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0课 辛亥革命 第三课时

第10课 辛亥革命 第三课时

第10课辛亥革命(第三课时辛亥革命的结局)

【课程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结果,分析造成辛亥革命结局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之处。

【教学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辛亥革命的结局,分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2)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之处,掌握辛亥革命的影响。

【教学能力】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辛亥革命结局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

【教学重、难点】同盟会及政治纲领;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辛亥革命的结局是怎样的啊?”,并要求学生初读书本内容,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二、革命的结局——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的条件,并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探究问题。

过渡到下一目。

三、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分析成功方面和失败方面,并进行总结,让同学们掌握,并总结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学生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再得出结论,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方面。

四、堂上练习

让学生做PPT上的三道练习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学生做题,有疑问的及时提出。

2017-2018学年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部编本)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学生介绍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要提示学生,只是简单介绍。)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以课本两个大标题为依据,通过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和发展——高潮——结局——历史意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组织准备和发展——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用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人、革命纲领以及性质,并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地

2019年辛亥革命说课稿精品教育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强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开放制度以利害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严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获取与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比较民国成立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变,初步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近代化的严重里程碑。 3、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确定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是辛亥革命的评价.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单薄,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学会采用联系和归纳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性和掌握论从史出的观点。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想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早期准备)、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爆发、结局及其意义的认识。 2、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向学生展示《武昌首义》剧照(多媒体)。介绍:这是当时为了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武昌首义》中的一幅剧照。提出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情况如何?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用电视剧剧照导入,一是贴近现实生活,简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二是电视剧本身也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做铺垫。讲授新课: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第13课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 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 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2016年考试说明】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可能性(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②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立《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实践准备: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3、偶然性(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二、辛亥革命的概况 1、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 月10 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攻占了武汉三镇。 (2)结果: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清朝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作业

第13课辛亥革命 基础巩固 1“建立民国……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材料应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C、D三项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不是政党,均排除。依据“建立民国”等信息,可知此时民国还未成立,故应该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选B项。 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 3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 ) A.象征“五族共和” B.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D.实行分权制衡 ,象征“五族共和”,A项正确。 5“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题眼是“前人所不曾做的事”。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正确。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就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早在辛亥革命前,维新变法就已经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案

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而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为近代化留下的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此本课与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第二目介绍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课前布置) (2)通过图表,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电脑绘制简表,课件展示) (3)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成败。 重难点确定的依据: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辛亥革命的意义比较深刻、抽象,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本目内容在学生用中以活形式分册装!) 一、 1.中国同盟会政治的内容( ) ① 除②恢复中③ 立民国④平均地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中山提出的十六字革命政治,其内容包括 ①②③④。 答案: B 2.辛亥革命的爆是各种因素合作用的果。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原因的表述, 正确的是 ()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②清政府已日益成帝国主侵略的工具 革命思想的播④ 革命政党和体的成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③ 民主 案C.①②④ 解析:①②是辛亥革命爆的必要性因素, D。 D.①②③④ ③④是辛亥革命爆的可能性因素,故答 答案: D 3. 1911 年 4 月 21 日,中国海巡洋“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治五世国 王的加冕典,并出美国、古巴。13 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旗B.中民国的五色旗 C.中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旗 解析:13 个月后是1912 年 5 月,上海属于中民国南京政府的治区,故 升中民国五色旗。 答案: B 4.有人:“从力来,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 清帝国不亡于洪、,却被文的几个口号叫了,何哉?主使然也。中山把主摸 了,几炸一,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反映出() ①同盟会政治基本符合当中国社会展的② 力是否大,史程 的展无关要③清政府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在于能否将个人事 同代的要求相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本合性,既考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的不同,也合性地考了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巨的多方面原因。辛亥革命是的民主革命,它 了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制制度。另一方面,中山本人面中民族的危机,能投身于革命事,行不屈不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 5.中山布的《中民国法》定,中民国的主属于( ) A.B.参院 C.理D.国民全体 解析:本考了学生教材重要知的再再能力,而且考了《法》 内容和的。《法》是一部民主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当 属国民全体。 答案: D 6.( 2011·北京宣武高一期中)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政府以大中 山的名公布了《令内部通知革除前清官称呼文》。文中指出:“ 前清官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等名称,受之者,增;施之者,失体,无取焉??嗣后各官人, 相称咸以官。”本文旨在倡() A.自由的念B.平等的念

第15课 辛亥革命分析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

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一

第13课辛亥革命(限时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开始有了( ) ①革命舆论战斗的阵地②全国性统一的革命政党 ③较为明确的反帝要求④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3.20世纪初,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这表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革命派具有独立的武装力量 C.革命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中国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其中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最实际的意义是( ) A.确立民主共和的原则 B.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C.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5.推翻清王朝后,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这说明他们( ) ①革命性已经丧失②对中国革命缺乏全面和完整的认识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了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问题是( ) A.清朝皇帝仍然在位,深受农民拥护 B.清末的“新政”使百姓受益,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旧存在 D.农民深受皇恩,不敢遗忘 7.(2011年广东湛江二模文综)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没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C.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 8.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同盟会 B.日知会 C.强学会 D.兴中会 9.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A.《浙江潮》 B.《革命军》 C.《民报》 D.《国闻报》 10.“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写的是A.浙江起义 B..安徽起义 C..惠州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1.20世纪初,同盟会发动的多次武装反清起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