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GIS的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区划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区划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区划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区划方法研究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环境评价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9.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环境现状研究基础上确定区域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预测和评价开发行动的环境影响。 为新开发区的功能分区、产业配置及污染总量控制提供依据;为开发区的产业调整,污染治理指明方向。 二、区域开发活动的特点 1、占地面积大,规模大 2、门类复杂,涉及多种行业 3、管理层次多,多部门负责 4、不确定因素多 5、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6、可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五、REIA与项目EIA的区别和联系 9.2区域环评的原则、目的、 二、目的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9.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区域开发选址合理性分析 三、区域开发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四、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五、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 六、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初步规划 9.5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概念 所谓总量控制,是在某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的措施),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区域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 容量总量控制——依据环境容量经推算而确定各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它将企业的污染源排放与环境目标挂钩。 目标总量控制——在确定某一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后,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至各企业单位,并限时完成。 指令性总量控制——根据国家和地方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原则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 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主要是分析主要排污单位是否在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或是合理的经济负担下,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污染控制措施所能达到的最小排污总量,但要以其上限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原则。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纳污量(自净能力)为控制基点; 目标总量控制以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值为基点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指令总量控制以限制排放量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究入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行业总量控制以单位产品排污量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3、水流分析 分析水资源供需情况、污水排放情况。(1)水资源开采阶段分析的重点 水资源开发极限; 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水使用阶段分析的重点 各方面的用水系数---利用率 1、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 (1)等比例分配原则; 按各种指标等比例分配 如:经济(GDP)、资源、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综合指标等。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南昌市生态环境现状和评价

南昌市固体废物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 摘要: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思路,到随后实践中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昌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发展。固体废物的处理是影响环境的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部分,如何评价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尚需技术规范方面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固体废物治理措施应注重污染源控制和循环利用,突出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关键词: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麦园填埋场、治理措施。 1、固体废物简介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和半固态物质,通常分为工业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1,2]。固体废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不同的固体废物,其有害物质差异较大,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转化,对水、气、土壤等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对固体废物处置不当,则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组成部分之一,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应给予高度重视。 1.1 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人们在资源开发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必然有废物产生,任何产品经过使用和消费后,也都会变成废物。 固体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其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按其形状则可分为固体的(颗粒状、粉状、块状)和泥状的(污泥)。通常为了便于管理,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简称之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在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废物均列为有害固体废物。 矿业废物来自矿物的开采和矿物选洗过程;工业废物来自冶金、煤炭、电力、化工、交通、食品、轻工、石油等工业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城市垃圾主要来自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市政建设和商业活动;农业废弃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 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是检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印发《XX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细则>的通知》及省、州环保部门相关要求,现将我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县是省4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之一,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维护。近年来,我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农牧、水务、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具体任务。 第 2 页共 10 页

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XX-2020)》,按照“一核二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建设构架要求,编制了《省州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XX~2020年)》,继续以开展4大体系和9大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建设来支撑我县的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是编制了检测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XX年度环境监测方案》,继续委托州环境监测站对我县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4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现场环境监测,确保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安全。 四是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准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报送要求。同时,将考核指标填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要求每年1月15日前提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需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并由县环保局负责完成考核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严把指标的填报关,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自查报告的资料收集、汇总、软件录入等工作已经完成。 (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XX年,我县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根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设立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资金专户,并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资金监管,严格实行投资评审、公开公示、绩效考评等管理制度,按照基本建设相关 第 3 页共 10 页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 (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1)土壤侵蚀敏感性 (2)沙漠化敏感性 (3)盐渍化敏感性 (4)石漠化敏感性 (5)酸雨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评价方法如下: (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生态环境评价

中山市民众镇化工建材基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1.1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次环评工作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划分依据见表 1.5-5。根据对化工建材基地现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和初步分析,由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基本都为鱼塘,菜地和香蕉林地,类型简单,因此,拟简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表1.5-5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项目指标评价等级 工程影响面积<20km2 区域生物量减少<50% 三级生物多样性减少<50% 1.1.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陆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初步确定为化工建材基地规划控制边界外延200m范围。 1.1.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影响因子 ①施工期排污对附近水体水生生物产生一定影响; ②施工期地表裸露,经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③施工过程中,部分陆域植被会受到破坏。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影响因子 ①地表面发生改变,局部地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②废水排放影响局部水域的水生生物的生境。

1.1.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 一、中山市 中山市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一)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J/cm2,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mm,降水量共达29.18亿m3,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m3,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m3。 (三)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四)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五)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万本太1 ,吴 军2 ,徐海根 2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 10003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关键词: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8)04-0057-0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W AN B en-tai 1 ,WU Jun 2 ,XU Hai -gen 2 1.Depart ment of Nature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 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5,China 2.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tate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Nanjing 210042,China A 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a comprehens ive assess ment s ystem containing fifteen indicators reflecting five aspects which are land security,water security,atmospheric security,bi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disaster were establis hed and a scientific and concrete assessment for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national scale were conducted.The stat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various provi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 from high to low:/the first grade 0,/the second grade 0and /the third grade 0.The res 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the provinces achievin g /the first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Tibet,Hainan,Guangxi,Fujian,Guangd ong,Yun nan and Jiangxi;the ones with /the s econd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Heilon gjiang,Hunan,Shanghai,Qinghai,Zhejiang,Anhui,Guizhou,Henan,Hubei,Shandong,Xinjiang,Jilin,Chongqing,Gans u and Sichuan;the ones with /the third grade 0ecological s ecurity were Inner Mon golia,Jiangsu,Beijing,Liaoning,Hebei,Ningxia,Tianjin,Shaanxi and Shanxi.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2008-01-14 修订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万本太(1955-),男,吉林农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 事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biodiv@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0363846.html,.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1-3] .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0的目标.对生态安全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到破坏, 生态功能不受到损害的状态[4-5] .在国家或全球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威胁,从而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保障,防止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社会动荡[6-7].国内已开展生态安全研究.肖笃宁等[4] 认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黎晓亚等[8] 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徐海根等 [9-10] 将生 态安全的理念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研究了不同保护目标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安全阈值.生态安全评价也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对生态整体的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评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 [11-12] .目前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特定生态系统和特定区域的评价 第21卷 第4期 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21,No.4,2008 DOI :10.13198/j.res.2008.04.59.wanbt.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张远峰 (广州材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为了更好的评价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文章主要利用遥感以及GIS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方法。 关键词:遥感技术;GIS技术;区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3-0155-02 DOI:10.1664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0363846.html,15-1369/X.2019.03.091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Zhang Yuanfeng (Guangzhou Caig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easure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of?ecosystems,?so?as?t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article?mainly?uses?remote?sensing?and?GIS?technology?to?explore?ways?to?scientifically?evaluat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region.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GIS technology;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的快速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的问题。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而环境评价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效果,本次研究提出了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相关理论分析 1.1?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生态环境评价主要是对具体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环境总体组成要素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选定的指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为生态环境评价、环保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依据,例如区域内野生动物分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等。生态环境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可利用资源,因此需要将生态环境评价纳入社会资源评价中。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总体价值,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指标,反应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追求,同时也反应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客观的,但是人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判断则是主观的。在生态价值评价过程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求在目前的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概念。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客观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需要通过判断生态环境状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2?生态环境评价类型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划分,从而给出不同的定义与理解。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指除了人类以外的生态环境不同层次生物构成的体系;也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还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就是人与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环境,包括大气、水文、气候、土地等。笔者认为生态环境是自然状况下各种生命体共同组成体系。基于目前学界对生态环境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三种:①生态环境是统一的。这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水源、煤矿等人们生活中必需品减少,实质上是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评价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体系,从而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综合分析;②以生物为主的生态环境: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从人类角度提出的,是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人们认为最舒适的环境不一定适合动植物的生存。评价各种经济指标对于生物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人们所追求的是在发展的角度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③“社会-经济-自然”统一的生态环境:该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包括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在内的,人类环境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该观点认为生态环境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从第三个理论出发,通过遥感技术与GIS技术,获得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数据,从而阐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2?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原理 2.1?遥感技术的原理分析 遥感是一种新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可见光、红外线以及微波探测器,从远距离、高空或是地球外层空间的工作平台,通过摄影扫描、信号感应、传输与处理,从而鉴别地面物质的类型与运动状况的技术。遥感技术主要是基于物体反射与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原理,通过遥感感应器,获取地面表层特征反射的信号数据,从而对地层表面的物品进行分析,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遥感技术的优点在于:①获取速度快:遥感技术成图周期短,可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反复探测,从而对区域内各种事物进行动态观察。②观察范围广:遥感卫星覆盖区域广,一张图能够覆盖3万多平方千米,只需要600多张卫星图像能够覆盖我国全部的领土。③经济实惠:遥感技术的投入费用较低,能够减少资金消耗。 2.2 GIS技术的原理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具有信号采集、储存、处理、分析与应用功能的系统,主要对象为地理数据以及空间实物,可用于处理区域内各种现象的决策与管理。GIS最大的特点是其储存数据都经过地理编码处理,从而便于人们的使用。GIS的主要功能为:①探查区域事物; ②符合要求实物的空间分布;③区域内出现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④区域内实物的分布规律,从而提示实物的空间关系;⑤若某地方具备某些条件可能会出现的事故,这主要是基于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 3?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 HUANJINGYUFAZHAN15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