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D、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20、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活动和交往

B、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21、关于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对灌输,提倡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

B、强调澄清儿童混乱的价值观

C、倡导发展性的道德教育原则

D、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22、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23、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

D、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25、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个别问题

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规律

D、德育一般问题及规律

26、德育的外延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A、理想教育

B、劳动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教育

2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28、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属于()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宗教教育

D、道德教育

29、德育即()

A、品德教育

B、思想教育

C、宗教教育

D、道德教育

30、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通过直接影响生产资料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B、通过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C、通过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D、通过对生产中人的影响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31、保证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主要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3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德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A、经济

B、政治

C、法治

D、发展科技

33、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

A、民主性

B、变革性

C、继承性

D、滞后性

34、制约着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的是()

A、生产力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C、教育思想

D、政治经济制度

35、我国学校德育应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表明德育的()

A、全民性

B、民主性

C、变革性

D、社会主义方向性

36、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 、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37、德育方法是()

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学生自我修养方式的总和

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8、直观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法

C、品德评价法

D、品德修养法

3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 )的要求。

A、陶冶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修养指导法

D、自我教育法

40、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41、通过执行规章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属于哪一种德育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42、古人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谈的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修养法

43、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进行常规训练以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叫( )

A、实际训练法

B、修养指导法

C、榜样法

D、自我修养法

44、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4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46、关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

B、从道德情感发展阶段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

C、从道德意志的培养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

D、从道德行为的践履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

二、名词解释

47、德育的全民性:德育的全民性包括几层含义: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48、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规范调节社会关系和个人关系的品质的教育活动。

49、他律:是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低级阶段,指进行道德判断时,以外在而非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

50、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亦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所要达到的。51、政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所持的立场的教育活动。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方向、立场、态度这些根本问题。

52、自律是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指进行道德判断时,以内在的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53、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

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54、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概念,指“通过学习者的观察和注视而进行的学习”。

55、说理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德育方法。

5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7.替代强化:是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概念指榜样作用在示范者的身上,而使学习者间接受到的强化。.

58、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59、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主要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几方面的教育。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60、直接道德教学是指通过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的教学。

6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62、德育网络是整合各种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建立德育网络为的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力量,故又称德育一体化网络。

63、学校德育组织体系:这指的是学校内部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及其相互勾通的途径。设有以下组织:(1)德育指导小组。由分管德育的校长,政教主任,团队教师,学生会主席,年级组长组成;(2)班级德育小组。由班主任,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3)班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64 、价值观澄清学说强调榜样示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答:错,强调榜样示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社会学习理论的突出特点,价值观澄清学说强调自由选择,强调澄清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

65、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目标中,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和对少数优秀分子的要求是一致的。()

答:错,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目标明确地把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和对少数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全体学生要求培养成“四有公民”,对少数优秀分子要求培养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表明了我国目标更切近实际,也就是切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更加实事求是

66、班图拉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答:错,班图拉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

67、只要方法得当,德育过程可以一蹴而就,不会出现反复。()

答:错,这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极强的特点;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个多层次的培养过程;此外,学生所处的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68、思想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所持的立场。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方向、立场、态度这些根本问题的教育。

答:错,政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所持的立场。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方向、立场、态度这些根本问题。思想教育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69、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答: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但科学技术和社会道德之间不是直接的等同或等时的关系,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

70、变革性是现代化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答:对,社会一直处于变革中。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德育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变革性是现代化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71、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答:错,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是价值观澄清学说强调的。

72、现阶段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德育可有可无的。()答:错,现阶段德育并非可有可无,因为德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也通过影响人的品德,塑造时代所需要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3、第一个提出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答:错, 第一个提出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的教育家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进一步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4、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答:对, 育德即培养人的品德。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这是德育区别于智育、体育、美育的主要标志。如果失去培养人的品德这一本质属性,就不能称它为德育了。从学生的特点来看,成长中的学生品德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

75、德育方法是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

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但科学技术和社会道德之间不是直接的等同或等时的关系,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

76、德育过程总是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入手的。()

错,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规则层次是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77、德育网络的功能体现在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对,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相对于校外教育而言,学校德育的目的性最明确,组织性、计划性也最强,而社区文化设施、文化力量较不稳定,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育观念、教育技能等相对教师而言没有受过专门培训。

78、德育方法是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

错: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的方式。

79、德育过程总是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入手的。()

错,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知、情、意、性四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具体从哪一个方面入手,要看受教育者这四个要素的发展状况而定。

80.德育网络的功能体现在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错,德育网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仅体现在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一致,还包括能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

81、相对而言, 学校在德育网络中具有有利条件

对,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相对于校外教育而言,学校德育的目的性最明确,组织性、计划性也最强,而社区文化设施、文化力量较不稳定,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育观念、教育技能等相对教师而言没有受过专门培训。

82、学校对德育网络中的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指通过在网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把握方向。

错,学校对德育网络中的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其实现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在网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把握方向;二是利用学校优势,提高德育网络中成员的教育水平和活力。

83、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精神文明辐射、优化德育环境的作用指道德教育、道德同化作用。

错,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精神文明辐射、优化德育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一是道德教育、道德同化作用;二是文化宣传、政策宣传作用;三是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84、德育网络的功能体现在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一致

错,德育网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仅体现在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

育影响一致,还包括能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

感;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

85、德育网络具有的功能是单独的学校德育所不可能具有的。

对,德育网络的结构形成德育新的格局,决定了它具有的功能,为单独的学校德育所不可能具有的。具体体现在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

响一致;能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开发、

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

86、德育网络是将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

教育力量的组织体系。

对:德育网络是整合各种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建立德育网络为的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力量,故又称德育一体化网络。

四、试用有关德育原理分析以下现象

案例一、某中学初三班会课。班主任甲别出心裁,搞一次评选“吵架大王”的民意测验活动,并规定凡得三票以上的同学都要在黑板上挂名。投票结果,李生得二票,但名字照样写在黑板上。学生感到不解。班主任甲说:“李生情况特殊,他干了坏事。”李生当场提出质问。班主任甲说“你经常给老师取绰号。”李生否认,坚持要与班主任甲说清楚,进而师生发生争执。班主任甲火冒三丈,打了李生两个耳光,李生愤而离校。

问题:试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违反)了哪些德育原则。

答,该案例主要违反了如下德育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正面说服教育为主,批评约束为辅,而案例中班主任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体罚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要求利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闪光点进行教育,案例中评选“吵架大王”的行为则相反。)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评选“吵架大王”的行为、体罚学生的行为是对学生人格与自尊心的伤害)

(4)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李生这样的学生,应该从其个性特征出发,有的放矢,而评选“吵架大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案例二: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试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答:该案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如下德育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正面说服教育为主,批评约束为辅,案例中对有许多毛病的杨朗同学陈老师没有再以批评为手段,而是以鼓励为突破口)。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案例中陈老师要求学生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即运用闪光点进行教育)。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有许多毛病的杨朗同学陈老师没有再以批评为手段,而是以鼓励为突破口这是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的做法)。

(4)因材施教的原则(“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陈老师的做法显然是考虑了杨朗的特征)。

案例三:一位禅师晚间出来练功,看到墙角下有堆垒起的石头,禅师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这徒弟低头一看,自己踏着师傅的脊背,羞愧交加,无言以对。老禅师拍着他的肩膀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也为老禅师巧妙设置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折服。

问题:试用我国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禅师对徒弟的教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此案例中,该禅师的做法是对的,符合以下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1、符合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该禅师对晚归的徒弟让他踏着自己的脊背进寺,并且拍着他的肩膀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使他羞愧交加,无言以对。体现了对徒弟的关心与爱护,在尊重徒弟自尊心的基础上,对他提出了的要求。

2、符合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明道理,疏通思想,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放在辅助的地位,该禅师对犯错误的徒弟没有一味的批评教育,而出乎意料地巧妙设置台阶以唤醒徒弟,正是正面教育为主原则的体现。

3、符合知行统一的原则。让徒弟知道晚归的错误并改正。

案例四:下面是某报记者与一位小学生的对话:

记者:你今天上哪玩去了?

学生:没上哪,在家和同学玩电脑,还看了×××的飞车过黄河。

记者:当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我更希望他掉下去。

记者:(大吃一惊)为什么?

学生:你不觉得那才更刺激吗?许多人急得团团转,追踪、打捞、抢救……当然他最后成功了,也挺不错。

记者:你崇拜他吗?

学生:不,我有自己的理想。

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笑起来,很干脆)挣大钱。

记者:我是问你将来想当什么样的人,比如科学家、工程师、商人……

学生:那还用问,哪个挣钱多就当哪个呗。

记者:你为什么想挣大钱呢?

参考答案::可用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心理咨询法等进行教育。(要求每一种方法能联系案例中情节说明,至少应包括四种方法)。

案例五: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任育才中学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办公室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问题:试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此案例中,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以下德育原则:

1、符合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先生对欲用砖头打人的

男生及时制止,并且在尊重杨朗自尊心的基础上,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进一步的教育。

2、符合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明

道理,疏通思想,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放在辅助的地位,陶行知先

生对杨朗同学没有一味的批评教育,而出乎意料地找出该男生的的优点,并以糖果加以奖励,正是正面教育为主原则的体现。

3、同时,德育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德育过程中利用学生本

身的“闪光点”,克服缺点错误,陶行知先生就是利用了该男生的四个闪光点—“按时到办公室、尊重老师、有正义感、能认错。”来克服他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

案例六

据报道,某校初三男生沈阳(化名)上学路上,捡到一只包,打开一看。发现包内有许多现金,他顾不上多想,直奔学校,把钱交给了老师。老师一清点,竟有11430元。之后,学校出了一则招领启事,并通过广播站向全镇广播。消息很快传到了失主那里,他赶到学校,对沈阳同学十分感激,并拿出500元表示酬谢,被沈阳婉言谢绝。学校表扬了沈阳,同学们对他也很赞赏。但是没想到,当他回家时,街坊邻居却像见了“外星人”。有人说:“你这个傻瓜,钱又不是你偷的,做好事能值几个钱?”也有人说:“路上又没人看见,你放进口袋拿回家,谁晓得?”他的家人也说他太傻。沈阳同学怎么也想不通,那些平时让他“学好”的家人、邻居,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

问题:(1)沈阳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 分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功能。

沈阳这么做是对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社会、对此反映却各不相同,有些是消极负面的,这显然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不利,要求发挥德育网

络的强大功能具体体现在:

1、能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

2、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一致;

3、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

4、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

案例分析七

小学生餐费在教室丢失

昨天是玉泉小学三(1)班全体学生交下月饭费的时间。“上完课间操回来,我发现还没交给老师的钱不见了。”据丢钱学生小悦(化名)回忆,上午9点半下楼做操前,她还小心地把钱放进铅笔盒里。小悦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班主任郭佳。郭佳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对小悦说“别怕,老师会帮你找到的”。然后走出了教室。

小悦同班同学小唐说,中午同学们正在自修,郭老师抱着一个箱子走进教室,“她说这是悄悄话信箱,谁要是捡到小悦的钱没能还她,就自己悄悄放进去”。随后,郭佳将全班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逐一进去逗留两分钟再出来。最后一名学生出来后,大家才进教室。“后来小悦就说老师帮她把钱找着了”。

“这样做是在沿用教育学上的案例。”郭佳说,一开始她在教室转时,注意到有个学生显得很紧张,直觉告诉她小悦的餐费钱可能与自己班的学生有关。她和其他老师商量了一下,然后从学校资料室借了个箱子,中午便来帮小悦找钱,同时给拿钱学生一个自我反思、改过的机会。 -------校园无贼

问题:郭老师这样做对吗?请你用相关的德育原理分析。

案例答案

郭老师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可以用德育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等等原则分析。也可以用相应的德育方法分析。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试卷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

德育原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A.善 B.美 C.真 D.丑 2.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A.提高品德认识 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C.陶冶品德情感 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3.我们国内和国外关于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大多采用的模式是()。 A.结构迁移说 B.螺旋循环说 C.阶段连续说 D.社会适应说 4.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德育活动指明发展方向的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效果 5.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竹简绢帛的出现,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 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的出现并引进教育,运用于德育。这说明()。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6.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在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中,生物因素是()。 A.前提因素 B.决定性因素 C.主导性因素 D.动力性因素 8.德育的四项基本内容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理想教育 B.劳动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教育 9.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个别问题 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规律 D.德育原理 10.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1.在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上,有人提出了“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其中“守一”意即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公民教育 D.道德教育 12.道德教育基本上采取不成规定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这决定了古代学校德育()的特征。 A.经验性 B.神秘性 C.阶级性 D.非专门性 13.涂尔干的()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A.《教育论》 B.《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 C.《道德教育论》 D.《教育上的道德教育原理》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的品德发展是指() A.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品德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B.个体在学校学习中品德变化的过程 C.个体从成熟到衰老时期品德变化的过程 D.个体在家庭影响下品德变化的过程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 C.陶冶法D.讲解法 3.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修养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B.品德修养主要用外烁的方法,德育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 C.德育的对象和品德修养的对象是一致的 D.品德修养和德育活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相同的 4.把学生品德分为若干因素和项目,每个因素或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并用评语来表示,这种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方法是() A.评语定量法B.加权定量法 C.测试评分法D.评语定性法 5.下列关于德育工作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 B.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和政教处的管理者 C.德育工作者指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 D.德育工作者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 6.“德育与社会发展不总是同步的”这一事实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1

A.德育与社会发展间没有必然联系 B.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德育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 D.德育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 9.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任务的矛盾 D.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抓好日常班级管理B.树立良好班风 C.了解家长对学校的需要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2.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 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 13.不属于 ...学校德育管理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 C.专制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14.当受教育者通过受教修德达到了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意味着() 2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9982302.html,我自考网整理 全国2012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D) 1-4 A.建构德育知识体系B.分析德育现象 C.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D.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B) 1-11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 3.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A) 1-14 A.班杜拉B.杜德海姆 C.柯尔伯格D.杜威 4.德育的实质是(C) 2-23 A.传道B.施教 C.育德D.授业 5.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A) 2-31 A.道德品质B.政治品质 C.法纪品质D.思想品质 6.最早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B) 3-39 A.原始社会的德育B.奴隶社会的德育 C.封建社会的德育D.资本主义社会的德育 7.关于现代德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D) 3-43 A.无阶级性B.结构封闭 C.方法单一D.功能全面 8.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生物前提的因素是(C) 4-58 A.教育B.环境 C.遗传D.文化 9.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4-67 A.实践活动B.学校德育 C.家庭熏陶D.遗传素质 10.德育的超前性反映的是(B) 5-95 A.德育的继承性B.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C.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D.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11.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C) 6-97 A.德育措施B.德育方式

自考德育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 ...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2、德育的功能是()、(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 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F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F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F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F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R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F )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 1.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 B《敏感性》《后果》《冲突》 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以上 C中学以上 D以上三者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A道德天赋论 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 D环境自发影响论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 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 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A体谅情境 B 实验情境 C后果情境 D说明情境 二、是非判断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 ()1.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2.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3.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4.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三、简答题(28分,每题7分,共4题) 1.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 3.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4.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20分,每题10分,共2题) 1.阅读评论下列言论 正常的人必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做自认为错误的事情。避善趋恶,不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反而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那是违背人性的。明知故犯,故意作恶,其实是一种假象。作恶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是在作恶,而是错把恶当作善。就他而言,他内心实际是在向往善,尽管就外人而言,他向往的实际是恶。总之,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人知恶必避恶,知善必行善。 2.阅读分析下列故事 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帮助研制原子弹。1946年他在实验室做一项核实验。他像专家常做的那样,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于产生链式反应。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赤裸的双手把钚片分开。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使他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然后,他平静地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放射的程度。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五、论述题(22分,任意选做1题)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doc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20分) 1、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 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2、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 因为只有自己想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会进行品德的修养。 3、数学课教学不可能有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肯定和鼓励也是属于德育内容的一部分。 4、德育过程是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 人不是社会政治或某个宗教规范下的特定产物。 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规律而制订的。()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 6、榜样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不一定,说理教育法的使用也很广泛。 7、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地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必须时时紧跟着,以防出现差错。() 德育要有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能只用间接经验换取的。 8、宗教在德育中没有积极意义。() 好的宗教如基督教会让人们敬畏生命、孝顺父母等,这是积极意义。 9、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班级成员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在认识、行动上保持一致。 1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这是理想的,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如骗子教他的孩子骗人就只属于教学而不是教育。 11、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理论加实践。() 知不一定是理论,也可以使实践经验。 1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就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德育也不例外。() 还需要直接经验。

自考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汇总

全国 2010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末选均无分。 1.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德育原理属于感性认识 C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理性认识 D ?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 .马卡连柯 C .杜德海姆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柯尔伯格 C .凯兴斯泰纳 4. 现代德育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5.童年期 (6、7 岁一 11、12 岁)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 .适应性 B .两义性 C .协调性 D .动荡性 6.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7. 关于德育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B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目的 C .德育目标是德育内容的具体化 D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没有关系 8.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 .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 德育原则是 ( ) A.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B .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总和 ) B .苏霍姆林斯基 D .杜威 ( ) B .班杜拉 D .洛克 B .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德育原理练习题 内含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客观性题目: 1.协调性是( B )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 志品质是(B ) A.自觉性 B.坚定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B ) A.校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4.校外活动是指( A )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C )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 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 )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C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 C.德育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 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 1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B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1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A ) A.品德的活动 B.意志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美感的活动 1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D )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 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13.品德属于( B )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1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D )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B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C )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2013年4月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4月高度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9.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

德育原理试题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学校德育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包括() A.原始社会德育和奴隶社会德育B.奴隶社会德育和封建社会德育 C.封建社会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D.资本主义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 3.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总条件、总背景的是() A.自然环境B.社会大环境C.教育环境D.家庭环境 4.品德发展需要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间的矛盾不是() A.品德发展的外因B.品德发展的内因C.品德发展的动力D.品德发展的主要矛盾 5.少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动荡性B.情境性C.适应性D.成熟性 6.文明上网教育成为当前的德育内容,说明() A.商品经济对德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C.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内容的影响D.人际关系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7.公司招聘时除看重技术能力也注重人品说明() A.公司是以人为本的B.品德对公司效益有重要作用 C.品德可以直接提高公司收益D.品德好坏决定人的技术能力 8.将德育实施前后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评定是()A.绝对评定B.相对评定C.内差评定D.操行评定 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 A.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B.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10.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 A.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价值观教育 C.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D.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11.影响德育方法性质和特点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是() A.社会文化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哲学世界观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12.注重培养品德情感的德育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品德评价法 13.下列关于学校德育组织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青团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B.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C.课外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D.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 14.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生集体是()A.班委会B.班集体C.少先队D.学生社团

德育原理复习题.docx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协调性是(B )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徳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徳发展的主要特征 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是(B )A.自觉性B.坚定性C.果断性D.自制力 3?在学校德育中,学牛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木的舞台是(B ) A.校内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4.校外活动是指(A )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牛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5?—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7.学生品徳形成的基础是(B )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C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木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徳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 C.德育内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 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 10.—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11 ?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A ) A.品德的活动 B.意志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美感的活动 1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徳修养的是(D )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 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13.品德属于(B )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1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D ) A. 1990 年 B. 1993 年 C. 1994 年 D. 1995 年 1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B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C ) A.牛产力与科技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徳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17?德育对彖的千差万别、德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德育工作的() A.广延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连续性 18.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确定徳育目标 B.组织开展徳育活动 C.制订徳育计划 D.检查和总结 19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20.不符合品德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要求的是(D ) A.品徳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徳育目标相一致 B.品徳测评各指标相容 C.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 D.品德测评各指标具有不完备性 二、问答题 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