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张说_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从张说_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从张说_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从张说_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2004年1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an.2004第22卷第1期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 f Educatio n

V ol.22N o.1

明人沈骐《诗体明辨序》将唐诗分为三类:一为唐太宗、王绩、魏征;二为陈子昂;三为沈、宋、二张等,且云:“杜审言、沈亻全期、宋之问、张说、张九龄,亦各全浑厚之气于音节疏畅之中。”

[收稿日期] 2003-11-24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科学研究首次资助项目:《盛唐诗坛研究》(2002HBW13)

[作者简介] 丁放(1957-),男,安徽淮北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

从张说、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丁 放

(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 要]张说、张九龄是初唐与盛唐之交的文坛领袖。张说的诗风主要接近初唐,张九龄的诗风则与盛唐为近。个人关系上,张说是张九龄仕途与文学上的领路人;诗歌创作方面,张说起到先导作用,张九龄则后来居上,成为盛唐诗坛的领袖和重要作家。他们二人既领导着当时诗坛的潮流,在创作上又各有重心,由他们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盛唐诗歌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初唐;盛唐;张说;张九龄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4)01-0045-06

张说与张九龄是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两位著名的宰相,同时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们在提携后进、开创唐诗发展新局面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对此,我们已另文专论。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表面上看,张说与张九龄虽同时而齐名,二张的诗歌都出自初唐而又有所变化,实际上,张说是由初唐进入盛唐,初唐的特色较明显,张九龄则主要是一位盛唐诗人,其诗反映盛唐气象较多,二人的诗异多于同。

初唐诗坛,宫廷诗占据主流地位,沈亻全期、宋之问为宫廷诗人之代表,张说的诗与则他们风格相似。张说不仅以文章号令文坛,与苏廷页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在初唐也达到一流水平,在玄宗朝,同样有领袖诗坛的实力,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功。张说之诗,可以开元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属初唐,后期已入盛唐。《诗学渊源》论张说之诗云:“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甚确。

张说入仕后任太子校书等职,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前后,诏张昌宗撰《三教珠英》,昌宗乃引文学之士李峤、阎朝隐、徐彦伯、张说等二十六人,分门撰集,成一千三百卷,上之。《三教珠英》修成,张说迁右史,兼知考功贡举。崔融编《珠英学士集》,张说诗在其中,《新唐书?艺文志》四:“《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集武后时修《三教珠英》学士李峤、张说等诗。”唐人顾陶《唐诗类选序》云:“爰有律体,祖尚轻巧,以切语对为工,以绝声病为能,则有沈、宋、燕公、九龄、严、刘、钱、孟、司空曙、李端、二皇甫之流,实繁其数。皆妙于新韵,播名当时。”“妙于新韵”,即长于律诗,

这的确是沈、宋、二张的共同特点。元人杨载《宋国史柴望诗集原序》云:“诗莫盛于唐,尚矣!唐之诗,燕、许、陈、宋肇其源,高、岑、王、孟畅其流。”此时诗风,

如《唐诗品汇?五言排律叙目》所云:“其文辞之美,篇什之盛,盖由四海晏安,万机多暇,群臣游豫赓歌而得之者。故其文体精丽,风容光鲜,以词气相高而上矣。”此点可从《新唐书?上官婉儿传》窥见端倪:“婉儿劝帝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大臣名儒充选。数赐宴赋诗,君臣赓和。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众篇并作,而彩丽日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词大抵浮靡,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亦称赞其“巧辞”与“才华”。其《洛州张司马集序》同样对丽辞持充分肯定态度;其《卢思道碑》广泛肯定了历代杰出的诗赋作家,包括以绮靡藻丽见长的宋玉、潘岳、陆机、谢灵运,讲究声律的沈约,风格浮靡、为初唐诗人轻视的徐陵、庾信等人,总的态度是强调辞采与声律。

景云与开元初期,是张说诗歌创作的丰收期。景云二年(711)十月,张说因不附太平公主被罢相,授尚书左丞,分司东都,在洛阳住了两年时间。在此期

间,他常与韦嗣立、崔日知兄弟、魏奉古等文人雅集唱和,颇有林壑之志。这一时期,张说因公务较轻,心情又不佳,故留连山水、纵情诗酒,诗歌创作上投入的精力较多,内容也开始与早期有所不同。开元元年九月,张说因支持玄宗铲除太平公主有功,入朝任中书令,年底即因与姚崇有隙,贬授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开元三年四月,又左转岳州刺史,至开元五年二月方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在相、岳二州的三四年间,是张说诗风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高潮期。其传世佳作多成于此时,《新唐书?张说传》曰:“既谪岳阳,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所论极确。

张说在相州作诗不多,但诗风已转为平易,可视为岳州诗的前奏。其《相州九日城北亭子》、《相州前池别许郑二判官景先神力》、《相州山池作》、《相州北亭》,皆为山水诗,语言流畅,技巧纯熟,在吟咏山川的同时,偶尔发年华老大之慨,如“及此年华衰,徒看众花发”等。《相州冬日早衙》则写自己勤于王事、克尽职守及岁月蹉跎之感,情感比较真挚。诗云: 城外宵钟散,闺中曙火残。朝光曜庭雪,宿

冻聚池寒。正色临厅事,疑词定笔端。除苛囹圄

息,伐枳吏人宽。河内功犹浅,淮阳疾未安。镜

中星发变,顿使世情阑。

作于相州的《邺都引》是张说诗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

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

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目录共灰

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全诗十二句,六句为一层。第一层追忆曹操创业之功、文采风流之状及邺城繁华之景。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曰:“‘草创’二字,居然史笔。”“‘昼携壮士’二句,叙得简老。”其实这两句或可视为张说自况。诗的第二层则由眼前邺都之荒凉,想到昔日的贵人美人俱化为尘埃,故生无限感慨。明人周王廷曰:“此诗从群雄争逐,壮士美人,说到贵臣娥眉同归灰尘,思致岂不深沉。似笑似悲,似詈似吊耶!”(《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这首诗文词朴直,格调高远,感慨万端,与初唐四杰诸人以“流丽”取胜的七古相比,已有较大进步,显示出盛唐的特点,故《唐诗别裁集》评云:“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

张说的岳州诗现存五十余首,体裁包括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五绝、七绝,相当全面,这在初、盛唐之交的诗人中是十分少见的。其题材则有游览、登临、山水、抒情、咏史、送别、赠答、宴饮等,涉及生活面较广。这些诗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感情颇为真挚,艺术感染力较强。此时张说诗中较多抒发恋阙之情与叹老嗟卑之意,而这二者又有逻辑联系。如“湘东肱股守,心与帝乡期”(《赠赵公》),“夜梦云阙间,从容簪履列。朝游洞庭上,缅望京华绝”(《岳州作》),“正在江潭月,徘徊恋九华”(《岳州作》),“昔滥貂蝉长,同承雨露霏。今为鱼鳖守,望美洞庭归。浦树悬秋影,江云烧落辉。离魂似征帆,恒往帝乡飞”(《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偏重于写恋阙之心。“天地盈虚古难得,人间倚伏何足道。……念君宿昔观物变,安得踌蹰不衰老。”(《同赵侍御乾湖作》)“谁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宁思江上老,岁晏独无成。”(《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则以叹老嗟卑为中心。有时二者交织在一起,如:《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孤城抱大江,节使往朝宗。果是台中旧,依然水上逢。京华遥比日,疲老飒如冬。窃羡能言鸟,衔恩向九重。”《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佳此黄花酌,酣馀白首吟。……参佐多君子,词华妙赏音。……”又如《岳州别梁六入朝》:“自我违京洛,嗟君此溯洄。容华因别老,交旧与年颓。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这些诗较为真实地写出被贬谪岳州时的失意之情,格调确实“凄婉”。其名作《五君咏》亦作于岳州,这组诗效法颜延年,分咏魏元忠、苏瑰、李峤、郭元振、赵彦昭五位初唐名臣,能用极其简略的笔墨,写出各人的生平大节。由于五人均已作古,诗中难免有“凄凉”、“洒泪”之语,投吊之情。另外,张说在岳州为诗以自宽,曾编为《岳阳集》。

不过,张说被遣,并非自己的过失所致,故内心坦荡,且他与玄宗关系非同一般,他在岳州,并未绝望,其岳州诗亦非全为“凄婉”之什,如写自己心情及山水、友谊、风土人情等,均有乐观开朗之作。如七律《氵邕湖山寺》,《唐诗援》即评云:“此燕公初谪宦时作,绝无怨尤之意,而和平恬澹如此,可觇公之器量。”他曾与赵冬曦、尹懋及其子张均游赏湖山,留下一批山水佳作,如《游洞庭湖湘》、《出湖寄赵冬曦》、《岳阳早霁南楼》、《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同赵侍御乾湖作》、《和尹懋秋夜游氵邕湖》、《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游氵邕湖上寺》、《岳州宴姚绍之》、《别氵邕湖》等。《岳州观竞渡》云:“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俄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汊,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遍。”《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云:“江上春来早可

观,巧将春物妨余寒。水苔共绕留乌石,花鸟争开斗鸭栏。佩胜芳辰日渐暖,然灯美夜月初圆。意随北雁云飞去,直待南州蕙草残。”二诗较有特色。张说在荆州时间不长,作诗不多,以山水、登临为主,如《游龙山静胜寺》、《一柱观》、《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荆州亭入朝》等,但牢骚的成分减少,延续岳州诗风而又有所变化。

总之,张说在岳州及相、荆二州所作之诗共约六十首,多出于真情实感,与其应制诗风格迥异,体裁齐备,题材广泛,在抒发“凄婉”之情与吟咏山水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与其早年流钦州之作一脉相承而感情更为深厚,技巧更为纯熟。此时诗坛相对沉寂,初唐诗人已经谢幕,盛唐诗人尚未成长起来,故张说得以独领风骚。但其诗风仍接近初唐。

开元六年三月张说被召入京,授右羽林将军、并州都督、河北节度使,开元九年复为宰相直至开元十八年去世,张说又曾两度入相,政治上获得新生,权高位重,文才武略得到充分发挥,诗歌也出现新的特点。其边塞诗如七律《幽州新岁作》:“去年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尝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写边塞豪情与和平安定景象,十分成功。周敬评曰:“风神气韵,为盛唐立准。”(《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其《幽州夜歌》与上一诗情调有所不同,前四句“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去迟暮心”,情绪较为低沉。后四句“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转为边塞豪情与忠君之意,格调变为雄壮,是一首颇有真情实感的边塞诗。张说的《将赴朔方军应制》则写得慷慨激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曰:“通篇以老法引奇情,规翔矩步中自有掀髯慷慨之气。”诗云:“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天文日月丽,朝佩管弦新。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连年大军后,不日不康辰。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巡边在河北作》,主要写忠君爱国之情:“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从开元十年直到去世,张说基本上都在宰相任上,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已过,主要写一些陪侍玄宗皇帝游玩的作品。其主要精力用于文化事业。

开元之前,张说作为初唐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在五律、五排、七律等新诗体的创作上颇多创获,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作为初唐唯一一位生活到开元中期且又握重权、享高位、负盛名的诗人,将初唐近体诗的创作法式顺理成章地带入盛唐,对盛唐律诗产生重大影响,前人即多指出张说对杜甫的直接影响:宋人吴干干《优古堂诗话》曰:“张说有《深度驿》诗云:‘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杜子美用其意,见于《客夜篇》云‘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唐诗成法》云:“‘悬’、‘听’二字犹有痕迹,而杜之‘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远矣。”则认为杜甫有出蓝之美。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卷四云:“杜诗‘枫树坐猿深’,又‘黄莺并坐交愁湿’,‘坐’字奇崛。张说诗:‘树坐参猿啸,沙行入鹭群。’前人已云矣。”《唐诗近体》评张说《幽州夜饮》:“结法唯老杜有之。”《唐诗观澜集》评《将赴朔方军应制》诗云:“骨脉坚凝,气体雄厚,此工部先鞭也。”五、七言律诗由初唐过渡到盛唐并与古体诗分庭抗礼,张说居功至伟。张说贬谪相、岳二州期间所作之诗,由台阁走向社会,内容充实,感情真挚,风格“凄婉”,标志着其诗朝个性化方向进了一大步。这些“得江山助”的山水诗,以泛咏山水加送别,同时抒发牢骚不平,艺术水平虽未臻盛唐一流境界,但比张九龄、王维乃至钱起、刘长卿山水诗创作时间要早,有一定先导作用。《唐诗馀编》在张说《氵邕湖山寺》诗“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二句下评云:“钱、刘清润之品,实本诸此。必以时代先后强画界分,盖未识其源流相接耳,如开、宝中王、岑、高、李诸作,即大历之先声也。”张说在幽州及巡边河北前后所作边塞诗,数量虽不甚多,但语气雄壮,情辞慷慨,有为盛唐边塞诗开风气的作用,加上他作于相州的名作《邺都行》,其边塞诗的水平也不低。对盛唐高适、岑参诸人的边塞诗有一定影响。开元十年之后,张说作为文臣之首,深受玄宗皇帝礼遇,赴朔方巡边赋诗、出鼠崔谷赋诗、玄宗赐十八学士赞及送张说至集贤院赴任诗、称赞张说、宋王景、源乾曜的“三杰诗”,尤可见玄宗对张说宠渥之殷。张说此时当然又变成了宫廷诗人,其应制之作,多系陪侍皇帝出游、宴饮之诗,虽多为歌舞升平与山水清音的结合,风格多雍容和雅,气度安祥,却无多少谄谀之作,对于人们从正面认识开元年间的文治之盛,有一定意义。此时,张说利用主持丽正、集贤书院的便利,汲引、团结了一批优秀的文士,共同饮酒赋诗,鼓吹盛明,《新唐书?艺文志》四所载的《集贤院壁记诗》多达数百首,即为明证。张说奖掖的这些文人,后来在开元、天宝文坛仍占主导地位,继续领导开、天诗坛。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张说向唐玄宗推荐的主持集贤书院的“接班人”张九龄。张九龄既是张说文化事

业的接班人,又是张说之后的诗坛盟主。

张九龄步入仕途与文坛,主要是由于张说的赏识提携。他与张说关系密切,政治上同进退,诗风亦受其影响,但抒情写景似比张说细腻,在情景交融方面有所进步。开元十五年,受张说牵连,九龄出为洪州刺史,十九年入朝,主持集贤书院,二十一年任宰相,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九龄晚年,尤其是在洪州与荆州期间,诗风发生重大变化,台阁之气尽除,这与张说谪岳州“诗益凄婉”的情形相似,但此时张九龄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平,均超过张说并形成独具面貌的“张曲江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其洪州诗现存二十馀首,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赴洪州途中及初至洪州时的诗,心境比较平和,如《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或写山水,或叙友情。《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则对此次外放作了总结:“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孤根自靡托,量力况不任。多谢周身防,常恐横枝侵。岂非雏列,惕如泉壑临。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诗人先说自己在朝中无靠山,常恐横遭打击,隐隐约约地写出此番受张说牵连被出的事实。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其随遇而安的良好心态。《巡属县道中作》则写出一片太平景象:“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至邑无纷剧,来人但欢迎。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九龄在此诗及上一诗中均流露出完成使命后归耕田园的想法。到洪州不久,九龄的心情即发生变化,仅从其《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的诗题就可见其恋阙之情,诗中先述“逝者如斯”之感,又说“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假。”流露出无人汲引之悲。最能代表其心情的是《在郡秋怀二首》: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

叹何人知。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

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

得割操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

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露下霜且降,泽

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人心。策蹇惭远途,巢息思故林。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鱼鸟好自

逸,池笼安所钦。挂冠东都门,采厥南山岑。议

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

吟。

第一首主要写知天命之年仍无所作为的感慨,以“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的节操自励,“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二句,对朝廷中贤愚不辨的现状提出批评,点出自己被放的原因。第二首主要化用陶渊明的某些诗句,以陶自比,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

任荆州长史时,张九龄的处境与心情与洪州时大不相同。九龄由洪州入朝后,曾担任宰相,并与李林甫发生正面冲突,当时以李林甫为代表的“吏治集团”逐渐压倒以张九龄为代表的“文治集团”,[1]邪恶势力压倒进步势力。《明皇杂录》卷上曰:“张九龄在相位,有謇谔匪躬之诚,玄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李林甫时方同列,闻帝意,阴欲中之。时欲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因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旨。他日林甫请见,屡陈九龄颇怀诽谤。于时方秋,常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其诗曰:‘海燕何微渺,乘春亦蹇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九龄洎裴耀师罢免之日,自中书至月华门,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林甫处其中,抑扬自得。观者窃谓一雕挟两兔。俄而诏张、裴为左右仆射,罢知政事。林甫视其诏,大怒曰:‘犹为左右丞相耶?’二人趋就本班,林甫目送之。公卿以下视之,不觉股栗。”(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虽然此事的细节不见得完全准确, 但对唐玄宗之倦于政务、李林甫之气焰熏天及张九龄之艰难处境的记载当大致无误。《大唐新语》记九龄沮牛仙客事更详,末云:“九龄由是获谴。自后朝士惩九龄之纳忠见斥,咸持禄养恩,无敢庭议矣。”[2](P105)因此,九龄至荆州后,诗风比洪州时要苍凉得多。《登荆州城楼》应当是到任后不久的作品,诗云:“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直似王陵憨,非如宁武愚。”表示仍将坚持正义如王陵,而不愿向宁武那样,做一个“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愚不可及” 的人物。可见此时他壮怀尚存。在《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一诗中,他主要回顾仕途的艰险,意绪已颇为颓唐。《荆州作二首》则对自己的仕途尤其是入相与罢相的经历作了系统而沉痛的总结。诗云:

先达志其大,求意不约文。士伸在知己,已

况仕于君。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时来忽易

失,事往良难分。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亦

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千虑犹且失,万绪何其

见《论语?公冶长》,参见《左传?僖公》八年。

参《通鉴考异》一三、叶梦的《避暑录话》的有关考辨。

纷。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众口金可烁,孤

心丝欲棼。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古剑徒有

气,幽兰只自薰。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

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明圣不世出,翼亮非苟安。崇高自有

配,孤陋何足干。遇恩一时来,窃位三岁寒。谁

谓诚不尽,知穷力亦殚。虽至负乘寇,初无挟术

钻。浩荡出江湖,翻覆如波澜。心伤不材树,自

念独飞翰。徇义在匹夫,报恩犹一餐。况乃山海

泽,效无毫发端。内讼已惭沮,积毁今摧残。胡

为复惕息,伤鸟畏虚弹。

前一首言已虽姿质凡近,然忠心为国,无辜遭谤,心乱如麻。末六句言以忠信为本,不改初衷,虽被迫离开高位,仍欲坚持正义,在悲观之中尚存一丝豪气。后一首重点言自己得遇明主,三载为相,虽竭尽忠诚,但智穷力尽,其原因是钻营无术。如今被贬出朝,唯感世事无常,势单力孤。结尾四句伤心已极,绝望已极,可视为《归燕》诗思想的继续发展。此二诗以颇为沉痛掩抑的语气,描绘出张九龄这样一位正直而干练的知识分子,在玄宗开元后期政治由开明渐趋昏暗这一阶段中的不幸遭遇与心路历程,在抒情的真挚恳切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九龄在荆州所作的《杂诗》五首、《感遇》十二首中的某些篇章,则从象征的角度、形而上的层次,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及不遇之感如《杂诗》其一(孤桐亦何为)、其五(木直几自寇),《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其七(江南有丹橘)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其四(孤鸿海上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孤鸿”实为九龄自喻,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赋而比”,有理。《唐诗训解》评曰:“君子恬退,自与处位者异。”未能见及九龄之“退”乃不得已而为之,不确。王夫之《唐诗评选》曰:“‘矫矫’下六句皆代鸿言。‘美服’二句反赋作比。层折虽多,终不赘下论断语。诗惟能净,斯以入化。”对此诗的评价较确。

张说是一位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坛盟主,张九龄的创作则成名于盛唐的开元年间,二人在时间上既有交叉,又有明显的承传轨迹。张说之诗,体裁较为全面,不仅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均有较高水平,其七古与七律、七绝等新体亦较成熟。张九龄之诗则以精纯见长,其五言诗的成就超过张说,七言诗却非其所长。正如王士祯所说:“张曲江开盛唐之始。”(《带经堂诗话》卷四)

张九龄的五言排律亦以应制与应酬为主,与初唐诸人及张说一脉相承,如《奉和圣制早发三山乡行》、《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兴》、《酬赵二侍御使西军赠两省旧僚之作》等。明人胡应麟《诗薮》对此类诗评价很高:“初唐沈、宋外,苏、李诸子,未见大篇。独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如《度蒲英》、《登太行》、《和许给事》、《酬赵侍御》等作,同时燕、许称大手,皆莫及也。”足见在此体上,他已超过张说。其《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更是这方面的佳作,《唐诗直解》云:“起得台阁气象。同时明皇、罗从愿、张嘉贞俱有诗,无此沉着。”唐汝询《唐诗解》亦评曰:“何等台阁气!”《唐诗训解》则称赞此诗的思想价值:“立意迥异,不以战胜为功,老臣忠君虑远之意溢于言表。”此类诗对王维等人的《早朝大明宫》诸作有一定影响。

张九龄古诗风格已近盛唐。如作于洪州的《在郡秋怀》二首和作于荆州的《荆州作》二首,在抒情的真切,议论之剀切,说理之深入透辟方面,实已开杜甫《咏怀》、《北征》诸诗之先河。其《杂诗》、《感遇》组诗,则上承《古诗十九首》、阮籍、陈子昂、下开李白《古风》,为九龄诗歌艺术的最高典范。明人周王廷曰:“曲江《感遇》诸诗言言历落,字字玄微,《十九首》后无此陆离精致。”(《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翁方纲曰:“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3](P27)指出九龄之诗超过张说,且已不为初唐风会所限,极有见地。沈德潜对自汉至唐五古之演变作了相当精辟的概括:“五言古体,发源于西京,颓靡于梁陈。至唐显庆龙朔间,不振极矣。陈伯玉力扫俳优,直追曩哲,《感遇》等章,何啻在黄初间也。张曲江、李供奉继起,风裁各异,原本阮公。唐体中能复古者,以三家为最。”(《唐诗别裁集?凡例》)前人多将张九龄与陈子昂的《感遇》相比较,如:“《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钟惺《唐诗归》)“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从托物起兴的角度看,陈、张的《感遇》诗的确同出于阮籍,有相同之处。但从唐诗艺术发展的脉络来看,张九龄实已后来居上,比陈子昂更为出色。陈诗说理的成分过多,颇有西晋玄言诗格调,个人性情反为所掩;张诗则自我抒情的成分较多。陈诗多玄言,故形象性较差;张诗多借物抒情,即景抒情,形象性较强。陈诗给人隔一层的感觉,张诗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贺贻孙《诗筏》)。陈沆《诗比兴笺》评九龄《感遇》诗曰:“此及《杂诗》、咏史等篇,皆罢相谪荆州长史后作也。本传称其以直道见黜,不戚戚婴望,唯文史自娱,在郡数载,益修忠

悃。又徐浩作《碑铭》,称其学究精义,文参微旨,或有兴托,或有讽谏,后之作者所钻仰焉。知此者可读《感遇》诸诗。”认为《感遇》、《杂诗》、咏史等诗皆作于荆州时,未必皆然,然对这些诗主旨的分析非常精当。总之,在性情与风骨的交融方面,张已超过陈。正如沈德潜所言:“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乃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唐诗别裁集》卷一张九龄小传)

张九龄的五律十分出色。写景与抒情的结合相当自然、纯熟,超过初唐诸人,为盛唐诗建立新的美学规范。如被方回《瀛奎律髓》评为“雅淡有味”的《初发道中寄远》:“日夜乡山远,秋风复此时。旧闻胡马思,今听楚猿悲。念别朝昏苦,怀归岁月迟。壮图空不见,常恐发如丝。”纪昀、许印芳都认为此诗是盛唐五律的名作。纪昀评曰:“首句(按:此处“句”似均指“一联”)按题,次句又进一步,三句旁托一笔,四句合到本位。措词生动,变尽从前排解矣。”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提及张说对孙逖赏识:“相国燕公张说览其策而心醉……故燕国深赏其才,俾与张九龄、许景先、韦述同游门庭,命子均、土自申伯仲之礼。”此诗将思乡怀归之情置于秋风起、楚猿啼的背景之下,至末联方点出主旨,实即岁月空老、壮志难酬之悲,情景亦打成一片。九龄写景的五律首推《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谭元春推为咏瀑布之“绝唱”(《唐诗归》),《唐诗近体》曰:“清思健笔,足与太白相敌。”沈德潜曰:“任华爱太白瀑布诗系‘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语,此诗正足相敌。”(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均非过誉。《唐诗成法》曰:“太白‘秋风(按:当作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明(按:当作“空”)’,自是仙笔,全无痕迹。曲江‘天清’句雄浑,又‘共氤氲’三字传神。若‘一条界破青山色’,虽未能免俗,东坡云‘不为徐凝洗恶诗’,不亦过乎?”将李白、张九龄、徐凝三人的庐山瀑布诗作比较,颇具识力。的确,若论气魄宏大,立意高远,九龄此诗不逊于太白,高于徐凝远矣。张九龄情景交融的最上乘之作当推《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上承杜审言,下开杜甫,《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说此诗“较杜审言《望月》更有馀味”。《唐诗笺注》曰:“‘情人’一联,先就远人怀念言之,少陵‘今夜州月’诗同此笔墨。”钟惺《唐诗归》誉为“一片元气”,最为有见。诗中极写月光之明媚动人,情人之刻骨相思,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可视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浓缩,全诗皆笼罩在无边无际的月色之中,境界阔大而优美,而又浑然一体,不可句摘,《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曰:“通篇全以骨力胜”,甚确。另外,张九龄的《咏燕》、《庭梅咏》,皆借咏物以寄托怀抱,是其五古《感遇》诗在五律领域的成功运用,又对虞世南、骆宾王咏蝉的五律有所发展。

若论对盛唐诗坛的贡献,应当说张九龄大于张说。二人的诗歌水平成螺旋式上升趋势。

[参 考 文 献]

[1]汪.隋唐史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2][唐]?刘肃.大唐新语(卷7)[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责任编辑 何旺生)

Evolution of Poetry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 erences in ZHANG Yue and ZHANG Jiu-ling's Creations

DING Fang

(Chinese Dep artment of A nhui I nstitute of Education,H ef ei230061,China)

Abstract:ZHANG Yue and ZHANG Jiu-ling w ere leaders of poetry in the early and m iddle T ang dy nasty. ZHANG Yue's poetic style w 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w hile ZHNAG Jiu-ling's w as clo se to that in the prosperous T ang dynasty.In term s of private relationships,ZHANG Yue w as the guide of ZHANG Jiu-ling in his official and liter ar y car eer;w ith the respect of poetic creation,ZHANG Yue w as the leader,w hile ZHANG Jiu-ling sur passed his predecessor,and became the im po rtant poet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Both of them led the poetic tr end,and had their ow n focuses.T heir cr eations r eflected the poet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spero us T ang dynasty.

Key Words:the early T ang dynasty;the pro spero us T ang dynasty;ZHANG Yue;ZHANG Jiu-ling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诗歌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在严羽确立盛唐诗审美规范之前,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试图从中唐诗人杜甫、韩愈的刻意锤炼、辞必己出出发来奠定宋诗的崛奇拗峭、朴拙生硬的诗风;南宋诗人如陆游、杨万里试图从古诗及唐诗的美文传统中寻找新的审美规范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枯瘦艰涩、拗硬奇险的弊病,但是他们所景仰与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诗歌的清新自然、圆转流丽的诗歌风格,与严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浑雅健、华采空灵的诗歌风格迥异。尤其是宋代诗人对传统儒家道德气节价值观与以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诗歌政治功能的强化,冲淡了其文学风格论的独特的诗学意义。故《沧浪诗话?诗评》称:“唐人诗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如:“五言绝句中,众唐人人是一样,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发表时间:2009-07-29T11:36:56.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韩志龙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 作者简介:韩志龙,任教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中。 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裴十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风格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姥吟留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中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王道中》五首之四))))),也都无不体现出一种雄浑、悲壮、豪迈、旷达的精神情怀。 真所谓,读李白诗,宛如遥望长江大河奔腾直下的壮阔情景,倾听寥廓天宇传来暮鼓晨钟之声,使人受到一种强烈的力的震撼和情的激发。 李白常自比为大鹏,任意遨游于天地之间,诗句里洋溢着一种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他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读其诗句,我们不难感到,李白愁的有力,愁的气派。正如他的名句“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体恤民瘼,其诗情感深沉,蕴含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又与自己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杜甫对诗的要求是写真传神,作为这种审美要求的实践者,杜诗写时代之实,道性情之真,传事物之神,达到极至。诗人之肺腑肝胆露于字里行间,使人愁、使人愤、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壮而敢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壮而凄丽;“锦江去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壮而深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壮而萧森。以上所云,情思各异,而壮则一。可见杜甫胸中气吞八慌,笔下包举山海,其诗自有宏大壮阔之美。诗人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他虽忧国忧民,但决不做一介懦夫,消极呻吟。 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壮征》,忠实记录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气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这句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汉江》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痛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投身于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致使诗中所体现出的浑然之气脱颖而出。 最能体现盛唐诗歌雄浑悲壮这一美感特征的,当推以边塞诗人著称的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了。他们四个同属边塞诗派,但诗歌又各具风格。高诗偏于遒质,岑参偏于奇逸,李诗在凄宛中见古质,王诗于明丽中见雄豪。其他可属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如王翰、王之涣、崔颢、常健、张谓、刘湾等诗人的诗,也各具面目。但不管他们个人风格有所不同,他们的边塞诗都共同体现了盛唐诗风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他们的边塞诗,或写战斗杀伐,或绘塞上风物,或抒关山别情,即从题材本身,就有壮伟之气象了,而通过这样的题材,寄托的又是进取之志,昂奋之情,悲愤之感,就更能造出闳肆的境界了。 高适以政治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其诗确有悲壮的特点,但在“悲”中有深沉的忧愤,在“壮”中有浑朴的气质。他的边塞诗是胸中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性格气质的艺术外观。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的体察,形成了与杜甫相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他的边塞诗中,“豪放”之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在“悲壮”中有对现实矛盾的冷静和认识。他的前期边塞诗多写壮志豪情,但又流露出深沉的不遇之慨。后期边塞诗虽不如前期那样有思想深度,但艺术上更加成熟。作为盛唐边塞诗杰出代表的《燕歌行》,虽有诗的性质,但它是“有感”而发。所感何在?在诗中,高适流露出对这场战争必要性的怀疑和对朝廷发动这场战争的不满,有对战士们的同情,但主要抒写的是一种慷慨悲愤之情。其抒情激烈而不沉缓,强劲而不轻柔,端正而不婉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照鲜明。不由得使人感到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这正好体现了盛唐诗歌那种壮伟雄浑的审美倾向。 善于通过意象来抒写自然真情,具有天然浑成的自然美,是盛唐诗歌中又一美学风貌。西晋陆机强调:“诗缘情而绮靡”,表明了人们对诗人的抒情性和语言艺术的自觉认识。南朝诗人创作追求“事增华”,大大发展了诗的语言美,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意象的创造更加自觉了。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盛唐诗歌

教案(四)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第四讲: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

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初盛唐诗歌史

初唐诗歌史 初唐,从高宗武德时期到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年,是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阶段,也是唐诗兴盛的准备阶段。唐太宗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奉命而作的应制诗和君臣之间的唱和之作,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现宫廷生活和写景咏物。虽文辞典雅、内容空洞,毕竟摆脱了齐梁诗歌轻靡浮艳的弊病,并且逐渐显示出开阔壮大的气势、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和庄严的宇宙意识,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初唐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宫廷诗人,前有上官仪,后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为太宗、高宗时显贵之臣。其诗多奉和、应制、咏物之作,内容空泛,华丽精工,却名重一时。《旧唐书》本传载:“(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仪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加以程式化,总结出“六对”(字词对)、“八对”(句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文章四友”主要活动于武后时期,位显名高,他们在诗的合律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又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最有诗才。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写得极为真切。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宋之问、沈佺期并称“沈、宋”,主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以他们工致细密、格律精严的创作,使这些规范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沈、宋前期多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后期贬谪远荒之地,生活经历给创作带来了变化,写作了一些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诗。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王绩是隋唐之交独立于宫廷以外的诗人,在隋唐两朝都曾出仕,终因仕途失意而归隐。其诗多写其乡居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淡远,在沿袭齐梁遗风的初唐诗坛独拔于流俗之外,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1.精神美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中外交流,儒道释三教并存。诗人的创作空间宽松,他们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当时诗人们都有点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昂扬的精神状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我解放!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正因为唐代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诗人能够把自己全部的本质力量投射进去,迸发出充实而又光辉的美。2.音乐美 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诗三百首,都是合乐的。诗歌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节奏而起伏变化的。这种感情的节奏,就富有音乐性。讲究声韵和格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就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唐诗具有音乐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行云流水,声音到处感情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一种音乐的美! 3.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象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象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是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于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4.个性美 诗歌是自由心灵的抒写,必须有个性。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诗人都善于以其独具生命特色的个性,来观看和发见世界。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都是具有高度个性的人,因而他们善于发见世界的美。反映到诗中,就成为唐诗的个性美。 李白是最富有个性的人,因而他的诗,特别具有个性美。例如《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真是玲珑透彻,美极了。表面看起来,诗人“笑而不答”,什么都不肯说,但实际上,他什么都说了。他的诗,美就美在明白晓畅而又自然。他的自然,是一种“谪仙人”的自然,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性情的天真,胸襟的开阔以及李白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的流露。 而个性的美在杜甫的诗中,不仅仅停留在个别现象上面,而是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普遍哲理,常常焕发为一种明智的光辉,一种思想的闪光: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样一些名句,那更是把自己独特感受融入到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经验中,加以熔裁提炼,再以自己独特的感情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变成了永恒不灭的形象。 5.意境美 如果说个性美是诗人精神成熟的标志,那么,意境美则是一首诗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首成功的诗,都应当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艺术世界。有了这样的艺术世界,也就是有了意境。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只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来,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袁梦蓓 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 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 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 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为求文质彬彬的主张和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1)但是他们的诗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尚存在着“词旨华糜”的弱点。

盛唐诗歌练习

《唐诗宋词选读》自主练习 一、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三、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六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__主义色彩。 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的感情基调。十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盛唐诗 阅读答案

盛唐诗阅读答案 盛唐诗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浅谈盛唐诗的界定和风格

浅谈盛唐诗的界定和风格 什么叫盛唐诗?这个话题说来话长,也很不容易说好。我引用两句宋诗论家严羽的话。第一句是“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是一种特殊才能,它跟你读书多少似乎没有关系,不是书读多了你就能写诗的。但是后面他说了第二句“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也就是说诗歌源自学问,兴发于情感、情性。严沧浪还说,诗歌的最高境界,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此为“上”。“筌”本意是捕鱼的工具,“不落言筌”是说不要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庄子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即要能够“得意忘言”;刘禹锡讲“义得而言丧”,都是在说要在陈情达意上下功夫,不要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太多用工雕琢的痕迹。因为诗歌一落言筌,便拘泥形迹,而不得神行,不得其神理。 皎然《诗式》里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话也很著名,其实这些诗评标准都是讲的盛唐的诗。严羽这个人也是极力推崇盛唐诗的。盛唐诗,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是吟咏情性的,而近代诸公呢,近代诸公是以文为诗的。因为盛唐诸人是吟咏情性的,他们的诗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剔透玲珑而不可凑泊,如空中音、色中相、水中月、镜中象。这些诗评论都运用了禅宗的语言,这就是盛唐诗,是严羽眼中的盛唐诗。 我在南京的《扬子晚报》上参与新诗的讨论时,被问及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它跟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第一:隽永,玩味不尽。我一直认为,好诗永远是活着的,永远处于生殖与升值的动态中。第一个“生殖”是生生不息,我读王维,今天读和明天读永远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王维诗的魅力,它不像通信报道一样,每天都是直接获取信息,不需要品味。第二个“升值”就像人民币升值一样,指诗的内在价值一直 1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地一些诗人、诗作地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地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地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地起始课.目地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地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地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定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地思想感情与丰富地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地节奏,和谐地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地思想感情;第三,丰富地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地发展历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地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地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地精华部分.《诗经》地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地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地基础上创制地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地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地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地“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地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个伟大地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地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地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地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代表两汉诗歌地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地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地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地名称.汉乐府最基本地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