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社会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填空

1对社会化的理解:

心理学家齐格勒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

发展心理学家谬森指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

3个性以下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型;功能性。

4根据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划分,幼儿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等。

5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6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通常包括观点采择、心理理论和对权威与规则认知的发展。

7观点采择可分为空间观点采择和社会观点采择

8弗拉维尔在“个体发生模型”中把儿童对他人的观点采择分成四类心理动作: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论阶段;应用阶段(P39 )。

9在权威形象的众多个人特征中,成人身份、知识和社会职责或地位是最被儿童看重的三种权威特征。

10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1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实施保育和教育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是由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等几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13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

14制定幼儿社会性目标中的发展适宜性原则突出两点:1适宜性2发展性

15制定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

16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渐进性;适度性;真实性;活动性;统一性

17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或分为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学评价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1社会化------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左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3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4自尊----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5社会认知-----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6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7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8性别恒常性----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服饰、形象或者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9性别角色观-----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10有关师幼互动的概念:

广义上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的教师与3岁前儿童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到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

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是有互动,是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11幼儿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12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根据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所选取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所包含的特定的现象、事实、规则及问题等基本的组成成分,他们依照一定的原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3以课堂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指教师按照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计划、有自主、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社会学习经验的一种教育途径,也称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

14区域活动----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空间相对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材料、坏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15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中的积极方式:

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幼儿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

16观察法----指教师或评价人员在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社会性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从中获得评价资料的方法。

第三部分简答题:

一、幼儿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从家庭、幼儿园、社会那里接受的,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

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意识3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4形成儿童的个性5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二、简述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看书内容19页,有可能是论述题)

1从简单到分化

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三、简述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总趋势(P29)

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

2幼儿自我控制发展具有年龄特征,从总体上看,3到5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在3到4岁之间

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具有性别差异,女孩高于男孩。

四儿童社会认知的特点

1它是一个逐步区分人是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3其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再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知身体到心理然后再到社会。

五简述观点采择的概念

观点采择概括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主要涉及两方面:

1区分他人的观点:认识到他人有某种或某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有了解这些观点的需要

2推断他人的观点:在区分的基础上运用适宜的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理,这一过程需要自我控制。

六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及其特点

1同伴交往的发展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动作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变得越来越受同伴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常发生在游戏中。

3在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4同伴间交往的目的及手段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

5幼儿同伴交往存在性别差异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七、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1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一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不断增多。

2亲社会倾向在生命的早期就出现了,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且表现形式随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3幼儿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不高,但随着年龄增大,其一致性增加,在实际情景中这种一致性程度的增长尤为显著

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在不断变化,且存在年龄差异;各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并不等速

5幼儿的同情心具有普遍型,年龄与同情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八、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到9岁:自我意识发展迅速4到5岁和7到9岁是发展的关键期

3到5岁: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6到7岁:情绪控制发展的关键期

3到4岁和6到7岁:自制力发展的关键期

3到4岁和7到8岁: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

3到5岁:动机控制发展的关键期。

九、描述一下《纲要》中有关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十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方法

1语言传递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2直观教育法(演示法参观法)

3实践训练法4陶冶熏染法(环境陶冶法艺术感染法)

5移情训练法6角色扮演法

参观法: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实况,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十一、课堂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和组织:

1开始部分的指导:

设疑开始图示开始故事开始情景表演开始游戏开始

2基本部分的指导:

师幼活动应始终围绕活动目标进行

以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活动

教师的提问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避免使用成人化语言

要尊重幼儿的愿望,适当调整教育目标及教学环节

3结束部分的指导:

小结活动主题

小结师幼的共同感觉

活动的可见成果展示

布置以后的任务

让幼儿逐步参与总结和成为总结的主体。

第四部分论述题:

一、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及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些成分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关联的纵横交错的整体结构。

1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

2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

3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

4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5社会适应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收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景的能力。

6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心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了解幼儿园文化环境(书本106页);看136页目标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 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老百姓等都越来越注重起“情商”。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的成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和一个人的情感智慧相联系,而情感智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社会性发展能够促动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教育幼儿如何学习做人。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比起家庭,幼儿园的教育更有目的性,资源也更为丰富。现阶段幼儿园中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存有着一个幼儿多名大人照顾的现象,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幼儿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而幼儿园生活中有着很多不同性格、年龄的幼儿,并且教师的角色和家长的情感纬度不同,幼儿园内还有专门的集体活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那么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社会教育,首先是要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生性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已进入社会性水准更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儿童:受人尊敬的“小人王”;顺从、随和的依赖者;不受欢迎又受嫌弃的孤立型儿童;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独生子女和智力高的儿童常有假想的儿童作伴。个人的兴趣、水平差异已有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幼儿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经理解到了男女性别及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及异性同伴都玩的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幼儿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的某种看法,如自己是漂亮还是难看的,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自我意识通常都是家长及老师对儿童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会有所协助;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得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长期的否定及消极的评价更是如此。此时幼儿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这些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对其不良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会再有本质的变化。除非儿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变故或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否则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再发生变化。所以,应重视幼儿期的心理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及人格结构的人,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所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为此,我们设置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包括:自我意识。如:培养幼儿的幼儿自信心、自我控制、自主性、独立性等;交往与人际关系。如:培养幼儿关心、理解、赞赏他人,鼓励幼儿积极和友好的与他人交往等;社会环境。如:丰富幼儿对幼儿园、家庭、家乡、祖国的理解,爱护环境、关心集体等。 根据幼儿社会性特点我们培养的设计思路 一、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对幼儿实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但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注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理解、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日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社会意识、合作作为首要水平来培养。德国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瑞典极为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张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现实迫切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与相关理论研究和进展密切相关。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 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只看到别人短处、同伴之间协商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采用家长家长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 ?结果与分析: 本次家长问卷共发了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77%,与往常家长参与其他的任何家园联系方式效果对比,本次问卷家长所持的态度积极,填写问卷认真,回收时间短 而快,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的关注程度,本次问卷只要氛围两 大块: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每一块都有设置相应的子问题。 (一)人际交往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与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占96%;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 愿意告诉长辈的占64%; 3、61%幼儿在平时,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4、35%幼儿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7%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 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6、45%幼儿孩子在活动时能接受同伴的一件;7、80.6 %幼儿 能做到不欺负弱小;8、77.4 %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9、32、2%幼儿 能知道自己的一些长处并感到满意的;10、6 %幼儿自己事情能尽量自己做的,不愿依赖别 人的;11、16%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12、6%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 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13、48%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14、38%幼儿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足迹所付出的劳动 (一)社会适应 1、48%幼儿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42%幼儿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 体活动;3、幼儿45%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4、77%幼儿知道不私自那不 属于自己的东西;5、71%幼儿知道说谎时不对的;6、38%幼儿知道接受了任务要努力完成 的;7、70%幼儿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61%幼儿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 1 / 31 / 3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目标: 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 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难点: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

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 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 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 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里, 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来逃 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 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 ( 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 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 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 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与“体格发展”、 “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 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 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 方向和水平。 (一)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 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 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 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 依恋的发展 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 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 信心、探 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 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 情绪不安,甚 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 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 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 命不凡、意志薄 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 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

第一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P4】 2、社会性发展的含义【P4】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1、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P5】 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1、个性的概念【P5】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统和性④功能性 2、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7】 ①个性结构的成分: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②幼儿个性结构【P8】 ③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关系、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又是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内容与特点 一、幼儿社会化的功能【P11】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意识 3、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4、形成儿童的个性 5、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二、幼儿社会化的内容【P12】 主要包括:①认知社会化②道德社会化③性别角色社会化④政治社会化⑤职业社会化 三、幼儿社会化的特点【P13】 1、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 2、幼儿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 3、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 5、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定义【P19】 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P19】 ①从简单到分化②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③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P20】 ①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②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概念 ③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概念④青春期的自我概念 3、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1】 ①生物因素:宫内环境、认知发展水平 ②重要他人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同伴关系 ③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地位和种族 二、自尊的发展 1、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P24】 ①幼儿阶段自尊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②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③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 ④城乡儿童在保持自尊方面存在差异 2、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P25】 ①外表或外貌②亲子关系③父母教养方式④师生关系⑤同伴关系 3、自我控制的发展 ①自我控制的定义【P28】 ②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P28】 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③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P30】 生理因素、言语指导、父母控制模式、物质诱因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P33】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P34】 ①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②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③儿童社会认知和各方面的发展室非同步、非等速的 ④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⑤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二、观点采择的发展【P38】 1、观点采择的定义 2、观点采择的分类 ①空间观点采择②社会观点采择 3、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①儿童对社会世界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②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③儿童观点采择过程伴随着相应的智力活动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39】 1、心理理论的定义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3、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P40】 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交流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 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14 级3 班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了解同伴交往 的意义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社会性行为的 培养和训练 【学习重、难点】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学法指导】讨论法,谈话法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授课内容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交往又叫传播或沟通,它指人们利用一定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过程。交往过程包括信息、信道、传送者、接受者四个要素。人类的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联系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 调相互间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其社会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 上。 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 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四、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三、课后作业 1社会性概念 2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一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3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2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3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4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复习社会性概念,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哪些? 二授课内容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6142)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 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 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与 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 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 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 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 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 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 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 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 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 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 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 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 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 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受家庭、学校、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影响。其中,家庭内部的关系、价值观、家庭结构、育儿技能是0-3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发源地,3-6岁,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又相对增加了。 针对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缺失,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 关键词: 依恋关系同伴交往不足媒体的负面影响 提供品格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衡,幼儿依恋关系不牢固 20世纪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各国为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父母(或其它各种原因父母无力抚养的)的孤儿建立了一系列的抚养机构,有政府官办或私立的儿童收养中心,福利院、托儿所或个人领养等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些机构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工作人员富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他们极有爱心地照料着孤儿,但其婴儿死亡率大大超出平常;儿童早期母性被剥夺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语言、情感、认知发展等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一天中最活跃的醒着的大部份时间不是跟父母在一起,而是在幼儿园度过或委托他人照管,如:保姆、爷爷奶奶、甚至被寄宿在朋友邻居处。这些孩子长大后将面临几乎是不可治愈的情感危机,因为他们的童年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恐惧、自卑、自责,没有归宿感,感到被抛弃,没人爱,不被重视和接纳所带来的无价值感和自我怀疑等等。这些消极的情绪是影响他们成年后正常生活的根深蒂固的因素。 这些孩子的童年缺少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因为同父母的依恋没有形成,而使他们逐渐转向依附于同龄人之间的帮派活动,因为从没有得到

充分的爱,而怀疑父母的爱,同时,也失去了给予他人爱的能力;他们不相信权威和规则,甚至有犯罪的倾向;他们把早年对父母的敌意、愤怒和不信任愤而转向社会,因而社会也面临解决“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沉重负担。所以,每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问题家庭。 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在我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很多成人的创伤和痛苦都来自于童年早期与父母的冲突,尤其是0-6岁期间与父母没有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成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 家庭一直(将永远不变)是下一代孩子成长、学习、发展并形成自我价值观,建构生命目的,形成良好品质及习惯的最安全最重要的背景地和起源点。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者,尤其是母亲理应担当起哺育婴儿孕育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真正的第一位教育者。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父母给予孩子最主要的是爱以及保护、尊重、积极的管教和榜样作用。当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学习、成长和发展。等他们长大成人后,人格才会健全,而且成为有能力抚养下一代的父母,这样人类才能繁荣昌盛,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那些从冷漠、有暴力现象,充满批评、挑剔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通常都有“学习障碍”和反社会行为的人格障碍。这些“障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感障碍”所导致的后果。 反思我国当今社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幼小的孩童面临着重重危机: 1.0-3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大部分父母所忽略;婴儿被过早地割断哺乳期,母亲在婴儿几个月时因为各种原因返回工作岗位,而导致母婴情感纽带(即依恋关系)的极端不牢固。依恋的性质可以预测他以后行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对一个人可以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2)侵犯行为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许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 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 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

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突出。在我带班的八年中,经观察发现,在看到别人摔倒时,大多数孩子只是旁观,或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幼儿对教师和伙伴态度冷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活动中,事事按自己意愿办,不懂得谦让和与小朋友平等相处;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做,而认为应当父母帮他做;自己出了差错也把贵任往家长身上推;上幼儿园忘了带物品,怪爸爸、妈妈没帮他放在书包里,等等。“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应当从环境、教育上找。 首先,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做为家长,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孩子认识很多字,能计算复杂的数学题,会识谱、弹琴、唱歌、跳舞,在许多场合能给父母撑面子。而应告诉孩子,你可以少识字,但你不能撒谎;你可以不会吟诗作画,但你不能没有礼貌。 家长还应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身教”甚于“言传” 尽管现在的孩子拥有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他们的营养、智力水平甚至见识都是过去的孩子所无法比拟的,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却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缺乏同情心等方面。 人们可能会抱怨说是现在的社会风气污染了孩子们的心灵,还有人可能会归咎为独生子女问题,然而所有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幼儿频繁接触的成人(养育者和看护者)密切相关,可以说幼儿的个性和人格是他们与成人相互作用的产物。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儿童对周围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是从他与父母、老师或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中产生出来的。儿童最早作出的微笑、哭喊等姿态都是社会性动作的开端,这时养育者与儿童开始彼此相互适应,他们在动作的相互调整中形成各自的态度。 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其实反映了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上存在的失误。父母和教师对待幼儿的行为方式使幼儿在适应成人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品质。比如,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直接关系到幼儿责任心的形成。如果本该幼儿自己做好的事情出了差错,他就怪父母没帮他做好,那么这样的行为态度肯定与父母平时对他过度包办代替有关。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的基础首先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和老师应该认识到我们对孩子的帮助可能扼杀了他们本来萌生的独立行动的需要。当孩子自己洗手、穿衣时,成人会因为他们没把手洗干净或扣子扣歪了就去帮助他们,这种行为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们是无能的,大人总会帮我们做好。”每个健康的幼儿本来都有一种渴望独立做事的愿望,当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时,内心能体验到一种满足的喜悦和成功的自信,独立性和责任心就是在这时悄悄萌发的。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过度控制和干预,相应地幼儿就会依赖教师的权威,而不是依靠独立思考或同伴之间自主的协商来解决问题。自律的前提首先是学会自己选择,同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如果一切都由教师替幼儿决定了,幼儿在学会了服从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选择的机会,更不会对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任,因此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只会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 幼儿接受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在于成人对幼儿的行为方式,还包括成人与其他成人在交往中所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幼儿来说,观察并模仿他所依赖和信任的成人的言行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孩子往往并不是只听成人对他说了什么,而且接受了成人平时在孩子面前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的行为和态度。例如,一位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给老师打电话,质问为什么缴一样多的钱,他的孩子在校车上站着,而别的孩子都有位子坐?家长此时的行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吃亏”。很难想象一个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宽容的成人能够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美德。对成人来说,如果你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做那样的人。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路上碰到熟人就聊了几句,其中说到“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你看我们隔壁人家儿子初中都没毕业,现在也是大老板了。”也许就是这么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却深深扎进了孩子的心灵,成人内心真实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接受和内化。 幼儿社会性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应该引起每个对他们负责的成人的关注,“言传不如身教”尽管是一句老话,但却是发展幼儿社会性最为有效的途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