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

1、海洋变迁

(1)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

<1>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2>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1)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2)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扩大,形成海洋和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如地中海的面积缩小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

板块的运动

3、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1)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

(2)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

(3)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架浅海靠近人类的住地,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约90%的渔业资源来自陆架浅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在这里开辟浴场、开采石油,利用这里的阳光、沙滩和新鲜空气,开辟旅游度假区。

4、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5、板块的运动

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坚硬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位于地表以下70-100公里厚的岩石层也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6、世界著名三系

地球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山系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山系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

(1)环太平洋山系带,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巨大山系,包括美洲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阿拉斯加山脉、亚洲和澳大利亚的太平洋沿岸山脉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岛弧山脉。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主要为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横跨于欧亚大陆中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包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亚洲的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条山系向东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至巽他群岛与环太平洋山系带相接。

(3)纵贯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这个山系北起美国的阿拉斯加,沿北美、南美大陆西境直达阿根廷的火地岛,南北长达15000公里。这条山系由北美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马德雷山脉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4)科迪勒拉山系形成较晚,是由美洲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挤压、抬升而成。它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系之一,至今火山活跃、地震频繁。

(5)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峻的山脉。它耸立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西起帕米尔、东到雅鲁藏布江的转弯处,全长2500公里。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10座在这里,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7、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带(如印尼地区多海

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火山地震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五、板书设计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

3.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4.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5.地球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山系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山系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

6.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解地震、火山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海陆变迁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同步测试新版商务星球版

一、单选题

1.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

A. 板块的内部

B. 大河的沿岸地带

C. 陆的边缘

D.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2.读“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 美洲板块

B. 亚欧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A. 板块交界的地带

B. 板块内部

C. 大陆内部

D. 海洋底部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所在板块是()

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欧亚板块

D. 非洲板块

(2).喜马拉雅山是由以下哪两个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

A. 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4.读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地带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A. 这里曾经是海洋 B. 生物在不断进化 C. 生物在不断迁徙 D. 这些生物曾生活在陆地上

(2).根据板块运动的观点,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 D.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5.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亚欧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6.德国有位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德国科学家是谁()

A. 魏格纳

B. 麦哲伦

C. 哥伦布

D. 伽利略

(2)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2017年9月8日日本地震最新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08日01时26分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27.71度,东经139.80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460千米。结合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次地震中心处于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分别是()

A.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2)图中哪一板块以海洋为主()

A. 亚欧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3)有关板块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表层是整体一块

B.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众多小板块

C.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稳定

D.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内部

8.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 位于非洲板块内部

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9.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是()

A. 喜马拉雅山

B. 阿尔比斯山

C. 乞力马扎罗山

D. 阿尔泰山

10.主要属于大洋板块的是()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二、填空题

11.板块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分别是指,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________ 、________ 。

1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________ 引起的,全球大致分为________ 大板块.如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板块发生________ 时的现象.印度洋板块挤入________ 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________ 山和青藏高原.

13.促使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成山的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是________、________.

1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板块名称:E________ C________

(2)________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填字母)

(3)图中红色圆点位置为日本,其多地震的原因是处在________ 火山地震带上。

三、综合题

15.读“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________板块上,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

(3)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是因为其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4)A处为地中海,其面积会逐渐________(增大、缩小)。

16.地球上的火山、地震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损失惨重。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材料二:六大板块示意图。

(1)写出图中的板块名称:a________板块;b________板块。

(2)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应站着不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汶川地震主要是由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4)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5)全球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上,一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另一条是________火山地震带。

四、问答题

17.人们说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新的大洋.这种说法对否?试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科学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最新测定的数据表明,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

【解答】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故选:D.

2.【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澳大利亚大陆所在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故选:C.(2)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根据题意.

故选:A.

3.【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①是太平洋板块,该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故选:A.(2)喜马拉雅山是由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选:C.

4.【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高山.故选:A.(2)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两板块不断的碰撞挤压形成的.根据题意.故选:B.

5.【答案】A

【解析】【分析】澳大利亚大陆所在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故选:A。

【点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澳大利亚大陆所在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

6.【答案】(1)A

(2)A

【解析】【分析】(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读图可知;①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②是6500万年后的大陆分布状况,③是2亿年前的分布状况,④6500万年前的分布状况。

故答案为:(1)A;(2)A。

【点评】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地图分析解答,属于理解记忆类知识点,难度不大。

7.【答案】(1)C

(2)D

(3)B

【解析】【分析】⑴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据图可知:此次地震中心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故本题C正确。

⑵六大板块中除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是大陆板块外,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属于大洋板块。据图可知:图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故本题D正确。

⑶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地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即板块边缘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成,故本题B正确。

故答案为:(1)C;(2)D;(3)B。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学生多阅读地图,加强理解。

(2)考查的是板块的知识,学生多读图,牢记各版块的名称。

(3)考查的是板块学说的知识,学生加强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记忆。

8.【答案】B

【解析】【分析】日本位于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答题,明确日本的板块位置是答题的基础。

9.【答案】A

【解析】【分析】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该山脉受板块作用的影响,海拔还在升高。

故答案为:A。

【点评】由喜马拉雅山所处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10.【答案】B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板块的特点,牢记即可.

二、填空题

11.【答案】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②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分别是指,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此类题较为基础,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2.【答案】板块运动;六;张裂运动;亚欧;喜马拉雅

【解析】【分析】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

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如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的现象.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故答案为:板块运动;六;张裂运动;亚欧;喜马拉雅.

【点评】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13.【答案】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由喜马拉雅山脉所处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答案为: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点评】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14.【答案】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B ;环太平洋

【解析】【分析】(1)板块名称:E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C为美洲板块,主要包括南北美洲;(2)B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3)图中红色圆点位置为日本,其多地震的原因是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地壳的板块结构:(1)六大板块:名称、位置、范围、背图(2)大部分板块与大陆、大洲、大洋的范围一致。注意:亚欧大陆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不在亚欧板块上而在印度洋板块上;亚欧大陆的东北角不在亚欧大陆而在美洲板块上,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世界上两大地震带:①太平洋沿岸地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线;应用:①红海不断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运动;②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运动;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的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运动;④太平洋不断缩小:太平洋板块的周边板块向其作碰撞挤压运动。

三、综合题

15.【答案】(1)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印度洋;太平洋

(3)亚欧;印度洋

(4)缩小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①是亚欧板块;②是非洲板块;③是南极洲板块。

(2)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上,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3)读图可知,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4)读图可知,A处为地中海,板块与板块不断挤压,其面积会逐渐缩小。

故答案为:(1)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印度洋,太平洋;(3)亚欧,印度洋;(4)缩小。

【点评】该题以读“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分布、板块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非洲;太平洋

(2)D

(3)亚欧;印度洋

(4)昼长夜短

(5)环太平洋

【解析】【分析】⑴由图可知,图中a是以非洲为中心的非洲板块,b是以太平洋为中心,几乎全部是海洋的太平洋板块。

⑵当地震发生时,应该迅速跑到开阔地带,也可以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不能乘坐汽车逃命,也不能站着不动,故D正确。

⑶汶川地震是由于汶川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⑷当汶川发生地震时,是5月1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而且继续向北回归线移动,所以我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⑸全球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上,一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故答案为:(1)非洲、太平洋;(2)D;(3)亚欧、印度洋;(4)昼长夜短;(5)环太平洋。

【点评】(1)考查的是六大板块的知识,学生加强对板块的理解。

(2)考查的地震的知识,学生理解即可。

(3)考查的是板块的运动的知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

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考查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强理解。

(5)考查的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知识,学生理解即可。

四、问答题

17.【答案】对,因为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解析】【发现】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专家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故答案为:对,因为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点评】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洋的形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其中,运用地图说出,是一种感性认识,而运用数据说出,则是理性分析。从用地图到用数据,隐含的是一种认知的发展。“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即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能够记住具体数据(71%海洋,29%陆地)更好。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实际上是学生根据地图对海陆分布进行归纳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最基本的结论是海陆分布不均匀,还可以更详细: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附近是陆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常有学生会这样描述:北半球以陆地为主,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显然,前半句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首先,在说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前,要给学生进行大洲与大陆、半岛和岛屿、大洋与海、海峡的界定或区分。其次,这个“说出”,有几个层次。最基本的,是能够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名字;再高一点是能够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邻居”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最高层次是能够说出大洲和大洋所在的半球或者说出重要的经纬线所穿过的大洲和大洋。显然,这些并不是一课时就能达成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图表、文字等资料,分析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学会运用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够根据地图提供信息,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识别并准确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和海峡。 2.对比地图,通过简绘轮廓图,助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 题。三、学习课本的内容: 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 题, 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 (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四、老师提出希望。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

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的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学生对它了解的并不多,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仪或看图,才能逐渐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所认识。 三·重点: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 四·媒体(教具):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4` 师:你会在地图上确定方向吗?有哪几种方法? 生:思考后回答,有三种方法:指向标,经纬网,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导言: 1` 同学们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这非常好.不过,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看一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三>讲授新课: 地球?水球?20` 师:在地球上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它们各占多大比例? 生:结合插图2.1和2.2看书,总结说明。 1·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陆地: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 生:结合书中插图,看课文,分析总结。 2·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南极周围是陆地 师: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四>课堂活动: 10` 1·生读:人类探究地球全貌的历程 2·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你认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呢?还是应该叫水球? 生谈自己的观点,师给予鼓励。 <五>总结: 2` 师:学习了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什么? 生:总结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师补充 <六>反馈练习: 8` 1地球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的______,陆地占______. 概括地说,就是______海洋,______陆地. 2看图说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若干名同学看图回答) 板书设计

2017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 地球的大小与形状 一、地球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 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等。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40°N ,116°E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 第二单元 地 图 一、地图三要素: 1、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不同的符号、颜色、文字、表示的平面图。 2、地图发展历程:陶片地图 羊皮地图 丝织品地图 纸质地图 电子地图(卫星图像和GPS 定位系统) 3、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①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计算时注意分子、分母单位一致)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4、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5、地图上确定方向: ①指向标辨别法:箭头指向北方; ②一般辨别法: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③经纬网辨别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熟记30页图2.18常见图例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是不一样的:见35页图2.23 提示: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第三单元 海洋和陆地 文字式:如:“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数字式:如1︰10000000或10000000 1 直线式:如 100 200 100 300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详解

第一单元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常考) (3)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代表西班牙环球航行) 2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 .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0o纬线)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 1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2、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北段与地球表 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3、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约4 万千米,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纬线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4、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相交的半圆,经线有东西之分,0°经线以东 称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 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7.纬度的划分:以赤道(0o纬线)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8经度的划分:以0o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判断方式:相邻经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经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9特殊经线 (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o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本初子午线(0o经线)和180o经线是东西经的界线。 (2)20oW经线和160oE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难点) 20oW以东,160oE以西是东半球;20oW以西,160oE以东是东半球。 用经度的度数来区分东西半球:经度度数在0~20°W和0~160°E之间的属于东半球;经度度数在20°W~-180°和160°E~180°之间的属于西半球; 10.特殊的纬线 (1) 赤道((0o纬线)):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纬,以

陆地与海洋教案

陆地与海洋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特点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的背景性知识。陆地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海洋则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系,因此,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四、教学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五、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课题: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用实 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 “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 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 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 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二、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三、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设问]: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老师介绍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设疑]: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魏格纳又找到了哪些证据证明自己的理论?

第一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海陆分布 精品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精品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 3.61 71% 陆地 1.49 29% 地球表面 3.61+1.49=5.1 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word版-最新教学文档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资料你曾经是否为壮阔长江所折服? 你曾经是否为巍峨泰山所惊奇? 你曾经是否为北斗七星所疑惑?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地理带你走 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去领略,去 探索,去思考,去分享与地理结 下不解之缘!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七年级上册 1、地理学什么 ①辨别方向②天气与气候③地形与河流④农业生产⑤工业生产与分布⑥城市规划与交通布 局⑦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衣食住行包揽了我们的生活,地理中许多问题有关于生活,生活中也有许多东西离不开地理,所以说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地理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生活! 3、怎样学好地理学好地理并不难,勤于实践,善于积累,乐于读图,勇于探究,日积月累,相信你的地理成绩也一定不负你所望! 第一章认识地球一、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是圆的吗 ⑴形状: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半径=6378 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 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 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1522 年9月)麦哲伦为世界第一个环 球航行成功的航海家 2、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得到的启示 ①科学探索历程是充满困难险阻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乃至生命的代价 ②只要坚持不懈,目标最终会达成③科学的验证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假设 ④科学的探索是有无止境的 二、地球仪 1、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2、了解经线纬线 ⑴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⑵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⑶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④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完整版)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 第三讲陆地和海洋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5、重点分析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2课时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 粤教版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预习要点 1. 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2. 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三、达标练习 1.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沿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2.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 3.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4.地球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山系带:;。 5. 纵贯南、北美洲的巨大山系是() A.安第斯山脉 B.科迪勒拉山系 C.阿巴拉契亚山脉 D.喜马拉雅山系 6今年我们邻国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我们也应掌握一些防震知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应迅速撤到空旷地 B.当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 C.就坐在教室内做作业,毫不惊慌 D.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7. 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通过合理的应急措施,可以减轻地震发生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当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的措施是()A.立刻跑向室外 B.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下面,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 C.一直躲在教室里,待救护人员赶来救援 D.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8. 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有“火山之国”之称. A.印度尼西亚 B.法国 C.蒙古 D.澳大利亚 9. 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距离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照此速度,有人推测,大约2亿年后,两国会彼此相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B.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设计(复习课) 厚街湖景中学 黄万连 教材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教材重点:1、能说出全球海陆比例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概况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能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 运动的关系 教材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能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 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地图,知道了地球上的组成部分以海洋为主,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怎样的?我们这节课来复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海陆的分布: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基本概念 2、七大洲 3、四大洋 三、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运动学说 这节课的重点是七大洲、四大洋和板块运动学说 先来看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总结陆地:海洋=3:7 显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归纳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东半球的陆地主要组成部分是哪些大洲呢?(学生回答: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我们现在来复习七大洲。 显示东西半球大洲分布图。 学生留意投影上的七大洲的轮廓图,老师在黑板上板七大洲的轮廓图(如下图):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以下问题,并派代表展示答案。 1、 请按字母顺序说出各大洲的名字,并将其大小排序。 2、 本初子午线自北向南经过的大洲是 ? 3、 赤道穿过有哪些大洲? 4、 有出现极昼极夜的大洲有哪些? 5、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哪些?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哪些? 6、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 ?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案粤教版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并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原因。 2、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4、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太平洋、大西洋等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分三大块进行逐步深入的学习,从具体、局部的现象入手,到宏观的、全球的探讨,最后是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难点: 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用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那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读教材40页内容

(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A、填海造陆种田 B、比喻世事的变迁 C、比喻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 A、沧海桑田 B、海枯石烂 C、瀚海成沙 D、钻井采油 2、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读40页“知识之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 3、归纳提高: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以及证据: 1、阅读41页《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 2、读41页图3.15 思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的 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依据是: 3、读41页图3.16“大陆漂移示意图”, 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在两 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它的周围是。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4、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合作、探究、展示: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情态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

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话说沧海桑田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陆地和海洋复习学案教案

课题: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学案 课型:复习课主备人:马庆斌 复习目标 1、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大洲间的分界线。 2、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说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一些现象。 3、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复习重点 1、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大洲间的分界线。 2、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复习难点 1、在图上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大洲间的分界线。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知识梳理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 1、地球表面71%是__,29%是__,概括地说,地球上___分是海洋,___分是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__半球,但是北极是__;海洋主要分布在__半球,但是南极是__。 (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面积、位置 3、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__洲、非洲、北美洲、__洲、南极洲、欧洲、__洲。 4、七大洲的半球位置:(1)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__洲、__洲、非洲、__洲;(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__洲、__洲;(3)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亚洲、__洲、__洲;(4)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__洲;(5)跨南北半球的大洲(赤道穿过):大洋洲、__洲、__洲、亚洲;(6)跨东西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__洲、__洲。 5、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__洋、大西洋、印度洋、__洋。 6、四大洋的半球位置: (1)全在东半球的大洋:__洋;(2)全在北半球的大洋:__洋;(3)跨东西半球的大洋:__洋、__洋、北冰洋;(4)跨南北半球的大洋:太平洋、__洋、__洋。 7、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洋。 8、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的大洋是__洋,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__洲。 (三)大洲间分界线 9、大洲间分界线(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____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__海、土耳其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红海、__运河; (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__海峡; (4)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__运河; (5)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__海峡。 第二节海陆变迁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 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 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观察、 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的这一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专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二、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四、课时:一节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在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它不是应该在海洋里吗? 很可能这里以前是一块海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变成了陆地,那么在这里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海洋是可以变为陆地的,那陆地有没有可能变成海洋呢?那这种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现象,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沧海桑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原来的意思就是海陆的变迁,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入课题。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讲授】沧桑之变的例子: 1、(展示图片)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提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阅读P40知识之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 2、(展示图片)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3、(展示图片)澳门进行围海造陆使面积不断的扩大,说明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设计意图: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培养读图析图能力,扩展知识面。 【小结】一、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运动;3人类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成因,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过渡】海洋与陆地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中,那我们前面学过的七大洲、四大洋它们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带着这个问题阅读P41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讲授】(展示图片)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专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播放动画)阐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将漫长的历史浓缩于短暂的动画过程,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海陆变迁的事实与过程。 【思考】那究竟是说明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陆地和海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 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四、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

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 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教师:罗仕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有: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的活动。 3.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举例说出山脉、海洋等地理事 物的形成过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教学过程中利用化石、板块拼图、动画和视频资料,结合学生活动,加 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以达到知识和技能目标。 2. 通过合作探究,寻求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原因,体验探寻大陆漂移证据的 艰辛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地球演变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2. 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 三、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展示石燕化石,唤起同学们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 石燕湖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现在是陆地。点题:海陆的变迁。 学习新课 一、沧海桑田

〖活动一〗举出实例,分析质疑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寻找证明海陆变迁的实例并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归纳: 地壳的变动 陆地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的活动 转承:人们在认识海陆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观点。 二、大陆漂移假说 〖活动二〗角色扮演,龙虎争辩 通过学生辩论,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并让学生寻找证据。 教师归纳: 大陆轮廓基本吻合 大陆漂移的证据古老地层基本相似 生物物种基本相似 〖活动三〗观察动画,描述内容 教师播放大陆漂移的动画,让学生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学生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互相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分成几块发生,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格局。 转承: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开启了大地运动论的先河,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三、板块的运动 〖活动四〗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展示“地球六大板块分布图”,讨论回答:你能在图中获取哪些地理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2、 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壳活跃。 主要原因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粤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 地球的大小与形状 一、地球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 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等。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40°N ,116°E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 第二单元 地 图 一、地图三要素: 1、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不同的符号、颜 色、文字、表示的平面图。 2、地图发展历程:陶片地图 羊皮地图 丝织品地图 纸质地图 电子地图 (卫星图像和GPS 定位系统) 3、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①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计算时注意分子、分母单位一致)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4、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5、地图上确定方向: ①指向标辨别法:箭头指向北方; ②一般辨别法: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③经纬网辨别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熟记30页图2.18常见图例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是不一样的:见35页图2.23 提示: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2、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地形等高线的特征看图,文字表述如下: 第三单元 海洋和陆地 文字式:如:“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数字式:如1︰10000000或100000001 直线式:如 100 200 100 0 3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