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崛起

教案崛起

教案崛起
教案崛起

教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王善华

(一)谈话直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吗?他是新中国的的第一任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和学生一起揭示课题的含义。

三、让学生提问题。

四、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五、课件出示生字词。

(二)指名读。2.开火车读。3.齐读。

(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师问:1.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

2.哪些自然段是写的第一个故事?

(1——6自然段)

老师:像这样说说第二个故事

(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

老师:这正是文章中说的什么?

(中华不振)

老师: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将第二个小故事

(7——8)

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说第三个小故事

七、学习课文。

(四)直面“中华不振”。

1.师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12岁的周恩来,就立下如此伟大的志向?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连续指名3位学生汇报答案,师归纳后板书: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强调读书姿势)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

(二)、以点带面,渐悟“中华不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

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来。

2.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3.指名学生朗读。

4.师: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说理的租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去看一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5.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随意回答)再读一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你还看到了什么?

6.我也为她鸣不平,师范读。

7.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什么让中国人紧握拳头?(气愤)

A.教师第一次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师再问(面向全班同学):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啊!生齐读:中华不振啊!

B.教师第二次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师:是啊,中华不振啊!!

C.教师第三次插问: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8.教师小结。

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

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八、补充阅读,放眼“中华不振”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同学们,听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想说点什么吗?(生答)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中华不振啊!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组内讨论) 九、回环复读,鼓舞“中华崛起”。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

——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那么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呢?

(全体学生)!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十、推荐阅读 :《一夜的工作》《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一、教师小结。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9.2新兴力量的崛起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 一、“欧洲人的欧洲” 1. 背景 (1) 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⑵现实需要: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3)政治基础: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奠定了欧洲统一的政治基础。 2. 进程 (1) 经济一体化 (2) 政治一体化 ①1973年,欧共体提岀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③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细微点拨 [思维点拨]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

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迅速兴起的日本 1. 原因 (1) 经济: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 外交: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 科教: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 表现 (1)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 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 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其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名师指津]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 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 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图解识记] 战后日本的崛起 〔冲击两极椎冋) 三、 东方巨龙的腾飞 1. 经济建设成就 (1)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2)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 世界第三经济体。 2?国际地位 (1)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 背景 (1) 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 结盟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 本的缁起 外沽 宀发展教 In 」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必修1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讲美苏争锋 ★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标志、基本过程;雅尔塔体系的概念;美苏“冷战”的概念、表现及影响;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知识;★阅读内容:“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础知识 一.形成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逐 渐被两 极格局所取代。 2、二战后期,等国际会议确立了国际关系新体制,即二战后以美苏为中心的体制。 3、战后,美苏在、和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导致美苏从二战 时的合作走向 战后的分裂 二.主要表现形式:冷战 1、冷战概念: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经、军、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直接诉 诸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冷战形成过程: ①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演说。 ②正式开始:(政治)美:1947年的提出。 ③(经济)美:1947年计划的提出,其作用是是利用手段控制了西欧,同时又可以达到了对的遏制。 ④(军事)1949年美国倡导成立组织,年苏联倡导成立组织,这

两大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三.影响: 1、积极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促使的崛起 ④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冷战后好多美苏的军事科技开始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2、消极影响: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问题思考 1、你认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以一战、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什么是冷战,你如何理解冷战与热战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练习巩固 1.下列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雅尔塔体制确立 B.美苏由战时合作走向分裂C.“冷战”时代开始 D.欧洲

2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2 人民版必修

2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2 人民版必修 新兴力量的崛起1教学理念: 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吸收 ,而是靠主动的探究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 ,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 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首先由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贯穿整个基础知识学习过程的“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引,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达到自主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在分析和利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学原则: 从学生学情及教学实际出发,遵循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的要求,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基本史实,在设计教

学思路中,遵循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原则,分别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及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学情分析: 对本节内容中的有关中国振兴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已经较好,而且也比较容易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亲身的体验;但对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等基本史实却大都知之甚少,在讲课中要重点加强记忆。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等内容,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收集和处理史料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等等。这在课堂上要给予足够重视。 5教学思路 第一层次: 基础知识再现(记忆): 通过一个问题将本课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思维意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层次: 重点知识深化(理解): 通过问题的探究,联系新旧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文章 来源莲山 课件w ww.5 y kj.Co m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要点 1、欧洲共同体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 前水平。但是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西欧地位下降。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的联合 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它的建立 加强了成员国经济和政治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其立国的主要方针; 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也是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尤其是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 3、中国外交方面政策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 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不结盟运动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 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目重点和难点 1、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

【精品】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9.专题九 大国崛起及大国关系

【精品】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第二部分热点专题突破 专题九大国崛起及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1. (202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宫廷政变”是什么?并指出“政治体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弃旧图新”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归纳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国崛起的历程对中国的崛起有何借鉴?(2分) 2. (202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五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基本趋势是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现实。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 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 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概念阐释——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广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其广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轻巧识记—— 1.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经过 易误指正——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 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从革命任务来看,它是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从革命结果来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3)(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专题二第二课p159页至P163页 二.思考题目 三.自主解答 1、196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从____________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____________,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_______________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欧洲联盟的旗帜)法国文学大师维 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 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 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 二.探究生趣 主题一:“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 1、欧共体的建立; (1)背景: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两极格局,美苏争锋。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 A、时间:1951年4月; B、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C、意义: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原子能联营);时间:1958年; ③欧洲共同体 A、时间:1967年; B、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性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国际组织,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联合。 2、欧共体的发展 (1)原因: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2)表现: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的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优质课教案_6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 欧洲的联合;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重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及意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日本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美欧、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排查基础知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请各位同学为自己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设计一段解说词 提示: 1、第一位可围绕欧洲联合的背景、过程叙述。 2、第二位可从日本崛起的原因、表现方面表达。 3、第三位可说出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4、第四位可围绕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宗旨、影响叙述。 二、易错微点拨(见课件)(设计意图:主要是就本节课中的易错易混点进行再强调,加强学生记忆) 三、细讲核心考点(设计意图:就考纲中的重要内容做重点讲解,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考点一:欧洲的联合 A.欧洲联合的背景与目的 材料一:

材料二:西欧各国普遍较小,各国须扩大市场,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才能进一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同时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材料三: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 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四: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 《舒曼计划》1950年 小结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B、欧洲联合的影响 材料一:1958—1969年间,欧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6.5%。1984年,欧洲共同体10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3747亿美元,超过美国1.43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在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采取联合行动,使得欧洲在国际政治讲坛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材料二: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材料三: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欧盟决不甘愿充当美国小伙伴的消极角色,欧洲作为独立的一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小结欧洲联合的影响: 考点二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 1.漫画证史——二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修改后的教案)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专题复习 资市中学左军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45分钟。本片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掠夺。 (2)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进蒸汽机; 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的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上跨入大国行列,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改革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回顾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的发展崛起带给我们的经验。 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不直接挑战霸权国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周边环境稳定,少受战争之苦;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崛起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土辽阔,国内市场潜力较大,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 (6)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因失败而解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共同原因: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的改革不彻底,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以武力手段直接争夺霸权。 苏联崛起失败的内因: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其国民经济失去活力和竞争力;长期推行霸权政策,拖垮了苏联。 (7)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大国崛起,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支持这一主题的理由。 如:机遇与国家崛起——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地位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和平与国家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美国建国以来 国内形势稳定,未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开放与国家崛起——英国、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民族文化与国家崛起——西方国家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等。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考点考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分析和理解所搜集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史料,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并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客观恰当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学生有实际参与课堂能力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教学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表格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基础知识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③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时间:国家: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统一的前提),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时间:(也称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为原子能联营)

金学案秋历史人民必修练习:专题九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含解析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1950年,法国外长发表声明称“法国政府提议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这一机构同时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联邦德国总理也说该计划“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这表明() 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解析:题干反映了法国政府主张法德加强经济合作,而联邦德国认为这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说明两国都倾向于联合,A项正确。 答案:A 2.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解析:“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说明不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故A项不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既反对美国庇护,又不反对美国,说明主张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 项正确,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出建立统一欧洲的意图,故D 项不正确。 答案:B 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 答案:B 4.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事件是() A.亚非独立国家的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兴起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 学案(含答案)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学案(含答案) 第第2课课新兴力量的崛起新兴力量的崛起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一.“欧洲人的欧洲”1背景1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2现实需要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3政治基础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奠定了欧洲统一的政治基础。 深化理解西欧能够实现联合的原因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2政治制度都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主。 3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法德两国战后逐渐实现和解。

5欧洲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格局下的不利局面。 6根本原因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不是欧洲共同体成立的根本原因。欧洲国家的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2进程1经济一体化时间进程目标1951年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2政治一体化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判断正误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2欧共体就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 答案解析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58年成立,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欧共体是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它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来。 问题思考两幅漫画反映美欧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漫画一创作于1951年漫画二创作于1963年答案变化由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优质课教案_2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二战后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受到逐步强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目:“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声。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这一课是对前一课内容的深入,又对后一课内容做了铺垫,在专题九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虽然在初中学过相关知识,但没有深入的学习,知识储备相对缺乏,但是对美苏两极格局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多极化趋势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经过将近半年的培养,高一学生基本上已经跨入了理性认识的领域,而且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全面分析材料的能力,具备较高水平的材料分析能力、提取阅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但是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地提升。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极格局下的新兴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欧共体形成的经过,日本崛起的表现;列举中国振兴的表现;简述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情境回顾总结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多重原因。 (2)运用课本资源和教师引导分析日本崛起的主客观因素。 (3)结合历史史实,统观历史,总结出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要选择符和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专题八大国崛起

专题八大国崛起 ,知识梳理 一、日本史 形成:3世纪中叶出现较大的“大和国”,其首领最初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矛盾尖锐,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制国家,史称“大化改新”。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明治维新:1868,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政府学习西方,实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史称“明治维新” 疯狂的侵略开始强大起来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一战时:加入协约国作战;战后参加巴黎和会,获得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参加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与美国在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矛盾 侵略战争(1)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2)1936年,建立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政权,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3)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 结成轴心国集团 (4)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5)失败: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7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战后东亚的经济奇迹;政治上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二、俄国史 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在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一战前后(1)参加三国协约,是两大集团中的一员 (2)参加一战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使苏俄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工业建设成就: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37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斯大林模式:1936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但在推动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最终导致了 苏联解体 二战期间(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0月开始的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1942年1月,参加了华盛顿会议,与中、美、英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成为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国家 (3)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了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备:杨淑晓 高二()班姓名:上课时间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考试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 知识点汇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内容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果: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1)建国一周年时已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3)最突出的成就:和苏联建交;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外交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 (1)会议的背景及目的: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3)中国代表团及积极的外交活动: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影响: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

课时规范练18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时规范练18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珠海摸底,23)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 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 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2.(2019福建宁德二模,35)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 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 A.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 B.试图效仿美国政体 C.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 1

D.积极推进民主改革 4.下面漫画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促成美日欧平等伙伴关系 5.(2019博雅闻道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35)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6.(2019广东茂名二模,35)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 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这 一变化() A.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B.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姓名:郭小雅 学科:历史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跟上学校工作计划,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现制订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针,切实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结合高一年级师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学 生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质量,真正起到示范学校作用。 二、工作目标 营造一支勤学善思、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打造 一个积极进取、和谐奋进的教师团队,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务实 创新、不断追求的和谐年级。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题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 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线索是,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讲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 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

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在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 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的同时,本册教材还重视了历史上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类有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 同的经济活动,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因此,经济活动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且,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 努力,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与社会生活领 域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发展与政治革新、文化进步之间的认识, 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教学措施: 本学期担任高一2至五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有快班和平 行班。学生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部分 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好学习的内容,这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 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的重 难点,熟练把握历史事件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课标。新课标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课标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