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0

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0

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0)概要

来源:阳光海南网时间:2014-11-06

一、规划总纲

(一)乡村旅游的界定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人居环境、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及其自然本底为基础,以城镇居民为主要消费市场,以满足居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需求为目的,以农民通过不同形式参与经营和服务为运营模式的旅游产品旅游方式。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海南省(不含三沙市)的乡村地区。本次规划不涉及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海域。

(三)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区域性的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属于宏观战略性规划,是指导海南省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及营销的行动纲领。

(四)规划定位

海南乡村旅游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海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海南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是建设海南“度假天堂、幸福家园”的重要举措。

(五)规划期限

近期:2014—2016年,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启动期

远期:2016—2020年,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提升期

(六)规划原则

(一)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三)坚持资源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原则

(四)坚持整体统筹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

(五)坚持旅游就业和旅游富民相结合原则

二、规划背景

(一)区位环境

从地理区位看,海南是中国最南端,唯一的热带岛屿型省份;从旅游区位看,海南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与世界著名度假海岛同区;从经济区位看,海南地处泛珠“9+2”与东盟自贸区“10+1”的结合部,经济腹地宽广;从交通区位看,海南位于南海国际海运要道,交通区位显要。

(二)产业环境

海南所处的产业环境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是热带农业效益未充分发挥,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现代工业拉动和辐射的综合能力较弱;四是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政策环境

海南所处的政策环境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受惠西部政策,海南省增列为《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之一;二是落地3项重大对外开放政策,26国入境海南免签、离岛免税政策、游艇管理办法相继实施;三是出台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导游人员管理规定》、《海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旅游价格管理规定》5大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法规,填补了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的空白;四是审议通过和批准国际旅游岛建设法规17项,着重从推进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五方面优先安排;五是施行了20项土地政策,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四)乡村建设现状

海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道路交通新格局雏形初现;二是乡村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乡村路网、通讯、引水、供电和供气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

乡村服务设施建设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3年6月累计建成生态文明村13988个;二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尚待完善,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旅游补给、餐饮住宿等乡村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的结合度较低;三是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加大,“绿化宝岛”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大力推进。

(五)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海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初显规模,琼海、海口、三亚、文昌、琼中、保亭等部分市县乡村旅游发展步子较快。

二是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并被列为省重点旅游项目。

三是乡村旅游品牌初显效应。

三、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一)热带视角下的资源形成背景

(一)地貌类型多样,梯级结构明显

(二)海洋气候独特,光热资源丰富

(三)山脉长垣纵贯,河川独流入海

(四)热带森林密布,生物种类繁多

(五)热带农业丰产,生产方式多元

(六)少数民族聚居,民俗文化绚丽

(二)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乡村旅游资源点共有440个,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共分为5个大类、26个亚类、62个基本类。

其中,乡村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点54个,占12.27%;乡村田园景观资源点75个,占17.05%;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资源点221个,占50.23%;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类资源点60个,占13.64%;乡村旅游商品资源点30个,占6.82%。

(三)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1、乡村旅游资源本体评价

(1)资源数量多类型广,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2)文化内涵丰历史久,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

(3)优品资源数量多,具有垄断性和异质性

(4)空间密度差异大,具有非均衡性和地域性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总体上开发数量较少

(2)开发层次参差不齐

(3)组合性有待提高

四、乡村旅游市场现状

(一)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1、人口特征:中、青年所占比例较高;职业构成多样化;客源多来自岛外。

2、出游行为特征表现为出游方式自主化、旅游距离短程化、停留时间长、重游率高、旅游动机多元化;东部乡村旅游资源点知名度高于中西部;旅游信息传递中,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并重。

3、人均消费较低,多在500元左右。

4、旅游感知特征表现为:(1)游客对海南的乡村印象依次为热带水果物产丰富、热带雨林植物茂密、椰风海韵、黎苗风情、传统村落特征明显、水资源丰富和鲜花盛开;(2)最满意的旅游要素是环境,其次是特色活动、餐饮以及娱乐;最不满意的是设施、服务以及交通。

(二)乡村旅游市场特征

1、旅游市场增长稳定,但总量仍偏小。

2、旅游产品主要是高端乡村度假和大众农家体验,呈两极分化态势,出游动机凸显休闲度假。

3、旅游季节性较强,淡旺季差异较大。

4、旅游消费结构刚性约束较明显。

5、旅游市场岛外化特征开始显现。

五、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一)战略问题思考

1、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条件评价

(1)三大优势:热带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关联市场(存量游客)优势。

(2)四大劣势:本地市场规模小、乡村基础较薄弱、居民参与能力较弱、乡村旅游起步晚。

(3)两大机遇:产品结构调整机遇、旅游投资洼地机遇。

(4)两大挑战:乡村旅游同质化,省内生市场较小、旅游市场岛外化。

(二)意义与目标

1、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海南省强农富农、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省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旅游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热带海岛特色,以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特色小镇、A级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为重点,加快构建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为海南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3、发展目标

立足于国家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时代背景,构建集乡村观光、乡村休闲、乡村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海南省旅游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全面提升全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将海南省整体建设成为国家热带乡村公园、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新样板及省域旅游产业增长极的乡村旅游总体目标。

到2016年,培育一批文化突出、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使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预计2016年,海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00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320元,乡村旅游直接收入25亿元。

到2020年,在全省创建3—5个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50个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情小镇、100个风情村,发展100个A级乡村旅游点,争取实现全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200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380元,乡村旅游直接收入45亿元。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40万人。

(三)战略路径

1、空间:分区部署

实行“沿海(东部沿海)推进、环城(环海口和环三亚等城市)递进、环山(中西部山区)慎进、平原(北部平原地区)稳进”的分区部署战略路径。

2、产品:分类示范

完善、提升已有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带动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群的发展。

3、项目:极核带动

实行“集聚三山、联动三河、打造精品”的战略路径。对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点进行整合提升,提高组织化程度,避免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克服“规模小、分散化”的经营弊端。突出产品特色和区域规模优势,打造精品,以若干极核带动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

4、组织:区域联动

实行“省域平台、区域联盟、多品互动”的战略路径。搭建省级乡村旅游支持平台,建立乡村旅游扶持政策体系;进行区域联盟,打破固有的市县行政界限,力推乡村旅游跨区域发展,实现多类型乡村旅游的互联,加强乡村旅游与非乡村旅游景区的合作,共同延伸产业链条。

5、市场:蛙跳拓展

实行“蛙跳发展、外部引爆、度假引擎”的战略路径。以岛外旅游市场为先导,尤其是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我国北部冬季严寒地区,通过外部消费引爆内部需求的外向型战略,蛙跳式发展。以热带乡村主题度假为引擎,开展“候鸟式”养生、避寒等活动。

六、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一)优先提升热带海岛观光类旅游产品

1.产品特色:融合山谷、河川、地质遗迹、村落建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珍稀动植物的热带海岛风光。

2.产品组成:

——热带山谷观光:如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等山脉观光;

——热带河川观光:如万泉河、昌化江和南渡江等河流,跃进水库、大广坝水库、松涛水库等库区,以及小海等湖泊观光;

——热带火山观光:如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马耳火山堆等火山地质遗迹观光;

——热带村落建筑观光:如洪水村、俄察村和白察村等少数民族村寨,以及大美村、美社村、彩桥村等火山民居观光;

——热带现代农业观光:如尖峰岭热带农业风情园、兴隆南药观光园和澄迈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等;

——热带传统田园观光:如牙胡梯田、旺巴梯田、白沙木棉等田园观光;

——热带珍稀动植物观光:如东方县大田坡鹿、八门湾红树林、田心村白鹭、猕猴,兴隆热带植物园等。

(二)不断丰富乡土民俗休闲类旅游产品

1.产品特色:以“农”为基础的具有海南浓郁地方特色的黎苗文化、乡土文化、农事文化等休闲体验。

2.产品组成:

——传统民居休闲:如利用十八行村、钱铁村等海南传统民居,开展品茶、听戏、赏花等较为传统的休闲体验项目;

——新村风貌休闲:如利用永忠新村、南美村、地保村、报白新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三才园村等生态文明村,开展唱歌、垂钓、划船等较为现代的休闲体验项目。

——农事文化休闲:如利用开心农场和鼎丰芒果基地等,开展播种、耕地、除草、采摘、推磨等农事休闲体验项目;

——特色黎寨休闲:以黎族村寨和黎族节庆为依托,体验五大黎族支系的历史文化,开展黎族狩猎、纺织活动制陶、黎族歌舞、医疗等体验活动。

——特色苗寨休闲:以苗族村寨和苗族节庆为依托,体验海南苗族织绣、传统婚姻形式、苗族村寨制度,以及刀耕火种等苗族传统生产方式。

(三)大力培育主题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核心产品,发展主题休闲度假是未来海南乡村发展旅游的重要方向,也是真正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必由之路。

1.产品特色:类型多元、档次不同的休闲度假圣地,海南乡村旅游的品牌提升型产品,构建特色、彰显竞争实力的有力保障。

2.产品组成:

——农家客栈度假:针对大众型乡村旅游者,以村寨等建筑为载体,利用农民多余的房屋,积极发展“民食、民宿、民游”活动。

——乡村酒店度假:以品质酒店为载体,打造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的生态型度假设施,为高端游客提供颐养、度假等场所。

——热带田园度假:以海南中部地区为重点,打造热带田园度假产品。

——山地休闲度假:以山地为背景,打造低密度的休闲度假空间。

——商务会议度假:依托海口、三亚、博鳌等地的商务会议类客源市场,打造环城市带的度假产品,为国内外商务人士提供更多的度假场所。

七、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以“圈层带动、轴线牵引、主题集聚”为构思,确立海南乡村旅游的整体空间结构为“两带、三道、八区”,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空间新格局。

(一)圈层带动“两带”

1、环海口乡村旅游发展带

辐射范围:以海口为中心,含文昌、定安、澄迈、临高、屯昌等市县。

发展方向:以海口为依托,带动环海口乡村旅游带整体发展,综合提升海口作为北部中心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公交体系,加强城郊风貌、游客中心、文化娱乐、美食购物等建设。

2、环三亚乡村旅游发展带

辐射范围:以三亚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五指山、乐东、万宁等市县在内的部分区域。

发展方向:以天涯海角风景区等国家高A级景区为依托,以打造乡村观光和乡村度假产品为突破口,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类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将大三亚旅游由南部沿海地区向北部山区逐渐推进,带动环三亚乡村旅游带发展。

(二)轴线牵引“三道”

1、昌化江乡村风景道

辐射范围:昌化江流域,涵盖琼中、五指山、东方、乐东、昌江等部分地区。

发展方向:以昌化江为蓝纽带,打造昌化江水上乡村风景道,为游客提供观光、游憩、摄影等休闲场所。做好水路、陆路的无缝连接。以昌化江为主线,以乡村公路为支线,以“鱼骨型”发展模式,做好海南南部风景道的开发建设。

2、万泉河乡村风景道

辐射范围:万泉河流域,自五指山林背村南岭,经琼海市合口嘴、嘉积至博鳌段。涵盖琼中、琼海等部分地区。

发展方向:以万泉河为蓝纽带,打造万泉河乡村风景道。

3、南渡江乡村风景道

辐射范围:南渡江流域,涵盖白沙、儋州、琼中、屯昌、澄迈、海口等部分地区。

发展方向:以南渡江为蓝纽带、打造南渡江乡村风景道。充分利用由北向南依次递变的地形地貌特点,打造集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丰富地形的水上景观廊道。

(三)主题集聚“八区”

1、火山地质景观旅游区

辐射范围:海口西部,以及澄迈北部地区。

发展方向:以火山群为中心,积极发展火山民居、火山农庄、火山手工艺品等火山主题类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火山地质景观旅游区。

2、滨海传统生产文化旅游区

辐射范围:儋州北部、临高北部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

发展方向:滨海传统生产文化是海南“大农耕”文化之一,极具本土特色。以后水湾地区为中心,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为突破口,以传统滨海生产景观为特色,大力挖掘晒盐、渔业捕捞等渔盐文化资源,打造滨海传统生产文化旅游区。

3、热带山地乡村观光旅游区

辐射范围:白沙中、东部地区,以及琼中西部地区。

发展方向:以仙婆岭、松涛水库为依托,以白沙九架岭盘山公路为纽带,打造热带山地乡村观光旅游区。以木棉花为卖点,开发热带植物观光、热带山地观光、民俗体验休闲旅游产品。

4、热带田园乡村休闲旅游区

辐射范围:定安南部、琼海西部、文昌南部,以及屯昌东部。

发展方向:以定安冷泉旅游区(含红花冷泉湖)为龙头,发展乡村驿站、自驾车营地、乡村度假酒店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热带田园乡村休闲旅游区。

5、东寨港热带湿地观光旅游区

辐射范围:海口东北部,以及文昌北部地区。

发展方向:以海口为依托,以东寨港为中心,以红树林、湖泊等典型热带湿地景观为背景,建设东寨港热带湿地观光旅游区。

6、兴隆热带植物观光旅游区

辐射范围:万宁中、南部地区。

发展方向:以热带果树、热带花卉、热带南药、热带林木、热带作物等为载体,以兴隆植物园为龙头,重点建设兴隆植物观光园、兴隆南药观光园、万宁绿道等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开展热带植物观光、青少年科普等乡村旅游活动。

7、环大广坝民俗生态旅游区

辐射范围:东方东部、昌江南部、以及乐东北部等地区。

发展方向:以中西部地区的山地、田园、水库等风光为背景,围绕大广坝水库,以黎苗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以特色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以少数民族村寨为载体,重点开发海南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休闲、主题乡村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

8、热带山地乡村度假旅游区

幅射范围:五指山东部、保亭、以及陵水南部地区。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紧邻三亚的区位优势,依托五指山、黎母山、雅加大岭等山脉所形成的山谷地区,以坡地、梯田、瀑布、民居等热带典型山地景观为特色,以热带山地度假为主题,打造热带山地乡村度假旅游区。

图1 海南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图

八、乡村旅游项目规划

将海南省项目体系划分为省级重点项目、省级示范项目和市县重点项目三个层面。规划海南省乡村旅游项目271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40个、省级示范项目100个,市县重点项目131个详见表1。

表1 海南乡村旅游重点项目

九、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一)旅游市场预测

预计2016年,海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00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320元,直接旅游收入25亿元。2020年,全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200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380元,直接旅游收入45亿元。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40万人。

(二)观光类产品市场重点

重点依托海南省现有的存量旅游市场;利用海南特有的气候和整体生态优势,以“二次游”、“多次游”和“度假游”为重点人群,进一步做大市场。

(三)休闲类产品市场重点

重点依托海南本岛市场、珠三角等海南近程市场,以海口、三亚、儋州、万宁等城市为核心,开发设计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组合线路。

(四)度假类产品市场重点

重点依托岛外市场,包括长三角、京津冀以及高纬度地区,大力完善租车、保险等关联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候鸟”度假、养老度假、商务度假、家庭度假等。

(五)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市场认知与服务便利化:一是构建海南省乡村旅游网络服务平台;二是各市县要成为乡村旅游促销的主体,同时加强海南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三是进一步加强旅游活动策划,优化提升“三月三”、儋州中秋歌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提高市场认知。

(六)推广市场营销口号

在海南总体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和加强乡村旅游,其营销口号为:

阳光海南、度假天堂

——不一样的热带乡村

十、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1、秉持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原则

乡村旅游开发应坚持生态安全原则、完整保护原则、保护与利用协调原则,根据各地生态条件脆弱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开发利用;针对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重要程度的不同,实行分级保护管理体系。

2、制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针对村落生态、水体、农地、林地、生物环境制订具体的保护措施。

(二)乡村景观风貌控制

将区域空间管治分为七区(七线),即:乡镇建设控制区(红线),水源地保护区(蓝线),湖泊岸线保护区(蓝线),森林保育区(绿线),道路景观风貌保护区(棕线),村庄风貌与遗产遗迹保护区(粉线),地质灾害、水土流

失与生态极端脆弱重点治理区(黑线),基本农田保护区(黄线)。首先强调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其次重点突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最后高度体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特色村落保护与开发导引

严格保护特色村落,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分类进行特色打造和发展引导,推进全岛村庄特色化、错位发展。观光类在发展中应强调生态和景观的维护和塑造,整治村庄自然环境,并围绕观光旅游,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村庄能以最原生态的形象向游客展现;休闲类特色村落重点突出人文及生物等景观的体验休闲性;度假类特色村庄应注重乡村景观的塑造、乡村休闲产品的丰富和乡村度假主题的多样及度假设施的完善等诸多内容,使村庄全面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又一重点支撑产品。

四、遗产地保护与开发导引

(一)活态保护农业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生产工具、生产制度、传统农耕信仰、民间文学艺术、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二)合理开发非物质遗产

以“保护第一、合理开发”为原则,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该秉持“文化自觉,坚持不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其次应该认真普查,积极申报,建立保护传承体系;再次应搭建平台,扩大交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最后应以“非物质文化传习所”为主要载体,综合开发利用,培育文化旅游融合产业。

十一、乡村旅游管理与社区参与规划

(一)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1、开设乡村旅游基础知识电视讲堂,提高全民的旅游意识。

2、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3、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采用“送出去学习、请专家来培训”的方法加强企业融资贷款、品牌建立、营销与公关、企业规划、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4、实施旅游大学生村官制度,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组织能力。

(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

1、制定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

2、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3、制定乡村旅游点服务资质标准

4、制定乡村旅游服务卫生安全标准

5、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标准

(三)居民参与及乡村建设协调

1、乡村公共设施布局与建设协调

建设“一地多功能”、村民文化生活与游客乡村服务合二为一的复合型设施体系。

2、农宅建设标准与技术协调

坚持政府引导,做好科学规划,出台《海南农村住宅建设标准与用地管理办法》,规范农村住宅的建设管理。

3、农业种植与养殖结构调整

围绕乡村旅游,做好“大农业、大景观”工程,利用具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或辅助产生经济效益的元素造景,使之兼具生态性、景观性和经济实用性。

4、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因地制宜,开展“农户+农户”(“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

十二、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贯彻落实国发31号文件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在加大税费优惠、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海南乡村旅游的政策保障。

(一)土地保障

1、乡村旅游用地纳入计划

2、盘活集体建设土地存量

3、探索“一地多用”方式,将乡村公共设施用地与旅游服务用地相结合

4、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二)交通保障

1、统筹建立旅游通道,统筹乡村旅游公路、休闲慢行道和水路等乡村旅游交通廊道的建设。

2、改善景区(点)通达性,保证每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和示范项目有2条6.5米以上宽度、市县乡村旅游重点项目1条7米以上宽度的旅游道路,增强可达性。

3、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公路旅游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实现“漫游乡村”。

(三)要素保障

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旅游配套设施的有效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省级示范和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地旅游咨询、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商品等配套要素和水、电、燃气、通讯、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

(四)服务保障

1、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务行政协调体制;

2、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3、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供给的薄弱环节,提高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

(五)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海南乡村旅游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海南全省的乡村旅游具体区域和项目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加大市级协调力度,统筹解决全岛各市县之间的产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健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推进机制。加强规划实施,强化监督检查。

十三、近期行动计划

(一)近期发展目标

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跟进;夯实基础、营造环境;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部门联动、分类指导;东西协调、良性互动”的工作方针,落实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部署,按照集中力量、分类指导、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的原则,以功能提升为重点改善地区发展形象,以基础设施提升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以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为重点带动区域经济,有步骤、分时序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配置一批重大项目,集成一批资金政策。着力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改善海南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面貌,为海南乡村地区发展创造优良整体环境。

(二)打造五大重点工程

1、美丽乡村公路建设工程

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出发,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点对外连接弱、道路网络不完善等问题,以“槟榔大道”、“橡胶大道”、“咖啡大道”、“木棉大道”等对乡村公路进行命名,打造富有海南气息的交通景观廊道,提升乡村地区旅游形象。在海口、三亚、万宁、琼中、儋州等城市建设旅游公交枢纽,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

2、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引领工程

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实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引领工程。依托火山地质景观休闲类、热带生物景观休闲类、传统生产文化休闲类、热带科技农业观光类、热带山地田园观光类、黎苗文化体验休闲类、热带乡村主题度假类、热带湿地景观休闲类等乡村旅游资源,近期重点打造15个乡村旅游示范性项目,主要在规划、管理、发展模式、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示范效应,明确发展方向,为全省其他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探索出新路。

3、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构筑工程

以建设国家乡村度假公园为目标,采用网络营销工具推介海南乡村旅游。实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构筑工程,建设海南乡村旅游专用网站。同时,通过设置旅游咨询分中心和多媒体互动式触摸屏,将旅游信息化延伸到每一个乡村旅游服务区,推广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通工程。

4、乡村旅游千名骨干人才培训工程

实施海南乡村旅游千名骨干人才培训工程,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机构,为乡村旅游和相关现代服务业培养1000名经营管理、特色生产、设施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5、乡村节事活动营销工程

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海南特色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如国际乡村摄影节、海南乡村旅游形象标志和宣传口号国际征集活动等,全面推介海南乡村旅游品牌的新形象,迅速提升海南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三)做好六大基础工作

1、编制县市乡村旅游规划。

2、加快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评定。近期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8家;评定一批海南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3、加快“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把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商品列入全省旅游商品发展规划,着手策划海南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海南有礼”系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

4、做好乡村旅游宣传促销。

5、加强乡村旅游示范引导,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风情村、国家A级景区、A级乡村旅游点以及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示范企业。

6、实施乡村旅游扶贫

图2 近期乡村旅游项目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