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案_第一讲

13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案_第一讲

第一讲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章是对整个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历史定位,全书正是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历史评价作为历史定位,构建起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本章逻辑结构:本章的全部内容都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这一中心展开:第一节分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思想来源,深刻揭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基础。本节通过背景材料以及邓小平理论思想来源的分析,从时代的高度和思想渊源等方面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第二节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创立、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勾画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本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第三节论证了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条件,简要概括了邓小平理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本身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第四节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四节的内容在逻辑上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既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充分肯定,又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方向。

二、本章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本章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世界局势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70年代初,毛泽东依据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动荡,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对此作了系统的阐发。7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考察了世界局势的新变化及其发展特点,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结论。

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内背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

们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许多重大的创新;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国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一系列的崭新实践,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到新境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思想来源。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理论渊源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基本原理。

第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发展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思想路线。②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建国方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原则、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思想。③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生长点。

第三,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严厉批判了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错误,不仅大胆提出了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有益文化的主张,而且带头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借鉴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上,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要划清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界限,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精华和封建糟粕的界限。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⒊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第一,邓小平的理论勇气与人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所指出的: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之所以能成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是与他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人格力量分不开的。

第二,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历史性贡献。在邓小平

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邓小平和党的领导集体都发挥了作用,邓小平所发挥的重大而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初,邓小平提出了理论发展的基本轨迹;②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③邓小平于1992年初发表的“南巡讲话”,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巨大的贡献,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确立。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是邓小平理论酝酿产生阶段。邓小平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开始产生并形成主题。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党首先进行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是我国进行全面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具有突破性的创造与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逐步展开并形成了理论框架。

⒊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创立。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从十三大到十四大这五年间,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总结其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有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作指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⒋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掌握了面向新世纪、驾驭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⒈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人民出版社,1997年)

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不仅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如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明确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重申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点。

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方向性与民族性;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科学表述和基本评价。这一科学表述和基本评价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

⒉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长期“左”的思想统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形势变幻莫测,尤其是东欧各国和原苏联陷于困境,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缺乏理论指导,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挑战是严峻的。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发挥了任何人、任何理论都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清除障碍;

全面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在克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遇到的困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⒊对当今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正是因为在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才使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

论走向世界,影响世界。1997年2月19日,伟人邓小平逝世,许多国家

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充分肯定邓小平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

三、理论研讨与现实思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之

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可分离。讲中国特色的前提是

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才是有意义的。离开了

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就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步骤和方法上

既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规

律;既吸收别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又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独

特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

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

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

行生产教育,交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

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

制的最主要的结果。”从这段话以及《资本论》等著作的相关论述中,

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商品和货币、消灭

剥削、消灭阶级、消灭旧式分工、消灭城乡差别、共同富裕、人的才能

的全面发展。至于分配制度,当时主张按需分配,后来在《哥达纲领批

判》中把共产主义区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实行按劳分配,第二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特色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1)不仅存在两种公有制形式,而且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且从宪法上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

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无疑是长期的过程,随着实践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会不断提高和深化。因而,有些特色可能还会凸现出来。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就是否定了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特征上有多少差别,而应从二者之间有无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去寻找答案,从哪种社会主义的思想或方案更有生命力,更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中去寻找答案。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强调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

验。”(《列宁全集》第33卷第208页)

社会主义国家在最初的实践中,遵照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照搬或参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用按劳分配取代资本剥削,用劳动者的权力取代剥削者的特权,在思想文化领域用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这是一种完全同资本主义模式唱对台戏的新型制度模式。诚然,这种模式是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政治运动来建立和维持其运行的。这种模式在其最初的实践中,的确显示出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罢工,没有对抗,没有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也没有令人痛恨的官场腐败。千百万受尽屈辱的劳苦大众引吭高歌,为创造新生产而奋斗。

然而,这种按照马克思设想应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上,吸收和利用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之后才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却硬套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而忽视了各国的国情,其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政治体制等,完全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新的国际环境,使社会主义丧失了朝气和优势。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前所遭受的挫折,已经清楚地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种模式-----“苏联模式”是行不通了。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适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这一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理论,它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邓小平同志对广东的亲切关怀。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多次亲临广东,走遍南粤大地,为广东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东人民深深地怀念着他。

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转战南北。在大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辗转战斗于粤赣边区,在我省仁化、乐昌、南雄、韶关、广州等地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新中国建立后,小平同志对广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十分关心。50年代到70年代,他不下十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足迹遍及广州市、海南岛(现为海南省)、湛江市、两阳县(现为阳江市)、新会县、江门市、佛山市等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胆识和韬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拨乱反正,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此期间,他对广东的改革和发展寄于厚望,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及时有力的指导帮助。

1979年7月间,中央决定发挥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给予广东一些特殊政策,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小平同志指出:“要办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把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广东,这是对广东干部群众的最大信任和深切期望。正是在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下,广东人民以大无畏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先后在深圳、珠海和汕头成功地创办经济特区。

特区的创办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来自白手起家创业的艰辛,更有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和非议。到了1984年,特区的建设初具规模,出现一派令人振奋的新气象。然而,与此同时,也招来一些疑虑、非议和指责,有的人甚至把办特区、发展“三资”企业看成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纵观改革风云,关注特区命运,于1984年1月24日亲临深圳视察。此后几天,又连续考察了中山市和珠海经济特区。经过实地考察,小平同志得出了结论说:办特区是我提倡的,中央决定的,现在看来,路子是走对了。他欣然为珠海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对经济特区的充分肯定,坚定了广东人民办好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大胆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1992年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到广东视察工作。从1月19日到29日整整11天在广东考察。在深圳,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国贸大厦,登上53层楼,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高兴地肯定深圳改革开放的成绩。他目光深远、语气坚定地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

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番话充分体现出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逆转的坚定信念和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激励着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沿着邓小平同志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新世纪,走向新胜利!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在这次视察期间,他赋予广东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邓小平同志说: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从蛇口到珠海途中,省委书记谢非向邓小平同志介绍广东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第一世界”,一是粤东粤西平原地区,为“第二世界”。讲到这里小平同志就说:那余下的是“第三世界”了?谢非说:是。我省广大山区经济还比较落后,为“第三世界”。邓小平同志说:要得。邓小平肯定了广东发展的思路,认为广东用20年时间在综合水平上赶上“四小龙”是有希望的,他鼓励道: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广东要带头闯,再上几个台阶。小平同志还对进一步搞好党的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谆谆告诫大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

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邓小平同志还联系党的历史谈到:“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番精辟的话语,确实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在这次视察中,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当时,对如何发展,如何看待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党内、社会上都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邓小平同志通过在珠海、顺德等地考察,印证了他的观点。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抓住机会发展,不要丧失时机。邓小平同志的分析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小平同志在考察中强调的又一个重要观点。1月25日,邓小平同志来到珠海亚洲仿真系统控制有限公司,当他了解到该公司的仿真技术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时,显得十分高兴。他

说,科学技术越新越好,越高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当时他问公司经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你看站不站得住脚?公司经理回答说:实践证明,完全站得住脚。小平同志说:要靠你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是正确的。他看到公司的科技人员都很年轻,高兴地说: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年轻!他亲切地和一位青年科技人员握手,风趣地说: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发展科技的希望还在年轻人。小平同志强调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想方设法引进人才。他对科技人员语重心长地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呀,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中国穷了几十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珠海生化药厂,一位企业负责人对小平同志说:母亲知道您要来,流着泪叮嘱我,要我当面祝您身体健康。邓小平同志亲切地说:谢谢你的母亲,我也祝她健康长寿。这些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反映了小平同志和群众水乳交融的感情,小平同志时时刻刻都惦记着群众,人民也永远铭记着小平同志。

四、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⒈邓小平理论是(答:ABCDE)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E、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C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⒊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

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

A、 它们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B、 它们在思想路线上是一致的

C、 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致的

D、 它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E、它们所阐述的理论内容上是一致的

⒋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ACDE)

A、 没有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 从现实出发,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C、 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D、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E、 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到一个新的阶

⒌邓小平理论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到新境界,是因为(ABCE)

A、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B、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

C、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现实依据

D、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E、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 辨析题

⒈“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答:正确。“两个凡是”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在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中遇到的严重障碍。所

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

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违背了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不能抓住一两句话断章取义。真理是不能穷尽的,毛

泽东思想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照搬照抄是不能正确

解决任何现实问题的。从表面上看,“两个凡是”是拥护毛泽

东思想,实际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⒉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否定。

答:错误。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科学表述和基本评价。这一科学表述和基本评价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因此,不能说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否定。

⒊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本人思想的理论概括。

答:错误。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群

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

邓小平,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伟大的理论源

于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包含着

广大人民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理论的源泉。

(3) 问答题

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①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概括的成果。②所谓和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③所谓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又包括政治、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发展,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间的交往和斗争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多极化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56年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失误。①我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运动,同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出现发生矛盾,使我国耽误了时间,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差距;②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上,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注重生产关系的革命,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③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与民主、法制的薄弱,使社会缺乏发展活力而陷于停滞,群众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而陷于盲从;④个人崇拜和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盛行,造成僵化保守与思想混乱,等等。面对这种严重局面,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毅然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两个凡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拨乱反正。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

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人民出版社,1997年)

邓小平理论不仅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四,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第五,明确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第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七,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八,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第九,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第十,重申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第十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邓小平理论还包括其他许多内容,还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思想,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科学表述和基本评价。这一科学表述和基本评价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这就是主要由毛泽东创立的、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阶段和主要由邓小平创立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邓小平理论阶段。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次历时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命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把握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重要方法论原则。第一,它表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属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它说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定位:一是空间定位,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不是别的国家。二是时间定位,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发展定位,它具有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是不断发展的学说。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有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5).公有制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6862341.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参考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考试内容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 试卷内容结构试卷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简要回答,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等考核。 试卷难易结构试卷总体按照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够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难易程度出题,其中较难的题目约占20%。 试卷题型结构三类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分值结构试卷分值:150分。 分值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占40%。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占40%。 3.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占20%。 评分标准和要求1.简答题要求紧扣题意,要点回答。 2.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充分论述,合乎逻辑。

3.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充分论述。 备注考试时间:3小时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超全的概括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 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13T13:36:47.853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8月C 作者:王建武 [导读] 高校应加强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不仅对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此,高校应加强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词:高校学生;政治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8-0040-02 作者简介:王建武(1977-)男,四川阆中人,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教管理。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邮编610106 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活跃了,各种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如果说,从衣食住行的改善上看改革开放的成果,说明物质方面进步了。从人和社会的另一 “半壁江山”----道德精神方面则令人深思、反省。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使人们觉得要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深刻地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未来的社会建设者。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理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开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教育继续沿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外,还用我党最新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学生的思想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高校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人员已达12848人,其中教授1674人,副教授4489人。 纵观世界大势,全球化多元化浪潮势不可挡。任何国家,都在这股全球化浪潮中席卷向前,毫无退路。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因此,如何坚守我们的阵地,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促进高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等等问题都是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高校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情况下,结合本校实际,全面分析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共识以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工作。去年7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根本目标、总体要求。今年,教育部也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整体性建设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回答,形成学校党委的共识。同时,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计划,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局面,使其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与时俱进,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物质文明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入了课堂和教材、进入了大学生的头脑,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识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更是“正”与“邪”两方面争夺人才的战场。因此,作为“战场”的指挥员—高校教师,首先就要坚定信念,思想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体现出身教胜于言教的风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生看教师,其实是对教师的考验,所以老师要从小事上下功夫,修炼自己的情操。正如徐特立在论述人民教师的素养时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经师’,一种是‘人师’。”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的老师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学实践,提高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的放矢的教育。我认为目前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政治课,搞政治不愿意,也不想搞。二是有的学生为了考研打基础,做准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想学,而且也认真学习,有的是为了学习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三是一部分学生比较听从学校的安排,学校要求学习就学习,主动性不高。针对学生这些的思想问题,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自觉性。 政治思想教育是一项创新性极强的育人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创新性和艰苦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们的教学也是应该赋予革命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有针对性采用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可以广泛的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教学从来不是教师一方的事情,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教学需要社会的检验。为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地方祭拜先烈,使他们情感得到升华。此外,利用社会公益劳动进行思想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之一,原因是社会活动是大学生乐于参加的课外活动,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也有激情,愿意为社会出力,愿意为别人服务,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新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团队,并在具体活动中形成合力,在党委的高度重视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下,将会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同样,我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每深入一步,学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大跃进等等。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

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视认识和改造世界卫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批判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吸取其精华,摈弃其糟粕,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使传统思想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个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不是某个人确认的出来的,而是经过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的。最后,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一点用处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解放不是靠神仙和皇帝的恩赐,而是靠人民群众自己;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观点化作现实,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马克

1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辨析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的、观点来指导革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并且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进一步根据实践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社会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3.如何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经济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的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的需要,是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适时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是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三个方面的新的伟大觉醒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表明,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通过思想理论上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 三是要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以贯之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又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告诉我们,党最可宝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