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

3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儿歌音韵和谐、语言活泼,学生会听得有意思,学得有趣味。因此,我们在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

学的实践研究,本报告主要从随课教学与专项阅读教学中强化诵读,在诵读、欣赏、分析、感悟中指导创编儿歌研究活动。此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首先通过诵读、创编儿

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进而提高学

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儿歌教学的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课堂,儿歌进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快乐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纵观一些学校低段的语文教学往往将重心过分集中于对字、词、句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而且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少趣味。这与低段学生最具模仿性,可塑性大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学生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而一进小学,他们的学习活动急剧地转变为以纯学习方式进行。尤其是语文学习,入学第一课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难懂的汉语拼音,对于六七岁的学生来说难以识记,不少学生在幼儿园已接触过汉语拼音,因此大部分老师开展复习性的教学,而且这枯燥的拼音教学要持续一个月。学生学习缺少兴趣,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尽管老师借助各种媒体来吸引他们,让大部分学生能在被动状态下达到或接近教学要求。

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仅仅依靠多种媒体与各种方法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如何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显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所谓“浅显”就是学生能读懂。儿歌语言浅显形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读懂,一旦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各

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习动机,突起兴趣,从而使孩子产生学习心理需求,进而主动的学习。

(二)相关课题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小学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策略研究层出不穷,如:江山文溪外国语小学的小学语文和绿色童谣(儿歌)整合的理念策略,他们从整合文本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校园语言环境研究。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和儿歌导行相结合,他们以优秀导行儿歌为学习材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但这些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将优秀儿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策略与研究”它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1.随课教学。根据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诵读感受儿歌语言美。

2.专项训练。虽然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但教材里这些儿歌还不能满足低段学生的需求,我们鼓励学生课外搜集儿歌,定时开展实用性、操作性、融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儿歌教学系列活动。

3.导编儿歌。孩子学习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孩子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的状态。我们就抓这个时机,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尝试编儿歌,做学习的主人。

(二)预期目标

1.通过诵读、收集、创编儿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探索儿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课堂,让儿歌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3.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研究历程

两年来我们主要从随课教学、专项阅读、导编儿歌这三方面,进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一)随文教学研究

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阅读时“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韵文。据统计第一册约有16首,每一首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品味诵读感受美。

1.品味诵读感受美

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与富有音乐性的儿歌、童谣。诵读

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情感,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潜移默化的目的。儿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律动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儿歌的内容浅显易懂,教学时不用老师教,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发现美,感受美,在读中得到一种精神文化浸润,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案例1]儿歌《影子》教学片段

这是我校课题组老师《影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一课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咱们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这首有趣的儿歌,好吗?

生:大声地自由读

师:(课件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与儿歌)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同桌间读读儿歌。等会儿

老师请读得最好的一桌读。

生:同桌间有滋有味地读。(你读上句,我读下句。)

师:哪一桌先来展示?

生:入情地读。(个个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以上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儿歌,简单清浅中又不失童真与情趣(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儿

歌不少),能带给学生一种天然的快乐,教学中老师没有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而是

让孩子用自己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这就是最好的解读方法,儿歌中最妙的句子,让学生自己

在诵读中直接感受,像这首儿歌中的“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简直令人叫绝,学

生读到这儿都会心一笑。这就是智慧的灵光碰撞的结果。

2.韵文识字、享受成功

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以往识字教学的立足点停留在该字是否会读,学习过程被动,方法也单一。教学字音,大多是教师教学生读;教学字形,大多是教师分析学生记;教学书写,大多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而新教材安排大量的儿歌、韵文,如:韵文“菜园里”、“日月明”、“自选商场”等等,它们的作用就是寓识字于诵读中。教学时凭借儿歌、韵文,让学生自己读、思、联想中认识。韵文识字,它符合儿童识字规律,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边诵边做动作边看对应生字符号,在读、记韵文的同时,也把生字的字形结构牢记在心中,学生在诵读韵文、儿歌中经历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口念其音的认知过程。

[案例2]

韵语《日月明》教学片断

这是我校课题组老师《日月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一课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新的儿歌,出示儿歌《日月明》,请小朋友一边仔

细听老师读,一边想想这首儿歌与平时学过的儿歌有什么不同。

生:儿歌中的“明”是由前面的“日”和“月”合起来的。

师:是啊,现在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这首儿歌,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儿歌中的“尖”是由前面的两个字“小”和“大”加起来的,还有“灭”也是由前面

的一和火加起来的。

师:你的眼睛真亮,真了不起,现在请小朋友同桌合作再读一读。

生:自由地读。

师:哪一组小朋友来展示自己的朗读。(生:有滋有味地读)。

师:刚才大家展示了朗读的本领,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展示识字的本领。老师出示生字卡片

让学生在儿歌中找出,并读一读……

在这里,老师最初范读让学生听儿歌,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儿歌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吸收内化规范的书面语言过程。再让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合作读等不同形式地读。一边读一边认汉字,在诵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在读上3—5遍之后他们完全可以背下来,学生熟记儿歌或韵文就是对儿歌中生字的初步印象记忆。最后,教师出示要认的生字,学生能很快在儿歌中找出,并根据背诵时留下的音的记忆而读出。有时学生们会暂时遗忘,比如“尖”字不认识了,只要提供韵文“日月明”,学生马上进行全文的背诵,并立即说出“小大尖”。只要看到字形就能说出所在的韵文,即使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放在韵文当中就能读出。由此可见,学生认识生字,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是一种成功的享受。

(二)专项阅读研究

虽然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但这些儿歌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以教材中的儿歌为中心,向周边辐射,鼓励学生收集、阅读课外的儿歌,使教材中的儿歌成为教材外的凭借和依托,教材外的儿歌成为课内诵读的扩展与补充。定时开展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儿歌教学系列活动。

1.确定内容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大量

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在

未经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只喜爱诸

如《奥特曼》、《红猫蓝兔七侠传》等卡通图书。

他们看书都是有什么看什么,很少有目的地选择

书目,因此不能盲目让他们读书。我们开展儿歌

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它是直

接决定教学成效。因此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书,

照片(1)—2 采蜜角

极其重要。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反映儿童生活、娱乐、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儿歌,有时也让学生互相推荐,学生采集的儿歌有:动物类:《大白鹅》、《小百兔盖新房》……植物类:《菜园里的歌》《捡豆》……童趣亲情类:《奶奶和爷爷》《过生日》……器具类:《小牙刷》《碰碰船》……自然界类:《雨娃娃》《蚂蚁蚂蚁迷路啦》……我们将定期在班级“采蜜角”展出。

2.构建模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把激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期待放在第一位。“阅读期待是阅读行为的起点”。有了期待,加上科学的阅读方法,然后进行阅读、实践、感悟、交流、分享,在分享交流中又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等。在这样循环反复的阅读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成长进步。为此,我们提出了专项阅读活动的教学流程。

阅读期待

方法指导分享交流

实践感悟

图2-1专项阅读活动四步法流程

3.活动策略

(1)激起阅读期待

①美文欣赏: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诵读: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声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听了这么有趣的语言,相信学生一定对老师手中的书兴趣倍增。

②建立班级书屋:我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民工子女,民工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差,买书少。农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也不多。面对学生藏书不多的现状,教师要努力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给学生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捐赠图书,填充班级图书角。家庭经济好的孩

子,可以多捐赠书籍,而家庭比较拮据的学生,则少捐一些。除此之外我们还发动每位学生将自己已看完的好儿歌向班里的同学进行推荐,然后将这本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由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儿歌大家读,快乐共分享”的读书氛围。这样,只要每个孩子提供一首儿歌或一本童谣,他就能读到四十多首儿歌或四十多本新童谣书了。这样的“流动书屋”,书籍也是常换常新。学生可以互相借阅,还能促进阅读交流。另外在实验班教室里布置两块“儿歌飘香”专栏,定期展示孩子课外搜集或创编的儿歌,让他们读读、背背。

(2)着眼方法指导

传统教材所涉及的阅读方法多是精读的方法,课改实验教材补充了浏览与信息处理的一些方法,但是缺少训练材料。我们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补充读书方法与习惯的培养:

○1爱护书籍、爱读书的习惯。如:随身携带儿歌、童谣,以便有闲暇时随时阅读。

○2寻找、使用阅读资源的方法。如:选择、购买、借阅书籍的渠道与方法。

○3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法。如:个别条件允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网络信息收集,整理。

(3)实践感悟体验

○1师生阅读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如果教师是个不爱读书的人,怎么会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来呢?可想而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阅读教育专着,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我校开展教师阅读摘记工程)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与人文底蕴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再者,教师要阅读学生爱读的书籍。了解学生所读的书,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指导或推荐阅读。也只有这样,在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的时候,师生才会有“共同语言”。

○2伙伴阅读

曾经有位名师说:“我有信心转变一个集体,但不一定有信心转变一个人。”他强调的就是环境与伙伴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一个集体形成了阅读的氛围,这个集体的成员就会受到书香的熏陶。大家共读一本书或者一类书,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对话磁场效应”,促使阅读兴趣与动力的长久。

③亲子阅读

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首先要求父母应起表率作用,多读书多看报,给孩子做出示范。长久的熏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喜欢读书。其次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生活习惯要注意,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压缩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对孩子读书的干扰。最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15分钟,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并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后和孩

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家长明白,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这件事虽不能一时显现出效果,却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建立“课外诵读记录卡”可以帮助家长督促孩子自觉在家读书。每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阅读的情形。附表1:

课外诵读记录卡

期记录者

儿歌题目诵读者

内容

问题不认识的字:

收获

(4)互动分享交流

我们把课外诵读指导的最后一个环节定为“分享交流”,而不是评价,这是我们有意淡化评价这个概念。因为我们觉得阅读具有较强的个性与主观性,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我们设计富有童趣的量化表格对孩子的阅读量进行测评。关于阅读的质量,我们采取分享交流的形式代替评价。因为我们相信,量的积累一定能够带来质的变化。另外,孩子

们把阅读的收获记录下来。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老师的赞扬下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差距。

这种直观而又开放的评价方式更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与阅读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分享交流的方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诵读展示、诵读报告会、好儿歌展示、编剧表演、手抄报等。如下照片:

照片(4)—1 手抄报照片(4)—2 好儿歌展示交流

(三)导编儿歌研究

通过前阶段进行“随文教学”与“专项阅读”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与阅读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研讨水平,老师们注重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这从随堂听课与案例中反映出来同时也看到老师们撰写的案例缺少理论的支撑,为了使下阶段的儿歌教学研究更具广泛性、趣味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在总结前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抄写儿歌比赛、编儿歌手抄报等)并继续加强儿歌教学的评价活动。将低年级教室走廊墙上的伟人画像,换成学生创编的手抄报,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展出学生创编的优秀儿歌作品或张贴儿歌教学活动展示照片。

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最具模仿性的这一特点,我们尝试着用“赏读—模仿—创编”三步在低段学生中开展创编儿歌活动。

1.赏读

“插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得先进行了解。创编儿歌也应这样从欣赏开始。因此我们让学生大量诵读一些好的儿歌,让儿歌与学生亲密接触。让学生经历:儿歌搜集——真情赏读——精读领悟——感情而发的过程。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诵读﹑欣赏﹑分析,促进学生理解儿歌的主题﹑意境﹑语言艺术等,达到训练语言,积淀诗情的目的。

2.模仿

“轻轴拔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仿写,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着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贴起步,反复临习,力求形似而后求得神似。模仿便是其间必须首先经过的一级台阶。学生学习作文何尝不也是这样的呢?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把模仿范文作为最初作诗的方法,他们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然后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最终实现由模仿走向创造。古人作诗尚且如此,对于刚刚学编儿歌的低年纸的小学生更要这样。不过,指导孩子模仿并不机械照搬,而是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模仿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比如读了《天上的小白羊》。邵佳雯小朋友模仿编了自己眼中的云——天上的小白兔

[例1-1]

天上的小白兔

邵佳雯

天上一群小白兔,

有的跑着有的跳。

小白兔啊下来吧,

不要在天上着了凉。

地上草儿绿,

地上萝卜多,

地上才是你们的家。

实践表明“仿”是“编”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创编儿歌的一个有效方法。

3.创编

学生学习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的状态。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在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们编儿歌的:

(1)看图编儿歌。新教材安排大量色彩鲜艳的情境图,色彩鲜艳吸引力大,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爱看想说。让学生凭籍情境图展开想象大胆地练说,然后引导他们将这些情境图配上儿歌,这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绘画编儿歌。低年级学生喜欢画画,观察

和想象是绘画的基本功,同样对事物进行仔细的

观察,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出的文章也生动。因

此,我们让学生从每周美术课上画的画中选一幅

自己喜欢的画,并把这幅画的内容用儿歌表达出

来。比如,美术课学生画了菜园里的蔬菜。我就

让学生课外将这些画配上儿歌,在语文课前交流。有的小朋友画上一根大萝卜,旁边配着这样的儿

歌“大萝卜,/水灵灵”,有的小朋友画上一棵小白菜,

配上“小白菜,/绿莹莹”,这样的文字,还有的小朋友画了一些

黄瓜,配上“黄瓜一咬脆生生”的句子。

课后将这些作品在“儿歌飘香”专栏展示出来,学生们看着、读着,可高兴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样式既是学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学生全面素质的“答卷”,更是激发学生自身及后来者奋发向上的

推动剂,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以真正凸现。

(3)续编儿歌。儿歌语言优美,浅显易懂,孩子在诵读中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有的儿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的儿歌还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最后言已尽而意犹存,向我们展示一个广袤的空间,让学生思绪驰骋,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续编练习,这时,我们要及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结合儿歌诵读进行续编儿歌。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比尾巴》这首儿歌后,我引导学生试着编”。最后学生续编一首

大萝卜 / 水灵灵 [例1-2]

[例1-3]

比尾巴

孙叶雨

谁的尾巴黑?

谁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像剪刀?

黑猫的尾巴黑。

袋鼠的尾巴粗。

燕子尾的巴像剪刀

这样不仅让孩子明白儿歌的意思,而且让诵编接轨,相得益障。

(4)观察生活编儿歌。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美好的情感都在学生的心理装着。如:观察大自然、参加各种活动、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等等。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广阔的生活空间是相等。”写作常识也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因此,要重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拓展编写题材,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培养儿童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尝试用语文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

[例1-5]

大西瓜

邵琦

大西瓜,圆又绿。

切开西瓜变大碗,

你吃一大碗,我吃一大碗/

剩下空碗当小船。

这首儿歌就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以大碗”的概念,只有在学生们一道吃西瓜的时

候,才可能出现。学生们阅读后豁然开朗,原来这样的事也可以写。于是,《吹泡泡》《小狗狗》《天上的小白羊》《菜园里》等洋溢着儿童生活气息的儿歌纷纷出现。学生的每句话都是智慧的露珠,心灵的闪光。

以上这些学生编的儿歌尽管有些幼稚,有的生字用拼音代替,有的还有家长帮助的痕迹,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学生去观察了去探索了,他们体验到观察与创作的乐趣。

四、研究成效

两年来,通过各个阶段儿歌教学的策略与研究,无论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方面都有质的提升。

(一)学生方面

通过研究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已初步养成,语感得到了培养,思维得到了开发,潜能得到了发挥。

1.养成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已初步形成。习惯是有多次重复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他们高效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这里的习惯包括学生喜欢诵读儿歌,经常诵读儿歌,坚持每天20 分钟的诵读,学生把诵读儿歌当做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的习惯。针对我校的实际,学生来源民工子女,因此必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纳入研究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在低年级中开展儿歌教学,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收集及演讲创编,这不仅提高学生的识字理与阅读的兴趣,而且原有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得到了改正,如:坚持每天读儿歌20分钟,把喜欢的感兴趣的都记下来,积累起来,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了阅读兴趣,在课外活动中,很多孩子都能自觉地捧着书读,减少出去追逐跑跳的时间。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儿歌不仅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做到了说话规范、条理、完整、有吸引力,而且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创编儿歌的过程中,从草稿到成品,往往需要反复诵读、推敲、锤炼。如:觉得拗口的便增、删、换改,达到词句间组合的最优化。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在实践中显得越来越丰满,语文素养提高了。我们曾对我校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以看图写话为内容(图上有一只蚂蚁掉进河里拼命挣扎的情景)进行对比测试,测试时间为35分钟,测试结果如下表:

这里说明,经过诵读欣赏创编训练过的实验班学生,描写情景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学生,而且他们内心本真的童趣更能表现出来,思维也更活跃,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受过儿歌浸泡的学生更富有爱心,向往美好的愿望更强烈。

3.具备了创新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经历各种儿歌教学实践活动,他们浸泡在优美、灵动、充满着智慧的儿歌作品中,不仅发展语言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养成了良好思维的习惯,初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敢于发表个人看法。这从学生创编的充满个性化的儿歌中看出,从学生语文质量抽测中可以看出,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一次语文期中质量抽测中,我校两个班的学生一道提高题——“写一首儿歌”答题状况如下:

还从学生课堂学习中也能看到。

(二)教师方面

1.教师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赴兄弟学校或外地学校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论坛、讲座)开展读书摘记工程等。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切切实实让教师树立了新型的现代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教改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帮助教师形成了不断改进的教学工作价值观,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已普遍认识到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合作交流方式的培养,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从“专项阅读”研究的课例与反思中看出,我校的广大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专业进步和智慧转身。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课题组成员均是一线老师,他们是教育教学实践者,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课题组老师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带着科研的意识、态度、方法进课堂,首先

组织的教学内容尽可能适合班级学生,为学生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其次,教师的课堂提问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最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轻松的完成任务,并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3.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自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的老师在参与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消除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加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认识,走出过分重视字词句语言文字训练的误区,初步掌握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技术,不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也提高了研究的能力。这从老师两年来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中看出。吴福君老师撰写的《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尝试》获台州市2007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吴福君老师撰写的《读出语文好感觉》获2007年温岭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吴福君老师撰写的《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与《“板块”:构建快乐习作的平台》分别发表在《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温岭市课程改革通讯》第3期等。

五、研究结论

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阅读起步阶段,首先,我们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内容,其次创设愉快的阅读氛围,最后,给予阅读方法与正确指导。

1.阅读兴趣的激发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阅读起步阶段,不过于强调阅读的功利性,因此,我们把激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期待放在第一位。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反映儿童生活、娱乐、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儿歌,有时也让学生互相推荐。

2.阅读兴趣的培养要有愉快的阅读氛围

氛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交往方式,它充满无穷的魅力,一个集体形成了阅读的氛围,这个集体的成员就会受到书香的熏陶。大家共读一本书或者一类书,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对话磁场效应”,促使阅读兴趣与动力的长久。

3.阅读兴趣的培养要给予阅读方法与正确指导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的是课内阅读的指导,一般是精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盲点,想读书的孩子没有掌握好读书方法,课外阅读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所以我们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补充读书方法与习惯的培养。如:随身携带儿歌、童谣,以便有闲暇时随时阅读。选择、购买、借阅书籍的渠道与方法。个别条件允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网络信息收集与整理。

五、困惑与思考

1.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校儿歌教学的语文课堂已成为审美的课堂,儿歌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然而我们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思维活跃,敢读、敢说、敢写的学生。那些“沉默”的学困生,常常因为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水平,仍缺少阅读的兴趣。所以,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们今后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2.把儿歌教学引入到各学科中

我们认为小学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虽然我们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已迈出了一小步,今后我们仍要继续深入细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晓霞.让声音“看”得见.小学语文教师,2006(9).

[2]张爱娟.师生共同打造书香校园.吴江教育,2004(2).

[3]谢远品:《明确要求注重实践科学指导》,《小学语文教学》,2004第3期

[4]叶丽华:《巧学汉语拼音》,《小学语文教学》,2003第12期

[5]张祖庆:《强化成功意识指导快乐作文》,《教坛拾得》,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第10期

[6]周建国:《阅读指导课的研究与探索》,《吴江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7]种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期

[8]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9]巢宗祺、雷实:《语文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10]林文峰、舒镇:《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1]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出版社,2000年

[12]卢家楣:《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于漪:《教育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崔允郭、施良方:《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李冰霖:《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2005第3期

[ 17]颜耀忠:《审视中学作文教学》,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