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1.3 物质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学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

预习导学:

预习提示 1. 先由学生用15分钟预习课本P14-P17,并完成以下7个家庭实验

2. 化学变化的观察(观察实验的方法):

(1)变化前观察: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2)变化时观察:反应条件(加热、点燃等);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 或沉淀)

(3)变化后观察:有几种物质生成;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一、请家里完成下列实验

二.请仔细观察实验,认真填写表格 实验名称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

⑤火柴梗燃烧

⑥纸燃烧

⑦蜡烛燃烧

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有没有区别 如果有,区别是

三、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变化.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物理变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我们日常看到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实验名称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①纸片撕碎

②水的结冰

③石蜡熔化

④玻璃破碎

①②③④⑤⑥⑦交流讨论: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能不能通过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断判物质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

四.开心当堂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制成冰 B.菠萝榨汁 C.食物腐烂 D.蔗糖溶解

2.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A.葡萄酿酒

B.食品发霉

C.水分蒸发

D.煤气中毒

3.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镁带逐渐变短 D.有白色固体生成4.下列过程中,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 煤气燃烧

B.石蜡熔化

C.铁锅生锈

D.大米酿酒

5.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C.只有状态发生变化D.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1)颜色的变化(2)状态变化(3)发光(4)放热(5)其他物质生成(6)生成沉淀(7)有气体放出

A.(1)(3)(5)(7) B.(2)(4)(6)C.(1)(5) D.(5)

7.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B.试管破碎C.火药爆炸 D.玻璃破碎

8. 生活中经常看到下列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米酿酒

B.家庭自制冰块.

C.水变热沸腾产生水汽.

D.用苹果榨苹果汁

9.下列各组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固体物质加热后全部变成气体(2)粮食酿成酒(3)爆炸(4)碘的升华(5)植物的光合作用

A.(1)(2)(3)(5)

B.(2)(5)

C.(2)(3)(4)(5)

D.(5)

10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B.有新物质生成

C.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

D.有气体放出或颜色变化11、下列过程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A.利用炸药爆炸开山炸石 B.利用煤燃烧发电

C.利用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D.利用水力发电

12、世界万物都在变化,下列各图所示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试衣服晾干

B、带火星木条复燃

C、食盐水的蒸发

D、灯泡通电发光

13.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14.为保证某些玻璃仪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下

列仪器经过磨毛处理的是( )

15.某同学做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下,其中操作有错误..

的是( )

1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19. 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⑴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⑵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⑷溶解溶质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

(06)(1)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实验室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

按照最少量取用,液体取用______,固体______.

(3)液体药品通常盛放于中

(07)下图中A、B、C、D、是一些保存药品的试剂瓶.请把下列常见试剂的序号填写在各试剂瓶下面的括号内 A .NaOH 溶液 B.大理石 C.稀硝酸 D.浓硫酸

()()()()

(08)(1)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4)量取8mL的水用____。

(10)(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量筒可用来____________ 。

(3)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4)在化学实验中,可以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06)下列成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花香四溢(07)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观察到的现象,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酒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少

B. 鸡蛋清受热后变成块状

C. 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

D. 面包发霉

(08)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 磨杵成针 B.积土成山 C.木已成舟 D.百炼成钢

(08)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A. 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镁粉用作烟花和照明弹 D.铜丝用作导线

(09)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天河酒业用粮食酿酒B.三国古街亭遗址上的箭头生锈

C.鸳鸯玉制成夜光杯D.祁连山公司用石灰石和粘土制水泥

(10)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菠萝榨汁 D.透水砖渗水

(10)“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言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较大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好 D.化学性质稳定

(11)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瓷碗破碎 B.火柴梗折断 C.食物腐烂 D.石蜡熔化

(12)物质世界丰富多彩,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呼吸作用 D.粮食酿酒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学习时间:3月22至23日内(两小时完成) 学习导读 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 (2)提出;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 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 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 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 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 t=N0. λt”(N为种群的大 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 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 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的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 4.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一、课前预习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而且还伴随________的变化,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中:(1)火药爆炸 _ _______;(2)汽车轮胎爆炸____ _____;(3)水能结冰______ __; (4)铁会生锈_________;(5)酒精具有可燃性_____ ___;(6)常温下水是无色液体。 二、自主体验 1.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B.自行车生锈C.牛奶变酸D.电灯发光 4.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硫是淡黄色固体B.硫受热会融化 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5. 下列图示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6.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7.电灯可以照明,但在停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点燃蜡烛照明,请你就这两种照明方法,从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找出二者3个方面的差异: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我检测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菜刀生锈 B、衣橱中放置卫生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C、食物腐败 D、天然气燃烧 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 B、食物腐败 C、冰融化 D、钢铁生锈 3、下列叙述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4、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 5、硫在氧气中燃烧,最能说明了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比空气中燃烧更旺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1)钢铁生锈(2)铝箔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3)红磷可以燃烧 (4)纸张燃烧 四.链接中考 1. 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的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它在水面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请你归纳出这种金属四点性质。 ⑴;⑵;⑶;⑷。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16 2 2 100 160 ÷ 8 = 20 200 ÷ 20 = 10 320 40 40 5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 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65-69内容。 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0分钟后进行检测。三:检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用适当的→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二、种群增长曲线两曲线的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图形成条件理想状态:

1、和充裕 2、气候适宜 3、没有等现实状态: 1、和有限 2、种群密度 3、天敌数量增加等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和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数量变化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增长种群数量在K 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率增长率曲线图不变0~1/2K,增长率逐渐增大;1/2K~K,增长率逐渐减小K值无K值有K值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自然种群共同点都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都只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中的增长问题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食物、、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有害动物;注意: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不应在K/2时才采取措施,应在数量还未明显增多时就采取措(2)保护和利用;(3)拯救和恢复。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白泥井郑国洲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案执笔:赵敏敏审核人: 时间:2013年 6 月10日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基本目标: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中层目标: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发展目标: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难点】能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预习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8《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部分,完成下列内容:1、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_______的改变、放出_______、生成_______等。 交流、展示: 你在预习中有哪些困难或疑问?请写出来。 【导学释疑展示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本节内容。 温馨提示:注意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 提问:在刚才活动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说一说: 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吗? 接下来,我们再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和前面的实验有什么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的 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 他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液态的水 2 块状胆矾粉末状胆矾 3 蓝色的硫 酸铜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4 颗粒状石 灰石等二氧化碳气 体等

商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商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一、自学提纲: (自学教材P93页例5,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3)把第2、3、4、5栏分别同第一栏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 自学检测: (1)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有什么变化?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起了什么变化? (3)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5 ÷ 9 =() 300 ÷ 10 =() 450 ÷ 9 =() 150 ÷ 10 =() 900 ÷ 9 =() 30 ÷ 10 =()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2倍, 商()10倍;商()2倍;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5倍, 商()2倍;商()5倍。 3、找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了几倍。 4、A: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16 () 160 ÷ 8 =() 320 () B:说一说:这题中,什么数发生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C、学生总结: 这题中,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被 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 6 二、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抢答游戏:(游戏规则:全班分成四大组,一组当评判;其他三组分别代表:不变、扩大和缩小;老师出题,学生判断后相应的组的同学站起来。)根据题意,判断下列各题的商是扩大、缩小和不变。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4倍,商()。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8倍,商()。 (3)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也扩大4倍,商()。

导学案,积的变化规律

最新资料推荐 导学案,积的变化规律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班级姓名评价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P51例3及练习九1、2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 习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一、自主学习1、完成下列两组计算,看看有什么发现?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积8 x 4 = 25 x 160 = 40 x 4 = 25 x 40 = 20 x 4 =

25 x 100 = () x 4 = 25 x() = 学生表述 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 、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友情提示: ()()。 提高练习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 x 48 = 17 x 12 = 26 x 24 = 17 x 24 = 26 x 12 17 x 36 =二、、合 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根据8 1、根据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 50= 32 50= 8 8 25= 64 50= 2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8 24=432 (18 2) (24 2) = (18 2) (24 2 ) = 105 45= (105 5) (45 5) = (105 3 ) (45 3 )= 概括规律: ()三、过关检测: 1 、这些题你都会算吗?试一试。 53 = 503 = 5003 = 5030 = 50030 =你发现了 什么?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 观察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就扩大倍、倍。 (积扩大的倍数和因数扩大的倍数相同)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 最新资料推荐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陕西彬县范公中学闫翠红 一、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 三、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 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 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 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 情境,让学生感受活 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 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用数学语言揭示 生物学问题时,要充

人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能区分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和整理相关信息,尝试用化学知识认识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及判断表现出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变化的区分体会学习化学的有用性,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体会学习化学的有趣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学习难点: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将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由于当___________发生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_________。 4、我们在生活中了解了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乙醇(俗称酒精)可作______,石墨可用于__________。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_____决定的,同时物质的用途又可以反映出物质的 _________。 课内探究 一、知识链接 1、情境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等小实验,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 2、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怎样认识区分我们身边的变化呢? 3、在上述那些变化中能表现出物质的哪些固有属性?我们该如何认识物质的性 质? 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 a.观察你身边的这些变化并注明类别 天然气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锯条、小刀生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无穷的音乐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2.doc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2、说明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知识梳理: 一、a r型曲线 ⑴形成条件:食物(养料)和▲种群数量 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2)发生时期:①实验室条件下; 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3)种群丿型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是(后代屮第F代的数 种群增长的J型顒 量表达式):_____________ 0 (4)特点: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二、“S”型曲线: (1)形成条件:______ 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考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种群数量 (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为 ______ 时增速最快,K时为________ o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 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 _____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种群增长的s型器廖 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木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 值。 三、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住 I 生存斗争中被灌汰的个体数) “J”型典线£(环境容纳量) 时间 2、列表比较

原来的环境容纳疑、新的环境容纳 ( ) be 时间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的原因 、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坏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 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 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 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I川、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 (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荊及种植业屮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随堂自测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一观察研究对彖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止 B.观察研究对象一提出合理假设一检验和修正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彖->提岀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D 观察研究对象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正一提出合理假设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种群数量

九年级化学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设计者:刘家权审定人:涂永鸿 姓名:日期: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中描述分析现象的方法,概念学习中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真观察实验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习难点:准确的观察并描述以及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观察并分析实验: 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阅读P7填空 实验(填序号) 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物质的,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 实验 (填序号)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发生了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方法是看该变化中。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等,化学变化常表现为、、等,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常伴有的现象是、、等。 例1: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使红溶液褪色、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灯泡发光、干冰升华 例2:冰融化是什么变化?;物质变色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放出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物质溶解一般是什么变化?。 二、交流讨论: 1.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氧气变为液态后变为淡蓝色;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升温后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 2.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 能否通过现象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3: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量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镁条消失了 三、自我测评: A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结成冰 B.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湿衣服晾干 A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 B.玻璃破碎 C.木材燃烧 D.光合作用 A3.下列短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蜡炬成灰 C.海市蜃楼 D.木已成舟 A4.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 A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周村学区第一小学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扩大商逐渐缩小;除数不变被除数逐渐扩大商也逐渐扩大的变化规律。 2.掌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除法的简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 教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 同学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十分厉害,他一会儿变成一只鸟飞上天,一会儿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可无论他怎么变。二郎神总能一眼看出他的原形。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探究被除数或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把200颗糖平均分给2人、20人、40人,每人得几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分的人越多,每人分到的就越少;反之,分的人越少,每人分到的就越多。 生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生3: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也就是被除数不变,生:除数乘上(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上)几。(板书) 2、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160÷4=40 160÷40= 160÷20= 160÷16= 过渡:师:同学们好棒,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这么有价值的规律。 3、乐乐:我也带了些大白兔奶糖给大家分享,正好分给8个组而没有剩余,你们猜我带来了多少颗?(至少每组要4颗) 师:”瞧,乐乐给你们出了难题,能猜到吗?把你认为的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写算式) 反馈:谁先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8÷7=4(至少每个组要4颗) 56÷7=8 112÷7=16 …… 师:根据这些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我发现当除数不变时,商是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规律)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4、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24÷3=8 240÷3= 120÷3= 48÷3= 过渡:想一想:商会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那什么情况下,商会保持不变呢?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关,来完成下面表格。 [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5、出示下表: 被除数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商 自学提示: (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高一生物导学案14——————————种群数量变化(一)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014-4-29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前提问】 1、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某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调查草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注意遵循_____________原则。 【课堂教学】 自学知识点一: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含义:在 条件下的种群,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 ”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在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t 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N 0表示 ;N t 表示 λ表示 t 表示 思考讨论: 当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0<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 检测知识点一: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 1.3 N 0 B. 1.69 N 0 C. 2.3 N 0 D .5.29 N 0 自学知识点二: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的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 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 ,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 量,又称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 (1)一开始AB 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 (2)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 (4)CD 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分析B 点和D 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 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D 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6)D 点达到最大值K 值,K 值的含义是(7)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图 检测知识点二: 1、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增长速率 时间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4.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判断。 学习难点: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自主学习: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合作探究: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阅读P6~P7 课文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1)以上四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 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3.归纳小结: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过风楼镇中心小学韦全俊杨秀琴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93-9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2、在学生完成观察、比较探索活动基础上组织交流,灵活运用商的 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吧。 2.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根据故事,引出三个算式,并板书。.

①6÷3=2(个) ②60÷30=2(个) ③600÷300=2(个) 请同学们比较①②,说说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商哪些变了?哪些没变?怎么变得? 请同学们比较②③,说说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商哪些变了?哪些没变?怎么变得? 2.同位互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板书小结。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几倍,商不变。 3.学生齐读规律。师质疑:如果我从下往上观察,又有什么规律呢? 4.指名回答.师生小结,进行板书: 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几倍,商不变。(板书) 5.你能将这两个规律总结成一句话吗? 6.指名概括。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7.出示书本93页的例5。 放手让学生分别观察每一组习题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8.师引导总结。 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商也跟着变。 被除数变,除数不变,商也跟着变。 9.商的变化规律和不变规律对比。 三.学以致用。 1.师:让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屋吧,看看这节课我们又增长了哪些智慧? 2.师出示找规律填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答案,并说出是怎么想的,学生互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原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原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进行验证。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几),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评价任务:任务一:通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任务二: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任务三: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资源与建议】 1、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整体概括规律;验证规律,到最后的应用规律。 2、教学流程:主题引入--问题探究归纳总结--课堂小结 3、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俩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4、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附: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反思环节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么?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班级姓名 【学习要求】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知识纲要】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1)用数学方程式表示:n代以后细菌的数量N (2)请将该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填入下表,并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 数学方程式的优点:科学、准确; 曲线图的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 t表示;λ表示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又称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意义 有害动物、野生动物资源的和利用,濒危动物的拯救和。 【例题精析】 〖例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答案 B 〖例2 〗右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 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 解析: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对于小球藻来讲是可以无限制的增长,并且其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加的,其增长曲线属于“J”型曲线,所以符合丙图的曲线;鸡每天只能产一枚鸡蛋,在数量上增长的速率是不变的,所以应该属于甲图所示的曲线;竹子虽然是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生长,也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这涉及到植物水分运输问题,其增长率是先增后减,为“S”型曲线,应该与乙图相似。答案 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