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1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小黑板

144×15=2160(户)

1 4 4

× 1 5

7 2 0

1 4 4

2 1 6 0

答:月星小区一共住了2160户。

预习要求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一、复习

1.计算

22×18 35× 14

238× 6 124 × 3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按怎样的顺序笔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

第2题。

出示题目,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

第4题。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3 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全班交流:(1)对还是错?(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教后记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2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达到熟练程度。

重点

难点

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板

预习要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

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独立解决问题。

第10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四、思考题

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

34×32 1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练习

教后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3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重点

难点

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挂图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850×15=12750

8 5 0

×1 5

4 2 5

8 5

1 2 7 5 0

预习要求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

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

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

么列?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850×15=?,用竖式怎样算,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

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第3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第5题。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第2、4题。样写比较简便。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教后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4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重点

难点

简便算法的列式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板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一、口算练习

90×20 35×200

15×300 6×800

200×70

32×300 360×30

50×400 60×700

800×40

二、下面每组中的哪种竖式比较简便

1. 180 180

× 58 ×700

2. 700 58

× 45 ×45

三、完成“想想做做”6、7、

9、10题

1.第6题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口答,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小组判断,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

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2.第7题

提问: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小结: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3.第9题

提问: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

教后记

课题练习一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5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重点

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板

练习一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1.第1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

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2.第2题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时要注意些什么?

3.第3、4、5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25367×46554×176 46×34287×46528×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一个旅馆有25个两人房间,45个三人房间。这个旅馆一共可以住多少人?

东赵庄去年开荒山造林。种苹果树6公顷,每公顷种树1050棵;种桃树4公顷,每公顷种3000棵。一共种果树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后记

课题练习一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6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重点

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小黑板板

练习一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口算练习

20×50025×100

210×432×30

3×12010×460

40×80040×200

13×300200×70

60×900100×50

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1.第6题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

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较第3组题。

2.第7题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3.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教师板书。

4.第12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20 250×16

48×125

2、完成练习一的8、9、1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

问题。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以及容量单位“升”难点:容量单位“升”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挂图、水壶2个、茶杯若

干、1升的量杯、1立方米

的正方体容器等

认识容量和升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一、理解容量的含义

出示两个茶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茶杯里盛水多

说明:哪一个杯子盛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杯,想想看哪个水杯的容量大一些,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挂图,说明图意

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挂图,说明图意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我们已经知道容量的单位有大也有小,那这些水壶的容量有多少呢?

出示两个水壶,两种型号茶杯若干(A<B)

把水壶A装满水倒入茶杯A

把水壶B装满水倒入茶杯B 问:A水壶能倒满几杯水?观察茶杯的水的容积的多少

分组讨论

汇报解决的办法(用其中一个水壶的水倒入另一个,进行比较)

小组内交流

观察猜测

思考方法

交流(装满水到一到)

独立思考交流

说出简单的推理过程

独立思考

交流方法

观察感受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交流观察实验结果

B水壶能倒满几杯水?

A水壶的容量就比B水壶的容量大吗?

使用统一的杯子再倒一次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和计量容量的多少,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三、感受“升”

出示挂图,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容量单位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用符号“L”表示

“升”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感知1升的多少

出示量杯,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现在,老师将一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出示各色一升饮料的包装盒,体验1升的多少,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中,看看能倒几杯?

四、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

巡视个别指导

五、全课总结(A壶倒出的杯数多)

猜测交流

观察

交流发现

观察挂图

交流结果

互相交流升的应用

独立完成交流

认识量杯以及量杯上刻度的含义

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一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量正好是1升)

观察交流

观察交流

体验 1升

独立完成

交流判断理由

教后记

课题认识升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做适当的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意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

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意识

教具学具1升的量杯,纸杯,碗,

上下一样粗的瓶子,纸条

认识升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

识?

“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

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出示制作要求:做一个1升的额量器,并分别标出

升、升和升。

提问讨论结果

指导选择可行的方案

加强巡视个别指导

现在说能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有不同的标法吗?

指名说说还可以这样标的

理由

想用自己做的量器做个小实验吗?了解了容量的含义,认识了“升”,知道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用字母“L”表示

根据材料,讨论制作方法

组长汇报讨论方案(事先阅读书本的学生方法与书这中会相同)

动手制作1升的量器

交流制作方法(分步骤说清楚)

有升还可以标成升(理由)

按要求小组合作

交流操作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估计并交流估计结果

出示要求P13(1)组织汇报实验结果

你一天喝的水够1升吗?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有益于身体健康,同学们平时要注意多喝水

出示要求P13(2)

大家估计的准不准呢?

三、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想想做做”第1题

提出要求

加强巡视指导观察方法(可参与某一组的讨论)

检查实验情况

提出P13白菜博士的问题四、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答案

检查判断情况

“想想做做”第3题

我们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想知道1升水有多重吗?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呢?

专家认为人每天要喝8杯水左右(每杯大约250克),8杯水约是多少克?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可以自己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再用自制的1升量器验证比较1碗水与1升水,估计交流

实验操作交流验证估计情况

取出自带容器

操作观察各容器中水面高度

根据观察情况估计容器的容量

交流讨论结果

操作验证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活动

读书中的题目交流各自的名称

独立判断

交流判断结果订正

分组讨论称法并操作

交流汇报称法和结果

独立计算

交流结果

互相交流

教后记

课题认识毫升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的换算。

2、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小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

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学具量杯、量筒、滴管、各种

小容器等

认识毫升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出毫升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不同

容器

看看他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

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像计量这些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ml)”

二、自主探索1毫升

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出示25毫升的量筒

叙述:这里装有1毫升水

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1毫升水有几滴呢?滴管演示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出示500毫升的量杯

指名根据要求指出刻度

向容器中依次倒入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500毫升的水观察各自的容器

互相交流观察情况(毫升单位)

(比前面接触的锅、盆等的容量要小的多)

读、写“毫升”“mL(ml)”

观察

交流对1毫升的认识

观察数数

(也可让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认识

观察

对着书本互相指刻度

观察

根据刻度说出有多少毫升的水

500毫升的水有这么多,够不够1升呢?

那么1升水有多少毫升呢?

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找到答案你们是怎样实验的?得到什么结论?

根据汇报,板书1升=1000毫升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四、生活应用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挂图指名说出各自的容量“想想做做”第2题

巡视学生实验过程,适当提问你估计每个容器盛满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可以验证吗?

“想想做做”第2题

巡视学生实验过程,适当提问你估计每个容器盛满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可以验证吗?

“想想做做”第4题

4升=()毫升2000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指名读出填写的内容,学习“你知道吗?”指名说读后体会五、小结延伸拓展知识

今天有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

实践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随机练习)

倒出100毫升饮料,数一数你喝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算一算,你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猜测

交流猜测情况

用1升的自制量器分组实验交流实验方法和结论

读题,交流每种饮料的容量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观察每个容器上的刻度

交流它们的容量

各组拿出碗、茶杯和小盆分组实验观察水面并交流估计交流猜测结果

实验验证

各组拿出碗、茶杯和小盆分组实验观察水面并交流估计交流猜测结果

实验验证

独立完成

交流完成情况

检查订正

独立阅读

交流读后体会

互相交流

实际操作

交流喝饮料情况

独立计算并交流(不唯一)

教后记

课题练习二

课时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

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并进行正确的换算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投影、挂图上下一样粗的

瓶子量杯等

练习二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备课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第1题

指名读题要求:请根据自

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

上连一连

指名做错的学生分析错误练习二第2题

指名口答检查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第3题

巡视适当提问

如: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第4题

挂图或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

根据回答板书

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巡视讨论情况)

板书:150+200+350+400=1100(毫升)独立思考并连线

交流连线情况

检查分析订正

读题独立完成填写

交流互相检查订正

独立完成并交流

3升是3000毫升,3000毫升大于2500毫升,所以3升>2500毫升

仔细观察图上的四个量杯小组交流各个量杯中的水(分别是:150毫升200毫升350毫升400毫升)

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比1升多)

1100毫升>1000毫升

1100毫升>1升

三、估计不同容器的容量

练习二第5题指导看书中的容器

如果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指导运用排除法)引导比较剩余两个容器的大小提示实验验证

练习六第6题

(1)提出制作要求巡视制作过程

随时注意提醒学生感受100毫升以内液体的多少

检查各组制作的100毫升的量器

(2)出示第2小题

指名估计

汇报估计情况

怎样才知道大家估计的准不准呢?

交流估计结果与操作结果的差异

出示几个常见小容器

汇报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物品用毫升作单位,各是多少毫升;哪些物品用升做单位,各是多少升,并做好记录观察容器

讨论交流讨论情况

(碗和保鲜盒比较小,不够装)

比较交流(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操作验证)

读题

分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液体的多少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再次观察并感受100毫升观察各个容器独立填写估计结果

交流估计情况

实验验证并填写实验结果修正估计情况

观察

交流估计结果

互相交流

教后记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时:第 1课时 课题:小数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

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 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 第6页1-4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学习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1 学习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习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学习过程: 一、自己学 《认识升》自主学习单 1.认识容量: (1)右面两个茶杯,()号茶杯能盛的水多。 (2)读一读:(1) (3 (4) 要知道 2.认识容量单位: (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 (3)读一读下面这些容器里盛的水、油、饮料等各有多少升。 (4)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品用“升”作单位,分别是多少升,记下来。

3.体验“1升”有多少 (1)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如下图) 二、交流学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 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实践学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 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 【教学要求】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学习梯等式的书写格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3、5、6题 第二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 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2019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 学 设 计 2019年7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9954409.html,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9954409.html,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9954409.html,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5班,共有学生47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并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发言不积极。我本学期需要较多地关注同学们业已形成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与复习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执教肖国成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的例1、想一想及第58页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用列表法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班班通准备例题情境图、例题问题纸条、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式计算:经常听盛老师夸奖我们四年级的同学上课听讲很专心,发言很积极,所以呀,我就很想认识大家,今天终于有了机会,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班同学现在在教室里的有男生()人,女生有()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教室里的同学有()行,每行()人,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指名汇报后,小结复习:求两个部分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谈话:了解了我们班现在的人数情况,老师还想识道同学们的喜好,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水果是一种好习惯,因为水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每天都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作用。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抬起你们的双手,看看十指指甲根这里有没有起倒欠,如果起倒欠了,就说明你蔬菜水果吃少了,身体缺维生素。 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指名说) 谈话:要有水果吃,就得先栽什么?对,得先栽果树。有一位学习认真、热情好客的女孩,名叫小芳,她们家就栽了很多果树,同学们想去她们家的果园参观参观吗?好,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小芳家的果园看看。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例1 1.班班通显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问:从小芳家的果园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上?(指名说已知条件)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已知信息整理一下,好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小芳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2017年用

一升和毫升 认识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相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容量的含义和认识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升的空间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和两个冷水壶,两种玻璃杯各若干个,完全相同的纸杯若干个,1升的量杯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实验用的染色的水。 2.每个小组准备1升的量杯,一个比1升大(2?3升)的容器,若干个相同的纸杯;实验用的染色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容量 1.问题引人。 引导:暑假很快过去了,我们又回到校园一起生活、学习。暑假天气真热,同学们每天都要喝好多水,你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呢?大家来说一说。 想一想,喝水的杯数多喝的水就一定就多吗?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杯子有大有小,盛的水就有多有少。大杯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小杯盛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 引导:你发现老师刚才用了一个什么词儿?(板书:容量)让学生—起说两遍:容量。 那究竟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内容——认识升。(板书课题) 2.情境感悟。 (1)初步体验。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说明像这样能盛水的杯子、水壶、瓶子、锅等都是容器。(板书:容器)让学生说两遍:容器。 比较:比较这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的水多,谁的容量大?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这个大杯子能盛的水多,大杯子的容量就比较大;小杯子能盛的水少,小杯子的容量就小。 (2)比较感悟。 出示两个直观上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壶。 引导:同学们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呢?(让多个同学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 结合交流出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①把两个冷水壶装满水,倒在同样大的杯子里,比较哪个冷水壶里倒出的水杯数多。 ②把其中一个冷水壶倒满,再倒入另一个冷水壶,根据结果比出哪个容量大一些。 演示:先把一个冷水壶倒满水,再往另一个冷水壶里倒,看哪个能盛的水多。 提问:哪个冷水壶容量大?为什么? 追问:如果把这个冷水壶和杯子比,哪个容量大、哪个容量小? 你觉得说冷水壶的容量大、杯子的容量小,是说什么的大小?(它能盛水的多和少,就是杯子、冷水壶里面的大小)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2019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单元)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

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