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幻灯片37

一,“六书”理论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之间存有联系。

《左·宣十二》:“夫文,止戈为武。”——

《左·昭元》:“于文,皿虫为蛊。”——

《韩·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由此总结出汉字结构的六种规则,称“六书”。

幻灯片38

“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东汉学者的“六书”名称: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名称、次序各有不同,但均源出古文家刘歆,意义并无区别。清以后学者多取“许名班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家中许慎作出了定义。

幻灯片40

二,汉字结构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画物体,笔画随其外形屈折婉转,叫“象形”,比如“日、月”二字。“诘诎”借作

“折屈”,即屈折。

日:月:

幻灯片41

●象形字结构模式:

●(1)整体象形

●描画事物的整体形象。分析为:象形、象××(之形)。

●“山”小篆作,《说文》:“山,……有石而高,象形。”甲骨文作。

●“又”小篆作,《说文》:“又,手也,象形,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行”小篆作,象交叉路口。甲骨文作。《说文》“从彳、亍”,误。

“衣”小篆作,象上衣。甲骨文作。《说文》“象覆二人之形”,误。

“率”小篆作,《说文》:“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甲骨文作,无下柄。

整体象形字描画物体轮廓,也叫“轮廓字”。

幻灯片43

(2)半体象形

描画事物的局部形象。分析为:象形、象××(之形)。

“牛”小篆作,象牛头。甲骨文作。

“車”小篆作,象轮、轴和车厢,车之局部。甲骨文作,象整车。

“子”小篆作,甲骨文作、,象囟门,仅头顶局部,象小儿全体。半体象形字描画物体特征,也叫“特征字”,数量很少。

(3)附体象形

描画事物以及附属物。分析为:从×,象形;从×,象××(之形);从×,×象××(之形)。

“果”小篆作,“从木,象果形在木上”,甲骨文作。

“眉”小篆作,“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甲骨文作、。

“瓜”小篆作,中间为瓜形,四周为瓜蔓。

“州”小篆作,中间小圈为陆地,四周为流水。甲金文作,仅一小圈,更象形。附体象形字由两部分或几部分构成,具有“会意”意味,段玉裁谓之“半会意,半象形”。

●所象之形有正视、侧视、后视、俯视、仰视之分:

●“人”小篆作、(大),前象侧视之形,后象正视之形。

●“龟”甲骨文作、,前象侧视之形,后象俯视之形。

●“牛”小篆作,象后视之形。《说文》谓字形“象头角三、封、尾之形也”,误。

●“燕”小篆作,甲骨文作,象仰视之形。

幻灯片46

象形字具体直观,便于记认,但适用对象有限:1)无形之物及抽象概念无形可象;2)有形之物虽然可象,但可能无法识别,如各种树、鸟。故其产生最早却为数不多,据朱骏声统计,《说文》象形字共364个。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看到可以识别,审视一番可以领会意义,叫“指事”,比如“上、下”二字。“指”,指示。“事”,涵义。

上:下:

●指事字结构模式:

●(1)增体指事在已有之字基础上增加笔画以指示意义。分析为:象××(之形);

从×,象形;从×,象××(之形)。

●“亦”小篆作,《说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寸”小篆作,《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血”小篆作,《说文》:“血,祭所薦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刃”小篆作,《说文》:“刃,刀鋻也,象刀有刃之形。”

幻灯片49

“本”小篆作,《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徐锴曰:“一记其处也。本、末、朱皆同义。”

(2)省体指事减省已有之字的笔画或部件以表示意义。分析为:从半×;从×半如何如何。

“片”小篆作,《说文》:“判木也,从半木。”

“夕”小篆作,《说文》:“莫也,从月半见。”

“非”小篆作,《说文》:“从飛下翅,取其相背。”即(飞)字下半。

3)反体指事改变已有之字的方向以表示意义。结构一般分析为:从反×;反×为×。“乏”小篆作,《说文》:“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正”小篆作,义为平正。

“司”小篆作,《说文》:“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后”小篆作。

“今”小篆作,裘锡圭云“曰”字倒写,“吟/噤”初文。“曰”小篆作。

●指事字皆依托成字构造,离开成字,其字形无法分析。离开成字仍可进行字形分析的,

不属指事字。

●鸟—乌左手—右手

●从—比—北

●指事字产生也很早,但数量不多,据朱骏声统计,《说文》指事字共125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合并已有之字以构成新字,叫“会意”,比如“武、信”二字。“会”,会合。“比”,比并、并列。“谊”,意义。“见”,显示。“指撝”,指归、意旨(“撝”借作“归”)。

武:信:

●会意字结构模式:

●(1)异体会意合并不同字符以构成新字。分析为:从A(从)B;从×如何如何。

●“采”小篆作,《说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取”小篆作,《说文》:“取,捕取也,从又、耳。”

●“折”小篆作,《说文》:“折,断也,从斤断艸。”

●“莫”小篆作,《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盥”小篆作,《说文》:“盥,澡手也,从、水临皿也。”

“寒”小篆作,《说文》:“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为覆,下有仌也。”“戒”小篆作,《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兵”小篆作,《说文》:“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

“及”小篆作,《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

“先”小篆作,《说文》:“先,前进也,从儿从之。”

异体会意字一般合并两体、三体。

●异体会意字表示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并无必然道理(如“采、莫”)。只有少数在合并

不同字符的同时,恰好又串联了意义,表现出意义的必然性。

●劣,《说文》:“弱也,从力、少。”——力、少,主谓关系。

●凭,《说文》:“依几也,从任、几。”——任、几,动宾关系。

●娶,《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取、女,动宾关系。

雀,《说文》:“依人小鸟也。从小、隹。”——小、隹,偏正关系。

(2)同体会意合并同一字符以构成新字。分析为:从二×;从重×;从三×;从四×。

“从”小篆作,《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

“炎”小篆作,《说文》:“炎,火光上也,从重火。”

“轟”小篆作,《说文》:“轰,群车声也,从三车。”

“茻”小篆作,《说文》:“茻,众草也,从四屮。”

同体会意字一般合并两体、三体,合并四体的较为少见。

●同体会意字的意义大多是原字意义的聚集:

●友,《说文》:“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辡,《说文》:“罪人相与讼也,从二辛。”“辛”,罪人。

●劦,《说文》:“同力也,从三力。”

意义的聚集,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数量增多。《说文》:“雥,群鸟也,从三隹。”一是程度加强。《说文》:“赫,大赤貌,从二赤。”《说文·水部》新附:“淼,大水也,从三水。”《说文》:“毳,兽细毛也,从三毛”。

(3)反体会意合并同一字符的正写、反写以构成新字。分析为:从××相背。

“北”小篆作,《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

“収”小篆作,《说文》:“収,竦手也,从丩从又。”楷化为“収”或“廾”。

“步”小篆作,《说文》:“行也,从止、相背。”

(4)省体会意合并笔画或部件有所省略的字符以构成新字。分析为:从A省,从B;从A,B省;从×半如何如何。

“具”小篆作,《说文》:“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

“軍”小篆作,《说文》:“軍,圜围也,……从包省,从車,车,兵车也。”

“存”小篆作,《说文》:“存,恤问也,从子,在省。”

“谷”小篆作,《说文》:“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

省体会意字本质上也是异体会意字。

会意突破独体造字的局限,理论上具有无限的造字潜力,但由于:1)笔画较多,不便书写;2)所会之意一般不具必然性,易生歧义。所以会意事实上没有大量造出汉字。据朱骏声统计,《说文》会意字共1167个,占总数12.48﹪。

幻灯片61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把所要表示的意义写出来,再配上比方声音字,叫“形声”,比如“江、河”二字。

“事”,意义内涵。“名”,指文字。“譬”,打比方,此谓比方声音。

●江:河: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意义,叫“形旁”或“形符”(“义旁”、“义符”);另

一部分表示声音,叫“声旁”或“声符”。

●形旁一般表示意义范围(如“猫、狗”),很少与字同义(如“到、頭、爸”)。

聲旁最初與字同音或近音,後來读音可能有所變化,如“江、功、紅”。

(1)形声字结构模式

1)一形一声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合为一字。分析为:从A、B声。

“秒”小篆作,《说文》:“秒,禾芒也,从禾少声。”

“视”小篆作,《说文》:“视,瞻也,从见示声。”

“寺”小篆作,“持”之初文,《说文》:“从寸之声。”

“徒”小篆作,《说文》:“徒,步行也,从辵土声。”

●2)多形一声几个形旁和一个声旁合为一字。分析为:从A(从)B,C声。

●“碧”小篆作,《说文》:“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二形一声

●“嗣”小篆作,《说文》:“嗣,诸侯嗣国也。从冊从口,司声。”

●“寶”小篆作,《说文》:“寶,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三形一声

●《说文》还有四个多声字,字形分析错误。从理论上说,多声字是不可能出现的。《说文》:“竊,盜自中出曰竊。從穴從米,禼(xiè)、廿(niàn)皆聲。”

3)省形省声形旁、声旁的笔画有所省略。

A.省形形旁笔画有所省略。结构一般分析为:从A省,B声;从A、B省,C声。“亭”小篆作,《说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形旁“”省下“口”。

“弑”小篆作,《说文》:“弑,臣杀君也,从殺省、式声。”形旁“”省右“殳”。

“歸”小篆作,《说文》:“歸,女嫁也,从止、婦省,声。”形旁“”省左“女”(二形一声)。

幻灯片65

B.省声声旁笔画有所省略。结构一般分析为:从A,B省声。

“兹”小篆作,《说文》:“兹,草木多益,从艸、絲省声。”声旁“”省下半。

“夜”小篆作,《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从夕,亦省声。”声旁“”省右一竖。“憲/宪”小篆作,《说文》:“憲,敏也,从心、目,害省声。”声旁“”省下“口”。

幻灯片66

C.省形又省声形旁和声符的笔画都有省略。结构一般分析为:从A省,B省声。

“量”小篆作,《说文》:“量,称轻重也,从重省、曏省声。”形旁“”省上“人”;声旁“”省下“乡”。

“屣”,从履省,徙省声(《说文》未收)。

省形又省声的字极少,且可疑。

4)亦声形旁兼作声旁。结构一般分析为:从A(从)B,B亦声、从×如何如何,×亦声。

“均”小篆作,《说文》:“均,平徧也,从土、匀,匀亦声。”

“忘”小篆作,《说文》:“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字”小篆作,《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整”小篆作,《说文》:“整,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

“季”小篆作,《说文》:“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

亦声字既可视为形声字,又可视为会意字,即所谓“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

幻灯片69

(2)形声字的偏旁位置

八种:

1)左形右声:饥饿猫狗

2)右形左声:魂魄项领

3)上形下声:草药霜露

4)下形上声:赁贷壟墓

5)外形内声:闺衷戚街園寶歲盬韋

6)内形外声:闻哀鳳讎舆辫臧鹽燮游幻灯片70

7)形旁在角:凖荆雜聖——左上

颍雖彀栽——左下

啓肈——右上

修勝榦强——右下

8)声旁在角:能歸——左上

聽企臨——左下

徒碧涅——右上

旗房簸——右下

幻灯片71

补充

5)外形内声:

闺从门圭声衷从衣中声戚从戉尗声街从行圭声園从囗袁声寶从宀从玉从贝缶声歲从步戌声盬从鹽省古声韋从舛囗声

6)内形外声:

闻从耳门声哀从口衣声鳳从鸟凡声讎从言雔声舆从车舁声辫从糸辡声臧从臣戕声鹽从卤監声燮从言从又炎声游从汓声

幻灯片72

7)形旁在角:

凖从水隼声荆从艹刑声雜从衣集声聖从耳呈声

颍从水顷声雖从虫唯声彀从弓声栽从木声

啓从攴启声肈从戈肁声

修从彡攸声勝从力朕声榦从木倝声强从虫弘声

8)声旁在角:

能足似鹿,从肉厶声歸从止婦省声

聽从耳从悳声

徒从辵土声碧从玉从石白声涅从水从土日声

旗从其声臨从卧品声簸从箕皮声寐从省未声

幻灯片73

偏旁结构的八种位置是逐渐形成的。

偏旁位置的固定,增强了汉字的造字能力——同样的形旁和声旁,变换结构位置可造出不同的字,如:吟—含、晖—晕、怡—怠、裸—裹。

形声字占汉字绝大多数,据朱骏声统计,《说文》形声字共7697个。

幻灯片74

(3)形声字的产生途径

形声字产生于对已有汉字的改造。途径有三。

1)为原字加声旁

晶→曐“星”甲文作、,后作、,生声。豸→貍“貍”小篆作豸,后作“貍”,里声。

网→罔“网”甲文作,《说文》或体作罔,亡声。

△→齒“齿”甲文作、,小篆作齿,止声。

△→寶“宝”甲文作,小篆承袭金文作宝,缶声。

幻灯片75

2)以声旁替换原字形旁

△→囿“囿”甲文作、,会意字,金文和小篆作囿。躳→躬“躳”小篆作躬,会意字,《说文》或体作躬。

3)把原字一部分改造为声旁

△→何“何”甲文作、,象形字,小篆作何。

△→念“念”甲文作,会意字,小篆作念。

△→弦“弦”小篆作弦,会意字,隶书作“弦”。

改造已有汉字,使之形、声相益,创造了形声字和形声造字法。

幻灯片76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设立意义类别,并确定其代表字,凡属一类的字都加注这一代表字,叫“转注”,如“考”和“老”。“类”,意义类别。“首”,意义类别的代表字。

考:考老: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会意字;“考,老也,从老省丂声。”形声字。“老”、“考”是转注与被转注关系。转注实为为已有之字加形旁。

幻灯片77

转注为已有汉字加形旁,形声为已有汉字加声旁,结果都是产生形声字,殊途同归。

加形旁:

(1)为原字的本义加形旁

止→趾求→裘△→蜀

其→箕久→灸衰→蓑

幻灯片78

(2)为原字的引申义加形旁

取→娶反→返竟→境

(3)为原字的假借义加形旁

昔→腊戚→慽栗→慄

(4)为记音字加形旁

师→狮△→媦△→燬/

幻灯片79

●5)为同形字加形旁

●萬→蠆乙→鳦

●转注产生形声字,为造字一法,但不能作为汉字结构类型,所以没有专门析形用语。《说

文》指明的转注字仅“考”、“老”两个,“老”,会意字;“考”,形声字两字为转注与被转注关系。据朱骏声统计,《说文》转注字共7个(仅供参考)。

幻灯片80

●“转注”的三种主要理解

●(1)形转说

●以江声为代表。认为转注即加注部首。如同属“老”部的“考、耆、耄、耋”等。江声

《六书说》云:

●立“老”字以为部首,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

从“老”。“考”字之外,如“耆”、“耋”、“寿”、“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

省而属“老”。……由此推之,《说文解字》一书凡分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转注之说也。

幻灯片81

(2)义转说

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认为转注即同义互训。如《尔雅》“初、哉、首、基、肇、祖、元、始”等。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云: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 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 编成; 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反) 后义,还引用古注; 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 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 音; 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 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 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 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 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 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 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 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 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 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 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 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臭”古义指各种气味) 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 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从成语上分析; 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 在微殊; 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 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笔记

通论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今音的差异表现为声、韵、调三个方面。 一、古今韵的不同 读唐诗发现韵不协调。如,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回、来、台、杯,为押韵字,在“平水韵”中同属“灰”韵,但5字韵尾同,韵腹有差别。再如, 李白《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月、袜同属入声“月”韵,但今音差别大。 上古更甚,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与下面的“流、求、逑”相押,但第二章的“得、服、侧”,第三章的“采、友”,按今音就不押韵了。从《诗》到南北朝,一千多年过去,韵母系统变化很大。古人不理解,如《诗.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音、心押韵,但“南”不押。于是沈重提出临时改读说。宋朱熹“叶音说”,或提“协句说”,都是主观的,不知古韵是发展演变的 叠韵联绵词窈窕、輾转、崔嵬、婵媛、蹉跎、须臾,古今一致,但“仓庚、芣苡”就不同。 二、古今声母的不同 从双声联绵词看,彷彿、参差、踟蹰、蝃蝀、蒹葭、栗烈,古今一致;零声母的“伊威、逶迤、犹豫、鸳鸯”也双声。但“缤纷”古今不一致。 古代有“三十六字母”,代表了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大致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古今声调的不同古今四声的不同 1.平分阴阳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间、还、山”的分析。

(练习)下面的字为什么分成两组? 石,白,人,浊——高,空,飞,机 2.浊上变去 王维《新晴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垢、口、后、亩, (练习)下面哪些字符合此规律? 运动大会胜利闭幕 3.入派三声 王昌龄《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诗.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黄、章、章、庆,押韵,但“庆”古平声,今去声。 (练习)把下面的字按四声分类 即,集,忽,恶,吉,息,孽,服,郝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1古代汉语笔记之一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逼俺复习诲料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 )按音序排列。3 )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啲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懷好啲“好”。3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 )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岀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训“。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 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 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 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 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 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