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

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关键期—主要指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阶段,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儿童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他是存在的。

守恒---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是不变的。

图式—是指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后者是前者的内化,它们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适应—其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依恋—特指婴儿的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手段,儿童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倾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观点|角色采择—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信息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的理解和判断。(塞尔曼)身体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涉及到对自己的相貌、体格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选择

1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著作《儿童心理》,1882出版,此书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因此,该书也成为近代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

2 科学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的。

3 斯金纳----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②强化在儿童行为中起着防止消退的作用;

③他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④强调适当使用强化程序

4班杜拉的发展心理理论(了解,可能选择题)

㈠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

㈡社会学习的研究攻击性学习;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

5三山实验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自我中心,幼儿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幼儿不能正确回答“娃娃看到了什么?”6视崖实验(了解)119

错觉悬崖不敢爬过多数儿童会害怕。这个实验表明,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7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58 了解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⑴最近发展区⑵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⑶学习的最佳期限

简答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

①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8

㈠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①霍尔提出复演说,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㈡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第一种观点称为连续论。此观点只强调发展上的量变,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不分阶段的。第二种观点称为阶段论。此观点只强调发展上的质变,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不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

㈢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第一种观点是发展的机能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就是该理论的一个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儿童自身。

第二种观点是发展的机械理论。该观点认为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环境,儿童是被动发展的。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主要指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阶段,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定义及解释说明)17

㈠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

①横断研究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和测量,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的样本,并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由于研究时间短,因而研究结果受社会变迁的影响较小。

②纵向研究设计是指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优点:被试是同质的,研究结果更为可靠;通过对同一组被试的长期追究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

③为了避免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弊端,保持两类研究设计的长处,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聚合交叉设计,即在横断的基础上在进行追踪,然后按年龄和观测年份交叉归类,这样在同一年龄组中包括不同年代成长的个体,可以消除一部分“时代变迁”的干扰,也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如5-10年)收集较大范围(30-40年)资料。

㈡双生子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①双生子研究就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

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②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起因:文化交流的需要;心理学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4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24

西方儿童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总结其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这个阶段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

第二阶段:从1882年至一战,这个阶段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和美国涌现出许多心理学家,他们开始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还有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等,他们的研究为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三阶段:一战和二战期间,这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理论流派,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等。皮亚杰,格赛尔

第四阶段:二战后,这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时期。这种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下四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研究方法上的变化;试图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5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9(了解)

①观察法②访谈法③问卷法④测验法⑤个案法

6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的研究25-28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⑴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婴幼儿的发展,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研究者还认为心理发展截至于青少年时期。

⑵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心理学》,此书的问世决定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年龄范围从普莱尔的婴幼儿阶段扩展到青春期。

⑶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荣格埃里克森

⑷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在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步发展心理学著作,书中提出要用毕生发展的观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

7弗洛依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35

弗洛把性本能看作构成生命本能的最重要的成分

①口唇期(0—1岁)儿童发展的第一个性感区是口腔,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吞咽等口腔的刺激活动获得性满足。

②肛门期(1—3岁)儿童从肛门肌肉的活动的刺激中得到快感

③性器期(3-5岁)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在行为上开始出现性别之分,产生恋母、恋父情结

④潜伏期(5-12岁)在儿童身体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力比多集中的性感区

⑤生殖期(12-成年)力比多重新在身体中活跃起来,并集中在身体的生殖器官上。这一阶段的性冲动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追求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39

埃里克森详细分析了个体一生的人格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出生至2岁):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4岁左右):自主感对羞愧感。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其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贡献感对无所作为感。这个阶段的个体如果能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工作上富有成果,他就会获得一种贡献感;如果不愿或无力承担这些责任就会产生一种无所作为的感觉。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即老年期(直至死亡):自我健康对绝望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健康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9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环境决定论中,主要包括三方面42

㈠否认遗传的作用①华生认为行为的反应是有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来自遗传。②华生认为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功能如何,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

㈡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①提出教育万能论②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条件反射。

㈢强调儿童的情绪是后天习得的。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华生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缔造者。

10 皮亚杰临床法的具体应用50-51

临床法,也称临床访谈法,是皮亚杰学派首创的应用于儿童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指研究者通过对儿童心理进行观察,与儿童谈话,让儿童操作实物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和综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①客体永久性实验②守恒实验③三山实验④对偶故事法

11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53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3岁)---儿童思维的萌芽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3—7、8段)---表象或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初步的逻辑思维可逆

④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

?1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5

皮亚杰根据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具体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㈠前道德判断阶段(出生—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所以他们还不能顾及道德规则。

㈡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水平较低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单方面尊重权威②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时,根据的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动机。③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④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

㈢自律道德阶段(7—12岁)①儿童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②儿童在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③儿童开始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他人;④儿童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贴切

㈣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儿童使用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事情时,就产生了公正的观念。

13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①成熟②练习和习得经验③社会经验④平衡

14产前期个体的发展77

⑴胚种期(从受精—2周)这个时期的发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单细胞的受精卵迅速地分裂并伴随着有机体的不断复杂化;②着床。⑵胚胎期(3—8周)这个时期细胞发展迅速,小生命所有的身体结构组织和内部器官开始形成,是整个产前发展期的“关键期”。⑶胎儿期(9—38周)这是个生长和完成的时期,所有组织器官生成并进一步分化,所有的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胎儿的个头在迅速地增大。

15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方面

㈠致畸剂⑴疾病许多疾病可以透过胎盘对胎儿造成损害风疹;肝炎;弓形体病;糖尿病;

⑵药物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四环素;链霉素;性激素类药物;⑶吸烟吸烟孕妇会生下低体重儿,所生的孩子会出现情绪不稳、多动、学习不良等。⑷乙醇孕妇酗酒会严重影响胎儿的生长,乙醇还可能造成男性精子的畸形⑸辐射辐射会引起基因突变等问题;⑹溶血症此外,毒品和环境污染也是导致胎儿畸形的因素。

㈡母亲的自身条件⑴母亲的体重过胖或过瘦对胎儿不利。⑵母亲的营养研究发现,如果孕期营养充足,妊娠和分娩都会比较顺利,生出的孩子也更为健康。

⑶母亲的年龄一般认为,女性在23-30岁之间是生育的最佳年龄段。

⑷母亲的情绪状态妊娠早期由于突然意外引起孕妇情绪长期过度不安,会导致胎儿畸形。总之,怀孕期间保护母亲的身心健康,避免各种致畸剂的影响,为胎儿提供正常发育的条件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6新生儿的反射活动98 拓展

⑴吸吮反射将手指或者奶头放到新生儿的嘴里,他们就会有节奏地吸吮起来。唏嘘是儿童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保持终身

⑵觅食反射用手指或者乳头碰触新生儿的脸颊,他们就会立即把头转向刺激源,并张嘴作出吸吮动作。出生三周后消失

⑶眨眼反射用亮光照射新生儿的眼睛或在靠近其头部的地方拍手,他们就会作出眨眼的反应,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永久性

⑷游泳反射让新生儿俯卧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出生4-6个月后消失

⑸抓握反射以手指或小棍放在新生儿的手心,他的手立即紧握不放,这是如果试图抽走小

棍,新生儿会握得更紧。

⑹惊跳反射当新生儿感动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突然受到强声刺激时,他们首先会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胸前,做搂抱状。

⑺迈步反射成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就会做出很协调的像行走似的迈步动作。

⑻巴宾斯基反射当触摸新生儿的脚底时,他的脚会向里弯曲,脚趾会呈扇形张开。

⑼强直性颈部反射新生儿仰卧时,头常常偏向一侧,同时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另一侧的手臂和腿处于随意的屈曲状态,做出击剑者的姿势。

⑽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边缘或者受到针刺时,他会做出像小猫一样大蜷缩动作,具体表现为脚缩回,膝盖和臀部随着弯曲。

17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07

⑴整分原则婴儿最早对刺激做出的动作反应是整体的,然后逐渐分化。

⑵首尾原则婴儿最初发展的是上部动作,然后逐渐向下发展。

⑶近远原则或称为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等位于躯体中线上的动作,然后是离中线稍远的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离中线最远的、肢体末梢的手部的精细动作。

⑷由粗到细的原则婴儿生理的发展是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婴儿总是先学会大肌肉控制的粗动作,然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控制的精细动作。

⑸从无意到有意的原则儿童的动作发展服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无条件反射的无意识控制动作向有高度控制的技能发展,从刻板模式化的动作向越来越灵活的动作发展。

18 言语获得理论代表人物基本看法112-114

㈠环境决定论

①模仿说—阿尔伯特提出,儿童的言语只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②强化说—巴甫洛夫,婴儿言语行为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连锁活动,都是通过联想的原则,经过选择性强化而获得的,是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的形成。

㈡遗传决定论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②自然成熟说---勒那伯格,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的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能显露。

㈢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特别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在婴儿言语获得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认知和言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9婴儿言语发展期116-117

㈠词汇的发展

⑴词汇量是婴儿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2岁能说出300—500个词,3岁时接近1000个词

⑵词类范围(忽略不记)

㈡句子的发展⑴不完整句阶段—①单词句阶段②电报句阶段

⑵完整句发展阶段—①简单句阶段②复合句开始发展阶段

㈢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岁时,婴儿在口语中已经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20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119 (教师添加,不用拓展)

反射行为;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视觉偏爱(范茨)

21婴儿气质类型127

㈠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①容易型占40% ②困难型10% ③迟缓型占15%

㈡①活动性婴儿②情绪性婴儿③社交性婴儿④冲动性婴儿

22婴儿依恋发展阶段131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

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的婴儿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是有区别的,开始表现出对母亲的偏爱。

③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婴儿从6个月开始表现出对依恋对象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这是婴儿形成依恋的标志。

23依恋的测量与类型131-132 依恋理论大致了解

㈠陌生情境法:观察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前史,现状,并对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发展做出可能的推测

㈡依恋的类型①安全性依恋占65—70% ②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婴儿)占20%

③抗拒性依恋占10—15%

24 游戏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147-148

㈠早期的传统理论

⑴复演说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⑵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游戏是由于机体内的剩余能量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⑶松弛说拉扎鲁斯游戏不是为了消耗剩余的能量,而是为了缓解疲劳,恢复精力。

⑷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准备性练习

⑸成熟说博伊千介克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㈡当代游戏理论

⑴精神分析理论

①Freud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

②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⑵认知动力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

⑶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25游戏的种类及发展趋势149

Ⅰ种类

㈠按游戏目的分①创造性游戏②教学游戏③活动性游戏

㈡按认知发展水平分①练习性游戏②假装游戏③规则游戏④智力游戏

㈢按社会化程度分(帕顿)①偶然行为②单独游戏③旁观游戏④平行游戏⑤联合游戏⑥合作游戏

Ⅱ发展趋势⑴越来越脱离真实的情景;⑵越来越少依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

⑶自我参加游戏的方式发生变化;⑷假装游戏的主题更像名,情节更复杂、完整,与社会生活结合的更紧密。

26游戏的作用151

㈠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①游戏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幼儿的知识②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③游戏能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㈡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给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

㈢游戏能丰富和调节幼儿的情感。

27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151-152

3岁左右的儿童已掌握了本民族语言中基本的语言,幼儿期是掌握本民族口头言语的最佳时期。

㈠语音的发展4岁儿童能够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言,并达到发音正确。

㈡词汇的发展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掌握词汇的类别顺序是先实后虚。

㈢句子的发展⑴句子结构的发展⑵句子的理解

㈣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⑴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⑵语用技能的发展

28句子的发展特点?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155

㈠句子的发展①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②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③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

㈡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①从自我中心言语逐渐过渡到社会性言语②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③从情境性言语逐渐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29 记忆的类型儿童的记忆策略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163

①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③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30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165

㈠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指出,2—7岁儿童的思维为“前运算阶段”,主要是表象性思维,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泛灵论,自我中心论和刻板性。

㈡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㈢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1幼儿形成数概念的顺序167四个发展阶段

儿童形成数概念的过程包括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物取数这一发展顺序。2—3岁,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

32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特点191

㈠学习动机的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动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发展;由实用性动机向社会性动机发展。㈡学习态度的发展①对教师的态度,童年期儿童对教师的态度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向师性”②对集体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集体意识,与同学的关系较为松散和自由③对作用的态度,童年期儿童对作业的态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④对评分的态度,他们往往对分数的理解片面,把分数的功能过于夸大。

㈢学习兴趣的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小学期间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变化趋势。

㈣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成为独立活动,使儿童学会了进行智力活动。

33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03

①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②儿童思维有具体形象性到抽象逻辑性的国度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③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④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4童年期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①独立性提高②从笼统评价到优缺点的多方面评价③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④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⑤稳定性增强

35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11两难故事

观点采择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①水平0:自我中心或分化的观点采择(3—6岁)。儿童能认识自己与别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感受,但他们经常将两者混淆。

②水平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4—9岁)。儿童懂得由于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信息,因此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③水平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7—12岁)。这一水平的儿童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观察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他们也认识到别人也同样能这样做。

④水平3:第三方的观点采择(10—15岁)。儿童能超脱两个人相互作用的情景而想象一个不偏不倚的第三者是如何观察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行为。

⑤水平4:社会观点采择(14—成人)。个体认识到第三方的观点采择能受一种或多种更大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从这一阶段理论可以看出,童年期儿童处于水平1到水平3的发展过程中。

36塞尔曼儿童友谊五个阶段

①(3—7岁)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②(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③(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④(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相互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⑤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37父母—儿童关系213

一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三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逐渐减少;

四父母对小学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后)

38 我国儿童性意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31

①性意识潜伏期(10岁之前)②两性疏远期(10—12岁)

③性意识初步形成的爱慕期(12-17岁)④性意识成熟的恋爱期(18岁以后)

39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239

①情绪的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文饰性转变;

②情绪持续时间增长,出现心境化趋势;

③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④情绪的结构更加复杂,表情认知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40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247

⑴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少年期则是继此之后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速发展期,此时的儿童由于生理的巨大变化、认知能力的提高,开始关心一系列有关“我”的问题。

⑵少年期是儿童自我意识高涨并迅速发展的时期,青年初期自我意识继续不断发展,但相对于少年期趋于平稳、趋向成熟。

⑶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婴儿期所产生的自我的萌芽在这一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因而也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时期。

4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52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㈠前习俗时期

⑴判断的基础道德标准存在于外部的、近似于物理事件中,存在于不好的行为中,或出于近似于生理要求而不是人或准则的要求。

⑵发展阶段特征

①阶段一服从和惩罚定向:以自我为中心,为逃避惩罚而服从高一级力量或权威。相信客观的责任,行动是否道德依据它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

②阶段二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正确的行为是可工具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可满足他人的需要)的;意识到价值是相对于每一个人的需要和观点而言;朴素的平等主义和交换互惠定向。

㈡习俗时期

⑴判断的基础道德标准存在于扮演好的或正确的角色中,在于遵从传统秩序和满足他人的期望。

⑵发展阶段特征

①阶段3 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与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或自然角色行为一致,按意图进行判断

②阶段4 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完成自己的责任、尊重权威、保持既定的社会秩序定向、尊重他人的既得期望。

㈢后习俗时期

⑴判断的基础道德来自于普遍适用的原则

⑵发展阶段特征

①阶段5 契约-尊重法律定向:认识到为维护一致而制定的规则可能是武断的、非理性的;根据契约确定义务,避免侵犯他人的意志或权利,避免侵犯大多数人的意志和福利。

②阶段6 良心或原则定向:不但是对规定的社会规则而且对适用于普遍逻辑和良心的选择原则;连同互相尊重和信任,良心是一个直接的媒介。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曲阳四小张婧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亲子指导书,从孩子的性格类型开始,逐一剖析了许多孩子的常见行为及其造成这些行为背后心理的原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细节中读懂孩子,并为我们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如果遇到孩子这段时间不爱学习,而家长又无计可施时,这时候就可以想到“椰壳效应”。椰壳效应说的是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碗。结果,孩子爱上了吃饭,虽然说的是吃饭,其实学习也是同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若能融入耐心,细心捕捉学习中的“椰壳”,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之做成“碗”,也定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寓学于乐。 如果遇到犯错后“屡教不改”的孩子,这时候就可以想到“南风效应”。南风效应是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想知道谁的力量更大,于是打赌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使劲地刮,天越冷,行人越是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轻柔的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解开衣扣,脱下了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由被要求变为自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切忌使用“北风”猛烈地吹,要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孩子的错误习惯。 如果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你一定要告诉他遵守“洛克定律”。即,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这个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有一个佛教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法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由于路途艰险,走到半途时,大家便打起了退堂鼓。法师见状,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对大家说,前面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前行。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孩子“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热情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仿佛带我走进了孩子迷宫般的内心世界……原来,孩子的言行背后都有相应的心里学法则等你对号入座,领悟了这些法则,就像一个蒙在鼓里的人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都会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快乐地投入学习生活!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导读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好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

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目录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主题1

主题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探寻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胎儿、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D 5.C 6. B 三、填空题 1.脑 2.客观现实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0~6 5.冯特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③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自己心理现象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长时间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心理的实质;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把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显示的放映不同于镜子和照相机,但是,不论心理活动过程多么复杂,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个体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现象。 ②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个体的心理按其内容、源泉和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客观现象的映象总是在不同个体的大脑中形成,因此又是主观的。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而是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六、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但同时又会为实践服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源于社会实践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 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材培养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进化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建立,神经生理学、医学等科学的发展,及录音录像、微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更好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提供了前提。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长如果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就能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为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其他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如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文艺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工作等,只有在结合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更具生命力。

儿童心理学概念题

《儿童心理学》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有所增加,也成为了解决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

(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读《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有感

读《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有感 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所以对儿童的培养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的培养关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科教兴国战略中邓小平就提出“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口号。 也许是还没为人父母,无法亲身体会书中所说的每一个事例。尽管我自认为自己不太自信但也无法与父母细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我还是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像很多中国家长那样怕孩子太累不愿意让他做家务,担心孩子危险不让他一个人上学放学,孩子跌倒了第一时间跑过去扶起他而且还责骂地板不平导致孩子跌倒……我的父母不懂儿童心理学原理也不懂太多理论,但他们懂得怎么去让自己的孩子更独立,彰显独立意识。由于现在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所以家长们都希望给最好的孩子,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殊不知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影响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障碍。这本书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告诉我,如果以后我有自己的孩子,我就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孩子自己学会和同龄人交往,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所以作为父母不能下意识地觉得小孩子不懂事,现在独立为时尚早,等到孩子大些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作决定。 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本着父爱和母爱,希望孩子全盘接受自己为孩子作出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 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为未必是对的。当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超过父母当年,甚至对父母当下的认知水平也产生了巨大挑战的时候,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成了“不懂事”“不能体察父母良苦用心”的人。父母的用心良苦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并非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降服孩子。 赏识孩子,肯定孩子。 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充满了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 蹲下身子,耐下性子。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 安徽省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结才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一个人最终形成成熟后的个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保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我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三)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 (四)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 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从种系发展来看,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但从个体发展看来,对于人类长期形成的概念只能逐步来掌握。虽然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词来标志的,但是,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其不同发展时期,对同一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跟儿童最初概括的特点相联系。儿童要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首先需要对这些事物能够理解,也就是说,要有关于这些事物的经验。同时,要有相应的作为概括用的词。而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儿童知识经验水平的高低、词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概念水平的高低。学前儿童的词的概括水平还是很低的,跟成人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学前儿童概念的水平也跟成人概念的水平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三。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学前初期儿童还跟两三岁儿童一样,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每一个 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来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岁小孩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只有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兽、动物、家具、种子、勇敢等等。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着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4: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弗兰克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答: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妒忌心比较强,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发生在只存在小差距的人与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案例5: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小刚改掉这个坏毛病 答:(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适当增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