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1.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

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

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决都不可能十分周

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概念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求,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评定方式

1)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的拟定

2)城市用地评定需要广阔的建设视野。综合考虑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该用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3)用地评定不应该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应从环境总体意义上考虑他们的相互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利弊。4)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5)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并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次生的、后发的、联动的影响作出评价。

(3)用地选择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了解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国家法律规定中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条文规定。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的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降低城市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碳排放,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5)城市用地选择应当有经济、社会的意识与视角,充分体现出城市空间对于城市对于经济与产业、社会发展与和谐、区域共生与协作的支撑作用与促进作用。

6)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设施,节省投资。

(4)城市用地分类

1)城乡用地分2大类、9中类、14小类

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用地、其他非建设用地

2)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5)城市职能

1)概念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6)城市性质

1)概念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2)确定方法

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和特点,明确城市的主要职能,指出其发展方向,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

A、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B、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C、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7)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城市规模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下,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8)三规合一

1)概念

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它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即为“三规合一”。

2)趋势

无论城乡,一个地方共有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应该统一规划,这是科学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也是探索“三规合一”的意义所在。只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才能逐步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8)城市功能、结构、形态

1)概念

A.城市功能: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功能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城市发展。

B.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应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

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2)关系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而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催生新的功能与之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9)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

可以大体上归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其优点是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集中式城市布局一般可分为网络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

这种类型的布局形态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空间呈现非集聚的分布方式,包括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10)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确定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是通过指标的制定来实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各项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确定通常是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确定为核心的。在规划实践中,对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赋值一般有:城市整体强度分区原则法,人口指标推算法,典型实验法、经济推算法和类比法。

(11)规定性控制要素

城市建设活动一般包括6个方面: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活动。又派生出12个主要要控制指标分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

规定指标有(必须遵照执行,不可更改):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建筑后退红线、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公共设施。

指导性指标(参照执行,不强制约束):人口容量、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A.用地面积

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B.用地边界

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C.容积率

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引文缩写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

FAR=AR/AI

计算:单一用地性质的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

综合楼容积率指标换算

A=(A1xM1+A2xM2)/M

A:折算的容积率,A1:商业建筑容积率指标,M1:商业建筑面积,A2:居住(或办公)建筑容积率指标,M2:居住(或办公)建筑面积,M:商住综合楼(或商办综合楼)的总建筑面积D.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他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x100%

E.绿地率

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列,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x100% (12)城市综合道路交通系统

1)概念

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

从形式上,城市综合交通可以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等。

从运输性质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大类型。

从交通的位置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分为道路上的交通和道路外的交通。

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按交通性质与交通方式进行分类。各类城市对外交通的规划决定于相关的行业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各类城市交通又与城市的运输系统,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密切相关。

2)铁路

从与城市的关系来看,城市范围内的铁路建筑和技术设备基本上

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备。另一类是与城市与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

A.中间站位置选择

避免切割城市,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与货场布置在城市一侧,是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一侧。但货运量大时又受用地限制,必须采取客货对侧分布,所以所在位置应按其性质特点来选择。

B.客运站位置选择

客运站的位置要能方便旅客,提高铁路运输效能,并与城市布局有机结合,因此应该靠近市中心。理想状态,客运站距市中心2~3km以内。

3)航空港

A.用地规模:与航空港类型、级别以及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有关。

B.位置选择:考虑净空、噪声干扰与城市的联系等

净空限制,避免穿过市区,最好与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为5~7km。如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至少15km以上。

噪声干扰,城市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布置在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且居住区边缘与跑道侧面距离最好在5km以上。

C.与城市发展关系

交通上,航空提速地面速度降低,地、空交通时间比例差距不断扩大,削弱了航空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陆域地面衔接交通问题

已成突出矛盾急待解决。

距离上,为使航空港与城市联系方便,不宜远离城市,满足合理选址的条件下适当靠近城市。从地面交通条件讲,30km范围内较为合适,新航空港选址离城市边缘至少10km。

交通组织上,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联系方式取决于港、城之间的交通流量、距离和服务质量要求等因素。应综合考虑,与时俱进,全方面联系发展,因地制宜。

(13)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

1)城市给水工程构成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配水工程等组成。2)给水工程系统规划主要内容

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A.总体规划

a确定城市用水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

b平很供需水量,选择水源,进行城市水源规划

c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用地范围

d布局供水重要设施,配输水干管,输水管网

e制定水源保护和水源地卫生保护措施

B.详细规划

a计算详细规划范围的用水量

b布置详细规划范围的各类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c计算输配水管渠管径

d选择供水管材

3)排水体制

A.概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采用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

a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分直流式合流制和截流式合流制

b分流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分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排水体制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工程投资、近远期关系、施工管理方面的因素。

(14)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从竖直方向上对于城市(主要在城市用地方面),进行立面的或空间上的规划设计

.(15)城市管线综合规划

1)种类,城市工程管线种类多而复杂,根据不同的性能和用途,不同的运输方式,敷设形式、弯曲程度等有不同的分类。

2)主要内容

A.总体规划

a确定各种管线的干管走向,在道路路段上的大致水平排列位置b分析各种工程管线分布的合理性,避免各种管道过于集中在某一城市干道上

c确定必须而有条件的关键点的工程管线具体位置

d提出对各工程管线规划的修改建议

B.详细规划

a检查规划范围内各主要工程详细规划的矛盾

b初定道路交叉口等控制点工程管线的标高

c提出工程管线基本深埋和覆土要求

d提出对各专业工程详细规划的修正意见

(16)表20-1-1

(1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划内容:

1)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

2)合理确定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制定保持、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总体策略与保护措施

3)合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4)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近现代建筑等历史建筑

5)制定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确定对影响名称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地区等(18)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1)利用原则

A.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B.尽可能保持原功能

C.应与恢复周边地段活力相结合

D.应合理利用文物建筑

2)利用方式

A.保持原有用途,宗教建筑园林等

B.改变原有用途

a作为博物馆

b作为学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用c作为旅游设施

C.留作城市景观标志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物理环境与人体健康(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城市物理环境与人体健康(标准 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城市物理环境与人体健康(标准版) 摘要:从建筑物理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城市物理环境因子(热、光、声、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物理环境因子可能是某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潜在致病因子。最后指出,健康型的城市物理环境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物理环境人体健康健康建筑人居环境模式 1城市物理环境与人体健康 居住环境与人们生理、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所处城市物理环境(热、光、声、电等)及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日益重视。 1.1城市物理环境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当今全世界有10亿人生活在不适当的住宅中,该组织提出了有关住宅与健康的11项原则。人们对于环境刺激

的精神和物质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析:1)室外环境对人的刺激,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2)创造绿色室内环境,实现绿色装修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绿色室内环境主要指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室内环境。 1.2城市物理环境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目前对城市物理环境研究比较多的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热环境效应;二是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三是城市噪声的危害。此外,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在城市化地区聚居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有高强度的经济活动,覆盖着特殊的下垫面,这些特征使空气中增加了许多有害的成分,也影响了城市气候,可以用城市热岛效应加以解释。 2)人们在光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是视觉刺激,仅从中小学教室因采光、照明条件不好,使青少年视力普遍下降的严重情况,就可见一斑。有关专家呼吁,目前在公众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光污染将会成为本世纪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的又一无形环境“杀手”。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由于瞳孔的调节作用,对一定范围内的光辐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2012下半年)(1)

华师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下半年) 单选题 1.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C、等级决定制 2.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B、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B、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C、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D、目标取向 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B、传统经济学 8.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C、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C、确定政策目标 11.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B、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C、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A、简单多数方法 14.“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C)。C、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B、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8.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B、替代C、合并D、分解E、缩减 19. (ABC)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20.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A、政党B、利益集团C、思想库D、大众传媒E、公民个人 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 2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 24.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A、政策内容合法化B、决策过程合法化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A、计划周密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D、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1)颂歌效应。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环境物理分析

城市地热环境分析报告 姓名:张琦 班级:城规1001 学号:1602100128 提交日期:2013.12.25

南京3503厂地热环境初步分析报告 一、项目概况 南京3503厂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东临虹桥中心和中山北路,南临南京饭店和新模范马路,西临回龙桥和南师大附中,北临校门口,总用地面积为37公顷。 图1 南京3503厂区位图 二、气候特征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南京春季是全年里平均风速最大的,为3.08米/秒。到金秋十月,大气比较稳定,风速最小,为2.45米/秒。呈现“春季大,秋季小”的季节分布类型。

三、热环境模拟分析 3.1 模拟简介 本项目计算了场地风场、温度、湿度等热环境参数,并考虑了地形、植被、建筑物以及不同地面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在原3503厂内,简单选取一处较为典型的环境类型,选取300m×300 m的模拟范围。分别分析了夏季典型日(6月23日)和冬季典型日(12月21日)的场地风环境、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分布情况,以便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参考,营造出舒适的人居环境。 3.2 夏季模拟结果 3.2.1 风环境模拟结果 图2 夏季主导风向下(东南风)场地3m高度处空气流场

图3夏季主导风向下(东南风)场地3m高度处风速分布 夏季主导风向下(东南风)场地3 m高度处的空气流场和风速分布分别见图2和图3。从图2可以看出,场地中主要风向仍为东南风,局部受建筑阻挡略有变化。在进行建筑开窗设计时,以东侧和南侧外窗为进风口,以西侧和北侧外窗为出风口来进行夏季室内自然通风组织设计。 从图3可以看出,空地风速较高(最大超过3.64 m/s),建筑周围一圈受建筑阻挡处风速较低。项目建设区域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整体风速偏低,大部分区域风速在1~2 m/s之间,局部区域(例如建筑背风侧)风速低于1 m/s,属于准静风区。 从人体热舒适的角度考虑,室外舒适风速的范围为1~5 m/s,夏季风速稍大为宜,冬季风速稍低为宜。总体来看,本项目夏季室外风速偏低,对人体热舒适 有一定影响。在下一阶段设计,将进一步加强夏季室内外自然通风的组织和优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城市环境物理考试要点 物理答案

一、我们所处的空气中有哪些有害气体? 答:(1)co(2)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3)碳氢化合物(4)硫氧化物(5)光化学烟雾二、城市污染物中属固定的污染源有哪些?如何减弱? 答:固定源是指污染物从固定的地点排出,如各种类型的工厂,火电厂,钢铁厂等。从这些固定源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主要通过以下三种过程: (1)能源利用:为了获得能量,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污染物质(2)废物焚烧:主要指固体废物的焚化(3)工程生产:在工业生产中排至大气中的污染物,有的是原料,有的是产物。有的是废气。 减弱措施: (1)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使得尾气排放减少;(2)对尾气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如脱硫、使用除尘器除尘等;(3)对源头进行控制,控制对原料的污染物含量,如果含有硫元素较高,考虑减少或替代这部分原料(4)控制过剩空气,因为热状态下会有过多的氮气进行反应,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 三、根据城市大气污染的地区差异分析邯郸大气污染程度及其原因。 答:我国大气污染程度的宏观规律有三:一是北方城市的污染程度重于南方,尤其以冬季最为明显;二是大城市污染发展趋势有所减缓,中小城市污染增长甚至大于大城市;三是污染程度与人口、经济、能源密度及交通密度呈正相关。大气污染程度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的时间变化规律。基于城市大气污染宏观规律,分析邯郸大气污染程度及其原因:邯郸属于二级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高于一级城市(北京、上海等),低于三级城市、县级市。原因:邯郸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工业城市,近年来,邯郸市工业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其中的大气污染最为突出,城市建设是影响邯郸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邯郸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 四、何为高斯烟羽模式? 烟气从烟囱出口排出后,在浮升力和风力及惯性力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逐渐扩散,形成向羽毛状的烟气流,称为烟羽。在接近烟囱的地方,污染的浓度最小,随着污染物在向下风向扩散,其浓度逐渐增大,以致扩散到一定的距离时,污染物浓度达到最大,污染物再进行扩散,其浓度开始逐渐减小,随着在下风向扩散距离增大,浓度达到一个最小值。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定量大气扩散物理过程的计算模式,其中最为简单的被工程界接受使用的是高斯烟羽模式。五.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规划设计原则? 1.选择合理风向污染指标:污染系数、污染风频、风向频率、污染概率。 2.正确处理地形地物与污染的关系:①山间盆地全年静风、小风多,且常发生地形逆温和辐射逆温;②沿海地区或大型内陆水域周围地区,因有海(湖)陆风形成的日变型局地环流;③当山丘一侧已有居住或其他生活区时,在另一侧建造有污染的工业,就必须考虑烟流在经过山丘后,恰好在居住区形成下旋涡流所可能带来的污染;④烟囱高度与其周围建筑物或其他地物的关系,对烟气扩散有直接影响。 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①城市绿化的功能:净化大气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声环境; ②发展城市卫生防护林带。 4.发展区域集中供热供冷: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减少环境污染;③提高城市的防灾功能;④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 六.城市交通干道内的污染特征是什么? 城市交通干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区内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风象条件(风速和风向),建筑物几何形状(高、宽、屋顶形状),街道形式(宽度),热力分布(太阳辐射、建筑物和街道的蓄热能力),交通工具(大小、数量、频率)等都是影响街道内污染物扩散过程的重要参数。 七、城市景观照明的方式有哪些种类? (1)夜间建筑物立面景观照明。 作为城市夜景观中突出的“图”,建筑物的夜间立面形象是城市夜景观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建筑立面照明可采取三种方式: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透光照明。 (2)城市广场照明。 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设计主题和功能,是用以展现城市人文活动景观的开敞空间。根据功能性质不同,广场一般可分为纪念性广场、文化广场和休闲广场等。 城市广场灯光照明的具体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A)突出广场主题。 通过对光强、光色的具体运用,形成广场空间的亮度强弱变化,使广场的主题性构筑物醒目、明确,突出广场主题。 B)限定广场形状 广场的形状与特点是由周边建筑群体、广场构筑物(墙体、围廓、树木等)及公共活动场地(硬质铺地、软质铺地)决定的。对这三种元素进行不同的灯光处理可使人们在夜晚中明晰广场的空间形态,明确自身在广场中的位置。 C)丰富空间层次 根据广场的不同空间性质,以不同尺度以及不同强度的灯光在广场区域内相互配合,形成明暗相间的灯光层次。 (3)植物照明 ((在城市夜景元素中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景观,它的颜色和外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也是城市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夜景照明效果要适应植物的这种变化,尽量用光源去突出树叶原来的颜色。)) 植物照明方式有以下几种: A)上照式。对于中等高度的树木,由下向上照明,可以照亮整个树体,立体感较强,是强调植物环境的主要方式。 B)下照式。将灯具固定在树枝上,或用高于树木的灯具照射。适合在步行街、居住区、公园等较雅静的场所使用。 C)剪影效果。将植物后面的墙面照亮,树在墙上形成黑色的影子。 D)串灯式,即将串灯或灯笼挂在树上。适用于商业街或街道的节日夜环境。 (4)水体照明 水面在夜景中的重要作用是用来构筑倒影,水边景观元素的灯光形态与其水中倒影相映生辉,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夜景,又艺术化地为水面和陆地确立了边界。 八、建筑物夜景照明的种类及各适合于什么类型的建筑? 建筑物夜景照明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透光照明。 (1)轮廓照明是以黑暗夜空为背景,利用沿建筑物周边布置的灯,将建筑物的轮廓勾画出来。适合于城市中心区的照明和具有丰富轮廓线的古建筑等。 但这种照明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应该慎用。 (2)泛光照明适合于一些体型较大,轮廓不突出的建筑物。可用灯光将整个建筑物或建筑物某些突出部分均匀照亮。以它的不同亮度层次,各种阴影变化和不同光色,在黑暗中获得非常动人的效果。 (3)透光照明是利用室内照明形成的亮度,透过窗口,在漆黑的夜空形成排列整齐的亮点。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 ()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A达尔文B马克思C魏源D孟德斯鸠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 D 政策客体 “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 “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 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内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 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 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 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孙中山D韦伯 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A威尔逊B托马斯·戴伊C拉斯维尔D理查德·罗斯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物理环境问题

城市物理环境问题 城规0801 章玲玲 200804130127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新的城市建设高潮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物理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通过分析物理环境损害的因素,探讨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物理环境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 目前对城市物理环境研究比较多的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噪声的危害;二是光环境对 人体的影响;三是城市热环境效应。 噪声污染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目前在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水污染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噪声污染改善不大。噪声污染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问题。噪声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 我国目前对城市居民影响最大的噪声是道路交通噪声,约占各类城市噪声的40 % 。工业噪声范围约占城市面积的20 %。近年来,强噪声的污染范围有向郊区的小城镇扩散的趋势。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噪声可以使人听力衰退,引发多种疾病;同时,还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降低劳动生产率,另外对动物也有不良影响,且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也具有危害。 现今,我国商品住房大量建设,城市住宅声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城市住宅声环境污染主要表现有:①城市交通噪声日趋严重。②住宅墙体、楼板的隔声质量有下降的趋势。③住宅配套设备噪声有增多趋势。④居住区内环境噪声问题。还有居民室内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噪声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此外,多层住宅楼内,住户间生活噪声相互干扰,在我国是一个普遍问题。 噪声的传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传播途径包括反射、衍射等形式的声波行进过程。控制噪声的原理,就是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多项措施,尽力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以减弱噪声对耳膜的影响,从而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而降低城市环境噪声还是治本之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陈志鹏131080118 1.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所谓城市总体布局,就是综合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对外交通运输用地,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 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