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OC】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

【DOC】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

【DOC】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
【DOC】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

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

孙晓辉

内容提要:《新唐书·礼乐志》是北宋前期施行礼乐治国的政治背景和庆历学风学术背景下的产物。《新唐书·礼乐志》序论与《崇文总目》礼部叙论、《太常因革礼》序皆出自欧阳修之手笔,其论贯穿了欧阳修的礼乐观。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礼乐志》的主旨就是考察唐代礼乐沿革,以唐代典章制度为宋代礼乐施政之源。

关键词: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序《崇文总目》礼叙《太常因革礼》序

二十四正史有三部《礼乐志》,即《汉书》、《新唐书》和《元史》之《礼乐志》。《汉书·礼乐志》开宗明义,说明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的写作原因是“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汉书·礼乐志》之后的《新唐书·礼乐志》,其修撰同样是因为北宋前期制礼作乐“礼乐之用为急”、“礼乐相须为用”的社会需要。《汉书·礼乐志》叙雅乐沿革,汇音乐典章和太常制度,成为《新唐书·礼乐志》的权舆。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礼乐志》时发展了班固的礼乐观,使之成为正史中篇幅最大的《礼乐志》。

《新唐书·礼乐志》是北宋前期施行礼乐治国的政治背景和庆历学风学术背景下的产物。《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卷,前十卷《礼志》为《大唐开元礼》的缩写,总述仪式,使音乐附丽于礼仪;后二卷《乐志》,陈述唐代音乐现象并阐述音乐史识,综述唐代音乐历史,并对唐代雅乐乐律、雅乐生存的根源、俗乐乐律以及雅乐与燕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唐俗部诸曲,悉源于雅乐”的著名结论。欧阳修改变《旧唐书·仪礼志》实录郊祀事件的写法,以十卷篇幅去缩写一百五十卷巨帙的《大唐开元礼》,其答案在于仁宗时的礼乐之“急用”,即唐代礼乐制度“至其盛也,有足取焉”。《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序言,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第481页。唐代礼乐制度“足取”以资考镜,这是欧阳修撰《新唐书·礼乐志》的重要原因。

一、《新唐书·礼乐志》的修撰背景

北宋至仁宗一朝,政治升平,礼乐大兴,图籍大备,使北宋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序录中盛赞“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以庆历时期为中心延展到整个仁宗朝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庆历学统。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第一章第二节“庆历学风之兴起”,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郑因百先生指导硕士论文,1976年油印本。又刘昭瑞:《庆历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宋辽金元史》1991年第4期。经学、史学、文学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同时乐律学、金石学等学问在此时业已成为专门的学科。

北宋经学尤重《周易》、《春秋》和《周礼》三经。对《周易》重新阐释导致宋

义理之学的兴盛;《春秋》之学则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史学,使之在经学的启发下走上正统史学的道路;而以《周礼》之礼乐刑政言治理国家,使北宋礼学复兴,并走上实用礼学的道路。

总之,北宋儒学复兴正是宋代学术复兴。本章拟从北宋礼学、史学和乐律学背景下考查《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

(一)礼学

仁宗时经学的突出成绩是礼学的发展。经学乃宋学之核心,“经学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也”。皮锡瑞:《经学历史》第八《经学变古时代》。以孙复疑传、欧阳修疑经,至李觏议古,使经学疑古、经学致用成为时尚。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这一时期礼学重要特征是礼学成为实际之学——以礼学为中心探讨礼乐刑政诸端政策,使礼制为政治服务。仁宗时“皇祐明堂之议”是一场礼学大讨论,反映了朝廷重视礼制的倾向。《太常因革礼》的制定乃是北宋礼学的集大成之作。

对《周礼》重新阐释和理解是北宋礼学发展的基础。宋人重视《周礼》,旨在取法三代以为王制。李觏有《周官致太平》,王安石据《周礼》而推变法新政,并著《周官新义》,皆演绎《周礼》以切时用。

自胡瑗分经义、治事两端讲学,宋儒求经致用之风渐兴。他们研究仪注之学,将礼学视为施政立教之本。凡经国之策,修身之学,皆以礼制为准则。孙复《儒辱》以“仁义礼乐”为“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孙复:文渊阁四库本《孙明复小集》卷三。故衣食往行,宫室器皿,长幼之序,祭祀婚丧之仪,皆为礼学探讨之范畴。

仁宗朝礼学代表人物是李觏和欧阳修。皇祐初的李觏,上《明堂定制图》。嘉祐中,太学说书。著有《富国强兵三策》、《易礼二论》,《周礼致太平论》。李觏:文渊阁四库本《旴江集》卷五至十四。所著《礼论》开宗明义以礼乐刑政为天下之大法,云:“曰乐,曰政,曰刑,礼之支也。”又:“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他的思想代表了这一时期礼学的笃实倾向。

欧阳修重礼,特重政治制度。他认为礼学非玄学,礼学与治国之策密切关联。欧阳修在《答李翊第二书》中说:“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武成王庙问进士策》申称:“儒者之于礼乐,不徒诵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可施于今。”

欧阳修推崇《周礼》,策问进士之时,盛赞三代之治,数问周礼制度。其问:“问三王之治,损益不同,而制度文章,惟周为大备。周礼之制,设六官以治万民,而百事理。夫公卿之任重矣,若乃祭祀天地日月宗庙社稷四郊明堂之类,天子大臣所躬亲者,一岁之间有几?又有巡狩朝会师田射耕燕飨,凡大事之举,一岁之间又有几?而为其民者,亦有畋猎学校射乡饮酒,凡大聚会,一岁之间有几?又有州党族官岁时月朔春秋酺禜询事读法,一岁之间又有几?其斋戒供给,

期召奔走,废日几何?由是而言,疑其官不得安其府,民不得安其居,亦何暇修政事治生业乎?何其烦之若是也?”《居士集》卷四八《南省试进士策问三首之二》,《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328页。

从以上提问可以看出,欧阳修并不一味崇尚《周礼》,周礼成法烦琐,不宜用于当朝。他认为,“治有繁简”,施政必“各适其宜”,应“颁大法而守之”。这促使他考察汉唐礼制,并从中吸取适合宋代的礼制,其《问进士策》继续发问:“自三代之后,有天下,莫盛汉唐。汉唐之治,视三代何如?其民田之制,税赋之差又何如?其可施于今者又何如?”《居士集》卷四八《问进士策四首之一》,同上329页。

“欧公言政,尤重制度。而制度之要,则在礼乐。”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第232页。欧阳修认为唐代之政可以立法垂世,故效法唐礼成为他主要的政治思想。《新唐书·礼乐志》采唐礼之实用,礼乐并举,正是欧阳修政治思想的反映。

(二)史学

庆历史学的主要思想是史法《春秋》,以《春秋》笔法为正史之宗。《玉海》卷四六“正史”阐明史学之源:“历代国史其流出于《春秋》,刘歆叙《七略》,王俭撰《七志》,《史记》以下皆附《春秋》。荀勖分四部,史记旧事入丙部,阮孝绪《七录》记传录记史传,由是经与史分。编年纪传各有所长,编年所载于一国治乱之事为详,纪传所载一人善恶之迹为详。编年其来最古,而人皆以纪传便于披阅,号为正史。”

北宋流治者重视修史,并冠以《春秋》名义重训借鉴。太宗朝所撰《汉春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四大中祥符三年。仁宗朝王轸撰《五朝春秋》,赵瞻著《唐春秋》,尹洙别作《五代春秋》,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皆说明提倡《春秋》之学,史法《春秋》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倾向,其目的是以《春秋》之体,明治乱之本,著劝戒之道。

一方面,北宋重视修本朝史,并强调寓《春秋》笔法。宋代史馆制度严备,舍人院、崇文院、编修院、国史院、监修国史、会要所、国史日历所、太史局共同承担史职。本朝编修重视《春秋》史法。北宋末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云:“国朝实录、诸史,凡书事皆备《春秋》之义,隐而显。”仁宗朝修《三朝典故》,以唐史为施政之范本,逐朝修《圣政》、《宝训》,建立正统史观下的修史制度。参见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印行,1991年版。

同时,重修前朝史也是这一时期史家的共同追求。北宋学者以为五代乱世不足称道,而重视唐史。特别是仁宗时期,重修唐史蔚然成风。仅仁宗一朝修唐史著述有:王沿《唐志》21卷,石介《唐鉴》3卷,梅尧臣《唐载》26卷,孙甫《唐史记》75卷,李迪《君臣龟鉴》80卷等。此外,北宋初年又有赵瞻《唐春秋》50卷、赵邻几《追补唐实录会昌以来日历》26卷和陈彭年《唐纪》40卷。参见谢保成:《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重修中的几个问题》,见《中国史研究》1997年4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总结这一时期重修唐史之

现象:“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如孙甫著《唐史记》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若身历其间,人谓终日读史,不如一日听孙论也。又赵瞻著《唐春秋》五十卷;赵邻几追补《唐实录》、《会昌以来日历》二十六卷;陈彭年著《唐纪》四十卷。诸人皆博闻勤釆,勒成一书,必多精核,欧宋得藉为笔削之地。”

孙甫以《春秋》编年之法作《唐史记》75卷,即为重修唐史的代表作。《直斋书录解题》称“甫以《旧唐》繁冗遗略,多失体法,乃修为《唐史》,用编年体,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为论九十二首”。

石介曾仿《贞观政要》作《三朝圣政记》,又修《唐鉴》,针贬时事,以武则天暗刺庄献皇后专权。云:“夫前车覆,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噫!唐十八帝,惟武德、贞观、开元、元和百十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女后乱之于前,奸臣坏之于中,宦官覆之于后。”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八:“唐史臣吴兢,尝为《贞观政要》,臣窃效之,作《三朝圣政记》。”中华书局1984年校点排印本第210-212页。此文道出宋人重修唐史的主要原因,正是以唐史为鉴。

《宋史》卷二○三《艺文志》史钞类著录修唐史著述有:孙甫《唐史论断》二卷,石介《唐鉴》五卷,范祖禹《唐鉴》十二卷,张唐英《唐史发潜》六卷,陈惇修《唐史断》二十卷,王谏《唐史名贤论断》二十卷,程鹏《唐史属辞》四卷,郑少微《唐史发挥》十二卷,叶学士《唐史钞》十卷,唐仲友《唐史义》十五卷,又《续唐史精义》十卷等,可见宋一朝修唐史之盛。

庆历史学之集大成者为欧阳修。欧阳修通经史,重春秋笔法。欧阳修学《春秋》于胡瑗、孙复,尊孙氏《春秋尊王发微》。孙氏提倡《春秋》之学,撰《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一卷,旨尊王攘夷,维护王政。欧阳修又与尹师鲁交,得其春秋简重之笔法。他称师鲁“长于《春秋》”,其文章“简而有法”。欧阳修还曾问《春秋》于刘攽。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总之,欧阳修法《春秋》“直书而不隐”,旨在“正名分”、“别是非,明善恶”。《居士集》卷十八《经旨》之《春秋论中》:“别是非,明善恶,此《春秋》之所以作也。”《欧阳修全集》第132页。他视史书为国家法典,可以“垂劝戒示后世”。《奏议集》卷十二《论史馆日历状》,《欧阳修全集》第849页。故苏辙在《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评价欧阳修之史学:“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相上下。”《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351-1352页。朱子谓宋代忠议之风起于范文正公,而以春秋之法辨冯道之是非者,则始于欧公。《朱子语类》卷四七。又《困学纪闻》卷十四:“欧阳子司马温贬冯道,春秋之法也。我朝太宗谓范质久世宗一,死所以立万世为臣者之训。”

欧阳修所代表的史学观,是庆历学统的史学正统。仁宗时欧阳修主编的两部史书——《新唐书》、《五代史》皆是在新史观指导下对旧史《旧唐书》、《旧五代史》的重新认识和辩正。

(三)乐律学

宋代学者以科学实验态度议正雅乐,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辨析黄钟音高。这说明仁宗朝乐律学重实验和计算,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所以宋代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乐律学成果,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值得深入研究。

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殆尽。昭宗朝殷盈孙依《周礼》重造乐悬,已非唐雅乐之制。至五代后周制礼作乐,王朴依京房律准造旋宫之乐,其制与唐代以管定律之旋宫乐相距更远。至北宋初年,依王朴律定制雅乐,而太常雅乐乐律出现音高不协等一系列问题,使重新演绎唐代雅乐的核心问题——唐代雅乐乐律,成为北宋统治者制礼作乐的时代需要。

制礼作乐是北宋统治者一贯实行的国家政策。仁宗朝上承前三朝太祖、太宗、真宗对雅乐的改制,仁宗景祐二年颁布《景祐乐髓新经》,将雅乐重建推向高潮。范镇《东斋记事》卷一云仁宗朝雅乐:“仁皇帝好雅乐,又严天地宗庙祭祀之事及崇奉神御,故中外言乐者不可胜计,置局而修制亦屡焉,其费不赀。”

北宋自建隆讫崇宁凡六次雅乐大改作,其中仁宗朝有景祐年间的李照乐和皇祐年间的阮逸乐,范镇亦在此时积极参与议乐。《宋史》卷一二六《乐志》述其缘起:“始,太祖以雅乐声高,不合中和,乃诏和岘以王朴律准较洛阳铜望臬石尺为新度,以定律吕,故建隆以来有和岘乐……故元祐中有范镇乐。”

其云仁宗留意音律,并改制雅乐:“判太常燕肃言器久不谐,复以朴准考正。时李照以知音闻,谓朴准高五律,与古制殊,请依神瞽法铸编钟。既成,遂请改定雅乐,乃下三律,炼白石为磬,范中金为钟,图三辰、五灵为器之饰,故景祐中有李照乐。未几,谏官、御史交论其非,竟复旧制。其后诏侍从、礼官参定声律,阮逸、胡瑗实预其事,更造钟磬,止下一律,乐名《大安》。乃试考击,钟声弇郁震掉,不和滋甚,遂独用之常祀、朝会焉,故皇祐中有阮逸乐。”

《太平治迹统类》专列仁宗朝《景祐君臣议乐》、《皇祐论乐同异》,陈述仁宗雅乐编年大事,其中议乐者涉及《新唐书》提举官、修撰官有宋祁、范镇、王尧臣、丁度、韩琦、欧阳修、宋敏求、刘羲叟等。他们是仁宗时代制礼作乐的重要人物。提举官王尧臣、撰修官宋祁、范镇直接主持了议乐活动。王尧臣主张以尺定律,《宋史》卷一二七《乐志》:“于是中书门下集两制、太常官,置局于秘阁,详定大乐。王尧臣等言:天章阁待制赵师民博通今古,愿同详定,及乞借参知政事高若讷所校十五等古尺。并从之。”景祐二年二月庚申,太常博士宋祁上《大乐图义》二卷。从仁宗朝雅乐改制的系列活动中,可以看出修《唐书》局的纂修者同时在议乐活动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其时君臣论乐,成为仁宗圣政之一端。

二、《新唐书·礼乐志》的撰修

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翰林学士承旨盛度提议重修《新唐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一月丙寅,诏崇文院募唐遗事。翰林学士承旨盛度请官刊修《唐书》故也。”庆历四年,宰相贾昌朝再提重修唐书,令在馆学士供《唐书》外故事二件,以附本传。故后世皆以《新唐书》仁宗庆历四年

作为《唐书》撰修的起始时间。

《新唐书》的纂修始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至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全书告成,由提举官曾公亮领衔奏上。其历时十七年,欧阳修:《表奏书启四六集》之《辞转礼部侍郎札子》:“检会宋祁、范镇到局,各及一十七年。”可以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到局为界,分为前后二个阶段。前十年宋祁主持编修,是诸《志》的草创阶段,宋祁则独立撰写列传。后七年主要是欧阳修主持纪、志、表的撰写阶段。

庆历五年五月己未,仁宗正始下诏组建唐书局。前期撰修除宋祁出亳州修《唐书》列传之外,在京编修官的主要工作是纂修《志》草。皇祐四年,宋祁上《乞宰相监修唐书疏》称“本局止有删修官王畴以下四员,至今编纂迟延,纪、志俱未有草卷”。宋祁:文渊阁四库本《景文集》卷二九。时补刘羲叟、吕夏卿为编修官,于是负责修志《草》者有王畴、范镇、宋敏求、刘羲叟四人。《春明退朝录》卷下载“编修官作《志》草,而景彝分《礼仪》与《兵》志,探讨唐事甚详”,“刘仲更始修《天文》、《历》志,后充编修官。”

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甲子,仁宗敕“刊修《唐书》官宋祁、编修官范镇等速上所修《唐书》”,同时,刘沆拜相,仁宗正式任命欧阳修“刊修《唐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仁宗至和元年年闰七月甲子。

至和元年八月,欧阳修奉诏到局,九月迁翰林学士,并兼史馆修撰。欧阳修在局,前后七年。至和元年又相继增加了编修官吕夏卿、梅尧臣。欧阳修其时“接续残零,刊撰《纪》、《志》六十卷”。欧阳修:《表奏书启四六集》之《辞转礼部侍郎札子》。见《欧阳修全集》第691页。到局后,勘斟唐事,修书勤苦,严谨治史。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书成,“属《唐书》终篇,忙迫作书”至嘉祐五年。欧阳修:《书简》卷八《与朱职方处约书》。见《欧阳修全集》第1303页。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成书。七月上呈朝廷。欧阳修执笔为提举曾公亮作《进新唐书表》称:“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至于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立传纪实,或损或损,义类凡例,皆有依据。”

其后,仁宗下诏封赏《新唐书》编修者,欧阳修进封为礼部侍郎。敕文盛赞唐三百年“制度文物可观”,“择廷臣笔削旧书,勒成一家”,旨在“据古鉴今,以立时治”。时封赏者有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诸子。刘敞:《公是集》拾遗载《翰林学士给事中欧阳修可礼部侍郎端明学士吏部侍郎宋祁可尚书左丞礼部郎中知制诰范镇可吏部郎中刑部郎中知制诰王畴可右司郎中三司度支判官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宋敏求可祠部员外郎并依旧职任诰》敕。

《新唐书》上书后,欧修阳对《新唐书》进行严格校对以付刊印。欧公自陈:“盖以《唐书》甫了,初谓遂得休息,而却送本局写印本,一字之误,遂传四方,以此须自校对,其劳苦牵迫,甚于书成时。”欧阳修:《书简》卷四《与王郎中道损第三书》。见《欧阳修全集》第1260页。

这一过程在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得到陈述:撰修前期,“景文独下笔”,其后欧阳修领刊修,遂分作《纪》、《志》,“王忠简景彝补其缺。顷之,吕缙叔入

局。刘仲更始修《天文》、《历志》,后充编修官。将卒业,而梅圣俞入局,修《方镇》、《百官表》。嘉祐五年六月,成书”。《玉海》卷四六“嘉祐《新唐书》”采宋《国史志》文,陈述其成书经过最详。兹不赘录。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题皇朝嘉祐中曾公亮等被诏删定。仿《隋书》分题之例,题欧阳修撰纪、志,宋祁撰列传。《新唐书·礼乐志》的资料涉及唐代政治、礼制、音乐和历史等各个方面,故其史料来源伴随《新唐书》资料准备全过程。仁宗朝图籍大备崇文馆,为《新唐书》的纂修提供了大量资料,《宋史》卷二○四《艺文志》著录“王尧臣、欧阳修《崇文总目》六十六卷”。修《新唐书》者,王尧臣、宋敏求、欧阳修等皆为《崇文总目》编撰者,故《崇文总目》中著录的唐代礼类、乐类和史类著述皆为《新唐书》修史时的资料范围。

在《新唐书》长达十七年的纂修过程中,所任命撰修官和提举官迁徙无常。钱大昕的《修唐书史臣表》共二十人之多,他们是曾公亮、宋祁、欧阳修、宋敏求、王尧臣、杨察、赵概、张方平、余靖、赵师民、何中立、范镇、邵必、贾昌朝等。故《新唐书·礼乐志》的具体纂修人则须一一考订。

《新唐书》撰修的职能分工,前人已有讨论。《新唐书纠缪》称“《天文》、《律历》、《五行志》,出于刘羲叟,《方镇》、《百官表》出于梅尧臣,《礼》、《兵》志出于王景彝。”《明史稿·史例议》云:“昔宋修《唐书》,欧阳修撰《纪》、《志》、《表》,宋祁撰《列传》,刘羲叟撰《天文》、《律历》、《五行志》,梅尧臣纂《方镇》、《百官表》,王景彝撰《礼仪》、《兵志》。”清《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史部正史类云“《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奉敕撰”,“《宋史·吕夏卿传》称《宰相世系表》夏卿所撰”,又称“吕夏卿私撰《兵志》,见《晁氏读书志》;宋祁别撰纪志,见王得臣《麈史》。”诸讨论皆末涉及《新唐书·礼乐志》的编撰。

下面先分别论述《新唐书》的修撰分工,然后确立《新唐书·礼乐志》的主要撰修者,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他们的礼乐思想。

(1)宋祁负责列传。《宋史·宋祁传》:“修《唐书》十余年,自出亳州皆以稿自随,撰列传百五十卷。”《宋会要辑稿》第七十册:“皇祐三年三月四日诏新差知亳州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宋祁授集贤殿修撰,以故事,史馆修撰不外领,故易之也,仍就任刊定新编《唐书》。”《宋会要辑稿》第七十册《职官十八》,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2794页。

(2)吕夏卿撰《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并整理唐至五代所存诸司案牍。《宋史》卷三三一《吕夏卿传》:“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至和二年十月因欧阳修奏以“西京内中省、寺、留司、御史台及銮和诸库,有唐朝至五代以来奏牍案簿尚存”,遂受命“诣彼检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仁宗至和二年十月庚戌。编修《唐书》成,直秘阁、同知礼院。吕夏卿另撰《唐书直笔新例》一卷,《兵志》三卷,皆是对《新唐书》的补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三论《唐书直笔新例》,言吕夏卿重史实不重褒贬,其史观与欧阳修颇异,故《唐书直笔新例》是对《新唐书》的间接批评。其云:

“夏卿于仁宗朝预修《唐书》,故作此例。今以《新书》考之,殊不相应。……欧公《本纪》颇慕《春秋》褒贬之法,而其病即在此。夏卿《新例》益复烦碎非体。史家纪事唯在不虚美,不隐恶,据事直书,是非自见。各若出新意,掉弄一两字以为褒贬,是治丝而棼之也。”

(3)梅尧臣撰《方镇》、《百官》表,另独撰《百官志》。梅尧臣因著《唐载》26卷,“故补正旧史阙谬,乃命编修《唐书》”。《欧阳文忠公居士集》卷三三《梅圣俞墓志铭》。见《欧阳修全集》第235-236页。他于唐书上呈前两个月卒,故《进唐书表》无其名。

(4)刘羲叟专修《律历》、《天文》、《五行》三志。刘羲叟乃受欧阳修推荐入官。《宋会要辑稿》第五六册《崇儒》云:“庆历五年闰五月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上泽州进士刘羲叟注释司马迁《天官书》及著《洪范灾异》,召试舍人院,命以为试大理评事。”《宋会要辑稿》第五六册《崇儒五》第2257页。《宋史》卷四三二《刘羲叟传》称其:“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及修唐史,令专修《律历》、《天文》、《五行志》。”

(5)欧阳修主持《帝纪》、《志》、《表》,并笔削定稿。其《帝纪》文和各《志》序言为欧阳修独立完成。故《新唐书》纪、志题为欧阳修撰。

(6)除以上分撰有记载的撰修者之外,欧阳修编写纪、志的主要助手应是范镇、王畴、宋敏求——实际上,是范镇、王畴、宋敏求协助欧阳修完成本纪与礼乐、仪卫、车服、地理、选举、兵、食货、刑法、艺文等九志。谢保成:《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重修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09页。

《新唐书》上书后,欧阳修曾公允地说明《新唐书》修撰者每人的工作。嘉祐五年七月庚子《辞转礼部侍郎札子》有云:“凡兴修书官,并均睿泽。窃缘臣与他修书官不同,检会宋祁、范镇到局,各及一十七年,王畴一十五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并各十年已上,内列传一百五十卷,并是宋祁一面刊修,一部书中,三分居二。范镇、王畴、吕夏卿、刘羲叟并从初置局便编纂故事,分成卷草,用功最多。如臣者,盖自置局已十年后,书欲有成,始差入局,接续残零,刊撰纪志六十卷。是臣到局月日不多,用功最少,今来一例受赏,臣实愧心。”欧阳修:《表奏书启四六集》之《辞转礼部侍郎札子》。见《欧阳修全集》第692页。王珪代仁宗作《翰林学士欧阳修修〈唐书〉成免恩命不允诏》称《新唐书》成乃欧阳修“笔削”之功。文源阁四库本《华阳集》卷十七。欧阳修再次辞谢。

也就是说,辅助欧阳修修十二志的实为王畴、范镇、宋敏求、刘羲叟四人。而刘羲叟专修《天文》、《律历》、《五行》三志,这样其余九志则为范镇、宋敏求和王畴辅助而成。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总述《新唐书》之分工:“本朝修《唐书》,曾鲁公提举、欧阳公分修《帝纪》,宋祁公修《列传》,而《志》、《表》乃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分修。”此说必须补充的是,欧阳修除分修《帝纪》外,还完成了各《志》之序论。

范镇(1007-1088)字景仁,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历知谏院,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累封蜀郡公。历仕北宋仁、英、神、哲宗四朝,有文名,知音乐,与修《唐书》。范镇与宋庠宋祁兄弟为布衣之交。《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范镇与宋祁一同成为《唐书》局的最早撰修人,皆“自发凡讫于绝笔”。《宋诗纪事》卷十六“吕夏卿”条引《泉州府志》。

范镇是宋代雅乐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宋哲宗元祐乐的创立者。《宋史》卷十七《哲宗纪》云:“(元祐三年)闰月癸卯朔,颁元祐式。甲辰,范镇定铸律、度量、钟磬等以进,令礼部、太常参定。”《宋史》卷四四三《杨杰传》:“神宗诏秘书监刘几、礼部侍郎范镇议乐,几请命杰同议。杰言大乐七失,并图上之。神宗下几、镇参定,镇不用杰议,自制。乐成,诏褒之。”以范镇等为代表的律学的科学实践,确立了北宋乐律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皇祐以来,范镇强调定乐当先正律,力主房庶之说。他积极实践以律生尺,以古器参校。《宋史》卷七一《律历志》称房庶得古本《汉志》,累黍为尺以制律。直秘阁范镇是之。所著乐书为《新定乐法》一卷。他所收集的北界笛,校太常乐下五律,校教坊乐下三律,复下李照律一律;并于元祐三年,制成了铸律十二、编钟十二、尺一等有关律度量衡器及乐器。参见《宋史》卷一二八《乐志》和《宋会要辑稿》卷七乐之三十一。他穷研钟律,与司马光议乐长达三十年。《宋史》卷八一《律历志》载“舒州桐城县丞李如箎作《乐书》,评司马光、范镇所论律。”其乐在北宋仁宗、哲宗礼乐史上起到重要作用。

范镇留心唐乐,注意搜集唐代音乐实物,包括北界笛、方响和并州铜尺。《东斋记事》卷二:“予尝于雄州王临处得北界笛一,比太常乐下四律、教坊乐下二律,犹高于唐乐一律。又尝于才元处得并州铜尺一,比太府尺长三分,以之定律,与唐乐声同。太府尺定律与北界笛同,二者必有一得也。”卷四云:“大慈寺御容院有唐明皇铸像在焉,又有壁画《明皇按乐图十眉图》。”

范镇屡议唐雅乐乐律,旨在辨析唐代乐律的实质,以施用于宋雅乐改制。《宋史》卷一二八《乐志》范镇言:“自唐以来至国朝,三大祀乐谱并依《周礼》,然其说有黄钟为角、黄钟之角。黄钟为角者,夷则为宫;黄钟之角者,姑洗为角。十二律之于五声,皆如此率。而世俗之说,乃去‘之’字,谓太簇曰黄钟商,姑洗曰黄钟角,林钟曰黄钟徵,南吕曰黄钟羽。今叶防但通世俗夷部之说,而不见《周礼》正文,所以称本寺均差互,其说难行。”

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宋仁宗宝元二年进士,历知太常礼院、官告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兼修国史等职。他与其父宋绶“继世掌史”,家藏书“三万卷”,校勘精密。嘉祐二年欧阳修《举宋敏求同知太常礼院札子》称其“文学该赡,多识故事,家藏古今书史,礼乐制度,记传尤多,礼官博士每有所疑,多就之质证。”《欧阳修全集》之《奏议集》卷十八《举宋敏求同知太常礼院札子(嘉祐二年续添)》。

宋敏求续成唐武宗至唐哀帝六朝实录一百四十八卷,《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二卷等。皆为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

宋敏求深习礼乐之制,并参与撰修礼书《合门仪制》、《太常因革礼》。《春明退朝录》卷上、卷中,中华书局1980年校点本。

王畴先修《礼仪》、《兵》二志,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认为“探讨唐事甚详”,而欧阳修不用。《新唐书》之《礼志》、《兵志》为欧阳修主持工作后重修。修《新唐书》者共修三部《兵志》:王畴《兵志》、欧阳修《兵志》、《晁氏读书志》著录吕夏卿私撰《兵志》,《新唐书》乃欧阳修《兵志》。《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载欧阳修《兵志》,是在与曾公亮共知宰职参知政事期间合编军政财利之类《总目》基础上编定的。欧阳修所以不用王畴《礼志》,因其在领《唐书》的同时,又领太常修《礼书》(书成称《太常因革礼》),《新唐书·礼志》与《礼书》有着共同的编辑思想,即以唐朝礼乐典章制度指导宋代的礼乐制度。故欧阳修的《礼志》缩写《大唐开元礼》中的礼乐典章制度。

这样,本文用排除法确定了《新唐书·礼乐志》的撰修人——《新唐书·礼乐志》应出于王畴、宋敏求和范镇,其中王畴主礼,范镇主乐,欧阳修统稿笔削,并作诸《志》序论。《礼乐志》序论集中体现了欧阳修的礼乐思想。

三、欧阳修的礼乐观

《新唐书》合《仪礼志》和《音乐志》为一,位居《十二志》之首。同时,《新唐书》新增《仪卫志》,是对唐《礼乐志》仪式音乐的补充。这些举措皆是欧阳修礼乐观的直接反映。

《旧唐书·礼仪志》按“郊天”、“明堂”、“封禅”、“社稷”、“宗庙”、“祫禘”、“五服”、“缞裳”等类别分项记录唐历朝皇帝礼乐之事。《新唐书·礼乐志》则是以五礼(吉、宾、军、嘉、凶)分述礼仪典章之制。《新唐书·礼乐志》之《礼志》部分是《大唐开元礼》的改编和缩写。正如《云麓漫钞》卷五所论《新唐书》“《百官志》乃《唐六典》,《地理志》乃《十道志》,《礼乐志》乃《开元礼》”。

欧阳修注重典章制度,尤视礼乐为制度之要。这反映在他注经释经的独特立场上,视六经为三代之典章制度,“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欧阳修:《居士外集》卷十六《与张秀才第二书》。见《欧阳修全集》第481页。早年所作《本论》,就阐明要以“礼义”为立国之本。

欧阳修倡导礼乐达于天下。他阐发论礼的卓见,有《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云:“问礼乐,治民之具也。王者之爱养斯民,其于教导之方,甚勤而备。故礼,防民之欲也周。乐,成民之俗也厚。”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八《武成王庙进士策》。见《欧阳修全集》第325页。其近体诗《畏天者保其国赋》乃警谏统治者祇有敬天道方能守其国。欧阳修:《居士外集》卷二四《畏天者保其国赋》。见《欧阳修全集》第546页。

欧阳修重视《周礼》,以《周礼》代表的三代美政之代表,是王治的理想境界。但他并不盲崇《周礼》,以其礼制繁琐,当世政治不可效用。他始终坚持以唐代礼乐之治作为宋代礼乐之治的模式。唐代政治最高峰当为以《大唐开元礼》代表的开元礼制,故浓缩《开元礼》之精华,总结唐代郊天、祀地、宗庙社稷和

朝廷等大礼及其乐仪,成为《新唐书·礼乐志》的主要写作目的。

欧阳修论乐,也独具识断。欧阳修心目中的音乐是通天地达心灵的雅乐,他论乐:“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可以感于心,欢欣恻怆,可以察于声,五声单出于金石,不能自和也。而工者和之,然抱其器,知其声,节其廉肉而调其律吕,如此者,工之善也……不知其所以然焉。”《居士外集》卷二二《书梅圣俞稿后》。见《欧阳修全集》第531页。此论甚合《乐记》之“乐”、“音”、“声”三分的音乐理论,反映了欧阳修的雅乐观。

他针对北宋初期屡次议乐的得失,指出了国朝雅乐变迁的根本问题是雅乐乐律问题,如《归田录》卷一云:“国朝雅乐,即用王朴所制周乐。太祖时,和岘以为声高,遂下其一律。然至今言乐者犹以为高云。今黄钟,乃古夹钟也。景祐中,李照作新乐,又下其声。太常歌工以其太浊,歌不成声。当铸钟时,乃私赂铸匠,使减其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协而成。而照竟不知,以此,知审音作乐之难也。”他还对胡瑗乐做出了公允的评价,他撰写《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皇祐新乐成,议者多异论,有诏,新乐用于常祀、朝会,而郊庙仍用旧乐。公言书称同律。而今旧乐高,新乐下,相去一律,难并用。”《居士集》卷三十四《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见《欧阳修全集》第242页。

重新认识唐代雅乐成为宋代雅乐改制的时代需要。故《新唐书·礼乐志》对唐代雅乐有深入的研究,对唐代雅乐乐律、雅乐生存的根源、俗乐乐律以及雅乐与燕乐的关系进行探讨。

欧阳修以为,唐代礼乐之制,足以垂教行远。仁宗敕文盛赞《新唐书》所记之唐代典章制度“为其近于己,制度文物,可观故也”。《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新唐书》引史家刘敞为仁宗敕文。欧阳修在《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序言说明“足取”是《新唐书·礼乐志》重视唐代典章制度的主要原因:

其人君举动必以扇,出入则撞钟,庭设乐宫,道路有卤簿、鼓吹。礼官百司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慎重也。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夫仪卫所以尊君而肃臣,其声容文采,虽非三代之制,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同时,欧阳修对五代十国制度文化的批判,可以反观他对唐代礼乐的高度重视。他在《新五代史》中猛烈批判五代十国礼崩乐坏之局面。其卷十七称:“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卷三十批判了五代官吏:“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欧阳修以为五代惟后周堪称有制礼作乐之举。《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而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故欧阳修对五代十国典章制度的严正态度,即《新五代史》卷五八《司天考》序言申称:

呜呼,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

欧阳修对唐代典章制度的“足取”和对五代十国制度的“无取”,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这正是他推崇唐代礼乐之盛,以之为权衡而致。《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旧五代史》提要,曾经批评欧阳修《新五代史》:“(五代)礼乐、职官之制度,选举、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开宋制者,一概无征,亦不及薛史诸志,有裨于文献。”此乃欧阳修礼乐观所致,他以为五代礼乐文章不合礼制,不足撰述。欧公诸《志》序论甚好,尤以《新唐书·礼乐志》论为代表。其文见识宏通,道义深重,是欧公成为天下文章宗师的名篇。吴充《欧阳公行状》称道《唐礼乐志》序:“于《唐礼乐志》,明前世礼乐之本出于一,而后世礼乐为空名。吴充:《欧阳公行状》,见《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朱熹最推服此文,其《读唐志》称:“欧阳子曰:‘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此古今不易之至论也。”朱熹:四库本《晦庵集》卷七十《读唐志》。

《新唐书·礼乐志》对唐代礼乐制度推本溯源,详考因革。与《新唐书》同时修定的一部宋代礼书是《太常因革礼》,其成书略晚于《唐书》,其主编人员是《唐书》局之欧阳修、宋敏求等人。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以发现两部书在编纂上的同步性:

(仁宗康定元年)冬十月癸巳,命馆阁校勘刁约、欧阳修同修《礼书》。(卷一二九)

(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丙戌,命史馆检讨王洙、集贤校理余靖、秘阁校理孙甫、集贤校理欧阳修同编修祖宗故事。(卷一四三)

(仁宗至和元年八月)戊申,命修刊修《唐书》。(卷一七六)

(嘉祐五年秋七月)戊戌,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上所修《唐书》二百五十卷,刊修及编修官皆进秩或加职,仍赐器币有差。(卷一九二)

(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修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礼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为名。(卷二百六)

欧阳修先修《崇文总目》,次修《新唐书》,再修《太常因革礼》。下表是三书编撰时间、编纂人员的比较:

〖〗编修时间〖〗编纂人员〖〗备注《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景祐元年闰六月至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1034-1041年)〖〗欧阳修、王洙、王尧臣〖〗其主编欧阳修、王尧臣,又修《新唐书》《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庆历四年至嘉祐五年七月(1044-1060年)〖〗曾公亮、欧阳修、宋祁、范镇、王尧臣、梅尧臣、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欧阳修、范镇、王畴、宋敏求修《礼乐志》《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康定元年英宗治平二年(1040-1068年)〖〗欧阳修、李东之、吕公著、宋敏求、周孟阳、吕夏卿、李育、陈绎、姚辟、苏洵〖〗撰者欧阳修、宋敏求、吕夏卿皆修《新唐书》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礼乐志》序论与《崇文总目》礼部叙论、《太常因革礼》序皆出自欧阳修之手笔,其文简重严正,其议论如出一辙,始终贯穿了欧阳修的礼乐观。

《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序言盛赞三代之治乃礼乐之功,慨叹三代以下礼

乐之不实: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冕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此所谓治出于一,而礼乐达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呜呼,考其文记,可谓备矣,以之施于贞观、开元之间,亦可谓盛矣,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谓‘礼乐为虚名’也哉!

《太常因革礼》,欧阳修同判太常寺,建言编修。同修宋敏求、吕夏卿皆《唐书》局之学者。其书体例分总例、吉礼、嘉礼、军礼、凶礼、废礼、新礼、庙议八类,共计百卷一百八十五目。今存《太常因革礼》有阙文。《太常因革礼》吸收了《大唐开元礼》的体例和仪式内容,是北宋前期四朝礼制的总结和发展。《揅经室外集》卷二称其《太常因革礼》使“汴京四朝典礼粲然具备”。

欧公《太常因革礼》序,其礼乐思想是《新唐书礼乐志》论的发展。《太常因革礼》序陈述三代礼坏之后,汉、唐至宋礼乐发展的历史:

臣修等闻昔者秦燔灭《诗》《书》,而礼乐尤其所恶。故汉兴二百余年,而郊祀之礼听于方士,乘舆所御,不过礿服。及至显宗,然后发愤太息,凿空耕荒,以有三雍七郊,百官备物,辂车衮冕,以祀天地,养三老五更于学,然后学士有述焉。汉未丧乱,永平遗文,复就湮灭,而江左学者,犹能言之。萧梁之时,日不暇给,命陆连贺瑒等五人分治五礼。及至隋文,天下初合,享国日浅,亦能于兵烬之余,收集南北仪注为百三十篇。故唐兴,得以沿袭为《贞观》、《显庆》、《开元》之礼。古之君子,于战伐崎岖之中,犹不忍礼乐之废,苟有一日之安,则相与戮力讲求,其勤如此。宋有天下,承平百年,宪章文物,远迹三代,而观书于太常者,独有《开宝通礼》,得为完书。其余颠倒脱落,无所考证,至不及汉唐者,此有司失职,学者不讲之过也……

《崇文总目》叙类“礼类”也有类似的议论。今存《欧集》保存《崇文总目叙释》三十篇。据《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崇文总目》共四十六类,其小序多出欧阳修之手。《四库全书》称“定著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分类编目,总成六十六卷,于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上之,赐名《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叙类“礼类”欲以礼书书目呈现三代以下礼乐之变迁:

礼乐之制,盛于三代,而大备于周。三代之兴,皆数百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业,画天下以为九服,上自天子至于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开明堂以会诸侯,其车旗服器,文章烂然,何其盛哉?及幽厉之乱,周室衰微,其后诸侯渐大,然齐桓赐胙而拜,晋文不敢必请隧,以礼维持,又二百年,礼之功亦大矣。下更战国,礼乐殆绝。汉兴,礼出淹中,后戴诸儒共为补缀,得百余篇,三郑王肃之徒皆精其学,而说不同。夫礼极天地朝廷宗庙,凡人之大伦可谓广矣。虽二家殊说,岂不博哉?自汉以来,沿革之制,有司之传著于书者,可以览也。

从以上《崇文总目》、《新唐书》和《太常因革礼》礼乐思想,可以看出欧阳修

礼乐思想发展的痕迹:通过《崇文总目》著录汉唐礼书,全面掌握汉唐礼乐制度之沿革变迁;在《新唐书·礼乐志》中总结唐代礼乐典章制度之精华;最后将唐代礼乐制度体现在宋代礼典《太常因革礼》,实施其礼乐政治的理想。

欧阳修以礼乐为治法,重视唐代礼乐制度对于宋代统治者通今致用。如其《本论》所称“郊天祀地与乎宗庙社稷朝廷之仪,皆天子之大礼也,今皆举而行之”。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礼乐志》的主旨就是考察唐代礼乐沿革,以唐代典章制度为宋代礼乐施政之源,这是他为政为学思想之体现。

作者简介:孙晓辉,女,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阅读答案

篇一:惟勤读书而多为之阅读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文言文阅读详练详解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 6 篇阅读,满分 100 分,60 分为合格。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一)师旷论学(18 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4 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 分)?????(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 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 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 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 分))④多作自能见之()(三)自护其短(14 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 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 分)()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 分)(四)守株待兔(16 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4 分)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 分)???()

欧阳修词

欧阳修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1.《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赏析】 开头的“残霞夕照”点明时间。在一片落日彩霞辉映之下,词人看见湖中小洲长满了茸茸翠草,在岸边花坞内开满娇艳的鲜花,这是近景;词人放眼远望,看见辽阔的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一叶扁舟停泊在荒寂无人的岸边上。这几句词人所创造的意境是既美丽又清静、平和。“花坞”、“蓣汀”极力渲染西湖之美。“十顷波平”着意描

绘湖面的浩渺无际而又风平浪静,突出了平和、旷远。“野岸无人舟自横”,以冷清、旷远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啸傲湖山的情趣。 下片写“月上”之后的“景”与“情”。这几句写在明月下词人坐在岸旁的凉亭之内乘凉,清风徐来,送来阵阵荷香,水面微风吹醒了人的酒意。“西南月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悬在西南方向。是“朔月”,《后汉书·马融传》“月朔西陂”。“月上浮云散”勾出了一个月移云飞的画面,在浮云飞散之后就是一个夜空万里,清澈如洗的境界。“上”与“散”这两个动词互相呼应,使天上的月与云由“静”转“动”。“轩槛”指出词人所处之地是在凉亭之内,“凉生”写夜风送爽。这里把主人公引入画面,写出人物的感觉。上片写“夕照”,下片写“月上”,表现了时间推移变化——从晚到夜,诗人一直在流连山水。最后以“水面风来酒面醒”作结,表现了词人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之中的情态。 从《采桑子》的“西湖念语”和其他八首词中可看出:词人仰慕隐居山林的魏晋名士王子猷、陶渊明,对于“虽非于己有”但“其得已多”的“清风明月”是极为欣然的。词人借啸傲湖山,忘掉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全词以“西湖好”总领词意,以清新雅致、流丽空灵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夕阳西下和月亮升起时的景色,词人选用了多种意象,刻意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突出景物,淡化人物,从而获得了人物沉醉于景物之中的艺术效果,达到了赞颂西湖的目的。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

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他不仅对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摘要: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他开山劈道,自成一家,形成其特有的独特风格——平易自然。他以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收到后人的推崇。 关键词:欧阳修平易自然风格原因影响 一、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散文诗歌创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他的"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及其内在气质。欧阳修的平易自然,指的是平和简易、平易近人;天然资质、纯朴无华。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1]欧阳修的平易自然主要还是指的他文章的语言。宋初文章仍有艰涩之味,使人难以读懂。欧阳修在《答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同样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道:“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唯用平常轻虚字。”朱熹在《朱子语类大全》也指出欧阳修文章“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的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2]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受到后人的推崇。 欧阳修所作的《王彦章画像记》中,他一开始先对王彦章的忠义之节和勇敢善战进行高度赞扬,然后用“惜平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家传”材料,突出描绘王彦章以奇取胜的战绩,对于正史中不准确的记载进行辨析,然后又用“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一句,转到画像上,写王彦章死了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怀念。整个传记,由历史到现实,把史传,家传、画像三项材料融为一体,曲折变化而又自然舒畅,后人经常都会把这篇跟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相提并论。 欧阳修为文“务求平淡”,他叙事作论抒慨,热衷于营造风声之美,他用虚字使他的文章有语气优柔,语意含蓄的一面。他不断重复使用虚字,用以曼引声韵、舒缓语气放慢节奏,使用语言婉转、情味绵远、神志毕出而文风柔婉平和。欧公重复使用虚字,著名例子是《醉翁亭记》。其文字简洁舒畅,通俗易懂,这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与民同乐”的理想,全文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也是取它浅显易懂,平易自然的艺术效果。这些虚词的使用,不但使音律舒展,而且十分自然的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审美环境,让人能从中获得那种无限惬意和欢快的美的感受。陈善说:“俗文重于今世,盖自欧公始倡之。”[3]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他文字的简明信通,容与闲易,正是他为民考虑的艺术。虚字的重复使用,有助于其平淡、自然文风的形成,有助于他的风神美的形成。《醉翁亭记》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对平易自然的整体认识,这一篇是欧阳修的艺术代表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在散文主张和创作实践上,欧阳修强调“必得于自然”,提倡为文平易自然,对宋代其他五大家都有很大影响。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就转述过欧阳修的话:“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而”,可见他对欧阳修“取其自然”的教诲的重视。作为宋代文坛上广有影响的古文家,欧阳修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张就是“尚简,提倡言简而意深”,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盛赞孔子的《春秋》“简而有法”。在理论渊源上,他的这一主张来源于刘知几《史通》。刘知几针对六朝“日伤烦富”、“芜声累句”的史传,提出了尚简的主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练习

三、七(下)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卷 (一) 伤仲永 (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题目中的“伤”意即▁▁▁▁▁▁▁▁▁▁。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隶.耕(属于) ②父异.焉(感到惊异) ③借旁近.与之(身边) ④以养父母、收族 ..秀才观之(全乡) ..为意(和同一宗族人处理好关系) ⑤传一乡 ⑥邑人奇.之(奇特) ⑦或以钱币乞.之(乞讨) ⑧父利其然 ...也(从中得到好处) A.①②④⑤ B.②③ C.①⑦⑧ D.③⑤⑧ 3.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 (1)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什么? 5.翻译句子。(6分) (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稍稍宾客其父。 (3) 泯然众人矣。 6.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 木兰诗(16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木兰诗》选自▁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这是▁▁朝时▁▁朝的民歌。 2.在横线上填上原诗句。 3.解释下列加点词。 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 4.说说诗中南个“不闻…但闻…”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用//标出第一节诗的层次,概括层意。(3分)

欧阳修诗词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 赋似李白”。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 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欧阳修诗词 1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玉楼春

欧阳修《纵囚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纵囚论》原文、译文及赏析纵囚论① 作者:[北宋]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②,而刑戮施于小人②。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④,而视死如归⑤,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⑥,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⑦,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⑧。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⑨,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⑩;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11)?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2)。 ①纵囚:释放囚犯。唐大宗(李世民)贞观六年( 632年)十二月,把三百九十名已判死刑的囚犯释放回家,并规定于第二年秋天就刑。到时候,纵囚来归,皆赦之。 ②信义:信用,礼义。 ③刑戮:刑罚,杀戮。 ④不苟幸生:不苟且侥幸地活着 ⑤视死如归:形容不怕死,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这里指为了信义,不惜牺牲生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欧阳修论作文翻译阅读答案

欧阳修论作文翻译阅读答案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 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人名。③自工:自然就精妙了。④患:毛病、弊病(在于)。 1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13.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文中欧阳修论述的作文诀窍不相关的一项是() A. 清朝万斯同《与钱汉臣书》强调“心读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是说博读厚积和通明物事,然后写作,就可左右逢源。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把书突破、磨破、识破。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

C.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可见伟文之难。 D.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朝袁守定《谈文》中告诉我们说有平日之积,才能有俄顷之得。 【参考答案】 12. 曾经乘着空闲时间拿文字问他关键词译出,大意对即可。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尝(曾经)、间(空闲)、以(拿)”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是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选项C“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的意思是:改一篇文章比写一篇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重点在于强调改文章。与欧阳修论述的作文诀窍不相关。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 收稿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苏金玲(1983—),女,吉林辽源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20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苏金玲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 摘 要:欧阳修作为宋代散文大家,他的为文和为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欧阳修的部分散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他的写实和抒情风格上追溯本源,探讨他对唐代散文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欧阳修;散文;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20-02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 其在散文创作上,虽然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发展 而来,但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了唐代。文学史上的 “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于宋代,另外,北宋 的范仲淹、晁补之、陆游、胡铨等人,也都是散 文创作大家。 欧阳修师承韩愈,却不拘泥于韩愈,他的散 文更具社会现实性和责任感。欧阳修的作品,大 都被看作开宋代文风的典范,如果没有他领导的 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发展势必是因袭旧体,无创新可言。他在散文创作上讲求徐纡有致,章法讲求曲折变化,语句讲求圆融轻快,自成一家。这种和谐的创作态度和手法,使得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一、具有阴柔之美 欧阳修散文具有阴柔之美,洪本健在《略论欧阳修散文的阴柔之美》一文中说,欧阳修的散文情韵深美,偏向阴柔一路发展,显示出典型和成熟的艺术风格,并将其阴柔之美总结为:蕴蓄吞吐之美,委婉曲折之美,平易自然之美,清音幽韵之美。欧文“字里行间,情意深至而韵味缅邈” [1]665 。《祭石曼卿文》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美 感,通过“三呼曼卿”来表达对亡友的无限哀 思。 一呼“呜呼曼卿”,是对好友才华的歌颂。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人虽已去,但“卓然 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修探究了自古以来 的生死之理,与臧克家的《有的人》有异曲同工 之妙。人与万物虽然同有生死,但是圣人贤士死 后,名字可以载入史册,永垂不朽,像日月星辰 一样闪耀着光辉。欧阳修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 显示了他作为儒道熏陶下的文人那种豁旷达远的 精神。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而能仿佛子之 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深藏于地下 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 长松之千尺,产灵芝之九茎”,紧承“一呼”,对亡友无比的崇敬。若非是心灵上的至交,断不会无故作此感叹。而笔锋一转,想象曼卿墓地的“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那透骨的哀思之情,让人嗟叹不已。墓地四周牧童樵叟的吟啸,与惊禽骇兽的咿嘤混和交杂,连成一片,这悲凉幽深的气氛将作者的哀痛之情渲染得极为浓烈。“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2]233 自古 圣贤皆寂寞,生前名利死后空。欧阳修借景抒情,因情发议,从圣贤与常人死后都不过是荒塚一堆这个角度来说盛衰之理,貌似解脱,实则隐喻着难以言传的悲伤。 三呼“呜呼曼卿”,于情不自禁中临风陨泣,在自相矛盾中不觉忘情。清代的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中评说:“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中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中写入来。不知者 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 [3]252 。 一篇悲凉凄怆跌宕起伏的祭文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欧阳修感情的浓烈奔放,也看出了他为文时的“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二、关注现实生活 欧阳修的散文言之有物,他一方面强调“文以名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的“实事”联系到一起,这与韩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与韩愈相比,欧阳修更为重视现实生活对古文创作的积极作用。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散文的深入浅出,既精练又流畅,无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写景,都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这一点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地表现。 他早年激情满怀地去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指摘时弊,匡时救世。思想的尖锐,语言的明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 (教师)

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 1

王充求学文言文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王充求学阅读答案 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②师事扶风班彪()③一见辄能诵忆()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2、翻译句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参考答案:王充求学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冲)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墨守世俗阅读的习惯。3。 篇二: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一)细柳营 答案:一.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②刚才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答案: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2.諠是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1、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 2、(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 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

《清平乐》欧阳修介绍及诗词

欧阳修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出场就没有那么精彩了,反而还有一点点“惨”。本来对状元势在必得的他,最后“落榜”,只拿了个第14名。欧阳修的才华是被认可的,但是用词上过于大胆,晏殊怕太后抓他的小辫子,所以才将他排除在前三甲外。 为官之后,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这成为他官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新政推行的失败,导致欧阳修后来一直难以获得重任,在他被贬滁州之时,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另外,欧阳修的词作也非常著名。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 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 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蝶恋花·帘幕东风寒料峭》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

浅谈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浅谈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师承韩愈,却不拘泥于韩愈,他的散文更具社会现实性和责任感。欧阳修的作品,大都被看作开宋代文风的典范,如果没有他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发展势必是因袭旧体,无创新可言。他在散文创作上讲求徐纡有致,章法讲求曲折变化,语句讲求圆融轻快,自成一家。这种和谐的创作态度和手法,使得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一、提倡“简”“缓” “简”,即善于剪裁、文字精练晓畅,章法变化曲折;“缓”,即从容不迫、含蓄委婉、平易自然、耐人寻味。欧阳修散文去繁杂,革新“奇”“怪”的传统写法。比如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二、具有阴柔之美 欧阳修的散文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散文创作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 文言文二则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版】

类文阅读-22 文言文二则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 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参考答案】 1.C

2.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4. 示例:匡衡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值得我学习。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D卷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30分) 1. (2分) (2017八上·扬州期中)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踉跄(niàng)女红(gōng)霎那(shà)参差(cēn) B . 蓦地(dì)奔丧(sāng)歉疚(jiū)私塾(shú) C . 簌簌(sù)猝然(cù)娓娓(wéi)琐屑(xiè) D . 诧异(chà)字帖(tiè)眷恋(juàn)佃农(diàn) 2. (2分) (2019九下·双台子月考)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宛转贮蓄恍然大悟锲而不舍 B . 缥缈侍侯大庭广众无可耐何 C . 侦辑高粱麻木不人人迹罕至 D . 弛骋怂恿海市蜃楼浮光略影 3. (2分) (2017七上·重庆期中) 下列选项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 球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C . 深秋,树木凋得慢,空气来得燥,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菊花却在这样的季节中开得花枝招展。 D . 善良的人总能收获友爱,邪恶的人总是受人鄙视,两种人都各得其所。 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体系,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禁止或者杜绝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B . 我们要引导物流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以维护物流行业的社会形象。 C . 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D . 深受学生们追捧的“诗词大会”独具魅力,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5. (2分) (2016八下·丹东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学过的文章《伟大的悲剧》。 B . 汪曾祺(1920-1997)浙江高邮人,现代作家。 C .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 范仲淹字希文,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文正公”。 6. (10分)名著阅读,按要求答题。 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跃马挥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自然环境顽强斗争;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之后,克服困难从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他的那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的名言,

(完整版)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欧阳修,在人们的印象中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在散文领域的光芒掩盖了他在诗词领域的成就。其实,他在词领域是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的。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说:“宋至文忠(欧阳修),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本传云:‘超然独鹜,众莫能及。’独其文乎哉,独其文乎哉!”①可见他的词成就并不亚于他的散文成就。他在词领域的诸多探索和实践为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直接启发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学革新。 一、以深沉、细腻的手法讴歌男女情爱,是欧阳修在继承南唐词风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词为“艳科”,张炎有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②欧阳修在北宋平庸的士大夫群体中,个性更为张扬,他对待男女情爱的态度更为大胆,敢爱敢恨,异于流俗。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欧阳修与歌妓之间的风流秩事。欧阳修自己也在《浪淘沙》中公然告白曰:“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在欧阳修的词作中绝大多数是描写男女情爱、讴歌爱情的作品。他率直大胆地描写歌女的容貌、体态,抒发对歌女的爱慕之情。 罗大经说欧词类花间,事实上欧阳修的言情词并非简单地袭承“花间”或南唐词风,他的词中有更为自我的个性表现。刘熙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③。这个评价更为中肯。欧阳修已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向着更为深沉、细腻的层次发展了。他的词中多将笔墨着于对人物体貌神态的描摹上,通过细腻的描摹来刻画人物的美丽和恋情的美好。如《好女儿令》中便细致地描写了女子的容貌——“眼细眉长”、“姿姿眉眉端正好”;妆扮——“宫样梳妆”、“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体态动作——“靸鞋儿走向花下立著”。再如《减字木兰花》中的“楚女腰肢天与细”,《南乡子》中的“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鹧鸪天》中的“学画新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等等。 欧阳修往往能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层面的情感波动。如《浣溪沙》中的“托腮无语翠眉低”的神情,含有多少思念道不尽。而《玉楼春》中的“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刻画离人伤心欲绝的苦楚。欧阳修这种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使他的言情词中另有一番沉郁的气质。如《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暧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借离别两人眼中景色寄寓相思之情,随着离人渐远,离愁愈浓。视线的“尽处是春山”,而相思却还在春山之外,可见思之甚。词中蕴涵的情感深厚、沉郁,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这正是欧词向着抒情层面的发展和深入。 二、突破“艳科”传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率意抒发情怀,是欧阳修创作中的情感升华。欧阳修是继承李煜抒情词风的第一人。李煜抒情词的形成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正是这样惨痛的经历使李煜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响。而北宋词人大多高官厚禄、生活闲适,他们的词作多在风花雪月之中流连,很少抒发“艳情”之外的情感。欧阳修恰是北宋词人中的一个例外,他本身是个有个性、有理想之人,也因此使他在北宋力求平庸的政治体制下备受打压、屡遭挫折。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坎坷、仕途险阻有着更深的理解。他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吟下了“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之句,这句取自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意境,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以词状志,抒发怀抱。 欧阳修在散文理论中提出的“道胜至,文不难而自至”④,同样可以应用于他的抒情词创作中,只是这里的“道”是以“情怀”为主。欧阳修正是以他至情至性的情怀来倚声填词,情怀所至诗意盎然。在他的抒情词中,有着感慨人生的悲怆情怀,有着与友人送别重逢时相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