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1)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1)

本科毕业论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200310206101 院(系):外国语学院

年级专业: 2003级英语本科4班指导教师:

二〇〇七年五月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不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也是菲茨杰拉德一生经历的写照。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刻画了美国所谓的“爵士乐时代”追求金钱和享乐的潮流,并以冷静的笔触反思了社会现实和浮华表面下蕴藏的精神危机和“美国梦”理想的破灭。

论文从作者和小说人物分析着手,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背景,作者自身的经历、故事的主要内容、“美国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内涵、及盖茨比之梦的破灭等多方面的分析和解剖,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破灭。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破灭

Abstract

The Great Gatsby is the best work of Fitzgerald in both thought and art. It is also the reflection of Fitzgerald’s life. In the novel, the writer describes the American tide of pursuing money and enjoyment in Jazz Age, and makes introspection of the spirit crisis which exists in the reality and ostentation and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uthor and the figures in the novel. It aims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ovel’s writing background and plot, the author’s experience, the connotation of American Dream in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and the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Key Words

The Graet Gataby; the American dream; disillus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II

绪论 (1)

一、菲兹杰拉德及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简介 (2)

(一)菲兹杰拉德的简介 (2)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简介 (2)

1、写作背景 (2)

2、主要内容 (3)

二、“美国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内涵 (4)

(一)18-19世纪的"美国梦" (4)

(二)工业化后的"美国梦” (5)

(三)21世纪的"美国梦" (6)

三、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 (6)

(一)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 (6)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到破灭 (7)

1、“美国梦”的形成 (7)

2、“美国梦”的破灭 (8)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是美国战后整个“迷惘的一代”悲惨命的一个缩影, 给人们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社会风貌。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他最优秀的作品。评论界普遍将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对于其“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探讨甚多,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美国梦的经典之作,从多视角分析过该主题。

“美国梦”幻灭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且与盖茨比性格中的自我毁灭因素息息相关。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盖茨比之梦的历史渊源和实质,盖茨比性格中的天真单纯和不谙世故以及以汤姆、黛西为代表的美国社会的冷酷无情和道德沦丧。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人有一种获得成功和自我实现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美国梦”。从美国的文明伊始这一理想便一代接一代地继承下来,在民族意识中根深蒂固。然而它能否在美国现代社会得以实现是很多具有洞察力的作家所思考的问题。菲茨杰拉德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美国梦在一战之后美国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破灭性。

一、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简介

(一)菲茨杰拉德简介

费郎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生于1896年9月24日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他的名字源自他的祖先,美国国歌“星条旗”的作者费郎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在明尼苏达洲的圣保罗长大成人。他虽然聪明,但在学校里成绩不佳,于1911年被送到新泽西洲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1917年入伍,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

在部队里,菲茨杰拉德当上了一名少尉,驻防在亚拉巴马洲蒙哥马利的谢里登兵营。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叫泽尔坦·塞耶的 17岁任性的美女。泽尔坦终于同意嫁给他,但是她对财富、享乐与安逸的极强欲望使他们的婚礼一直推迟到他能够证明自己是个成功者时才举行。随着小说《人间天堂》于1920年出版,菲茨杰拉德成了文学界的轰动人物,赚到了足以说服泽尔坦嫁给他的金钱和名誉。5年之后,即1925年,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早年的许多故事都在他的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所体现。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也是个崇拜财富和奢华的年轻人,也是驻防在南方的一个兵营时爱上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子。成为名人之后,菲茨杰拉德堕入了一种放荡不羁、不计后果、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菲茨杰拉德竭力写作赚钱以此来取悦泽尔坦。其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为生活所困的菲兹杰拉德不得已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茨杰拉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得如同逝去的流星,但是他留下的四部长篇小说和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却如同恒星般闪亮.他本能地把自身经历与美国的经历等同起来,于无意之中反映时代的脉搏和面貌。他生活在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时期,既体验到“爵士时代”的表面繁荣,又感觉到它危机重重。那个时期,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给美国带来空前的繁荣。纵观菲茨杰拉德的一生,他的情感经历是十分另人惋惜的,但文学成绩却是另人赞叹的。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简介

1、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由一个债务国变为了一个债权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后的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时期,到处呈现一派轻松欢快的气氛,人们认为再也用不着打仗,该纵情享乐了。年轻一代更是觉得进入了一个欢乐绚丽的新时代,他们丢开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信奉享乐主义,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和新奇的爵士乐之中。菲茨杰拉德曾非常概括地把这个时代称之为“爵士乐时代”、“产生奇迹的时代”、“艺术丰收的时代”。(李雪梅,2001,P1)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加剧。美国社会上,尤其在资产阶级手中,确实积累了极其巨大的财富。富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但是在无数的阴暗的角落,穷人们却在绝望和饥饿中痛苦的挣扎。这种社会状况造成了许多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思想道德走向没落。

菲茨杰拉德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描绘成社会与道德价值的完全堕落,其表现为极度的玩世不恭、贪婪以及盲目地追求享乐。这最终导致了美国梦的破灭。20世纪初的美国维多利亚式的社会伦理仿佛就是令人窒息而又毫无价值的伪善代表。战后的股票市场令人眩目的崛起使国民财富突然持续增长起来,导致了功利主义价值观,人们开始大把花钱和消费。从潜在的意义来讲,任何一个人,无论其背景如何,都可以发财致富,但是美国的“贵族”——旧时积累下财富的家族,蔑视那些所谓的新近致富的爆发户和投机家。菲茨杰拉德将这一时期的现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深刻的呈现了出来,这也是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历史根源。

2、主要内容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是青年盖茨比和上流社会姑娘戴西之间的爱情故事。战争期间出身贫寒的年轻军人盖茨比爱上了贪图金钱与享乐的美丽女孩戴西,他深爱着戴西,不过戴西仍然坚决的拒绝了他的求婚。战后盖茨比得知戴西已经嫁给了富豪子弟汤姆,可是她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此时的盖茨比依然对戴西充满了深情,为了重新赢得戴西的爱情,盖茨比发奋赚钱,短短几年里,便通过走私等非法买卖发了财。发财之后的他专门在戴西家附近购置豪宅,大宴宾客,挥金如土,这一切都是为了引起戴西的注意。后来经戴西表兄的安排,盖茨比与戴西重温旧梦。戴西的丈夫汤姆发现这段隐情后,妒火中烧,对盖茨比恨得要命。而此时戴西也面临着在盖茨比和汤姆之间做出艰难选择。戴西一方面沉迷于盖茨比的热情和豪爽之中,另一方面却对汤姆态度暧昧,最终不肯放弃。她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疯狂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承担了开车的责任,但是他万万想不到:此时的戴西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而汤姆阴险地嫁祸于盖茨比,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

在盖茨比的葬礼上,过去的朋友和座上客都没露面,汤姆和戴西竟心安理得地外出旅游去了,甚至连一束花都没有送。

整个故事通过一个名叫尼克·卡拉韦的年轻人之口叙述出来,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中异乎寻常的主角盖茨比变得真实可信。尼克的叙述是以他所了解到的事件为顺序,这样,故事的时间顺序就显得比较复杂,但是充满了可读性。作者在小说里用了很多比喻,有的很有诗意,有的很奇特,增强了叙事效果。从结构上看,故事的叙述者尼克是中心人物,他和主人公盖茨比之间既有相通,也有差异。盖茨比热情冲动,充满浪漫的幻想;尼克冷静客观,富于理智的判断。“尼克既在故事内,又在故事外,体现了小说的声音,也体现了作者的声音。这种既融合又保持距离的二重视点表现方法,使形象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多种层次,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理解、体会和解释空间,这是小说的一大特点。”(鞠冰梅,2003,P45)

二、“美国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内涵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300年后,这个国家已成富饶之邦,然而,“美国梦”并没有消逝,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拥有了更多的“内涵”。

“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在美国的大陆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人人都可以发财致富,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同时,人们也有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美好社会可以概括为道德完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生活。“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王琼谈,2003,P60)

(一)18-19世纪的“美国梦”

18—19世纪的欧洲,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弱势群体的“美国梦”。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

“人人都能成功”,(姚文俊,2001,P87)因为早期美国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经济为主,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

不过,这般“美国梦”的背后,也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欧洲移民的大片土地,是屠杀了数百万印第安人而获得的“无主之地”(姚文俊,2001,P109);高产农田的耕种者,大多是从非洲劫掠来的黑奴;西进掘金的劳力,是血泪交加的华人苦工。

可以说,早期的“美国梦”,更多的是欧洲移民的梦。当代的美国历史学界也有不少人在正视和反思这段历史,这都是“美国梦”不义的一面。

(二)工业化后的“美国梦”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大多数的人认为"美国梦"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物质化和金钱,而他们也在自己的领域内努力和辛勤的工作,辛勤劳动最终使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正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一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些人又赋予了"美国梦"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奋斗加智慧的新榜样.当时,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也许,这些“传奇”多少带有后人美化的成分,甚至所谓的“爱迪生发明”,也有不少是助手们的成果。当时美国已处于经济急速膨胀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国内的经济运行也处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阶段,各行业出现巨富寡头,原是应有之义。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国梦”受到当时工业革命的影响,国内出现空前繁荣的情况下,而拥有了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的“美国梦”而沉迷,越来越多的人疯狂的涌进美国来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国梦”。所以最大限度的积累财富,成为当时的一个标志,有的人因此沉沦,有的人因此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和幸福生活,有的人还在继续编织美丽的梦想以求得到实现。但由于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相对的安定,到处呈现一派轻松欢快的气氛,人们认为再也用不着打仗,该纵情享乐了。年轻一代更是觉得进入了一个欢乐绚丽的新时代,他们丢开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信奉享乐主义,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和新奇的爵士乐之中。怀揣着无数美好梦想的年轻人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有的不择手段地追求物

质,将财富当成人生成败的标志,在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间划上等号,理想破灭是必然的结果。

(三)21世纪的“美国梦”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 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当代,面对物质和财富急速增加和以上新榜样的成功,人们出现了许多的困惑,“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其中,“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周新平,2002)然而,恰恰是对财富的过度追逐,使“美国梦”也在变味,逐步丧失了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力。沃肖尔在他的文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变化中的“美国梦”概念》中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风气这几十年的变化。

如果说早期的美国人还提倡“诚实和勤奋”来致富,今天则是越来越热衷于寻求“快速致富”。比如,现在美国人最推崇的致富方式是:与大企业打赔偿官司、去拉斯维加斯赌博或买彩票、以及参加有奖电视竞赛节目。沃肖尔认为,这表明美国社会正在逐渐丧失勤奋劳动的动力。

早期来美国的欧洲移民,信奉的是政治权利平等和宗教平等。而今天,美国的政治也在演变成为金钱的游戏。比如:布什家族在美国政治上的成功就是“石油金钱的成功”。在宗教领域,美国所提倡的自由仅限于基督教各教派内部,而少有金钱支持的伊斯兰教,在美国只能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这些都是“美国梦”在当代的最好体现。

同时,在时代的变迁中,“美国梦”对世界的吸引力可能越来越小。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权地位和独断专行,使不少外国人一提及“美国”这个词就充满反感;一个反恐法案堵住了不少移民进入美国的门路;经济的投机化、泡沫化使普通人永远害怕自己的财富突然消失。

三、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

(一)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

菲茨吉拉德于1896年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一个家运式微的经商世家,由于母舅家的财势,自小得以进入“上层社会”并于1914上了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他学习成绩不佳,但热衷于社交与写作,一度热恋一位从芝加哥来访的富家少女,终因家境不佳而告吹。他于1917年参军,担任副官之职,用

业余时间写了一本关于大学生活的小说,但遭出版社拒绝。这时,他爱上了阿拉巴马州高等法院法官之女吉姗尔达;1919年退役后即前往纽约“奋斗”,然而只得到一个月入90美元的写广告词的差使。他向吉姗尔达求婚失败,闭门修改小说,终于成功,发表了《人间天堂》,并与吉姗尔达完婚,从此跻于名流、富豪圈中,成天游走在穷奢极侈的宴会中不能自拔。

正是因为菲茨吉拉德亲身体验过这样由下到上的生活,使他完成了一个由一贫如洗的穷小子到拥有大笔财富的完美男人的蜕变的“美国梦”。不过,他从自己的体验中看到这种生活方式、这种“梦”的腐蚀性与空虚,从而对它表示怀疑与批判。这个自幼生活在中西部小镇“最时髦的大街的最最边沿上”(李雪顺,2001),早就熟悉世态炎凉的敏感青年,更从自己的两次恋爱中悟出了美国资产阶级生活的真谛。事隔多年以后,他追记自己的“奋斗史”时写道:“整整一个漫长而绝望的夏天,我都用来写一部小说,而不是情书。因此小说取得了成功,只不过这也意味着我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口袋里金元叮当作响并在一年后娶了心上人的人,将永远对有闲阶级怀着持久不断的怀疑和敌意——当然,这不是一个革命者的信念而是一个农夫怒火中烧的仇恨。”(周新平,2002)这种“怀疑和敌意”虽然没有给他带来“革命者的信念”,却使他看穿了这个时代富丽堂皇、浪漫神奇的假象,揭示了不明真相的人们至今仍看不清的本质。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到破灭

盖茨比是怎么开始并一步步走向破灭的呢?难道仅仅是由于戴西的无情和庸俗吗?不,粉碎这梦的正是他自己。在他身上,执着的爱之梦和所爱的对象以及现实梦的手段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和尖锐的冲突。

1、“美国梦”的形成

首先,盖茨比第一次见到戴西之后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但这次爱的占有是以欺骗为手段实现的。戴西厌恶贫穷,她在乎的不是感情而是金钱和财富。为了得到她,她谎称自己有百万家财。当戴西发现他不名一文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嫁给了一个俗不可耐却既有地位又有财富的富家子弟汤姆。这对概茨比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也是金钱对感情的戏弄。但盖茨比是坚强的,并没有因此沉沦,他发誓要重新得到戴西,他全部生活的目的仅仅在于此。为了这份爱,他放肆无忌惮的,不择手段的聚敛财富和金钱;在戴西家遥遥相对的地方租下宫殿般豪华的房子,每晚凝视着戴西家的那盏绿灯;他公开、直率的向戴西的丈夫汤姆挑战,说“她不爱你”(菲茨杰拉德,1983)他宁愿替戴西受过,最后替她去死。盖茨比记着他与戴西那短暂的相处时的每个眼神、每种声音、每个场景、每个动作。他永远铭记那星光迷离夜晚的吻。这一吻。铸就了他终生追求的起点。成了他为之生,为之死的梦:

“当戴西洁白的脸贴近他自己的脸时,他的心越条越快。他知道他一跟这

个姑娘亲吻,他那些无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暂的呼吸永远结合在一起,他的心

灵就再也不会跟上帝的心灵一样自由驰骋了。因此他等着,再倾听一会儿那已

经在一颗星上敲响的节拍。然后他温了她,经过的嘴唇一碰,她就象一朵鲜花

一样地为他开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菲茨杰拉德,1983)然而盖茨比对戴西的这份纯真面对的是混浊的世界。在那里,金钱成为至高的价值尺度,一切都染上了统筹味,爱也不例外。戴西就是金钱的象征,连她的声音中都充满了金钱。盖茨比要想得到她,实现自己的爱之梦,就必须把自己投入平庸的金钱现实中,用现实的价值标准来满足对方的要求,得到戴西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财富,付出金钱。这种爱与所爱的对象、追求爱的理想与追求爱的手段之间的分离、对峙,决定了盖茨比追求爱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择手段的追求金钱的过程,人类最圣洁的爱无能为力地屈从于金钱,从而使之商品化、庸俗化、邪恶化。虽然盖茨比从内心是圣洁的,但是他的行为对自己的爱进行了最残酷的自我摧毁。

2、“美国梦”的破灭

尽管作者在许多地方用浓重的笔墨描写盖茨比的富有、挥金如土,写他家中的繁华和热闹,但是内心深处,盖茨比极为孤独,他与这种富有、热闹格格不入,象是一座汹涌澎湃的大海中机警的孤岛。这种内在的孤独充分显示了盖茨比的矛盾心理,与他对爱的始终如一的追求有种内在的契合。他的金钱和慷慨使他处在人群的献媚的包围中,但他常常远离这些人群,沉浸在个人的内心冥想中。作者在两处用点睛之笔表达了盖茨比的孤独,而这两处的背景描写都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欢歌笑语的社交场合,而且都是在盖茨比本人的住宅中。这两处描写也正是在美丽的“美国梦“的笼罩下,过着奢华生活的人们内心的最真实写照。第一次是尼克还没见过盖茨比,惊奇于他的邻居的豪华和富有时:

“他朝者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

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情不自禁的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

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

盖茨比孤身一人站在海边眺望的,正是戴西的家”(菲茨杰拉德,1983)第二次盖茨比孤独地出现,是在经过层层铺垫之后。作家开始大书特书盖茨比住宅的豪华、晚会的热烈以及人们对盖茨比的议论。有人说他杀过人,有人说他当过德国间谍,有人说他谎称毕业于牛津大学……总之,来盖茨比这里寻欢作乐的人,大家都认为盖茨比的财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而在人们的议论和猜测中的盖茨比,在音乐弥漫、人声喧闹的大型宴会上的盖茨比孑然一身,孤独地远离热闹的人群,他仿佛厌恶这喧嚣的世界,只喜欢陶醉于自己孤寂的冥想

中:

“盖茨比一个人站在大理石的台阶上面,用满意的目光从这一群人看到那一

群人,他那晒的黑黑的皮肤很漂亮地绷紧在脸上,他那短短的头发看上去好象

是每天修剪似的,随着沉迷一切的欢闹的高潮,他却变得越发端庄了。”(菲茨

杰拉德,1983)

盖茨比奇怪的行为来自于他内心的孤独,他所追求的真正价值---爱情与这个逢场作戏,及时行乐的世界格格不入。当然,对于盖茨比来说,财富与爱情毫无疑问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盖茨比追求的梦,但是盖茨比真正“了不起”的是在他心目中,财富不能取代、更不能超越爱情。可见,盖茨比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骄傲。在这里,热泪与平静、群欢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盖茨比内在的孤独在他进入坟墓之后,就再也没有外在喧闹的烘托了,为他葬送的只有他的父亲、他的一个朋友和牧师三个人,冷清的葬礼与昔日的热烈的家宴形成了令人心酸的对比,那些昔日追逐着盖茨比财富的人们此时统统不见了。他为之死去的戴西,却毫不动心地继续过着她的及时行乐的生活,对盖茨比之死连一点内疚之情都没有,就更不要说对那份爱的怀恋了。

戴西和汤姆结婚后,早已忘记了旧时恋人盖茨比,读起他来犹如一个陌路人。但当盖茨比腰缠万贯地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突然旧情萌发,号啕大哭。但这绝对不是对感情的怀恋。而是对失去的财富痛心疾首。在盖茨比的狂热追求和他巨大财富的吸引下,黛西又与盖茨比约会,并答应离开不忠实的丈夫,但当她知道盖茨比用不正当的手段挣来的财富没有稳定的根基时,她又离开了盖茨比为她去死都无动于衷的程度。正由于这种平庸的心灵,使她的声音变质: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叮当的声音,铙钹

齐鸣的歌声”(菲茨杰拉德,1983)

菲茨杰拉徳在这部小说中既揭示了“美国梦”与生俱来的缺陷—冷酷无情,同时又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超越了具体的现实、追求浪漫情怀的古典的梦。这两者结合构成了盖茨比向往的完美生活。悲剧在于这两者的结合在美国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盖茨比通过个人奋斗,得到了财富与地位之后,实际上他已置身于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感情,只有物欲。跻身于这个世界之后的盖茨比,试图最后完成他的理想之梦,便注定要付出代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的追求超越了这个世界。或者说,在这一部小说中,破灭的不是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美国梦,而是人类亘古以来一直追求的梦——爱的梦,理想的梦。如果仅从崇高个人奋斗,发财致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美国梦”来讲,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他拥有了人人羡慕,甚至嫉妒的财富,过上了上流

社会的体面生活。然而,正是当他的金钱梦变为现实之时,他的爱之梦却化为泡影。他的死与财富无关,仅仅是为了爱。

纵观整个小说,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以悲剧结束一生,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私与冷漠是那个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爱情、友谊都是建立在金钱与物欲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生活,去追求,人与人之间交往就必然会显露出自私,贪婪,冷漠的本性。一旦失去财富,身处困境,那些朋友,情人马上就会销声匿迹,去寻找能够让他们纵情享乐的“幸福乐园”了。这就是上流社会的代表汤姆、黛西、面对盖茨比之死无动于衷的原因所在,他们只会悄悄躲进金钱和冷酷无情建成的掩体,让别人来收拾残局。这正是战后美国社会繁荣表象下掩盖的自私,贪婪,堕落的社会道德的本质所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充满了扭曲的浪漫情调的悲剧性作品。小说所讲述的爱情故事震撼人心,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诗意化的古典情怀,然而,这部作品不同于其他古典作品的特质在于它用一种诗化的笔触描写现实冷酷,无情。小说中人物对金钱,对纵情享乐的迷恋,以及惟利是图的狡黠,不择手段的残忍,不负责任的自私……那是一个无比平庸和丑陋的“美国梦”。然而,盖茨比的“美国梦”却破灭了,被现实的庸俗吞噬了理想的浪漫,孩童般的单纯被织进金钱铸造的社会中。

一个又一个“美国梦”的破灭,虚幻的泡沫一个一个的被击碎。《了不起的盖茨比》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美国梦的破灭的最真切的故事。把人们从虚幻的追求中拉回了现实。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得出,在经济繁荣的20年代,从西部边疆到东部沿海在区,这里暗示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机会均等”的消失,是“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之一。其次,东部的所谓“贵族”和西部的在他们眼中的“暴发户”,两个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沟壑注定了那群像盖茨比一样怀着梦想的人们的失败。最后,虽然美国人从一开始便充满了在幸福“伊甸园”的美好理想,但在美国社会发展中成为物质基础至上的“精神废墟”。在这片废墟上,人们除了金钱无所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试图用金钱追求爱情,将物质追求等同于精神追求的人注定要失败的,精神空虚的世界是一个无爱的世界,是一个满足私欲,互相利用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是为了金钱和利益在不停的追逐和争夺.但是谁又真正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圆自己的“美国梦”?

现在当“美国梦”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样说不仅是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更主要的是由于支撑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正在被逐渐瓦解。有关专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社会各个不同种族、阶层的人士进行了比较广泛的采访,力求掌握

当今美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他们对几十年来美国人的工作和道德观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工人(或劳动者),对管理工人(或劳动者)的政策,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家的社会作用等进行了考察。并指出,如今,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努力工作以求更大的物质回报已不再是一种为家庭、社区、或宗教服务的手段之一,相反,物质回报本身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恢复那些曾使美国人创造过辉煌的传统的价值与道德观,才可能重现“美国梦”。

但是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将财富当成人生成败的标志,在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间划上等号,理想破灭是必然的结果。

结论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个普通人“美国梦”的形成到破灭的故事.而菲茨杰拉德自己的一生也是一个破灭的“美国梦”。同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一样,菲茨杰拉德和盖茨比都是为了自己的爱人而努力奋斗,都获得了短暂的成功,都享受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当然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可悲,另人同情。唯一的不同是菲茨杰拉德看到了自己梦的破灭,而盖茨比临死也不明白自己的一生是在追求一个虚幻的美国梦,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有的人物赋予了一种普遍的代表意义,因而他成功地使人们意识到,盖茨比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美国文化所昭示的人生目标及其价值观念的失败。

对“美国梦”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价值观的批判。《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下了一出最为感人的美国悲剧”。

为什么无数的人仍然执迷不悟的去追寻这个空虚的梦呢?那就是因为“美国梦”对所有人的致命的诱惑力:人们渴望在这片富裕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发财致富,人们渴望在一种道德完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得到精神的升华。但当人们面对美国现状的一种“精神废墟”的情况下,“精神废墟”里是无爱的,自私的。贪婪,堕落充斥着整个社会,所多人迷失了自己。然而,虽然深知这种“梦”的空虚和毒害,却有沉湎其中不得自拔:他也没有可以替代的理想!

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太多的阴暗,在这繁荣背后是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沦丧。一个被打上金钱烙印,物欲横流,享乐主义至上的时代必然被终结,一个新的时代也即将开始,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国梦”的破灭。恢复那些曾使美国人创造过辉煌的传统的价值与道德观,才可能重现“美国梦”。

参考文献

[1]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M] Be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2.

[2]陈梅,金月.小说《大人物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及人物象征[J].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

[3]韩永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骑士遗风[J]. 浙江:宁波大学学报,2003.

[4]李希.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J].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2002.

[5]李雪顺.《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它的色彩象征[J]. 重庆: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

[6]鞠冰梅.《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艺术[J]. 内蒙古: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

[7]阮玉彗.《大人物盖茨比》——艺术形式与主题思想完美结合的典范[J]. 安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 .

[8]王琼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空结构及其功能[J]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

[9]席战强.对美国民族意识的探究与反思——论《了不起的盖茨比》[J]. 黑龙江:河池师专学报,2002 .

[10]姚锋泽.“美国梦”的寻求与幻灭——试论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吉林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

[11]邰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结构及功能[J]. 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2.

[12]严启刚,任虎军.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视角模式[J]. 四川: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13]姚文俊.盖茨比——“爵士乐时代”的“西部拓荒者”[J]. 山东: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

[14]王琼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空结构及其功能[J].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

[15]张霞,吴恒菊,贾若君.《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叙事视角[J].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16]周新平.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J].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

致谢

通过几个月的毕业设计,从收集、整理到撰写,我的毕业论文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廖红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悉心指导,不厌其烦的与我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我更好的完成这次的论文协作。由此我看到了廖老师知识的渊博,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执着以及为人师表的师德和工作上的敬业与奉贤。其次我要感谢在我论文写作中给予我极大帮助的同学们。他们无私的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我共享。同时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了我无限的安慰和鼓励。

我恳请各位老师能给予我意见和指导。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