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阜阳·皖北·皖北文化

阜阳·皖北·皖北文化

阜阳·皖北·皖北文化
阜阳·皖北·皖北文化

阜阳·皖北·皖北文化

梁家贵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阜阳市委市政府也确定了将阜阳建设成为整个皖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那么,皖北的概念由何而来,是指哪些地区?皖北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较早记载“皖北”一词的文献,据查是南宋罗泌所撰《路史》,其中载:“古巢伯国(有巢氏),吴灭之,故巢城在皖北六东。”及至清代,安徽建省,“皖北”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开始大规模、高频率地出现。无论是官方文献,还是私人文集,“皖北”都是不被遗忘的概念。《清文宗实录》载:“以剿办皖北土匪出力,赏知县顾思尧等升叙有差。”清代许多文人的文集中,也有不少“皖北”的概念,如陈作霖《可园文存?滕提督传》载:“皖北为捻逆渊薮。”

晚清以降,“皖北”不再仅仅是地区的模糊性称呼,而是实实在在的行政区划。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改凤颍六泗道为皖北道,裁安庐滁和道,以其庐州、滁州、和州三府并于新设皖北道。据《清德宗实录》载:“裁安徽安庐滁和道,改徽宁池太广道为皖南道,以安庆隶之,凤颍六泗道为皖北道,以庐、滁、和三府隶之,各加兵备衔。”此为“皖北”首次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出现于历史文献中。清朝灭亡后,皖北道随之消亡。民国初年,皖北道曾一度回光返照。民国二年(1913),设皖北道观察使,但所辖区域未经划定,很快于民国三年5月裁撤。

战争时期的中共高度重视皖北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及其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发动了四九起义,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皖北工农红军。1949年,为支援淮海战役,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华东局、中原局研究决定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中共皖北区委员会和中共皖南区委员会;4月6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辖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安庆、巢湖6个专区及合肥市、蚌埠市、淮南特区,驻地合肥市;4月中旬,皖北军区成立,曾希圣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1日,《皖北日报》创刊。

可以看出,早期皖北地区是指长江以北的安徽区域,当前所指的是淮河流域的安徽区域,具体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

皖北文化就是指皖北区域发展变迁中所形成的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北文化是安徽省三个不同类型文化系统(即皖南文化、皖中文化和皖北文化)之一,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兼采南北文化之精华,资源丰富,富有灵性。如蒙城尉迟寺、蚌埠双墩等史前文化遗址,楚国孙叔敖修建的芍陂水利工程,以及龙虎尊、阜阳汉简、青铜辟邪等珍贵的出土文物。据统计,皖北地区拥有14家国家级文物保护中心、

近百家省级文物保护中心,还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这一地区产生了老庄学说。当前尽管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但提出老子生活于涡(河)淮(河)流域之观点,似乎质疑之声不多,而涡淮流域从属于淮河流域,主体部分就是皖北地区。

三是逆境中敢于、善于抗争,乐观、刚健。对于反动势力,皖北人民英勇反抗,这里曾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四九”起义。对于自然灾害,皖北人民不畏艰险、乐观进取,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一切充分体现了皖北文化乐观、刚健的特征。

发展、繁荣皖北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学术价值方面来看,可以扩大皖北区域文化影响力,实现皖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提升安徽省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从现实意义来看,可以繁荣皖北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丰富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支撑“皖北崛起”、“文化强省”以及阜阳“文化强市”和“皖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建设战略部署的落实。

(作者梁家贵为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宿州分校学号:1434001465046 姓名:王珏 班级:14秋工商专科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赛珍珠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现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积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棉花总产量8万吨,油料产量40.5万吨,水果产量86.5万吨。境内拥有120万亩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80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和沿国道、省道纵向分布的40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种达20个以上。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砀山酥梨为果中精品,为海内外顾客所青睐。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为《中国名菜谱》中的一品名肴。夹沟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从拉魂腔到泗州戏——浅谈泗州戏剧种的发展与变革

李荣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泗州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旧称拉魂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主要探讨了该剧种的历史传承与变迁,揭示其从民间腔调到地方剧种的动态变化过程。 关键词:泗州戏;拉魂腔;发展;变革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31-02 泗州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乃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色彩,有“皖北黄梅”之称,被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泗州戏脱胎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故旧称“拉魂腔”,1952年正式改名为泗州戏,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成熟剧种。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说唱阶段 (一)“唱门子” 清代乾隆年间,贫苦农民在荒年时,经常以说唱的形式走街串巷沿门乞讨,即“游食”。其形式非常简单,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和化妆,只是演唱者以两块竹板或柳树挖成板或梆子敲击,自打节拍掌握节奏。所唱的是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篇子”。后在唱腔和表演形式上又有所改进。自制了柳叶琴,俗称“土琵琶”。或自弹自唱,或一人打梆子一人弹奏。此时,伴奏和演唱还没有完全分化成独立的职业。这种原始的说唱形式,就是“拉魂腔”。 (二)“跑坡” 此后,由于农民生活困难,乞食者渐多。他们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推着独轮车,四处逃荒卖唱。这就是“跑坡”。所唱内容也逐渐发展为民间故事或小唱本。演出形式极其简单,艺人们用板凳分隔出表演区与观众区,没有服饰行头,最多用毛巾、礼帽、长衫、短褂、裙子等作为演出服饰。演出结束后用铜锣或者礼帽向围观的农民收取演出报酬,俗称“盘凳子”。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泗州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艺术。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1]后在《宋元戏曲史》中进一步阐述:“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2]并把从叙事体到代言体的转变作为戏曲最终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他认为戏曲的成熟必须是两者兼备之时。但这个时期的泗州戏尚不具备以上条件,它更多地具有曲艺说唱的特征。 首先,从演唱内容上看,当时艺人多演唱“篇子”。这些“篇子”不是“故事”,而是类似于曲艺中的“小段子”、赋赞等。如: 西北风,阵阵寒,小二姐失落一只环; 有心打一个新环配,新旧两样不一般。 哪个大姐拾了去,奴家给她二百钱; 哪一个小哥哥拾了去,小奴家与他配凤鸾。 这些“篇子”采用说唱的形式,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加以说明,而不是扮成人物进行表演。 其次,从演唱形式上看,在泗州戏传统剧目中,仍保留着大量说唱形式的痕迹。 如在演唱中,生角和旦角的“留口”与“接口”。它不是采用第一人称,而是采用第三人称,类似于说书人向观众作介绍。如旦唱上句:“不说小姐回楼去……”生接唱下句:“再说公子张万郎。”“不说”和“再说”,显然不是剧中人物的口吻,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介绍。再如生角第一次出场,首先会以说书人的身份自报家门,念上一段“引子”、坐场诗,简明扼要的自叙身份、经历、处境、性格,志趣抱负等。 再次,其作用带有明显地实用性与功利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即在沿门乞讨时,以歌舞、说唱等形式,变换一些花样,以获得更多的施舍。这种做法古已有之。 由此可见,泗州戏是从说唱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此时它还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戏曲,而是以歌舞、说唱为手段的一种表演形式。 二、戏曲萌芽阶段 1840年左右,泗州一带陆续出现职业性的戏曲艺人。这意味着泗州戏已由说唱形式发展到戏

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

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 皖北(含凤阳),共计六市18县(市)。拥有煤炭能源基地的两淮,交通枢纽的蚌埠、阜阳,还有传统的农业城市宿州和亳州。人口共计近3000万,接近安徽人口总数的一半!2003年GDP1129亿元,人均4053元(不含凤阳)。整个经济发展处于安徽甚至是全国的谷底!皖北不富,安徽不会强,皖北不稳,安徽难安静!故迷你鼠最近对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理论探索,定有不少不妥之处,现说出来让大家讨论! 蚌埠(含凤阳) 1、现状:淮河之滨的珍珠城,是省里规划的皖北中心城市。加上近在咫尺的凤阳总人口450万,市区人口90万。城市整体规模皖北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次于组团型城市淮南。有“蚌埠不富,皖北难富;蚌埠不强,皖北不强”的说法。周边的凤阳和怀远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2、优势:交通优势,这个无须多说了。科教优势:是安徽仅次于合肥的高校集中地,共计9所。还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院所十余个。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兼备。商业地位在皖北一家独大!目前,在建的光彩大市场、华夏街、皖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发区方面:拥有3个省级的开发区。 3、劣势:工业整体规模不大。规模工业增加值位于两淮之后,污染的淮河是皖北地区的共同劣势。 4、定位: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打造超级蚌埠是安徽发展皖北的重要任务之一。工业强市,商业兴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皖北第一城!敞开城门迎接各地各类人才到蚌埠创业,努力将蚌埠打造为皖北经济、金融、商业、交通、科教、文化、卫生、通信中心。整合怀远合凤阳县城,打造大蚌埠,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50~300万。 淮南(含寿春北部) 1、现状:安徽煤炭和电力基地,地下蕴藏巨大储量的黑金。附近的寿春是省内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非农人口和建成区在皖北六市位居首位。 2、优势:资源优势:无须多说。技术优势:安徽理工是皖北地区六市唯一的一个博士点,其理工类对淮南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与推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合淮阜高速合淮蚌高速建成后交通有一定优势。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中国春节有很多特色习俗,其中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一、三十贴春联 在阜阳,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一家人只有全在家才能贴,少一个不在也不能贴,绝不能让家人贴在门外。所以,一些赶集上店的,走亲访友的,还有外出做活的,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家。这就是年的魅力,家的魅力,不然现在打工的为啥千里迢迢要在年三十晚赶到家呢? 一些欠债户,三十早上就贴春联了。春联一贴,前来要账的人转身就走了,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家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 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

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二、阜阳旧时对联有讲究 阜阳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如果是居丧之家,则是蓝纸对联写:“大地皆春色,吾门独素风。”阜阳城乡习惯,一般中午饭后便开始贴对联,门对一贴,讨债的就不能上门了。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陈姓的堂名灯写的是“颍州郡”。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 堂名灯有两丈多高,顶端是个大红灯,灯罩上写着堂名,红灯里面装有蜡烛,挺直的撑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在过春节的时候,或要娶媳妇,或过生日的时候,门口就立有一根堂名灯,可以显示这一家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安徽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

安徽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 皖北(含凤阳),共计六市18县(市)。拥有煤炭能源基地的两淮,交通枢纽的蚌埠、阜阳,还有传统的农业城市宿州和亳州。人口共计近3000万,接近安徽人口总数的一半!2003年GDP1129亿元,人均4053元(不含凤阳)。整个经济发展处于安徽甚至是全国的谷底!皖北不富,安徽不会强,皖北不稳,安徽难安静!故迷你鼠最近对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理论探索,定有不少不妥之处,现说出来让大家讨论! 蚌埠(含凤阳) 1、现状:淮河之滨的珍珠城,是省里规划的皖北中心城市。加上近在咫尺的凤阳总人口450万,市区人口90万。城市整体规模皖北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次于组团型城市淮南。有“蚌埠不富,皖北难富;蚌埠不强,皖北不强”的说法。周边的凤阳和怀远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2、优势:交通优势,这个无须多说了。科教优势:是安徽仅次于合肥的高校集中地,共计9所。还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院所十余个。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兼备。商业地位在皖北一家独大!目前,在建的光彩大市场、华夏街、皖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发区方面:拥有3个省级的开发区。 3、劣势:工业整体规模不大。规模工业增加值位于两淮之后,污染的淮河是皖北地区的共同劣势。 4、定位: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打造超级蚌埠是安徽发展皖北的重要任务之一。工业强市,商业兴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皖北第一城!敞开城门迎接各地各类人才到蚌埠创业,努力将蚌埠打造为皖北经济、金融、商业、交通、科教、文化、卫生、通信中心。整合怀远合凤阳县城,打造大蚌埠,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50~300万。 淮南(含寿春北部) 1、现状:安徽煤炭和电力基地,地下蕴藏巨大储量的黑金。附近的寿春是省内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非农人口和建成区在皖北六市位居首位。 2、优势: 资源优势:无须多说。技术优势:安徽理工是皖北地区六市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皖北旅游发展现状

皖北旅游发展现状 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安徽提出要建设旅游强省的今天,安徽旅游界人士开始越来越关注相对皖南来说日益沉寂的皖北旅游。 在皖北,我们看到,一边是经济的欠发达,一边是资源的闲置和荒芜;一边是苦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边是置身旁的朝阳产业于不顾;一边是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一边是和外界的重重阻隔。 拥有安徽三分之一面积和近二分之一人口的皖北,2004年度接待海外旅游者(包括商务旅游者)的人数仅占全省的3.9%,而这个人数2003年还是5.3%,其封闭、落后和日渐萎缩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且不说旅游业发展得如何,仅就皖北目前这样的开放程度和人气,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为它的经济崛起担心。皖北,已成为安徽旅游深深的痛。 皖北地区并不缺乏旅游资源 川流不息的淮河在安徽北部横贯而过,人们把淮河以北及沿淮区域的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亳州6市(安徽共计17市)统称为皖北。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平原,也是一个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诞生过老子、庄子、曹操、朱元璋等一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这里也因此留下了太多的遗址遗存…… ———亳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成汤就曾建都于此,曹魏时,更是成为与长安洛阳齐名的五都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商汤、老子、庄子、曹操、华佗、花木兰等众多英雄人物为它留下了100多处历史遗迹,有丘碑巍然的商汤衣冠冢,有纵横交错、规模宏伟的古代大型地下运兵道,有见证这座城市昔日繁华的花戏楼,有孔子向老子问学的道德中宫,有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蒙城县尉迟寺遗址…… ———紧邻蚌埠的明中都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位之后,用了整整6年时间在凤阳精心建造的明代第一座都城,并为后来南京、北京都城和宫阙的建设提供了样板。 明中都城由外城、紫禁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其规模之大,布局之妙、规划之好、工艺水平之高名冠天下,尤其是它的石构建筑极其奢华,比如中都午门两侧的须弥座,石雕之华丽足以让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相形见拙。而明中都城的蟠龙石础,其规格是北京故宫的3倍,由此可见当时明中都城建筑之华丽。明中都城现尚存奉天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基址及蟠龙石础等大量遗迹、遗址、遗物。在明中都城保持沉默的同时,倒是许多日本和韩国的游客经常问起这里。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淮北濉溪县的临涣集和小李家,便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首长在这里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23个纵队和数以万计的地方武装以及225万支前民工,一举全歼蒋介石精锐部队55.5万余众,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如今,在红色旅游席巻全国的时候,这里的资源仍在沉睡。 2004年,淮北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人数在全省倒数第二…… 其实,皖北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的亮点很难一一尽述,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发生地蚌埠。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地涉故台。项羽和刘邦一决生死的“垓下之战”遗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遗址。上海简称为“申”是缘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皖人春申君黄

安徽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饮食文化特点 内容简介:介绍安徽饮食文化、饮食习俗特点和安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基本情况概述 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长江、淮河流贯境内,将该省分成面积大致相当的三部分。淮北地区属暖温带,淮南地区(又称皖中)、江南地区(又称皖南)则属亚热带气候。 淮北主产小麦及山芋(甘薯)、玉米、高粱等杂粮,居民以面食为主。数十年前这里十年九淹,灾害频繁,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群众生活困苦,日常菜肴单调,几乎不吃什么菜。 皖中包括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冲积平原,这里有长江、淮河、巢湖等天然河湖,又有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丰饶田畴。盛产大米、棉花、茶叶、水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水产、家禽、家畜也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文化也日臻繁荣,这些都给当地人民的饮食生活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皖南山区群峰叠嶂,风景秀丽,又有新安江、水阳江、徽水等河流,使山区拥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与河谷地区又适于农业耕作。这里地少人多,居民中经商的较多,加之山区物产需要外销,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自唐来以来,巨商富贾,历代不乏其人。他们的豪华享乐生活,也必然要给当时的饮食生活与习俗带来某些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别,安徽几个主要地区不但粮食蔬菜品种不同,人们的口味也有差别。以淮北平原来说,群众喜咸中带辣,汤汁重色浓,并惯用生大蒜、香菜佐味和配色,喜食牛羊肉。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区因为水产和家畜产量多,群众多以鱼肉、鸡、鸭、鹅及禽蛋等制做菜肴。尤以烹调水鲜、家禽、猪肉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除用盐和酱油等调味外,还适当以糖调味。农村居民口味偏咸。大别山区群众的口味也偏咸,还嗜辣味。皖中群众还习用茶叶、木屑或稻壳的烟熏制肉肴。如用黄山毛峰等名茶熏制长江的鲫鱼,玉脂金鳞,芬芳可口。又如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无为熏鸭”,也是采取先熏后卤的独特制法。此外还有群众喜爱食用的腐乳爆肉、蜈蚣鱼、水晶荸荠圆、珍珠鸡、清炒鳝鱼、清炖甲鱼等传统名菜。农村中,除食用一般的时鲜蔬菜外,农民还喜爱食用腌制的腊肉、咸菜和豆腐乳等。咸菜花样较多。皖南地区善于烹制山珍野味,如火腿炖甲鱼和红烧果子狸,即是以皖南山区特产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做主料的。其他如黄山炖鸽、清蒸石鸡、问政山笋、清蒸花菇等荤素名菜,都是取村于本地区的黄山鸽、石鸡、问政山笋和花菇等特产制成。这一带虽然水产不多,但烹制水鲜别具特色。如腌鲜桂鱼(即臭鳜鱼)、烧青鱼等,都不同于皖中地区的制鱼方法,有独特风味。本地区的菜多烧、炖,讲究火功,芡大油重,原汁原味。日常饮料以茶

阜阳历史文源

阜阳可供参观的历史文源 摘要:阜阳拥有丰富的可参观的历史古迹。阜阳风景优美,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颍上县八里河公园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阜阳生态园和迪沟生态园均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 关键字:阜阳,历史文源,风景名胜,历史名人。 阜阳襟带淮河,怀抱西湖,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颍河、汾泉河呈“Y”形在阜交汇,东城河、南城河、西城河、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一道河、二道河、济河、古泉河等河网纵横交错,慧湖、瑶池、西城河内河、八中塘等沟塘星罗棋布,“水”构成了阜阳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元素。城区拥有大小18条河流,在北方城市并不多见。阜阳的18条河流都已打通,形成了统一的水系,重现了古颍州“三清贯颍”美景,18条河流如18根蚕丝,织造出皖北的“滨水城”。 一:历史沿革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

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8年)置颍州[3],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亳县复升为州,分出。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并以颍州本辖新置附郭县,乾隆皇帝依奏赐名阜阳县[4]。颍州府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二:风景名胜 2.1 颍州西湖 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市西9公里处,系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远景规划70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一期规划24.32

近代皖北地区工业发展探讨

近代皖北地区工业发展探讨 一、皖北地区近代工业的起步 皖北地区一般指淮河以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面积约占安徽省的1/3,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阜阳地处 安徽省西北部,自古就是皖北重要城市,当前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阜南、颍上四县及颍州、颍东、颍泉三区,历史上还曾辖凤台以及涡阳、利辛、蒙城、亳州等县市,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地区。从某种水 准上说,阜阳和皖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是一致的,都经历了一个艰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19世纪末到1913年是皖北地区近 代工业的起步时期。1876年的《烟台条约》将芜湖开辟为通商口岸。“人们不满‘权利为外人垄断’的现象,在芜湖开始实践‘民间 欲置机器制造’的意愿。”安徽开始出现了近代工业,皖北地区随之 也开始了兴办近代企业的过程。清王朝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能够在中国通商口岸 设立工厂。既然允许外国在华办厂,清王朝就更没有理由不让国人自办,国人从此也开始纷纷投资设厂。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入转向资本输入,大肆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矿产开采权和投资设厂。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清王朝也采取了一 些措施,号召民间兴办实业。在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清王朝还 实行了一些政策和机构上的改革,“民众投资兴办实业逐渐形成一股 热潮。”这股热潮也很快席卷了皖北大地。以阜阳为例,“自鸦片战 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深入阜阳城乡,阜阳开始向外输出 大量农产品,同时又输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舶来品,以至各地市场上到 处倾销着洋油、洋火、洋烟、洋纱、洋布等,刺激了商业的繁荣”。 商业的繁荣为阜阳近代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此外,阜阳一直都是农业大区,农产品丰富,如民间流传“鸡系阜阳 县的主要家禽,旧有‘进了阜阳县,不愁吃鸡蛋’之说。”这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原料。阜阳历来交通发达,既是安徽的西北门户,又是豫 皖苏鲁四省及南北交通的枢纽,史称“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

阜阳市历史悠久

阜阳市历史悠久,地域广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繁华扼要的一大都邑。沿革免叙,现兹就阜阳市区及周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大,保存又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与遗址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一、城池 明代颍州城池现仍保存完好,城墙四至清晰,隍池齐整。西北城墙一段数百米与城东南角楼望霍楼(奎星楼)仍存。 二、旧城格局 阜阳旧城格局最晚在明代中期即已形成,至今无太大变化。南北大街是中轴线,西半城以南北向建设街、文德街、鹿祠街为左翼,东半城以聚星街、光华街、青云街为右翼。北门外往前延伸是泉河,既是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又是熙攘繁闹的水陆码头。中轴线南端是迎薰门,城内的鼓楼,既是北城的南门,又是连接南、北二城的纽带。 - f& t* V; |, k: t5 F阜阳旧城范围内今共有街、巷、胡同90多条,且旧貌犹存。如,建设街后卫旧址与解放北路多有无名巷道相通,拐绕纷繁,是城市街巷系统发展、积淀后不可多得的珍贵体现。 三、水系 1、黑龙潭,据传宋时即以形成,不知却否,但明代时此谭已存在,确是实情,现几乎干涸; 2、大观塘,元代迎祥观后的护院沟塘,与旧城西北城墙交相辉映,现污染严重; 3、姚池,清代形成; 4、西城墙内侧大塘,包括韩家大塘、芦池,绵延一二百米,实属珍贵; 青云街大塘,在青云街南段西侧居民院内,是卜家桥大塘遗存; 6、大水门道,即西北护城河; 四、古代建筑 明代颍川卫旧址,俗称后卫,现仍完整保存明代兵营旧址,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的珍贵文物;

文庙旧址,现存后墙二段,在明伦巷南北二侧; 贡院,除大殿外,尚存旧房约十间,前、后墙完整,蜿蜒近百米; 清代捐输局,明代建筑,同类性质旧址全国罕见; 府城隍庙,明代始建,是阜阳现存最高规格的古建筑; 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东,也有旧房保留,应一体保护; 刘武穆公祠; 迎祥观,元代道观,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留下混元衣,现仍保留有偏院一所,殿宇、厢房九间与散落石雕构建; 资福寺; 10、清真寺,在青云街; 11、郭家祠堂,现存前后殿宇六间,历史价值极高; 李家祠堂,明代始建,现存殿宇六间,墙上砖雕之精美,阜阳仅见; 13、刘家祠堂,即《淮流》编辑部旧址,现存东厢房三间; 14、田家祠堂,明朝始建,现存殿宇近十间,内部木构仍保存完好; 15、清举人傅汝鉴故居,院落一所,举人长孙现仍在故居近旁居住; 16、连家胡同大院群,原胡同内南、北两侧共有八座私人宅院,现仍残存北侧门楼三座,旧房数间; 17、民国江西军务督办邓如琢公馆,两进院落现保存完好,且为邓家后人居住,九江现有邓如琢花园,其孙邓重麟现任泰中文化经济协会理事会执行副主席; 18、民国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副军长潘善斋公馆,现存大门楼一座与胡同北侧旧房数间,潘宅解放初期曾为阜阳县政府办公地; 19、民国安徽省商会会长潘慎伍故居,原有房屋100多间,现仍存十数间,且格局残存,极为珍贵; 20、宁家大院,现仍存后房三间; 21、安仁会宁隽元故居,清末建筑,现仍存; 22、李家花园,清末书画家李良辰营建,现格局仍存,李良辰后人仍在此居住,李良辰夫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2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2篇 一些风俗正淡出人们的记忆,也许古老的文化正在渐渐荒芜,但有一种情感与我们一脉相袭、薪火相传。以下就是XX整理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篇一: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出国留学网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

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篇二: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壮士劈山去,英雄拦马前。红旗明晓日,粉墨好青年。八月秦皇岛,歌潮浪接天。 ”戏曲的历史 名称由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宋朝末年,学者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在当时是指“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行当 在戏曲艺术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在舞台上需要由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主要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注:还有“生、旦、净、末、丑”的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因此如今通常按“生、旦、净、丑”分行。生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时期的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根据角色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旦旦是女角色的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

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角色。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油花脸等专行。丑 丑是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这是戏曲发展的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唐朝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文学艺术迅速繁荣,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繁荣时期宋元时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以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兴盛时期明代的传奇盛行起来,是宋元南戏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到了明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戏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革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开始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戏曲的种类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 皖北地区农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农业经营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较慢。成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经济盆地,限制着皖北经济的腾飞。随着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施及安徽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广泛关注,一些相关的农业经济扶持政策及优惠措施也开始实施。本文将对皖北经济现状及相关政策进行阐述,讨论问题并提出对策,最后做出发展展望。 关键词:皖北;农业经济;发展 正文: 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其是中原黄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在安徽省占有较大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该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历史上曾是中原经济区和江淮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近代以前如此,就是现当代依然不能改变这种经济结构。当前的产业结构不仅与在全国就已经落后的安徽全省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更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相差甚远。大力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对皖北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略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我的见解。一皖北地区农业经济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业在三产中比例较大,农用资金缺乏,农民收入低皖北地区耕地面积约 占全省5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省的1.16倍。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占有较高的比例,农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我的家乡亳州更是在皖北六市的平均线以下,与皖中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均收入低得状况下,很显然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

宿州民俗风情

宿州民俗风情 方言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市宿州方言。赛珍珠虽然从小生活在江南的镇江但是她学习的是北方方言所以1917 到宿州的时候她很容易听懂本地的方言还为她的丈夫农学家Buck 做翻译。她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 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 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 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风俗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 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现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 2010 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5 交通运输 铁路 宿州地处安徽的北部交通便利京沪线、陇海线以及在建中的京沪客运专线京沪高铁、郑徐客运专线高铁穿行而过并分别设立宿州高铁站、砀山高铁站、萧县高铁站,还有在建的宿淮铁路与规划中的亳宿铁路。宿州境内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宿州内没有机场但距离观音机场只 有70 公里。每天停靠宿州火车站的列车次达到65 辆之多停靠时间从2分钟到13 分钟不等在市内乘坐1、2、6、7、9、13、15 路公交车都可以到达宿州火车站。宿州的长途客运分为跨省、省内、区内几种班线跨省的班车线路共有85 条可到达周边各省市和北京、上海等地。其中宿州高速客运快客站是国家一级站。省内班线有62 条而区内班线有38 条每 20 分到30 分一班。到达宿州市运输总公司市内区县包括淮北停靠在宿州汽车东站。在市内可乘坐2、7、9、13 路公交车。 公交、出租车 宿州市内交通工具主要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现已开设了23 条以上的公交线路全部为无人售票和刷卡。宿州出租车整齐统一漂亮大气。的哥的姐们热情洋溢。宿州的出租车起步价为4 元超过2 公里每公里1元夜间00: 00-次日05:00起价费4.8 元另加夜间补贴、过路过桥费等费用。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积8897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 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粮食总产量306 万吨棉花总产量8 万吨油料产量40.5 万吨水果产量86.5 万吨。境内拥有120 万亩全国大

2020年(发展战略)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童琦 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和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郡县治,天下安”,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于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壹、主要现状 (壹)发展滞后。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之上。从经济效益见,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于经济投入见,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

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二)优势明显。壹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的壹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壹,全国第五。于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壹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于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