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物质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进展

P物质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进展

P物质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进展
P物质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 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 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 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 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 A.痛反应和痛感觉 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 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 B.费用昂贵 C.操作繁琐 D.镇痛不全 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 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

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也是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推测经络是人体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构成体内电子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即经络的实质。 [关键词]穴位、细胞、途径模式、新陈代谢、经络、胶质细胞、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 2013年8月8日 河南省蒋湾针灸研究所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 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 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 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 三、针刺麻醉 (一)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40多年中,针麻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

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19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非以往可与相比。优良的麻醉处理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问题。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95%,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成功率达到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由于手术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

针灸治病机理教学文案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尿闭、遗尿、便秘;可以治疗器质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圃尾炎、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也可以治疗寄生虫病,如疟疾;可以用来矫正异常胎位;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三又神经痛、神经性头痛、手术后创口疼痛;并可做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一一针刺麻醉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所谓针灸治疗的机理问题,也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许多实验表明,针灸主要是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和稳定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可以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但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动员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之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中医学中一般称为“邪正交争'。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调动起来,那末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针灸具有“治神'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调

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提出本观点的事实根据很多,举例而言:针灸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什么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和炎症疾病?在急性菌痢时,针灸可以解除结肠痉挛,缓解腹痛,同时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及抗体增加'有利于控制感染。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血中氢皮质素等也增高,说明加强了机体生理性防御措施,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防止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坏死,有抗炎症渗出的作用,而对炎症的屏障作用(在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一道防御“墙”)不但不削弱,反而加强。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灸疗法可使肿大的腺体缩小。一般认为,这种病由缺碑引起,治疗就是给患者补充碘化物。但针刺本身并非补充碘化物,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用放射性同位素碘等研究表明,针刺后血浆中碘含量和甲状腺摄碘的能力提高,而尿中的排出量则有所降低,提示针刺的疗效是通过提高机体和甲状腺对碘的利用率来实现的针刺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先造成休克状态(如用动脉放血方法造成失血性休克),针刺“水沟'可以使血压升高,死亡率降低,恢复正常血压所需血量。关于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则证明了针刺可以调动机体内在抗痛能力而发挥针刺麻醉的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针刺兴奋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系列神经结构,使传人的疼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尿闭、遗尿、便秘; 可以治疗器质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圃尾炎、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 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 也可以治疗寄生虫病,如疟疾; 可以用来矫正异常胎位;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三又神经痛、神经性头痛、手术后创口疼痛; 并可做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一一针刺麻醉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所谓针灸治疗的机理问题,也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许多实验表明,针灸主要是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和稳定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可以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但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动员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之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 ,中医学中一般称为“邪正交争' 。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调动起来,那末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针灸具有“治神' 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 调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提出本观点的事实根据很多,举例而言:针灸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什么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和炎症疾病?在急性菌痢时,针灸可以解除结肠痉挛,缓解腹痛,同时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及抗体增加' 有利于控制感染。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血中氢皮质素等也增高,说明加强了机体生理性防御措施,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防止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坏死,有抗炎症渗出的作用,而对炎症的屏障作用(在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一道防御“墙” )不但不削弱,反而加强。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灸疗法可使肿大的腺体缩小。一般认为,这种病由缺碑引起,治疗就是给患者补充碘化物。但针刺本身并非补充碘化物,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用放射性同位素碘等研究表明,针刺后血浆中碘含量和甲状腺摄碘的能力提高,而尿中的排出

第七节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第七节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血液(blood)是由血浆、血细胞及各种有形面成份组成的流体组织,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组成血液的各种成份对于维持生命和机体各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灸作用得到调整。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血液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以及血液酶系及各种电解质等趋向生理平衡。 一、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调节 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红细胞数目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见红细胞总数一过性增多,血红蛋白含量上升,但维持时间不久,即恢复正常。隔蒜灸治疗,可使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的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急性阑尾炎患者,针刺后则出现网织红细胞逐渐增多,针后第5日又逐渐恢复。 针灸对各类贫血患者红细胞数目的调节更为显著而持久。缺铁性贫血患者,针刺膈俞、膏肓、足三里穴后,网状红细胞剧增,病理性异染红细胞色调复常。针灸治疗脾亢性全血细

胞减少症,也可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明显升高。针灸对疟疾感染引起的小儿贫血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疟疾所致贫血患儿在药物治疗同时,取穴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合谷,进行针灸治疗,连续4周检测外周血中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及血红蛋白(Hb)定量。患儿Hb和RBC明显升高,针药组升高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第4周末,Hb水平从52.2±9.1g/L提高至基本正常的125.3±18.6g/L,RBC 升高至正常水平(4.30±0.51)×1012/L,Ret的变化则有所不同,第1周末,增至23.2±2.8(%),然后逐渐下降,至第4周末降至接近正常水平1.0±0.4(%)。针刺膏肓穴治疗恶性贫血,在针灸治疗后第5日,即观察到红细胞由针前的1×1012/L上升至3.37×1012/L。穴位注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不同治疗方法可使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产生差异。药物与针灸结合治疗贫血,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更为明显。 针灸治疗红细胞过多症也有疗效,针刺膈俞、气海、三阴交、肝俞穴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数目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尽管大量研究证实,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作用是肯定的,并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但有研究者报道,肿瘤化疗患者在进行穴位贴敷后,虽然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却无统计学意义。电针“人中”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