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

C.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根本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的依据是()

A.俄国的特殊国情

B.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产生

C.无产阶级的新变化

D.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是()

A.《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

D.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4.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下列选项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民主集中制

B.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社会主义民主由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

D.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没有历史联系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C.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6.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7.两级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8.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9.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理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

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1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于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的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23.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4.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25.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2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7.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2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2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0.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31.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32.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33.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34.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5.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6.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8.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39.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都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0.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首要条件是( )。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三大差别

C.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

D.科学文化事业的极大发展

4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

A.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B.阶级斗争

C.共产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2.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43.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44.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确切( )。

A.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C.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4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46.下列哪项不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几国获得胜利

C.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新经济政策

47.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潮和低潮的相互交替构成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19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D.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2.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A.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C.从理论上说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D.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

3.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特点的原因是()

A.根本指导思想的多样化

B.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属于特殊发展状况

C.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C.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6.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B.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7.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B.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

D.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8.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集体领导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C.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9.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11.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A.暴力革命史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的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12.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史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1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

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是最有政治远见,大港油田,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18.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社会主义有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9.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0.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21.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23.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

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4.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25.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26.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27.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

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28.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29.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

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

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3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32.《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3.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34.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35.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36.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3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

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

3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40.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 )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1.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 )

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42.社会主义民主是( )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44.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45.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贡献包括( )。

A.深刻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为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

C.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主张和天才设想

D.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变革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E.找到了一条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道路

46.下列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说法正确的有()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B.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先进的新型国家政权

C.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除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47.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说法的有( )

A.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C.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D.建设高度的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48.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49.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 )

A.发展

B.暴力

C.和平

D.合作

50.《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 )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C.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D.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

51.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C.可以跨越式发展

D.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三、判断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3.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6.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7.社会主义就其本义来说,是一种理想社会观。

8.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国家政权问题。

9.唯物史观揭示,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1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被列宁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之父”的是圣西门,因为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启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3.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14.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15.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两种社会制度在国家内部的地位是不同的。

16.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

17.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1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

2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论证。

21.从无产者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无产阶级就形成了。

2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是空想社会主义,在于其中没有正确思想。

2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人物也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

24.空想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甜蜜补充。

25.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体制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26.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加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是什么?

3.为什么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曾经设想的实行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原则行不通?

4.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5.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7.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8.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9.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10.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1.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五、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

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二)

[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三)

[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

[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四)

[材料1]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是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

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到科研工作中。 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是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科研创新是以学科体系的不断创新为基础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科体系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完善学科体系,应遵循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注重基础理论进步,又注重为实践服务;既注重历史继承性,又注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创新;既注重不断调整和充实传统学科的内容,又注重不断增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 学术观点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学术观点创新是科研取得成果的根本要求。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倡导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切磋。广大科研人员应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为了鼓励学术观点创新,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把学术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 科研方法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的创新有赖于科研方法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有多种途径。就目前情况看,应改变基础研究偏重于逻辑推理、应用对策研究偏重于数据说话的单一研究方式,在保持原有侧重点的同时,推动这两种研究的交融和借鉴。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不要排斥实证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也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准确判断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三个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一个比较概念,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性质,二是水平。从性质来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同类先进成果的产物,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成果。只有这样的成果,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从水平上看,由于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规范、权威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因此优秀成果应具有公认的高水平特点,如转载、引用和同行专家公认,或者经有关方面采用直接转化为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成果和人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出优秀成果是成为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优秀人才的标准应当是多方面的,能出获得同行认可和推崇的成果是一个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也是一个基本条件。简要地说,优秀人才应该德才兼备,政治强、业务精、品德好、作风硬。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是就学术交流的层次而言的。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学术成果、学术人才要走向世界,要求学术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要求学术人才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等次的学者开展交流、共同提高。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外语这个基本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甚至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不掌握一两门通行外国语肯定是不可能的。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

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①。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块阵地上即社会历史领域赶了出去。恩格斯高度评价唯物史观的创立,认为它和剩余价值学说一样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它的意义如同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自然界发展所具有的那样伟大的意义。 (二)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规律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亦称自然历史过程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提出的命题。“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②这个命题也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从过程角度上看,就是人类社会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③从内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丰富文化产品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的重点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全面部署了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各项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应《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之约,我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和部署、繁荣发展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谈几点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毫不动摇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捍卫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本前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

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真遵循这个要求,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重任。 二是必须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决定》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落实这项要求,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性地运用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理论和知识,深入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关注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等方面潜心思索,合力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浙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深厚的智力支撑。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也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1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唐代文学地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地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地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地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地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地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地顶峰.唐诗地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地繁荣,首先最直接地,当然是表现为数量地丰富.唐诗地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地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地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地《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地一个记录().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地.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地唐代,作品地传播主要靠手抄地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地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地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地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地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地《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地《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地《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地诗歌地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但在

不到三百年地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地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地奇观. 、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地是它 地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地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地成就,不仅 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地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地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地 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地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 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地诗人,但是他地这一首题为《春怨》地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 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地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地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地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地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 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地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地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地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 唐人诗歌艺术地精湛. 、体裁全面古典诗歌地体裁是多样地,常见地有五、七、杂言、 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地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性

[收稿日期]2004202208  [作者简介]张其学(1968-),男,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 特征及其当代性 张其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关键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后殖民主义 [摘 要]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宏 观背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为主线、立足于“历史环境”的唯物史观分析、立足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东方社会。本文分析了这些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4)0320028206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其最初的理论关注点是西方社会。19世纪50年代,当马克思完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后,便把研究视野转向东方社会,直至其晚年的《民族学笔记》和《人类学笔记》对东方史前社会的考察。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持续了30多年,在此过程中,他剖析了东方社会的“三位一体”结构,阐释了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和“东方特有的形式”———“亚细亚生产方式”,揭露了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社会实施的暴行,探讨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道路,在改造资产阶级东方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东方社会理论。本文试图较详尽地梳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性,以深化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一、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为宏观背景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思想。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宏观背景下,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他认为,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民族之间的差距日益地扩大了,那些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民族,利用先进于其他落后民族的强有力的工业体系实施对落后民族的征服、掠夺和统治,东方社会也未能逃脱这一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开始面临着不同的历史命运。比如,印度成为西方征服者的“猎获物”,农村公社死于西方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印度社会由此处于一种新的“停滞”之中;而中国则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稳定性”和“顽固性”,并没有成为西方的完

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爱瑞克森(ERIK ERIKSON)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分析学家,是FREUD的学生。他的理论强调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或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发展任务要完成,而且所有人都要经历这些阶段,顺序固定,不能颠倒。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中心问题或危机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即是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遇到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挑战。因此,爱瑞克森在陈述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时采用了两极的描述。成功地解决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心问题,或至少减轻这些压力,就可健康地进入下一阶段。反之,将导致不健康的结果而影响以后的心理社会发展。他认为人格的各部分是分别在人生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个体通过个阶段的发展以形成完整的整体,如果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缺陷,多是由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心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及时解决。 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与护理要点: 第一期:婴儿期0-18个月,信任对不信任 信任感是发展健全人格最初而且最重要的因素,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父母)建立起信任感,学习爱与被爱。此期当婴儿接受口感输入时会有良好和愉快的感受,从而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同时,小儿的各种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时,其对父母的信任感就得以建立和巩固。相反,如果婴儿觉察到父母在自己需要时不一定出现,经常感受到痛苦、危险和无人爱抚,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婴儿会把对外界的恐惧和怀疑情绪带入以后的发展阶段。另外,信任感还取决与父母对自己的信心,因为婴儿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体移情,即婴儿能够敏感地体会到母亲的情绪状态,若母亲焦虑,婴儿也会焦虑;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信任感是儿童对外界和他人基本信任感的来源。同时,爱瑞克森认为信任和不信任是相对的,所有婴儿应体验这两种经历,因为当婴儿有相当的不信任体验时,才能识别信任的体验。重要的是信任与不信任的比例,信任应当超过不信任,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期。信任感发展的结果是乐观,对他人信赖,有安全感,愿意与他人交往,对环境和将来有信心。反之,易出现焦虑不安,以及对人的不信任感。 护理此期小儿时,应注意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除满足其食物和卫生等生理需要外,还应提供安全感和爱,在患儿经历痛苦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减轻疼痛,并在结束后继续抚慰。对于长期住院的患儿,减轻父母的焦虑,鼓励家长参与护理活动,促进他们的情感联结。 第二期:幼儿期18个月-3岁,自主对羞愧或疑虑 小儿开始运用新掌握的运动和语言技能认识周围世界,并学习对自己的括约肌加以控制。小儿在这一期学会控制大便的释放,练习自主感和选择力,需要时保持,不需时放弃。这种自主感还表现在开始能够自由行走的幼儿,他们在运动能和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他们想要单独完成每一件事,他们反复说“我”、“我的”,表示自我,爱用“不”表示自主性。自主感的建立基于父母经常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行动给予支持和鼓励。反之,如果父母经常怕孩子做不好,过分干预其自理活动,替孩子做每一件事,不允许他们去做想做的事,父母应注意用温和、适当的方式约束小儿促其按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规则。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感,反之,表现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等行为。 护理此期儿童时,应为小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对其能力加以表扬,而不要评价其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鼓励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进食、穿衣、上厕所等。如果治疗或护理过程需要约束患儿时,应向其解释,并给予安慰,尽量缩短约束时间。 第三期:学龄前期3岁-6岁,主动对内疚 特点是被异性父母所吸引,并逐步理解自己的性别。活动能力加强,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已不终日守在父母身边,他们有无穷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事物,经常问为什麽和如何发生等问题。主动性意味着儿童愿意发明或尝试一些新活动或新语言,他们自己制定计划,订立目标,并极力争取达到目标,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其他孩子或父母的行为。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这些自创活动的反应。给予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创造和实践,他们的自主感就可得到加强。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禁止他们有一些离奇的想法或游戏活动。 护理此期的儿童时,只要对儿童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就能帮助小儿顺利度过此阶段。对住院的患儿提供创造新活动的机会,包括允许儿童使用无伤害的玩具或医疗用品做游戏,如用听诊器、叩诊锤等给布娃娃检查身体,让他们画画以表达心情。接受儿童的合理要求,倾听他们的感受,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 科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又一次表明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抓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应该有发达先进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四个“同样重要”和四个“迫切需要”,是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

马哲题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第一部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3.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 1.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单选题: (一)单选题第一部分 1.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6.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D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的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2、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 3、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0379829.html,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选题参考 1、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2、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 3、刍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6、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思想——兼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第三条进路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8、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和思路 9、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体会 10、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11、以“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 1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 13、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 14、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1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16、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17、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0379829.html, 18、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19、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20、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 二、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大全 1、“问题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笔谈)——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 2、论自然科学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在理论创新 4、彰显人文精神探求理工背景文科发展路径——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 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 6、方法与进展:基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文本研究 7、从历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看档案学的地位和作用 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 9、继承优秀传统创造新的辉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 10、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作用 11、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汇创新 12、重视和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部分学者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讲话的笔谈 13、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14、新世纪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学习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15、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国际化策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9学时 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 学时1: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时2: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4: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学时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时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7: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9: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形势与政策 传 统 文 化 的 发 展 与 繁 荣 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08级(3)班姓名: 学号: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摘要:我们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具有中国文化之特色并进一步繁荣。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瑰宝继承发展发扬光大。 作为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的中国,我们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然而,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作为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又该如何的发展和繁荣我们文化瑰宝呢? 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发展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

社会发展理论

46.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L. Vygotsky) Overview: The major theme of Vygotsky'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that social interaction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Vygotsky (1978) states: "Every function in the child's cultural development appears twice: first, on the social level, and later,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first, between people (interpsychological) and then inside the child (intrapsychological). This applies equally to voluntary attention, to logical memory, and to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ll the higher functions originate as ac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p57). A second aspect of Vygotsky's theory is the idea that the potential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depends upo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a level of development attained when children engage in social behavior.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ZPD depends upon full social interaction. The range of skill that can be developed with adult guidance or peer collaboration exceeds what can be attained alone. Vygotsky's theory was an attempt to explain consciousness as the end product of socialization. For example, in the learning of language, our first utterances with peers or adults are for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but once mastered they become internalized and allow "inner speech". Vygotsky's theory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work of Bandura on social learning and a key component of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Because Vygotsky's focus wa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t is interesting to compare his views with those of Bruner and Piaget.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