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文范文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作文

作文范文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作文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作文

【篇一:2010安徽高考作文解析(附满分作文)】

2010安徽高考作文解析(附满分作文)

吴兴杂诗(清)

阮元

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附:[作者简介]

阮元

(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

[《吴兴杂诗》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

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

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

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

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

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在解释这首古诗描绘的旖旎风光后,省城不少语文教师表示,诗歌

背后暗含着两层主要哲理,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根据水流的深

浅种上不同的作物,二是要因材施教,尤为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这

首古诗还暗含了考前着重介绍过的“钱学森之问”。在人才培养上,

也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

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在作答这道高考作文题目时,省城语文教师

认为,考生除了提及内涵的哲理外,最好结合自身实例,谈谈自己

如何结合个人特点和兴趣,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等等。“如此一来,

摆事实讲道理,将有利作文拿到理想分数。”

根据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虽然题材不限,但考生写议论文比较

容易上手。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形式,甚至可以

先叙述一个恰如其分的小故事,再发表一段精彩的议论,只要不离

题万里,应该也都能够获得满意的分数。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联系国家当前的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同时,在国家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政策。在针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作文时,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

经历,谈谈自己眼中的人才培养观。

很显然,命题者是带着镣铐而尽量跳舞,并希望跳得好看一点,因

而选择了诗歌材料作文。

这首诗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描写江南太湖一带的独特的美丽

风光,考生应该不难看出这一点。但题目的要求中有“这首诗蕴含的

哲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并“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这首诗含有哲理,要根据

诗的哲理来写文章。但是诗中的哲理大概就不是每个考生都能看到

的了。

那么这首诗哪里含有哲理呢?仔细分析,四句诗都是写景的,前两句看不出有什么哲理,而后两句除了写景外,似乎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深水处种菱,浅水处种稻,不深不浅处就种藕,也许可作这样的比喻——天资聪明的学生就强化训练,让他去参加数理化竞赛,然后

保送上名牌大学;天资一般的就让他去考个一般大学;天资中等的就勉

励他踏实学习,考个中等的学校。也就是孔子说的,教育要因材施

教(或者叫分层教育)。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从受教育者的角

度来说,也可以写“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但要注意阐

述角度和语言表述。

很遗憾的是,看到有考生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不符合题目

的要求了,没有围绕“哲理”来写,或者说“哲理”体现得很不明显。

顺便说一句,这首诗是描写吴兴风光的,属于田园诗范畴。命题者

要考生从中挖出哲理,虽有一定的创见,但还是有点勉强的。有关

本诗的解读,可以参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元明清鉴赏辞典》

中周啸天先生的文章。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

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合谐

的节拍.

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

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

雨后,不经过的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

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

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

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

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

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

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

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

\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

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量.

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

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

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

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

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

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60分)

【篇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

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

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

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

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

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

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

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

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

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

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

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

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

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

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

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

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

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

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

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

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

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

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

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

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

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

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

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

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

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

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

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

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

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

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篇三:2010安徽高考语文作文分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作文试题分析

2010年6月7日

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索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

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重】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准确使

用标点符号。

语文作文题分析

今天上午9点,高考语文学科正式开考,全省56.2万考生同写作文。相比于去年动感十足的“弯道超越”,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走了复

古路线。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作文题,请考生以

清代文学家阮元的一首七言绝句为素材,体会其中的哲理,并根据

引发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

根据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少高三语文教师表示,文化气息十足的

这道考题,可以说是这几年安徽省命题中最好的一道考题。但由于

考生需要先阅读这首古诗,再立意作文,因此在理解上难度略有抬高。教师们纷纷揣测,今年这道古韵十足的考题将拉开高考作文的

层次。诗句中暗含“钱学森之问”

高考作文题的这首清代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面。在城外,几条河流把城市合围起来,绕着小城绵延而过。流进小城

的溪水,在城内流进了千家万户。在小城人家门前,人们根据水流

的深浅,栽种上不同的作物,水深的地方种上黑黝黝的菱角,水浅

的地方种上绿油油的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人们则种上红艳艳的荷花。

在解释这首古诗描绘的旖旎风光后,省城不少语文教师表示,诗歌

背后暗含着两层主要哲理,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根据水流的深

浅种上不同的作物,二是要因材施教,尤为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这

首古诗还暗含了考前着重介绍过的“钱学森之问”。在人才培养上,

也应

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

子灌输应试教育。

在作答这道高考作文题目时,省城语文教师认为,考生除了提及内

涵的哲理外,最好结合自身实例,谈谈自己如何结合个人特点和兴趣,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等等。“如此一来,摆事实讲道理,将有利

作文拿到理想分数。”

名师建议作议论文较易入手

根据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省城教师认为虽然题材不限,但考生

写议论文比较容易上手。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形式,甚至可以先叙述一个恰如其分的小故事,再发表一段精彩的议论,只要不离题万里,应该也都能够获得满意的分数。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联系国家当前的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同时,在国家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政策。在针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作文时,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

经历,谈谈自己眼中的人才培养观。

2010年高考作文题: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成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

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作品注释

(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

揭示的诗。

(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四水:湖州市有东

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3)遍:遍布,布满。

(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

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

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

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

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

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

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

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

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

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

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

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

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

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

作者在一

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

描绘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

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

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

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

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

参考资料

1.关于“吴兴杂诗”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吴兴杂诗创作年代:清代作者:阮元作品体裁:七言诗

作品原文

吴兴杂诗(1)交流四水抱城斜,(2)散作千溪遍万家。(3)深处种菱浅种稻,(4)不深不浅种荷花。此诗作为了2010年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考试安徽卷作文题的材料。“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

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

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不少于800字。

作品注释

(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

示的诗。(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四水:湖州

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

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3)遍:遍布,布满。(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1]

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

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

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

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

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

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

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

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

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

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

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

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

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

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

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

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

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

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2] 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

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

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

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3]

2.关于“阮元”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

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

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人物生平

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

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

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阮

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

字的教育,他的父亲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向学。阮承信熟读《资治

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

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乾隆五十四

年(1789)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

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

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

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

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

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

阮元

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

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盗。嘉庆十

九年(1813)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

赐花翎。嘉庆二十一年(1815)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内修武

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

上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1821)阮元兼任粤海关

监督。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阮元对敢于经

售鸦片者予以严办。道光六年(1826)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

官污吏,加强对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

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

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因老

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个人成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