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锦带花体内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_王芳

锦带花体内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_王芳

锦带花体内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_王芳
锦带花体内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_王芳

·方药纵横·

锦带花体内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

王芳,常沙,李秀景,高松

(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要:目的:研究锦带花有效部位在体内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建立在体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炎模型,通过观

察小鼠肺部病变程度及指标,测定肺组织内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判定锦带花各有效部位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口服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能明显减轻小鼠肺组织病变程度,对肺组织内病毒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效果最为显著。结论: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效果最为显著,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关键词:锦带花;甲型流感病毒;有效部位;抗流感病毒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422-03

Study on Effective Fraction of Anti -influenza Virus of Weigela Florida in Vivo

WANG Fang ,CHANG Sha ,LI Xiujing ,GAO Song

(Medical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Liaoning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active component of Weigela florida on influenza virus H1N1in vivo.Methods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mouse pneumonit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pulmonary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pulmonary virus hemagglutination titers of the mice were examin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anti-influenza activity of the active component in vivo.Results :Oral use of the extract of ethyl acetate ,n-butyl alcohol ,ethyl alcohol of weigela florida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ul-monary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ulmonary virus ,especially the extract of ethyl acetate of weigela florida.Conclusion :The extract of ethyl acetate ,n -butyl alcohol ,ethyl alcohol of weigela florida have antiviral activity by inhibi-ting replic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A /H1N1in vivo in a dose -dependent manner ,especially the extract of ethyl acetate of Weigela florida .

Key words :Weigela florida ;influenza A virus ;effective fraction ;anti-influenza virus effect

收稿日期:2013-01-09

作者简介:王芳(198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

有效成分及其机理。

通讯作者:高松(1959-),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

究方向:中药质量控制与中药药效学研究。

锦带花包括锦带Weigela florida (Bunge )A.DC 和

早开锦带花W.praecox (Lemoine )Bailey 。民间用其花蕾治疗瘟病初起,头疼咽干,喉痹,痈肿疔疮,丹毒等症[1]

。笔者前期对其进行了体外抗流感病毒实验,

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有必要对锦带花不同提取部位进行小鼠的体内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各部位流感病毒的作用。1实验材料

1.1药物锦带花采于大连大学校内,经大连大学中医中药学系高松教授鉴定为忍冬科植物锦带Weigela florida (Bunge )A.DC 的干燥花蕾和初开的花。取干燥

锦带花400g ,

置圆底烧瓶中,加入75%乙醇适量,浸泡过夜,80?回流提取3次,每次2h ,将滤液减压回收乙醇,使提取物体积达到250mL ,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并回收溶剂,从而制的锦带花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

1.2病毒株流感病毒H1N1购于中国科学院武汉

病毒研究所,

经大连大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传代保存。1.3动物5 7周龄的小鼠,雌雄各半,体重在18 22g ,购自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方

2.1

流感病毒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 50)的测定

血凝滴度为1?1024的病毒10倍倍比稀释,

得到10-4

、10-5、10-6、10-7、10-8、10-96个稀释度的病毒液。乙醚

轻度麻醉后,每组分别给予每组小鼠上述稀释度的病毒液,每组6只,雌雄各半,每只小鼠滴鼻接种50μL ,并观察感染后14d 小鼠死亡情况,按Reed-Muench 法计算LD 50[4]

。2.2

药物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均灌服羧甲基纤维素钠;锦带花各有效部位(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

物)低剂量治疗组(0.05g ·kg -1·d -1

),中剂量治疗

组(0.1g ·kg

-1

·d -1),高剂量治疗组(0.2g ·kg -1·d -1)。小鼠经乙醚轻度麻醉,以15LD 50病毒液滴鼻感染造模,每只50μL ,正常对照组用

生理盐水代替病毒液滴鼻,感染12h 后灌胃给药,每天灌胃1次,

每次100μL ,连续给药5d ,最后一次给药后继续饲养小鼠5d ,每日观察小鼠发病症状和体重的

变化情况。小鼠脱颈处死前禁食8h。取全肺,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称肺重,逐个计算小鼠肺指数(Lung In-dex,LI)和肺指数抑制率[5]。

肺指数=肺重/体重?100%

肺指数抑制率(%)=(病毒组肺指数-给药组肺指数)/病毒组肺指数?100%

2.3肺悬液流感病毒血凝滴度测定小鼠肺组织置匀浆器中加生理盐水[肺重(g)/生理盐水(mL)=1?9],冰浴研磨,离心(4?,3000r/min,20min)后取上清液,作血凝滴度试验[6]。选用96孔血凝试验板,每孔加入25μL生理盐水,第一孔加入25μL待测肺悬液,混匀后取25μL做倍比稀释,最后一孔弃去25μL。每孔加入25μL1%鸡红细胞悬液,轻微振荡,室温静置45min,观察血凝现象并记录结果。出现“++”(即红细胞在孔底形成环状,四周有小凝集块)的流感病毒最高稀释度为血凝滴度终点,以病毒悬液稀释倍数表示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和病毒对照。

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用One-Way ANOVA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3结果

3.1流感病毒对小鼠LD

50

的测定感染后第5天开始陆续有小鼠死亡。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统计各组小鼠死亡数,按Reed-Muench法计算该病毒株LD50为10-6.5。

3.2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正常对照组小鼠行动敏捷,精神状况良好,呼吸正常,饮食情况正常,体重持续增长。病毒对照组小鼠行动迟缓,无精神,呼吸加快、短促,食量减少,体重降低,逐渐消瘦。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的高、中、低三个剂量和石油醚中、高两个剂量的治疗组小鼠体重下降较少,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石油醚低剂量组与病毒组相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肺脏呈淡粉红色,未见病变;病毒对照组小鼠肺脏体积明显增大,说明实验建立的小鼠感染病毒模型造模成功。各药物治疗组小鼠肺指数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锦带花各有效部位不同剂量对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肺炎的影响(n=8,珋x?s)

组别

剂量

(g·kg-1·d-1)

体重(g)

1d2d3d4d5d6d7d8d9d10d

LI肺指数

抑制率(%)

正常对照组--19.80?1.1920.47?1.11*21.20?1.12*22.02?1.09*22.01?1.10*23.39?1.20*24.05?1.24*24.74?1.24*25.46?1.23*26.00?1.22*0.95?0.08*--病毒对照组--19.82?1.2119.35?1.2118.63?1.3718.05?1.4217.46?1.4516.87?1.4616.41?1.3516.03?1.1515.64?0.9915.23?0.84 2.28?0.14--石油醚低剂量组0.0520.10?0.9519.64?0.9419.19?0.9318.75?0.9218.31?0.9917.87?0.9817.45?0.9817.03?1.0016.63?1.0216.22?1.02 2.14?0.11* 6.14石油醚中剂量组0.119.91?1.2719.42?1.3318.91?1.3418.46?1.3818.08?1.3717.73?1.3717.40?1.2917.11?1.2416.83?1.1816.56?1.11* 2.11?0.12*7.46石油醚高剂量组0.219.63?1.6119.23?1.2118.80?1.2118.40?1.2118.03?1.2017.70?1.2317.29?1.1017.01?1.0616.70?1.0516.42?1.02* 2.01?0.06*11.84乙酸乙酯低剂量组0.0519.86?1.3119.32?1.2918.86?1.2318.22?1.4718.46?1.5918.94?1.64*19.58?1.67*20.45?1.70*21.18?1.68*21.95?1.63* 1.70?0.11*25.44乙酸乙酯中剂量组0.120.19?1.2119.68?1.1919.28?1.6718.87?1.1219.35?1.16*19.95?1.22*20.62?1.23*21.47?1.28*22.33?1.30*23.17?1.30* 1.65?0.08*27.63乙酸乙酯高剂量组0.220.00?1.1319.51?1.1719.02?1.2219.26?1.19*19.91?1.19*20.55?1.16*21.31?1.13*22.11?1.11*22.99?1.12*23.84?1.05* 1.40?0.09*38.60正丁醇低剂量组0.0520.04?1.1419.57?1.1619.07?1.1718.56?1.1718.10?1.2018.50?1.2819.05?1.36*19.71?1.40*20.49?1.46*21.24?1.41* 1.83?0.08*19.74正丁醇中剂量组0.120.01?1.1519.59?1.1319.17?1.0818.79?1.0919.19?1.08*19.74?1.05*20.27?1.07*20.92?1.09*21.64?0.98*22.33?0.90* 1.74?0.08*23.68正丁醇高剂量组0.220.10?1.1919.67?1.2019.25?1.1819.32?1.36*19.78?1.42*20.32?1.47*20.97?1.43*21.65?1.36*22.38?1.37*23.14?1.35* 1.57?0.06*31.14乙醇低剂量组0.0520.21?1.2619.73?1.2319.26?1.2518.84?1.2219.15?1.23*19.65?1.30*20.30?1.34*21.02?1.36*21.77?1.29*22.63?1.25* 1.83?0.05*19.74乙醇中剂量组0.119.94?1.2319.48?1.2119.04?1.1718.51?0.9518.91?0.97*19.50?1.08*20.23?1.09*21.04?1.10*21.83?1.11*22.67?1.08* 1.77?0.09*22.37乙醇高剂量组0.220.14?1.1119.50?1.1119.04?1.1518.66?1.1419.07?1.20*19.65?1.20*20.36?1.21*21.16?1.28*21.96?1.31*22.76?1.30* 1.72?0.11*24.56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

3.3对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血凝滴度的影响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的低、中、高3个剂量及正丁醇的中、高剂量对小鼠肺悬液病毒血凝滴度较病毒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石油醚低、中、高3个剂量及正丁醇低剂量组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的低、中、高三个剂量及正丁醇提取物的中、高剂量能有效抑制小鼠肺组织内流感病毒的增殖,见表2。

4讨论

本实验通过体内建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考察了锦带花各有效部位抗H1N1流感病毒的效果。结果显示,锦带花各有效成分提取物均有一定的延缓小鼠体重下降,减轻小鼠肺部炎症病变程度,肺指数降低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各剂量的效果尤为明显,说明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表2锦带花各有效部位不同剂量对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

血凝滴度的影响

组别剂量(g·kg-1·d-1)血凝(珋x?s)滴度(珋x?s)正常对照组------

病毒对照组--20.00?8.64 2.91?0.44石油醚低剂量组0.0517.60?8.26 2.77?0.46石油醚中剂量组0.1016.00?6.53 2.70?0.39石油醚高剂量组0.2015.20?7.01 2.63?0.44乙酸乙酯低剂量组0.057.20?3.68 1.87?0.47*乙酸乙酯中剂量组0.107.60?3.50 1.94?0.44*乙酸乙酯高剂量组0.20 6.40?3.86 1.73?0.49*正丁醇低剂量组0.0514.40?7.35 2.56?0.47正丁醇中剂量组0.109.60?4.70 2.15?0.51*正丁醇高剂量组0.207.20?3.68 1.87?0.47*乙醇低剂量组0.0513.60?7.59 2.50?0.48*乙醇中剂量组0.1010.00?4.32 2.22?0.44*乙醇高剂量组0.208.40?4.40 2.01?0.51*注:与病毒对照组相比,*P<0.05。

流感病毒血凝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使得病毒进入细胞,故病毒血凝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病毒的数量和毒力。因此,血凝试验可用来判定病毒滴度[7]。通过对小鼠肺悬液血凝滴度的测定了解肺内流感病毒增殖程度。结果显示,锦带花乙酸乙酯及乙醇提取物的低、中、高三个剂量及正丁醇提取物的中、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内流感病毒血凝滴度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说明能有效抑制小鼠肺组织内流感病毒的增殖。综上所述,锦带花各有效部位中,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较好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可视为对抑制流感病毒起主要作用的有效部位。本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了药效学依据。

收稿日期:2013-01-03

作者简介:刘长松(1987-),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效组分及质量控制。

通讯作者:张贵君(1954-),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鉴定方法学;中药药效组分及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参考文献

[1]高松.辽南地区药用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31.[2]Hiseh YC,Wu TZ,Liu DP,et al.Influenza Pandemics:Past,Present and Future[J].Formos Med Assoc,2006,105(1):1-6.

[3]Megan CS,Dominic ED,Aeron CH,et al.Detection of influenza A H1N1and H3N2mutation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oseltanivir using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J].Antiviral Research,2009,84:242-248.[4]Boyd MR,Beeson MF.Animal models for evaluation of compounds a-gainst influenza viruses[J].Antimicrob Chemother,1975,1:43-47.[5]Zheng WF,Chen CF,Cheng QP,et al.Oral administr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 from Aphanothece halophytica(Chroococcales)signifi-cantly inhibits influenza virus(H1N1)-induced pneumonia in mice [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06,6:1093-1099.[6]Irinoda K,Masihi KN,Chihara G,et al.Stimulation of microbicidal host defence mechanisms against aerosol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by lentinan[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1992,14(6):971-

977.

[7]黎锦,杨占秋,陈文,等.菘蓝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4):389-393.

大孔树脂对零陵香总黄酮的富集与纯化工艺研究

刘长松,张贵君,张智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

摘要:目的:研究用大孔树脂富集与纯化零陵香总黄酮工艺条件,为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方法筛选大孔树脂,通过动态单因素考察确定零陵香总黄酮富集与纯化工艺。结果:D101大孔树脂对零陵香总黄酮有良好的富集纯化效果。其动态富集纯化工艺条件为:零陵香总黄酮上样浓度为1g/mL,树脂和药液的体积比为1?1,吸附流速为1mL/min,用3BV50%的乙醇以1mL/min的流速洗脱,零陵香总黄酮的纯度由1.2%提高到18.4%。结论:D101大孔树脂用于零陵香总黄酮的富集与纯化,可提高纯度15倍。

关键词:零陵香;总黄酮;D101大孔树脂;富集与纯化;药效组分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424-03

Study on Accumu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 with Macroporous Resin

LIU Changsong,ZHANG Guijun,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teria Medic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technique condition for accumulating and extracting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 with macroporous resin,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index and Chinese medicine's 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of new drug development.Methods:The macroporous resin was chosen by the static adsorption and absorption method,determining the technique condition for accumulating and extracting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 through the dynamic single factor investigation.Results:The D101macroporous resin has good effects to accu-mulate and extract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The dynamic technique condition for accumulating and extracting was as follow:the water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 that passed through macro-porous resin was1g/mL.The volume ratio of macroporous resin and liquid medicine was1?1.The speed that sample flow through macroporous resin was1mL/min,and the total flavonoids absorption on macroporous resin can be eluted by50%ethanol of3 BV,the elution speed was1.0mL/min.The purity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 was increased from1.2%to18.4%.Conclusion:The purity can improve the yield of15times when the D101macroporous resin is used to ac-cumulate and extract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

Key words:Herba Lysimachiae Foenum-graeti;total flavonoid;D101macroporous resin;accumulate and extract;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防控流感的药物治疗方案

防控流感的药物治疗方案 今冬流感来袭,来势汹汹,全民抗击。据全国流感监测报告,此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主要由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曾誉为“万能药”的板蓝根在此次流感中也并未获得有效治疗效果。1月9日,国家卫计委针对今冬流感的诊断和治疗发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下称方案),给出了权威的建议,10余种抗病毒药物、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被列入方案。我院药学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加强了流感防控工作的部署,细心梳理相关在院药品,针对地区流感趋势及医院收治病患特点,在口服奥司他韦紧缺的情况下,积极与配送公司联系,加班加点、积极备药并提供合理用药建议及应对方案。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克服困难,全力做好药学服务,努力满足临床及患者需求,积极应战流感袭击。 根据卫计委公布的常用药目录,目前我院已储备抗流感药物有: 抗病毒药:奥司他韦胶囊、奥司他韦颗粒、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 中成药:莲花轻瘟胶囊、清开灵胶囊、疏风解毒胶囊、银黄胶囊、小儿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在此次流感肆虐中,应充分弘扬中医药文化,利用中医辩证理论进行治疗。在中药治疗流感方面,除奥司他韦外,也可使用方案中所列的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的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以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等。其中儿童可选要为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临床用药过程中可从上述药物中选择对此次流感流行株敏感的抗病毒药物,注意区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及早、合理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避免盲目或不恰当地一种药物,造成过度用药、供货紧张等情况。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儿童、老年人、妊娠妇女、重症患者应特别注意,加强监护。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用药管理,保证治疗和预防流感的有效性,从而达到缓解流感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针对具体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问题,推荐如下: 一、抗病毒治疗 1.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 发病48 h 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 h 的重症患者依然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及重症患者,应尽早(发病 48h 内)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如果发病时间超过 48 h,症状无改善或呈恶化倾向时也应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有数据表明,每年冬季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近10%感染致病。 流感病毒简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与粘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病毒中的1科)粘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力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区分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正粘病毒科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一)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一般为球形,也有的呈丝状或杆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衣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附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Reference [22]) 1、核心(core)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负链单股RNA,称为分节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分为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为7个节段。每一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第1~6基因节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RNA polymerase)PB 2、PB1、PA、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第7基因节段编码包膜蛋白,包括内膜基质蛋白(M1)和膜蛋白(M2);第8节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NS1和NS2。流感病毒各基因节段复制后,组装入子代病毒体中,但在组装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衣壳(caspid)核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卷曲包绕在RNA外,并与3种RNA多聚酶(PB1、PB2、PA)一起与RNA节段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即螺旋对称的核衣壳。RNA多聚酶PB1、PB2、PA与RNA的转录有关,核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envelop)流感病毒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和脂蛋白(lipoprotein,LP)两层。内膜基质蛋白M1,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具有型特异性。脂蛋白层是脂质双层膜的结构成分,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基质蛋白M2为镶嵌其中的膜蛋白,形成膜通道,有利于病毒脱壳及血凝素的生成。 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形成刺突(spike),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HA的数量是NA的4~5倍。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谭飞虎,刁小龙,朱玉娟,张尚弟,张连团,祁越,刘卫军,吴頔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tanfeihu52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10485041.html,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1878年首次发现与意大利,目前在美洲、非洲、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广泛发生。禽流感(AI)是由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 ian in fluenza virus,AIV) 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主要在禽类中传播。AI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且临床症状多样。本文主要从AIV的结构特征,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论述了AIV 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禽流感,结构特征,致病机理 引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和疾病综合症。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亚型众多,变异频繁,根据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差异,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发现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其分子机制涉及点突变引起的抗原漂移(Antiyentil drife)和不同亚型毒株同源性产生新亚型所引起的抗原转变(Antiyentic shift)。该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变化从亚临床感染,重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产蛋下降到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于病毒的毒株以及被感染禽的种类,日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禽流感病毒仅有H5和H7了两个血清型可引起高致病力禽流感(High Pathogentic Avian Influenza,HPAIV),以突然死亡和高死率为特征,在火鸡和鸡种引起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可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1 流感病毒的分类 由于禽流感造成的损失巨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分类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ICTV)第六次分类报告(1995年)规定,正粘病毒科分 3个病毒属:A,B型病毒属(Influenza Virus),A,B,C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ne Virus),各属的代表中分别为A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但是习惯上仍将A,B,C型流感病毒都归属亚流感病毒属的3个型[1]。这3个型的流感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在内部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上有很大差异,在致病性和基因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其中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范围最大,危害最大,它可以感染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禽类等,是人和畜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而B,C型流感病毒却只能感染人,所以禽流感可感染人类,引起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005年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确认了第一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例,由于猪既有人类病毒的受体,又具有禽类病素的受体,所以猪可以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并发生重配进而感染人类,这是禽流感病毒传染的最可能途径[ 2 ]。 -1-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抗流感药物研究趋势

抗流感药物研究趋势 张志豪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人类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与疟疾、结核病并列为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三种传染病。世界性流感首次大流行是在1889年-1890年,最先发现于俄国中亚的布哈拉(今乌兹别克),先传到彼得堡,再传到西欧,一年内席卷全球。德国某些城市发病率达40%-50%。 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病死率0.01%。 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国外认为7月发源于香港,7月-8月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其后播散于世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仅法国就死了4万人。医疗条件最好的美国,1934年-1966年32年间流感死亡数亦达51.2万人,平均每年1.6万人。 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family)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的抗原性不同可以将其分为A、B、C三型。流感病毒A型和B型属于流感病毒属,而流感病毒C型属于流感病毒C属。A型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禽、猪、马等,存在禽类的流感病毒又称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因此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属于A型流感病毒;B型和C型则主要感染人,从猪中也曾分离到。 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纤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抗原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亚型。 流感病毒中重要的结构蛋白有以下几种: 1.镶嵌在病毒囊膜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糖蛋白与流感病毒结合宿主细胞,感染宿主细胞有关。 2.同样镶嵌于病毒囊膜上的少量的M2蛋白,这是一种PH依赖的质子通道,与宿主细胞中流感病毒遗传物质的释放息息相关。 3.位于囊膜之下,基质层中的M1蛋白。 4.核糖核蛋白符合体中,与负链RNA相结合的核蛋白NP和3种聚合酶PB2、PB1、PA。 这几种蛋白与流感病毒的复制,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就要从这几类蛋白着手,了解其结构与功能,挖掘其潜在的抗病毒位点。 1865年巴斯德认识到他称之为“病毒”的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病因。另一位德国细菌学家保罗·埃尔利希,杜撰了“魔术弹”这一短语用于描述他自己的伟大目标——发明特定药物来杀死引起特定疾病的细菌但不杀死患者。1910年埃尔利希发明了非那明,这是最初治疗梅毒的特效药,但副作用也十分可怕。 而后,1932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吉哈德·多玛克,发明了基于硫元素的化合物,它能杀灭引起血中毒的致命链球菌。在之后十年中,医生们能够从一大批新“磺胺”制剂中进行选择,足以对付很大范围的感染,从产褥热、肺炎直到淋病、脑膜炎。一次令人惊奇的偶然,盘尼西林出现了。1920年代,苏格兰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葡萄球菌被培养皿上的一块霉菌所摧毁——这次偶然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 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 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 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 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I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 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

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o),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 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 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 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 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 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 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选择在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中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开展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h)动物亚急性,长毒实验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测定动物亚急性、长毒性质,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基本方法: ①小白鼠的灌胃法

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专题笔谈?病 毒 感 染 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100029) 安 菁 林江涛  流感病毒是研究最早的病毒之一,主要原因与流感的严重危害有关。流感发作快、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可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全球范围的流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从19世纪以来,已出现四次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最严重的一次(1918~1919年)全世界死于流感的人数超过20万。几十年来,人们作了大量的工作,试图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从机理上揭示流感病毒感染性与致病机制,以研究有效的防治(如监测、疫苗)手段。 1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RNA病毒。依据其核蛋白(NP)抗原性的差异分成A、B、C三型,这三个型分别在基因组结构、多肽组成、感染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流感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包膜分内、外两层。内层包膜由基质蛋白M1构成,M1在颗粒核蛋白体(vRNP)的胞质、胞核间的有序转移及病毒体的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外层包膜由一脂质双层构成,其上面嵌有三种病毒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的蛋白质H A、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的蛋白质NA和基质蛋白M2。包膜内为病毒基因组与病毒RNA聚合酶亚单位P B1、P B2、PA以及NP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结构,称为vRNP,具有依赖RNA的RNA 聚合酶活性。 流感病毒基因组由7个(C型病毒)或8个(A、B 型)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构成,每个RNA节段的两端都有相对保守的非编码序列,如5′端存在13个核苷酸,3′端存在12个核苷酸,且5′端与3′端反向互补形成锅柄结构。这些结构参与病毒vRNA的复制和mRNA的转录,在RNA聚合酶结合活性、启动子活性、poly(A)化作用以及激活核酸内切酶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流感病毒复制、转录、包装的重要调控成分。每个RNA节段包括至少一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如:A型流感病毒的各RNA节段及其编码的病毒蛋白为RNA1-P B2、RNA2-P B1、RNA32PA、RNA4-H A、RNA5-NP、RNA6-NA、RNA7-M1和M2、RNA32PA、RNA8-NS1和NS2等。 2 流感病毒的复制及调控 流感病毒大多在宿主细胞核中复制其基因组,通过质膜或细胞器膜芽生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流感病毒基因组为负链RNA,与具有活性的转录酶复合物和其他负链RNA病毒相同,vRNA、cDNA和cD2 NA转录形成的RNA均不具有感染性,只有形成RNP并转染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起始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流感病毒侵入宿主细胞依赖于H A的凝集素位点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的结合。H A介导病毒包膜与内体膜的融合,使病毒壳衣壳释放进入胞质。流感病毒的脱壳与内体的低pH环境引发的病毒核衣壳结构改变有关,但低pH诱导核衣壳结构改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当病毒脱壳,vRNP在ATP供能的条件下,很快通过宿主细胞核孔复合物(NPC)向核内转运。vRNP向宿主细胞核内转运的调控与NP 和胞质因子NPI21、核转运受体、Ran(T C4)及P10 (NTF2)有关。只有当vRNA与NP同时存在时,vRNA 才可转运到细胞核内。流感病毒蛋白的合成分两个时项。NP、RNA聚合酶亚基和NS1在感染后最初2~3小时即生成。其他蛋白质如H A、NAM1、M2和NS2合成较晚。病毒蛋白的合成可能受到病毒mR2 NA向核外运输的调节,并可能与病毒蛋白NS1的功能有关。对病毒蛋白合成时间的控制在病毒感染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病毒核衣壳的组装、vRNP的成熟和释放等相关。流感病毒在特定时间内合成的蛋白成分均要通过宿主细胞的介导进入核内以完成vRNP的组装。构成vRNP的主要蛋白成分是NP,为子代vRNA的合成所必需,在RNA复制的同时,子代vRNA随即与NP形成具高级结构的子代vRNP。病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一、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1、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 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病毒习题2呼吸道病毒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等。 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NP和MP)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HA(血凝素)和 NA(神经氨酸酶)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NA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麻疹迟发性脑炎和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 ,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抗肿瘤新药

抗肿瘤新药及抗肿瘤分子筛选模型综述 目前,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但抗肿瘤新 药研发是不断更新,有中药,也有西药。长期大量的临床证明 ,西医 西药治疗肿瘤虽然效果较好,但副作用较大。外科手术适用于某些局 部性肿瘤早期和中期的治疗,但多数病人靠手术治疗是不能防止肿瘤 的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放、化疗虽然有相当高的治愈率 ,但是常引起 如骨髓抑制、免疫低下等毒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化疗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正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正要寻找抗肿瘤新药。 紫杉醇(paclitaxel )是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Taxus )植物的 树皮中提取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 它是一种新型的微管稳定剂,具有 独特抗癌活性。它在乳腺癌、肺癌、白血病、胃肠道癌及介入治疗后 的血管再狭窄等治疗上有令人鼓舞的疗效。紫杉醇由于资源匮乏和水 溶性低的问题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其基本结构由浆果赤霉素皿 (baccatin 皿)和连接其13位碳上一苯丙氨酸衍生物构成(图1)。 图 1 紫杉醇化学结构 Fig. 1 Stucture of paclitaxel (taxol) C-ISft 恻链

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胞微管(Microtuble),通过与微管蛋白N端第31位氨基酸和第217~231位氨基酸结合,诱导和稳定微管蛋白聚 合,抑制其解聚,增加聚合程度,使维管束不能与微管组织中心相互连接,将细胞周期阻断于G/M期,导致有丝分裂异常或停止,阻止癌细胞增殖。生产紫杉醇的方法主要有4种:1.从植物紫杉树皮中提取2.半化学合成法3.植物细胞培养提取4.微生物培养提取。虽然紫杉醇具有独特抗癌活性但是也发现有副作用: a.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剂量限制性毒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往往表现很严重.b.神经毒性.表现为肢体麻木、触觉丧失、伴有疼痛性的感觉异常等 c.过敏反应。主要表现是呼吸急促、低血压. 个人认为该药物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只是着眼于细胞增殖,并无特色,制剂工艺往往采取原药研末等落后的加工方法,副作用较大-通病,且由于资源匮乏和水溶性低的问题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下面综述抗肿瘤分子筛选模型: 最近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以生物靶分子为基础进行抗肿瘤药物化合物的筛选模型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如何利用筛选模型快速、高效地寻找作用于特定靶标的药物,是目前药物研究的重要问题.过去的抗肿瘤药物大部分是考虑增殖,破坏增殖过程中必要的物质特别是DN为靶点,但最近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研究发现DNA G四 链体结构是一个基础分子被识别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 其作用机理是能够诱导使DN形成G-四链体结构或者是某些化合物与 G-四链体特异性结合之后稳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抗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 流感病毒是一种负螺旋单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s,NP)及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s,M1)的抗原决定簇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三类:甲型(A)、乙型(B)、丙型(C)。流感病毒颗粒结构大致相似(如图1),自内而外可分成核心、基质蛋白以及包膜三部分。病毒子通常呈圆形,长丝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有八个RNA节段,负责编码十种蛋白,包括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酸性蛋白(PA)、碱性蛋白1(PB1)、PB2、核蛋白(NP)、基质蛋白(M1)、离子通道蛋白(M2)、非结构蛋白(NS1)、核输出蛋白(NEP或NS2)。此外,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还有线粒体靶向的寡聚PB1-F2蛋白[1],报道其与细胞凋亡以及病毒毒力有关。这些病毒RNA片段同NP 结合并缠绕形成病毒核糖核蛋白体(vRNP),vRNP再与三聚的RNA聚合酶(PA、PB1、PB2)结合形成核糖核苷酸,负责RNA的复制和转录,这种结合模式确保了病毒RNA对于核酸酶保持敏感。丙型流感病毒只有七个RNA节段。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为流感病毒高频率基因重配提供了条件。病毒核心被外部的脂蛋白膜包围,在脂膜上有基质蛋白M1,其是病毒颗粒的主要蛋白,并通过化学键结合到vRNP。M2蛋白为具有离子通道活性的跨膜蛋白。乙型流感病毒缺乏M2蛋白,但是一种叫做BM2的蛋白可以起到类似M2蛋白作用。病毒最外层的包膜是包裹基质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该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膜表面具有两类非常重要的“刺突”,即两种糖蛋白,HA和NA。乙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相对简单,仅有一种HA 和一种NA。对于甲型流感,根据病毒表面抗原HA及NA的不同,其可进一步细分为16个HA亚型(H1 ~ H16)、9个NA亚型(N1 ~ N9)[2]。 图1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3]

流感病毒药物作用机制最新进展

流感病毒作用机理及抗流感药物研究进展 S1130556 田玉伟 摘要:流感病毒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应对流感病毒的主要方式是疫苗和药物治疗。对可能大规模爆发的流感疫情来讲, 药物治疗是最好的控制流感病毒传播的手段。本文主要从流感病毒致病机理及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最新进展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感病毒;抗病毒作用机制;抗流感病毒药物;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za vir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influenza virus agent Abstract : Influenza is a major threat to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Vaccines and antiviral agents are two main options available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influenza virus, while anti-influenza agent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preven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highly contagious virus and to treat the epidemics of disease. In this articl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action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these anti-influenza virus agents were reviewed. Keywords: influenza virus ;anti-viral mechanism;anti-influenza virus agent; 1 流感病毒生物学结构 流行性感冒病毒[1-3](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呈球状或丝状,是一种有包膜和分节段的单链、负链RNA病毒。它可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特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可引起爆发流行乃至世界大流行,并可在动物中引起流行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不引起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 流感病毒的基因由8个单链RNA片段组成,分别为NA、HA、NP、M、NS、PB1、PB2和PA基因。它们编码10种蛋白:膜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1 M1,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3种RNA依赖多聚糖(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 PB1、PB2和PA)离子通道蛋白(Ion channel protein M2)和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1和NS2)。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 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2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物碱,文献报道该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治疗皮肤鳞癌、皮肤基层细胞癌等[25,26]。 219 局部麻醉作用:以脊蛙足蹼、豚鼠皮丘、在体蛙坐骨神经丛及蛙、兔椎管等为实验材料的麻醉实验研究证明,不同浓度的菊叶三七水提醇沉液分别具有明显的表面、浸润及传导麻醉作用。椎管注射,脊髓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现象,有可逆性。其局麻作用强度随着浓度加大而成比例地增强,存在药物浓度2反应依赖关系[27]。 2110 其他作用:菊叶三七还具有明显的镇静、安定、催眠、抗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25]。在坦桑尼亚,Shambaa 部族孕妇服一种该属植物土三七根煎剂用以堕胎[28]。2111 毒理研究:该属很多植物中都含有吡咯啶类生物碱,该类生物碱能使肝细胞RNA酶活性下降,RNA、DNA的合成能力下降,细胞不能完成有丝分裂,从而形成多核巨细胞,坏死与RNA合成减少DNA横向断裂有关[25]。以菊三七碱注射液对大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ip50mg/kg,隔日1次, 6次后动物全部死亡,镜检显示肝脏呈广泛急性坏死;在大鼠亚急性实验中肝脏出血、瘀血、变性坏死,并见肝小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菊三七碱剂量与实验持续时间对肝脏病变的程度有显著影响。大剂量短期使用主要引起广泛急性肝坏死,小剂量长期使用除引起肝坏死外,可引起肝小静脉和肝动脉周围组织增生[29]。也有部分该属植物毒性较低,如小鼠po灵菊七,其最大耐受量大于23016g/kg,相当于成人日用量的512倍,说明其毒性极小,口服安全[24]。 3 结语 菊科菊三七草属部分植物,在民间已经被作为药材使用,且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一方面应注意到该属很多植物中所存在的双稠吡咯啶生物碱对动物和人的肝毒性和致癌作用;另一方面应对除双稠吡咯啶生物碱以外的其他活性成分进行研究。今后应加大对该属植物资源的研究工作为其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广东植物研究所1海南植物志[M]1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41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1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1第四 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 [3] 唐世蓉,吴余芬,方长森1菊叶三七抗疟成分的提取鉴定 [J]1中草药,1980,11(5):19321951 [4] Russell J,J ameset N,Mabry B,et al113C2NMR Spectros2 copy of pyrrolizidine alkaloids[J]1Phytochemist ry,1982, 21:43924451 [5] 袁珊琴,顾国明,魏同泰1菊叶三七生物碱成分研究[J]1药 学学报,1990,25(3):19121971 [6] Helmut W1Two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Gy nura scan2 dens[J]1Phytochemist ry,1982,21(11:2767227681 [7] Erhard R,Alexandra E,Helmut W1Pyrr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Gynura divaricata[J]1Planta Med,1996,62(4):3861 [8] Mat heson J R,Robins D J1Pyrr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Gy2 nura sarmentosa[J]1Fitoterapia,1992,63(6):55725611 [9] Ferdinand B,Christa Z1Naturally occurring terpenoid deriv2 atives[J]1Phytochemist ry,1977,16:49424981 [10] Jong T T,Chou H,J u Y1An optically active chromanone from Gy nura f ormosana[J]1Phytochemist ry,1997,44(3): 55325541 [11] Lin W Y,Kuo Y H,Teng C M,et al1Anti2platelet aggrega2 tion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 s from t he rhizome of Gy nura j aponica[J]1Planta Med,2003(69):75727641 [12] 胡 勇,李维林,林厚文,等1白背三七地上部分的化学成 分[J]1中国天然药物,2006,4(2):15621581 [13] 卓 敏,吕 寒,任冰如,等1红凤菜化学成分研究[J]1中 草药,2008,39(1):302321 [14] Lin W Y,Teng C M,Tsai I L,et al1Anti2platelet aggrega2 tion constituent s from Gy nura elli ptica[J]1Phytochemis2 t ry,2000,53(8):83328361 [15] Takahira M,K ondo Y,Kusano G,et al1Four new3a2hy2 droxy spirost252ene derivatives from Gy nura j aponica Makino [J]1Tet rahed ron L ett,1977,(41):3647236501 [16] 李丽梅,李维林,郭巧生,等1白背三七化学成分研究[J]1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1821191 [17] 孙凤英,刘晓秋,孙彤伟,等1菊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1中草药,1992,(2):10221041 [18] 张铭龙,刘文彬,李星元,等1菊三七生物碱的提取以及类 似物的药理活性比较[J]1吉林中医药,1998,4:352381 [19] 李成章1紫背三七止血作用的实验观察[J]1中药通报, 1985,10(9):42624291 [20] 刘贺之,庞 健,王增岭,等1菊三七与参三七对血小板超 微结构影响的研究[J]1药学学报,1982,17(11):80128031 [21] 林 菁,林建忠,李常春,等1红番苋水提物的抗炎作用 [J]1福建中医药,1996,27(2):232241 [22] Zhang X F,Tan B K1Effect s of an et hanolic extract of Gy2 nura p rocumbens on serum glucose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levels in normal and streptozotocin2induced diabetic rat s[J]1 S ingapore Med J,2000,41(1):92141 [23] 胡 勇,李维林,林厚文,等1白背三七地上部分降血糖作 用研究[J]1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1):552581 [24] 刘 莹,徐向进,陈明珠,等1灵菊七的急性毒性与降糖作 用研究[J]1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21(5):34023421 [25] 史清水,袁惠南1菊三七研究概况[J]1中草药,1991,22 (8):37723801 [26] 林启寿1中草药成分化学[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 [27] 刘学韶,刘希智1菊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J]1中草药, 1987,18(6):212241 [28] 余国奠1东非的堕胎和利分娩药用植物[J]1中药通报, 1982,7(5):6281 [29] 刘宝庆,马晋渝,王旭东,等1菊三七碱对动物肝脏毒性的 实验研究[J]1中草药,1984,15(1):272291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顾琳娜1,顾 昊23 (11湖州市药品检验所,浙江湖州 313000;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 100020) 摘 要: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发现许多天然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肿瘤药理学研究的发展,针对细胞和分子靶点的天然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 3收稿日期:20082082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