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用技术新课标准

通用技术新课标准

通用技术新课标准
通用技术新课标准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课程价值

技术学习领域设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这里,通用技术是指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更为宽泛的通用技术,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意念的表达与传递。信息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第三部分通用技术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的模块结构

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其余均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教学时间为36课时。

1.课程的模块结构图

2.关于课程模块的说明

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及专题,如“设计的优化”“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和先进文化,是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价值。此外,技术设计还具有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迁移性大、实施条件灵活等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技术与设计2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建议在高一年级学完“技术与设计1”后开设。

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选修模块7个,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建议在高二年级开设。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的6个研修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每个专题18课时,选修2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该模块的专题选择及内容确定考虑了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因此,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开设,而且城市中学也可以选择专题开设。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建议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当代技术产品、学习和使用具体技术的机会,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上述选修模块中,建议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列为学校优先开设的选修模块,农村学校要同时考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齐选修模块,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选择空间。

3. 关于修学课程模块的建议

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共获得8

个学分。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职业技术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证书,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二)关于课程标准结构的说明

《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通用技术部分由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案例等部分组成。

课程理念是进行课程设计、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的思想基础,着重列出涉及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简要阐述,以便使课程实施者了解本次课程改革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思想,并使之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课程设计思路着重介绍本次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中的模块设置及其选修建议、课程标准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等。

课程目标是依据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提出的,是高中学生通过技术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成就状态,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发教学材料、进行课程评价及管理的依据。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技术素养展开,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通用技术在课程目标上的独特追求。

内容标准是从课程理念和目标出发,依据通用技术的特点和我国的教育现状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要求的基准。通用技术课程内容标准以模块中的每一个主题为陈述的基本单元,每个主题的内容标准由若干个具体条目组成。每个标准条目除明确应学习的内容及应达到的要求外,还根据需要进行了举例。这些例子是从技术的特性出发,对标准内容的解释或说明,

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的内容。每个主题除列出内容标准外,还提出了实现标准的一些活动建议。对这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也可自主设计其他各类活动。

实施建议是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对课程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技术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启示性,可供课程实施者参考。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注重新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简述相应的原则、方法和策略的同时突出了重点;在仪器、设备、场地、专用教室、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因地制宜、注重条件替代的思路,为各地、各学校的课程实施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案例具有解释、引导和启示功能,对理解课程标准具有辅助作用。通用技术课程的案例有些是专题性的,有些是综合性的,供课程实施时参考。

(三)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本标准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使用了体现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有些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些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并分别指向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现说明如下:

三、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性质,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3.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的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4.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会使用几种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5.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2.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4.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

5.经历将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6.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能力,发展技术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2.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够安全而又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

3.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感受解决技术难题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4.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5.理解技术的文化特性和艺术特性,具有认识技术问题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一定的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能力。

6.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具有敬业意识与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以及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内容,它为后续的选修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内容标准规定了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技术素养水平。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为技术与设计。它包括2个模块:“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它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内容和良好载体。这里的设计以产品设计为依托,是一个大设计的概念,包括问题的确认、设计方案的制定、原型与模型的制作、方案的优化等在内的完整的设计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图纸设计。

“技术与设计1”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集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它更关注设计过程中“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动力之一,设计又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对设计过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将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模块的各个主题应该融汇贯通,不能机械割裂,特别是“技术及其性质”主题的基本思想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在设计过程的教学中,不要机械理解过程,应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交流和评价既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的途径、方法和保证, 应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

(一)技术及其性质

1.内容标准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例1人为了能像鸟一样飞翔,发明了飞机。

例2由于需求不同,人类设计制造了不同的交通工具。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例1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

例2一个工厂要提高生产率,就需要对设备和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例每一种新型汽车的诞生都要经过工程师们精心的设计。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例1电视机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例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产生促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例3农药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它的不当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例建造一座桥梁必须具有力学、地质学、气象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2.活动建议

(1)通过调查工业或农业中某项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理解发明和革新的价值。

(2)调查并讨论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3)模拟一个产品的专利申请过程。

(二)设计过程

A 发现与明确问题

1.内容标准

(1)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例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知识、技能、时间、经费、设备等各种条件。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例1所设计的产品在功能、大小、安全、外观、耐用性等方面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例2设计将可能会受到各种限制,如时间限制、成本限制、环境限制等。

2.活动建议

根据对幼儿园需求的调查,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如准备给孩子们制作一个学习算术的教具,设计要求是能帮助他们做简单运算、方便孩子使用、安全、抗摔打、色彩和样式能吸引孩子、成本不能超过x元。

B 制定设计方案

1.内容标准

(1)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例1收集信息的渠道有:用户调查、查阅图书馆资料、收看广播电视、浏览互联网、进行专家咨询等。

例2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包括:产品所用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市场现状等方面的信息。

(2)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例1选择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到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外,还要考虑在现有情况下有哪些材料可供使用,以及材料使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例2使用标准件可以简化制作过程,实现通用互换。

(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例设计方案应包括设计图样、设计说明书等。

(4)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例仔细权衡各种因素,特别是相互制约的因素(如质量与成本)或与社会、环境等重大问题有关的因素。

2.活动建议

(1)收集用户需求、市场情况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一种新型运动鞋的方案设计。

(2)分组给养老院设计一个能帮助老人健身的器材,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方案,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决定采用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方案。

(3)收集多个室内设计方案,考虑美观、实用、经济、环保等诸多因素,选一个最佳的方案。

C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内容标准

(1)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2)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例1常用的金工工具有螺丝刀、台钳、锉刀、锯、钻等,加工设备有车床、钻床等,加工方法有切削、弯折、压制、浇铸等。

例2常用的电工和电子工具有测电笔、电烙铁、多用电表、示波器等。

例3常用的木工工具有锯、刨、钻、锉、凿子等。

(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2.活动建议

(1)设计并制作一个实用、漂亮、个性化的多功能笔筒。

(2)制作一件自己改进或发明的小农具。

(3)根据已有的设计图纸制作航模。

D 方案优化

1.内容标准

(1)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

例重点测试产品能否发挥功能,能否正常工作,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2)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3)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2.活动建议

(1)参观一些质量检测部门,了解常用测试方法。

(2)选择一件日常用品,组织全班从优化的角度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E 产品的使用说明

1.内容标准

(1)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例1通过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用户可以了解产品特性,正确、安全地使用产品。

例2产品说明书应包括产品的规格型号、性能、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产品适用范围(特别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药品之类),以及生产日期与保质期或有效期等内容。

(2)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例用户手册应给出日常保养以及检查和排除简单故障的办法,并明确定期维护和保修的时间及内容等。

2.活动建议

(1)仔细阅读一份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药品说明书所具备的项目。

(2)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家用电器维护方面的规定,以及厂家和商家所做的工作。

(三)设计的交流

1.内容标准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交流对象,采用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图表、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方式进行交流。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例技术语言包括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精度要求、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2.活动建议

在网上建立主页,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想,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四)设计的评价

1.内容标准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例1保存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记录,以备查用。

例2随时检查设计方案和制作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2)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例1对材料进行性能测试,以确定是否能使用。

例2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可行性试验,检验是否达到性能要求。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例1对产品的评价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实用性、工作效率、安全性、外观、成本、耐用性等),以及它的使用和最终处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道德伦理等)。

例2对设计过程的评价着重于是否合理、能否优化、有无创造性或个性。

(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例评价某个技术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对自己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等。

2.活动建议

(1)回顾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做了哪些过程性评价,起了什么作用。

(2)讨论在购买某种商品(如保健品、电器、农药等)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本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它所体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规划都具有普遍的价值。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理解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结构设计、流程设计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掌握简单控制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使用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能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形成设计方案并初步实施;学会从技术、环境、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评价技术设计方案和实施的结果,增强革新意识。

本模块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试验,理解技术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归纳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要使学生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性的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

(一)结构与设计

1.内容标准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例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架构形态,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例支柱能抵抗压力,捆绑能抵抗张力等。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例结构的类型、材料的选择、连接处的强度等影响着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例赵州桥、长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典建筑的欣赏。

2.活动建议

(1)自行设计一个试验方案,对公路旁的单脚标志牌、双脚标志牌、家用单脚支撑的茶几等物体进行强度和稳定性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指出提高它们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选择典型结构的案例,分析其结构的特点。例如:

△犁田的犁,幼儿学步车,高压线铁架,大坝,泥墙等。

△多伦多的天虹体育馆,上海杨浦大桥,博鳌亚洲论坛会议厅等。

(3)选择一个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形成设计方案、绘出简单的设计图纸,并做出实物模型或原型。

以下所列的设计项目可供参考:

△台式相片架支撑部分的结构设计。

△个性化台灯罩的结构设计。

△个性化(或多功能)的折叠雨伞的设计。

△乐(琴)谱架的结构设计。

△双人自行车的结构设计。

△简支(独木)桥的结构设计。

△连续(有桥墩的)桥的结构设计。

△拱型桥的结构设计。

△简单的农家屋架的结构设计。

△蔬菜大棚的结构设计。

(4)收集某些建筑物坍塌、扭曲或断裂的案例,讨论并分析其主要技术问题所在。

(二)流程与设计

1.内容标准

(1)了解流程的涵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例某快餐配送中心一天的工作流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木制家具的生产线等。

(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例流程设计主要应考虑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和相关因素,应以时序和环节为设计的主要线索。

(4)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所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例1流程设计的改进通常以提高工作质量,或提高工作效率,或降低成本,或节约能源,或省力,或减少环境污染等为目的。

例2利用CAD对绘制图纸环节进行改进,优化了工程设计的流程,提高了效率;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取得病人的数据信息以代替以往的人工检查环节,优化了医生对病情诊断的流程,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和工作效率。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的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2.活动建议

(1)分析某些流程设计的案例,画出流程框图,说明它们的设计特点。例如:

△邮局运送邮件的流程、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流程、法院处理一个案件的工作流程、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印染的工艺流程、某种儿童玩具的加工工艺流程、冲洗照片的工作流程、家用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流程、ATM自动取款机的工作流程、海水淡化的工艺流程等。

(2

)选择一个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绘出简单的工艺流程图;在设计说明书中写出该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设备、环境等;就设计的思路和过程进行讨论。有条件可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以下所列的设计项目可供参考:

△墙面涂刷的施工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农村住宅建筑施工的流程设计。

△汽车模型的制作流程设计。

△河水净化的实验流程设计。

△土壤的酸碱度测定的实验流程设计。

△茶叶加工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从茶籽饼中提取茶皂素的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垃圾处理的工作流程设计。

△小型印刷厂的印刷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服装制作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邮件处理(分检)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某种工业产品(如电视机、摩托车、自行车)装配工段的组装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

(三)系统与设计

1.内容标准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涵义。

例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以实现一定的功能。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例系统有大有小。把某一个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可以对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其内部的多种关系。

(3)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例系统设计要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以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

例学校课程表的合理编排。

(4)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5)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例室内照明系统的设计。

2.活动建议

(1)分析某些系统设计的案例,列出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分析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何协调好这些关系。例如:

△铁路部门列车时刻表,运动会的赛事安排等。

△汽车底盘的系统,人造卫星的惯性导航系统等。

(2)选择生产或生活中的一个对象进行系统设计,绘出简单的设计图纸,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应列出该系统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尝试进行(或模拟进行)系统方案的实施。

下列项目的系统设计,可供参考:

△室内装修的设计。

△学校植物园几种作物合理套种的设计。

运用系统的思想进行设计,下列项目可供参考:

△手表的包装设计(综合考虑包装的材料、包装的外形、包装成本、包装的安全性等)。

△筑路工程方案的模拟设计(为坐落在山里的村庄策划一个通向山外的筑路工程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资金分配、人员调配、地质勘探、路向选择、材料购置、施工进度等的关联)。

△城市公交系统的模拟设计(综合考虑道路布局、城市建设规划、交通流量预测、人群需求、线路简捷等因素)。

(四)控制与设计

1.内容标准

(1)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事物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的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例1控制设计是对系统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进行分析和设计,使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例2开关控制灯的亮与灭(手动、开环控制)。

例3电冰箱冷藏室温度的控制(自动,闭环控制)。

(3)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等环节的作用,熟悉反馈环节的作用。

例画出家用空调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4)能结合案例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并作分析。

例1飞机飞行导航系统的干扰因素的分析,如电磁波等。

例2恒温箱的恒温控制中,影响温度的干扰因素分析,如环境温度等。

(5)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设计的方案。

(6)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能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或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2.活动建议

(1)观察家用抽水马桶水箱水位的自动控制工作过程。动手试验,将一个人工水位控制系统改进为自动水位控制系统,画出它的方框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收集并分析日常生活中控制系统的案例,对该控制系统的组成、对象的基本特性、控制的工作过程、控制效果等进行讨论,并加以说明和描述。例如:

△热水器出水温度的控制、锅炉的蒸汽汽包的水位控制(给水、蒸发)、潜水艇潜水深度的控制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经典控制系统(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3)选择一种控制设计的对象,进行控制设计,绘出简单的设计图纸(或程序设计框图),在设计说明书中写出该控制设计的特点,尝试运行(或模拟运行)设计方案,对该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对所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建议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以下所列的设计项目可供参考:

△升国旗的定时控制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自动计时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宾馆自动门的设计与制作。

△恒温箱的温度控制设计。

△自行车轮胎充气压力的控制设计。

△沼气燃料系统的压力控制的模拟设计。

△蔬菜大棚的恒温控制的设计。

△流速控制系统的模拟设计(如依据土壤的湿度来控制灌溉过程中水的流量或流速)。

△道路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翻转时间随汽车流量而变化的控制设计。

(4)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出于安全或其他因素的考虑,往往需要进行系统的切换。比如,连续生产过程中当一套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就需要切换到另一套备用的控制系统进行工作;再如,宾馆为节约能源,先使用太阳能装置供应热水,当太阳能装置的热量不足时,要能自动切换到锅炉提供的热水供应系统。查找有关资料,研究这类控制系统切换方案的实现。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条件,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发展需要而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发展他们的特长。

通用技术的选修课程共有7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这些模块为并列关系,没有层次之分和顺序要求。但可能由于所涉及的知识或其他原因,有的模块(如“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可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而有的模块(如“简易机器人制作”)可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电子控制技术”介绍常用的电子控制的基本知识,重视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该模块适合各类学校开设,可供各类学生、特别是具有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

“建筑及其设计”着重建筑结构及构件的设计,并涉及到建筑的许多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该模块既适合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学生,也适合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既适合城市学校,也适合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还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简易机器人制作”相对于其他模块,开设条件要求较高,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在这方面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现代农业技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模块,它采用专题形式选择了6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供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经济地区的学校开设。选修此模块的学生至少修学2个专题。学校在选择所开设的模块时,不要狭隘地把它理解为只适合农村学生,它同样适用于对所列专题感兴趣的城市学生。

“家政与生活技术”从家政的角度介绍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技术,这些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学会的内容。该模块的开设没有特殊的条件要求,适合于各类学校和所有学生。

“服装及其设计”反映了新的服装观,介绍了服装及着装的设计常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该模块对设备要求不高,各地均可开设。适合在这方面或相关领域有兴趣的学生。

“汽车驾驶与保养”不仅包括基本的技能训练,还包括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文化、汽车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这些在现代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设,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它不仅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而且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帮手。本模块提供了学习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系统的机会,以使学生接触和尝试解决更具有趣味、更富有价值的技术问题。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典型实例,把重点放在电子控制电路的实际运用和改进上,强调综合运用系统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

(一)传感器

1.内容标准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例常见的传感器有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等。

(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用来收集不同的信息,并把它转变为电信号。

2.活动建议

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咨询、查阅产品说明书或有关的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军事等

方面的应用实例,分析它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二)数字电路

1.内容标准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的优点。

例数字信号具有方便地从信号中分离噪声、高精度地处理信号和容易实现信号保存等优点。

(2)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的意义,了解数字电路是一种能够方便地处理“1”和“0”两种状态的电路。

例“1”和“0”表示信号的“有”和“无”或电平的“高”和“低”状态。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4)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5)知道与非门、或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6)知道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并能用数字集成电路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装置。

例1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类型有TTL型和CMOS型等,识别它们的引脚排列时,先要找到外形结构标志。

例2采用CMOS集成电路等器件,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子门铃电路、旋转彩灯电路、定时电路、密码锁电路等简易、有趣的电路。

(7)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例用与非门组成两个不同频率的多谐振荡电路,然后将两个电路进行组合,用频率高的振荡电路产生的信号对其中频率低的振荡电路产生的信号进行调制,合成一个新的信号,并用此制作一个发出变调声音的电子门铃,这就是常见的数字电路组合设计。

2.活动建议

(1)收集数字电子产品的资料,举办一个“未来世界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讨论活动,了解数字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2)动手做下面两个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了解数字信号的优点:

△在电脑中进行某一幅画面的复制(或把电脑中某幅画面刻录到光盘上),比较复制件与原件的影像清晰程度是否发生显著变化。

△使用录像机将录像带中的某一段画面翻录到另一盘录像带上,比较母带和翻录带的影像清晰度是否发生变化。

(3)使用电子工作平台(EWB),用虚拟的方法对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门电路等进行逻辑关系实验。

(4)以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并搭接2~3个不同的简单电路。然后,将其组合成具有新功能的实用电路,并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三)电磁继电器

1.内容标准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

例常见的电磁继电器有直流电磁继电器、交流电磁继电器、干簧继电器等。

(2)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规格和工作原理。

例1 直流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例2 常见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接点有常开、常闭和转换接点等三种类别。

例3 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线圈直流电阻、接点数目等。

(3)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

例用有转换接点的直流电磁继电器搭接一个电路,分别控制一只玩具电动机和一个报警器。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

(5)了解可控硅的简单的工作原理。

2.活动建议

(1)查阅继电器在电子控制系统、触电保护、电流过载以及在高压、高温和有毒环境下应用的实例,比较电磁继电器和可控硅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

(2)用有转换接点的直流电磁继电器搭接一个电路,实现对一个玩具电动机和一个报警器的转换控制。

(3)搭接一盏电灯的电路,用可控硅控制它的亮度。

(四)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例最基本的电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和输出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输入部分大多由传感器等组成;控制部分通常由数字电路(如触发器)、单片机或计算机等组成;输出部分一般由电磁继电器等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3)能用数字集成电路等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并进行调试。然后,能应用该电路设计和安装开环控制系统。

例用数字集成电路等器件安装一个多谐振荡电路,并利用它设计和安装一个开环的温度报警系统。

(4)能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改进。

例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一个电子恒温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

(5)了解常见遥控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

例1常见的遥控系统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执行机构等组成。

例2常见的遥控系统有红外线遥控系统和无线遥控系统等。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例用集成电路组成单通道遥控系统。

2.活动建议

(1)设计一个住宅公用走道路灯控制的系统方案,并通过试验等技术活动对方案进行优化。

(2)制作一个单通道无线电遥控电路,再应用这一电路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电铃(或电灯等)遥控系统,并在试用过程中加以改进。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建筑技术是工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及其设计是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将建筑物设计得合理、适用、美观,可以便利和美化我们的生活。本模块对进一步增强应用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常用的建筑材料及其加工设备与工具,学会一些加工技能;了解建筑构造及构件的主要技术知识;能进行简单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设计,理解与设计有关的建筑法规。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设计每一个构件都要考虑部分与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使这个构件与整体及其他构件和谐、协调。建筑物的质量和建筑污染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应注意利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应注意其人文性与时代性。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

(一)建筑与文化

1.内容标准

(1)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例因民族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也不相同。

(2)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

(3)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

组织学生收集世界各国典型建筑的照片、录像与资料,分析这些建筑的特色,及其与民族文化传统和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

1.内容标准

(1)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例1 建筑结构是抵抗垂直和水平方向载荷的受力构件组成的骨架体系。

例2 房屋的结构类型有:柱、梁板结构,拱卷结构,桁架结构,钢架结构,悬挑结构,壳体结构、折板结构、悬索结构和充气结构等。

(2)了解拱卷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常见的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能通过简单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响其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设计简单的建筑结构,并制作模型。

2.活动建议

(1)组织学生了解学校教学楼或家庭住房的结构,分清哪些是承重墙和结构柱。

(2)测绘一座简单房屋,用硬卡纸或小木条按1:300的比例制作其几何体块模型。

(三)建筑材料及其加工

1.内容标准

(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熟悉其中1~2类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例常用的建筑材料有:砖、混凝土、水泥、沙石、木材、陶土制品、金属、玻璃、油漆、涂料,以及防水、防火与隔热、隔音材料等。

(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与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例使用不合格材料或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建筑物毁损或环境污染。

(3)初步学会1~2 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

例常见建筑材料的连接方法有:胶接、榫接、焊接,此外还有通过插入件和其他连接件来实现连接。

2.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收集一些因使用不合格材料造成建筑物损毁事故或选用建筑材料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例,讨论使用不合格材料或选用材料不当的危害。

(四)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1.内容标准

(1)了解建筑构造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构造类型。

例房屋是由基础,墙、柱,楼板、楼梯,门、窗,屋顶等基本构件,按一定原理和方法构造而成的,各构件在不同位置,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2)理解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构造与人的行为、生理及心理要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2~3类建筑构件的用途、特点,理解设计该构件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建筑设计中的安全要求及有关建筑法规)。

(4)能设计或改进简单建筑构件,并能绘制设计草图。

(5)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加工工具、量具、设备及加工方法,并制作所设计建筑物模型或构件(或模型)。

(6)能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设计方案及其制作品进行评价。

2.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及周围建筑物的构造类型、特点及用途,分析其门、窗或楼梯的用途与优缺点。调查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设计对象及要求。

(2)组织学生体验过街天桥上下道是否方便行人负重、推车或在雨雪天行走,是否方便残疾人行走,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其设计。

(3)调查当地的建筑物因未考虑周边环境因素造成景观破坏的事例。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单片机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简易机器人的核心元件。日常生活中的VCD机、DVD机、数字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空调及其遥控器等设备都使用着各种各样的单片机,同时,在工业控制、智能机器、智能武器、智能化仪表和仪器等领域,它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单片机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能设计与制作由单片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自动控制机器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学中要重视使用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学习平台,突出简易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合理选择价格低廉、可多次烧结的单片机型号和通俗易懂的单片机编程语言。注意应用实例的典型性,着重系统和技术试验等技术思想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力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

(一)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

1.内容标准

(1)知道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2)知道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例1单片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连接这三部分的总线组成。

例2单片机执行一条完整的指令必须经过提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三个过程。单片机中的每条指令都分别存放在专门的存储器(ROM)中。

(3)知道单片机集成电路引脚的功能。

例AT89C—2051单片机集成电路为20脚的双列直插式器件,分为电源引脚、外部振荡电路引脚、复传引脚、I/O接口引脚等,其中20号脚是主电源Vcc引脚,电压应为+5 V;10号脚是电源GND引脚,应接地。

(4)了解一种单片机编程语言,掌握一种单片机常用的编程指令。

例1 AT89C—2051单片机汇编语言或C语言。

例2指令就是控制单片机进行各种操作和运算的命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部分组成。

例3汇编语言的常用指令有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简单的控制转移指令、简单的位操作指令等。

(5)学会用指令编制简单控制的程序,并能根据试验进行修正。

例用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完成下面的程序:先是发光二极管全部熄灭,然后二极管全部发光,接着二极管间隔发光,再回复到全部熄灭,并一直不断地反复循环。

(6)能操作单片机编程器将编写的程序烧结固化。

2.活动建议

(1)调查一个交通路口的行人流量、自行车流量和汽车流量,制订出交通红绿灯翻转时间间隔的合理方案,设计和制作一个用单片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

(2)采用分组的形式,设计不同的程序,使单片机控制的彩灯组出现各种不同的发光形式,如奇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偶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和逐个发光。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进行试验,并将这些设计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为广告牌四周设计和制作一个逐个闪烁发光的循环彩灯组。

(二)单片机与控制电路

1.内容标准

(1)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知道单片机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控制电路。

例电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和输出等三个部分组成。

(2)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作用。

例光敏传感器能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3)了解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例用光敏传感器、AT89C-2051单片机和蜂鸣器等设计和安装的一个遮光报警装置。

2.活动建议

设计由传感器、单片机和发光二极管等组成的1~3种在夜晚才能工作的循环彩灯控制系统,并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后进行试验。

(三)单片机与传动机械

1.内容标准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的方式。

例1机械一般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机体组成。

例2常见的机械传动有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平面连杆传动等。

(2)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例1常见的齿轮传动有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齿条传动等。

例2蜗杆传动具有传动比大、传动平稳、能自锁等特点。

(3)能按照装配图样安装简单的齿轮装置,并进行调试。

例装配电动玩具中的齿轮箱。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例1收缩门、支架式工具箱中的平行连杆机构,缝纫机脚踏板的曲柄连杆机构。

例2以竹片和细竹管等为材料制作的可缩放毛巾架。

(5)能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械,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6)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例某电动机械模型行进中完成了下列规定动作:在碰到障碍物之前便能自动后退,并发出“倒车、倒车”的声音。

2.活动建议

(1)调查周围环境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分析其结构和工作过程,画出简单的结构草图。如伸缩晒衣架、挖土机的机械手臂、消防车的升降云梯等。

(2)分组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手模型,用它完成夹取和释放一只乒乓球的动作,并进行小组交流。

(3)设计并制作由玩具电动机、模型齿轮箱和连杆机构组成的能两腿步行(或爬行)的简单机械模型,并在运行试验后调整结构的稳定性。

(4)设计和制作一个由单片机控制的电动四足爬行(或两腿步行)的机械模型,且完成前进、停止、眼睛闪烁、发声和后退等动作。

(5)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先设计一个简易机器人模型,要求完成下列动作:在它行进的正方向上遇见点燃的蜡烛时,能自动停止,并启动模型携带的电风扇将蜡烛吹灭。然后组内分工制作,并组装调试、交流和评价。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技术对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模块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试验方法为主,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对农业及其

新技术的亲近感,增强他们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学会一些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试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能够运用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农业试验方案的设计。

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采用合适的载体,解决好专题的地方性、季节性问题;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践的比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促进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熟悉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试验方法。

本模块的内容为专题设置。所设计的专题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和城乡学校的不同特点,适应面广、应用性强。本模块由6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均为1学分,在选修时至少应选学2个专题。

[专题一] 绿色食品

1.内容标准

(1)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例1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价值和产量,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例2农药残留严重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生态环境的状况和人类的健康。

例 3 治理工业污染、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4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使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涵义。

例 1 绿色食品也称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是指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等在符合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规定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加工,质量达到产品标准、食用安全的食品。

例 2 有机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或天然食品。有机食品要求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采用辐射处理,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

(3)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

例为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管理,我国制定了《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执行标准草案》及《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及评价纲要》等标准。

(4)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技术要点,能够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业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例 1 绿色食品生产的施肥技术要点:使用有关标准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使用的肥料及施肥方法不能对环境和作物(营养、风味、品质和抗性)产生不良后果。

例 2 绿色食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要点是:①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②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要求使用有关标准规定可以使用的农药,有限度地选用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2.活动建议

(1)参观附近的农贸市场,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讨论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的作用,探讨绿色食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收集或查阅资料,对转基因食品应用的利弊展开讨论。

(3)对当地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提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的降低农药残留、提高经济价值的农药施用方案。

(4)利用市场调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出一个改变当地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生产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开关插座类产品通用技术标准

开关插座类产品通用技术标准 一、主题内容 本标准参照并采用了国家标准GB 16915.1-2003《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开关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和GB 2099.1-1996《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制订。本标准规定了我公司生产的开关、插座类产品的尺寸精度、安装配合要求、外观质量、技术性能指标、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二、适用范围 1、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流为10A 、16A 、20A ,额定电压250V 的机械式开关、插座。 2 、本标准所指机械式开关包括一至六位指型开关、双联单相三极插座带双开关、双联单相三 极插座带三开关、单联单相三极插座带单开关、过线盒、表面插座、开关底盒等产品。 三、技术要求 1、机械式产品的一般定义符合GB 16915.1-2003第三条“定义”中的有关条款解释。 a 、指键开关:简称指开,是指本公司生产的滑板式小按钮开关。 b 、功能件:能自成一体,相对独立,体现开关、插座技术性能的部件,一般是铜片、铜柱、螺钉与 塑料件的组合体,与不同系列面板互换性强。 c 、N 联指同一面板上装有N 个相同的功能件,实现N 个同一功能。 2、标志 必须具有下列基本标志 a 、火线输入端(L)、中线输入端(N )、接地线端(〨)、火线输出端(LOAD 、~、A ); b 、额定电流(A )、额定电压(V )、电流性质符号(~); c 、公司的“品牌”标志及产品型号。 3、一般要求

开关和插座在设计上应能做到:在按正常使用要求安装和接好线之后,甚至在那些不用工具便可拆下的零部件被拆除之后,其带电部件仍应是不易触及的。 通过观察,必要时,还要进行如下试验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a、试验所需仪器材料: 标准试验指、0~250V调压器、电压表、指示灯、导线。 b、将试验样品按正常使用安装后,依次与规定的最小线芯截面积导线和最大线芯截面积导线 连接试验,按图示线路接线,用标准试验指探触每一人体可能触及的位置,如信号灯不亮,则认为符合 标准要求。对于插头,将试验指施加到插头与插座部分或全插合时的各个可能的位置上(如下图)。 指示灯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齐鲁师范学院 2011-8-19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为加强全省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山东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种高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重视技术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高中阶段设置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培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南,在《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法规为基本依据,旨在通过21天的集中培训,提高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方案遵循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规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实践练习的学科培训,帮助受训者自主发展、自我提高、更新观念,增强受训者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能力,为我省建设一支素质优、可持续发展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进而提升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科培训,帮助培训对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深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正确理解和认识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处理方法,真正领会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掌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与建设、课程管理和评价能力。 2、学科研修能力的提高。能根据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并养成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确定个人的课程研修方向。 3、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立足实践,充分利用分组教学与讨论的形式,提高对技术设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技术素养与动手能力。 4、带动辐射能力的提高。培训对象经过学习后,能够成为学校或者学区的教学骨干,发挥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本校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针对高中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知识结构,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学科理论培训 介绍高中通用技术的国际国内背景,解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等。本课程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通用技术的课程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主要目标及其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努力使研修者深刻理解通用技术的理念与目标。主要包括:国内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发展与课标解读、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与教学策略、教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导等。 2、学科技能培训 该模块将组织研修者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的实践活动,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特征的认识能力的同时,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实训实践增强其感性认识、

笔记本电脑通用技术规范

笔记本电脑 通用技术规范 笔记本电脑采购标准技术规范使用说明 1、本物资采购标准技术规范分为标准技术规范通用部分和标准技术规范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专用部分标准技术参数表和使用条件表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专用部分“表7 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 ,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 ①改动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 ②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范围;经招标文件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部分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 ,放入专用部分表7 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投标人逐项响应技术规范专用部分中“ 1标准技术参数表”、“2 项目需求部分”和“ 3 投标人响应部分”三部分相应内容。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招标文件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的“招标人要求值” 一栏填写相应的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投标人

还应对项目需求部分的“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中给出的参数进行响应。“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与“标准技术参数表”和“使用条件表”中参数不同时,以差异表给出的参数为准。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表8 投标人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证明参数优于招标人要求的相关试验报告。 5、技术规范范本的页面、标题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目录 1 总则 (1) 2 一般性技术要求. (2) 2.1 总体技术说明及要求 (2) 3 设备到货、安装调试、验收. (3) 3.1 交货时间、地点 (3) 3.2 进度安排 (3) 3.3 设备安装调试、试验 (3) 3.4 产品验收要求 (3) 4 技术服务、设计联络. (4) 4.1 技术后援支持 (4) 4.2 保修及售后服务 (4)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见表1。 表1

附录 │ 91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 (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 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 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它们符合标准吗? (1)阅读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附录 A 的图样,填写形 状、尺寸和离地间距等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数据。 图1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本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高一年级5个班同时开课,每周1课时,总课时数20节,其中课堂教学19节,教学评价1节。 第1周针对新课程特点,探讨教学设想和措施

第2周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3周就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进行可能答案的讨论,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第4周学术研究讨论 第5周对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以待改进。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6周放假 第7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哪种技术实验 第8周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 第9周与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第10周统一教学进度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13周针对检查结果指出不足,指导如何改进 第14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第15周就设计的交流语言进行讨论 第16周根据其他地区实施的情况,讨论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917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 划(最新版) 一、指导思想: b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

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一)根据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根据对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针对新课程的特点,确定教学设想和教学措施,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做好六认真的检查工作和督促工作。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明确提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求老师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工作,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争取将这个新课程上的有声有色。 (三)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多运用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

开关插座类产品通用技术标准

- 开关插座类产品通用技术标准 一、主题内容 本标准参照并采用了国家标准GB 《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开关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和GB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制订。本标准规定了我公司生产的开关、插座类产品的尺寸精度、安装配合要求、外观质量、技术性能指标、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二、适用范围 1、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流为10A、16A、20A,额定电压250V的机械式开关、插座。 2 、本标准所指机械式开关包括一至六位指型开关、双联单相三极插座带双开关、双联单相三 极插座带三开关、单联单相三极插座带单开关、过线盒、表面插座、开关底盒等产品。 * 三、技术要求 1、机械式产品的一般定义符合GB 第三条“定义”中的有关条款解释。 a、指键开关:简称指开,是指本公司生产的滑板式小按钮开关。 b、功能件:能自成一体,相对独立,体现开关、插座技术性能的部件,一般是铜片、铜柱、螺钉与 塑料件的组合体,与不同系列面板互换性强。 c、N联指同一面板上装有N个相同的功能件,实现N个同一功能。 2、标志 必须具有下列基本标志 · a、火线输入端(L)、中线输入端(N)、接地线端(〨)、火线输出端(LOAD、~、A); b、额定电流(A)、额定电压(V)、电流性质符号(~); c、公司的“品牌”标志及产品型号。 3、一般要求

开关和插座在设计上应能做到:在按正常使用要求安装和接好线之后,甚至在那些不用工具便可拆下的零部件被拆除之后,其带电部件仍应是不易触及的。 通过观察,必要时,还要进行如下试验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a、试验所需仪器材料: 标准试验指、0~250V调压器、电压表、指示灯、导线。 b、将试验样品按正常使用安装后,依次与规定的最小线芯截面积导线和最大线芯截面积导线 连接试验,按图示线路接线,用标准试验指探触每一人体可能触及的位置,如信号灯不亮,则认为符合 ¥ 标准要求。对于插头,将试验指施加到插头与插座部分或全插合时的各个可能的位置上(如下图)。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doc

2013—2014 学年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华容三中通用技术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 1》(必修1),使用的是地质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 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 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 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4-6 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 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 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

铝制产品加工通用技术要求

铝制产品加工通用技术要求 公司铝制项目产品加工包括钣金工艺,部分产品部件连接须采用钢丝螺套, 焊接件焊后需阳极氧化处理等工艺。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针对以上加工工艺,提出如下技术要求。 1钣金加工工艺 力卩工工艺采用钣金工艺,即剪切、折弯、铆接等 1.1剪切

注:大尺寸及薄壁结构型材须外加靠模定位。 1.2折弯 1.2.1使用设备:折弯机 1.2.2技术要求: ①未注尺寸公差时,折弯后工件尺寸精度控制在0.2mm之内,角度误差控 制在1度以内。 ②折弯处无裂纹或细纹 ③首件确认后,方可进行余件生产 2焊接加工工艺 铝及铝合金的焊接方法很多,各具特色和适用场合。针对目前公司铝制产品的结构特点,推荐采用钨极氩弧焊(TIG )及电阻焊两种焊接方法。针对铝及铝合金焊接特点,TIG焊和电阻焊的应用要点及技术要求如下。 2.1钨极氩弧焊 2.1.1接头形式和坡口准备 钨极氩弧焊铝及铝合金的接头形式有对接、搭接、角接和T形接等,接头几何形状与焊接钢材相似。但因铝及铝合金的流动性更好并且焊枪喷嘴尺寸较大,因而一般都采用较小的根部间隙和较大的坡口角度。

0 ?0.5 双面焊, 反面铲焊 根 1 ?1.5 70 ± 5 6?10 12 ?20 1.5 ?3 14 ? 25 a 1 a2 4?12 1 ?2.5 70 ± 5 2 ? 3 70 ± 5 a 1 80±5 a 2 70±5 双面焊, 反面铲焊 根 双面焊, 反面铲焊 根,每面 焊2层以 上 1?2 50 ± 5 共焊1?3 层

2.1.2焊接电流种类 采用交流电焊接铝及铝合金,在获得良好净化作用的同时又获得满意的熔深。若采用脉冲电流,便能精确地控制电弧能量,可以达到对焊接熔池的控制,对薄板或全位置焊接很有利。 2.1.3焊接工艺要点 ①钨极氩弧焊适宜焊接厚度小于12mm的铝及其合金。厚度小于3mm时,在钢垫板上一般用单道焊焊接。厚度为4?6mm时,通常用双面焊焊接。厚度大于6mm 时,须开坡口。 ②用铈钨极,电弧容易点燃,电弧燃烧稳定,具有较大的许用电流,电极损耗小。 ③焊接厚度小于1mm的铝及其合金时,用钨极脉冲氩弧焊焊接。焊接厚度大于5mm大体积铸件补焊或焊接环境温度低于一10C时,焊前应预热,预热温度为150-250 °C。 2.1.4钨极氩弧焊焊接工艺参数 纯铝、铝镁合金手工钨极氩弧焊的参考焊接工艺参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 (一)课程性质 (6) (二)基本理念 (6)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 (一)学科核心素养 (8) 1.信息意识 (8) 2.计算思维 (8)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 4.信息社会责任 (9) (二)课程目标 (9) 三、课程结构 (9) (一)设计依据 (9)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 (二)结构 (10) (三)学分与选课 (11) 四、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 【内容要求】 (11) 【教学提示】 (12) 【学业要求】 (13)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 【内容要求】 (13) 【教学提示】 (14) 【学业要求】 (1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 【内容要求】 (15) 【教学提示】 (15)

【学业要求】 (16) 模块2:网络基础 (16) 【内容要求】 (16) 【教学提示】 (17) 【学业要求】 (17)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 【内容要求】 (18) 【教学提示】 (19) 【学业要求】 (19)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 【内容要求】 (20) 【教学提示】 (20) 【学业要求】 (20)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 【内容要求】 (21) 【教学提示】 (21) 【学业要求】 (22)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 【内容要求】 (23) 【教学提示】 (23) 【学业要求】 (24) (三)选修课程 (24) 模块1:算法初步 (24) 【内容要求】 (24) 【教学提示】 (25) 【学业要求】 (25)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 【内容要求】 (26) 【教学提示】 (26) 【学业要求】 (27) 五、学业质量 (27) (一)学业质量内涵 (27) (二)学业质量水平 (27) 水平1质量描述 (27) 水平2质量描述 (28) 水平3质量描述: (29) 水平4质量描述: (2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 六、实施建议 (30)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 1.教学建议 (30)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

高中通用技术装备标准

江苏省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实践室装备标准 一、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 (一)建设原则 1.本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制定。 2.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资源,也可以多所学校共建劳动技术训练中心等形式建设。 3.学校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实践项目,建设参照本标准进行。 4.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此平台上自由拓展与教学及操作实践活动内容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活动。 5.实践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师资源,也可通过聘用的方式解决。 (二)实践室设置要求

料储藏室”可合并为一个“准备室(仪器材料储藏室)”。 (三)实践室数量要求 说明:1.实践室数量要求不包括仪器、材料室,准备室,药品室等专用实践教室的辅房。专用实践教室辅房数量与面积应符合存放仪器、器材与准备操作要求。 2.8轨以下可参照8轨,9轨~12轨可参照12轨,13轨~16轨可参照16轨,17轨~20轨可参照20轨,20轨以上的可根据情况适量增加并将功能进一步细化。 3.Ⅲ类学校必修课实践室: 8轨建“技术综合实践室”一间;12轨建“技术设计实践室”和“技术制作实践室”各一间;16轨在12轨的基础上增设“技术制作实践室”一间。 4.选修实践课程专用教室按选定的教学内容建设,应充分利用理科实验室、必修课专用实践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其它设备。 (四)实践室通用要求 1.使用面积:使用面积大于110㎡/间,生均不小于1.80㎡。技术制作实践室使用面积建议在120㎡以上。 2.位置:实践室(楼)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技术制作实践室最好设置在一楼,与其它教室有一定距离。 3.照明:采用自然光及辅助照明。教师演示台面及学生实践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 Lx,书写黑板宜设局部照明,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 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实践桌面无阳光直射,室内无可见眩光,灯具悬挂高度距实践桌面不应低于1700mm,宜安装窗帘。 4.通风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技术制作实践室宜采取排气扇强制排风o 5.噪声控制:室内环境噪声应低于60分贝,技术制作实践室可略高于此值。 6.温度:室内温度在4—30℃之间为宜。 7.供水:每个实践室、准备室至少有一处水源(仪器储藏室除外)。供水指标: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