央机关红管家 吴运铎中国保尔炸不倒 柯棣华印度名医战太行 冼星海创作巅峰在延安 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傅连暲曾经是位基督徒 聂耳谱出中国最强音 张琴秋红军惟一女师长 刘胡兰14岁躺在铡刀上 江竹筠老少都称她江姐

钱壮飞战斗在敌特心脏刘志丹陕北百姓喜欢他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李克农地下工作立大功左权八路军恸失大将杨靖宇密林雪原驻英魂方志敏清贫是他的财富 刘伯坚点石成金西北军杨开慧无愧于骄杨之称夏明翰就义诗震撼天下黄克诚为真理十次直言徐海东出身最苦的大将陈赓身经百战惊世界粟裕解放军第一大将罗荣桓难得的政治元帅徐向前越是硬仗越向前聂荣臻两弹一星的元勋 陈毅元帅本色是诗人 贺龙两把菜刀传威名刘伯承智计过人一军神叶剑英坐镇粉碎四人帮彭德怀正气直言大将军叶挺我军首任总司令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张闻天红色教授三让贤陈云新中国理财专家邓小平春天的总设计师 任弼时他就是党的骆驼瞿秋白译词传谱国际歌张太雷改造社会化巨雷邓中夏浩气永驻雨花台澎湃壮怀激烈农民王李立三荣辱交与后人说赵世炎21岁当少共领袖高君宇共青团的开拓者向警予我党第一女委员

湖北保康党史人物简介

湖北保康党史人物简介 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1年7月-----1927年7月) 001 .吴德峰(1896--1976年)又名吴士崇,化名吴铁铮、戚元道,湖北省保康县百峰乡石磐岭人。1901年在家读私塾。1909年到湖北官立两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弃学当学生兵,任湖北省学生军班长。1914年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9底任湖北省长公署第一科机要股科员。1921年秋任共产党主办的湖北人民通讯社社长。1922年夏任湖北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校监,当选为湖北省教育会执行委员兼义务教育股主任。1924年2月经董必武、陈潭秋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委员兼军事委员会书记。1925年2月在自己创办的崇实中学任校长。同年夏经我党决定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长、军事部长,1926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湖北区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委员兼军委常委,同年冬任武汉市政府常委兼公安局长。1927年9月任中国共产党鄂南特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席、湖北省工农革命军总司令。1927年底调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1928年1月任中共赣北特委书记,8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1929年1月调上海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1932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国家保卫局江西省分局局长、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中共江西省委委员。1933年6月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湘赣省分局局长、湘赣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中共湘赣省委委员。1934年7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6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同年12月任中共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兼肃反委员会主席。1936年5月,调任中共西北局白军工作部长,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外交部对外联络局局长。1936年底调西安做秘密情报工作。1940年6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1944年当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46年2月任北平军事调解处执行部秘书,武汉执行组顾问,童年7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白军工作部部长,土改时兼任阜平县县委书记。1948年11月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河南省委常委。1949年5月任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中共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四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秘书长,1954年5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同年6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月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常务委员。1960年底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6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6年12月11日病故于北京。 002.黄绍谷:(1897~1933),字晓峰,号素皇,保康歇马河人。性情豪爽磊落。1914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其间加入进步组织仁社。1918年秋入北京大学英文学系,结识李大钊。“五四”运动中,因在天安门广场发表演讲,被当局逮捕,后经营救获释。1920年3月,同邓仲夏、罗章龙、刘仁静等19人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任总干事、书记,筹措经费购买书籍,翻译、整理、搜集资料。同年9月,首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支部书记。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任《北平日报》编辑、保定军官学校教员、国民党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教员。汪精卫叛变革命,黄被迫离开武汉。次年春到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后又回湖北襄阳任省立第五中学教员。 1929年初任《鄂北日报》主编。蒋桂战争爆发,在报上发表《蒋介石其将死乎》一文,受通缉,再去上海,任《中央日报》编辑。1932年8月,受聘为沈相冯庸大学(此时已迁北平)英文秘书。是年冬,因痛心国难,投笔从戎,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任第七军秘书兼执法处长,奔赴抗日前线。1933年3月2日凌晨,在热河省凌源县(今属辽宁省)三十家子镇南门口战斗牺牲。时《北平日报》、《实报》等报纸曾分别发表《殉国英雄黄绍谷》、《黄绍谷在抗日前线》等文章以表悼念。 003.刘昌群(1902-1947)曾用名刘仕衡、刘仲云、刘仲雯。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人。青年时期到武昌求学,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负责团的工作,1922年4月参加了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书记兼会计,并兼劳工运动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1月任武昌地委经济委员(先后任《全民通讯》和《反响》旬刊编辑),1932年任武昌地委宣传委员,11月任湖北区临时执行委员会会计兼教宣。1924年四月,董必武主

党史人物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党史人物评价的一个特例

党史人物评价的一个特例 一、毛泽东谈陈独秀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大革命前期:魄力雄大 1917年,毛泽东就评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是他们最早的交往。毛泽东对斯诺谈起陈独秀对他的影响时说,“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被捕,毛泽东在1919年7月1 4日创刊的《湘江评论》上发表署名“泽东”的《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文章,称赞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刚出狱的陈独秀则写《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文章,赞美毛泽东驱张斗争。 1920年春末夏初,驱张运动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在上海和陈独秀谈到组织类似工读互助团“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和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等,陈独秀答应为毛泽东周转资金,并建议毛泽东读一点马克思的书。毛泽东回忆说:“陈独秀对于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一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不久,陈独秀寄给毛泽东《共产党》月刊和青年团团章,请毛

泽东负责湖南发起组。1921年1月,毛泽东给蔡和森去信:“党一层陈仲甫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出版一层,上海出版的《共产党》……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宣言即仲甫所为)。” (二)大革命中后期:反革命的嫌疑 1923年夏天,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提出中国农民“不容易发生社会革命的运动”。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冷淡,在毛泽东心目中留下了阴影; 国民党“一大”后,毛泽东和陈独秀在三届二中会议关于国共合作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毛泽东不同意陈独秀避免国共不必要冲突的主张。针对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文,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强调:“中国革命亘30年而成效甚少,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陈独秀拒绝在《向导》上发表。 10年后,毛泽东于1936年对斯诺说:“大致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不同意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我们逐渐地分道扬镳了,虽然我们之间的斗争直到1927年才达到高潮。” 解除了陈独秀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在“八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