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

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

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
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

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

—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①

钟晓琳,朱小蔓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德育;回归生活;知识学习;个体生活经验;价值引导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多年,“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通过品德课程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带动着学校德育工作在观念、路径、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反思近十多年的探索,“回归生活”的德育要真正回归到“人”,立足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和可能,至少在两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是,回答“回归生活”的德育与知识学习究竟是什么关系?两者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有必要澄清由口号或标签带来的认识上的偏颇,回应当前德育实践中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并行的困境,明确如何认识和看待德育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回归生活”中的“生活”究竟指什么?虽然理论界对此已有很多讨论②,但有必要从口号的、字面的、笼统的解说回到德育发生的现场、德育过程,走向更深人、具体的探究。这两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德育实践中把握并处理好“生活”与“知识”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① 作者曾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5期发表《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一文,在该文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相关内容展开进一步探讨。

② 具体内容请参见《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一文,此不赞述。

收稿日期:2014一04 - 16

作者简介:钟晓琳,1983年生,女,四川简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德育、情感教育、教师教育;朱小蔓,1947年生,女,江苏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哲学等。

一、“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知识”

“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主张以生活逻辑而非知识逻辑来整合课程内容、组织教育教学,具体体现为课改以来,中小学品德课程不再以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展开,主要围绕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以生活主题整合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③“回归生活”的德育并不是要摒弃知识、反对知识学习,而是主张个体不是为知识而学知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其所面对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一方面,道德学习不能从活生生的完整的生活中抽离,在个体的学校生活中,道德学习不能也无法从各种知识的学习中抽离:另一方面,知识是人认识世界和获得自身发展的工具,知识学习本身并不是以知识的自成体系为目的,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人在认识上和伦理上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区分开来。批判知性德育,并不是要否定知识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作用,也不是要反对知识学习本身,而是反对那种把客体化的知识当作个体道德发展的唯一要素,过于依赖抽象道德概念、规范、规则传递和简单化告知的教育教学活动,更要反对以记诵、考核知识的多少为唯一标准的德育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中的知识学习与知性德育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德育过程中,个体获得的只是道德条目的说教和规训,或者停留于知识抽象化的逻辑推理,被机械地要求按照条目作出某种行为表现。这种学习并不重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样态,不重视客观知识与主体生命之间的价值链接,它便是不能引发个体知识内化、不能培养个体知识运用能力的知性德育。相反,如果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个体的思维过程得以展开并促进了自身的道德认知发展,在讨论以及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能够激起个体的道德体验与反思,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增长其道德行动能力,那么这种知识学习就可以被视作德育展开的一个过程、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而不应该被当作知性德育。因此,不能笼统地把德育过程中的知识学习都批评为知性德育。

那么,“回归生活”的德育需要怎样的知识学习?德育理论层面在对知识逻辑进行批判后,并未深人讨论德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知识学习的问题,如何认识德育所关涉的知识尚不明晰,而对生活逻辑的解说主要还停留于德育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以及德育内容的整合层面,对德育过程中如何引导知识学习缺乏明晰、具体的指导。与此相关联,在德育实践层面,虽然“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基本得到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由于沿袭过去具有学科逻辑的客观知识体系的观念和认识,④同时部分学段以及在部分地区受制于考试评价的束缚,教育教学中仍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学科知识逻辑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甚至挖掘教学内容中可供教授的明确化的学科知识点,从而导致教材致力于生活逻辑展开的同时,教学活动则努力在其中寻找知识逻辑的尴尬状况。[1]对此,值得反思的是,德育中的知识学习仅仅指向那些抽象的、概念化的、便于记诵和书面考试的知识吗?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

③ 例如,小学阶段整合品德、自然、历史、社会等知识领域,初中阶段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领域。

④ 比如,原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基于学科逻辑的客观知识体系展开教育教学

式,具有主体性、价值性、实践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生成“不能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行为者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第一,他必须有所知;第二,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地坚持到底。对德性来说,知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而其他条件却作用不小,而且比一切都重要。[2]道德更多地是一种实践智慧,道德学习需要在行为中完成。杜威在1909年出版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论证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的区别,认为可以由对人的道德活动的认识而生成关于道德的观念或知识,但这些观念或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本身,他将能够影响人的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观念和知识称为道德观念。[3]事实上,随着现代知识观念的变革,理论界对知识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客体方面的理解,还可以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上界定知识的概念、划分知识的类别。比如,日内瓦大学的创始人雷蒙区分出客观理性的知识与主观心灵的知识⑤;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划分了言传的知识与意会的知识,认为非系统阐释的知识(如人行为中的某些东西),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4]

基于上述讨论,“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知识学习至少应包含三种类型的知识: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

其中,道德知识是指需要个体身体介人的、在道德行为中获得的主体性知识。这类知识与杜威所说的道德观念、雷蒙所说的主观心灵的知识、波兰尼所谓意会的知识相似,它是个体化的,与个体内在的、不断生成的、有价值倾向的生命经验相嵌套。比如,对于自尊,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真正的认识和把握,虽然人人都谈自尊,但每个人对自尊的体认是具体的、不同的。这类知识难以用概念认知或辨析的方式习得,而需要通过行为体验型或实践型的活动来获得。德育要完成这类知识的学习,必然要考虑如何引发个体的行动,设计相应的活动,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关注行动的真实性、体验的丰富性或深刻性以及对行动适时干预或引导。可以认为,道德知识是德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最重要的知识特性,没有道德知识的习得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德育。

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指将人的道德活动作为客体来认识而生成的客观知识。这类知识与杜威所说的关于道德的观念、雷蒙所说的客观理性的知识、波兰尼所谓言传的知识相似,它是指向道德认知和行为的、抽象的、概念化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比如,自尊作为一个概念,是基于不同个体的生活体验而抽象出的一般经验,在认知层面具有普遍意义。在德育课程中,这类知识主要体现为教材以正文或链接等方式呈现的道德概念或行动方法等。在德育全部的知识学习中,这类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提供脚手架,支持个体道德知识的获得。尽管如此,它并不能替代道德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这类知识可言传且易于标准化考评,它更多地被当前德育实践所关注,品德课程中所谓的知识学习也更多地局限于这类知识。

有助于道德的知识,是指能够帮助个体解释和认识现实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概念或选择道德行为、支持个体道德学习的其他学科的客观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⑤ 主观心灵的知识是指学习者的思想与学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融为一体,后者转换为学习者内心的东西,它是体验性的、反省

学科的知识)。它也具有抽象性、概念化、可言传等特点。比如,心理学关于人的青春期的知识,有助于初中学生理解自己正逐渐变化的体征,积极悦纳自我,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这类知识是工具性的,主要作为前两类知识学习的脚手架使用,应避免本末倒置。这类知识的划分,既有助于明确和把握德育的价值引导的特点,也可以将道德学习与各学科的知识学习相联系、相贯通。

在这样的分类中,德育的知识学习虽然包含着客观的或客体性知识的学习,却以主体性知识的获得为根本。这意味着,德育中的知识学习有其生活基础,道德学习需要将知识融人个体的生活世界。

二、“回归生活”:关注个体生活经验

本世纪之初,国内学术界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一个重要的内涵是针对科学理性带来的弊病,呼吁德育要与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相联系,要以生活为基础。在现实中谈生活,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有宏观层面的时代生活、社会生活,也有中观层面的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还有微观层面的家庭生活等:有经济领域的生活、政治领域的生活,也有文化领域的生活:有个体正遭遇的现实生活,也有其期待的理想生活:等等。当把一个笼统的、概念化的“生活”还原为现实的、鲜活的生活,回归生活就应是多样的、具体的——既要回到师生所面临的时代生活、社会生活,要联系师生的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甚至包括班集体、组集体的生活,也要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既要联系师生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要关心他们的理想生活。各种具体生活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重叠甚至交融的,各种具体生活的复合交错构成了人的生活的完整样态。其实,每个人都有上述几种生活,并且这几种生活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人的多种生活复合交错的情况不同,其生活的整体样态就不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个体。比如,同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可能携带强烈的家庭生活影响:有的学生可能成绩不好,课堂知识学习成为他最主要的生活障碍:即使有着共同的班级生活,不同的学生在与师生、生生互动中的表现和所获得的回应不同,他们对于班级生活的感受与评价也不同,所获得的个体班级生活经验也就不同。因此,当各种生活融于个体时,它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生活,包含着个体生活经验。回到个体层面看生活,它既是完整的、全部的,又是具体的、多样的。作为德育基础的“生活”,最终要归结到个体正在过着的完整的、全部的生活,要关照到个体的生活经验。

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5]。个体生活经验有其主观性,它不是要提出结论而是进行“事后加工”,与科学经验不同,它“不会导致对事物做出一般的定理,而是会导致人的态度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生活经验没有客观性,它“有自己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不体现在普遍有效定理中,而是体现在人的具体的态度的变化”。[6]个体生活经验包含着个体内在意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杜威将其视作一个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生活环境反作用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它所展现的是一种个体化的生命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特殊的生活境

遇及其体悟。这种认识也得到当前脑神经研究的支持,相关研究发现,人脑内部的选通系统能够控制经验决定的选择过程,只有环境中的那些能够满足发展中的脑的预期和需求的信号才能引发神经回路的改变。[7]因此,个体生活经验是有边界的,并不是每个人每天生活所经历的内容都能够变成个体生活的经验,也不是别人的生活经验都可以移植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只有当某种外在于个体的生活内容或生活经验通过个体自身的情绪感受、认知反思、情感体验以及行动领会等通道,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并且作为一种观念的再认识融人到个体与他人或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它才可能成为个体生活经验。

生活是开放的,生活的变化自然会带来个体生活经验的变化,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经验的真理始终包含一种朝向新经验的倾向⑥。当“回归生活”的德育最终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的层面,它就需要关注个体生活经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关注个体道德成长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从而不得不面对如何处理零散的、主观的、具有特殊性的个体生活经验的问题。总体来说,德育要激励、指导个体不断地调整、扩展自身的生活经验,要有意识地化解个体具有内在冲突性的经验、引导消极的经验转变为积极的经验、帮助狭隘的经验扩展为越来越丰富的经验,使个体不断积极探索和创造新的生活经验。德育过程应包含着一条生活经验的路径:(1)以承认、接纳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2)给予个体经验充分表达、分享、相互交流的时空;(3)接受不同经验之间可能的矛盾、碰撞乃至冲突;(4)以矛盾、碰撞、冲突为契机引导个体经验的反思、调整和扩展。这条路径可以视为贯穿德育过程的“生活逻辑”,它围绕个体生活经验展开,通过生活经验的表达、分享、调整、扩展等牵引着个体的道德学习:但同时也将个体的生活经验视为一种群体的德育资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新增一条“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8],强调对待个体生活经验,德育应有一种资源意识:个体生活经验对于个体道德成长既有本体意义也有工具价值,不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而且学生自身就应该被视作德育的课程资源。在学生身上,积极表达出来的经验是直接可用的资源,没有表达的经验是潜在的资源:在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的过程中,个体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超出个人意义,它可能被个体及个体以外的其他人所确认、接纳、修正、丰富、扩展,从而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德育应当将处理个体生活经验的过程作为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

对此,在德育实践层面,有一些处理个体生活经验的基本原则。第一,不可或缺性原则。这是德育关注个体生活经验的首要原则,即在同一个班级里不可以忽略掉任何一个学生,不能存在如此现象:教师一直或者很少与某个学生交流。第二,客观自在性原则。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都有其由来、有其客观原因,教师不能回避更不能带有任何歧视和偏见,应正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它的合理性(并不等于承认它的正当性),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本人格及其发展的可能性。第三,表达与经验外显化原则。个体生活经验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表达,通过表达尽量让学生隐性的生活经验显性化,它

⑥转引自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769页。

对于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就同一个话题的不同表达,对于比较压抑的学生而言是一种释放,对于比较活泼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满足,对于尚未体认的学生而言是一种邀请和引导,而对于所有体认的学生而言又可能是一种升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表达。第四,分享增值原则。表达与分享是不可分离的,对于个体来说是表达而对于群体来说就是分享。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离不开主体间的交流与分享,这种分享具有使个体生活经验“增值”的效应。所谓“增值”不是指叙事经验的简单叠加,它意味着个体经验在内质层面的改变。比如,由于相同经验感受的契合使个体的内心获得自我经验的确认感,使个体的情感体验深刻化:由于不同经验感受的碰撞带给个体心灵的“震撼”,从而引发个体内在的情感体验复杂化、精细化。此外,在德育活动中,关注学生之间经验分享的过程与活动目的同样重要,无论分享是否能达成尽可能多的共识,这种表达与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价值的过程。第五,包容性引导原则。对待学生个体的经验表达和经验分享,教师应当包容和引导。包容是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但包容不等于放纵,教师要在包容的基础上去引导,要有意识地“牵引”学生自己去体验反思。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群体性的体验和思考,更要引发学生对于个体经验的自我反思。

三、小结

基于上述讨论,德育中的“知识”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而德育中的“生活”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层面,当“知识”与“生活”都关注到鲜活的“人”,关注到个体内在的生命状态时,二者不但不是对立的,反而有着内在的密切关联:主体性的道德知识与个体内在不断生成的、有价值倾向的生命经验相嵌套,道德知识的获得必然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人,“知识”离不开“生活”: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价值引导,关于道德的知识包括客体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概念、规范、规则,是其重要的价值导向之一,“生活”也离不开“知识”。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见下图)。

(图注:椭圆框表示主体生命经验,方框表示客体化的知识;实线箭头表示发展路径,虚线箭头表示支持或影响)

具体而言,个体现有生活经验与道德知识都关联着个体内在的生命样态,所不同的是,前者关联个体生命的现有状态,而后者关联个体生命的可能样态。基于个体现有生活经验的

扩展不断获得道德知识,是个体道德学习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终点,然后终点变成新的起点,再到新的终点,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是个体内在道德生命持续生长的过程,也正是德育所依循的路径。其中,个体现有生活经验作为内在价值连接的起点,包含着个体道德成长的具体欲求。这些欲求需要被表达、被关注、被满足、被引导,它指向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可能的道德生长。在个体生活经验得以承认、表达、分享、交流、碰撞、反思、调整、扩展的过程中,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都是重要的脚手架,支持并推进生活经验的扩展,对此,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所谓“脚手架”,即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在德育过程中更多地具有工具性,而非目的性。如果以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学习为目的,就容易忽视甚至遮蔽个体的生活经验,与之而来的是内在经验的封闭,个体的生活经验不能在德育过程中得以伸展,也难以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接受各种知识信息,也就不可能生成主体性的德育知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归生活”的德育反对“知识逻辑”,反对德育中的本末倒置,也是在这一层面,德育遵循所谓“生活逻辑”可以表达得更为清晰一些。二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作为价值导向的重要载体,应有明确的价值立场,有可引领性的精神高度:特别是在现时代精神生活存在缺失、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复杂的大背景下,对这类知识的遴选、提炼以及相对应的活动设计、编排等应当成为德育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道德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体现有生活经验所指向的可能的道德生长,它意味着作为目标的、外在的道德价值与个体内在的、主体性的生命价值之间的连接,意味着普遍的道德价值引导与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相融合,意味着“知识”与“生活”在个体道德学习中相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育得以进驻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平,钟晓琳,杨启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使用情况及问题分析[J].中国德育,2014 (3): 21-2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31.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94-296.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55.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0.

[6]巴特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9.

[7]巴特罗,费希尔,莱纳.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M].周加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9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Knowledge" and "Life" in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Zhong Xiaolin,Zhu Xiaom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Abstract: Reviewing and thinking about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moral education should discuss more clear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life".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returning to life cannot oppose to knowledge in genera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knowledge learning and the knowledge-reliance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discussed. On this basis,knowledge learning in moral education includes three types of knowledge:the moral knowledge with subjectivity,the knowledge about morality and the knowledge contributing to understand morality. The moral knowledge with subjectivity is more important. On the other hand,ultimately,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life world should focus on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One's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is the basis of one's moral growth. Moral education should make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be acknowledged,expressed,shared,communicated,collided,introspected,adjusted and extend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moral knowledge with subjectivity needs the involvement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and the extending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needs the guidance of moral value. Based on such cor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life",moral education may touch the individual inner life and realize its value guidance.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returning to life;knowledge learning;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value guidance

转引自《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6期

2020年整理化学知识竞赛.doc

化学趣味知识 一、有关水方面的: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2.在101千帕、4 ℃时水的密度最大值为1g/cm3 3.地球表面上分布最广的非气态物质是水;4.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是水;5、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二、有关燃料方面的: 6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7.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8.最理想的气体燃料是氢气; 三、有关地壳中的元素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1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也是氧元素;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氮气、最多的元素也是氮元素;13.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原子;14.元素中原子的质子最少的是氢原子; 15.含氮量最高的常见化肥是尿素;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 1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18.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四、有关金属物质方面的: 19、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20、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最活泼的金属是钾;最不活泼的金属是金;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水银--汞。 21、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等质量的活泼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铝。 22、铁在潮湿空气中最易生锈,防止铁生锈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 五、有关化学史方面的: 23、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2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与化学知识联系最密切的两大发明是造纸、制火药。 25、世界上最早应用“湿法冶铜”的国家是中国。26、最先提出近代原子说的科学家为英国的道尔顿。 27、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 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六、有关原子结构,电子排布方面的: 28、在含多电子的原子中,能量最低的电子 层是第一电子层,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是第一 层。29、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 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30、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 数。 七、有关实验操作方面的: 31、使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稳, 读数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的凹液面最低处保 持水平。 32、测定溶液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 纸高二年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竞赛班级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 分) 1.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D)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 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定期公布空气质 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的 是( B )A、二氧化硫B、 二氧化碳C、二氧化氮D、可 吸入颗粒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纳 米材料是指一种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 的材料B、绿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的食品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面直接 吸收空气中的氮气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 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4.“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 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 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B ) A 氯化钠 B 固体硝 酸铵 C 固体氢氧化钠 D 生石灰 5.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 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l2(OH)nClm·YH2O]x,式中m等于(B) A.3-n B.6-n C.6+n D.3+n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 配制果 树灭菌剂波尔多液时要用CuSO4 B 自制汽 水可用小苏打、柠檬酸等 C 瓶装啤酒溶有 大量CO2气体 D 医用碘酒是由碘、水、 酒精配制而成 7.为了使鸡蛋保鲜,可在蛋壳上涂上一层水 玻璃溶液,这是利用了水玻璃的(D)A.氧 化性B.还原性C碱性 D.水解性 8.居民使用的石油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丁 烷。在使用过程中,常有一些杂质以液态沉 积于钢瓶中,这些杂质是( D ) A.丙烷 和丁烷B.乙烷和内烷C.乙 烷和戊烷D.戊烷和己烷 9.市售“家用消毒液发生器”是以精盐和白。 来水为原料,通电时发生器内的电极板上产 生大量气泡(同时使产生的气体充分与电解液 接触),所制得的混合液具有强烈的杀菌能力, 且不致对人体造成伤害。该发生器配制消毒 液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有( B ) ① 2NaCl+2H2O→2NaOH+H2↑+Cl2↑② Cl2+2NaOH→NaCl+NaClO+ H2O ③ H2+Cl2→2HCl ④Cl2+H2O→ HCl+HClO ⑤⑤2HClO→2HCl+O2↑ A. ①④⑤ B.①②C.③④⑤ D.②③④ 10.下列八种物质:①硝铵②硫铵③氯 化钾④四氯化碳⑤氯酸钾⑥汽油⑦电 木⑧火棉其中可列入“易燃易爆”物品, 而不准旅客携带上火车的是(A ) A ①⑤ ⑥⑧ B ①④⑤⑥⑦⑧ C ④ ⑥D全部 11.在食品中的些元素含量偏高会引起毒性 反应,食品卫生法对它们的含量最高标准有 1

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德育方案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方案 学生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广阔的社会。有资料显示,我们学校4小时的正面教育不如社会1小时的反教育。因此,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才能保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真正落实。就此,我结合学校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家长是重点。 在农村,家庭教育是个“薄弱”环节。搞好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家长要 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 家庭教育在三者协调与配合中应有的职能。因此,我校向家长提了几点建议: 1、家长定期与学校交流学生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向; 2、家长应充分支持并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 3、家长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应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4、学校密切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我校还不断采取主动措施,认真做好家与校的联系工作,如定期 做好家访工作,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此外,为了增进家长对学校 的了解,我们充分地利用校刊的窗口作用,及时、准确地把校内的新事件、 新现象传达给家长。本学年,我校还建议家长以书信形式,给学校的各项工 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活动提高 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们也学习了不少科学 适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社会是难点。 正如胡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指,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协调与配合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积极协调宣传、科教、文化、公安、体育、卫生等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切实保证 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中的xx渗透 太和中心小学xx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借助xx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 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结合珠算教学,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 人民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它不仅具有计算功能,而且在启迪思维,开发右脑,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即使在当今计算机时代,它还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还有许多数学家,对世界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如刘徽、祖冲之、陈景润……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让他们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博,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课中的活动教学,它将自主权全部交还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支求索,这样不仅活生生对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外可见。如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口算时,就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我在板书这一例题时,就让学

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由于每个学生都只带了10捆小棒(即100根),所以无法独自一人完成。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小组4个人的小棒合起来发现还不够,大多数同学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一个同学灵机一动,他邀请旁边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组联合起来摆小棒,成功了。其他各组的同学也都合作起来。这样,就培养了小组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组与组之间也需要团结协作。 三、沟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 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运用数学史料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挖掘德育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数学欣赏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 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

2020年大学生趣味化学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300题)

2020年大学生趣味化学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共300题) 1、健康的定义(C) A、无病、无伤、无残 B、身体无病、强壮、不虚弱 C、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D、睡得好、吃得好、精神好 2、环境中的主要致癌因素是(B) A、物理有害因素 B、化学有害因素 C、生物有害因素 D、食物有害因素 3、引起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初始污染物主要来自(C) A、燃烧排放的烟尘 B、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尾气 D、生产事故排出的毒气 4、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A) A 公害病 B 职业病 C 地方病 5、以下哪些污染不是由环境中的物理因素的异常改变而引起的?(D) A、电离辐射强度增大 B、微波辐射 C、噪声和振动 D、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 6、以下哪个选项中的糖按比例混合后甜度最高(B) A蔗糖、葡萄糖 B果糖、葡萄糖 C果糖、蔗糖 D果糖、乳糖

7、埋木桩前,将埋入地下的一段表面用火微微烧焦,是因为碳在常温下( D) A.具有吸附性 B、具有氧化性 C.具有还原性 D.化学性质不活泼 8、煮鸡蛋时不宜用以下哪种容器( A ) A、银制容器 B、不锈钢制容器 C、陶制容器 D、铝制容器 9、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人要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素,下列物质中不属于营养素的是 B A.葡萄糖 B.乙醇 C.水 D.芝麻油 10、下列属于油脂的用途的是 ( D ) ①人类的营养物质②制取肥皂③制取甘油④制备高级脂肪酸⑤制备汽油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 ③4 11、下列说法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B 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 B.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C.纯天然物质配成的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水可以变为油 12、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最终水解产物有两种的是 ( A )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道 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 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长的 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具大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 本人的考察,我,学生的学习目的严重的主观性和不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在:认识到 了未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如此大的群体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 以后在事业上能。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性主要为思想与行动的不。调查结果表明, 37%考大 学的学生中有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显现出的性,而是呈现出消极等待的学习。 1、重智育,轻德育。一项调查表明:12-1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相当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往往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 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 导下,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甚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 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却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疏 于引导、矫正,错过德育时机。 研究近年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难发现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家长在子女少儿时期过于溺爱、袒护子女,管束松散,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子女日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2、重学校,轻自身。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 高度,但相当数量的家长未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未能正确地评估学校 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过分依赖学校,过分期望教师,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片面的,与农村 学校教育现状产生矛盾。 听了一周的语文课,发现老师讲课期间常插入诸如此类的话:这个字、词很重要,考 试的时候常会考到;这个句子注意它的翻译,考试会可能有所涉及;这种阅读理解题需要同 学们好好看看,高考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型…… 诚然,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责任,但不应看作学 校承担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有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忽视 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家庭德育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4-04-09T14:27:10.07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韩海河 [导读] 挖掘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河北省涉县新北关小学韩海河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我国人文素质的发展状况。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从教育的方向性和倾向性来看,只要有对儿童的教育就有德育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一、挖掘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能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德育教学的渗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从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入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后,我设计“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又如教学“比例尺”时,课前我向学生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联系在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产生学好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机。 三、在评价中渗透,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它的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无到有,从感知到认知,从抽象到理念,所以小学数学很讲究阶梯性、阶段性。这就要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把知识串接连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使学生具有雷锋的钉子精神和意志力,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解答和解决问题中,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问题和困难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认真的、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比如,有些学生作业马虎,或是计算不准确,或是书写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进行作业评讲的同时进行了如下的思想教育:作业马虎,会对你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如果有的同学将来担任会计,在书写数字时,误点了小数点或丢了一个0,这将给国家、人民和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教导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数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工程、机器的研究设计,电子计算,卫星上天等科学事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通向科学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才能为学生掌握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成为科学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

世界上最有趣的数学题

世界上最有趣的数学题 数学经常会让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也感觉笨得不行。事实上,数学本身非常有趣,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享受。只不过在课堂上,数学被一些死板的老师教死板了。 你身上的计算器 利用手进行计算时,一种最简单的乘法是9的倍数计算,在这种计算中,有一个小孩子非常了解,但是年长的人不是太了解的小窍门。计算9的倍数时,将手放在膝盖上,像下表中所示,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7×9。只要像上图所示那样,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6,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我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燃绳计时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

2020年生活德育家庭实践活动方案

生活德育家庭实践活动方案 为做实生活德育,引导家庭生活向着更健康、更有品质的方向前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经研究,学校决定开展生活德育家庭实践活动。 一、活动范围及要求。 1.活动参与人员:全体姬家小学学生和家长。 2.活动时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四、五月份,参与活动,养成习惯。 第二阶段:2020年6月——2021年4月,活动深入,让习惯生根发芽。 3. 要求: (1)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下面三项活动。

(2)做好记录,保留影像资料,并把过程性资料制成美篇、抖音等,并与5月20日——5月29日上传成果给,学校评选,六一儿童节进行表彰。 二、活动内容 手机把许多家庭的好时光掏空了。刷手机,离不开手机,是许多父母,以及部分学生最难改变的事情。改变“手机控”,需要全家人共同约定,坚定行动。 1. 全家齐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存放手机的固定场所,命名为“养机场”。 2. 家庭成员共同商定,每天在同一时段全部将手机放进“养机场”,起始阶段时长至少 1 小时。 3. 每个家庭可根据实施情况,共同约定延长手机存放时间。 4. 手机存放期间,家人可共处、可独处,做一些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情。

健康的家庭,需要有一些全家人在一起做的事情。厨房有味道,是幸福家庭的样貌之一。以食为媒,进行食育,了解食物的,全家人一起做饭,一起用餐,可以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增进家人间的沟通理解,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1. 全家人每周一起精心准备 1 次正餐。 2. 保持创造,试着学做一道新菜。 3. 做饭要变换分工,每个人要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4. 可根据家庭实际,共同约定、适当增加全家人一起做饭次数。 读书是促进一个人进步的重要方式,可以使人过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但全民阅读量低,许多家庭不阅读,也是我们要迫切改进的事实。爱上阅读,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事情,尤其是起始阶段犹如攀岩,是一个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 1. 全家人一起,每周固定两个时间段,每次至少 1 小时,静下心来读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之中,当然应该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绝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实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历年来的各科教学大纲也明确强调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相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绝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也可结合教材,通过介绍相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册《圆周率》一节时,圆周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课前准备的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进而我引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不但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使学生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编写故事例题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虽也具有德育教育思想,但不明显。所以,我就在不改变题型模式的情况下,把它改编成一个个趣味小故事,使学生在趣中动脑思考,乐中求知,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已知圆和半径或直径,求圆的面积这个类型的应用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这样的形式:爸爸要砌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花坛,可爸爸对圆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你能帮爸爸算一算修这样一个圆形花坛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吗?通过这道例题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更重要的使培养了学生的助人为乐品质,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从现在起就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再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附小学校四年级同学做了45件好事,而我们五年级同学做了60件好事,请算一算,五年级同学做的好事比四年级同学多几分之几?把学生生活中的事编成一道道相关的数学故事题,表现给学生,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的智力和品德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础工程,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儿童品德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抓住义务教育教材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下面试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抓住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蕴藏许多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用有意义的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和教材之外的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力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

化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化学知识竞赛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对水中钠离子测定时,加入碱化剂的作用是( B )。 (A)防止水中阴离子的干扰;(B)调节水样pH>10,防止氢离子的干扰; (C)维持水样为中性;(D)防止水样中阳离子的干扰。 2.能使甲基橙指示剂变红,酚酞指示剂不显色的溶液是( A)溶液。 (A)盐酸;(B)氢氧化钠;(C)氯化钠;(D)碳酸氢钠。 3.测定水的碱度,应选用( B )标准液滴定。 (A)盐酸;(B)硫酸;(C)EDTA;(D)硝酸银。 4.阳床失效后,最先穿透树脂层的阳离子是( C)。 (A)Fe3+;(B)Ca2+;(C)Na+;(D)Mg2+。 5.离子交换树脂的( A )是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反复使用的基础。 (A)可逆性;(B)再生性;(C)酸碱性;(D)选择性。 6.活性炭过滤器用于水处理时,对脱( B)和除去有机物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A)碳;(B)氯;(C)氧;(D)杂质。 7.混凝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除去水中的胶体和( A )。 (A)悬浮物;(B)有机物;(C)沉淀物;(D)无机物。 8.当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由Na+型变成H+型时,或当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由Cl-型变成OH-型时,其体积会(A)。 (A)增大;(B)不变;(C)缩小;(D)或大或小。 9.工业盐酸带黄色的原因是含有( C )杂质。 (A)Ca2+;(B)Cl-;(C)Fe3+;(D)Al3+。 10.能有效去除水中硅化合物的是( B )。 (A)强酸阳树脂;(B)强碱阴树脂;(C)弱碱阴树脂;(D)弱酸阳树脂。 11.在水中不能共存的离子是( A )。 (A)OH-和HCO3-;(B)CO32-和HCO3-;(C)Ca2+和OH-;(D)OH-和CO32-。 12.给水加氨的目的是( D )。 (A)防止铜腐蚀;(B)防止给水系统结垢;(C)调节给水的pH值到碱性;(D)调节给水pH值,防止钢铁腐蚀。 13.阴离子交换树脂受污染后,出现一些特征,下面叙述错误的是(D)。 (A)树脂的交换容量下降;(B)树脂的颜色变深; (C)再生后正洗时间延长;(D)出水显酸性。 14.固定床正常运行流速一般控制在( C )。 (A)5~20m/h;(B)30~50m/h;(C)15~20m/h;(D)30m/h。 15.手工取样流速通常保持在( D)mL/min。 (A)200~300;(B)300~400;(C)400~500;(D)500~700。 16.用络合滴定法测定水中的硬度时,pH值应控制在( C)左右。 (A)6;(B)8;(C)10;(D)12。

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挫折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又迎来了一个和家长沟通的日子,和你们交流沟通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今天我就现在家长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授以下几个内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2、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上,特别要注重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

(完整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深化小学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讲,如何充分发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功能,探索德育教育的路径,是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善于模仿,尤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行为。不管好坏,他们都会在短时间内模仿学会,却无法有效进行辨别和思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正确地处理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的因素就要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鼓励和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即使学生有什么错误的行为,教师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二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作用。 二、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当前,在小学生中存在一些对数学的错误理解,如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数学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针对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并且进行正确地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列举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事迹:在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祖冲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在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因此,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 的责任。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西师版数学中“你知道吗?”这个版块,收入了许多 生动的素材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及古代数学家的一些发现、早期研究等。西师版第十一 册第二单元中,上完《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后,我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他算出的圆周 率早于西方1000多年,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介绍了许多中国的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家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培 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材料,老师应该深挖教材,充分利用其内容实施德育。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 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在学习习惯中彰显德育美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 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 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 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获得成功。这将 促进他们更加刻苦地学习,自觉受到思想教育。 1.学会尊重。尊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学会了尊重才能体会 到与别人交往的快乐。教师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学生 的良师益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其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尊重,学生的一言一行,在课上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 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2.学会学习。有无正确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学 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 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以教学生独立检查作业的方法为例,口算 题的检查方法是“一数,二对,三算”。“一数”,数一数题的道数够不够;“二对”,和课本上 的题对一下,看题抄对没有;“三算”,就是再算一遍。又如:在解决问题时要按“读、找、想、算、答、查”几步去做,让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也是方法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导学生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让他们掌握一些逻 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也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方法,使他们思维更加灵活。及时纠正错题,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 3.学会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近年来成了许多教师投身课改追求的时尚 与潮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方法,交流彼此的 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 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如果要与人合作的话,需要与人沟通,与人协商,有的 时候需要谦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