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复习要点3

社会学复习要点3

社会学复习要点3
社会学复习要点3

第六章——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四节——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组织的特征

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

成员角色的简单化和正式化——职位角色

主要靠正式的社会规范来维持

在行为方式上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特征

通常存在着权威等级关系

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

3)社会组织的类型

2,p·布劳和斯科特:组织受益人

互惠性组织:工会、政党

组织成员本身即为组织行动的最大受益人

服务型组织:医院、学校

以服务对象的福利为组织活动的中心

经营性组织:公司

以组织所有者本身的利益为考虑的中心

大众福利组织:政府、邮局

组织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

3,埃兹奥尼:组织控制方式

强制型组织:监狱、军队

功利型组织:工商业组织

道德型组织:教会

4,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以产业类型为标准

第一产业组织,第二,第三···

2 以组织的政治属性

国家机关编制组织

事业

企业

4)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目标、成员、章程、机构、设备

5)现代社会的科层制

6)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科学家韦伯提出的概念

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特征:1因公设职、专职专人

2权威分层、职务分等

3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4照章办事、公平无私

5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优点:1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任人唯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有关个人的情况对工作的干扰

3增加了工作的连续性

缺陷:1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2科层制可能会使工作僵化,高度正式的结构可能会窒息主动性和创造性

3科层制还可能会使雇员产生过分谨慎的态度,极力希望维持现状

第七章——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七章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概念

?分层(stratification)最初是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三)历史上的社会分层制度

?1.等级制:公、侯、伯、子、男

?2.种姓制: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和贵族)、吠舍(农夫和商人)以及首陀罗(奴隶式的农民)

?3.身份制度:干部、工人、农民

社会身份群体就是由那些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四)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

?分层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很大隔阂,各层次间距离越大,这种隔阂就越大,他们之间就就是越缺乏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也就越不相同。

?二、社会分层理论

(一)古典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2.韦伯的三位一体阶层分析法

3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划分阶级的标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其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并以此团结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与阶层的关系是: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2.韦伯的三位一体阶层分析法

★财富──经济标准

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可以用经济收入衡量,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

济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指权力,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声望──社会标准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根据这一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

?3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三、中国的社会分层问题

?(一)改革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社会机制

?赶超型现代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计划经济

?1.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行政权力取代财富和资产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

?2.城乡的分割(强化并突出了地域和空间的分层)

?3.城市社会的“单位”化(城市社会阶层分化是以单位为边界的集团性分化)

?社会分层的制度体系:

★公有制、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

?社会分层的基本格局:

★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

?社会分层的主要特征:

★政治性

★身份性(阶级身份、户籍身份、行政身份、单位身份)

★刚性(个体阶层地位的改变非常困难,各种身份基本上是先赋性)

?(二)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分层

?1.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的双重动力:

现代化与市场化

–现代化:(1)产业结构的转变;

(2)资本有机构成

–市场化: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单位制的松驰;

(3)官本位制的松驰;

(4)身份制的松驰

?2.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1)社会分层的主导机制逐渐从政治分层转变为职业分层,职业分层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原政治分层机制的残余影响仍不可忽视。

(2)社会分层位序经过剧烈变动,市场取向和现代取向的社会分层格局初步形成。

(3)不管是社会分层的结构来说,还是从社会分层的机制来说,都是传统与现代、市场与再分配同时并存,具有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二元化特征。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2001年全国抽样调查)?十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

业者阶层)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中国社会阶层状况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0.2%)经理人员(0.4%)私营企业主(0.7%)专业技术人员(1.9%)

办事人员(3.9%)个体工商户(5.2%)商业服务业员工(5.2%)产业工人(8.2%)

农业劳动者(70.0%)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2%)

?3.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主体?

★弱势群体问题

★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对于社会不平等的解释主要来自两个传统:

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理论,不平等根植于市场机制。解决的办法:用国家的再分配来代替市场的机制。

第二个是自由主义的不平等理论。有权力介入的再分配才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市场机制才会提供平等的可能。

?而转型理论则提出了第三种解释:关于不平等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无论是再分配还是市场的经济整合机制,与社会不平等都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关系。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不同的经济整合机制的制度中对于社会不平等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不平等的主要源泉,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干预具有一种抵消这种不平等的作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形,在这里,再分配制造不平等,市场则起一种抵消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和类型

?社会流动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一)社会流动的类型

?1.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3.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与自主性流动

?1.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大规模的水平流动往往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

?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各层之间的流动。

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封闭式分层体系(印度种姓制)。半封闭式分层体系(科举制)。开放式分层体系。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例如士兵当上将军。参照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

?代际流动:通过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例如子女与父母进行比较。代际流动的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3.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与自主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科技和生产力发展,造成人们社会地位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

由外因推动,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态度。

?自由流动: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又叫非结构性流动。由一个社会自由流动状况可以了解到各层次之间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人们的流动意向,以及人们在选择、获取社会地位方面有没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4)家庭背景

–(5)社会资本

–(6)个人的动机与努力

–二、关于社会流动的理论

★ 1.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 2.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社会资本,是借助于所占有的持续性社会关系网而把握的社会资源或财富。一个特殊的社会行动者所掌握的社会资本的总容量,决定于他实际上能动员起来的那个社会网络中的每个成员所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总量??社会资本要经过行动者长期经营、有意识地笼络、交往及反复协调,才能形成。

?三、社会流动与社会运行

1.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消除社会不平等

加强社会整合

提高社会活力

2.合理社会流动的评价标准

量的合理性

质的合理性:机会平等原则/自致性原则

3.社会流动与社会问题

(1)个人缺乏安全感

(2)初级关系的瓦解

(3)生活方式的改变

(4)角色紧张

?4、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1)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以城市化拓展农村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将发展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策略(教育弱势补偿与社会阶层的上向流动);

?(4)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关注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弱势群体。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笔记三

第三章:文化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 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 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 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 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 四、学习重点 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 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 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 4、亚文化。 重要概念 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 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整理(考试学习)

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 影响因素(重点掌握人体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壁面温度、新陈代谢率、衣服热阻。 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单因素评价: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室内舒适性标准:夏季26—28度,冬季18—20度;可居住性标准:夏季不高于30度,冬季不低于12度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各种热环境改善措施的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经济成本。有效温度(ET*) 热应力指数(HSI) 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PD) 生物气候图 采暖期度日数:室内基准温度(18度)与当地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的差值乘以采暖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制冷期度日数”(空调期度日数):当地空调期室外平均温度与室内基准温度(26度)的差值乘以空调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主要因素(重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太阳辐射:地球基本热量来源,决定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建筑的得热状况…… 辐射量表征:太阳辐射照度(强度)和日照时数 直接辐射照度、间接辐射照度、总辐射照度 太阳辐射照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空气质量、云量云状,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朝向…… 太阳辐射特点:直接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云量少的地方日总量和年总量都较大 海拔越高,直接辐射越强 低纬度地区照度高于高纬度地区 城市区域比郊区弱 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高层云的散射辐射照度高于低层云 有云天的散射辐射照度大于无云天 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我国日照特点:日照时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 四川盆地日照时数最低 一般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有丰富区、欠丰富区、贫乏区 空气温度:气温是常用的气候评价指标,单位摄氏度、华氏度(F=32+1.8C) 气象学中所指的空气温度是距离地面1.5m高,背阴处空气的温度。测量空气温度必须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 空气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迟滞效应)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数据库概论第13章习题参考答案(供参考)

第1章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参见P3、4、5页) 参考答案: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2.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参见P12页) 参考答案: 数据库系统使信息系统从以加工数据的程序为中心转向围绕共享的数据库为中心的阶段,这样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研制和维护,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相容性,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 3.试述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8、9、10页) 参考答案: 1)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在文件系统中,相互独立的文件的记录内部是有结构的,管其记录内部已有了某些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2)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粒度不能细到数据项。而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取数据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数据项、一组数据项一个记录或或一组记录。 3)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文件的逻辑结构对该应用程序来说是优化的,因此要想对现有的数据再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会很困难,系统不容易扩充。而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 5.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9、10、11页) 参考答案: 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

社区工作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社区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一、社区的概念:以相近文化为纽带的人群在特定区域中互动的社会单元 1、社区的社会学定义应当包括三个特点:地域性、社会互动、共同的联系纽带 2、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贡献,《社区与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3、汉语中“社区”一词源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创造 二、社区的功能 1、生产—分配—消费(经济功能,最基本功能) 2、社会化 3、社会控制:行为的控制方式有两种(1)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出来的内在控制(2)制度化形成的对社区提倡的和允许的行为进行奖励以及对社区禁止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外部控制 4、社会参与:根本功能,是社区实践的核心和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要素,也是参与式民主的根本所在,社区参与中,志愿者组织和中介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相互支持 第二节、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它既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也是一个过程;社区工作者经常运用集体行动的手法,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自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正。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与特征 1、目标:罗斯曼归纳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2、特征:(1)以社区为对象(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3)广泛的介入(4)强调居民参与(5)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6)运用社会资源(7)政治性特点 三、社区工作的模式 1、社区照顾 2、社区组织 3、社区发展 4、社区计划 5、社区教育 6、社区行动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社区工作理论可以分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两种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无)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3、精神分析学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的阶段 4、获得的阶段 5、盘点的阶段 6、理论统一的阶段 7、理论归类的阶段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一)社会分析理论(无) 1、功能派理论:将社会看出有机体 2、系统理论:将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系统 3、社会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达伦多夫 4、阶级冲突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包含这样三个基本假设:(1)经济组织决定其他所有社会组织(2)每个经济组织里都包含有阶级冲突的成分(3)无产阶级因为受压迫而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要改变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现状,就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现行的经济制度,取消私有财产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意识形态理论 不同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问题成因的看法,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和介入方式、策略 1、新保守主义 代表人物:机构有哈耶克.约瑟夫、经济事务研究所,主要观点:(1)强调社会的渐进性(2)坚信自由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3)强调个人主义(4)分析核心家庭的作用(5)提倡助人自助 2、多元主义 流行于英美,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尔、林德布鲁、阿尔蒙德和卫拔 (1)承认并应促进社会生不同群体的并存(2)承认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资源(3)调节自由市场,使不同利益的群体能够公平竞争(4)对于自由的追求:在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情况下,一切行为皆可容忍 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社会策划及社会行动模式均有多元主义的影子。通过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有效地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就是由( D )提出来得 A 、涂尔干 B 、马克思 C 、斯宾塞 D 、孔德 2、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就是( D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 、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得意境迥异,从社会学得理论角度来瞧,它体现了( C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得思想或智慧要经历得三个阶段依次就是( D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得学术经历可以瞧出( C )得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 、社会问题研究 C 、社区研究 D 、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与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得物质成果称为“浅薄得文明”得观点出自( A )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罗伯 D 、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得基础就是( B ) A 、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 、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得就是( C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圣西门 D 、卢梭 10、西方国家得逆城市化转变就是指( C )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 E C D BCD E ABCD E ABD E A B ABCD E ABC D AB C AB 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得主要角度有( ABCDE )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 、阶级结构 D 、经济、政治、文化 E 、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得主要特点就是( CD ) A 、稳定性 B 、封闭性 C 、双重性 D 、过渡性 E 、整合性 3、家庭得结构主要有( BCDE ) A 、血缘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E 、其她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得有( ABCDE ) A 、经济利益 B 、政治权力 C 、职业声望 D 、生活质量 E 、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BDE ) A 、社会现象就是纯客观得 B 、只有被证实了得知识才就是科学 C 、自然科学得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得目标可以归结为( AB ) A 、功利性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E 、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BCDE ) A 、降低大城市人口得自然增长率 B 、控制大城市得人口机械增长 C 、控制大城市得用地规模 D 、引导大城市人口与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卫星城疏散 E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得内容就是( ABCD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培养社会角色 C 、传递社会文化 D 、完善自我观念 E 、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得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 ) A 、骚乱 B 、狂欢 C 、恐慌 D 、赌博 E 、斗殴 10、随机抽样得方法主要有( A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E 、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就是指社会整体得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得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得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得生物人通过与社会得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得过程。 3、社区 答: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得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得大集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得内容,就是宏观社会得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得转变。社会流动得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得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得变化,大多数人流动得方向与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得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瞧作就是社会变迁得指示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 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②社会条件: 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③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 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 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①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 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数据库第13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第13章数据库恢复技术 计算机同其他任何设备一样,都有可能发生故障。故障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包括磁盘故障、电源故障、软件故障、灾害故障、人为破坏等。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因此,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造成数据丢失,或尽可能减少数据的丢失。 数据库恢复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的一种功能,保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并保证在故障发生时,数据库总是处于一致的状态。这里的可靠性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各种故障的适应能力,也就是从故障中进行恢复的能力。 本章讨论各种故障的类型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采用的数据库恢复技术。 13.1恢复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恢复是指当数据库发生故障时,将数据库恢复到正确(一致性)状态的过程。换句话说,它是将数据库恢复到发生系统故障之前最近的一致性状态的过程。故障可能是软、硬件错误引起的系统崩溃,例如存储介质故障,或者是数据库访问程序的逻辑错误等应用软件错误。恢复是将数据库从一个给定状态(通常是不一致的)恢复到先前的一致性状态。 数据库恢复是基于事务的原子性特性。事务是一个完整的工作单元,它所包含的操作必须都被应用,并且产生一个一致的数据库状态。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事务中的某个操作不能执行,则必须终止该事务并回滚(撤销)其对数据库的所有修改。因此,事务恢复是在事务终止前撤销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修改。 数据库恢复过程通常遵循一个可预测的方案。首先它确定所需恢复的类型和程度。如果整个数据库都需要恢复到一致性状态,则将使用最近的一次处于一致性状态的数据库的备份进行恢复。通过使用事务日志信息,向前回滚备份以恢复所有的后续事务。如果数据库需要恢复,但数据库已提交的部分仍然不稳定,则恢复过程将通过事务日志撤销所有未提交的事务。 恢复机制有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如何建立备份数据;第二,如何利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 数据转储(也称为数据库备份)是数据库恢复中采用的基本技术。所谓转储就是数据库管理员定期地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辅助存储设备上,比如磁带、磁盘。当数据库遭到破坏后可以利用转储的数据库进行恢复,但这种方法只能将数据库恢复到转储时的状态。如果想恢复到故障发生时的状态,则必须利用转储之后的事务日志,并重新执行日志中的事务。 转储是一项非常耗费资源的活动,因此不能频繁地进行。数据库管理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转储周期。 转储可分为静态转储和动态转储两种。 静态转储是在系统中无运行事务时进行转储操作。即在转储操作开始时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而在转储期间不允许对数据库进行任何操作。因此,静态转储得到的一定是数据库的一个一致性副本。 静态转储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但转储必须要等到正在运行的所有事务结束才能开始,而且在转储时也不允许有新的事务运行,因此,这种转储方式会降低数据库的可用性。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概论》笔记二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社会学研究是一项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社会学家是如何做研究的,以及如何评价他们所获得的社会事实和研究结论。 二、课前准备 1、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的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有个大致了解; 2、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由于本章的内容涉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许多知识点同学平时接触不多,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耐心,理解课堂讲解的内容,并结合“知识库”中的经典案例来掌握社会学研究过程; 2、思考题和所列的参考书目希望同学们认真练习和阅读,这将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方法论②概念③变量④操作定义⑤定量研究⑥定性研究 四、学习重点 1、社会研究的阶段; 2、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重要概念: 1、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划分:一般社会学(或者叫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支社会学(或称部门社会学);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社会学理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无论哪种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那么什么是方法论呢? 方法论处于方法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和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的 方法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观点 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 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作纯 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 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 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 究结论 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 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 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 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 角 研究方式(典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