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肖绍国 《月迹 》课堂实录

肖绍国 《月迹 》课堂实录

肖绍国  《月迹 》课堂实录
肖绍国  《月迹 》课堂实录

《月迹》(第1课时)课堂实录及评点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设计、执教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评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作者:贾平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款款、玉玉、银银、痒痒、酥酥”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叠词,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

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

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导入

师:如果马上就要上课,老师和孩子之间肯定有一点儿陌生,有一点儿生疏,有那么点儿不自在,是吗?

生:是。

师:咱得先认识一下,先聊一聊,跟着咱们就上课,好吗?

生:好。

师:咱们是制锦市街小学六年级几班的孩子?

生:五班。

师:六.五班的孩子,好的。老师来自浙江,离大家很远。前天肖老师坐了一个晚上的

火车从杭州到了咱们济南,千里迢迢来为大家上课,很有缘分啊,既然是初次见面肖老师给大家带了几份礼物,因为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是吗?

生:是。

师:这些礼物是什么呢?就是我在上课之前肖老师要为大家高歌几曲,下面老师很期待。其实时间很有限,肖老师不可能把每首歌都很完整的带给大家,我只是唱这些歌曲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旋律,然后你觉得这个歌我好像会唱,哪个孩子跟着跟着就接着往下唱,这个游戏会玩吗?

生:会。

师:好像在哪儿看过?哪儿看过?

生:在一些广场上。

师:在咱的市民广场看过,在电视上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是什么电视啊?

生1:《我爱记歌词》。

师:是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咱就那么玩儿,玩儿着玩儿着咱就上课,好不好?生:好。

师:哪首歌会接,哪个孩子就接。如果大家都会接,大家一起接,每首歌再回答肖老师一个问题,行吗?

生:行。

师:每首歌回答我一个问题啊。“行”,你看这北方人“行”的后鼻音特别到位啊。好咱们开始,真的唱了啊,真的唱了。那我就唱了啊,第一首:“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迎面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生:(教师把话筒给学生)听妈妈讲那快乐的故事。

师:那过去的事情那快乐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只要开心就行了。这个孩子接上去了,好的不错,回答一个问题,月亮在哪儿了?

师:(笑)废话,难道月亮掉地上来了吗?(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在哪儿?

生:在白莲花里。

师:在白莲花的云朵里躲着哩,是吗?好的咱继续玩儿,好玩儿吗?

生:好玩儿。

师:其实不怎么好玩儿我知道的,你们这么多人,肖老师大老远来了。不好玩儿也好玩儿了啊,好继续玩儿,玩儿第二个。(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啦啦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啦啦啦啦,梳妆台。”有人会唱吗?(学生摇头)没有没关系。我唱的都是很老的歌曲,等会儿我会唱流行歌曲,先回答这个问题,这会儿月亮又跑到哪儿去了?

生1:梳妆台。

师:梳妆台前一般都有——

生1:嗯,姑娘。

师:哎呦废话,不不不(众人笑),就好比你这么漂亮站在梳妆台前面,我是说梳妆台前面的姑娘一般对着的都是什么?

生1:镜子。

师:那月亮跑哪儿去了?

生1:月亮在镜子上。

师:那是镜中月,你看真有意思,好的。咱们唱第三个,大家听一下,第三个歌曲这么唱:“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会唱吗?不会唱没关系,又唱了一个老的歌,还说是流行歌曲,没关系,这会儿月亮跑到哪里去了?遥远的夜空,这个月亮照着家乡的小桥,那月亮跑到哪里去了?小桥当中的那个水里,那是乡村的月亮是吧?是吗孩子们。

生:是。

师:好的看这个,“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月亮跑哪儿去了?

师:又跑到城里边去了,真淘气啊,一会儿跑到乡村,一会儿跑到镜子里面,一会儿跑到白莲花般的云朵里,一会儿又跑到城里面,最后再看这首歌,大家肯定都会唱,会唱我们一起唱好不好?

生:好。

师:“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跑哪里去了?

生:心里。

师:这会儿月亮跑咱们心里去了,好了不玩了,再玩就没法上课了,咱们上课好不好,好上课。

师:孩子们现在还紧张吗?

生:不了。

师:还生疏吗?

生:不了。

师:还上课吗?

生:上。

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

师:好咱们上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作——《月迹》。抬起你的

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和作者的名字——月,床前明月(没光),月上柳梢(没头);

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板书: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这个“凹”字在

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

中写到过自己名字的来历: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叫“平娃”,“娃娃”的“娃”,长大以后他用

“娃”字的谐音“凹”字代替了,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就念“wā”。(板书:贾平凹wā)来,让我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预备——齐!

生:月迹,贾平凹。

师:真好听,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咱们不妨一起先来吟诵几句。譬如诗仙李白写到——(大屏幕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王维有诗云——(大屏幕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张九龄看到——(大屏幕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张若虚感叹到——(大屏幕出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跨越千载,明月永恒,追寻着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在了哪些地方?你说——

生1:海上。

师:在大海上。你说——

生2:江面上。

师:是在春江之上。还在哪儿?你说——

生3:还在松林之间。

师:还在那松林间。还在哪儿?第一个。

生4:天山上。

师:好,在天山之颠。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踪迹又会出现在哪里呢?来,放开声音,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寻找:平凹笔下的月亮都跑到了哪些地方去了?明白了吗?按照自己的节奏,放开声音读课文好吗?

生:好。

师:完完整整的、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把文章读一遍,好开始。

(学生自由读课文)

摩挲语词,追寻躲闪的月亮

师:好,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非常带劲儿,看得出,随着你们读完课文的最后一个字儿时,你们的心也肯定跟随着贾平凹,一同去寻那个月了。还是那个问题,平凹笔下的笔下的月亮跑到了哪些地方去了?逮着一个说一个,你说——

生1:平凹笔下的月亮跑到穿衣镜上了

师:那是镜中月,孩子,把它写一下(板书:镜中月)。

师:好的,还跑到哪里去了,你说——

生2:月亮还跑到了葡萄叶上。

师:葡萄叶上,瓷花盆上,在爷爷的锹刃上,还跑到哪儿去了?

生3:还跑到了河里面。

师:河里面,那是水中月(板书:水中月)

师:还有吗?你说——

生4:月亮还跑到了酒杯里。

师:那是杯中月,好极了。(板书:杯中月)这么多,还有。

生5: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师:还在眼睛里,那是眼中月。(板书:眼中月)还有吗?

生6:还跑到了院子里。

师:那是院中月(板书:院中月)最后跑哪儿去了?睡着的时候跑哪儿去了?

生7:跑到了他们的心里。

师:那是心里,是的。最后哪里的月亮睡着了?

生:空中。

师:那是空中月。(板书:空中月)夜空之中的月亮,同学们真会读书,短短的一篇课文读完了,迅速的就找到了平凹笔下月亮躲藏的地方,真好,现在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拿到这篇文章的?

生:两天前。

师:两天前,咱们就读了是不是,你觉得同一轮明月,在平凹的笔下和古人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很明显不一样,所以现在老师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或者刚才在课堂上你再次读完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心不知不觉地被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的词语给吸引了?或者说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词语带给你别样的感觉?不一样,哎真的不一样,这个平凹可以有,别人这个真没有。来,别去找书了,迅速第一时间说出你的真心感受。

生1:我看到款款。

师:注意什么词儿。

生2:玉玉银银。

师:玉玉银银,你来——

生3:我看到的是“白光光的”。

师:白光光的,好的,还有继续,还有哪些词儿,不一样的。你说——

生4:“酥酥的。”

师:酥酥的,你说——

生5:闪闪的。

师:闪闪的,你说——

生6:悄无声的。

师:哎呦那感觉太好了,还有吗?

生7:淡淡的痒痒的。

师:淡淡的痒痒的,别人想有也没有。你说——

生8:袅袅。

师:袅袅的气息,多好,还有吗?

生9:绒绒的。

师:绒绒的。是的,发现孩子们你们关注的词语或写月亮的动态,或写月亮的形状,或写月亮的气息,或写月亮的颜色,老师还特地把大家伙儿谈到的这些个儿词语筛选了

一下,排成了六排,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六排词语,第一排:款款地、渐渐地、

慢慢地、匆匆的;第二排: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第三排:小小的、酥酥地;第四排:溶溶的;第五排:闪闪的;第六排:白光光的。)

师:横着,一排两排三排,有的四个词儿,有的三个词儿,有的两个词儿,有的一个词儿,为什么要这样排呢?联系板书,孩子们两厢对照,哪些同学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你已经发现了,你来说——

生1:我知道镜中的月是款款的渐渐的慢慢的匆匆的。

师:奥你觉得镜中月跟第一排对准了。你发现了一个秘密,还有谁发现了?

生2:我发现院中月和第二排是一样的,杯中月是第三排,水中月是第四排,眼中月是第五排,空中月是第六排。

师:奥你一口气儿把后面的五排字跟那面的一一对应关系给找到了,是的,每一排词语就代表着月亮所到的一个地方,真有趣儿,咱们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这六排词儿,谁来读,好我请你读——

生3:款款地、渐渐地……

师:哎不急,既然我叫你读了,也没人跟你抢对不对,咱们就慢慢读,是这种感觉——(教师范读)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有那种感觉好吗,好你来读——

生3: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地;溶溶的;闪闪的;白光光的。

师:读得很好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特点?都是什么词儿?生:都是叠词。

师:都是叠词儿是吗?都是叠词儿带给你什么感觉呢?听老师读一下,用心来体会,由这些词语你在听的过程中它会带给你一个又一个不停的感觉,你来听一下——(教师范读)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地;溶溶的;闪闪的;白光光的。你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4 :月亮不同的样子

师:你看到了月亮一个个不同的样子,是吗?你嘴巴里好像有什么味道?你说,什么味道?

生5:酸酸的。

师:酸酸的,你有酸酸的味道,你说——

生6:我感觉有点甜甜的味道。

师:有点甜甜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反正各种感觉都有是吗?你的双手好像抓到了什么,刚才在听的时候,不知不觉的抓到了什么,又是你,你说——

生6:缓缓的气息。

师:你抓到一种缓缓的气息的感觉是吗?你一抓,你好像抓到了,你一松手,这种感觉好像又——

生6:就是好像一缕青烟。

师:一缕青烟从你的头顶心儿穿过的感觉,是吗?好极了请坐,真有意思啊,孩子们。六排词语,分别代表月亮所到的六个地方,而且还让我们从耳、口、眼、鼻等方面让我们感觉到平凹笔下的月亮跟别人的真不一样。来,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字正腔圆地来读一读这六排词语,不慌不忙的,款款的预备齐——

生(齐):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地;溶溶的;闪闪的;白光光的。

院中问月,追寻痒痒的月亮

师:你们齐读的声音真好听,如果有这么一个选择题,你必须选择,让你在刚才的六排词语中选三个词语,不多不少,就三个,来形容贾平凹笔下的月亮,我不知道你会选哪三个?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来,跟着感觉走,选三个词语,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我感觉平凹笔下的月亮是怎样的,怎样的,怎样的。

生1:我觉得平凹笔下的月亮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

师:很好,这是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是——

生2:我感觉平凹笔下的月亮是玉玉的、溶溶的、酥酥的。

师:好极了,这是你的感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太一样。

生3:我感觉平凹笔下的月亮是渐渐地、玉玉的、白光光的。

师:好极了,你呢?

生4:我感觉贾平凹笔下的月亮是玉玉的、酥酥的、溶溶的。

师:好极了,你的感觉?

生5:我认为应该是闪闪的、白光光的。

师:三个。

生5:慢慢的。

师:还有慢慢地,是吧好的,不选了啊,如果这样选的话,咱们这节课都选不完,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放在一起有很多是组合的概率,是不是?

生:是。

师:但是我非常珍惜大家的不同感觉,因为那都是非常真实的感觉。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对平凹笔下的月亮是“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酥酥的”这两排词语的感觉特别好,这两排词语都是写孩子们在哪里找到的月亮呀?

生:在院子里。

师:来,让我们先到庭院中去找一找月亮,拿起一支笔来,孩子们做这么一件事情,请你把在院中月当中含有“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的”

这些词语所在的那个小段落,恐怕是两个段落,也可能是三个四个段落,凡是含有这些词语的,请你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然后在心里读一读,感受感受平凹笔下月亮的味道,挺清楚了吗,好来画吧,画好了举手,注意是画一个段落,不要画一个词儿,把这个段落全部画下来。

(生划句子,读语句,各自体会。)

师:都画好了吗,孩子们,谁来把你画下来的那个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这边的孩子们都好了吗?好了把手举起来。来先请你读,你画下来的那个段落——

生1: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从这一段就能感受到这个月亮,贾平凹写的这个月亮就感觉,读的时候,读“淡淡的”、“痒痒的”就感觉身上有这种感觉了,所以感觉非常美写的。

师:咱们一起带着这位姑娘的感觉,(大屏幕出示上句)我们先来齐读这个句子,好吗?来,“我们都面面相觑了”预备读——

生: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平娃、二弟、三妹这仨孩子,倏忽间,感觉到身后有一个怎样的气息?倏忽间感觉到头顶心儿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痒痒的。

师:倏忽间感觉到嘴巴里好像有了什么味道?什么味道,甜甜的味道。倏忽间他们的双脚好像踩到了什么东西?

生:月。

师:月亮上落满了桂花的叶,疏倏忽间他们的身体好像不知不觉地靠在了什么地方?

生:桂花树上。

师:是的,这是描写孩子们在月宫里的感受,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在人间看到了怎样的光?(课件出示句子: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看到了怎样的光孩子们。

生1:玉玉的、银银的光。

师:玉玉的银银的,感觉这种光以什么色调为主?

生1:应该是玉的颜色那种。

师:以什么色调为主?

生1:以白色为主。

师:但是这种白跟普通的白色又不一样?

生1:因为它发着光。

师:这种光白是晶莹剔透的白的感觉,是吗?

生1:是的。

师:是的,孩子们之所以有月宫的感觉,那是因为在人间看到了怎样的月亮。来——生2:“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师:是的,看到明显大多了的月亮。孩子们之所以有月宫的感觉那是因为在人间还看到了怎样的花?桂花是全部盛开的吗?你说——

生3:是骨朵儿。

师:怪不得香味是那么的——

生3:芬芳迷人。

师:淡淡的那种感觉是吗?孩子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在人间知道了其实在月亮里也有一棵什么树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音乐:《琵琶语》响起)把你的眼睛闭上,让我们随着老师的描述,一起走进平娃的那个院落,走进美妙的月宫: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你瞧,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累累的骨朵儿。抬头看,月亮正在头顶明显也大多了,也圆多了。当我们从奶奶那里得知月亮里也是一棵桂树的时候,霎那间,我们的身子轻

了,飘起来了……睁开眼睛,你现在仿佛在哪儿?

生1:月宫里。

师:你头顶心儿有什么感觉?

生1: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师:你嘴巴里有了什么味道?

生1:甜甜的味道。

师:请你起立,站起来,你就想象这你的头顶心儿有一种痒痒的感觉来读这段话。

生1: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真好,请坐。请你起来,你现在在哪儿?

生2:月里。

师:你就想象着你的嘴巴里有一种甜甜的味道,从心里读出这段文字。

生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真是太好了读的,还有谁来读吗?你来读好吗?你就想想着你的双脚有一种软软的感觉。

生3: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是的孩子们,你们就一起想象嫦娥仙子柔柔地看着你们的感觉,我们一齐从心里来读读这段话。“我们都面面相觑了,”读——

生(齐):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杯中饮月,追寻酥酥的月亮

师:现在那些孩子嘴巴里真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味道了?举手。请你们咂咂嘴。(孩子们咂咂嘴巴,轻轻地笑。)哪些同学头顶心儿上有痒痒的感觉?举手。挠挠头。(孩子们轻轻地挠头,轻轻地笑。)好的,还画下了其他的词儿吗,那些段落小小的、酥酥的,谁划下来了?哪个孩子画下来了,好,你来读。

生1: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

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体会到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好像体会到作者那些童真,他想象到月亮在酒杯里的那种感觉,特别美。

师:它在酒杯里,而且它还在——

生1:每一个人的心里。

师:我知道,它在酒杯里干嘛来着——

生1:酥酥的颤。

师:酥酥的颤,好的孩子们,请关注这个“酥酥”,来咱们拿起笔来,我们一起来写一个“酥”吧,好吗?你们写在这个字儿的旁边:左边是一个“酒”字的半边,右边是一个“禾苗”的“禾”,你想呀,禾苗结出的“籽儿”浸泡在“酒”里边,经过发酵,那还不松、软、脆呀!这里指什么浸泡在了“甜酒”里边?什么?

生:月亮。

师:松吗?软吗?脆吗?到底是松还是脆我也说不清楚,好,现在请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平娃,就是二弟和三妹,来,举起你手中的那杯酒,好比你手中有一杯甜酒,根据老师的动作,咱们一起来做动作,举起来了吗?有的孩子还没举,你不会喝酒啊,好比你手中有一杯甜酒,我们都举起那杯酒,果汁儿,里面就有一个小小的满圆。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捧着,捧着,别动,你千万别动,你看你一动(孩子们笑了。)便酥酥地颤,化开来了,你看见了吗?

生1:我看见里面真有月亮。

师:你动了你看见月亮怎么了?

生1:在酥酥的颤。

师:它在怎么样的酥酥的颤。

生1:它在慢慢的……

师:它的形状变成怎么样了?

生1:变得……

师:一下子就碎了是吗,酒杯壁上一下就化开来了,你也颤了,你发现了吗?

生2:我发现月亮就像一个满圆,后来手一颤,它就好像砸碎在玻璃里一样。

师:它就好像砸碎在玻璃里一样,“唰”的就在酒杯当中印开了。你也动了,你发现了吗?月亮怎么了?

生3:我发现月亮在酥酥的颤。

师:我知道他怎么颤的?

生3:手一动它就慢慢的化了。

师:慢慢的化开,想百叶窗一样的感觉是吗?你看见了吗?你刚才也动了,你看见了什么?

生4:我看见月亮一圈一圈儿的分散了。

师:一圈一圈儿的,沿着那个酒杯壁就分散开了是吗?你刚才也动了,你看见月亮怎么了?

生5:慢慢的开始往边上移了。

师:往边上移了,不就一下跑到酒杯壁上了,再一看好像就没了,是不是?哎就是这种感觉,很多孩子还不敢放下这个酒杯,生怕一放下月亮就没有了,好,同学们都捧起来,把月亮都喝进肚里去,(生笑,做喝酒样子)别一饮而尽啊!要慢慢地呷上一口,来,

这样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

生:心里了。

师:手捧酒杯,眼瞧月儿,你此刻的心情怎样?

生1:满足。

师:很满足。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2:很开心。

师:是的,带着这种满足开心的感觉,我们来读这段话,“我们都看着……”预备齐——

生(齐):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了。

心中怀月,追寻静谧的心梦

师:当孩子们都将“杯中月亮”都喝进自个儿的肚里去的时候,还以为月亮真的是自个儿的了,可是不想奶奶却说:“月亮是我们大家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后来,孩子们又在庭院中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了呢?在哪儿?你说。

生1: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

师:是的,在葡萄叶儿上、在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你又会发现怎样的月亮?你或许看到的是藤萝摇曳的葡萄叶儿上的月亮,风一

吹……你或许看到的是鼓起小肚皮的瓷花盆儿上的月亮,你绕着她走……你或许看到的是明晃晃的锹刃儿上的月亮,你向她哈了一口气……是小小的、圆圆的、扁扁的、模模

糊糊的、清清晰晰的,还是怎样的呢?,选择一个地方的月亮写下去,用上叠词,注意一定要用上叠词儿,最好来点儿儿化,平凹的语言的那种味道,选择一个地方的月亮,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月亮,写一写,好不好,拿起笔来。(大屏幕上出示,第一排:妙极

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第二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瓷花盆儿上发现了……第三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

(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里,想象着,书写着。)

师:好,孩子们,你看到是葡萄叶上,是瓷花盆上,还是爷爷的锹刃儿上,还是和那个孩子一样看到的是瓦片上的月亮呢,我不知道,你看到的是哪儿的月亮,来你来,带到这个句子当中去,说一说——

生1: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那银银的,闪闪的,亮亮的月亮,当我哈上一口气,那闪闪的月亮却又变得朦胧了,给了我一种神秘的感觉。

师:银银的,闪闪的,亮亮的月亮,你向它哈了一口气,它又变得模模糊糊了,就是那种想捉它却又——

生1:却又捉不着。

师:想捉又捉不着的感觉,好极了,你来

生2: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上发现了,月亮小小的,依附在叶子上缓缓下滑,晶莹动人,让人于心不忍。

师:我没有听清楚,月亮是小小的,晃动不停,依然在叶上缓缓而下,叫人不忍心,好像月亮一不小心就会落到地上。是的,赶快捡起那颗晶莹剔透的月亮,好的孩子们。你呢?

生3: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葡萄叶儿随着微风轻轻的摆动,那叶上的满月也轻轻的柔柔的随着微风舞蹈,这是那么的和谐美满。

师:这是风吹葡萄叶,随着叶儿动那种感觉多美妙啊。好的,你看到的——

生4: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看见了闪闪的月亮,它正映在

玉玉的叶子上,朦朦胧胧的并不是很清楚,微风掠过,月亮沙沙作响,跳起了舞来,那么美丽,那么璀璨夺目。

师:我看到的是一个在葡萄叶儿上沙沙舞蹈的月儿的美妙的舞姿,那是一位快乐的少女在歌唱,在跳舞。好的你呢?

生5: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小小的明晃晃的月亮,突然一阵风吹过,月亮就柔柔的慢慢的摆动着舞蹈着。

师:月亮就慢慢的挑起了她的慢三步舞蹈,然后你跟着她跳了吗?

生5:恩对。

师:我想你肯定会跟着她跳,因为你是一位多么诗意的姑娘啊,好极了,好的,还有谁?好你来。

生6: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小小的柔柔的月亮。风轻轻一吹便跟着葡萄叶儿摆动起来,显得那么宁静柔和。

师:是的,葡萄叶儿在摆动的时候月亮跟着葡萄叶儿在走,你走了吗?

生6:走了。

师:那叫月亮走——

生6:我也走。

师:你也走,你肯定会走,好,都是葡萄叶儿上,还有哪里?还有没有,写其他地方的月亮,瓷花盆上啊,瓦片儿上的,好你先来,你是在哪儿?

生7:爷爷的锹刃儿上。

师:你是爷爷的锹刃儿,你看你是男孩子就是喜欢劳动,来。

生8: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月亮,它是这般亮的。

师:它是这般儿亮的,你这种感觉还真有平凹的味道,小小的满圆儿,它是这般儿亮的,你一下子看见了是不是,你千万别去摸它,锹刃儿挺快的,小心别伤了你的手。好的,那瓦片儿上的那个姑娘呢?来你来,你看到的是瓦片儿上的月亮是吗?

生9: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我们很快就在瓦片儿上看见了扁扁的小小的月亮,你对它哈一口气,它就变成了蒙蒙的。

师:变成了什么?蒙蒙的是吗?好的,那瓦片儿不是在房子上吧,应该是落在地上的一块儿瓦片是吗?如果在房子上你对它哈气儿能哈吗?呵呵,好的好极了,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看到的月亮,跟平凹的那种感觉还真的有点儿相似,我说平凹可以有,咱们也可以有,那种感觉,就那种感觉,就在自己心间的那种感觉,很直接,就是瞬间的感觉,味道非常棒,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看到的月亮都有这样的感觉,李白看到的却是孤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看到的却是清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九龄看到的却是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看到的却是惆怅——“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这是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生1:因为作者的心情不同,写出的文章也是感情上有所不同的。

师:心情不一样,文字就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2: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也有不同的经历,所以贾平凹的感受呢就是他把月亮写得非常非常的美,然后给人很亲近的那种感觉。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一 说教学目标: (我对本课制定的目标是:1.用拼一拼、换一换、猜一猜等方法识记13个生字,着重强调后鼻音,认识心字底,会写:“广、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联系实际、观看视频等方式,理解“遥远”、“壮观”等词,能用“非常”说话,读好长句子,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3.通过对第三句话的反复朗读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还是应该落在识字和朗读中。因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第一,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包括拼一拼、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猜一猜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记住本课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会正确书写“广”和“升”。第二,创设多种情景,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读好长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用正确的感情朗读全文,甚至背诵全文;第三,用图文结合、语言渲染的方式,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遥远”和“非常壮观”。

在这些目标中,我把识字和有感情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读好长句子、体会朗读“我多想去看看”、以及“非常壮观”的理解作为难点。为了凸显这两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列的铺垫、引导和设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铺垫感情,练习语言 在上课前,我设计了“你去过哪些地方?那里什么非东西常吸引你。”这一话题。一方面,这一话题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和文中山里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易走出大山欣赏祖国山河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在心底感受山里的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感情;再则,通过说话,达到熟练运用“非常”这个词语,为课文中“非常壮观”的理解和学习埋下伏笔。 二、生字学习,分批分类,化解难点 本课生字的学习分散在两个环节中学习。第一批在导入课文时,随即学习“北京安想”,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片和题目中随文学习,紧凑有效;第二批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类出示。 字音方面,“城、能、升”三个后鼻音,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一

《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綦江区陵园小学:xxx 一、复习引入,激情。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11课,一起说一说课题。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师板书课题)再读一遍。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我想到哪里去看看呢? 生:北京。 师:是啊!文中的小朋友非常想去北京看看。(贴出带五角星的词语“北京”)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想去北京就让我们坐上特快列车,沿着弯弯的小路摘下路上的星星我们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了。(课件出示弯弯的小路)孩子们,火车火车开起来!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师:(拿出13个星星字卡小组开火车读)好,我请坐端正的三小组的孩子读一读。 生:京!(读对了其余孩子鼓掌读三遍京京京)…… 师:非常棒,孩子!恭喜你们来到了北京城! 师:(出示课件天安门)看,孩子们,这是北京城的…… 生:天安门。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出示课件带词语宝宝的气球)看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的气球等着我们去放飞呢!想不想放,孩子们? 生:想! 师:注意听陈老师的!第一个气球,我请一大组读。 生:多想! 师:(齐读词语)二大组、三大组、男同学、女同学、一大组、二大组、三大组、全班。 师:是啊!我们多想去看看北京城啊!有一位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想去看看北京城。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一听他的心声吧! 二、朗读课文,悟情。 师:请孩子们轻轻地打开课本102页。带着这样的读书要求读一读课文。 师:(出示课件我会读)一读,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画,用铅笔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三标,标出这一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的末尾标上序号。听明白了吗?孩子们? 生:听明白了。 师:好,开始吧!大声的朗读。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很多孩子都读完了。请拿出铅笔,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用横线画一画。然后标出文中一共有几句话。

我多想去看看名师教学实录片段(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我多想去看看名师教学实录片段(部编本一 年级下册) ◆感悟“我”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师:是啊,大山里的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当他听了妈妈的讲述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一遍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其实,想去看看的人除了你们和大山里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去呀,我心中急切的情感没有语言能描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我要读,我要把心中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怎么样,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1:我听见您的声音很大,说明您的愿望很强烈。 生2:我看见老师的眼睛似乎在发光,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3:老师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您心里很自豪。 师:不错,大家真会观察,真会思考。谁来读一读,来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生1: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快,我听出了你想去看看的急切心情。 生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声音大,我听出了你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生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重,我知道你想去北京看看的心情很急切,对北京的热爱更强烈。 生4: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慢,我听出了你对北京那份深沉的爱。 生5: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听出你对北京越来越强烈的爱,越来越想去的心情,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你们的心情,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同学们,再次拿起你们的课本,带着心中的这份感受,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全班齐读) 赏析: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想到北京看看天安门,另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看看天山,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及一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有: 1.会认“想、告、诉、路”等12个生字,会写“会、走、北”等六个字。 2.初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得教学效果。在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

识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去看看,一个是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那里都有什么让两位小朋友如此的向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认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是否圈画生字并标出自然段落,同桌互检。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试着把课文读正确。 (二)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师结合图片范读课文。 (三)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四)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1.指名拼读领读。 2.齐读。 3.出示词语卡片。(男女赛读) (五)出示文中短语。 1.指名读。 2.师生读。(师读“弯弯的”,生说“小路”) 3.让生说说这样的短语。(知识拓展)

2015学年度小学教学视导总结

2015学年度小学教学视导总结 XX年12月14、15两天,我参与了市教研室对四处市直小学的教学视导。虽然行程紧张,步履匆匆,但是通过听课、座谈、查看资料,我们看到了四处市直小学的扎实工作,发现了诸多亮点,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课堂教学、常规资料及各校开展的创新亮点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课堂教学方面(侧重语文): 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环节流畅,流程紧凑。四位讲课教师都非常年轻,有的是去年刚分 配的,但是我感觉他们成长进步得很快,已经掌握了市教研室下发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模 式》实验小学吴文文老师执教的《我多想去看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把这节课归结为一幅完美的画,一篇流畅的文”。 2、教师能准确把握各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听四节课中,低年级2节,中年级2节,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教学扎扎实实,实验小学吴文文老师注重了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识字方法灵活多样,重视字理分析,富有新意。河西小学张凤玲老师分层次推进识 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效果很好。 3、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老师时刻提醒孩子坐端正,注意写字姿势,说话要说完整等。相信经过老师的不断督促,学生会逐步内化到心中,老师们今天播种的良好习惯,孩子一定会收获灿烂的明天! 4、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实验小学吴文文、河西小学张 凤玲老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灵活具体,适时合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 围。 5、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指导。龙山小学武晓老师范读很有感情;河西小学张凤玲老师朗读指导具体到位,自创读书三步法”即一读抓重点词语,二读抓标点语气,三读抓动作表情,学生分角色朗读很好;师范附小朱娟老师抓住重点语段让学生边读边悟。总之,老师们 在朗读方式、朗读方法,有感情朗读指导上下了不少功夫,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能力培养。如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等等。不足及 建议: 1、在写字指导上再加强。多数老师有指导书写的环节,但书写指导的汉字数量太少, 多数老师指导了一个字的书写,让学生在田字格上自由写,没有进行展示和评价。根据新的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上指导书写不低于三个字。 2、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有的老师没有设计整体感悟的环节,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过深,一段一段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 3、时间把握不够。课堂上前松后紧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建议教师要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教材重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课堂容量与时间要搭配合理。 4、课堂内容或拓展延伸内容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我建议老师们可以大胆运用下发的经典诗文吟唱光盘,如《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一文,课后知识链接出示了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市教研室下发的经典诗文吟唱光盘上有这一首,老师们可以拿来播放,一定会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抹上亮丽的色彩。 二、常规材料方面: 优点: 1、多种形式备课相结合,凸显备课的实效性。四处市直小学都采用了电子备课、纸质备课、手写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教龄不满五年的教师一律手写备课,而且要写详案,这 种作法减轻了老教师的备课负担,也培养了年轻教师。 2、精心设计作业,多数教师做到及时批改、认真,批改记录详细。师范附小刘玉霞老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疆专用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我将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疆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两个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和新疆,去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天山上美丽的雪莲。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识字写字方面,要求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所要求的“多认少写”的要求相一致。基于课标精神,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想、沿着”等9个字,会写“去、走、北京、前、对”等6个字。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愿望以及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2.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多媒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与新疆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2.练习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读准字音,读好轻声,注意停顿。 二说学情 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识字写字基础,阅读也已经起步,一些学习的习惯,也已初步养成,但是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差,理解力、体会能力都是薄弱的,《我多想去看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孩子很难有机会去北京看升国旗,所以学生很难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所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和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一)趣味导课由播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合作学习。 (四)精讲点拨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五)有效训练拓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通过以下几个板块来说: 板块(一)引题导入 课件展示课本图画,趣味导课 1.问:这是哪儿?再看看标题,文中的“我”指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 学实录及点评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⑵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 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积累优美词组。 2.能够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并和同学分享。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直观地让孩子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有表达的自信心,说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所学到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2)生观看有关北京和新疆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吗此时此刻,你想去看看吗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让我们一同说出我们的的心声,(引入课题)。 (3)师: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还有一位北京的小朋友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可是首先得把这些词语宝宝认识一下,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4)你们读的真棒,看来他们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们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回顾导入,深入分析 (1)师: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请你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句话中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我对妈妈

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意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教学过程中要少讲解多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从课文题目"我多想去看看"导入,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种"我多想去看看"的急切强烈的感情,最后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这种感受,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学生) 3.查找关于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资料;查找关于新疆的资料。(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媒体导入,整体感知 1.师生谈话,揭示题目。 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和新疆吗? 生1:去过。 生2: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既雄伟,又壮丽,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每天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 生:想。 师:你们想知道新疆是什么样的吗?美丽的天山上都生长着什么呢? 2.导语:有一个孩子,他住在天山,他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还有一个孩子,他家住在北京城,他想去天山看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 3.看,题目中有一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想"课件演示红色)谁来拼读?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美丽画面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发情感。面对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圈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读它们。 2.学生把生字画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们。 3.小组汇报。 4.多种方式检查字音。 广场北京告诉天安门非常壮观广场走路 (1)你会读哪个词语?(个别学生拼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等。) (2)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拼音读准了。你能不拼拼音,把词语读出来吗?(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请同桌互读。)

部编版下册语文一年级下册2.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谁去过北京啊? 生:(举手) 师:你们都到过北京的什么地方? 生:天安门。 生:长城。 生:世界公园。 师:那些没去过北京的同学想不想去看看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北京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天安门的风光图片) 师:北京历史悠久、风景迷人,令人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生:想是“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先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认真听清老师读得每个字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最后用铅笔圈画出12个生字。 师:请把圈画出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检查能不能读准确。(表扬学得好的同桌)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现在这些字宝宝都跳回了课文里,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第一句)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个字谜,这个字就藏在这个句子中,请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字?“一口咬掉牛尾巴”。 生:是“告”。 师:告还有个词语“告诉”,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诉”在这个词中要读轻声,再读这个词。(齐读) 师:谁能用“告诉”说一句话? 生:爸爸告诉我今天奶奶来接我。 生:我告诉妈妈一件事。 师:“弯弯的小路”这个“路”谁能为它找到词语朋友? 生:大路、马路、路边、小路、走路 师:“走路”的“走”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来齐读这个词。 师:“就能走出大山”中的“能”是“能够”的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我能够跑50米了。 生:我能帮妈妈干活了。 师:这句话中的字宝宝大家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再读这句话,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想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师:第二句话中,也有好多生字(出示第二句)你们能读好它吗?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师:读得真棒!这句话中有这么多字宝宝,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好办法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案、游戏设计 (一)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案、游戏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说课评 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执教丹东市张老师评课人高英 片断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 生: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 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 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又雄伟,又壮丽,有个妈 妈给她的孩子讲北京的样子,她是这样说的……(播放录像片)。 评析: [从谈论,到优美的音乐,利用课件,把北京城淋漓尽致地 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同时也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片断2: 师: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61页,听听老师读,看看老师读的好不好?师范读(配音乐)。 师:你们认为我读的怎么样? 生:好。 生:棒极了。 师:你想读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借助拼音读几遍。 评析: [教师用亲切动听的话语,标准的朗读,体现了老师的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朗读功底,教师的示范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片断3: 师:你们想读课文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 师:在小组内把生字划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看谁记的最多。 生: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你以前认识哪些字?在哪里学的? 生:我以前认识“路”字,在幼儿园学的。 生:我还看见过“马路”。 生:还有姥姥家的“山路”。

生:我还认识“北京”两个字,妈妈教我的。 师: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老师敬佩你们。那么你们又记住了 哪些字呢? 生:我记住了“想”,上边两个“水,目”,下边是“心”字,用“心”去想。 生:我记住了“升”,这样就“升旗”。(师生做升旗的动作) 评析: [学生识记生字,是这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 保持,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做法。让学 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愿意识记的字,自主地选择不同方法记住 字形,同时,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还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 片断4: 师:老师想如果没有拼音,你们也能认识这些字,对吗? (逐个出示)。 生:读。 师:哪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这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读卡片。 师:双轨火车开起来。 生:呜、呜、呜(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一年级语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教案 【导读】 1、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最新《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说课人:常菊菊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本文以新疆孩子、北京孩子的口吻,采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天山的孩子一心向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希望走进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和洁白的雪莲。抒发了各自的向往。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析学情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北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三、说理念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四、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椎》要求,结合新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为: 1、知识目标 巩固12个生字,会写“会、走”等6个字。

2、技能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培养。 3、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是难点。 五、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出示北京的挂图,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之后请学生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我还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学生来说,这一刻,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请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升旗场面读出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

11 我多想去看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 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听音乐聊天导入5 1、看图,猜这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出示音乐,图片,老师带你们走一走。教师描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北京城的中央有天安门城楼,红墙黄瓦,异常美丽。北京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有许多立交桥。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学习北京。读好北京。把北京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出来吗?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爱北京。 2、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家住在大山里,他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想去北京看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想,有个新的偏旁。给想找朋友。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打开102页,自由读课文,要求:先读课文圈生字,读准拼音来识字。想方设法记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3、课文共有几句话。指名三人读课文的三句话。难读词语引导读好。 重点学习第二句。 这句话中集中了很多生字,大家自由再练习读。指名读。 这是个长句子,断好句子读。齐读。

4、把这些生字都请出来,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指名带大家齐拼读。 5、哪两个字笔画最多最难记? ●城,左边土字旁,表示城楼的建造与土有关。 ●旗,偏旁是方字旁。很多旗子都是方的。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看图。 读句子。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五星红旗。 ●升旗,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时,你是怎么做的? 6 (三)学习课文第二句 1、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地图,五角星标出的位置就是首都北京。我们在浙江,如果坐汽车,我们要坐两天一夜才能到达北京,如果步行,我们要走155天呢!北京离我们真远。 如果学生提出坐飞机,那就要解释,是呀,现在,交通便利了,去遥远的北京城旅游也方便了。 谁能读好“遥远的北京城”,评价谁读的远。 2、你们想亲眼看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吗?看录象,老师描述。“这就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每天担任全国最庄严的任务。他们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准时升国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是要严格训练的。你们看,这样的升旗仪式多么壮观呀!”读要壮观一行句子。 他们的读出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壮观。 3、朗读指导这一句。 (四)游戏餐盘4选择2个游戏。 登山游戏。 魔方游戏。 一字开花游戏。 (五)写字。3 广和升。观察,三笔是哪个字,四笔哪个字?报给老师写,提醒老师写时注意什么?师范写。生写。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图解教材】 【课时目标】 1.认识13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13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片断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 生: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又雄伟,又壮丽,有个妈妈给她的孩子讲北京的样子,她是这样说的……(播放录像片)。 片断2: 师: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61页,听听老师读,看看老师读的好不好?师范读(配音乐)。 师:你们认为我读的怎么样? 生:好。 生:棒极了。 师:你想读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借助拼音读几遍。 片断3: 师:你们想读课文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 师:在小组内把生字划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看谁记的最多。 生: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你以前认识哪些字?在哪里学的? 生:我以前认识“路”字,在幼儿园学的。 生:我还看见过“马路”。 生:还有姥姥家的“山路”。 生:我还认识“北京”两个字,妈妈教我的。 师: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老师敬佩你们。那么你们又记住了哪些字呢? 生:我记住了“想”,上边两个“木,目”,下边是“心”字,用“心”去想。 生:我记住了“升”,这样就“升旗”。(师生做升旗的动作) 片断4: 师:老师想如果没有拼音,你们也能认识这些字,对吗?(逐个出示)。 生:读。 师:哪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这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读卡片。 师:双轨火车开起来。 生:呜、呜、呜(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台阶台阶走下去。 生:读(带动作,蹲一下)。 师:我的朋友在哪里?(出示卡片)我的朋友在这里。

人教版一年级上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word版 含答案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奋斗小学李立雪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奋斗小学的李立雪,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五单元通过一个个富有人文色彩的小诗歌、小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挚爱、真情。《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共需要2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的 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认读课文中的词语,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心”。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 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产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写好字。 其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三点: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写好“广”字。 2.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产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写好“广”字。 课前准备有一个教学课件,一张写好“想”字的识字卡片。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个环节:图片导入,用北京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北京的喜爱之情。我是这样导入的: (课件) 1、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看,这是哪? 哎呀,看到北京这美景,你想说什么呀? 2、这时,我接着学生的话题说:这节课,我们就学第11课。(板书课题:11 我多想去看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课题中这个字(出示字卡“想”)是今天要学的生字,怎么读?大家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字吗? 想字下边是今天要学的新偏旁,叫‘心字底’。一起说一遍。 你知道“想”字为什么是心字底吗? 谁能用“想”字说一个词语或一句话? **像这样在课题中识字,学新偏旁,即不脱离情景,又能分散学习的重点,同时还能教学生记字方法。新教材识字量大,如果在课堂上每个字都分析如何记字形,时间不够用,因此在教一些典型的或的特殊的生字时,要有步骤地、具体地把识字方法渗透给学生。**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计划

2012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教研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语文组继续深化实施课程改革,围绕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以“快乐学习,主动成长”为理念,围绕“轻负高效”的核心主题,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继续深化“快乐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学习并贯彻课改精神,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语文教学健康、和谐有效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习接好轨。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全面提高本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汲取课改的新精神,新理念,并将其内化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2.努力开发本组教师的教学特色,各取所长,尽可能的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本组语文教学在整体上有大的进步。 3.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按照学校集体备课的要求组织好每一次备课活动。 4.注重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创建一个和谐、民主、文明,有浓厚的教研氛围的年级组。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课改意识。 措施: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语文培训和教学听课活动,做好记录,并及时写下反思或课后评议。 (2)组织组内教师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教学刊物,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做好摘记。 2.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服务于教学。 努力落实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措施: (1)认真组织每次的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人人参加,形成人人发言的氛围。

(3)组织本组老师学习观看优秀课例光碟,讨论、评议运用到教学。 (4)组内老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评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措施: (1)平时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每天早晨朗读课文,阅读课上具体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加大学生阅读量,积累经典古诗文。利用晨读和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平时加强监督落实,期末进行检查。 (3)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加强阅读训练。加大学生阅读量,每篇阅读课文选择所匹配的内容带一篇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语文读本的作用,教师做好阅读指导以及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记。 (4)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5)通过与生活结合(日记)、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坚持写好日记。 4.注重“课前小研究”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措施: (1)教给学生方法,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等方法,让学生先进行课前研究。 (2)定时就学生在课前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学生真正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2)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检查学生的课前研究情况,不定期的对比较的课前研究作业进行展示,达到“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 5.积极组织学生、教师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措施: (1)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快乐体艺节”语文科的比赛活动。 (3)教师进行语文基本功的学习。 6.组织搞好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的内涵。

王燕-《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课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及一年级学生特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三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想、能”等13个生字,“心”和“方”两个偏旁,会写 “广、足”等4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 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想、能”等13个生字,会写“广、足”等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子,“我多想去看看”,体会少年儿童特别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我的教法主要体现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主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法和活动体验法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通过展示学生们喜欢的天安门,万里长城,天坛等图片,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范读、自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男女声读、齐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看升旗仪式、读句子等活动,逐层加深对北京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的学法主要体现在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识字,比如:加一加的方法,减一减的方法,形声字的方法,猜谜语,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进入情境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指名2—3位同学回答,教师随机展示图片)看到这么漂亮的风景,你有什么想说一说的吗?(学生可能会说:北京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教师接着说)有位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想去北京看看,他就在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里。(出示课题,教师写板书,学生用手势跟老师一起写) (二)识记生字,学会方法 1.带拼音读字词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让学生们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你要提 醒大家什么字音?(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等)找2—3位同学领读。 2.去掉拼音读词语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开小火车读、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