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知识梳理

1.中国近代主要经济形式及其特点

(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生产上“男耕女织”,消费上“自给自足”,这里的“足”是指维持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很少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对华倾销商品,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但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居主导地位,这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近代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进步的根源。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取得了合法地位;从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中外反动政治、经济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贫穷、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见“知识梳理”4)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经济形式。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国家所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营经济。中国的官僚资本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时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尤能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5)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是“革命型”的经济形式。它由多种经济形式构成──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

2.中国近代主要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4)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重阻碍,同时其发展也在日益改造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1)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中国反动势力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3)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3.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2)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

成功。(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如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如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线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深远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2)后天畸形: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封建主义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3)缺乏正确的道路,安定的环境。

5.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认识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2)民族经济的发展要以政治独立为前提。(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哲学道理。(4)现今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5)加入WTO后,中国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

二、重点问题理解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军阀官僚的压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占工农业产值的17%。──其力量之弱可见一斑。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极不相称。──民族资本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基础。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丁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中国民族资本缺乏独立性。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它发展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求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他们害怕工人的觉醒和革命的发动。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的资本是地租转化而来的,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兼有资本家和地主的两重身份。──他们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士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

2.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2)法令法规的保护。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工商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袁世凯窃取政权以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也吸收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周学熙、张謇等担任工商总长、财政总长的职务,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制订出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3)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感召。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实业救国”,大大刺激了国人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当时,“抵制洋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口号。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首先,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环境。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出口增加和国内市场需要,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主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后50年的投资总和。

三、精题范例

例1:从生产力发展的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

A.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D.以利润为生产目的

解析:本题为限制类选择题,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限制词是“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因此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问题。A项与题意不符,B、C 两项均属生产关系范畴,而大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第三阶段,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例2: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l949年以前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解析:首先要准确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概念,它包含产业形态和生产关系两个内容:它是指不同于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的大机器工业;它是指由私人资本家(而不是外国资本和封建官府)创办的资本主义工业。其次,要对涉及中国近代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的有关内容进行再认、再现,然后串连成线,描述其“兴衰过程”。再次,对“历史地位”的分析,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中把握,而必须同时把握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的影响。

答案:兴衰过程(见“知识梳理4”“兴衰背景”的内容)。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四、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都朝着列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据此回答l~2题。

1.《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初衷的是()

A.取得协定关税权B.赔款2100万银元

C.取得领事裁判权D.割占香港岛

2.《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 B.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崩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据此回答3~4题。

3.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表明李鸿章()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D.认为办洋务的重心应该转移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原因有()

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达②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③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迅速④清朝政府重视,政策优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主要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下列历史现象中,反映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趋势的包括()

①设立总理衙门②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开办工矿企业③兴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教育④设置邮政局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

7.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将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却迟滞不前,其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

B.地主阶级顽固派阻挠重工业发展

C.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

D.西方列强抢夺路矿权和外资企业的优势地位

8.下列事件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9.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列强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推动了经济发展

C.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民族资产阶级工商业在这一时期有较快发展

10.下列政策有利于减轻抗日根据地人民经济负担的有()

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②精兵简政③大生产运动④三三制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11.日本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的根本目的是()

A.变沦陷区的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 B.获取巨额利润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C.变沦陷区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 D.以侵略战争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12.中国革命想要获得成功,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必须重视经济建设,两者缺一不可,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有()

①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②三湾改编③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革命纲领的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山东建有两家著名的酒水企业,一是1898年广东华侨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白兰地。一是1904年英德两国资本家合资在青岛创办的英德麦酒厂。1948年,该厂被齐鲁公司接管,改名青岛啤酒厂。

读后请回答:

(1)指出张裕酿酒公司和英德麦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建立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在山东可以创办大型酿酒企业的原因。

(3)在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有何本质不同。

(三)问答题

15.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阅读下列反映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状况的示意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注:小树代表民族资本主义

(1)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发展的原因。

(2)结合上图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哪些进步倾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l949年到1956年底,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色?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A 5.B 6.A 7.D 8.B 9.C 10.C 11.B 12.A 13.C (二)材料解析题

14.思路点拨:此题是一道文科综合题,要注意多角度进行思考。解答第(1)问首先从两家企业创办的时间入手──都创办于19世纪末断世纪初,进而思考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有何机遇?第(2)问考查的是地理知识,解答时要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要建酿酒厂必须保证有原料(优质小麦、葡萄、水等)、有市场、交通条件好等,进而分析青岛、烟台所具备的条件。解答第(3)问要把握比较的方法,从其设厂的目的、影响去分析思考,进而抓住二者本质性的不同。

答案:(l)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因此外国在华设厂数量增多。同时,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华侨创办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办的。(2)山东住于黄河下游地区,属暖温带气候,土地比较肥沃,适于种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这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山东一些地区靠海,如青岛、烟台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也比较充足,如济南等,可以为酿酒业提供水源;山东交通便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3)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三)问答题

15.(1)四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20世纪初较迅速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或进一步发展)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0世纪初人民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2)进步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影响: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些抵制作用;为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的建立等提供了社会基础。(3)特色:经济上:通过“赎买”方式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和平过渡;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主协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共一起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九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人教版 必修二 教案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3、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方法 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2、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文中图文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代表企业 教学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天仙配》组合版《夫妻双双把家还》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轻松一下,先欣赏一段视频,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家在欣赏的同时请思考一个问题,这段视频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态? 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多媒体展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师: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样的经济形态我们又把它称为自然经济,如果要给自然经济一个完整的概念,就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特点是自给自足。既然自然经济不是用来交换的,那什么经济是用来交换的呢? 生:商品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种基本模式,它也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师: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那么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40页第一子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本课概述 本课三目分别介绍了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变动的三个主要表现。其中“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介绍了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自然经济出现“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趋势,这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企业兴起、发展、失败的过程,强调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介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前途。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以指导阅读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理解它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掌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分析其历史特征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表格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与定量分析。 (2)通过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设问导入 著名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人们依赖怎样的经济形态来生活呢? 分析过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谁知道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有: (1)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总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正在日益被打破。 问题情境2:那么,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必修2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习题附带答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教学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请同学们阅读 第一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思考: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本分析其解体过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原因。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 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②过程(1)“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③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货 币财富积累)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便于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思维启迪:如何理解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双重性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二目洋务运动(洋务派所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思考: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影响 (1)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开拓了人民的视野,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 (2)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 ①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②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③主张及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运动的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打着“自强”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较为重要的工业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 近代军事工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如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水平。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专题讲座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张汉林(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讲座分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主题知识详细解析; 第二部分创新主题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学生常见问题分析; 第四部分学生学业检测评价。 第一部分主题知识详细解析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课标要求;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标准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注意: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组成:(1)产业结构;(2)分配结构;(3)交换结构;(4)消费结构;(5)技术结构。 近代民族工业:包括洋务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资本主义:即民族资本主义。 此外,根据课程标准,我们还要追问自己一些问题: 变动前的中国经济结构怎样? 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是什么?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是什么关系?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有何地位与作用? 下面,我们将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变动前: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变动中:“织”与“耕”分离;“纺”与“织”分离。 关系:为民族工业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因素:阻碍因素(三座大山)、促进因素(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民族危机程度、政府政策扶持等)。 地位:近代中国社会中的进步、革命因素; 作用:为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提供经济基础。 【知识结构】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一)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一) 【摘要】本文运用SSA跨区域分析模型,对2002-2006年中国31个省区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以期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SSA跨区域分析模型 一、引言 结构效应理论最初由结构学派和世界银行的一些学者正式提出,并被概括为两种假说:structuralbonus和structuralburden。前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不断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者则把社会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progressive行业和stagnant 行业。假设总需求不变,由于progressive行业的生产率提高很快,大量劳动力被转移到stagnant行业,这种就业结构的长期变化会削弱人均收入的增长趋势。 许多学者对上述两种假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K.AliAkkemik(2005)研究表明:结构变化对新加坡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3%;而对韩国和日本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结构效应很小,且往往为负数。PedroLains(2005)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对爱尔兰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9%;而对葡萄牙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结构效应为负39%。陈海明等(20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结构效应不同。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对2002-2006

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否会随着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二、模型介绍和数据采集 1、模型介绍 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用SSA (shift-shareanalysis)模型。实际上,SSA模型存在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叫CSSM(constantshiftsharemethod),也叫跨产业分析模型;第二个分支由Salter(1960)提出,称作跨区域分析模型,也叫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根据实际需要,本文借鉴了SSA跨区域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SS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解解释。根据SS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区位份额即竞争力份额(DS)。用关系式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1)地区增长份额:RS=∑Y0iR。式中:RS代表假定该地区各部门均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0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低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20.9.10 五种经济形态发展与比重 重要概念——买办阶层 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 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 商人的双重身份。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 售洋货。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 民族资本,形成买办资产阶级,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 补充价值:历史学者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 度,认为买办帮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正 确理解买办阶层的历史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1.史料实证——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 平均数)(单位:磅) 根据史料,分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史料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福建沿海平原盛产甘蔗……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摘编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依据史料,概括开埠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史料实证——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分析买办阶层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史料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重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据史料,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合一”备课笔记】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合一”备课笔记】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洋务、洋务运动等等。 ◎洋务运动 1、目的和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方式和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