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6

民族问题研究的领域很多,涉及到民族问题的概念、内容、特点以及民族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斯大林指出:“每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理

解‘民族问题’的。”[1](P27)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理解民族问

题,就会看到:民族问题是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谙这一道理,总是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总问题的角度来审视民族问题。这样,民族问题就与社会主义建立了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族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民族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现实特殊道路决定着民族问题的内容、

特征和发展规律。一、民族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社会主义道路

研究民族问题的发展前途,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问题。

关于民族问题的概念,当前学界有广义和狭义之争,有学者在梳理了三十年来民族问题的各种概念后,提出“民族问题的社会性是代表民族问题原型和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而民族性则是民族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之间的区别特征”

,认为狭义概念凸显的是民族问题的民族性,广义概念凸显的是民族问题的社会性[2](P10),

笔者赞同这一学理性分析,认为研究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就是在承认民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深入探讨民族问题的社会发展问题。

民族问题的社会发展问题,就是“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问题。关于“社会发展总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发展总问题的涵义不应指社会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总和,而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中的一定历史时期的

社会主要问题、

中心问题。”[3](P17)

民族问题就是这些社会“主要问题”

、“中心问题”的一部分,受社会“主要问题”、“中心问题”的规定和制约。进入到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来,社会的“主要问题”、“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和进行社

收稿日期:2010-08-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民族理论创新与区域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刚(1971~),男,法学博士,延边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

赵刚

(延边大学社科部,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总是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总问题的角度来审视民族问题,指明了民族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民族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现实特殊道路决定着民族问题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

有利于党的民族工作和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0)06—0087—04

87

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此时民族问题就相应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和“无产阶级专政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总问题的一部分,说明民族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运用“两大发现”,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从而指明了人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前途。这是从总的方面而言的。至于涉及到具有复杂民族特征的民族问题发展上,马恩是从人类和民族的起源、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来认识民族问题,揭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从而为无产阶级作为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者,进行不分民族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4](P291)。马恩的民族问题发展理论成为我们理解民族问题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列宁主义在民族问题发展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将民族殖民地问题纳入到民族问题范围之内,使民族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国际性的,因此无产阶级应积极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联系起来。列宁提出的“民族问题和‘工人问题’比较起来,只有从属的意义”[5](P548),很好地解决了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也是指明了民族问题发展的前途。

民族问题的社会主义发展前途,被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证明,毛泽东曾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6](P315)。但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又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在苏东剧变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发展的前途,二是在当前资本主义仍“蒸蒸日上”的现实下,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世界的民族问题。这两个问题无疑都是非常大而且复杂的问题,笔者在此略谈一些个人理解。

首先,马列主义把民族问题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基于整个世界进入到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背景。只要这个时代大背景没有改变,民族问题发展的前途也不会改变。苏东剧变之后,邓小平曾明确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之后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7](P383)。虽然当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世界上大多数共产党和我国众多学者都认同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所提出的,当今世界时代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判断[8](P59)。在这样的时代,无产阶级仍处于时代的中心地位,无产阶级的思想和革命行动,“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9](P124),同时也决定着民族问题发展的前途。

其次,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个历史阶段,它出现在民族产生之后,结束在民族消亡之前,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都会有民族问题。这是从一般性意义上而言的。在现实中,社会主义还没有出现马恩所强调的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以剥削制度的彻底消灭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胜利的前提;还会有资本主义世界利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挑拨离间,激化民族矛盾,支持民族分裂势力,以达到削弱甚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还会有对社会主义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背离,致使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化。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0](P313)在民族问题上也是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是具体地历史地看待民族问题,不断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就会使民族问题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酿成社会主义覆灭的惨剧。

最后,列宁的“两个趋向”理论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钥匙。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今经历了两个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列宁所提出的民族问题发展的“第一个趋向”,即民族国家的建立。进入到垄断时期之后,资本主义一方面打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使资本、经济生活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民族之间出现联合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殖民主义的强制兼并、殖民压迫等政策,却使民族之间的不信任和隔阂不断加剧,产生民族觉醒、民族分离的倾向。列宁认为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11](P10)。对于这种“转变”,我们应认识到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江泽民指出:我们应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改变不了它的历史命运,但是“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

88

过程终结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12](P78、80)。这些思想认识,正是我们看待资本主义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前途的基本立足点。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确立和发展中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列宁将无产阶级的民族革命纲领概括为:“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各民族工人融合起来。”[11](P455)此三项纲领,既成为唤醒各民族参加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员口号,也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此三项纲领,还体现出社会主义利益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着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政治口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虚伪性和阶级实质,他们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为社会主义的“财产共有”和“公有制原则”,会使“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由于这种结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自行消失”[4](P801)。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身决定着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在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中,首先是应对各种政治派别五花八门民族问题政治主张的武器。历史上非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问题政治主张,其本质都是掩盖民族间的事实上不平等,而“工人阶级为首的真正的民主派举起了各民族完全平等的旗帜”[13] (P269),他们“坚持各种民族和各种语言必须有最完全、最一贯、最彻底的平等”[13](P341),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与任何资产阶级民族纲领区别开来。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是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平等联合的基础。为了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应该团结和融合”[11](P217),

“无产阶级团结的利益、工人的阶级斗争的同志般团结一致的利益也要求各民族的最完全的平等。”[11](P288)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又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实行专政的需要。因为“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政策决不是像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而是坚定不移地真正使各民族的工人和农民

在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接近和融合起来。”[14](P760)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工人和农民的融合有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但历史上产生的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民族矛盾仍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在确立后,仍需真正贯彻民族平等的精神,用各种措施来保证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民族自决是被压迫民族要求解放、争取民族平等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理论,赋予无产阶级争取“民族自决权”的伟大使命,将实现被压迫民族的真正自决与确立社会主义的实践联系起来。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把民族自决当作掩盖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遮羞布,马克思主义则明确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被压迫民族的彻底解放。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民族自决权首先是以一种民主权利或者是政治权利存在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5](P719)。然而马克思主义者承认的民族自由分离,绝不等同于鼓励其民族分裂、国家分离。民族自决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其次,民族自决权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锐利武器,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要求是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要求自决,提出的民族分离是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因此,无产阶级宣传和维护的民族自决权,“决不是分了‘提倡’实行分离,相反地,是为了促进和加速各民族的民主的接近和融合”[15](P160)。这种民主的接近和融合,“只有在最终胜利和巩固了的社会主义过渡到完全的共产主义的时候才能实现”[13](P351)。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要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再次,社会主义社会坚持的民族自决权,是坚持民族对自己事务拥有自主权问题,或者叫自治权问题。国家的集中统一,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原则。列宁曾提出过:“要是拒绝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民族自决,那就是背叛社会主义。”[16](P315)对此我们要具体地看,列宁这一思想,是基于苏联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而提出来的战略性思想,它的本意是想通过主张民族自决权来克服大俄罗斯主义的恶劣影响,进而维护国家的集中和统一。到了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明确指出“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17](P144),发展了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用民族区域自治来坚持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

89

民族自决基本原则的。可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

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提出的民族问题纲领。马克思主义始终把阶级利益放在民族利益之上,把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看得高于一切,“工人阶级及其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利益,要求各民族的工人达到完全的团结和最紧密的统一”[5](P535)。民族融合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成为团结不同民族无产阶级共同斗争的革命纲领,它克服了各民族劳动群众之间的民族矛盾、民族隔阂,使各民族劳动群众为了社会主义利益实现了最充分和最紧密的联合。民族融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内涵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思想,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主题,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偏见残余在社会主义时期也会长期留存;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消灭过去遗留下来的某些民族的事实上的落后性,使各落后民族有可能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17] (P162)赶上先进民族,就成为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的重要任务。毛泽东指出:“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18](P312)由此可见,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民族融合的前提,它也是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后的较长时期内,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使前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严重失误的民族问题理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规律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列宁和斯大林提出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马上宣布我国民族问题主要是各民族“在历史上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事实上的不平等”[19](P517)问题。这一理论的科学之处在于:它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在旧社会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旧社会的民族问题残余必然留存,虽然各民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平等仍将长期存在。这些认识,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共产党始终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这一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就只是旧社会民族问题的留存吗?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来看,很显然民族问题的内容不仅包括旧社会民族问题的残余,而且还包括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的交织。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以民族不平等为表征、各种类型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涉及到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问题。它的解决涉及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对此加以研究。从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到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对发展社会主义意义重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根源于民族问题是与民族的存在相伴生的,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根源于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性,民族问题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社会性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也是这样,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外部环境、建设模式等等,都决定着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着民族问题的解决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很轻松地解决好。对此,社会主义国家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论准备。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来加以认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解决民族问题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要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在社会主义阶段人是属于不同民族的,因此人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民族民族的发展问题。“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4](P291),人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都共同指向共产主义社会。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部分,因此解决民族问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民族问题必须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各国具(下转第95页)

90

治理与公民教育同步对于强势民主的意义是:公民是自主的个人,他们的参与使他们具有一种形成公共想象力的能力。公民共同体将其存在的特征归因于组成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特征,所以它就不能被看作仅仅是个体之间的集合。因而地方的公共活动或小规模的私人活动对公民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单个公民所要求的特定品质就是那些参与过程本身所形成和培养的,它增加了对强势民主至关重要的公共思考的形式。通过说服,通过民主参与自身生产的自我教育,通过政治的优先性逻辑,这些证明了即使在经济利益主宰的私利政治中,政治自主和公民权利也赋予现代人真正的权力去塑造他们的共同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具备更长远、更广博的社区和社会利益观念。对参与的体验被参与所激励着:民主孕育着民主。强势民主创造了一种活动的连续统一体,这种活动从邻居之间延伸扩展到国家,从私人延伸扩展到公共,与之相伴的是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加[1](P273~310)。

参考文献:

[1][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吴润洲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Dewey John.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M]..Athens,Ohio:Swallow press.

[5]Gardner.Building Community[M].Washington DC:Indepen-dent Sector.1991.

[6][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Mansbridge.“Public Spirit in Political Systems.”In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ed.Henry J.Aaron,Thomas Mann,and Timothy Taylor[M].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

[8][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自治与控制[M].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9][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刘训练等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杜雪飞]

(上接第90页)体情况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谋求科学发展等思想应该是共同的规律性认识,解决好民族问题也应该符合这些规律性认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一部分,因此解决民族问题必须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解决民族问题要体现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解决民族问题还要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一般性内涵,即在党的领导下具体地历史地解决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实现,党的民族工作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龚永辉.关于民族问题的两重属性——

—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的学理反思[J].民族研究,2010,(1).

[3]郑昆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社会发展总问题”涵义商榷[J].民族研究,2008,(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靳辉明.当今时代课题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0,(5).

[9]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81.

[1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1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杜雪飞]

95

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内容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国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加上“和谐”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表述,与过去相比较,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对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定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关系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这是由于我国经受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显示出我国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除了有我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得很好,民族问题处理得很成功。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民族关系在总体和谐的情况下,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不大和谐的因素,主要是: 1、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比较落后,贫困面大,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这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发展方面的不和谐有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方面的不和谐。 2、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民族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往往发生一些有损于民族团结的事。 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和散杂居地区,因利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引发的矛盾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影响到城市和散杂居地区的稳定。 4、长期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历史积怨和旧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一遇突发事件便爆发出来,形成激烈的对抗,甚至会发生流血事件。 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包括在政治权利、自治权利和民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将日益突出,如果这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地处理,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 6、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也会对民族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 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问题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具体地说,就是稳步进行社会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消除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乃至最终繁荣的前提保障。没有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就不会有发展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实践证明,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民族事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已深深融入广大党员的世界观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意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旗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关系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使发生一些矛盾、摩擦乃至纷争,也都是由在共同发展繁荣的前进道路上的某些不协调因素所致。 选择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民族艰辛探索、反复比较的结果。实践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既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无法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繁荣进步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启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各族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所以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更加便捷的民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各族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共同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权益。 第二,坚持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

民族团结大局。 第三,坚持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促进公平正义。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 第四,坚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抓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综合体系,在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了适合本国国情、符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情况的最好实践形式。民族团结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含。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总的政策。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区,又是一个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区。因此,民族团结不仅是广西民族工作的关键和核心,也是全国民族工作的关键点之一。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As an integrated syste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s a vital role in guid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ces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party has put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party's lin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o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and units, on the basi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actual earned constantl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suited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accor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region, each unit best practice form.National unity progress is the core of socialist value, is also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unity policy is a general policy of our country's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Guangxi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s most populous province, is a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Therefore, national unity is not only the key and core of guangxi national work, is also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national work. Key words:National unity progres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高中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点梳理3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论述

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论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者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只有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在一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呢?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民族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总的来说是围绕着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即民族的生存而产生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既可以是一个国家内各民族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可以是此一单一民族与彼一单一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族问题是指我们这个统一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且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民族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制度,因而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由此产生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仇视、冲突和斗争。在剥削制度下,解决民族平等问题,就是要消灭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灭了产生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经济基础,实现各民族政治上平等,不存在民族仇恨和民族冲突。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内部之间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民族问题还存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国家统一的需要。1990年普查人口统计,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人口91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8%,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以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基础。只有各族人民加强团结,才能真正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第二,社会稳定的需要。各民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各民族地区的各种矛盾解决得好,民族关系和谐融洽,就为全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否则安全团结

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开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 二、多项选择 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 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 A.利益 B.权利 C.意识 D.情感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 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 A.民族分裂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民族主义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 民族关系 五、简答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图文稿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问题(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落实执行这一基本原则 (3)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答:(1)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逐步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根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在。就如材料所说,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集全中国各个民族之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落实这一基本原则应该做到:第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结合国家的各种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方针,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等民族基本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四,确处理影响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各种问题。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第五,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3)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应该做到: 第一,坚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江苏理工学院形势政策论文 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班级:11旅游管理姓名:徐涵学号:11113136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内容摘要: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我国民族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正文: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结合体,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这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由于文化、宗教、地理、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同时,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并涉及民族自然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要求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了党章。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关系的好坏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由民族关系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影响和重要性决定的。从国际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看,造成一个国家社会动荡,甚至分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三。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时期。汉代以后,中国虽然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分裂时期,但这期间。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了汉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融入到汉族中。到了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与吐蕃、突厥等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形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行政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此时,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而且形成了稳定而明确的在统一中国范围内,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以不同政策、法令行使管辖的行政制度。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的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二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三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却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

民族理论论文96709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我见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这一提法非常简练而又准确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蕴涵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与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

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民族生命群体的延续),或者说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民族交往是民族发展重要的一环,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因和形式。民族只有在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发展无论属于常态的,还是属于异态的、跳跃式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交往交流活动中实现的。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 民族经济交流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民族发展决定于民族经济发展。经济交流是最重要的交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领域的交流主要涉及经济上的联系、分工、商品交换或交流,包括经济上的协作、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压迫民族对被压迫民族的剥削、掠夺。民族经济交流的根本动因是利益,民族经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关系实质上是各种利益的实现关系。 民族政治交流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民族发展内容的一个方面,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前提和促进因素。因为民族社会的较广泛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开始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为标志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的迅速发展,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历史上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交流,包括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和亲、使节往来、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等,是各民族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道路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 有了人便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社会问题。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了私有制,当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时,也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这时,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阶级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成员之间,虽也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但都从属于阶级关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从属于阶级关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问题。民族内部虽有“共同文化”而与其他民族相区别,但由于各阶级经济利益的不一致,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共同利益”。这时所出现的问题,虽然有维护民族内部的共性和统一性的东西,更多地则表现出了它的阶级内容。随着民族压迫和剥削(实质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加剧,民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色彩更加浓烈,民族问题已经与社会阶级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说民族问题不能被认为是独立自在的、一成不变的问题,它“一般的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一贯坚持的理论。马克思在《论波兰问题》中就明确指出:“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做一回事,这就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对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列宁在作了深入阐述,说:“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 并指出:民族运动的个别要求,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整个社会主义世界运动的一部分。在个别的具体情况下,部分可能和整体相矛盾,那必须抛弃这一部分。“民族问题和…工人问题?比较起来只有从属的意义”斯大林在阐述列宁主义原理时,也说:“布尔什维克从来没有把民族问题和革命问题分开。布尔什维克对民族问题的看法的实质,就是始终把民族问题和革命前途联系起来。”并多次指出: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改造现存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思想。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把民族问题置于革命总问题中来解决,认为:自近代以来,中国总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这一历史阶段,一切问题,包括民族问题,都必须服从这一总路线和总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摆在当时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改革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民族问题也必须纳入这一总问题总任务来解决。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社会改革是我们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性的问题。……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要人民生活富裕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Image:Shiyisan.jpg以后,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1985年的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的眼光,及时提出了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问题,认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民族问题,必须从属这个中心任务。所以,江泽民明确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又一次强调:“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关于“一部分”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认识解决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学时:2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 如何区别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 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可称作社会主义民族,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民族社会的性质、民族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

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 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 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 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原因: (一)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政治原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中央访问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宣传民族政策,慰问少数民族群众,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对各少数民族的关怀,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内蒙古四个中央访问团赴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访问团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 少数民族参观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或国家民委等单 位邀请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有时包括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来首都、

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摘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现有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个大家族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同时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随着西藏打砸抢事件,新疆7.5事件等关于民族问题的事件发生,如何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新的民族团结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一)民族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并一再强调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问题(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落实执行这一基本原则? (3)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答:(1)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逐步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根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在。就如材料所说,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集全中国各个民族之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落实这一基本原则应该做到:第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结合国家的各种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方针,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等民族基本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

传播。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四,确处理影响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各种问题。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 第五,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3)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应该做到: 第一,坚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