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行病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y)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三间分布/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它是流行病学的起点和基础。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BOD)

疾病负担,即疾病对人群的危害及对社会和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频率(frequency)

频率是某时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频率=某事件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

﹡概率(probability)

概率是衡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尺度,数值在0与1之间。P=A+/(A++A)。

﹡相对比(ratio)

相对比可简称比,是指两事物相对比较。P=A/B。

﹡构成比(proportion)

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构成中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P=A i/∑A i。

﹡发病率(incidence)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

暴露人口数:严格上应该有可能患某病的人数,而把人群中不可能患某病的人数除外,当可能或不可能患某病的人数难以确定时,则以总人数计之;当难以确定总人口数时,以平均人口数计之。

新发病例数:以疾病次数计算,一个人在观察期内有可能发生一次以上同种疾病,应分别计入新发病例数。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推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

﹡罹患率(attack rate)

罹患率用于衡量人群在较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实际上是一种发病率,但有其本身特点:人群一次性或短期内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新病例数就是发病人数。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病例/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1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患病率(prevalence )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时间患病率=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K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期间患病率=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K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

感染率是指被调查的人群中某病病原体感染者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者人数×K。

﹡残疾率(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残疾率也叫残疾流行率,是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即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残疾率=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

﹡死亡率(mortality rate,death rate)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按照不同病种、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分别加以计算,即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

如果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可用死亡率和发病率推算,即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

﹡生存率(survial rate)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

﹡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累积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在某确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累积死亡率=∑(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P i×各年龄组的年龄组距I i)×100%。

﹡超额死亡率(excess motality rate)

超额死亡率时暴露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标准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以全人口发病(死亡)人数,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病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即标化发病(死亡)比。

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

潜在减寿年数,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

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

YLD)。

﹡散发(sporadic)

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outbreak)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epidemic)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迅速蔓延,短期内涉及广,可跨省、国、洲,可称为大流行(pandemic)。

﹡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 analysis)

通过对一个时间段(通常是一年)或若干个时间段某人群各年龄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的不同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籍以说明病因在各年龄组中作用的强弱,随时间的变迁,以及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

﹡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

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即为出生队列分析,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其结局事件的发生情况。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析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方法。

﹡周期性(cyclic fluctuation)

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ecular trend)

长期趋势是指疾病临床表现、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动态进行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中发现的长期变异趋势。

﹡地区聚集性(endemic clustering)

患病或死亡频率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称为地区聚集性。

﹡地方性疾病(endemic diseases)

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可分为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

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移入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on study)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假设和线索。

﹡现况研究

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即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等情况,从而描述所研究的疾病(或某种健康状况)以及有关变量(因素)在目标人群中的分布,进一步比较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患病组与非患病组的暴露情况,为研究的纵向深入提供线索和病因学假设。从观察时间上说,又称横断面研究,从观察分析指标来说,又称患病率研究。

﹡普查(census)

普查是指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人群的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tudy)

抽样调查是随即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以所得到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情况。

﹡筛检(screening)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真实性(validity)

又称准确性、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

﹡灵敏度(sensitivity,Sen)

灵敏度又称敏感度,也称真阳性率,是指筛检试验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患者的比例,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患者的能力。Sen=A/C1。

﹡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proportion,Fn)

假阴性率是指筛检试验将实际有病的人错误地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反映了筛检试验漏诊情况,亦称漏检率。Fn=C/C1。

﹡特异度(specificity,Spe)

特异度是指筛检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反映的是筛检方法确定非患者的能力。Spe=D/C2。

﹡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proportion,Fp)

假阳性率是指全部非患者中筛检阳性者所占的比例,反映了筛检试验误诊情况,亦称误诊率。Fp=B/C2。

﹡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

也叫正确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正确病人与非正确病人的总能力,指数越高,真实性越高。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

似然比属于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个意思概率的比值。

﹡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也称为是信度、精确度、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如筛检试验)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联合试验

实施筛检时,可采用多项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以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增加筛检的收益,即联合试验,分为串联和并联。串联,即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位阳性。并联,即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筛检试验结果阳性即可定为阳性。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

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是阐明疾病与病因间联系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危险因素暴露状况不同的人群的结局来探讨危险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

﹡暴露(exposure)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队列(cohort)

队列是指特定的研究人群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即出生队列(birth cohort);另一种是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组人群,即队列或暴露队列(exposure cohort)。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危险因素,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种特定不良结局(outcome)(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内对照(internal control)

内对照,即先选择一组研究人群,将其暴露于所研究因素的对象作为暴露组,其余非暴露者即为对照组。

﹡外对照(external control)

当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人群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而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故称外对照。

﹡总人口对照(total population control)

这种对照可认为是外对照的一种,也可看作不设对照,因为它实际上并未与暴露组平行地设立一个对照组,而是利用整个地区的现成的发病或死亡统计资料,即以全人口率为对照。﹡多重对照(multiple controls)

又叫多种对照,即同时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选择多组人群作对照,以减少只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效力(power)

又称为把握度(1﹣β),β为检验假设时出现第2类错误的概率,而1﹣β为检验假设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即效力。若要求效力越大,即β值越小,则所需样本量越大。

﹡观察终点(end point)

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观察终止时间

观察终止时间是指整个研究截止的时间,也即预期可以得到结果的时间,终止时间直接决定了观察期的长短,而观察期长短是以暴露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产生疾病结局的时间,即潜隐期为依据的,另外,还应该考虑所需的观察人年数。

﹡累计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如果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如果队列研究观察的时间比较长,很难做到研究人口的稳定。需要以观察人时作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成为发病密度。

﹡标化比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时间的发生率比较低时,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发病(死亡)人数之比,得到标化发病(死亡)比。常用的是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RR也叫危险度比(risk rate,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计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称为率比(rate ratio,RR)。都是反映

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

RR=I e/I o,I e和I o分别代表暴露组和对照组的率,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

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 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意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I e-I o,AR=RR×I o-I o=I o(RR-1)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 or percent,ARP,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EF)或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I e-I o

RR-1 I e RR

﹡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 or percent,PAR%)

又叫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PEF)或人群归因分值,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PAR与PAR%是通过比较暴露组与全人群,说明暴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该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可能降低的程度。

PAR=I t-I o,I t代表全人群的率,I o代表非暴露组的率。PAR%=I t-I o/I t

PAR%=

P e(RR-1)P e(RR-1)+1

﹡健康工人效应(health worker effect)

是以外对照进行研究产生的一种偏倚,指研究人群比一般人群健康,发病危险低。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是分析性流行病学最常用的办法,是从某种疾病出发,探讨可能的病因,即从果求因,在时间顺序上是逆向的,又称为回顾性研究。

﹡暴露(exposure)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暴露,并不仅限于外界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和精神因素等机体内部的因素,以及保护因子的缺乏等,都可以称为暴露。

﹡匹配(matching)

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出匹配因素的干扰。可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

﹡频数匹配(frequency matching)

又叫成组匹配,选择好一组病例之后,在选对照时要求其某些特征或变量的构成比例与病例组一致。

﹡个体匹配(individual matching)

个体匹配,就是以每一病例为单位,选择在某些特征或变量方面与病例一致的一个或几个对照,组成计数或计数分析的单位。一个病例匹配一个对照特称为配对(pair-matching),即1:1,也就是说一个对子包括一个病例和一个对照。

﹡匹配过头(over matching)

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研究的难度,反而降低研究效率,同时可能引起低估、掩盖真实病因的作用。

﹡比值比(odds ratio,OR)

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又称为比数比、优势比、

交叉乘积比。所谓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比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暴露或特征

疾病

合计病例对照

有 a b a+b=n1

无 c d c+d=n o

合计a+c=m1b+d=m2a+b+c+d=t

OR=ad/bc

OR指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暴露与疾病之间为“正”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减少,暴露与疾病之间为“负”关联。

﹡混杂(confounding)、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当研究暴露与疾病因果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扩大了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这种现象叫做混杂,该外来因素叫做混杂因素,造成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流行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干预性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流行病学实验室将人群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被研究者所控制的干预措施,随访观察此干预措施对发病或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而评价该措施的效果。因在研究过程中施加了人为干预因素,也称为干预性研究。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即分组原则将个体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其目的是评价某新药或新疗法的效果。该试验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但可预防其后遗症发生。

﹡现场试验(field trial)

现场试验是在实地环境下进行、以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价疾病预防措施的效果。

﹡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

社区试验是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的实验研究,是现场研究的一种扩展,常用于评价某种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依从性(compliance)

依从性是指研究对象能服从实验设计安排并能密切配合到底。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霍桑效应是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影响(常常是有利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甚至可以影响到生理效应。尤其当以主观感觉的变化情况作为干预措施效果的结局指标时,其“效应”中往往包括有安慰剂效应在内。

﹡盲法(blinding,masking)

盲法是一种避免知晓研究对象获何种处理的策略。分为单盲(研究中只对研究对象设盲,即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双盲(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三盲(在双盲的基础上对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设盲)。

﹡类实验(quasi experiment)

研究中不能做到严格的随机分组或无严格的对照组,称为类实验或准实验。

﹡预实验(pilot experiment)

指在大规模或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正式开始前,应在小范围内作一次小样本的预试研究,以评价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由于实验设计不周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沾染(contamination)

沾染是指对照组以外地接受了实验组的处理措施,如果干预措施有效,沾染会导致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缩小。

﹡干扰(cointervention)

干扰是指实验组额外地接受了与实验效应一致的其他处理措施,它可能会扩大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

随机对照试验是在人群中进行的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实验性研究,由于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不可能像实验室和动物研究那么严格,因此称为试验,而不是实验。

﹡病因/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流行病学中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就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风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

三角模式被认为疾病的发生时病原体、宿主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增加或降低疾病发生的频率。

﹡流行病学轮状模式

轮状模式由外环和内环两部分组成,外环指的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内环是指机体,包括人的自然特征、营养状况、免疫能力、内分泌水平和遗传等,其核心是遗传因素。不同的疾病,其外环中各环境因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环境因素。不同的疾病其内外环的相对大小也不同。轮状模式引入了多因素的病因概念,并强调分别衡量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的作用大小,因此在流行病学分析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流行病学疾病因素模式

疾病因素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疾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外围的远因包括社会经济、生物学、环境、心理行为和卫生保健五大类主要因素。内层的近因主要指与发病直接相关的医学生物学因素,如致病基因、生理性缺陷或病理性改变。流行病学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指外围的远因。

﹡流行病学病因的网状模式

疾病的病因因素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构成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链接构成了一张病因网,疾病的发生是由网状病因链中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病因的网状模式的优点是表达清晰、具体、系统性强,能为阐述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提供良好的基础,但其研究分析技术难度大。﹡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

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此前必定(概率为1)有该病因存在。

﹡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充分病因是指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导致相应疾病发生。

﹡虚假关联(artifactual/spurious association)

是由流行病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选择、测量(信息)偏倚引起的,这些偏倚可发生在研究的设计和实施阶段,使原本不存在的关联表现为虚假关联。

﹡间接关联(indirect association)

又称续发关联(secondary association),通常指由混杂作用所致的关联,即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使因素与疾病间的关联从无关联变成了有关联,或歪曲了其真实的关联强度。﹡关联的强度(strength of the association)

常用相对危险度或比值比来表示。通常关联的强度越大,因素与疾病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也越大。

﹡关联的时间顺序(temporality of the association)

可疑因素出现在前,疾病结局(发病或死亡等)出现在后,即前因后果,这是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实验流行病学和队列研究可反映因素与疾病间的时间顺序,因其研究对象是从暴露到结果发生,而病例对照研究与某些生态学研究在提供时间顺序方面稍逊。

﹡关联的一致性(consistency of the association)

关联的一致性包括一是因素与疾病二者的分布相符合,二是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研究者进行研究均能获得同样或类似的结果(又可称为关联的重复性)。

﹡关联的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当研究因素可以定量或分等级时,如果该因素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疾病发生频率的相应变化,则因素和疾病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较大。

﹡逆向效应(reversibility of the association)

即因子的去除应带来疾病率的下降或消灭,这是病因关系一个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关联的特异性(specificity of the association)

若研究发现有传染病和病原体之间特异性的存在,则进一步加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若不能发现关联的特异性,也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因果关联的存在。

﹡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biologic plausibility of the association)

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应该具有生物学上的合理性,即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其解释不应与现有的理论知识相矛盾,研究者对因果关联的推出应具有乡音的知识背景。当一种因素与疾病的联系缺乏已知的生物学合理时,通常倾向于怀疑其存在因果关联的可能性,但如果这种关联在多方面符合病因推断的其他标准,且具有足够强的证据,则缺乏生理学合理性可能只是反映了目前医学知识的局限性,而不是提示缺乏因果关联。

﹡关联的类似性(analogy of the association)

当所研究的因素与疾病间的关联非常类似于另一个已经确立的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联时,可以强化所研究的因素与疾病可能具有因果关联的推断。总体上说,关联的类似性用于因果推断的说服力不强。

﹡病原体(pathogen)

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体。

﹡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定位

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一般病原体均有严格的侵入门户,并需在宿主体内具有特定的定位进行生长、繁殖,故又称为特异性定位。

﹡致病力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可用所有病例数和所有感染数的比值来表示。一般认为,致病力的大小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的速度、组织损伤的程度以及病原体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有关。

﹡传染力

传染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传染力大小与病原体的定位有密切关系,常用续发率和最小感染量有关。

﹡毒力

毒力是指病原体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常用严重病例数或死亡数与所有病例数的比值来表示。病死率是表示毒力的指标。

﹡耐药性变异

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的现象。

﹡宿主(host)

能够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如人类、温血脊椎动物和少数变温动物。﹡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医源性传播(nosocomial transmisson)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lity)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感染谱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疫源地

传染源及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形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练成片时称为疫区。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_3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 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 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 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 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名词解释: 1、病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 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 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 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 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

《流行病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C.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D.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2.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二、多项选择题 1. 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 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临床医学一个体为研究对象

B. 流行病学研究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分布为起点并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而临床医学从个体的症状、体征和各种理化检查入手以作出临床诊断 C. 流行病学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而流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D. 从学科特征上讲,流行病学具有宏观性,而临床医学属于微观范畴 E.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而临床医学的重心在非传染病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四、简答题 1. 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 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 发病率 B. 发病专率 C. 罹患率 D. 时点患病率 E. 期间患病率

2. 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那些指标最合适? 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那些疾病常用病死率 A. 关节炎 B. 消化道溃疡 C. 流行性出血热 D. 结核病 E. 心肌梗死 三、名词解释 1. PYLL 2. 爆发 四、简答题 1. 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那些因素?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 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 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 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常 在白天、站立时发作。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29397

1、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类实验(半试验、准实验):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4个基本特点,既设立对照、随机分配、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则成为类实验 3、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公式: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4、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公式: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6、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死亡率(motality rat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8、散发(sporadic):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用于描述较大范围(如区、县以上)。 9、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1、大流行(pandemic):某病蔓延迅速,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 12、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指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应用上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和较大范围内。 13、地方性(endemic):由于地方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仅在某一人群中发生,不需自外地输入。 14、输入性(imported):又称外来疾病,指本病在本国内未曾有过,或者之前有,确定已被消灭,目前病例是从国外传入的。 15、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全面的详细的记录客观存在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条理性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形成一定的假设(因观点不一定确),称为描述性研究。 16、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又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进行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7、普查(census):于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 18、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19、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或分类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大题 必备 必考

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 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 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 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 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 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 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 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主观重于客观4、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常规肌电图检查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罹患率(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 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爆发(outbreak): 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seasonality / 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揭示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普查(census):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理解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随机数字表是比较简单、可靠的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是按一定比例或一定间隔抽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优点:简便易行,如果样本的观察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匀,则抽样误差比单纯随机抽样法小。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抽样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所组成的集体,如村、车间、班级、连队、居民小组等。这些群体是从相同类型的群体中随机抽出的,被抽到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研究对象。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将调查的总体按照不同的特征,例如性别、年龄、居住条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大题必考资料讲解

医学院的同学们子名词解释超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 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 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 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 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得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与断联休克症状。 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得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得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得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得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与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与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与脑梗塞。 体象障碍就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得存在、空间位置与各部分之间得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与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 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 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与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与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与对侧交叉过来得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得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一侧或两侧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 )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 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 n 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准确的测量,对临床的诊断方法、治 疗效果及其预后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学科。 Clinical Epidemi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 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 no stic, prog 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 dividual patie nts. The populati 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 nt because these in dividual patie 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 析和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存活率Survival rate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 经过几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绝对效应(.absolute_effect_丄是指暴露(处理)组与对照组所测量的频率 之差,又称差值测量( differe nce measure )。 6、相对效应_Relative_Effect ____ 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频率测量之比,又称比值测量,也称率比( ratio measure , rate ratio )。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值v 1表示保护效应(因素)。 7、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 ion 是指绝对效应与暴露(处理)组人群 或人群频率之比,该值反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分布改变的预期效应比例。归 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 AR% 8、临床依从性_clinical __ complia nce_是指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执行的程度。 9、临床一致性(clinical agreement )同一医生连续多次检查或几位医生同时检查一例病人,能获得基本一致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即称作临床一致性。 10、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 )指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位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即称作临床不一致 性。 11、霍桑效应_ Hawthorne_effect ___ 是指临床病人(研究对象)成了研究中特别被感兴趣或被关注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自身的行为,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 医师,使医师感到其治疗活动是成功的,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正向效应(positive effect )。当然,有时会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生而产生 一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向均数接近的现象。例如,血压水平处于高限的5%的人,即使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压,也可能会降低一些(其他像血糖,血脂等指标)。 13、双盲double blind 是指研究对象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 不知道两组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试验设计, 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 控制全部试验,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两者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这是此法的优点。缺点是方法复杂,实行困难,一旦出现问题较难及时处理。 14、偏倚_bias_是指在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解释的各个阶段由于 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是由于许多其他的原因,使研究的结果与事物的真实结果 之间产生差异,出现的系统误差,甚至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导致暴露疾病之间的联系做出错误的结论。 15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亦称前瞻性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或不同暴露水平的几个亚人群,追踪观察其将 来两组人群某病的结局(发病、死亡)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6、研究的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发病概率增加的暴露因素,亦称危险因素 (risk factor )或致病因素(pathoge nic age nt ),而把导致疾病发病概率降低的暴露称为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 ),所以暴露既可以是致病因素也可是保 护因素。 17、实验流行病学_是按正规随机化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某种因素或措施,对照组不予以处理或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观察一定的时间, 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比较两组人群某病的频率变化、某药的疗效或某医疗 措施的效果。 18、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是指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 表面上健康的人群中查出某病可疑者的试验方法。 A scree ning test is a procedure that i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specific disease. The in dividual or group of in dividuals (as in mass scree nin gs) does not prese nt any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19、诊断试验_ Diag nostic _ Test_是指应用各种实验检查、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试验。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 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 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 rigidity):①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呈痉挛状态称为痉挛性瘫痪②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也称折刀样强直④见于锥体束损害。12. 肌强直(rigidity):由于一个紧接一个连续运动冲动,干扰肌肉松弛,导致肌肉持续性的收缩。其中,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伸肌和屈肌都增强。 13. 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①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②铅管样强直指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 14. 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①锥外

神经病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3.试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类型。 1)成年型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ⅢB中度全身型Ⅳ迟发重症型Ⅴ肌萎缩性 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精神创伤、全身性疾病、过度疲劳1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呈波动性;有“晨轻暮重”现象,持续活动肌无力加重,短期休息后好转。2.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N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出现表情淡漠、苦笑面容;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发音障碍。3.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2重复神经电刺激3 AChR抗体滴度的检测 5胸腺CT MRI有助于诊断试验:1疲劳试验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鉴别诊断:肉毒杆菌中毒、延髓麻痹、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Lamber-Eaton肌无力综合征 4.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 1)保呼吸道通畅2)抗胆碱酯酶药物,溴斯的明3)肾上腺皮质激素,小剂量开始4)免疫抑制剂5)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5.简述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急性亚急性起病 2)病前有感染史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4)末梢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损 5)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6)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4、脑神经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周期性瘫痪、急性脊髓炎 8.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①前者发病较急,后者急骤;②前者安静发病,后者多在活动时发病;③前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无、后者明显;④前者脑膜刺激征阴性,后者常为阳性;⑤脑脊液前者正常,后者压力高,为血性;⑥CT检查前者为脑内低密度区、后者为高密度影。 癫痫药物治疗原则:按发作类型选药;药物剂量从低限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加;合并用药时应避免药理作用相同,副作用相似的药物合并应用;定时果查肝肾功能、血象以防药物副作用;规律性取药每日数次服用;用药疗程长,一般控制发作后数年才减药,且逐渐减量,均忌骤停。9.什么是癫痫持续状态?如何处理?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者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至发作间歇中意识持续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处理①在给氧,防护的同时,应从连控制发作,首选安定静注;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④防治脑水肿药物;⑤降温;⑥抽搐停止后,肌注苯巴比妥维持,意识清醒后改口服。药物选择:药物特点能静脉给药,可快速进入脑内阻止癫痫发作,无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在脑内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再次发作 1地西泮 2地西泮加苯妥英钠 3苯妥英钠 410%水合氯醛 5副醛三维持治疗临床特点:短暂性、发作性、刻板性、重复性 10.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如何鉴别? ①肌张力,前者增高,后者降低;②腱反射,前者活跃亢进,后者减弱;③病理反射,前者阳性,后者阴性;④肌萎缩,前者无,后者明显;⑤瘫痪特点,前者以肢体为主,后者以肌群为主。11.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病侧额纹减少,闭眼不拢、眼裂较大、鼻唇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对侧,鼓腮吹口哨时病受侧是由于神经核或核下性病变。中枢性面瘫:只出现病变对侧下半部后的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对侧,是由核上的皮质延脑束或皮质运动区病变。 13.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依据有①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 ②脑膜刺激征阳性;③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④排除脑膜炎与脑出血。前者开始有发热,脑脊液白细胞高,非血性脑脊液,后者意识严重,发病时即出现偏瘫等脑实质损害表现。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防治继发性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去除引起出血的病因、预防复发。治疗:头颅CT并腰穿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保持大便通 畅和情绪稳定、预防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外科手术去病因,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10.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一般治疗 1.颅内高压者脱水降颅压2.高热者降温抗惊厥3.头痛严重者给予镇痛4.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5.加强护理对症治疗:1.抗结核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2.皮质类固醇激素 颅内感染(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的鉴别? 15.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脑出血 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多为60岁以下 起病状态安静或睡眠中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起病速度十余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十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等高血压症状 意识障碍轻或无多见且较重 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CT检查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脑实质内高密度 脑脊液无色透明可有血性 脑梗死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 2个体化治疗: 3整体化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缺血性卒中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处理,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平均动脉压>130,慎重降压 2吸氧和通气支持3降低颅内压, 4感染:呼吸支持和和抗生素 5上消化道出血:常规静脉抗溃疡药物,6发热:物理降温,人工亚冬眠 7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药物肝素 8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0心脏损伤:减轻心脏负荷11癫痫:一般不预防,相应处理特殊治疗:1静脉溶栓 2动脉溶栓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抗凝治疗 5脑保护治疗 6血管内治疗7外科治疗 8康复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