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与灾害

旅游与灾害

旅游与灾害
旅游与灾害

旅游与灾害

——四川地震后旅游业恢复与发展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如何进行地震灾后的旅游重建,如何考虑当今和未来四川地震灾区旅游业

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只有对这些有了

明确的认识与规划并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才能使四川震后旅游恢

复与开发不走错路,形成具有特色的“四川灾后旅游恢复与开发

模式”

关键字:四川地震、旅游业、灾后重建

1.案例地特征

1.1区位与人口

四川位于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最大跨度1075km,南北最大跨度921km,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北连青海、甘肃、陕西,在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现在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图表 1 A-四川省

四川省管辖1个副省级城市、17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区(县、自治县、县级市),也是中国资源大省、经济大省,西部第一人口大省,截止2010年人口达到80418200人,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男女比(以女性为100)为103.14;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少数民族人口4907951人,约占6.10%。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其次按人口数依次为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四川居住着汉族、藏族、羌族、彝族、回族等民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

1.2经济与文化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1026.7亿元,增长15%。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633元,增长15.9%。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分别增长15.8%和20.5%。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3.91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6.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991.4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375.54亿元,增长10.5%。与全国相比,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2个百分点,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继续领跑经济大省、位居全国前列,继续保持追赶跨越的较快发展势头[2]。

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7.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3%、70.0%和2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33元,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4:50.5:35.1调整为14.2:52.4:33.4。

2011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4亿元,增长30.9%;其中税收收入1537.0亿元,增长30.2%。地方公共财政支出4673.8亿元,增长9.8%。

四川主要有四个文化区组成:巴文化区、蜀文化区、攀西文化区、川西高原。在四川文化中,川剧是很具特色的。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绝技丰富,如托举、开慧眼、变脸、喷火、藏刀等,令人叹为观止。

在四川文化中,还有一些其特有的社会习俗,有俄加、吉缩、缩尔等,由于少数民族众多所以其社会习俗也各具特色,同时各民族在发展中又不断的融合,创展了新的文化。

1.3自然环境与资源

四川省,被称为“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其中,旅游资源在我国各省中尤为突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

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14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03处,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6处。

2.现象描述

2.1地震损失

四川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特有的地质特点,导致四川是我国地震的高发地区,尤其是2008年四川地震最为严重和最具代表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是已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据报道,此次地震对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也造成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此次地震共造成阿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地区的生态旅游景区经济损失339612.05万元,分别为阿坝80450.09万元、成都8227.04万元、绵阳181743.58万元、德阳21084.4万元、广元46442.2万元、雅安1664.74万元。据介绍,这次特大地震的主震区,是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该区域共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座,省级森林公园14座。大地震发生后,全省的生态旅游景区景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汶川卧龙、青川唐家河、平武王朗等由于山体塌方,通往这些景区的道路断裂受阻:彭州白水河、银厂沟,北川小寨子沟及猿王洞,安县千佛山等生态旅游景区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2.2 震后旅游恢复与开发

在对四川进行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中,重点恢复和发展旅游业被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提出要对灾区进行旅游开发,形成以地震知识普教育普及和抗震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地震遇害人员的哀思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各地积极寻找锲机,修复原有景区并根据此次地震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建设,完善旅游休闲与接待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如阿坝州汶川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另外一些地震遗址被开发成新旅游景点,如唐家山堰塞湖、小鱼洞大桥遗址等。各地对震后旅游恢复和开发的努力,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现象分析

3.1震后特殊旅游资源开发(黑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四川管理职业学院的杨方琳在《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探析》中指出“地震痕迹并不都适合开发有些地震痕迹对人类来说不但不能开发反而具有危害,要对震后遗迹进行可行性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的徐全利在其《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路线设计的可行性——以“5.12”汶川大地震遗址为例》一文中指出“1、旅游者有进行黑色旅游的动机需求2、政府的支持及企业资金的运营为黑色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3、灾难经济学为灾难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达国家黑色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5、通过黑色旅游开发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对灾后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舒代宁在其《汶川地震灾后旅游重建思考》一文指出“灾后旅游重建首先必须搞好规划。规划应以民生为重,逐年恢复重建,以旅游业生产能力的恢复和重建家园为本,目标明确,既要重视恢复重建,又要考虑发展提高。”“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进行了全面安排,提出了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提出了灾后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措施及规划实施保障要求。”“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是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纳入《总体规划》之中。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

杨军在中国旅游报上发文《5·12”大地震灾后重建与中国旅游业发展》指出“震后遗迹、遗物和遗存都是灾难的象征,但从长远来看,若对其进行有效的旅游规划与利用,则完全可以变为灾后旅游发展的一种独特旅游资源,为灾区的恢复与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3.3把旅游业作为灾后优势产业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舒代宁在其《汶川地震灾后旅游重建思考》一文指出“旅游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的依据:一是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二是资源条件和市场基础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是灾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四是国际国内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成都出席了四川旅游业重建规划指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正式启动了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会后,记者对邵琪伟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邵琪伟也提出了以上四点依据并作了阐述。

在2008年6月27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灾后旅游重振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旅游业在灾后重建中的定位、启动方式和推进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重视灾后旅游业的振兴,尽早尽快启动旅游市场,将灾后重建视为旅游业的新起点,把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优势产业,成为与会者的共识。(中国旅游报)

3.4改变传统旅游开发出发点

西南民族大学的徐全利在其《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路线设计的可行性——以“5.12”汶川大地震遗址为例》一文中指出“,旅游的种类日益多元化,旅游者的个性化、体验化需求也日益突出,各具特色的“专项旅游”项目迅速成长

为一个个利基市场,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和追捧”“人们并没有满足于在常规旅游中寻找愉悦性的旅游体验,开始倾向于以不同于常规的专项旅游——“另类旅游”的形式挑战自我,追求悲壮性的旅游体验,寻求全新的旅游经历”

李晓莉(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黑色旅游开发案例分析与启示一以汶川为例》中指出“黑色事件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历史上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和持续的吸引力,这也是与其他产品相比较的优势。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伟大的抗震精神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4.现象感受

4.1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开发建设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如何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估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如何进行地震灾后的旅游重建,如何考虑当今和未来四川地震灾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只有对这些有了明确的认识与规划并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才能使四川震后旅游恢复与开发不走错路,形成具有特色的“四川灾后旅游恢复与开发模式”。

在对四川旅游开发于建设前要进行科学性的调查,并根据不同地区与不同的震后遗迹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与专家规划,进行有差别的开发建设,不可一条标准通行。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4.2选择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在对四川震后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中,要选择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能够很好的与四川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相结合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

4.3 适当的感情定位和教育定位

在进行灾后旅游开发的同时,应该结合上述受地震影响的旅游者心理,发挥“旅游愉悦信心、抚慰心灵的功能,探索开展与心理救治相结合的旅游疗养休闲活动,推动部分受灾者尽快走出劫后余生的心理阴影”。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当前恢复,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四川旅游的形象。

4.4 坚持政府主管理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黑色旅游因其特有的敏感性和风险性,一旦把握不当容易带来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伤害当地社区感情和影响当地旅游形象。因此,在对四川震后开发建设中政府应加强监管,协调旅游开发中各方利益关系,引导开发者把握正确方向。

5.结语

旅游业的恢复重建与开发,涉及众多方面,尤其要注意协调旅游地各旅游利益相关方,在开发中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综合各方考虑,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已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