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整理第22课思想文化导学案.doc

最新整理第22课思想文化导学案.doc

最新整理第22课思想文化导学案.doc
最新整理第22课思想文化导学案.doc

第22课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译述的《天演论》,鲁迅作品的时代精神。

【学习难点】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对维新变法运动所作的贡献。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1、粗读教材,了解基础知识。

2、细读“魏源和严复”,掌握《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3、精读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

等字眼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

〖教材助读〗

面对旧中国的腐朽落后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近代思想家们用西方先进的思想呼唤着时代的变革,文学家们用檄文声讨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艺术家们则用绘画、音乐等形式来表达那个时代激情澎湃的情感……

〖预习自测〗

1、魏源编成《》一书,目的是,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并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严复译述了《》,介绍了思想,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推动作用。鲁迅是伟大的文学革命家。他的小说集《》、《》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他撰写了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他是的开拓者。

2、徐悲鸿是中国杰出的画家,国画有《》、《》,油画有《》。

3、聂耳创作了《》、《》和《》等救亡歌曲,特别是

作词、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起了重要的作用。冼星海创作了《》等著名歌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周恩来赞誉他。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严复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译述《天演论》的?

〖质疑探究〗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哪些进步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当堂检测〗

1、( 汕头)有感于民族危机的到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对于这

一主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主张

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先进认识

C、“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唤醒了不少中国人,在挽救民族危机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D、当时国人应认识到既学西方的技术,又学西方的制度,中国才不会屡战屡败

2、( 咸宁)翻译了《天演论》一书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A、严复

B、侯德榜

C、魏源

D、詹天佑

3、( 徐州)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 ,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研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下列思想中,属于清朝后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政治主张的有()

①改变现状②学习西方③抵御外侮④进行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是书何以作?为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中的“是书”指的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天演论》

3、下列不属于《海国图志》内容的是()

A、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军事

B、总结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

C、主张设厂制造舰船、枪炮、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

D、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4、胡适在《四十自述》的回忆中说:“许多人爱用这个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陈炯明不是号竞存吗?我自己字适之,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显然他是受下列哪一本书的影响()

A、《万国舆图》

B、《劝世良言》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5、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的思想论著是()

A、《法意》

B、《资本论》

C、《天演论》

D、《海国图志》

6、严复在《天演论》著作中,宣传的思想不包括()

A、运用生物进化观点,宣传“优胜劣汰”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批判中国旧有的科举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没有参加过维新变法的是()

A、严复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魏源

8、较魏源和严复的相同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参加了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②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③都深受民族危机的触动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具有资产阶级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9、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的杂文,主要是()

①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②痛斥国民党的黑暗统治③鼓舞人民的反抗斗争

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及答案韩百芹

高二政治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案 编制: 审核: 【学习目标 】 1. 识记并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了解文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把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 理解文化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识记并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理解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预习导学】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1. 传统文化的含义 2. 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 (1) _______________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 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的继承。中国 __________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 —具有深刻影响。 (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 1、 ( 着 的 (2)传统文化具有 o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它 O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 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材 42页标注))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面对传统文化,要 ________ 化中 __________ : _________ 的东西,必须 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 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 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有数据表明,75%勺在校大学生不知道作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的奠基经典《黄帝内经》 。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曾调 查估计,全国中医院中,中医药的收入与西医药的收入之比 为3: 7。很多中医院走上了“中西医 结合”的道路。 材料二: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在 ___________ ,分辨其中的 的内容,应该 ,自觉地加以 ____________ ___ o [来源: ___ 。对于传统文 o 对于传统文化中 其博客上撰文称,中国应该取消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学习目标】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与科举制的废除(√) 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代表作(√) 【知识梳理】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这是中国 (地位),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他的创办表明。 2、后来清政府迫于形势,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 、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 【自主检测】 1、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翰林院D.清华大学 2、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A.1905年B.1912年C.1919年D.1949年 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4、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孔乙己》D.《子夜》 5、《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A.歌颂祖国山河B.宣传抗日救亡 C.追求革命理想D.反对黑暗统治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图一和图二与中国近代的哪一所著名的学府有关?它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中成立的? 答: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立的。 (2)该学府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地位?它后来成为中国哪一所著名大学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科举制始于历史上哪一位皇帝?请你列举一下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情况?(举唐朝某一位皇帝时期科举制情况为例) 科举制始于隋朝。唐朝完善科举制,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武则天开创了殿试。 (1)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立的。 (2)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科举制始于隋朝。唐朝完善科举制,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武则天开创了殿试。

【部编版2019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15】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1)代表性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思考点](教材P2)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微点拨]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学习聚焦] 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

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 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知识拓展] 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主要的物质基础。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22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思想启蒙的火种: 1背景:18世纪,法国旧制度衰败,社会矛盾激化。(联系法国大革命的 背景)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启蒙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及其作用: 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主张: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还倡导天赋人权的学说。 引导学生理解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和相关文献。 作用: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3、联系中国近代史有关事实,说说历史上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基础;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4、比较中外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 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张:民主、科学 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主张: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主张:自由、平等

二、科学的革命 1、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2、科学成就:

2,人物(图片)成就 问: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位思想家1727年在英国看到了这样一个葬礼。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棺椁后面跟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人们将棺椁安葬在了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课件:威斯敏斯特教堂)你们可知道这里原先 只安葬英国的王室贵族。现在安葬的是谁?大名鼎鼎的牛顿,他是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科学家,正是牛顿引导了科学革命。

第22课思想文化

第22课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将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与历史发展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林则徐、魏源、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记住魏源写的《海国图志》,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了解严复的观点和译述的《天演论》,了解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知道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近代艺术家的特点和成果,以及他们的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对魏源、严复的思想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影响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归类和认识比较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近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学习和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等的辨识、鉴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填写近代思想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联系已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批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收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而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报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一、重点: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鲁迅作品的时代精神。 二、难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维新变法运动所作的贡献。 一、进步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魏源、湖南人,清道光、咸丰年间的著名思想家和反英派代表。鸦片战争期间曾亲自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斗争,战败的教训使他认识到:要战胜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必须了解对手、学习对手。因此他主张了解西方,改革时政。于是,他受林则徐的嘱吒,依据中外文献将林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扩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3、严复及其《天演论》 严复,福建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维新派代表之一。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国人创深痛巨,给严复以很大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遂开始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经济学。在他译述的众多外国著作中,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写的《天演论》在当时影响最大。 二、革命文学家鲁迅 鲁迅生活的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科技和教育发展缓慢,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断。这样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这个时期文化的主旋律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科学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鲁迅就创作了很多高奏主旋律的文学作品。 鲁迅的主要作品是小说和杂文。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作品中又蕴含着强烈的战斗精神,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国民党反动派,体现出了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此外,鲁迅的文学作品还有较突出的创新求变特点,非常难能可贵。比如小说《狂人日记》、《药》,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作品都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特色(教师或学生举例分析),深得人民喜爱。 三、杰出画家徐悲鸿 代表作品主要有国画《奔马》、《愚公移山》,油画《田横五百士》等。 四、著名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 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主要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救国的烽火中,他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概述 本单元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逻辑上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征一)——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辉煌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征二)——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地域差异(区域性:吴越文化、滇黔文化)——文化民族性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 是文字和史书典籍 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以“文

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 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 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 1、古代辉煌的历程 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 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 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思考: 1、归纳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2文字的作用与汉字的作用有何异同? 3、判断: (1) 文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 ) (2)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学习目标】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与科举制的废除(√) 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代表作(√) 【知识梳理】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这是中国 (地位),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他的创办表明。 2、后来清政府迫于形势,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 、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 二、讴歌光明、鞭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自主检测】 1、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翰林院D.清华大学 2、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A.1905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49年 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4、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孔乙己》 D.《子夜》 5、《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A.歌颂祖国山河 B.宣传抗日救亡 C.追求革命理想 D.反对黑暗统治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图一和图二与中国近代的哪一所著名的学府有关?它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中成立的? (2)该学府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地位?它后来成为中国哪一所著名大学的前身? (3)科举制始于历史上哪一位皇帝?请你列举一下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情况?(举唐朝某一位皇帝时期科举制情况为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3 ?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4、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使用说明】 1.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七课的第二框,在课本上勾划出 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重要性)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重点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__________ 的结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________ 。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 。 (2)特征:深厚的______ 性、鲜明的_________________ 。 (3)表现:井冈山精神、______________ 、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时期: (1)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___________ 内容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表现:雷锋精神、__________________ 、大庆精神、抗洪精神 和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1]国庆群众游行中的“奋斗创业”、“众志成城”、“北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 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 秦朝时期:促进了的发展;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时代;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和 (1)汉字为书写,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原因:、、 (2)包容性:①含义:即和。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所谓“兼收并蓄”,就 是。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 于,增 强。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因:外因: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 (2)风格(特 点): 。 (3)地位:展现了,在 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地位:是一个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具有和 的特点。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各地千差万别,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 既,又保持着的特色。形成了的特点。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得利于,又有各自的。它们都是的瑰宝,都是 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第六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在敦煌等地挖掘到了大量汉代简牍,轰动了世界。这些简牍地出土成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汉字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C.我国各民族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 D.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 2.汉简以生动、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表明 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B.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C.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地特征 D.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或去参观古代艺术建筑,感叹它的神奇,或去参加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或去南方感受水乡文化,或去民族地区体验民俗生活。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得区域特征,这是因为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的不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A.实用性与整体性 B.区域性和民族性 C.理论性和实用性 D.尖端性和整体性 二、非选择题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创新班,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学习目标: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6、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知识梳理: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的辉煌历程 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文字的作用、地位: (2)汉字的作用、地位: (3)史书典籍的特点: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2、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的作用、中国文学艺术的作用: 2、科学技术的地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区域文化的成因: 2、区域文化间的关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2)含义: (3)意义: 4、中华文化的力量的作用、表现 (1)作用: (2)表现: 三.易错意混点 1.秦的统一,使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

2.汉字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受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4、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注重理论创新。() 5、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四.巩固训练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发展的民族,必然要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句话所体现的中华文化() A、从未衰微 B、盲目自大 C、源远流长 D、博大精深 5、各民族同文是指各民族统一使用汉字。下列关于汉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字出现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C、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D、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唯一纽带 6、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8、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水火不容③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10.2014年4月12日,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万余人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大典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各科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组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重难点: 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近代衰微的原因,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主学习: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的作用:

汉字的作用: 3.古代中华文化衰落的原因: 和。 4.只有在下和 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 文学艺术:作用:,风格 地位 科学技术:地位,特点,意义 成因: 2、区域性:原因: 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民族性:中华文化与中国内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即和。求同存异就 是,兼收并蓄就是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增强 问题探究;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繁荣稳定的原因 2.教材65页探究思考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练习巩固: 1.(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20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第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标准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并填写下列表格。 教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才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哪些文艺巨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现状,温故知新,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学习新课作铺垫。)(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观教育-----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的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展示: 教师:该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考生看榜图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找出身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影响中华文化的事例,以备交流。 二、预习内容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历史、的内涵、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3、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4、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以及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蒙古族的 和科尔克孜族的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6、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 7、身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影响中华文化的事例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那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探究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试举例:临清在古代或现代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2、看课本66页,思考: (1)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什么?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3、看课本67页,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举例描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探究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奔流千余年的运河,临清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你知道那些老临清菜谱? 2、文化区域性的成因是什么?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探究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临清清真饮食文化是随商业贸易的流动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入临清的,具有伊斯兰特色。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探究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 1、临清饮食文化如何丰富发展?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 (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Our teaching design of Chinese culture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题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 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 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 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 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 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 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1926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质奖章,它的发明者是( ) A .侯德榜 B .詹天佑 C .李四光 D .华罗庚 2.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青龙桥车站,矗立着一座青铜雕像。他背靠雄伟的万里长城,面对巍峨的崇山峻岭,面容刚毅,目光注视着前方的京张铁路。你认为这座铜像是( ) A .侯德榜 B .詹天佑 C .李四光 D .华罗庚 3.面对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位爱国思想家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编著了一部书。此书是( ) A .《天演论》 B .《权界论》 C .《四洲志》 D .《海国图志》 4.严复“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思想为哪一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 A .《狂人日记》 B .《鲁迅全集》 C .《阿Q 正值》 D .《野草》 5.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什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废除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以鲁迅、郭沫若、越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巨匠的事迹和作品; 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1.新式教育的开端 2.文学艺术巨匠的作品名称; 学习难点:1.新式教育的开端 2.文学艺术巨匠的作品名称; 学习方法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题目比较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找出课本上提到的文学家的代表作品,选一段自己最感兴趣、最欣赏的文字,准备课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先郎诵,再谈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感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具体的材料,从而加深他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导入新课: 在近代史上,中国的被动挨打不仅是由于清政府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落后造成的,更是由于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教育内容的保守造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废除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学习西方,改革教育,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那么,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是如何开始和进行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新式教育的开端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7页的文字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清政府为什么要发展新式教育? (1)清朝沿用 明朝 的教育制度,学校以 四书五经 为教材,国家通过 科举考试 选拔人才。 (2)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3)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 2.清政府在 洋务运动时期 (时期)开始创办新式学堂。 3.戊戌政变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意义:①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②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③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 .近代以来,哪一位大臣向清政府奏请停止科举考试,兴办学校?此后,清政府拟定实施了哪一个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为主题,以“思想启蒙的火种”和“科学的革命”两目为线索,独自成篇地介绍了世界近代历史上科学技术和思想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启蒙的火种”一目中叙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历史作用;而在“科学的革命”一目中叙述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出生于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二)、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过了解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和本课教材的叙述,重点、难点分别是科学的革命和思想启蒙的火种。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设计“知识回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知识体系的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2、设问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3、情景再现法。如播放视频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学生树立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 学生:法国《人权宣言》 教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学生: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 教师过渡: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一目内容——思想启蒙的火种。 【讲授新课】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