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推荐】提出“利息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是-精选word文档 (18页)

【最新推荐】提出“利息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是-精选word文档 (18页)

【最新推荐】提出“利息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是-精选word文档 (18页)
【最新推荐】提出“利息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是-精选word文档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提出“利息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是

篇一: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一、填空题

1、以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为标准,可将利率划分为()和一般利率。

答案:优惠利率

2、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被成为()。答案:基准利率

3、实际利率是根据名义利率和()换算得出的。答案:通货膨胀率

4、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是()。答案:实际利率

5、马克思认为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的特殊转化形式。

答案:剩余价值

6、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划分,利率可分为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答案:公定利率

7、假设r表示名义利率,i表示实际利率,p表示借贷期内的物价变动率,则r、i、p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答案:r=i+p

8、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利率。答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

9、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实行固定利率会给()人造成经济损失。

答案:债权

10、根据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可分为()与()。答案: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11、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被称为()。

答案:利率

12、根据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利息的最高界限是()。答案:平均利润率

13、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利率基本上属于()的类型。

答案:管制利率

14、利率对储蓄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储蓄随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答案: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5、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答案:利率

16、有价证券、土地、劳动力等价格的形成是()发挥作用的表现。答案:收益资本化

17、任何一笔货币金额都可以根据利率计算出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通常称其为()。答案:终值

18、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所确定的利率是()。答案:公定利率

19、凯恩斯认为,()与()是决定利率的唯一的两个因素。

答案: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20、实际利率理论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函数。答案:递减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A、差别利率

B、实际利率

C、公定利率

D、基准利率答案:D

2、认为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特殊转化形式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马克思

C、杜尔阁

D、俄林答案:B

3、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水平由货币供给与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均衡点决定的理论是()。

A、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B、实际利率理论

C、可贷资金论

D、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答案:D

4、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那种理论是着重强调储蓄与投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的。()

A、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B、流动偏好理论

C、可贷资金理论

D、实际利率理论答案:D

5、国家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是:()

A、实际利率

B、市场利率

C、公定利率

D、官定利率答案:D

6、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其杠杆作用发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B、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C、利率弹性

D、消费倾向答案:C

7、当银行存款的名义利率和物价变动率一致时,存户到期提取的本利和能够达到()。

A、升值

B、贬值

C、保值

D、升值或贬值的幅度不定答案:C

8、名义利率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呈()。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交叉相关关系

D、无相关关系答案:A

9、当前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属于()。

A、官定利率

B、市场利率

C、公定利率

D、基准利率答案:B

10、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确定的利率是()。

A、市场利率

B、优惠利率

C、公定利率

D、官定利率答案:C

11、西方国家所说的基准利率,一般是指中央银行的()。

A、贷款利率

B、存款利率

C、市场利率

D、再贴现利率答案:D

12、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时间是()。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答案:A

13、我国习惯上将年息、月息、拆息都以“厘”做单位,但实际含义却不同,若年息6厘、月息4厘、拆息 2厘,则分别是指()。

A、年利率为6%,月利率为0.04%,日利率为0.2%

B、年利率为0.6%,月利率为0.4%,日利率为0.02%

C、年利率为0.6%,月利率为0.04%,日利率为2%

D、年利率为6%,月利率为0.4%,日利率为0.02% 答案:D

14、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示,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时,希望()。

A、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B、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C、在不减少消费的情况下增加储蓄

D、在不减少储蓄的情况下增加消费答案:B

15、提出“可贷资金论”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马歇尔

C、俄林

D、杜尔阁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认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A、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哲学的贫困》,特别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马克思就已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此后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将剩余价值本身与其具体表现形式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利润学说的批判,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首次科学的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马克思把资本运动分解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并逐一加以分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增殖。第一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增殖,就是因为被资本家购买来的工人在生产中“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即把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让渡”给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得以增殖。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如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的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它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资本的推动,它就会变成工人的一定的生产活动,成为创造价值,使价值得到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使古典经济学陷入绝境的难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考察。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绝对剩余价值是以资本生产的已有的

利润率与资金回报率

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如以p`代表利润率,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c+v),那么利润率p`=m/C=m/(c+v)。 利润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利润率指标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比较各企业之间和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100% 区别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利润率 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两者按同一方向变化 3.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4.两者反映的关系不同 利润率公式 利润率(profit rate)利润率 利润÷成本×100%=利润率利润率常用百分比表示。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100% 表现形式 利润率

企业利润率的主要形式有: ①销售利润率。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率。它表明单位销售收入获得的利润,反映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关系。 ②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销售成本总额之比。它表明单位销售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③产值利润率。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它表明单位产值获得的利润,反映产值与利润的关系。 ④资金利润率。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表明单位资金获得的销售利润,反映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 ⑤净利润率。一定时期的净利润(税后利润)与销售净额的比率。它表明单位销售收入获得税后利润的能力,反映销售收入与净利润的关系。 主要因素 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的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而且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是经常变动的,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剩余价值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反之,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也低。因此,凡是能够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都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如何使社会注意由空想变成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如何使社会注意由空想变成科学 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也可以说,这两大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个学说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途的学说,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句话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了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创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因为有了唯物史观和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我们知道,资本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另外,资本追求的就是利润,那么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有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在预付资本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是成正比的,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则主要在于: 首先是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 另外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

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 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 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 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 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 物出现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

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思考 (1)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到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仍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利润率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者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较高。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利润率的平均化,不仅有它的必然性,而且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1.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的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 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经有了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在各个资本家面前集中起来;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 第二个条件的前提是:废除了一切妨碍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或者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的法律;工人对于自己的劳动的内容是不关心的,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尽可能的化为简单劳动,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最后,特别是工人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条件概括说就是“两个自由”,一是资本转移的自由,而是劳动力转移的自由,这样的条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就完全具备的,它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一国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该国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 (2)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总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之总和。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它是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的中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利润率平均化为前提。商品本来是按照价值进行买卖的,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就不再按照价值,而是按照生产价格来进行买卖了。从一个生产部门来看,生产价格与价值在量上通常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当它不被看作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而商品价值从W = c + v + m转化为W = k + m,现在进一步转化为W = k + p,掩盖了利润的来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它们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现象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剩余价值创造出来,由产业资本家无偿占有,一部分给银行资本家做利息,一部分给商业资本家(因为他们帮助实现剩余价值),一部分可能还要给农业资本家做地租,剩下的才是产业资本家自己的利润. 对于其他的部门资本家也可以这样分析. 只有当产业资本家谁都不用给的,所有的剩余价值才是他的 剩余价值可大致分为5种: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和地租。所以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为存在形式的这三种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 1如果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分红而没有进行资本积累的话,股息也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 如果一个产业资本家向银行贷款来从事生产,并且把商品委托给代理商业资本家销售,而且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还要受垄断高价的剥削,那么,这个资本家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除了提供他自己的利润外,还要由银行、商业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瓜分。

剩余价值与利润

当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所以,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所以,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利润取得了剩余价值的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二者成反比”是就一个部门而言的,比如: 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利润率 A部门70c+30v 100% 30 130 30% B部门90C+10V 100% 10 110 10% B部门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A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那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降低。 对某一个部门的某个企业而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当然是提高的,要不然,谁还会改进技术阿,呵呵。 谈到平均利润率,就是相对于各个部门而言的,仅仅某一个部门谈不上平均利润率,呵呵,和谁平均啊?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为什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却降低呢? 由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剩余价值降低了,根据上面的公式,预付总资本不变,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减少,平均利润率就降低了,所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降低。 楼主应该明白,你所说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都是就整个部门而言的,不是就某个企业而言的。整个部门利润率,平均利润率降低并不意味着某个企业利润减少。 之所以提出平均利润率,是考虑到等量资本应该获得等量的利润,最后供求等因素的作用下,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移,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 而如果某个部门的某个企业改进技术,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本部门的社会价值,他会获得超额利润,所以,自己获利增多了。 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1)所费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 为理解生产成本(或生产费用、成本价格)的含义,首先要区别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和资本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是劳动的耗费,包括活劳动的耗费与物化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公式为:w=c+v+m。其中,c代表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m为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由于m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对于资本家来说,资本耗费只是c+v部分。因此,他们自然就把c+v看作是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如果用K代表生产成本c+v,则商品的价值公式就转化为w=K+m。这样,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仿佛m是由生产成本K而不是由可变资本v带来的。 生产成本不仅仅是个单纯的计算方法问题,而且是资本家盈亏的标志,或者说它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由于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之间就有了一个差额。这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他可以在商品的价值之下而在生产成本之上的范围内决定商品的售卖价格,但仍可取得剩余价值。这种竞争,迫使各个资本家千方百计地降低自己商品的生产成本。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但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要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全部被消耗,而固定资本是逐步磨损,价值只是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构成生产成本。这样,作为所费资本的生产成本,同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之间,就存在很大的

差额。由于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了生产过程,资本家自然把它看作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用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公式进一步转化为W=K +p。这就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 m/v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首先我们来说利润率,这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讨论的,假设你是有很多钱,想投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现在一共投资了1000万,其中800万买了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200万雇佣了工人进行生

产,叮叮当当一顿生产,最后卖了1300万,你非常开心,立马进行核算: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 这样乍一看,30%,貌似并不是很高的数字,资本家也并没挣多少,也没有剥削多少。 然后,马克思站出来说,假的、假的、都是骗人的。 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不算很高,但是,投入的1000万是有区别的,其中800万买了机器设备材料,这些只是转移到了商品中,并不会增值的,真正使得增值的是劳动,而劳动只有200万,却挣了300万,比例是150%,还说不剥削!自己看看数字。 这个比例就是举世闻名的“剩余价值率”。把所有的投入称为“预付资本”,用这些钱买了厂房、机器、原材料、劳动。其中厂房、机器、原材料,他们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但是,并没任何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而劳动是不一样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增值的,所以叫“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剩余来一部分,这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思,用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得到的就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通过相同残值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获得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与残值金额成正比。残值金额越大,利润率越高。剩余价值的数量由剩余价值的比率决定。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水平,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工作时间与必要工作时间之比以及未付工作与已付工作之比。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就越多,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繁殖,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继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残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正比。剩余价值越多,利润越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严重。然而,在21世纪的远东,在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大中华地区,出现了传说中的思想家史国宝。史国宝的知识论并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对利润的贡献。作者认为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由于没有资本开发的必然性,所以没有剩余价值的提取的必然性。可以研究腐败的官员和罪犯的剩余价值,但不必研究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和工人都是特权的牺牲品,窃贼可以提取剩余价值。工人是剩余的受害者价值,资本家也是如此。本质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或多赢的关系,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单赢关系。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马克思一直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二字,就明确地提示世人;马克思不是研究一般的纯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而是研究经济中的政治问题,即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内容,被经济假象所掩盖着的阶级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资本论》中,首先确认了商品的价值尺度,然后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全书的内容。马克思首创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因此,探索社会主义严重受挫的理论根源,必须继续探寻造成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缺乏科学性的剩余价值学说存在什麽问题。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下了如下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1)劳动力是由体力和智力组成的,是两者的总和,即双因素论;(2)劳动力的功能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且只有当它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被“运用”时,才是现实的劳动力;当它不被运用时,只是潜在的劳动力;当它被运用但不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也不是劳动力。有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进行犯罪活动,不但创造不了任何使用价值,反而危害社会。有人虽然不进行犯罪活动,但是游手好闲,白白浪费掉自己的劳动力,也不是劳动力;(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为人所特有的能力。一些动物的体力比人大,超大规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人快,但是他们都没有人特有的智力,所以也不具有劳动能力。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虽然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但却没有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它的本质能力是什么。从两种能力的排列顺序来看,还把体力排在了智力的前面,可见马克思并没有真正把握到劳动力的本质特征。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更明显地发现,马克思的这个失误给他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 智力和体力,确实是劳动力的两大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尽管具体到每个或每种劳动力中智力和体力所占的比重不同,有的可能以智力为主,有的可能以体力为主,有的可能两者旗鼓相当,但不管哪种和哪个劳动力都必须具备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智力是劳动力中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能力同其他力量的本质区别。体力是低等位移的力,同自然界的风力、电力和动物的体力,属于同一种力。智力则不同,它是人特有的力,是一种高等级的力。体力是劳动力的物质基础,智力是劳动力的灵魂和主导。没有体力,智力固然不能发挥作用;可是如果没有智力,体力就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人之所以为人,劳动力之所以成为人特有的能力,就是因为有智力。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人有体力,而是因为人有智力。正是因为人有智力,才使体力升级为有目的的力、自觉的力、自为的力,才把人从其他自然物中提升出来。 马克思给劳动力下的这个定义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只是明确了劳动力是“体力

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其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通过工人长时间的劳动来获取再生产资本;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部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一部分,“不可变资本”是指购买机器设备、原料等的资本;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是分别用来创造工人劳动价值和新价值的;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来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分别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是“绝对的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阶级社会,其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建立在对大量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基础之上。工人阶级的生产资料被完全剥夺,不得不依靠为资本家阶级劳动而生活。但由于工人的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几乎完全被商品交换关系的表面现象所掩盖。表面看起来,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