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_欧阳鹏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_欧阳鹏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_欧阳鹏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_欧阳鹏

年会论文选登

A n nu a l C on f e re nc e P

a pe rs

22

【摘要】新时期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特征日益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评估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在城规划评估领域存在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性、实践活动上的技术褊狭性和理论研究上

的模式整合困境。有必要在公共政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城市规划评估的政策纬度,理顺规划方案技术评估、规划主体价值评估、规划过程实施评估和规划结果绩效评估之间的关系,建构一种将规划目标与手段、事实与价值整合的全过程评估模式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城市规划评估;评估模式与方法;公共政策视角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MODEL AND METHOD I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OUYANG Peng

ABSTRACT: In new er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 as public policy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Howev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existing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such as the am-biguous concept, the technical limit in practice, and many models which are us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should be re-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chnical evaluation of plan-ning schemes, value evaluation of planning body,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lanning outcomes should be straightened out and an all-through evaluation model and method system which links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measures, facts and value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evaluation model and method; public policy perspective

伴随着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城市规划实施评估逐渐受到人们重视①。由于城市规划是关于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的一项综合性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活动,具有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广泛影响性,同时还涉及规划编制、决策、实施、管理、调整等复杂的运作过程,决定了城市规划评估也是一项综合性分析工作。“如果要使规划可行、可靠和可信,就必须掌握能够真实

地评估规划影响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1]

 鉴于

现今的城市规划评估过分注重技术导向,忽视了城市规划目标的价值合理性和实施管理的政策辩论纬度,笔者试图在公共政策的视角下,建构一种新的将手段与目的、技术知识与价值规范相结合的城市规划评估模式和方法体系。

1 当前国内城市规划评估存在的问题1.1 概念认知的模糊性——“规划方案评估”与“规划实施评估”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evaluation”词源来自“value”,意指对某人或某物的价值作出评判的活动。从字面翻译来看,“evaluation”既可以翻译为“评价”,也可以翻译为“评估”②。但在内涵上“evaluation”具有不同层面的含义③:事前评估、过程评估、事后评估(时间阶段标准)或者描述性评估、探索性评估(价值目的标准)④。

城市规划评估指的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增长管理规划方案关于环境、社会、经济、财政和

基础设施的实施的系统性评估”[2]

。从评估对象来

看可以将城市规划评估分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

欧阳鹏

【作者简介】

欧阳鹏(1983-),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

【修改日期】2008-11-07

【文章编号】1002-1329(2008)12-0022-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23

(Plan Evaluation)和城市规划实施评估(PlanningEvaluation)。关于规划实施评估可以细分为实施结果评估和实施过程评估。从评估的价值目的来看,不仅需要对规划方案和运行过程的技术合理性进行评估,还要对城市规划方案相对于利益相关者(政府、公众、规划师等)的价值合理性进行评估。由于城市规划评估是一项动态循环的监控过程,导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种基本和静态的条分缕析式的评估分类,而是不同类别的规划评估概念和方法体系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正是这种多目标多层次的概念框架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评估系统。

在当前国内规划评估研究的文献中,很少对各种评估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这样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相关概念不能准确反映评估的本质内涵和微妙特征,导致了理解和沟通上的障碍;另一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规划评估概念框架,使得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评估的实践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工具,从而处于一种相互割裂的状态,不能解决规划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1.2 评估实践过程中的褊狭性——技术中心导向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评估实践主要集中三个领域:一是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和实施的宏观战略性评估,二是关于城市详细修建项目方案和建设的微观操作性评估,三是关于城市交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专项影响评估。前者遵

循的典型步骤[3]

是:明确评估目的和目标;选择

适当的评估方法,确定评估标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和资料;确定指标权重,并量化打分;分析模型结果,撰

写评估报告。后两者遵循的典型步骤[4]

是:描述

项目计划;确认备选方案;选择得评估的影响方面;找出潜在影响的特征;收集数据;分析计划和备选方案;汇报分析结果。

从评估领域看,当今城市规划实践着重于宏观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微观的修建性项目规划两端,造成了中观层次策略性城市规划的实施评估的空心化局面。这种过渡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规划、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为代表的所有法定和非法定规划。缺乏了承上启下层次的规划实施评估,就无法保证城市空间发展的长远宏观战略目标能够在近期行动纲领中具体落实,更无法判断逐层衔接的城市规划运作机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行是否存在问

题,以及存在何种问题,无法为城市规划运行机制提供改进的建议。

从评估目的看,当今的城市规划评估注重规划方案成果实现度、忽略规划决策与实施过程、以结果为本位的静态评估方式。这种方式把城市规划决策与实施的过程看作“黑箱”,注重对方案实施的结果做“终审式”的经验主义评估。从评估方法看,无论是宏观评估还是微观评估,都基于一种技术导向的评估哲学。它们遵循实证主义原则,重量化分析轻定性阐释,重经验轻规范、重技术知识轻文化意义;都企图通过建构一种可以量化的、具有客观确定性关系的数理模型来评估规划方案和实施过程;所倚重的评估手段是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效益评估等经济方法。都强调规划目标(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目标)的达成性评估和技术性调整,而不太关心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来源问题。

这种强制把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的评估方法,无法对规划目标或过程的价值合理性做出回答,更无法阐明不同规划情景中的微妙的社会冲突机制和文化互动关系。这些问题导致城市规划在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调整土地空间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公众的价值诉求,尤其是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公权力的挤压,引发社会公正和空间公平问题,进而影响城市规划的公信力。要解决这种二元分割的局面,必须将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放到公共政策的范畴中重新界定其作用、机制、方法和意义。

2 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研究趋势2.1 政策评估模式⑤

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1997)一书中,从政府干预的实质结果入手,提出了一个关于政策评估模式的系统

分类框架[5] 

(表1)。

每种评估模式是基于不同的评估标准,都有其特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不同的适用范围。弗兰克?费希尔(Frank Fischer)认为政策评估的相关问题,是一个关于如何将事实和价值整合在一起成为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模式的问题,尤其涉及到关于经验咨询和规范调查之间的方法论整合难题。“现今还缺乏一种既能评估达到一个特定目标的过程,同时又能评估目标本身

是否恰当的政策评估形式。”

[6]

2.2 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的整合框架

弗兰克?费希尔认为解决方案是在政策评估

年会论文选登

A n nu a l C on f e re nc e P

a pe rs

24

过程中,将经验分析与规范调查置于同等地位,

重新整合经验事实与规范价值之间的关系。他致

力于政策评估方法论的重新建构,思考如何将定

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如何在更广泛、更

综合的层面对公共政策进行反思。他从后实证主

义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找到了理论支持,借助于

哈贝马斯的综合合理、斯蒂芬?图密(Stephen

Toulmin)的实际论据的非正规逻辑和保罗?泰勒

(Paul Taylor)的评估论点逻辑,提出将事实和价值

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方法论框架结构[7] (表2)。

弗兰克-费希尔通过围绕四个不同的但相互

关联的政策评估议题而建构的:关于方案结果的

辩论、方案目标的适用环境、整个社会系统更大

政策目标的影响,以及规范规则的评估和社会秩

序潜在的价值。对整个框架来说,重要的是经验

主义分析和规范知识的地位,它们包括在四种不

同议题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规划评估的方法论是

基于整个评估的不同层面而定位的,经验主义的

手段/结果分析,现象学的社会科学、系统分析

和政治哲学,分别对应于城市规划的项目验证、情

景确认、系统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层面。所有的

四个方法都是综合的、多种方法论的方案,每一

种方法论都在评估适当的阶段有特定的用途,但

归根结底它们都仅仅是总体评估的一部分。

3 国外城市规划评估理论发展趋势

3.1 城市规划评估理论的发展趋势

195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评估理论的发展历程表1 政策评估模式的分类

Tab.1 Classification of policy evaluation models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5,第318页。

表2 弗兰克-费希尔的政策评估方法论框架

Tab.2 Policy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Frank Fisher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7,第18、19页。

表3 20世纪以来规划评估理论发展一览表

Tab.3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evaluation theorie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资料来源:笔者整

25

揭示(表3),城市规划评估思想方法也遵循多元综合化发展的规律:从事前评估向事后评估、从侧向单一的“结果评判”向关注多元的“过程检测”、从技术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向综合的价值观

转变[8]。但是在规划评估理论的多元化过程中,同

样也存在着多种概念、模式和方法的整合难题。

3.2 城市规划评估理论的整合困境

城市规划评估理论上的混杂状态,可以在关于规划评估的分类研究中窥见一斑。国外学者根据评估内容、时段、方法等不同视角的分类标准,就“城市规划评估”本身尝试进行各式各样的分类。

Edward J. Kaiser(1995) 等人将城市规划评估分为采纳前评估(preadoption evaluation)和采

纳后评估 (postadoption evaluation)[9]

。Emily Talen

(1996)在综述众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规划实施评估分为:规划实施前的评估(evaluation prior toplan implementation)(包括备选方案评估、规划文件分析)和规划实践的评估(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包括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规划实施

结果评估)两种类型 [10]。W. C. Baer (1997) 则

以规划方案(plan)为核心,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方案评估 (plan critique)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 ( 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比较评估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规划影响后期评估 (evaluatingpost hoc plan outcomes)和规划过程动态评估 (planassessment)。他认为评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3 个方面:第一,各种规划选择方案的主要内容;第二,规划作为一揽子计划在文件中表达的内容,其中包括目标、需求和问题假设和推理方法、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法规、条例、预算等);第三,

规划实施后的影响[11]。

上述关于规划评估的不同分类结果,都是基于一种“分析思想”将规划评估依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进行排列解析,有利于我们理解规划评估的多层次性和多目标性。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是这种方式割裂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缺乏将这些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规划评估活动结合起来综合交互分析的适应性和对于具体情景进行多维度透视的敏感性。

4 以公共政策的视角看城市规划评估的整合问题

笔者借鉴弗兰克?费希尔的政策评估框架,并将城市规划评估的时间纬度纳入其中,形成网

状的城市规划评估矩阵(表4)。

结果-目的-目标-价值这四个概念分别适用于城市规划如何从现实指向理想的各个阶段,它们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结果对应于项目验证、目的对应于情景确认、目标对应于社会论证、价值对应于公共选择。在这种意义上,城市规划评估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把关环节,通过从最微观层面的项目结果评估、方案目标的适用环境评估,上升到中观层面的社会系统更大政策目标的影响评估,最后转换到社会公共价值和规范规则的评估当中去。这意味着,对城市规划方案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性的图纸实施程度或者项目进展程度,而更应该看重对规划的整体目标的合理性、规划情景的适用性,以及规划方案结果对社会体系和社会价值的贡献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城市规划评估者必须在多种价值冲突的案例中,例如关系到社会公正又极具争议的动拆迁项目、旧区改造项目、工业开发项目、环境整治项目等方面,通过对价值倾诉的综合审视和全面解读,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弗兰克?费希尔正是利用这种后实证主义的综合方法论框架对纽约时代

广场的改造项目进行评估[12]

,深刻地分析出城市

规划方案中办公用地与社会公正的目标冲突,以及规划过程中各种利益团体的价值判断和利益纷争如何影响到城市建成环境的变化,并深化了对城市规划运行机制和社会作用的理解。

5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评估的进

一步探讨

5.1 建构城市规划全过程的评估体系

从公共政策的视角看,城市规划不仅仅意味着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文本图纸成果的编制和实施,更重要的是以空间政策规划为核心的政

表4 城市规划评估矩阵

Tab.4 Matrix of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年会论文选登

A n nu a l C on f e re nc e P

a pe rs

26

策集的制定、执行、评估和反馈的全过程操作。从

这种意义上,笔者认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

划的评估既应该包括对规划方案和成果的总结性

评估,也应该包括对规划政策实施和决策过程的

形成性评估;不仅针对规划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

估,而且还应针对规划目标的价值合理性做出评

估。只有建立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全过程

(规划方案编制、审批决策、运行管理、实施绩效

和影响分析)的评估框架、模式和方法,才能认

识到城市规划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以

期对城市规划理论和体制的完善提供反馈性和预

测性的信息。

笔者首先从时间维度分析了城市规划评估的

全过程(图1),这种周期性总结和反馈过程不在

于针对单个规划方案或者项目的内部循环和调整

优化,而是指向城市规划体系的情景条件与结果

绩效之间的实验性规律的总结,是一种动态前进

的开放性评估过程,以期对后期的城市规划编

制、实施和管理提供参照意义。

5.2 多纬度城市规划评估模式

城市规划全过程评估是一个多维度的操作模

式(图2),至少包括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估、规划

主体的价值评估、规划实施过程的效能评估和规

划结果的绩效评估。这四个纬度以城市规划的目

标评估为核心环环相扣,在相互交织的联络关系

中实现了规划手段与目的、技术与价值的融合。

在城市规划全过程评估模式的四个纬度,可

以概括为两个具有结构性意义的组成部分:第一

部分是城市规划实施结果的绩效和影响评估;第

二部分是城市规划的过程后评估(包括规划方案

的技术评估、规划主体的价值评估和规划实施过

程的效能评估等)。

关于城市规划实施结果的绩效和影响评估,

可以细分为目标达成度评估、经济效益和社会环

境影响评估等板块。这部分评估工作具有技术性

特征,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

法、层次分析法、逻辑框架法、成功度综合评估

法后评估方法等典型后评估方法进行反馈和总

结。另外,贝尔(W. C. Baer,1997)整理出一

套关于规划过程的动态评估标准[13],对规划过程

的评估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建议作用。这套标

准通过提问的方式,全面的阐述了对规划背景、技

术合理性、规划程序、规划范围、规划实施、规

划方法、规划沟通和规划文本格式的整体性评估。

5.3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评估方法

传统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基本上是建立在经

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包括“重视经

验主义的研究设计、对结果的监测、应用抽样技术

收集数据,以及建立具有预测能力的因果关系模

型。对政策分析领域实证主义则表现为一系列实

证-分析技术的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准实验研究

设计、多元回归分析、民意调查研究、投入产出分

析、运筹学、数据模拟模型和系统分析”[14]。传统

规划评估的主要方法也是建立在与政策评估类似

的方法论基础上,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规划

平衡表、目标达成矩阵、多准则分析等技术性方

法等。凯泽(Edward J. Kaiser)等学者在《城市

土地利用规划》这本经典教程中提出了5种传统的

规划评估方法,并提出了选择不同规划评估方法

时应考虑的条件因素[15],如表5所示。

基于前面对这种技术专家导向的理性决策模

式和崇尚量化的经验主义分析的批判,笔者认为

必须在经验主义方法论框架的基础上,引进更加

开放的基于应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领

图1 城市规划全过程评估时点图

Fig.1 Whol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图2 多维度城市规划评估模式

Fig.2 Multi-dimensional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model

27

理性”。这种人文解释的定性研究方法尤其适合对规划决策环境、规划实施情景、规划利益关系、规划权利结构和规划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评估。

最后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方法论都是手段,它们都服务于评估的目的。因此,在评估方法的选择过程中,评估者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评估的目的和背后的价值立场;然后甄别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方法论各自存在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最后能够根据实际情景的需要,在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法(表6)。

6 结语

通过对国内城市规划(实施)评估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考察,笔者认为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概念认知的模糊性,缺乏系统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第二,评估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偏狭性,主要体现在重视目标达成性评估,忽视目标本身的价值合理性问题,无法阐明不同规划情景

中的微妙的社会冲突机制和文化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必须将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放到公共政策的范畴中重新界定其作用、机制、方法和意义。

在对国外公共政策评估和城市规划评估相关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弗兰克-费希尔的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框架,将城市规划评估的时间纬度纳入其中,构建网状的城市规划评估矩阵。在这种框架下,城市规划评估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性的图纸实施程度或者项目进展程度,而更应该看重对规划的整体目标的合理性、规划情景的适用性、以及规划方案结果对社会体系和社会价值的贡献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评估应当是一种全过程、周期性的、指向“规划制度改革”的评估体系;同时也是一套多维度的操作模式,至少包括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估、规划主体的价值评估、规划实施过程的效能评估和规划结果的绩效评估。这种新的评估模式依托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实证主义的技术性评估方法,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

欧阳鹏

方法适切性

可信性可行性

可接受性视觉形象比较概念设计阶段多种备选方案情景掌握基本设计技术图形具有可比较性时数据量化分析确定目标与目的阶段方法明确情景掌握一般性规划技术数据具有可比较性时目标达成分析分配成本/效益阶段权重明确情景掌握特殊分析技术权重确定合理时单项功能模型功能分析阶段模型已指定情景掌握基本建模技术

产出具有适用性时关联模型

综合系统阶段

系统联系明确情景

掌握高级建模技术

关联具有确定性时

方法论(哲学层面)一般方法(理论层面)规划评估方法

(技术层面)

规划后评估方法(操作层面)实证方法(经验主义)量化方法:实验控制法

问卷调查法 统计归纳法

相关性分析法模型模拟法

目标达成评估:

目标达成矩阵法、规划平衡表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规模、效益评估:

成本—效益分析法、财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社会环境影响评估:

风险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德尔菲法适用于结果绩效评估: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趋势外推法因果分析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逻辑框架法

成功度综合测度法人文解释方法(现象学)

定性方法:多维透视法沟通辩论法个案研究法访谈调查法

价值与环境情景评估:情景描述法文本阐释法参与观察法跟踪调查法多维透视法

适用于过程情景评估:规划决策环境分析规划实施情景分析规划利益关系分析规划权力结构分析公众参与和价值分析

表5 规划评估方法选择因素

Tab.5 Factors in choosing planning evaluation methods

资料来源: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4th Edition).1995: 426。

表6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评估方法体系

Tab.6 Urban planning evaluation method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域的研究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提倡运用定性的“多维交叉透视”方法研究社会行为、心理和文化互动现象。它主要依赖于直接观察、局部调查、二手资料、案例研究、详细描述、现场记录和深入的现场采访在此基础上,它强调论辩、沟通协商的参与性过程以及证据积累的重要性,以期通过社会公众的交往互动过程促成一种动态平衡的“综合合

年会论文选登

A n nu a l C on f e re nc e P

a pe rs

28而且提倡运用定性的“多维交叉透视”方法研究

社会行为、心理和文化互动现象。

(非常感谢孙施文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注释(Notes)

①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指出了城市

规划是政府调控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

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

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省域城

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

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

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

②对于“Evaluation”的概念措辞,由于新版《城

乡规划法》使用“评估”,公共政策研究中也

一般采用“评估”,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也采用

“评估”措辞,但所指涵义实际上与相关研究

文献中“评价”含义相同。

③如果以评估时间阶段分类,它既可以指代人

们基于现状对事物未来价值的预期性评判,

也可以指代基于一定价值和目标对事物发展

过程的的监控性评判,还可以指代人们基于

结果对过去事物价值的回顾性评判。前者具

有假设性(事前评估),中间者具有监测性(过

程评估),后者具有总结性(事后评估),事

实上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④约翰-杜威明确区分了“关于价值的判断”

(judgments about values)和“评估判断”(valuative

judgment):前者是一种事后判断,是对那些给

定的价值和给定的效用的陈述或记录;后者

是一种价值可能性的判断,是由经验对象的

条件和结果的探究而获得的结论,也即是一

种行动导向、预期性和实验性特征的创造性

判断。

⑤Daniel L. Stufflebeam 等认为“模式”(model)介

于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之间,是个别评估者概

念化及描述评估过程方法的总结、缩影或摘

要,是有关评估实施中如何挑出及陈述问题

的理想化或示范式的观点。研究替选的方案

评估模式主要的价值在于发现它们的优点与

缺点、决定哪些优点可以实质性地应用、确

定最适用时机与如何运用,以及获得改进这

些与设计较佳替选模式的方向。

⑥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强调“透视法学说”,它

基本上是一个解释的或阐释的活动,提出了

一个“实际的”推理概念作为一个替代科学

理性传统框架的方法论框架。其基本目标不

是经验预测和社会控制,而是对“创造性过

程、两难困境和可能性”的推论审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劲松.规划的市场评价[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5.

2Kaiser E J,et al.Urban land use planning.4th Edition

[M].1995.426.

3郑新奇,李宁,孙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

价类型及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6,(2):21-

26.

4Kaiser E J,et al.Urban land use planning.4th Edition

[M].1995.439-440.

5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

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7-318.

6费希尔?弗兰克.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7费希尔?弗兰克.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

等,译.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7-19.

8陈劲松.规划的市场评价[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4.

9Kaiser E J, et al.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4th

Edition)[M].1995.434-438.

10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

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2):16.

11国外城市规划资料室.美国规划方案评估及其

标准[J].国外城市规划,2000,(4):25.

12费希尔?弗兰克.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112.

13国外城市规划资料室.美国规划方案评估及其

标准[J].国外城市规划,2000(4): 26.

14费希尔?弗兰克.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15Kaiser E J,et al.Urban land use planning.4th Edition

[M].1995.426.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是政府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以及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配置,来引导和控制未来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下列三个层次: 1.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城市规划是国家控制、维持和发展城市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体现在:①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②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规范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③保证土地在社会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利用和开发;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利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2.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从本质上讲,城市规划是一种政策表述,表明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时段所要采取的行动,具有对社会团体与公众开发建设导向的功能。城市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传输,帮助城市各部门在面对未来发展决策时,克服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害,提高决策的质量。城市规划可以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规划决策相互协调并统一到与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方向上来。 3.城市规划形成了城市未来的空间架构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的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为核心,建立起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限定了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区位和建设强度,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担当了监督者的角色,使各类建设活动都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实施环节。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就是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制约空间未来演变的过程。

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

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 在公共政策的角度下讨论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物质形态设计逐步深入转变对社会内在问题的分析、理解,直到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技术等方面得问题。 标签:公共政策概念演变城市规划 一、序言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聚居模式的变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进行工作和生活。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掀起了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浪潮。城市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却是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空间位代价。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四周蔓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空气混浊、传染病肆虐、农田绿地不断被蚕食、河流等水资源日见匮乏、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市问题,针对城市运营中产生的“城市病”,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摒弃以往城市发展缺陷,由政府权威智能部门依据现在有的资源技术手段,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方向,对当前城市土地和各项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控制,协调城市发展布局,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良好的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使城市物质环境协调发展,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城市伴随着城市规划观念的变迁和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前进。 二、规划理论演变过程 城市规划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从蓝图转变为一个过程,即由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城市规划是被视为放大的建筑设计。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仍旧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直到1969年,麦柯劳林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统探索》出版,标志着城市规划已经由“物质形态设计”的“艺术”转变为“系统理性”的“科学”。无论是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的城市规划,还是“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都认为城市规划需要依靠具备相关知识技能或是具备科学系统分析和理性决策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随着城市的社会问题得到人们的重视,体现多元民主、公众参与、平等协商等城市规划内在价值要求的“公共政策”性规划渐渐取代了纯粹意思上的“技术”性规划。 在现代城市规划工作中,虽然有许多技术工程问题需要研究,但这些只是实现城市规划的局部手段,不是全部,分析和解决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才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的干预是为了社会公众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是根据总体安排或以部门为单位,或以系统为一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由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估和评价,致使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 可分[3]。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观念较之过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 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 针对目前评估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

关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若干思考

文章编号:1009-6825(2011)23-0007-03 关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若干思考 收稿日期:2011-05-02 作者简介:孟江平(1982-),男,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00 孟江平 摘 要:结合国内城市规划处于转型期的现状,针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城市规划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及其地位和作用,并阐述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绩效,指出应及时建立约束机制,引入政策评估体系。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地位,作用,绩效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城市规划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 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的认识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接受。特别是《城乡规划法》在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愈发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然而结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及 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实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规划改革之路还任重而道远,至少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规划代表的 “公共利益”纵观历史,早期的传统规划师是将规划和政治分开来区别对 待的。认为规划就是价值中立的理性工具, 美国规划管理学者曾经说 :“规划……可以超越卑鄙的政治。”然而,现实中的规划要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规划要面对的城市系统极其庞大, 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又错综复杂,每个利益主体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与权力。而规划的对象又是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资源的分配只有在利益主体间不停的讨价还价中才能达到最终的平衡。但是利益主体之间又并非是势均力敌的协商关系,总有一方占据着主动,支配着整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成为判断与决策 者, 而另一方就成为被决策者。而这个价值判断与决策的过程就是政治。城市规划的政治性体现了一般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公 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制定的, 为解决公共问题、保护公共利益,对社会价值所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一个保障社会公平 与公正的行动方案、计划和规划等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光塔”庄重古朴,“蟠龙塔”轻巧秀丽,两塔遥相呼应,互为衬景,双 塔竞秀成了蟠龙山公园的一大景观,使龙城景观格外生辉。采用现代建筑材料重建的蟠龙双塔已成为柳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和重 要的文化窗口。柳州蟠龙山文化公园分佛教、 道教、儒家、上古、地方等文化区,浓厚的宗教色彩,引来八方朝者,终日烟香雾绕。在柳江南岸的蟠龙山与灯台山之间重建的新文庙以仿古形式修 建,占地约20亩,西连蟠龙山瀑布广场,东为待修建的窑埠古街,与周边的蟠龙双塔、王氏山房、回族墓地、“天山万里”摩崖石刻等 文物古迹一道,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c.生态———以植物为背景,以水景为造景特色,注重景观生态设计与滨水景观的营造,体 现生态休闲的自然山水空间。柳州蟠龙山文化公园围绕大型人工瀑布群,在蟠龙山、灯台山之间的空地上进行植物造景,强调公园绿化与外围背景山体的渗透和协调,配置色彩丰富,造型美丽的本土植物, 如种植以小叶榕、竹类、棕榈科植物为主干景,配置其他乔木和时令花卉,铺设草坪,营造绿色景观,既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地域特色。 4启示 21世纪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对地域文化延续的载体,过分痴 迷于全球性的科技文明,并不符合将各族文明多元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应该探索各自的发展规律,拟定各自 不同的发展模式。一个能够为我们提供认同性的景观环境应该是环境上、文化上、象征意义上的表达,是独特文化形成的。文化形成的景观不仅仅只是视觉风格上的事情,而是文化、人的行为、环境等因素完整融合的产物,独特的文化特性或风格不是可以刻意模仿和贴在设计表面的,它是深深地融入独特文化模式的结果。只有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遵循本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内涵,使文化在景观设计中释放出鲜活的、独特性的魅力,让地域文化的营养赋予创作的作品以生命。参考文献: [1]Simonds ,J.O.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M ].New Fork :McGram-Hill ,1997. [2]李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组合观念[J ].山西建筑,2010, 36(22):36-37.[3]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 ]. 建筑学报,2000(15):77-78.[4]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 J ].建筑学报,1993(6):29-30.[5]设计尊重自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http ://www. ddyuanlin.com /html /article /2007-08/07/18310.html. On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 LI Hong-jian Abstract :Taking Panlongshan culture park in Liuzhou as the example , the paper from the natural ,the social and humanistic attribut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landscapes design ,illustrat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landscapes design for the regional culture ,so as to inherit ,ex-tend and develop the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landscapes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park ,humanistic attribute · 7·第37卷第23期2011年8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7No.23Aug.2011

公共政策分析(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执行组织和成员根据相应的政策执行职责,凭借着公共权力,配置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是对备选政策方案的手段措施、有效性、将产生的后果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分析、证明和综合评定,从不同的角度为方案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4.评估主体:是指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以及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5.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6.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损益分析是将政策过程中准备付出或已经付出的代价与已经取得或准备取得的收益的大小相比较,衡量其得失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使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1) 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此为其一般性目的或政治意义所在。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合法性是它的必然指向。 (2)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为其特定目的或管理意义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

现代城乡规划决策优化研究

现代城乡规划决策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7T12:20:09.8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作者:慕宝莲 [导读] 目前,对于城乡的建设发展的规划往往会受到资源的限制,因此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 海东市东纬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对于城乡的建设发展的规划往往会受到资源的限制,因此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思考;决策;优化途径 新时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城乡建设的稳步发展。对城乡来说,资源总是有限,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城乡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1城乡规划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持续发展性。城乡的规划决策要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到低碳、人文、生态、科技、有特色。 科学性。规划编制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穷建设、富规划,加大在规划中的投入。决策过程民主化、(阳光行政、依靠专家、依靠群众)、法制化(讲程序、依照法律法规行政),要经过充足的科学论证,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严肃性。城乡规划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一旦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法要求履行程序,制止因为领导,专家等越权行为的诞生,保持规划决定的高度严肃性。 创新性。可用适度的超前原则,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瞄准科技的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体现规划决策的创新性。 权威性。技术上,树立权威的规划,依靠权威的规划决策,强调规划的权威。水平低的规划成果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所以会反复修改,影响民生,要增大技术含量,引用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行政上,严格按照规划的法律法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烈打击滥建私建的行为,违规乱建的现象,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力度。 2城市规划决策存在的问题 2.1决策的中心化 受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城市政府与规划管理部门几乎主宰了规划的审批最终决策权。政府作为唯一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并合法地垄断了强制力的社会组织,是组织集体决策、进行公共选择的基本形式,以组织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其基本职能。但由于一些地方城市规划最终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于政府个别领导,以及行政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一言堂”现象,市民基本无法参与到城市规划决策当中去,市民基本无法参与到城市规划决策当中去,市民意志更无从反映到城市规划决策中来。 2.2决策过程的非程序化 在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精英决策的重要表现就是决策的非程序化。这是因为我国的决策模式是非常典型的权力精英决策模式,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利精英的作用,特别是深受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影响。人格化权力的特点是不大受制于程序的约束,领袖和重要的权力精英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种人格化的精英决策大大加重了决策过程非程序性的方面。 2.3决策缺乏有效监督 对任何一种决策体制来讲都应该把决策者所具有的权限、所负的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规定清楚,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对等、责利相符。我国虽然基本打破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但并没有完成决策权力在各级行政管理层之间的合理划分,越权决策、越权管理的事情时有发生,城市规划决策中也是如此。在规划决策过程中,赋予了决策者极大的权力,从宏观到微观几乎都要“一把手”说了算,经常使这些“精英”参与到规划决策的各个层次,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构对其权力进行监督,同时又没有完善的决策反馈机制对规划的好坏做公正的评价,这使规划决策常常偏离其中立的目标,从而直接影响了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3优化城市规划决策的途径 城市规划决策的优化,是不断地从传统决策向现代化决策转变的过程。传统决策方式是人格化的,取决于决策者的才智和经验、个人感情的好恶以及谋臣们的进谏。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的宏观背景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连续性,即如何优化规划决策需要全面研究。 3.1优化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 随着现代组织理念的发展变化,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已经成为表征民主管理的一种途径。参与决策代表了现代公共管理以人为中心的决策观念,它不仅可以增加群众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而且可提高每一成员的自我价值判断和群体合作意识,从而有助于增强领导对群体的指导和控制。城乡规划法要求决策方式由集中转向分散、决策体系由封闭转向开放,而推行群体参与决策正是满足这一转变需求的有效途径。 3.2构建城市规划决策法规制度体系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与公共政策、公共干预密切相关,城市规划决策极多的表现为一种政府的权力行为。根据现代行政法制的原则,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各项行为都要有法律的授权,并依法施行管理。城市规划决策法制化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3.3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是实现决策体系和决策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决策主体、完善决策机制的关键环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只有通过制度设计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呼吁”反映在政府的决策中,才能降低城市主体间交易成本,增强城市竞争力。为增强城市

简海云试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0070509

试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以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简海云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文摘要:本文从概念入手,分析论述了总体规划所具有的公共政策属性,进而结合昆明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工作,探讨了总规编制内容、编制方法层面的体会,并对一些保障内容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总体规划、公共政策 Title of Dissertation:Discuss on Public Policy Attributes of Master Planning ,In the case of Kunming Master Planning Amend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ion of public policy attributes ,analysis the public policy attributes of city master planning ,then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city master planning , finally it makes recommendations on relevant ensure measures Key Words: master planning . public policy attribute 摘要: 关键词: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体系本身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城市规划体系的地位、作用与编制方法一直以来都成为业内人士关注与争论的焦点。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到今天城市规划所必须面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其研究范畴早已从原先单纯意义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营造领域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建筑学、工程学、美学等等多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日本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和城市开发计划。 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分为地域划分、分区制度和街区规划三个基本层面。每个层面的土地使用规划都包括发展政策和土地使用管制规定二个部分。发展政策制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不具有直接管制开发活动的法律效力,但作为制定管制规定的依据。 1、地域划分 城市规划区的发展政策制定未来10~20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分布、土地使用配置、城市开发、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及周边的农业和森林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往往是城市建成区的4 ~5倍。根据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划分为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地域划分的依据是未来10年的城市化趋势和人口分布预测。都道府县政府每隔5年进行城市规划区的基本状况调查,涉及到人口、产业、土地和交通等方面。 地域划分与城市规划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土地调整计划相结合,目的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控制城市形态和土地配置、提高公共设施的投资效益、确保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促进地域包括现状的建成区未来10年内将要优先发展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将会集中在这类地区,区内农田可以转变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受到土地使用区划的管制。在城市化控制地域,一般不允许与农业无关的开发活动,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也不会集中在这类地域。 2、区划制度 土地使用区划是日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城市化促进地域划分为12类土地使用分区,包括7类居住地区、2类商业地区和3类工业地区(见表1)。在不同的土地使用分区,依据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对于建筑物的用途、容量、高度和形态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管制。土地使用分区是为了避免用地混杂所造成的相互干扰、维护地区形态特征和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早在1919年,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筑法就引入了土地使用区划制度,仅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三种类型,以确保私人部门的开发活动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之间相互协调。在1950年,增设了准工业区类型。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对于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又进行了细划,土地使用分区增至8 类,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住区面临着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开发压力,导致用地价格飞涨。到1993年,居住区又进行了细化,以限制各类居住区的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土地使用分区也从8类增至12类。 在1964年,引入了容积率作为建筑容量的限制规定。在此之前,建筑容量控制的相关规定是基地覆盖率和建筑高度。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高度一直受到严格控制。随着建筑抗震结构的技术进步,建筑高度限制逐渐放宽。容积率规定在控制建筑容量的同时使建筑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建筑物的斜面管制界定了建筑物的“外壳”,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特别是日照要求)。在斜面管制的“外壳”之内,建筑物的形态设计是完全自由的。 土地使用分区的法定依据是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城市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第七章政策评估 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内容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对比分析 法 儿和弓为执扮“周一的儿为实於对勒豹悄况比为控制对魚的II况 A产政fit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法 原则:一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效果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 二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政策方案越优(如下图 所示)。 前一后”对比分析 人为有政琏?M为无玻国 (心)- “控制对象一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二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如下图所示) 统计抽样分析法 这是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 政策评估中常将95%与99%为置信度标准,其中使用最多的置信度为95%。 模糊综合分析法 在政策评估中,通常遇到设置的评定指标无法做精确描述的情况,这就给其他方法的评估带来困难。此时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在使用这种评估方法时,先确定评估内容因子。 女口,对某个城市管理的政策加以评估时,确定下列四方面: 为评估内容因子:交通政策,环保政策、卫生政策、治安政策。再确定每个内容因子的评定等级,很好(90—100分);较好(75—90); 一般(60—70分);不好(59分以下)。 由此可知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评价,认为较好的为37%认为一般的为27%认为不好的为17%认为很 好的为9% 在公共政策的评估中,为了使评估更为精细,也可以提岀一些次要的评估标准,例如输入、人员、结构、过程、输岀等方面的标准(见表7 —1)。

J17- L企霍讦牯申的疣暑黠冷① 人师武Sifi.价悄观、齬■*、技术.收人和峯务 知S水平, 而頑m诚:*机甬机,席用件PL和5?破「百 人处认巒iff才P 社那人陌丸臣的!HX经曇和攻?Ik训氐伦理迅?.咎龄性炳、条St 中协带人才的分布 1:要的组統:枸幣式t*a?.水平的*矩阵式怕欢苦理合武的八规農: 戟权崎裁权的擬疽:地疾好布;(tesisftB.控制、长期和短期理 划、冊兗与xn.?wwws进设1L 口風在组却内都収力的比嗾和营布 軟配 M*MEt左要31辺靜骨之屈的左就(in^w理」卩泾呼厘鼎商拔行劭班于之间h M&Xt 产&1di?£肩和JSMiiRi攪凤SfflW到前佰息进行学习“目标;他机廿理方武】 廿理过程:以attf^as El I ■」A . '■- a * ,?■? h ■ i ■—■■—?■■■■ a ‘ ?- 勞动生产率:頤富足否測Sh JWW;?K; S*;市场占前粉喻出商匚工作人 摊頼圳址,严血 w#;勞功安 1)计划与准备 1. 建立评估机构 2. 挑选评估人员 3. 确定评估对象 4. 制定评估方案(描述评估对象、阐述评估目的、建立评估标旺、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目标) 5. 落实评估条件 2)组织与实施。 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从具体实施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与报告。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

城乡规划管理与规划标准方法实例及政策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规划标准方法实例及政策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规划标准方法实例及政策法规 作者:耿慧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出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全四卷 光盘数:1CD 定价:998元 优惠价:468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第一篇城市规划管理 第一章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 第三章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章市政管线、交通工程规划管理 第七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 第八章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第九章城市档案、测绘、地名规划管理 第十章城市规划管理的案例分析 第十一章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管理 第二篇城市道路、供水、排水、节约用水管理 第一章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章城市供水、排水和节约用水管理 第三篇城市公共交通、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第二章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四篇城市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管理 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管理 第五篇小城镇规划管理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小城镇规划编制管理 第三章小城镇规划的审批管理 第四章小城镇规划实施管理 第五章小城镇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小城镇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 第七章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 第八章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 第九章城镇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评估 第十章试点、示范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案例分析 第六篇城中村的规划管理 第一章正确认识与解决城中村问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二章城中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 第三章城中村规划典型案例 第七篇城乡建设综合调研报告 第一章住房及房地产调研 第二章城乡规划调研 第三章小城镇发展调研 第四章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调研 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第五章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发展调研 承德市供热分户计量经验和启示 第六章风景名胜区管理调研 安徽、江西两省贯彻《风景名胜区条例》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七章村庄整治调研 政府引导扶持农民积极参与逐步化解村庄面貌落后的难题

城市规划政策与法规

关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与法规的讨论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经过百年的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史,人们越来越发现城市规划需要更多地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城市规划更应该强调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时间顺序。“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已成为政府、规划者乃至公众的共识。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经验证明,城市规划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职能的转变,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总结原《城市规划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位置,提出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等规定,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基本构成在城乡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空前提高,但各种各样的公共问题又随之而来。在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宏观建制有了相当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持续改善。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公共问题,如环境恶化、人口爆炸、气候变暖、网络诈骗、地下水超采、垃圾肆虐、森林面积缩小、水土流失、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基础设施缺乏长期的保养机制等。面对这些公共问题,显然是任何私人组织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只能诉诸于政府通过城乡规划制定灵活高效的公共政策和法规,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培养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机制,激励公民社会在政府引导下与政府努力协作,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价值取向是判定政策性质、方向、合法性、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程度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流向与分配形式。城市规划作为决策者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有效平衡公共利益等对城市的复杂关系进行调整和协调。这一过程必须在确定政策选择和制定政策的一个价值排序基础上来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城市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成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动力,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桥梁。要强调以人为本,那就必须要强调公平的社会理想和原则,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权利关系的理性追求。从多种价值中进行选择或排序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判断问题,也包含着对道德因素评判的过程。要做好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协调平衡,必须树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协调理念,强化城市规划的政策性,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公共政策的道德要求。 城市规划是政府掌握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它既能在城市的空间配置及环境建设中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图,又能平衡和维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将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和谐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

城市规划基本属性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 3)政策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作用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编辑本段城市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乡规划管理和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第一章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1城乡规划管理基本内容和特性 基本内容(1)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2) 依法审批城乡规划(3) 城乡规划实施(4) 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 特性 ⑴就管理的职能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服务性和制约性。 ⑵就管理的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宏观性和微观性。 ⑶就管理的内容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 ⑷就管理的过程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⑸就管理的方法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规律性和能动性。 2城乡管理的基本原则 ⑴依法行政的原则⑵系统管理原则⑶政务公开原则⑷公众参与原则 3城乡规划决策的类型和含义 含义:就是城乡政府和城乡规划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乡规划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乡建设活动的方向、项目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决策类型(1)最优决策和满足决策指最有效地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决策。(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是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操作作规程进行决策。 4如何提高城乡规划决策技术 优化决策结构,提高决策技术水平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 第二章行政管理学与行政法学 1简述行政领导的含义 导行政领是行政组织或机构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指挥影响组织内的个体成群体,从而实现一定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结合城乡管理工作内容,谈谈如何提高行政效能。 提高行政效率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方法,应该把重点放在改革和完善行政内部的体制、结构、程序和提高人员的素质上。把重点放在改善内部环境上,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 (1) 改革组织体制。 (2) 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完善行政过程。 (4) 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3行政法治原则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含义?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具体内容包括4方面内容:⑴行政行为主体合法、⑵行政行为内容合法、⑶行政行为程序合法、⑷行政行为权限合法。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机关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经法律授权的特定的一级政府批准,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依据想抵触的措施,事后必须报法定国家机关予以确认。 4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力所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城市规划结构及内容

Part 1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 4、可持续性发展 二作用 1、指导总规编制,上下衔接,对实现区域层面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意义重大 2、全面考察区域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指导,避免“就城市论城市”思想,从区域整体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实现最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着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区域范围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四城镇体系规划强制内容(注p108) 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地区域 2、区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