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6章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6章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6章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6章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六章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四章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一词并非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 表24-1 常见呼吸道病毒 科 病毒种、型流感病毒(甲、乙、丙)流行感 所致主要疾病流行性感冒 冒 正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1 ,2,3,4,5 型)普通感冒,小儿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细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副粘病毒科腮腺淡病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病毒小儿风疹、先天畸形披膜病毒科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型别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小RNA病毒科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 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1 ,2,3,4 型)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扁桃腺腺病毒科腺病毒(3,4,7,14,21 型)炎 疱疹病毒科人疱疹病毒口唇疱疹、宫颈炎 巨细胞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一节正粘病毒 粘病毒(Orthomyxovirus )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其实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一个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仅1918 ?1919年 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数就达2000 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 120nm,内有一直径约为70nm的电子致密核心,其实就是病毒的核衣壳。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度有时可达4000nm,直径与球形病毒相同。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两部分。 1.核心(核衣壳)流感病毒核心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电子致密的核心,由核蛋白卷曲旋包绕螺旋形RNA组成,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子量为5.9- 6.3 X 106道尔顿,分节段。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 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 RNA外包绕的蛋白质中,三种分子量较大的蛋白P1、P2、P3均为RNA多聚酶,与RNA的转 录有关,其他均为核蛋白。核蛋白的抗原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三层。内膜蛋白 (M蛋白)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六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

第26章其他病毒

第26章其他病毒 测试题 选择题 A型题 1. 狂犬病病毒的包涵体是一种 A. 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B. 细胞质内嗜碱性包涵体 C. 细胞核内嗜碱性包涵体 D. 细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 E. 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嗜碱性包涵体 2. 内基小体就是 A. 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B. 麻疹病毒包涵体 C. 腺病毒包涵体 D. 乙脑病毒包涵体 E. 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3. 下列哪种病毒可通过神经传播 A. 巨细胞病毒 B. EB病毒 C. 单纯疱疹病毒 D. HIV E. 狂犬病病毒 4. 下列哪种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恐水病” A. 乙脑病毒 B. 狂犬病病毒 C. 出血热病毒 D. 黄病毒 E. 登革病毒 5. 确诊咬人动物患有狂犬病的错误方法是 A. 捕获咬人动物隔离观察 B. 观察隔离的咬人动物7~10天,若不发病可排除 C. 将观察期间发病动物杀死,作组织切片检查内基小体 D. 将咬人动物立即杀死 E. 将观察期间发病动物杀死,取脑海马回部位组织涂片查病毒 6. 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人类皮肤粘膜疣状病变 A. HPV B. HA V C. HIV D. HSV E. CMV 7. 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下列哪项处理不正确

A. 立即用20%肥皂水清洗伤口 B. 用70%酒精及碘酒涂擦伤口 C. 使用大量抗生素 D. 局部注射高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E. 注射狂犬病疫苗 B型题 问题8~12 A. 神经细胞 B. 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 C. CD4+T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8. 狂犬病病毒感染侵害的细胞是 9.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侵害的细胞是 10. HIV感染侵害的细胞是 11. 流感病毒感染侵害的细胞是 12. HTLV感染和侵害的细胞是 C型题 问题13~14 A. 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B. 细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否 13.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找到 14. 狂犬病病毒感染可找到 问题15~17 A. 性接触传播 B. 垂直传播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5. 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有 16.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17.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有 X型题 18. 人类细小病毒B19的传播途径有 A. 呼吸道 B. 垂直传播 C. 密切接触 D. 消化道 蚊虫叮咬 19. 关于狂犬病的致病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病毒从被咬伤口进入机体 B. 病毒由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索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 C. 病毒在中枢神经细胞内增殖

病毒习题2 呼吸道病毒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等。 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NP和MP)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HA(血凝素)和NA(神经氨酸酶).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NA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麻疹迟发性脑炎和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 ,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CN109932513A】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60836.0 (22)申请日 2019.03.04 (71)申请人 浙江大学 地址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 路866号 申请人 山东泰乐康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 司 (72)发明人 陈瑜 王楠 郑书发 楼滨  (74)专利代理机构 山东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 37257 代理人 丁修亭 (51)Int.Cl. G01N 33/68(2006.01) G01N 33/531(2006.01) (54)发明名称 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1)对给定的呼吸道病原样本进行 蛋白提取;2)以步骤1)提取到的蛋白为蛋白样本 形成RPPA;3)对步骤2)获得的RPPA通过PWG进行 微生物或病毒检测;其中,RPPA为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即反相蛋白阵列;PWG为Planar Wave Guide,即平面光导。依据本发明呼吸道病 原体检测方法在样本中所含蛋白量相对较少时 不容易产生漏检。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0页CN 109932513 A 2019.06.25 C N 109932513 A

1.一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给定的呼吸道病原样本进行蛋白提取; 2)以步骤1)提取到的蛋白为蛋白样本形成RPPA; 3)对步骤2)获得的RPPA通过PWG进行微生物或病毒检测; 其中,RPPA为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 ,即反相蛋白阵列; PWG为Planar Wave Guide,即平面光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蛋白提取的方法为: 针对痰液: t1)将痰液样本震荡混匀; t2)在痰液样本中加入裂解液,然后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液; t3)对步骤t2)获得的混合液进行温育; t4)对温育后的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取上清,即获得蛋白样本; 针对咽拭子,第一提取方法: y11)取下咽拭子头,置于EP管内; y12)加入裂解液,裂解液完全淹没咽拭子头部; y13)对浸入裂解液的咽拭子头进行温育,促咽拭子头上的起始样本裂解; y14)将温育后的EP管置于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取出咽拭子头,保留上清液,即获得蛋白样本; 针对咽拭子,第二提取方法: y21)取下咽拭子头,将咽拭子头浸入病毒培养液中,混匀; y22)取新咽拭子,蘸取步骤y21)中的病毒培养液,新咽拭子头吸收饱和后取下,置于EP 管内; y33)向EP管内加入裂解液直至淹没新咽拭子头,温育裂解; y44)将温育后的EP管置于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取出咽拭子头,保留上清液,即获得蛋白样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解液为AG4; 针对痰液样本,裂解液与痰液的体积比为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抗体芯片的验证,对抗体芯片验证的方法为: k1)对温育裂解后所获得的液体进行稀释; k2)将稀释后的液体制备到第一多孔板中; k3)将第一多孔板中的液体进一步制备到第二多孔板中,使第一多孔板中每一第一微孔适配于第二多孔板中的多个第二微孔,而在相应的多个第二微孔中制备出适配于第一微孔内液体的梯度稀释液体; k4)将梯度稀释液体制备到PWG芯片上,然后进行芯片封闭; k5)对芯片封闭后的PWG芯片进行温育; k6)对温育后的PWG芯片进行洗涤,然后进行信号读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k1)中稀释所获得 的液体的浓度为0.1 ~0.2微克/微升。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 2 CN 109932513 A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Word版

检验医学资讯(201403)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 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助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 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 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 的病毒 检测方法 一般使用酶联免疫(ELISA)或者间接免疫 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1、病毒治疗针对性强 2、病毒治疗有时效性 3、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五、项目开展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可用于呼吸道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医院对呼吸道病毒的诊疗水平;还可用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监控等。 六、呼吸道病原体检测 我们检验中心/遗传所于3月20日正式开展了“呼吸道病原体抗原7项”。该检验组合包含了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7种抗原的检测。收费标准:326.0元/次,不接受单项申请。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早期诊断和鉴定诊断。 标本采集和报告时间:鼻咽拭子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暂定于每周五4:30pm发出检验报告。 欢迎各临床保健科室踊跃开单,我们将竭诚地为临床服务。咨询电话:临床免疫学检验室,2313065(外线);3065(内线)。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一、名词解释 1.antigenic shift 2.antigenic drift 二、填空题 1. SARS的病原体是_______。 2.流感病毒根据_______和_______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型。 3.流感病毒的核心为_______,含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_______和呈蘑菇状的_______。 5.麻疹病毒是_______的病原体,还与______________的发生有关。 6.风疹病毒最严重的危害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______________,胎儿或新生儿风疹三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先天性耳聋。 三、单项选择题 1.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E.副流感病毒 2.以下基因分节段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风疹病毒 E.麻疹病毒 3.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 A.可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由糖肽三聚体构成 C.HA2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膜 D.具有抗原性且易变异 E.其相应抗体可中和感染 4.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错误叙述是 A.结构为蘑菇状的糖肽四聚体 B.具有膜融合活性,促使病毒释放 C.可破坏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促使病毒释放 D.具有抗原性且易变异 E.其相应抗体可阻止病毒释放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流行病学特征 C.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M蛋白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酶 7.下列抗原性易变异的病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狂犬病毒 D.甲型流感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8.不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是 A.风疹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流行性感冒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9.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 10.呼吸道病毒中可引起胎儿感染的是 A.麻疹病毒 B.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风疹病毒 E.呼肠孤病毒 四、问答题 1.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哪些?各引起何种病? 2.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3.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4.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5.简述麻疹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引起疾病和特异性预防原则。 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 SARS冠状病毒 2.核糖核蛋白、M蛋白、甲、乙、丙 3.核衣壳、RNA、核蛋白、RNA聚合酶 4.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5.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6.胎儿先天性感染、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 三、选择题 1~5 .B A C B C 6~10 D D C E D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四章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一词并非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 表24-1 常见呼吸道病毒 科病毒种、型所致主要疾病 正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披膜病毒科 小RNA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腺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流感病毒(甲、乙、丙)流行感冒 副流感病毒(1,2,3,4,5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 腮腺淡病毒 风疹病毒 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 型别 冠状病毒 呼肠孤病毒(1,2,3,4型) 腺病毒(3,4,7,14,21型) 人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小儿支气管炎 细支气管炎、肺炎、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风疹、先天畸形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腹泻 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扁桃腺 炎 口唇疱疹、宫颈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一节正粘病毒 粘病毒(Orthomyxovirus)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其实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一个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仅1918~1919年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数就达2000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120nm,内有一直径约为70nm 的电子致密核心,其实就是病毒的核衣壳。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度有时可达4000nm,直径与球形病毒相同。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两部分。 1.核心(核衣壳)流感病毒核心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电子致密的核心,由核蛋白卷曲旋包绕螺旋形RNA组成,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子量为5.9-6.3×106道尔顿,分节段。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RNA外包绕的蛋白质中,三种分子量较大的蛋白P1、P2、P3均为RNA多聚酶,与RNA的转录有关,其他均为核蛋白。核蛋白的抗原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三层。内膜蛋白(M蛋白)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六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怀化医专《微生物学检验》教案编号:

第三十五章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呼吸道病毒: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 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 主要种类: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其他病毒如:风疹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孤病毒等。粘病毒(Orthomyxovirus):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 的病毒。 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分为:甲、乙、丙三型。以甲型为例进行介绍。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120nm,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度有时可达4000nm,直径与球形病毒相同。 结构:由内向外分三个部分:核心 基质蛋白(M蛋白) 包膜 1、核心: 含:7-8段卷曲的单负股RNA(每段编码一种病毒蛋白)及包绕其周围的核蛋白(NP)、RNA多聚酶。 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抗原发生变异而出现新亚型。 2、基质蛋白(M蛋白) 位于核心与包膜之间,具保护核心及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其抗原性稳定,

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 为脂质双层,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其上嵌有两种刺突(糖蛋白): (1)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 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动物的细胞。 是第4段RNA编码的糖蛋白,HA能与多种动物(如鸡、豚鼠)和人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该凝集可被相应抗体抑制(血凝抑制试验)。 其抗原性最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另一依据。 (2)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 是第6段RNA编码的糖蛋白,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 神经氨酸酶的抗原结构较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之一。目前已发现HA有15种(H1-H15),NA有9种(N1-N9),所有亚型均可从禽类中分离到,但带有病毒的禽鸟未必会发病。 至今人类流行的亚型主要是由H1、H2、H3和N1、N2几种抗原构成。 (二)分型与变异 1、分型: 根据核蛋白抗原、M蛋白抗原的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和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 2、变异: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甲型的表面抗原HA、NA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 自1934年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以来,已发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以及大流行期间的小流行。 其变异的幅度小,属于量变,可引起中小规模流感的流行,称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这种变易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或HA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 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系质变,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称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断重组所致。

呼吸道病毒教案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其它病毒科: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有甲、乙、丙三型。甲型在流感流行史上最为重要(1918~1919流感世界大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球形或丝状,有包膜的RNA病 毒。 (1)核心: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甲乙 型分8个片段,丙型7个。这一特点使病毒 易发生重组,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 RNA+NP=RNP(核糖核蛋白)。 (2)包膜:内层为基质蛋白M1,起稳定包膜 结构的作用。外层为脂质双层膜。刺突(甲乙 型)—HA,NA HA:血凝素,HA1可与上皮细胞的唾液酸受 体结合。HA2具有膜融合活性。HA能与N- 乙酰神经氨酸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血

凝)。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 NA:神经氨酸酶。破坏宿主细胞膜上病毒特 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对感染 的扩散起重要作用。 2、分型、命名与变异 根椐RNP和M蛋白,分甲乙丙三型。甲型 根据HA和NA,再分亚型。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流感病毒的命 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 (HA与NA亚型号)A/hongKong/1/68(H3N2). 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独特的和最显著的特 征。 (1)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量变,由点突变引起。引起甲型流感的中、小流 行。 (2)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 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的流感暴发流行。表1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引起的世界性流行 流行年代亚型类别代表株 1918 Hsw1N1 可能为猪流感病毒 1947 H1N1(亚甲型)A/FM/1/47 1957 H2N2(亚洲甲型)A/Singapore/1/57 1968 H3N2(香港甲型) A/Hongkong/1/68 1977 H1N1 H3N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