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与社会考核作业答案

人类与社会考核作业答案

人类与社会考核作业答案
一、 选择题
1、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D康德)2、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D追求更好经济生活条件)3、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C社会效应性、稀缺性)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C生产方式的变化) 5、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A、 职业划分) 6、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是(C、公元前3000年---1500年
二、 名词解释
1、宇宙大爆炸-----1948年美国物理学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为什么会膨胀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微体状态,这种微体在150亿年以前的一次爆炸性事件后开始变化,我们今天的宇宙空间和物质是从这个时刻启始发展的.
2、婚姻----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包括:择偶过程、嫁娶过程、维持适应过程、解体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一定的仪式以及由婚姻所衍生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3、英美法系---也称英吉利法系,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为基础,融入罗马法、教会法以及中世纪商法的若干原则而逐步形成的一个世界性的法律体系,是在英国对外贸易、军事侵略、殖民统治和强制推行英国法的过程中形成的。
4、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生产技术发生重大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使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三、 简答题

1、 有哪些证据能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答:(1)从外表形态观察,猿的身躯与人相似,处于半垂直位置,后肢可以暂时直立或用两条腿走路,脸部无毛或少毛,没尾巴,五官位置和形象与人及其相似.
(2)从身体结构上看,猿类骨骼大体上和人类具有同样的类型。
(3)从一些基本生理现象上看,猿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雌猿有月经等。
(4)从血液的生物化学方面来看,也有十分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我国21世纪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措施是什么
答:我国21世纪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对策措施:(1)保护环境。(2)严格执法,切实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大力查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3)加大环境治理投入(4)大力发

展清洁生产技术,普及清洁生产模式,以最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5)要实施环境保护市场取得的改革,发展经济杠杆的作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3.家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家庭功能特征是什么?
答:家庭的主要功能是:(1)满足性生活的需要和性生活的社会控制功能。(2)生育子女繁衍后代。(3)为家庭成员提供经济的支持。(4)为家庭成员提供感情的保证。(5)消费的功能。(6)社会稳定的功能。家庭功能特征:(1)家庭功能的多面性。(2)家庭台具有满足个人和社会最基本需要的功能。(3)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4.如何理解国家的职能划分?
答:国家的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划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主要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这些强制力主要表现为军队、监狱、警察等暴力机器。国家通过这些结构来约束、控制和镇压被统治阶级,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职能是为了社会的共同需要,管理社会公共事事务的职能。
5.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指引作用。指法律(主要是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2)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对于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或尺度的作用。(3)预测作用。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范性、确定性特点,预见和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6.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
答: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社会。在传统乡村社会里,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是超越于家庭之上的基层组织。宗族在乡村社会中,首领往往是地方事务中的政治领袖,同时又是经济上的资源支配者。在乡村社会中,宗族首领处于权力中心,大部分的乡村社会成员通常居于权力边缘,一些成为自耕农或自由手工业者,大多数成为佃农,也有一些沦为长工或姨夫农奴。

四、论述题
1. 人口爆炸给社会带来哪些巨大压力?请举例进行论述。
答:第一,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生存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人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社会将失去稳定和秩序。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形式下,满足人口基本需求的社会物质生产倍感压力,高度紧张。
第二,人口过量增长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物质生产的原料都来自于自然资源,由于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人类在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高密度,而这种高强度

、高密度的开发方式往往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自然资源长期以往地被透支使用,最终会导其恢复机制的衰退甚至崩溃。
第三,人口爆炸引起社会就业形式的严峻。从生产原料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因没有足够的原料资源来消化所以的人力资源,过多的人力资源就会引起人口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相当严峻。
第四,人口过量增长阻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口的质量是关键因素。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国度里,过多的受教育人口会降低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降低教育的质量。一个家庭中有过多的孩子,也会降低人均教育投资花费,而这些都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

答: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冲突不断出现,社会处于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各个新旧阶层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高速度、大规模的阶层分化仍在继续。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社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分配(收入)结构的改变是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大规模分化,按所有制划分,我国的职工可分为国有企业工人、城镇集体企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合资合营企业工人、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雇工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发生了深刻的职业分化,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3、联系你所在地区工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谈谈应如何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世界文化发展应该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类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甚至衰亡的历史过程。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来看,不同文化系统的发展不仅具有相似之处,从人类文化在互相交流、融合**同发展的趋向。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多元性的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殊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各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轨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虽然使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叉,出现一定的

趋同性,但是,这种趋同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系统个性的抛弃,不等于文化系统差异的小时,而是在保存各自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带有极大丰富性的统一,因此,在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上,我们既不同意那种简单进化的观点,反对那种武断地将人类文化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然后把不同的文化系统纳入其中,甚至主观认定西方文化的发展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认为世界文化发展只有一个方程式,即“如果一个社会要取得物质和经济的发展,它就必须接受并恰当地利用现代技术,就必须接受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实用主义的文化……因为这些技术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掌握这些技术的使用,需要西方式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也不同意那种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加以无限扩大的观点,反对将人类文化的发展当成一个个孤立的文化系统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应该坚持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为,文化如果失去了交流,必将在孤立中消失。
五、分析题。
运用有关城市化的理论,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我国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答: 1.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城市化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虽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经进入“加速阶段”。过去5年,全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约34亿平方米,约5亿平方米的危旧住房得到改造,近5000万个城镇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年均住宅竣工面积达到6.8亿平方米,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住宅竣工面积的2倍以上。住宅功能、配套设施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2.战略性地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由于中国人均资源与人均财富在世界上远小于其它一些资源总量和财富总量并不居前列的国家,因此,总量规模高与人均数量低的严重不平衡,是制定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3.城市发展的区域模式多种多样
中国幅员广阔,历史久远。不同的地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导致中国地域差异明显。就城市化的历史地理分异来说,陈述彭院士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将中国城市分为绿洲城镇、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列有12个都市群。城市发展必须

研究中国的特殊性和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特殊性,探索各自的规律,拟定各种不同模式,因势利导。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指出:“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4.沿海特大城市地区凸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江、大河入海的三角洲地区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进一步繁荣,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密集的城市地区。这些城市群共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全球的互动明显。它们已经显现出一些共同特点或趋势:一是处于门户位置,二是具有枢纽功能,三是密集的网络结构,四是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五是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它们都可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所在各个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避免大城市内人口和工业等活动过于集中,使有关城市各展其长,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综合体,对中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未来发展必须着眼于尽快缩小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战略作用



一、 选择题
1、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是(B、生产的社会分工)

2、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A、1990年)
5、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洋务运动)
6、以下哪一项因素不是文化类型的划分依据(D、文化冲突)
二、 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即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对资源进行社会配置、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运作形式。当人类逐渐走向中世纪封建社会晚期的同时,随着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条块分割的市场逐渐趋向统一,在自然经济内部开始萌生了一种新的经济运行形式,即市场经济。

2、世界三大宗教:经过长期的社会变迁,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发展,甚至湮灭,世界上只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们所广泛接受,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成为著名的三大世界性宗教。

3、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会议和其后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大国之间达成的对战后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的协议和谅解,称之为雅尔塔体制。这一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出的基础,

但又不折不扣的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
二、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现代交通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始自于18世纪西欧的工业革命,不仅在生产技术方面带来了巨大革新,而且在交通运输领域也引发了深刻变革。蒸汽动力的出现,到内燃机的发明,人类首次实现了动力革命,并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前提。当交通方式取得巨大进步、交通能力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人类的交通范围也开始有了巨大突破,不但大洋大洲之间可以通航直达,人类甚至可以凭借现代交通工具飞上蓝天。现代运输事业的突飞猛进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极大发展。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2、 什么是民俗?民俗是如何形成的?
答: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民俗是约定俗成的,即在俗民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3、冷战后,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冷战后,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1)地区冲突连续不断;(2)恐怖主义日益猖獗;(3)民族主义愈演愈烈。

4、简述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经历。
答: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那么,迄今为止,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50年中统治者为挽救其衰亡命运所作的现代化努力。第二阶段,从1912~1949年,即中国进入共和时代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实现现代化的努力。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即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5、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有三个:第一,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第二,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第三,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为了更好地

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第一,非歧视原则;第二,市场开放原则,实行贸易自由化;第三,公平贸易原则,第四,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

6、简述文化冲突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成了文化的分化,打破了旧的文化体系,诞生出新的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的整合,使不同的文化系统在矛盾冲突过程中相互吸引、融合,以至于逐步趋于一体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论述题:
1、在学校工作中应如何做到既坚持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坚持反对邪教。
答、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学校工作中,对宗教界人士采取争取、团结、教育的方针。教育他们爱国守法,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运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邪教是新宗教运动中出现的一颗毒瘤,在世界各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邪教具有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与一般的宗教相比,其特征有:教主崇拜,实行精神控制,秘密结社和危害社会,如我国的“法轮功”邪教组织采取去“天国”的诱惑,使上当的人自焚,现场惨不忍睹,特别是2001年1月23日,我国的法轮功信徒在天安门广场集体自焚等。因此,我们要采取诸如制定和完善关于惩治邪教的法律、法规,取缔邪教组织,惩办邪教头目。学校工作中,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让大家意识到邪教的危害,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等措施,有力地遏止邪教的蔓延。
2、什么是知识经济?人类社会应该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h]]{r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