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3讲 市场与政府作用

第13讲 市场与政府作用

第十三讲市场与政府作用

引言:随着上个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以来,世界大部分国卷入市场经济的体系中。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规律的作用,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市场不发达等原因,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作用。然而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如果恰当的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一直是LDC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难题。

13.1 对计划和市场作用的认识

时至今日,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仍然是许多LDC政府的一种重要发展工具。从历史上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机制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LDC市场发育不足和市场缺乏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13.1.1 政府计划及其性质

政府计划:为了达到一组预定的发展目标、协调长期经济决策、影响和指导乃至控制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变量的增长水平所做的经济规划。基本经济变量包括收入、消费、就业、投资、储蓄、出口、进口等等。

简言之,政府计划就是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特定的一组经济数量目标。

综合性: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局部性:国民经济某一部门或某一

地区。

计划程序本身可以描述为政府先选择要达到的社会目标,然后确定各种各样的目标,最后组织起对发展计划进行贯彻、协调和监督。

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发展提出方向和目标,供厂商或地区发展经济时参考,一般来说没有约束力。

计划经济国家:计划被认为政府用以指导生产、投资和分配的总框架。

混合经济国家:政府最大限度的动员国内储蓄与外国资本去执行公共投资计划,以追求长期的经济目标;为了保证私人经济与中央政府的社会目标之间协调,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直接指导甚至控制私人经济活动。

13.1.2 政府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因

1.市场调节经济本身存在失灵

垄断;外部性(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市场不完全;公共物品;信息的不足和不对称;市场不能保障实现收入分配均等的社会目标;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动态效果和经济结构变动,市场竞争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而其他产业失败;市场调节不能确保宏观经济均衡目标。

2.资源配置、资源动员与分配的需要

LDC劳动力丰腴而资本匮乏,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能把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浪费在非生产性的风险项目上。引致最大化项目。

3.市场制度很不发达

4.观念与心理观点

共同追求广泛的物质和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克服地方主义和传统的分裂势力。

5.外援观点

制定一个具有特定部门产出目标和精心设计投资项目的详细发展计划,往往是接受双边或多边外国援助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强调国家干预,强调计划性,也是强调资本积累和工业化逻辑上的必然推论。因为加速工业化,不能寄希望于私人部门的自发活动,而要依赖国家和公共部门的干预、调节和计划安排。一些著名的发展理论,如大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都包含着计划性和政府干预的思想。

13.1.3 计划经济失败及其原因

1.计划目标过于宏大,没有考虑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特定政策。

2.国家的资料残缺、数据不可靠,甚至没有。

3.官僚主义制度。

4.预想不到的国内外经济干预。

5.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

13.2 市场与经济发展

13.2.1 市场的功能和优点

1.调节的灵活性和自动性

2.激励创新,促进增长

利益驱动

3.相对价格反映相对成本

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不断压低价格。

4.对非均衡的自我纠正

相对价格的变动会调节需求和供给

5.分散权力

竞争机制

13.2.2 LDC的市场经济 P298

1.市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破碎状态,,交易范围狭小

2.市场主体发育不正常,个人和企业对价格信号反应迟钝,资源流动不畅

3.市场体系不健全

13.3 LDC的政府职能

13.3.1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世界银行《1997年》)

1.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1)基本职能

A: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

B:国防;

C:法律和秩序;

D:财产所有权;

E:宏观经济管理;

F:公共医疗卫生。

(2)中型职能

A:解决外部效应;

基础教育与环境保护

B:规范垄断企业;

公用事业法规和反垄断政策

C:克服信息不完整问题

保险(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金)、金融法规和消费者保护(3)积极功能

A:协调私人活动;

B:促进市场发展;

C:集中各种举措。

2.促进社会公平

(1)基本职能

A:保护穷人;

B:反贫穷计划;

C:消除疾病。

(2)中型职能

A:提供社会保险

B:再分配性养老金;

C:家庭津贴;

D:失业保险。

(3)积极功能

A:再分配;

B:资产再分配。

13.3.2 LDC政府的经济功能

1.对人力资本投资

2.使微观经济充满竞争

3.促进对外开放

4.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5.保护环境

中国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官僚资本主义?)

法国为何长期实行计划指导型经济能枝繁叶茂

——应理直气壮地给计划经济“正名”上篇

习近平履新才一个多月,就在新进中委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给特色社会主义下了明晰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那么,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搞历史虚无”,计划经济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就绝不能丢,就必须坚持!改开以来强加给“计划经济”的造谣污蔑之词,就必须洗清,就要还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的本来面目!

一、资本内在矛盾决定经济危机必周期性爆发

要说清计划经济的前生今世,就必须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起。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私人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有组织的企业生产,同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生产;资本趋利的盲目性,同生产领域的失衡性;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之间的三大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必周期性发生。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57年由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是第一次具有了世界性特点的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危机。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造成300多次经济危机发生。其中,“二战”前爆发了1900年、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等,六次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二战” 后的20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其中,美国7次、日本7次、联邦德国7次、法国5次。而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有四次: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世纪70年代,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刚一进入21世纪,2007年8月,就爆发了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相对过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周期性发生一次。

经济危机的巨大的破坏性表现五点:大量商品积压;企业大批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剧增;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状态,那简直就是社会的大倒退。就拿1929年-1933年的那场世界金融危机来讲,股指大崩溃从363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最大跌幅超90%。25年后,股价才恢复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危机造成美国经济1929-1933年间下降30%;失业率从3%升至25%,达5000万人;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8812家银行倒闭,上

千亿美元财富蒸发;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经济危机加大萧条持续10年之久。美国人一边把牛杀了,牛奶倒了,一边又没有吃的。

说到底,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是高速发展的生产力,与私有制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力在不断造生产关系的反。

二、实行计划经济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经济危机

为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克服资本主义周期性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鸡雏不满蛋壳的狭窄,要探出金黄的小脸”,科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应运而生。实行社会主义绝不是心血来潮,那是来自历史发展的巨大需求,是从空想到科学长期探索的结果。

1、计划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要认清计划经济,必须在理论上弄清三点。

科学揭示出经济危机的实质。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不断演化出的各种社会危机,它在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引起了剥削、压迫、仇恨,制造了贫困、愚昧、暴力。它不断地扰乱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造出的每一次危机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社会一次又一次陷入到恐怖与饥荒之中。每一场大的经济危机过后,都是大萧条,都是深刻的阶级对立,都是连续的社会动荡。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危机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世界范围蔓延,危机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实行公有制。既然产生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来自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那让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相一致,就能解决这个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就是实行公有制。所谓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核心就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公有制,就绝没有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公有制,将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后,在组织生产上,它将按照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按需要的、有计划地来调配生产资料和组织整个经济活动,这才能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为此,计划经济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动摇的基本原则。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同的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上,也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体系。要建立市场经济,一个绝对的前提就是产权私有;要建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一个绝对的前提就是资本的私有。而要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一个绝对前提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紧密相连,或者说,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计划经济。至于总设计师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绝对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更缺乏马列主义常识。计划和计划经济,市场和市场经济,这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修正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似是而非!

三、为调节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正引进社会主义原则

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巨大破坏作用,对社会矛盾的巨大激化作用,让资本主义也在想尽办法进行调节,而这个调节手段之一,就是引入社会主义原则,尤其,引入公有制,引入计划经济。长期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学啥像啥;而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基本都是学啥啥不像,基本都是复辟“变天”。

1、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比例远超中国。资本主义国家要实现对国民经济实行有效调控,要引入计划经济,一个绝对前提就是要部分实行公有制。为此,“二战”以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规模实行了国有化。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统计,国有经济占比成分,联邦德国为11%,瑞典一度达到50%。

目前,总数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因其产出和服务占世界三分之二,而被称为“富人俱乐部”,其2013年仍拥有39万亿美元(约合246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国有资产,至少4万亿美元(约26万亿人民币)的国有企业资产。近年来,这些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更加大国有化。而改开36年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国有经济也只占10多点%。

2、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经济更是耀眼。战后,随着国家(公有)经济作用的加强,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实行了“计划化”,其中,从1946年初开始的法国“计划化”经济,更是名列前茅。法国的“计划化”经济抓了两个重点:。

一方面实行“国有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程度最高的法国达18%,法国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最高达4300家,国有工业企业营业额一度占工业总额40%。至1993法国准备进行私有化的21家国有企业集团,就涉及钢铁、石油、基础化学、汽车、航空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和电子等约1760家企业。作为基础经济部门中的员工占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的3/4,比较著名的有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煤气公司、法国煤矿公司、国营铁路公司、巴黎独立运输公司和法国邮政及电讯公司。

一方面实行“计划化”。随着国有化的进程的启动,计划化自然就扬帆。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计划总署,制定了第一个七年计划(1947~1953),随后,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连续实施了9个五年计划。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

由于法国实行了计划指导型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枝独秀,在整个欧洲法国的经济增长都独占鳌头,在“二战”后至20世纪末的50多年里,发展速度都高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百分点,以致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

建设新中国昭显了计划经济九大优越性

——应理直气壮地给计划经济“正名”下篇

就如共产主义不仅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更是个伟大的运动一样,计划经济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计划经济建设起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计划经济在建设新中国中,也显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也成就了毛泽东时代的辉煌。

一、计划经济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计划经济体制又叫“举国体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特别以较快速度科研攻关,优势非常突出。改开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实行中央计划管理,这能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以解决重大科技课题,已被反复证明是极大提高新中国科技水平的一个科学体制。

举国体制不仅能集中力量搞科研,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体系--公有制企业配套支撑,且从上游到下游都是“举国动作”。中国的“两弹一星”、核潜艇、载人航天、“歼十”战斗机、北斗卫星、预警飞机等等,都是以举国体制干出来的。如果当年不牺牲先发展洋房、汽车,不首先拥有原子弹,等现在政府有钱了,美国霸主还能让我们干吗?

不仅高精尖的东西,就是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力量建起的8万多座水库,不至今在供应百姓喝水?还集中力量比较彻底地消灭了传染病等等。

二、计划经济有极大的政治动员力

计划经济的前提是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中共才有了全世界最强大、最深厚、最广泛、最迅速的政治动员力。

一声令下,十几万大军,能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保卫新疆;一声令下,几十万人像狗一样去睡地窨子,却艰难困苦的开垦出北大荒(现在中国人吃的粮食,大都来于那时开垦的北大荒、南大荒和农田基本建设);一声令下,就有十几万人千里连营逶迤,在戈壁大漠建设原子城,有那么多世界顶尖的、极为金贵的科学家,甘心饿昏在实验基地。他们衣衫褴褛,但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他们食不果腹,但发射出长征火箭和载人飞船;一声令下,就有几百万人抛弃东部优越的生活,去钻山沟投入“三线建设”;一声令下,就有无数的“铁人”,舍生忘死为新中国寻找和开采石油;一声令下,就有几千万知青去与工农相结合,去改天换地,去改造山河……。

计划经济时代的两代人,就是以下地狱的勇气,以一辈子吃三辈子苦的精神,建设了新中国!那一代的老工人无论吃了多少苦,可他们今天能自豪的说:我们在创业的年代,建设了新中国!他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无愧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者。也正是这种巨大的政治动员力,才点燃了那个时代的激情,点燃了那个火红的时代!

试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动员沿海发达地区几百万的科技技术人员去钻山沟,该投多少天文数字的金钱去动员?金钱谁能将他们动员起来?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哪里有利润,资本就往哪里聚集,不会有“傻瓜们”去投入巨大的看不到多少收益的基础建设,肯定不会有六盘水、攀枝花,不会有西部科技的进步,不会有国防上的战略后方。现在东部的大城市病、乡村的贫穷、农民工、疯狂的楼市等等,就是资本扎堆形成的乱象。三线建设的后福,证明计划经济的正确,证明社会主义的根本,证明国家经济不能处于无政府主义的重要。

三、计划经济有极大的全局平衡性

毛泽东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1956年他还专门写了《论十大关系》,连推行改开最重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认为:其“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仅为缩小地区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毛泽东搞了“三线建设”,用计划经济搞了空前绝后的中西部十三个省区大开发,投入2052.68亿元,占比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多(以1978年为基数,中国货币投放增长9000倍计算,相当于现在1800多万亿),这是改变中国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的伟大变革。没有“三线建设”,就没西南地区煤炭钢铁工业基地--贵州第三大城市六盘水,它的建设,绝不亚于建设一个深圳。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四川攀枝花市。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中国西部的一些航天技术,两弹一星技术,穿山隧道、凌空于山谷之上的铁路建设成就等。

到1976年,我国工业固定资产分布,由解放前沿海占80%左右,变为内地占一半以上,工业布局开始趋于合理。试问:现在用市场经济手段,谁能如此开发大西北?现在的西部开发,有多少是完全按市场经济搞起来的?没有“三线建设”,今日中国将面临更棘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四、计划经济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个核心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等社会存在,决定了全社会十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设,而实行计划经济,更需要有高尚思想和道德人去投身。

为此,计划经济时代人人有信仰,全民讲道德。毛泽东提出的“斗私批修”,用四个字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真理。那时,不光共产党员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般的老百姓也信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情很深。

为此,那时的干部清正廉洁(计划经济官员无法大肆贪腐),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没有贪腐包二奶,没有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的“裸官”。毛泽东对干部很爱护,隔三差五的敲警钟。特别杀了两个贪官,警示挽救了无数干部。

为此,那时大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立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破除封建迷信,相信科学,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人们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命,只相信劳动创造历史,人定胜天,积极为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优异成绩。

五、计划经济能最大限度保持独立自主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业化便同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连在一起。而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搞工业化,中国能最大限度保持政治独立。毛泽东敢“横扫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无疑是他的胆识、胆魄惊人,但也是依托计划经济,将脚跟站在自己的基点,才生出的霸气。

实行计划经济让剩余产品不流失于个人,更不流失国外,而留在国内转化为积累。毛泽东时代进行了四个五年计划,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五”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实际施工的150个项目,后来都成为工业骨干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又新建了攀枝花、酒泉、包钢、太钢等一批钢铁基地,西南、华中、银川、成都等一批工业和精尖产品生产基地,大庆、辽河、大港等一批油田,刘家峡、丹江口、葛洲坝等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四五”经毛泽东批准,动用40多亿美元,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先进成套设备,包括1.7米轧机、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

独立自主的奠定了大国地位,才打开了外交局面,打破了经济封锁。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1972年打开中美、中日关系,在此前后世界上掀起同中国建交高潮,主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交。到1973年12月,我国已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

试想,当年毛泽东能将老美叫停在“三八线”?叫停在17度线?叫停美国对黑人种族歧视?叫停占领东南亚?叫停占领台湾?尼克松全盘接受毛主席要求美国撤出台湾、东南亚的条件后,基辛格还恭维“主席发明了一个英文词汇--纸老虎。”假使中国纳入美元霸权下的全球经济系统,假使中国的经济依附西方,中国除忍气吞声,还能挺起腰杆吗?

六、计划经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衡量一个经济形态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志就是能否解放生产力。而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计划经济最大限度解放了人。计划经济时代,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没自己的私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人”这个第一生产力激发出活力:一面把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一面又把所有人的创造性融合在一起,形成倍增叠加的集体智慧。刚毕业的学生和老科学家可同场辩论,邓稼先常参与毛头小伙子的拍桌子辩论,充分的学术民主带来了思想和技术快速进步。

2、计划经济最大限度释放科技。计划经济破除了“技术私有观念”,彻底消除了“技术壁垒”。不管什么研究机构,花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都属于国家社会,立刻能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立刻转变成社会生产力,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特色市场经济体制都无法做到的。

3、中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较。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前后脚,起点基本相同,具可比性。印度1949—1978年工业年平均增长率6%;新中国1953—1979年年工业平均增长11.1%;印度1950~1976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2.5%,新中国1953—1979年是3.4%,新中国30年所有主要农产品及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印度增长快。

4、计划经济是生产力大发展的经济。从1952年到1979年,中国GDP年均递增8%~9%,国民收入年均递增7%(那时经济增长不计算房地产业,只统计工农业生产创造出的实际产值)。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仅占28%。中国的GDP1976年达到世界第六,黄金储备600吨,粮食储备自给,是世界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绝非经济停滞,而是世界历史最伟大的现代化进程之一。

5、中国还有什么不能制造?1949年,当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经过前四个五年计划,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试问:中国还有什么不能制造?

七、计划经济是十分注重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计划经济不考虑单个资本家的收入多少,它追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1、计划经济是追求质量的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各单位没有必要造假!那时,各种产品和工程质量都世界一流。1957年10月15日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50多年只大修过一次,改开时代修建的武汉长江三桥,建成10多年就大修20多次。更没有现在的整个地区造假,整个产业造假,整座城市造假,整个工程造价。因工程和产品质量夺人性命,更经常发生。

2、为追求社会效益宁可赔本。计划经济完成的是资本积累的任务,造原子弹的国家安全效益,造大飞机的产业拉动效益,都不计入单个企业收益。而国家承担的油矿勘探,科技发明成本,也无法计入企业成本。一个配套钢厂,每年都要财政补贴,因开封化肥厂生产的硫酸含铁,如倒掉非常可惜,且周围有煤矿,就投资建了钢厂。虽成本高于普通钢厂,但社会效益很好,煤矿用上了,硫酸里的铁能变废为宝,这就考虑了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效益。

3、计划经济注重保护青山绿水。没有现在的全国性大阴霾,没有现在无数的河流污染,没有现在无数的地下水污染等等。

八、计划经济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人平等

一提起计划经济,人们就会想到票证,就会想到短缺。可历史的绝对前提,就是将历史问题放到历史环境去研究。

1、计划经济实行的票证是为保障高积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经济与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亿元,相当于300亿美元(1美元约合2.5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需要427亿元,相当于170亿美元,远远超过当年苏联和印度“一五”计划的投资额。苏联虽肯借钱,但总共不过17亿卢布(约4亿美元),仅占“一五”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3%多点。

计划经济时期的积累率高达30%,以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人民公社(农民)“剥夺”了8000多亿建设资金,那是整个共和国27年投入的全部建设资金。而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科技工作者,同样三人的饭,五人匀着吃,他们为建设新中国更是用生命在奉献。勒紧裤搞建设国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发票证正为保高积累。

2、用票证保证“短缺”条件下的平等。在高积累下建国,只能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共产主义供给精神,用票证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上的人人平等。保障同类别居民都有等量票证,从共和国领袖到工厂的工人,标准都一样,这正是体现了公平正义。正因实行票证保证了公平,在共和国艰苦创业的年代,我们的人民才不管遇到多少苦难,都一心一意地跟党走,坚信共产党绝不动摇!

3、票证下的中国贫富差距世界最低。基尼指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2014年7月26日,北京大学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国财产不平等程度迅速升高,家庭净财产基尼系数达0.73。可在票证供应下的中国,它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平等。直到“改开”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仍是0.16,没有两极分化,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全世界属于最低,社会和谐稳定。

4、计划经济票证外提供大量福利。计划经济时代,百姓除吃穿需自己负担外,住房、上学、就医等基本是国家或企业负担。物价稳定,几十年不变。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人们安居乐业,没有下岗失业。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女性世界上社会地位最高。在“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学龄儿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负责安置,就业不需拼爹。在医疗卫生方面,真正消除了“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称号。

九、计划经济想长远优先发展重工业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重工业优先、轻工业优先、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等。对于新加坡这种小国,出口导向是唯一选择。马来西亚这样中等发展中国家,可轻工业优先。但中国作为穷国、大国、社会主义国家走工业化道路,只能优先选择重工业。

1、发展重工业能为共和国提供装备。我国只有建立了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所必需的装备,才能制造火车头、钢轨、货客运汽车、远洋轮船和飞机;才能制造轻工业的精密机器,扩大和建立新的轻工业;才能生产农业机器和化肥,改造古老的农业;才能建立现代国防工业,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辱。为此,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明确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需苏联援助的141个工业项目,也都是重工业项目。

2、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啃硬骨头。发展重工业相比发展轻工业,其技术要求高,投资大、规模大、难度大、风险大,见效慢,发展轻工业要比发展重工业和搞基础建设容易的多。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较容易的轻工业开始,一般花50年到100年实现工业化。而计划经济能思长远,能运筹长远,能负历史重责,所以,计划经济建设偏重于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生产。苏联采用从重工业建设开始,从1921年开始到1932年在10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作为中国这种大国来说,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3、计划经济体制能共度时艰。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国内粮食商品率很低,扩大工业基本建设要增加城市人口,相应要增加商品粮;大规模进口苏联成套工业设备和工业原材料,要以农产品出口偿还,也要求增产粮食。扩大基本建设和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煤炭、生铁、铝和木材等原材料也不足。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有大量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此,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体制、物资调拨体制、高度集中的劳动人事制度、大中专学生统招统分制度等,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尾语:计划经济的先进性,绝不仅仅有这九大优越性;无论对计划经济有多少污蔑,可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业绩,任何人都抹杀不了。仅基础设施建设,就完成一百多万公里公路,两万多公里铁路(改开前22年所建铁路仅一万多公里),其中绝大部分穿越于群山峻岭

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广西、福建、新疆、宁夏、河套平原等,都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当然,不否认计划经济还有瑕疵,可它只实行了20多年,为什么不多给它一点生长和完善的时间?资本主义时代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搞了将近500年,它没有瑕疵吗?它没有经济危机发生吗?可为什么对计划经济,就求全责备,就必扼杀而为快?

资本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经济危机必周期性爆发。那中国实行特色市场经济,资本的贪婪性能改变吗?能避免严重的生产过剩吗?能躲过经济危机吗?非也!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震撼性、连续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正成了资本反抗中共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我们也不能不直面经济危机!

“特色市场”正面临巨大经济危机

一、习近平为什么提出“底线思维”

改开搞了36年,成绩十分辉煌,这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定论。可到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时候,却出现两大尴尬:政治上,中共面临亡党亡国;经济上,中共则需从“坏处准备”。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简直让人从心理上十分难以接受,可这又确实是十分严峻的现实。

为此,习近平一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对经济工作就提出了“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这个“底线思维”的提出,绝对不会是凭空想象,不是心血来潮,它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强烈的紧迫性。这个“底线思维”一提出,就让人们感到十分的沉重,甚至带有一点悲壮。而提出的这个“底线思维”,也成了习近平抓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2012年11月30日(请注意这个时间节点),习近平就在党外人士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这是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才15天,就提出了经济工作要“从坏处着想”,至少说明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紧接着一周后,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再次指出,“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随后,习近平在其他地方调研时,也多次强调从“坏处准备”。这说明习近平提出从“坏处准备”的思想是深思熟虑的,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经济状况的。

从“坏处准备”的思想,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是什么造成从“坏处准备”的主因?习近平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讲话,就是从正面指出,为什么要做坏的打算:不讲效益,没有可持续性的粗放型发展,其造成的种种恶果,就是要从“坏处准备”的直接原因和现实。

而从“坏处准备”的坏处在哪?在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等等”。

而在习近平指出的这些严峻的经济问题中,最为可怕的就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产品和产能过剩,而且是“严重”过剩,这无疑是经济危机的核心特征。习近平指出的其它问题,都与“过剩”密切相关。

二、特色市场正面临深刻的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中资本趋利的盲目性,不断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巨大的相对过剩经济。非常不幸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正确性,在中国推行的市场经济中,再一次得到残酷的证明。那中国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

1、钢铁业产能闲置1/3全行业亏损。从2008年至2013年6月间,中国粗钢产能由2007年的61031万吨上升到110622万吨,实际产钢量由2007年的48971万吨上升到82200万吨。就是说,2008年后新增产能利用率只有67%。

仅河北一省年产2.4亿吨的钢产量,就是全国20年前的三倍多,比当前美国和日本的钢产量总和还多。仅唐山一市的钢产量就超过全国10亿吨产能的10%。而现在法国、德国等11个欧洲国家的钢产量都不到7000万吨,都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如唐山一个市的产量。

目前,中国26个城市,5种钢材的库存高达1578万吨,是2008年同期的5.5倍,是2009年金融海啸同期的1.8倍。螺纹钢2014年10月约2485元/吨收盘,比最高时的5185元,跌去52%,每斤比大白菜都便宜。吨钢利润高峰期达1000元左右,可买一部普通手机,今年上半年吨钢利润一度仅0.43元,两吨赚的钱还不够买支冰棍。中国钢铁业2012年一季度出现新世纪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

2、房地产业占比16%是多大泡沫?房地产已成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比GDP高达16%,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占比更高。仅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20%以上,房地产产值占GDP20%以上,这样占双20%以上的省份就有7个。而在发达省份的中心城市房地产甚至占比GDP达50%以上。中国的房地产业疯狂发展到,一个北京城的房地产总值180万亿,可以买下一个美国!

可疯狂发展的房地产终究要有边际,泡泡吹得越大,越临近破灭。现在全国房地产已开发出上百个“鬼城”,中国几乎各省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鬼城”。仅沈阳就出现两个过剩:一是总量过剩。至今年8月,沈阳商品住宅可售面积为28339710平方米。按现在月售数量要卖三年。二是商业购物中心过剩。空置726万平方米,达19.62%。在如此情势下,沈阳5月又批建17个新城。

而更加危险的是,自1960年来,只要房地产投资占比GDP高于6%的国家,都经历了痛苦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过程,即使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其房地产投资占比GDP也只区区9%。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房地产投资占比GDP只达到局部峰值6.2%。可中国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比GDP竟然高达16%,这是多大的泡沫?这是多大的危机?这是多大的危险?

3、细数中国还有不过剩的产业吗?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是对判断留有余地。可仅仅是“部分行业”?如果不能说全部,那至少也是绝大部分行业。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已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

试问:哪里有产能不过剩的行业?水泥、玻璃、建筑材料、电解铝、煤化工、发电量、发电设备、多晶硅、风电设备、造纸、印刷、造船、航运、化肥、电视、冰箱、手机等,无一个行业产能不过剩,或者说,传统制造业通通产能过剩!2012年底,我国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连白酒产能都严重过剩,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行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8120万千升,但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中国的白酒产量就达1025.6万千升,提前4年超额完成2015年的规划目标。由于白酒严重过剩,造成全国近千家酒厂面临破产。

作为产业链很长,关联度极大的汽车制造业,2013年也无可奈何地迈进产能过剩。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11万辆和2198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3.9%,产量超出销量13万辆。这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年来首度出现供大于求现象。汽车产能的过剩,更加深钢材等相关行业的过剩。

就连农业也在相对过剩中挣扎。一面是“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一面是每年都要经历各种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风波。农产品供应不足,“姜你军”、“蒜你狠”、“火箭蛋”、“韭不住”等都言犹在耳。鸡蛋一度突破6元一斤,生姜市场居然卖到一斤近20元。什么种植不足,就疯狂涨价;而什么种多了,过剩了,就得贱卖,甚至都烂在地里。农副产品种植和市场很难完全对接,只能盲目的听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三、经济危机正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谁能说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野蛮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何不同?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市场经济戴上一顶红帽子,也在不断“规范”、“完善”中大行其道。可屡屡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的灾难性破坏,极为讽刺的给这顶“小红帽”,又加戴了一顶“绿帽子”。

1、成吞噬财富的无底“黑洞”。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费经济。玻璃商总盼天下所有窗户玻璃都碎,饭馆老板总希望客人点餐多多益善。而经济危机造成的浪费,更是吞噬财富的无底“黑洞”。按美、英等国经验,钢铁业顶峰后回调,产能约去掉30-40%。美国最高峰的1973年,钢铁产量1.4亿吨,而2013年中国钢铁产量7.83亿吨,产能更接近10亿吨,中国钢铁业产量未来三年至少减去40%,至少2/3的钢企,将破产倒闭或兼并重组,最多能幸存一二十家钢企。那投资上万亿建设的其他钢厂,相当一部分要炸掉,中国钢铁业开始最残酷的去产能期,也是巨大浪费的“白扔”。更让人痛心的是,类似这种“白扔”,又绝不仅仅是钢铁业!

2、用数万亿坏账推高金融风险。每一次经济危机,都要给银行带来大量坏账。现86个骨干钢铁企业总负债就达3万亿元(若加上其他中小钢厂的负债更高),在目前的情势下,债务除了增加,看不出任何减少的迹象,中钢集团被报道数百亿贷款逾期违约。而光钢铁业未来三年去产能化,将产生的银行呆坏账,最少不低于2万亿元。

2013年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仅长期贷款余额就达2.04万亿元; 2013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连续7个季度反弹,达到5395亿元,同比增长18.2%;仅2013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资产就达466亿元,同比增长63.51%。而2014年国家明令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中,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实际上国内需要化解的产能过剩远不止这三个行业,除传统行业中的炼油、纺织,甚至还包括了新兴行业当中的风电、多晶硅,以及酒店、餐饮等服务类行业,这又要产生多少不良贷款?这更要推高多大的金融风险?而金融危机一旦爆发,那是破坏力最强,也是最难挽救的经济危机!

3、老板争相跳楼成自杀特色。中国的自杀率为10万分之23 ,高居世界第一。而近年来,老板跳楼事件频发,又成了自杀的一大特色。这里有浙江诚兴光伏企业老板李飞等大老板跳楼,也有中小企业主自杀。以致企业家非正常死亡,上升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成新闻报道的热门话题。2011年3-10月初,浙江全省有228名企业主跑路,9人自杀。有人统计:近年就有600多老板自杀,温州、神木等地还是老板自杀高发区。

而近期河北邯郸房地产集体违约、黄金佳涉嫌非法集资,部分上市公司资产在缩水,全国等各地都出现了新一轮跑路和自杀。然而,这或许才是开始。如今中国亿万富豪中近一半是房产商,楼市下行,已经让很多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楼市泡沫若到破灭那一天,老板跳楼更是前赴后继。

4、大量的失业将加深社会危机。据浙江省统计,在2012年,中小企业约60%-70%面临生存困境。温州规模以上企业已有六成处于停工停产状况,杭州市600家企业因担保链断裂,引发银行争取抽贷压贷,命悬一线。

而随着企业倒闭,失业就自然凸显。失业是市场经济本身的痼疾,中国一搞市场经济就造成国有企业几千万的工人下岗失业。温家宝曾在2010年3月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知道美国有200万失业人口,这让政府十分焦急,但中国失业人口有2亿,中国绝不盲目追求贸易顺差,相反,中国想方设法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现在仅河北要求削钢6千万吨,一半就在唐山,就有10万钢铁大军将面临失业。失业率过高,必然加深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5、产能过剩更造成严重污染。产能过剩造成严重污染,这更是尽人皆知。仅北京周边四省的粗钢产量就占全国近半,高耗能、高排放,是造成京津冀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年初,京津冀地区近300家钢厂,超过7成环保设施不达标,违规排污现象严重;同时,最新公布的三季度全国74个城市空气指数排名上,前10位最差空气城市中,京津冀占据8席。

至于国内稀土开采产能过剩非常严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无序竞争使得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却卖成了“白菜价”。为了得到1万吨中重稀土氧化物,会造成100平方公里的植被破坏,代价触目惊心。太阳能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工率只有六七成。对于多晶硅产业而言,过度的投资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将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等等。而中国那个产能过剩的行业没有污染环境?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种种恶果,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无一例外的显现出了巨大的破坏性,对此,我们绝不能再掩耳盗铃了。我们要敢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敢于直面经济危机,就应该有充分的从“坏处准备”!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独占独买寡占卡特尔买方寡占独占性竞争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所言,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但是,市场并不能够实现社会效率。因为市场的竞争经常是不充分的,换言之,市场中还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不足只能有政府来解决。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介入和干预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试图弥补市场这一缺陷。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只要表现有: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⑷失业问题,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一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其他公民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由此可见,公共物品不能有市场提供而且市场也提供不了。 ⑵、垄断。垄断可能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缺乏效率,消除市场的垄断只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⑶、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⑷、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政府干预和制约市场途径很多,基本上可以在市场活动的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步骤进行。具体讲,有以下几个主要方法:⑴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⑵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⑶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总之,市场的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政府可以通过对私营经济部门的活动经行某种限制或管理。政府介入市场的原因是由于市场失灵,但是,政府同样也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和不足,有可能介入失败,也就是说,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介入的必要条件。政府介入成功与否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政府有动机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二是政府有能力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市场失灵的涵义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与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就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就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瞧,这就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二)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就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就是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就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就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三)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就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就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与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四)失业问题 失业就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瞧,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瞧,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五)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

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政策规制

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政策规制 摘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既可以依靠市场自由调节,也可以依靠政府干预。然而,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性和后天性失灵。中国客观条件复杂,市场失灵不易克服,因此现阶段应当主要依靠政府干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探讨环境问题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给出政策规制的逻辑依据。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时,应当注重改善政府的决策运行机制,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监督机制。关键词:环境污染;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策规制任何一个经济体,无论市场成熟度有多高,都难以避免地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市场失灵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负外部性,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体现尤为突出。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理论逻辑来给其下定义,在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 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个体所做出的自由选择往往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对他人造成了非自愿承担的成本。环境资源的本质是公共物品,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在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搭便车”的普遍现象。由于经济人的利己天性,对于没有价格的公共物品,经济人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受环境资源

成本的约束,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失效,因此环境资源必然是过度利用的,而过度的利用必然会为他人带来非自愿承担的成本,即外部性,例如烟雾、噪音、有毒气体、农药残留、化学排放物等环境污染现象。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并无充分明确的认识,主要是由于环境系统具有复杂性。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远远不能够激发人们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换句话说,人类目前所作出保护环境的反应,都是在缓解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并非保护环境。这样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人类保护环境缺乏动力、缺乏一致性,甚至成为污染者继续污染行为的诱因。 上述污染现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由于使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的出现以及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的运行机制受阻,不再能够通过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变化,自主的达到资源配臵零机会成本的配臵状态,出现市场失灵。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都得到纠正的。只有当修正环境污染的危害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修正当前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产生外部性的成本时,环境污染的市场失灵才会得到纠正(Francis Bator,1957, 1958、Harold Demsetz,1967、Ronald Coase,1960)。如果修正的收益大于成本,则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会针对环境的溢出效应作以变动;如果修正的收益小于成本,则不改变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所造成的外部影响被视作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尽管受污染者深受烟雾、

【精华】市场调查报告范文锦集六篇.doc

【精华】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锦集六篇

【精华】市场调查报告范文锦集六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市场调查报告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市场调查报告篇1 由于人们几千年的封建保守思想,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被视为“副课”。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甚至连最后的“阵地”也丢失了,被语、数等考试性科目“占领”。这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兴起,使美术教育有了抬头的一日,但是人们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的好坏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在诸多方面尚未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针对此现状,本文结合自身在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教学实践,对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做了一个调查报告。这要通过对洛阳教育管理机关、校长与学校的管理层、学校美术教学的开展情况、学校美术师资队伍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自身的教学工作作为调查对象,从而进一步对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在参加中学美术教学一年后,发现大部分美术教师都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因知识面较窄而难以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涉及边缘学科的知识问题;美术鉴赏课程达不到理想效果;美术课堂教学秩序不好,而且出现“满堂灌”,学生也对美术不感兴趣、不重视等等多种问题。针对学校美术教学现状,对当地教育机构、教育单位、美术教师等对象进行相关调查分析。 一、当地教育管理机构对美术教育的态度 河南省洛阳市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洛阳市美术教师在洛阳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及体卫艺、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结合各学校各教师的实际情况,带领全体教师权利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聘请专家到洛阳市进行“新课程专题讲座”、“美术课程研讨会”、“美术课堂教学大赛”以及美术教师培训等活动,对洛阳市美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结合理论演变及我国现实情况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学院 2011级 工商管理一班 摘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过程的剖析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并在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走向进行展望。关键词:政府与市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备受关注。各国实践表明,调整市

场与政府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探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剖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这对我国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建设民主、有效、服务的政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过程 在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性体制确立以后,西方学者在政府与市场领域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按照理论取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尽可能少的政府干预;二是主张全面广泛的政府干预;三是主张有选择的政府干预。从经济学说史与政府实践的历史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自由市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互补整合的演变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自由主义时期 自由主义时期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自由经济,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功能,要求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翻开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见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听命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其结果是无意中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人类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亚当.斯密的“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基本观念。政府在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干涉极为有限,仅限于制定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提供最低限度的政府扶助,履行防御外敌和保卫公共安全等职责直到20世纪初, 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政府一直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然而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打破了市场力量的神话,市场的种种缺陷都暴露出来,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 国家主义时期 “市场失灵”之后,人们希望政府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政府取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政府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的广泛干预以及为缓解市场矛盾而逐渐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使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公共部门的数量和公共支出迅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摘要 详细介绍了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的关系。因为现实市场并不是完全理想市场,它由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问题,就需要政府这样一个具有外部强制力的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而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引发的类似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 首先对市场失灵做了多层次剖析,从市场失灵的含义出发、原因的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再到政府的财政职能,引出了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职能的发挥对市场进行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从而趋近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整个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失灵;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1.市场失灵 经济学中把所有妨碍人类经济活动进入帕累托最佳境界的各种原因统称为市场失灵。或者说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会边际成本,而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正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才要通过国家财政只能这一个杠杆调节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1.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一方面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严重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最佳。另一方面又表明社会经济交易处于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未达到最优状态,而需要政府的调节。 1.2市场失灵的原因 1.2.1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促进市场的活跃性,但是竞争的局限性在于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

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因素而产生了垄断。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而市场又存在垄断,垄断造成的后果: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寻租行为等。正因为垄断的存在,市场就不可能处于完全竞争的结构。所以市场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它就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2.2公共产品 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需要付费的。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正因为这些公共产品的存在。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就不一样了。整个市场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经济。 1.2.3 外部经济效果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政府会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在税收上会调节。从而也影响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除了政府外这些企业对人直接造成的影响而对其赔偿也会影响厂商的成本。相反对人类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企业或者新型企业政府会给其优惠或者补贴,从而也会影响其成本。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它直接影响着厂商的成本,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活动。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精)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摘要】根据中国国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个高效、廉洁、强力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路线是使国内市场经济成功进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可靠方针。所以只有政府和市场两者有效配合才能使中国经济腾飞,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府;市场;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运行方式还是在政府职能机构的构建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研究中国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原因、表现及救治途径。一、市场失灵⑴市场失灵理论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即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⑵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繁荣之时,也把罪恶、弊端和不幸统统释放了出来:残酷的剥削、欺诈、严重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失业等等。它未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而带来的是绝对贫困化。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⒈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而且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⒉市场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导致市场垄断的出现。⒊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而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⒋区域经济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

市场调查报告五篇

市场调查报告五篇 市场调查报告篇1 调查方式:网上调查调查对象:网友 大家家里都装修过,提到插座肯定每个人都不陌生,插座的种类也各不相同,问了了解插座市场消费习惯和给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下面我们来做个关于插座的小调查,欢迎大家参与! 第1题:是否买过精装修房? 1.是 2.否 第2题:在购买精装修房时会在意/留意哪些设施所使用的品牌? 1.瓷砖/地板 2.电器 3.开关插座 4.卫浴 5.门窗 6.橱柜 7.楼宇安全系统(对讲/可视系统) 第3题:是否经历过家庭装修? 1.是 2.否 第4题:在装修过程中是不是主要的决策者? 1.是 2.否 第5题:装修时是否自己购买开关面板? 1.是 2.否

第6题:会在什么地方购买开关插座 1.大型的建材超市(如:百安居、家得宝) 2.当地综合性建材市场 3.当地五金电料一条街 4.网上购买 5.其他第7题:在选择购买开关的时候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1.品牌 2.外形美观 3.设计合理 4.使用安全 5.价格 6.耐用 7.其他 第8题:拟选择购买开关插座的价格区间是? 元以下元以上-30元元以上-80元 元以上-100元元以上 第9题:您购买插座时会考虑的品牌是? 1.西门子罗格朗 3.西蒙Simon4.松下 6.奇胜Clipsal 7.施耐德-梅兰日兰 Merlin Gerin8.飞雕9. 霍尼韦尔10.松本SOBEN 第10题:您是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些品牌的? 1.电视广告 2.杂志/报纸广告 3.户外广告 4.互联网广告 5.亲朋好友推荐 6.卖场销售推荐 7.家装公司推荐 8.其他 调查结果: 调查1、是否购买过精装修房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学》作业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12-1 学生姓名:狄汶康 学生学号:201201061306 指导老师:段治平 山东科技大学

目录 1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概览 1.1重商主义 1.2古典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行为 1.3 凯恩斯主义 2 政府 2.1政府的概念 2.2政府干预 2.3政府失灵 3 市场 3.1市场的概念 3.2市场经济 3.3市场失灵 4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分析 4.1双元财政 5 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财政学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前提,系统描述了政府和市场之间互相互补的优化配置资源理论体系。 关键词:政府市场关系 正文: 1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概览 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常谈常新。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预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重申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是承认经济自由不是不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但一般讲来,各学派的理论均包含了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思想,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并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1】 1.1重商主义 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应从重商主义说起,从时间上说,大约出现

论文_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如何,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以何种方式和多深程度介入经济?在实际中又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实施政治统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实体机构-政府,应处于何种态势,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如何?这些问题十分重要。 论述了经济与政府的关系,强调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又需要政府的作用。我的看法是:市场经济自己会产生自己的政府体制,它也是按供求关系而产生的“政府”,即如果受到市场各个权利主体的需求,政府就会产生,相反,如果没有受到这些权利主体的需求,政府就“隐居”起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或者说遵循供求关系所具有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脱离与外在于市场经济而自搞一套。从这些意义上说,政府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内在构成因素,也是市场经济所必然包含的一个方面。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如果用政府替代市场不完全是为了节约市场作用的交易成本,而是为了获得比市场作用更高的效率,就可以用其它方法来进一步确定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如果用边际分析法来考察,政府与市场替代的边界是政府作用的边际收益(成本)等于市场作用的边际收益(成本),当政府作用的边际收益大于市场作用的边际收益,或者政府作用的边际成本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以及弥补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 经济1002 何勇竞2010090259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干预合理化 摘要:市场并非万能,很多情况下无法合理的配置资源,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弥补,适当的干预市场才能促进市场更好的运作;政府在进行市场干预时需以正确的信息为前提,制定适合市场发展及解决市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内部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缓解政府失灵造成的影响。 一,市场失灵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的功能不是万能的,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一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市场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调节需求、奖优罚劣、价值评估;市场机制或者价格机制能传递充分的信息,提供刺激,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市场不是万能的,意味着市场机制在经济调节中还存在重大缺陷。这一缺陷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市场经济机制所决定的经济决策不能兼顾长期与短期、生产与生态、效率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等类目标;二是在需要政治、文化等决策的经济问题面前,市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①。 市场失灵包括市场无效率和不公平两种,分类为收入分配缺陷、通货膨胀风险、信息不完备性、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⒈无法合理的配置公共物品资源,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效用从而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存在不同程度的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它们有能力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有能力阻止竞争者进入,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不再相等;由于投入品受限制,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不再相等。这样,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的配置和资源在生产者之间的配置均不能达到最优状态②。 ⒉外部影响也是一重大因素,外部效应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人的行为释放是从外界接受的福利效果,而不从市场交易中直接反映出来。按市场法则,外部正效应的创造者应得到补偿;外部负效应的释放者应受到惩罚。但是在现实市场中,它要么被忽略了,要么在技术上难以处理而不计入交易值中。以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市场机制不关心,因此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③。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⑷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反之,则发展更为不利,差距日益增大。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

市场调查报告 总结报告模板

市场调查报告 日前,经过近两个月面向京城住房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珠江地产于XX年1月10日推出的“自己的家自己作主”大型问卷调查活动已接近尾声,本报在第一时间得到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并公之于众。据了解,珠江地产此次活动问卷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电视报、珠江站、焦点同期发布,同时委托亚商在线公司直投。活动得到了京城住房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截至3月1日,共收到问卷近2万份,有效率约87%。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区域和社区环境、社区规划与配套、建筑与户型、物业管理等方面,是对京城消费者住房需求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征询,也充分表明了珠江地产一贯秉持的“好生活,在珠江”的开发理念和服务精神。 据统计,被调查者中30至45岁的中青年人占据了绝对的主力,占%,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占29%,5000-10000的占32%,10000元以上的占4%。30至45岁的中青年人多数已经拥有商品房或其他形式的自有住宅,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事业家庭都较为成熟、稳定,他们在年轻时购置的商品房或房改房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随着住房二三级市场的开放,他们潜在的需求将得到释放;此外有很多目前租住公寓的人,他们也会考虑购置房产。调查结果表明—— 1、消费者选择购房的区位偏好日益多元化,但朝阳区和泛cbd地区仍是热点区域 被调查者中49%希望居住在朝阳区,19%希望居住在丰台区,希望居住在通州区的人约9%,另有23%希望居住在其他区。购房者最倾向于居住在朝阳区的理由有三点:(1)它是是北京主要的涉外活动区域,cbd规划方案的确定更明确了朝阳区的区域特征;(2)从居住环境优劣的角度考虑,区内亚运村、望京及其以北地区空气自然环境优良,居住区集中,区域人文环境好;(3)东四环路打通,国贸桥、地铁复八线通车,通州区轻轨地铁开工,区域交通优势明显。此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在南城购房,其主要原因是南城房价相对便宜,购房者更易于选择到价位适中,品质高档的社区,同时,南城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增强了人们对于该区域的信心。 对于社区周边环境的期望,许多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两项,约41%的被调查者期望居住在三、四环边,29%期望居住在泛cbd区域,9%的人喜欢郊野风光。可见,环线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发生变化。购买者倾向的区域已经不再是二环至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学》作业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学10-2 学生姓名:刘冉 学生学号:201001061417 指导老师:段治平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说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在很多方面呢呈现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文就政府与市场在财政中的职能来论述他们的关系。 关键字: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正文: 1.国家和政府 1.1国家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认为,国家与政府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国家是由居民,领土和政府三要素组成的有机实体。 1.1.1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所谓有机体,是指运动着的机体。国家是一个抽象名词,具有多重含义。它课指某一特定的地域或社会制度,也可以指在这一地域或社会制度下生活的人,还可以指这一地域的行政机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当是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不断运动的,变化着的有机体。这种运动和变化,既表现为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亦即经济活动,也表现为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体,政治派别之间不断产生着的各种矛盾。只有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成为现实的,活着的国家。 1.1.2国家由三个要素组成 1.1. 2.1领土。这里所说的领土,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领海,领空,领土和海底底土。它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是国家存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1. 2.2居民。它是指符合通常的居住法,在该国领土上有住所,且居住满一定时间的本国人或外国人,无国籍人。正是有了居民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地位的不同,才产生了代表不同层次居民利益的党派和团体,从而产生了政治。 1.1. 2.3政府。相对于居民而言,政府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政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是指依据行政级次设定的各级行政机关,如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等广义的政府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行政上代表国家,承担着管理国家的责任。 1.2政府的概念 政府是在一国范围内,拥有社会公共权力,掌管社会公共事务并依据一定行政原则行动的政治组织。 什么是公共权力呢?简单的说,公共权力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职权和职责。或者更具体的说,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通过法律或其他形式所赋予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与政治结合起来,称为政治权利。权力是指总体上的权力,是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或可能性。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权力,如婚姻权等,若把世界上的权力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力。 政府之所以拥有公共权力,首先在于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是在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又是个独立的个人或企业无法解决的。例如,统一语言,文字,度量衡;城市规划和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制定历法以指导农民种地;兴修水利以排出水患,凡此等等,都是个人企业无力去办,不愿办,或者即使愿意办也不能办,但又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公共事务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并通过氏族组织内部分工来实现。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这部分事务就由相应的这会组织——政府来承担。 有关政府的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是该有机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