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事业单位备考笔记:5经济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备考笔记:5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绝对优势:是指某一生产方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另一生产方高。比如,A生产一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一辆汽车需要3天,则A的生产效率比B高。

(2)相对优势:指的是某一生产方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另一方。比如同样的,A生产一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一辆汽车需要3天,但是B用3天时间可以生产5辆自行车,而A用2天时间可以生产10辆同样的自行车。这样看来,如果A不生产汽车的话,他可以生产10辆自行车,换言之,他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10辆自行车;而B如果不生产汽车的话,他可以生产5辆自行车,换言之,他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只有5辆自行车。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A拥有生产汽车的绝对优势,因为他的生产效率高;而B拥有生产汽车的相对优势,因为他的机会成本低。

(3)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二、商品理论

1、商品是为了出售而生产的劳动成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分为: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就是商品的可用性。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2)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注意:

A没有价值不是商品,但不是商品的也有使用价值,比如空气,空气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B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在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的

可用性。

C人们总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称作商品的二因素,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的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商品的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比例和关系,而物品能够被交换,则是因为他们价值相等,如1斤大米可以交换1把锄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1斤大米的价值等于1把锄头.

3、劳动

(1)具体劳动,要生产某一种商品,人们就要进行一种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

(2)抽象劳动,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3)具体劳动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要想获得价值,就要交换使用价值,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要交换价值。

5、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指的是某个商品的价值大小;商品的价值总量则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劳动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价值量的总和,两者也不能混淆。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整个社会对同一种商品生产的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 (2)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家的盈利多少)

6、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7、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

(1)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这就为什么一辆玩具飞机再怎么贵也不会贵于一辆波音飞机。因为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2)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劳动生产率与这一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比如原来一个小时生产10双鞋,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个小时可以生产100双,所得到的使用价值量也就越多。

(3)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这一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一双鞋耗费6分钟的劳动量,现在一双鞋只要0.6分钟了,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会减少。

8、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

(1)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2)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三、剩余价值理论

1、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1)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为其长时间地劳动,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称为“可变资本”(也就是工人的工资),其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是可变的,能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是不变的,只是将原来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4)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利润)

(5)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被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就是利润。

(6)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A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

B是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7)利润、利息、地租以及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以上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有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剩余价值=利润),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3)资本家认为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即除了工人,还要损耗机器设备、厂房等。而马克思主意认为,利润只能是工人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来源。

(1)来源:工人的剩余劳动

(2)获取方式:绝对剩余价值(加班);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3)表现形式:

A利润:全部预付资本(工人的工资、机器、厂房、生产资料等)带来的产物;

B利息:借贷资本带来的产物;

C地租:

土地私有的带来的绝对地租;

土地优劣不同带来的级差地租

独有自然条件的土地上带来的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四、资本

1、资本的分类:

(1)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分为:可变资本(工人工资)和不变资本(机器、厂房)

(2)按照周转周期方式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照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中的职能分为:

A货币资本:(购买阶段)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3

B生产资本:(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

C商品资本:(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

(4)相关解释:

①不变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转变成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成本。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带来资本的升值,因此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工资)就是可变资本,其余的就是不变资本。

②可变资本:工人工资

③固定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不能一次性回本,只能慢慢折旧。

④流动资本:用于购买原料,辅助材料还有工人工资的资本。可以一次性回本。

⑤预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

⑥产业资本: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2、资本的构成

A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数量)来看,生产资料和工人数量的比例

B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钱)的角度来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C:V

C资本有机构成:从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关系来看,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3、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是指周期性的资本循环。资本的动机在于攫取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必须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来取得,所以产业资本完成一次循环后,又会马上开始新的循环,这一过程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2)从资本在一定形式上的预付起,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到资本得到增殖并以同样的形式复归止,是产业资本的一次周转。

(3)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叫资本的流通时间,它们共同构成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

(4)加速资本周转,

A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

B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

C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量指一年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

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5)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侧重考察一次周转所经过的三个阶段和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如何执行资本的职能,重点针对单次循环;而研究资本周转则是侧重考察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的速度,即每次周转时间的长短,每年的周转次数,以及周转快慢对资本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五、各种价值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

2、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效用。

3、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总量

4、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到需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着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5、剩余价值:由劳动者生产,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1)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加班),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别人多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六、各种“率”

1、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的比率,m'=m/v。剩余价值即利润,可变资本即工人工资。

2、年剩余价值率:

(1)一次剩余价值率乘以资本每年周转的次数;举例:假如一个资本家一次剩余价值率为20%,一年资本能周转两次,则年剩余价值率为40%。

(2)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量(总利润)和一年内可变资本(工人工资)的比率。

3、利润率:剩余价值(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比率。

4、平均利润率:马克思主义设想,社会各个部门不同的个别利润率,在竞争规律下的情况下趋于平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利率上涨,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资本流入,外国货币贬值。股票下跌。

6、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要求存款准备金占据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商业银行不能把所有的存款都放贷,需要将一定的存款放到央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可放贷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和支出减少。企业融资困难,银行压力增大,反之。

7、再贴现率:亦称“重贴现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用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合格商业票据(已付钱的承兑)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中央银行是通过控制再贴现率来控制再贴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

当国内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或已有的通货膨胀加剧时,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加重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迫使其紧缩信贷,从而抑制物价上升。

8、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卖出证券,回收货币,货币减少,买进证券,释放货币,货币增加。

9、汇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汇率下降。反之

(1)汇率与进出口:本币升值有利于本国进口,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出口

(2)汇率与资本:本币升值,资本涌入,本币贬值,资本流出。

七、各种“曲线”“非反同事、罗尼4分配、拉税率、库收入”

1、需求曲线: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L型)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1,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1。

2、供给曲线: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成正比关系。(丿型)

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L型)

横轴代表失业率,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4)拉弗曲线:政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倒U曲线)

税收收入为纵轴,税率为横轴。开始时税收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到达一定点位时,税收反而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减少。

(5)洛伦茨曲线: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L型)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画一个矩形,矩形的高衡量社会财富的百分比,将之分为五等份,每一等分为20的社会总财富。在矩形的长上,将100的家庭从最贫者到最富者自左向右排列,也分为5等分,第一个等份代表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在这个矩形中,将每一等分的家庭所有拥有的财富的百分比累计起来,并将相应的点画在图中,便得到了一条曲线就是洛伦兹曲线。

洛伦茨曲线有个基尼系数,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

(6)库兹涅茨曲线:先恶化,后改进。(倒U曲线)

5

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常用于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

八、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

2、世界银行(WB)

3、世界贸易组织(WTO)

(1)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

透明度原则:关税、调整政策都要告诉所有成员

市场准入原则:门槛

经济发展原则:发达国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

公平贸易原则:

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A最惠国待遇:美国给俄罗斯什么政策,相应的要给中国同样的政策,这叫最惠国待遇。

B国民待遇:到了该国家待遇同该国国民一样。

4、区域经济合作

(1)优惠贸易安排(最低)

(2)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努力建立的中日韩自贸区、TPP)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

A中国的自贸区原则上是指在没有海关“干预”的情况下允许货物进口、制造、再出口。

B我国目前有12个自贸区,最新的是2018年4月的海南自贸区,也是最大的。

(3)关税同盟:自贸区基础上,对外统一关税。

(4)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巴西阿根廷等)关税同盟基础上,劳动力、生产技术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欧盟):经济、货币、财政政策统一,使用共同货币。

(6)经济一体化(最高)

5、贸易保护政策:提高进口关税、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进口配额、进口许可。

九、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

(1)主体:国家

(2)工具:国家预算、税收、国债、政府投资、补贴

(3)说明

A国家预算:通胀时,增收减支

B税收:通胀时,增加税收

C国债:①搞建设时,通胀时,减发;②减少货币量时,通胀时,增发;

D政府投资、补贴:通胀时,减少

2、货币政策

(1)主体:央行

(2)工具: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汇率

(3)说明:

A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通胀时,卖出,回收货币

B存款准备金率,通胀时,提高

C再贴现率,通胀时,提高

D利率,通胀时,提高

E汇率,本币贬值,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分析:了解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关系,识记中国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等相关知识。

一、市场

1、市场的定义: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广义的市场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狭义的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即有形市场。

2、市场构成要素: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价值与价格、供给与需求、竞争。

(主体即参与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客体即各种商品和服务;载体即地点、时间、场所及设施。)

3、市场的基本功能:配置资源、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评估功能。

4、市场的根本特征:

5、市场规则:进入市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即交易必须公平、自愿、等价。)

6、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二、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活动的自主性、市场交易的竞争性、市场竞争额公平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市场运行的法制性。

3、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和风险机制。

27、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它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

(1)供求机制:需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7

(2)价格机制:价格变化影响需求变化,最核心的机制,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3)竞争机制:竞争带来的市场和价格的变化。

(4)风险机制:企业要改变经营,加强管理,从而增加收益。

19、市场交易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A自愿原则: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强买强卖,搭配销售

B公平原则:市场交易的灵魂,缺斤少两,黑市买卖,坑蒙拐骗

C平等原则:不能看人下菜碟

D诚实信用原则: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中国搞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

1978年以前,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由政府部门按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安排生产活动的一种模式。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现代市场经济,即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①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②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并存,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④它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更加有效合理。⑤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的市场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重点是金融、劳动力、技术、房地产和信息市场。)

(3)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一般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相同

A具有经营自主性的企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B在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C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D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E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F宏观调控的间接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有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

第二节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3、除公有制外,还有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所有制形式。

个体劳动者一般指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私营企业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即“三资企业”。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把握好:(1)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包括数量和质量;(2)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3)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引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4)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1、提出:十五大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两个毫不动摇: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着力点: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①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产权制度。②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即公司组织制度。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即公司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基本主体的企业,必须明确其产权主体和界区,这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1)正确的经营思路;(2)灵活合理的经营战略;(3)科学完善的领导体制;(4)适合本企业特点、高效运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有: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三种。

(个人业主制企业即业主个人出资新建,债务完全责任;合伙制企业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出资者,共同承担

9

无限责任;公司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以出资额为限负有限责任,后者可以发行股票。)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12月12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些重要论述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

16、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A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2)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人数以上的投资者(或股东)出资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A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

B由股东组成股东大会,体现所有权,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

C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

D监事会,对公司财务、董事、经营者进行监督

E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公司的执行机构。

(3)企业的划分

A以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组织类型)分为: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出资、个人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两人以上出资,无限连带责任)、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发行股票,资本不必划分等额,股权可以自由转让(须经其他半数以上股东同意,有优先购买权),无需向社会公开财务信息。

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财务信息公开。

B以投资者的地区不同分为: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C按所有制结构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和私营企业和外资。

D按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不同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F按规模可分为: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17、新的工业化道路:十六大确定的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

核心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第三节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社会主义市场的功能:增强经济活力、调节经济结构。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市场体系就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市场要素市场。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

“统一性”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开放性”指市场不仅要对内开放,而且要对外开放,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竞争性”是指市场应适应和保护企业的竞争;“有序性”市场体系的特征是①市场体系环境规范化、条

理化、完善化。②各经济活动主体能接受宏观调控和市场规范准则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系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要培育各类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和行业的分割封锁,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2、关键环节:

(1)完善政府。把政府建设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2)完善法规。完善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

(3)完善环境。健全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环境;②生产要素市场化环境;③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环境;④交易活动自由、市场中介独立、内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的贸易环境等。)

(4)完善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第四节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征

1、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其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特征:①主体是社会主义企业。②按照实现的价值进行分配。③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15、按劳分配的“劳”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

(1)在公有制范围内都是按劳分配。比如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2)个别劳动和私人劳动呈现私人性的特点,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交换才能变成社会劳动。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其必然性

1、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资本、生产资料和技术等。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益:

1、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①对立面:要提高效率,势必要牺牲一些公平。要实现公平,势必要牺牲一些效率。②统一的: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保障长远的效率。只有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只讲公平不讲效率,只能实现低水准的平均主义分配;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最终失去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才能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制度的含义

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政府的管理下,依法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全体公民提供各种物质帮助和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和提高其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的特点:①责任主体是国家。②基础是法律制度。③具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不断增进社会福利的双重目标。④具有全民性。

3、保障制度的内容: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以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为辅。

(1)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

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生活发生困难时由社会和国家给予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政

11

策性保险制度。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障制度。

(3)社会优抚:对为保卫祖国安全或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或牺牲的人员及家庭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和抚恤。

(4)社会福利:一般包括公共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性社会福利三种。

(5)社会互助:慈善和公益事业

在社会范围内为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些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福利项目和措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制度的原则和功能

1、原则: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即要先尽义务做贡献,再享受各种社会保障。②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原则。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④管理社会化原则。

2、功能:①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③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④增进国民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国家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党的十六大以来,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中国社会保障的公共政策走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9、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以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为辅。

(1)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

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生活发生困难时由社会和国家给予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政策性保险制度。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障制度。

A标准:满足最低生活所需。

(3)社会优抚:对为保卫祖国安全或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或牺牲的人员及家庭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和抚恤。

(4)社会福利:一般包括公共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性社会福利三种。

(5)社会互助:慈善和公益事业

26、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大多是指按劳或者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直接收入,一般就是你领到的工资。是企业生产后的按劳分配所得收入。

(2)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通过社会福利,保险,医疗、转移支付等方面提供给公民的保障。

(3)第三次分配: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4)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第五节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5、市场调节

(1)微观性:市场调节在单个商品的供求平衡方面具有灵活便利的特点,但难以自发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宏观平衡;

(2)事后性:市场调节以价格为基本信号,但价格的变动,只有在供求出现矛盾时才会发生,因此没有预先调节的功能。

(3)自发性:由于对于更高利润的追逐,导致哪里有更高的利润的市场机会,各种市场资源便会自发的给哪里增加。

(4)盲目性:由于市场中的每个生产经营者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并不能从宏观层面做准确的把握,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所有生产经营者的决策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5)滞后性:在个体的经营者看来合理的决策,在宏观层面上有可能是已经滞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1、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是调控任务、调控原则和调控手段的总称。它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手段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具有三种职能:宏观调控职能、服务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即市场中的垄断、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造成外部不经济、市场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的问题、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保持经济总量即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②保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③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地增长;④优化重大经济结构;⑤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等。

4、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

①层次上坚持以宏观为主;②方式上坚持以间接为主;性质上坚持以计划指导为主;④手段上以经济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⑤范围上坚持集中和重点性原则。

5: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1)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

(2)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3)行政手段:强制性手段、命令、规定、整顿。

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即运用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即运用行政权力。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总目标是: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公平分配和资源最优配置。

(2)财政政策的类型:①平衡性财政政策;②赤字财政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具有抑制经济衰退的功能;③盈余性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能。

2、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最高金融机构,是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机关。

(2)货币政策可分为三类:

①扩张性货币政策,其功能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

②均衡性货币政策,其着眼于经济的稳定;③紧缩性货币政策,其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

3、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4、其他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

第六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1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又称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指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构成了市场机制的主体。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

供求关系总是依照从不平衡到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客观规律运动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体现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时,生产者为销售产品展开激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在供不应求时,购买者在市场上竞相购买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某种商品价格提高,会刺激这种商品的生产和增加供给,而抑制对它的需求和消费;反之,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就会刺激对它的需求和消费,而抑制这种商品的生产和减少供给。价格机制能够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刺激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包括产品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以及宣传促销的竞争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各方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市场规则大致包括下列内容:

1、市场进入规则。规定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时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法定手续,例如对企业注册资本的数量要求、技术和规范标准要求、控制污染标准和卫生标准要求、登记注册要求等。

2、市场交易规则。这是关于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行为时的规范和准则,如公开交易、公平交易等行为。

3、市场竞争规则。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关市场竞争的规则,用以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排除经济外行政权力的不正当干涉,消除市场分割以及市场封锁。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

考点分析: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消费者、厂商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过程。

第一节供求理论及均衡价格机制

一、需求: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民族风俗习惯、政府的政策、其他因素。

二、供给: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水平、预期价格、生产要素价格、政府的政策、其他因素。

三、供给—需求模型:是用来描述市场均衡价格是如何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四、供求定理:一般来说,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五、供求弹性: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28、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2)收入弹性:是需求的相对变动与收入的相对变动的比值,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

(3)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4)弹性为零是指无论价格怎么变动,需求量不变。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A相似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似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往往很大。例如黄油和人造黄油就可以很轻易的替代。而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B必需品与奢侈品。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C市场的定义,任何一个市场的需求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市场小则容易找到替代品。

D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E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其价格的变化,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

F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29、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限制价格:最高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保护消费者利益,

支持价格: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保护生产者利益,比如粮食

第二节成本理论和生产者选择

一、企业及其本质

企业,又称为厂商,或生产者,是指为一定目的,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独立的经营单位。企业一般有三个基本要素:雇主、雇员和组织。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又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边际效益(带来的满足感越来越少)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卖主在市场上多投入一单位产量所得到的追加收入与所支付的追加成本的比较。当这种追加收入大于追加成本时,卖主会扩大生产; 当这种追加收入等于追加成本时,卖主可以得到最大利润,即达到最大利润点; 如果再扩大生产,追加收入就有可能小于追加成本,卖主会亏损。三、规模报酬

它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它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的规模报酬有三种可能性: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

四、成本理论

1、生产成本:是企业为获得各种生产投入(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即在生产商品和劳务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2、生产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第三节市场结构理论

一、行业及市场的含义

1、行业:是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

2、市场:是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微观经济学一般以市场竞争强度来划分市场类型。

15

3、影响市场竞争强度的因素主要有:①市场上厂商的数目。②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③厂商所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④厂商进入或退出该市场的难易程度。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

四个特点:①市场上有很多卖主和买主;②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是单一的,产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③所有买主和卖主都具有完全信息;④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

三、垄断市场

①该市场仅仅有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某一种商品;②这种商品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品;③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市场极为困难,或者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

(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①该行业有大量厂商,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小;②各个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有差别的;③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4)厂商行为相互独立。

2、寡头垄断市场

(1)寡头垄断市场又称寡头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2)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①市场中只有非常少的厂商(卖家),但却有大量的消费者(买家)。②厂商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③存在进入障碍,厂商进入和退出市场需要付出代价。

30、竞争和垄断

(1)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买卖双方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其他市场类型都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在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和众多需求者的市场结构。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或者只存在一个需求者和众多需求者的市场结构。前者是卖方垄断市场,后者是买方垄断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市场之间,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市场中有许多厂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别。

(4)寡头垄断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同垄断竞争市场一样,都是中间形态的市场,侧重偏向于完全垄断。同完全垄断市场比,都有垄断的因素,但垄断程度小于完全垄断。

第五节市场失灵理论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市场失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市场负效应、市场无能、真正的市场失灵。

3、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不对称信息、外部影响、公共产品

二、垄断与市场失灵:

垄断常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常被认为是有失公平的。为此,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措施对垄断加以限制,对那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往往要在产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管制。

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会引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代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市场失灵。

四、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是指不直接反映在市场中的生产和消费的效应,也就是一个经济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第三方经济人的福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价格机制在市场中反映出来。(比如,果树种植能

使养蜂者收益,但养蜂者无须向果树种植者交纳费用,果树种植就产生了外部收益;在公众场合吸烟者对他人健康造成影响,但他无须为此付费,这就产生了外部成本。)

五、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①非竞争性消费造成了市场失灵。②非排他性造成市场失灵。

六、市场分类补充:

1、生产要素:是企业生产产品而需要投入的各种最原始的资源。

生产要素一般分为四类: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

2、市场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按照商品要素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的分类: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

第三章宏观经济学

考点分析: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二、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GDP的正确含义:

(1)GDP衡量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人GDP。

(2)GDP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家务劳动和自给自足的产品等不经过市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在GDP中得到体现。

(3)GDP是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销售的不算、二手车不算)

17

(4)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地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以地域范围为统计标准的,是一个涉及地理国境的概念。(只要在我国境内的都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5)GDP是计算期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

(6)GDP不核算的:中间产品(生产包子所用的面粉)、与销售无关(无论是否销售,都要核算)、自给自足(自己种自己吃)、非法的交易(黄赌毒)。

3、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 GDP=GNP-NFP、GNP=GDP+NFP

其中,NFP为国外要素支付净额或国外净要素收入,它等于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人。

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国内的,国民生产总值要计算国民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及新增加的产值。 NDP=GDP-资本折旧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又称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新增加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四)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它等于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津贴之后的数额。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津贴

(五)个人收人(PI):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收入总和。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和企业

(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所谓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指的是税后的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第二节货币市场均衡

一、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人们需要货币的原因或者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进行日常的交易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

2、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为应付意外事件,如失业或长期生病,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

3、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指人们持有的准备用于购买债券、进行投机活动的那部分货币。

二、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四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功能、价值储藏。

货币的种类:硬币、纸币、存款货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准货币(股票和债券)、货币替代物(信用卡)。

(二)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由现金CU加非银行公众在商业银行各种活期存款D组成,M=CU+D

货币供给量取决于三个变量:现金━存款比率、准备金━存款比率和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的存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共同决定的。

三、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在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相等时达到均衡状态。若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说明货币需求超过供给,人们就会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少,于是会卖出有价证券,导致证券价格下降,同时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一方面会减少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会抑制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下降,

进而减少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五、货币与纸币的区别

(1)含义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产生不同: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3)属性不同: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纸币是货币符号,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4)职能不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而纸币一般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主要限定在本国范围内使用)。

(5)从实际数量上讲,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往往不一致。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P235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益和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效应和机制

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两方面构成。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1、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按照产生时间的效益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1)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大小。

(2)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3)经常性支出(预算)是维护国家实现其职能正常需要和满足社会公共部门正常开支需要的财政支出。包括国防行政管理费支出和科教文卫等项事业费支出。

(4)资本性支出是指通过它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给予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2、政府收入:包含税收和公债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

3、平衡预算和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弥补途径主要是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和机制

货币政策三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三、内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

1、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能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三项制度得以实现。

2、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

第四节失业与通货膨胀

19

一、失业理论

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

2、失业的分类:失业分为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两类。其中自然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①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②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是人们自愿调换工作而产生的失业。③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的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失业。

二、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2、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动论②成本推动论③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④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需求拉动论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成本推动论即厂商成本增加。

3、通货膨胀的类型:低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P238

5、通货膨胀的治理:

①抑制需求的过度增长;②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③采取特别措施;④实行指数化政策。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凯恩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观点

①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②若发生了通货膨胀,说明社会已实现了充分就业。

2、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3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1)货币数量: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总量

(2)需求拉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3)成本推进:工资推动、利润推动、进出口推动

(4)结构推动:某部门产品需求过多

32、一般来说充分就业不等于所有人都有工作,失业率在5%既可以认为充分就业。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