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美文学史(修订)

欧美文学史(修订)

欧美文学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一.古希腊神话

1.古希腊神话产生原因

①古希腊神话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宗教崇拜密切相关

②另一方面,古希腊神话也是当时人们基本思维方式的表现,即用具体形象来代替逻辑概念,用神话思维的类比方式解释周围世界

2.古希腊神话内容

古希腊神话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组成

①神的故事:

A.古希腊的神有新旧之分,旧神系统讲述开天辟地和宙斯之前神族变化的情况,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宇宙发展的理解。新神系统是以宙斯作为众神之王后的“奥林匹斯众神”系统,是人间父权制氏族社会的缩影。

B.古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从旧神系统到新神系统的演化,一方面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野蛮状态迈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神的形象和性格也日趋人格化,显示出精神力量对自然力量的胜利,神与人的不同仅在于神是长生不死,在各自掌管的领域具有无上的威力,能主宰人间祸福。

C.新神系统中,古希腊神的显著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神被高度人格化,不仅外貌与人相似,而且神性与人性相同,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神的存在并非为了普度众生或惩恶扬善,而是尽情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

②英雄传说:

A.英雄传说与祖先崇拜相联系,在故事中讲述着远古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祖先的英雄业绩。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英雄是神和人结合生下来的后代,充满着积极进取、勇于冒险的英雄主义气概。

B.英雄传说以不同的英雄或事件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勒斯建功立业的故事,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奥德修斯重返家园的故事等。

3.古希腊神话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孕育了整个古希腊文学艺术,荷马史诗、悲剧以及其他作品都以其为题材,古希腊的雕刻、瓶画也大多采用神话故事,对后代欧洲文学,尤其是古罗马神话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希腊史诗

1.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大史诗,相传为公元前9至8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因塑造众多英雄形象又被称为“英雄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辉煌代表,此后一直被视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2.“荷马史诗”的主题内容

①史诗通过描写英雄形象,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②史诗通过描写众神,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③史诗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④史诗通过古朴的哲学观念,初步完成古代人文意识中的诗与哲学的结合

⑤史诗通过描写战争与航海两大主题,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风尚,突出体现了古希腊文化富于开拓和勇于冒险的精神特点

3.“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①荷马史诗摆脱了历史(或编年史)的局限,着意于模仿完整的行动,使作品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形成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

②荷马史诗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③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史诗中的主要人物并非总是只有一张面孔,相反,主要人物的性格往往具有复合与层次分明的特点。

④在谋篇布局上,精心设计。《伊利亚特》着重描写10年战争中最后一年的最后51天所发生的故事,从而生动地反映大战全貌;《奥德赛》采取海上历险与家中被困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交错叙述的方法,使史诗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⑤荷马史诗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种充分外现的描写使一切都清晰可感、具体透彻,不仅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充分得以呈现。

⑥史诗在语言方面,史诗有不少重复的词句,人物也往往冠以特有的修饰语,尤其擅长比喻,以加强气氛,刻画性格,有时一些大段的比喻扩展为相对完整的画面,即所谓“松散的象喻”。

4.《伊利亚特》

①内容:以特洛伊与希腊10年战争中最后51天的战事为描写的重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线,描写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及其盟军在城墙下,海滩边的喋血苦战。

②主题: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

③人物形象

A.阿喀琉斯:一个性情复杂而深刻的英雄形象,是希腊第一英雄骁勇善战,在特洛伊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以报充分表现出性格的残忍。可是人性的复杂性又使他还是具有恻隐之心,于是又应赫克托耳的父亲哀求归还其子的尸体。

B.阿伽门农:希腊迈锡尼国王,希腊诸王之王,阿特柔斯之子,在特洛伊战争中,是希腊联合远征军统帅。

C.赫克托耳:特洛伊第一勇士,悲剧式英雄,重视战斗荣誉和英雄主义精神。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方的统帅。最后和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喀琉斯决斗,因众神的裁决和宿命战死。

5.《奥德赛》

①内容: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把十年历险故事压缩在40天,具体又写了5天,结构上分为上下两条线索:一条是海上历险一条是家中求婚者包围。

②主题:肯定为维护个人私有财产,为维护个人权利、荣誉而进行的斗争,体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③人物形象

A.奥德修斯: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

B.波塞冬:海洋威力的代表,各种巨人、仙女、风神、海怪等都是自然力量的拟人化。

C.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的独子,在奥德修斯出征特洛伊期间,由门托尔抚养。许多人向他母亲求婚,他劝求婚者离开,但没有用。在雅典娜的建议下前往皮罗斯寻父,雅典娜化成门托尔,一路陪着他,保护他,后终于遇见阔别多年的父亲,一起返回故乡,杀死所有向他母亲求婚的人。

三.古希腊抒情诗、寓言

1.抒情诗

①爱情诗著称的女诗人萨福②擅长饮酒歌的阿那克瑞翁③奥利匹克颂歌的诗人品达

2.寓言

《伊索寓言》以其机智、幽默的特点著称,对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18世纪德国作家莱辛等有巨大影响。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一.古希腊戏剧

1.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喜剧、萨图罗斯剧(一译“羊人剧”)和拟剧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悲剧和喜剧。

2.起源: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大都采用说、唱、演、舞、化妆和置景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形式。

二.古希腊悲剧(“山羊之歌”)

1.内容特征: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取材于神话传说,但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古希腊悲剧中,贯穿着强烈的民主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古希腊悲剧也往往渗透着命运观念和因果报应观念,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许多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遭际的思索和困惑,但同时又肯定了人对盲目命运的积极抗争,因而悲剧效果常于悲愤之中透露出崇高感,给人以力量的鼓舞,几乎为西方古典悲剧的审美特征定下基调。

2.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7出)、索福克勒斯(7出)、欧里庇得斯(19出)

三.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

1.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开创者,被称为“悲剧之父”。他增设了第二位演员,是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对话成为可能,传说他一生创作了90部悲剧和“羊人剧”,现存7部悲剧,其中最享盛名的是《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

2.《普罗米修斯》

①内容:《普罗米修斯》原为三部曲,后两部《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的普罗米修斯》久已失传,唯有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保留至今。第一部

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上的火种给人类,触怒了宙斯,而被钉在高加索悬崖上,面对河神的劝解与神使赫尔墨斯的威胁,他都没有屈服,戏剧的结尾整个宇宙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打入万丈深渊。

②思想主题:影射雅典工商业民主派与土地贵族寡头派的政治冲突,反对专制政治,表达民主精神

③人物形象:

A.宙斯:僭主形象,被塑造成专横暴虐的人类死敌。

B.普罗米修斯:提坦巨神的后代,民主派的斗士,为人类的生存进步而献身。

④评价

《普罗米修斯》全剧场面宏大,风格庄严雄伟,但结构比较简单,动作很少,普罗米修斯一出场便被钉在崖石上不能行动,只能站在原地抒发感触或逐一对答,情感变化代替了戏剧动作,反映出悲剧刚从祭奉酒神的歌舞演变而来的情况。

3.《俄瑞斯忒亚》

①内容:《俄瑞斯忒亚》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故事以阿特柔斯家族的世仇为背景,讲述了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献祭女儿及返乡被杀的经过,又描写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先杀埃吉斯托斯,经犹豫复杀母亲,最后描写当俄瑞斯忒斯被复仇女神指控后,被投票赦免的过程。《俄瑞斯忒亚》是唯一一部完整的流传至今的古希腊三连剧。

②思想主题:以一种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表现父权制对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也表现了进步的法治精神对血族复仇观念的胜利,曲折地表现出雅典的民主生活

③人物形象:

A.阿伽门农

B.俄瑞斯忒斯

四.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5?-406)

1.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悲剧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称为“舞台上的荷马”。他将舞台上演员的数量增至三位,传说他创作了130部悲剧和“羊人剧”,现存7部悲剧,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

2.《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

①内容:悲剧取材于神话传说,描写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善良刚毅的英雄俄狄浦斯在和“杀父娶母”命运的搏斗中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最终刺瞎双目,踏上自我放逐的旅途的故事。

②思想主题:通过人的自由意志与盲目命运的冲突,表现出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不可顺从;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命运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

③人物形象:

A.忒拜王拉伊俄斯

B.俄狄浦斯:剧中的主动者,作为人,诚实勇敢,作为君王,贤明仁慈,但却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走向毁灭。

C.克瑞翁

3.《安提戈涅》

①内容:波吕涅克斯率领外邦军队回国争夺王位,兵败身亡。忒拜新王克瑞翁禁止埋葬其尸体,波吕涅克斯的妹妹安提戈涅遵照当时的宗教信仰埋葬了哥哥,自己也被迫自杀身死。随后克瑞翁之子海蒙也殉情而死。

②思想主题:宗教伦理与冷酷的法律的冲突,意在反对独裁制度,提倡民主精神和恢复古老习俗,也涉及爱情

五.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406)

1.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问题悲剧的开创者,传说他一生写了92部悲剧和“羊人剧”,现存18部悲剧,代表作是《美狄亚》和《特洛伊妇女》。

2.《美狄亚》

①内容:美狄亚原是野蛮国度的公主,为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她背叛自己的家庭,随伊阿宋前往希腊,婚后生下两个儿子。悲剧开场时,伊阿宋要另娶科任托斯公主,并打算抛弃美狄亚,美狄亚忍无可忍,决计报复,先是通过下毒杀害了国王和公主,随后又亲手杀死了两个儿子,是伊阿宋绝后,在痛苦之中乘坐龙车逃往雅典。

②思想主题:揭露并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肯定并歌颂了主人公为夺取平等权利的反抗斗争精神

③人物形象:

A.美狄亚:一方面是充满忌恨的弃妇,另一方面是恋爱孩子的母亲,是个又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

(古希腊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时代,已经失去往日的英雄色彩,而更多地关注于社会问题)

六.古希腊喜剧

1.古希腊喜剧发展阶段

①公元前5世纪为旧喜剧,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色彩;

②公元前4世纪为中期喜剧,对社会的描写代替了政治讽刺,但没有作品流传;

③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即整个“希腊化”时期为新喜剧,以米南德为代表,致力于事态风俗的写照。

2.古希腊喜剧主要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旧喜剧更是直接涉及重大的政治、军事、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情节看似滑稽怪诞,却寓含着严肃的主题。

3.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5?)

阿里斯托芬是唯一有完整剧本保留至今的旧喜剧作家,被誉为“喜剧之父”,他对古希腊喜剧艺术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喜剧到他手里才基本定型。据说他写有44部喜剧,现存11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卡奈人》和《鸟》。

4.《鸟》

①内容:现存的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剧中由两个雅典人和一群鸟一起在天和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云中鹁鸪国”,最后夺回众神手里的统治权的故事。“云中鹁鸪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在农村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其中没有

贫富之分,没有剥削,劳动是生存的唯一条件。该喜剧讽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

②思想主题:批判雅典社会当时的风气,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③艺术特色

A.善于采用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以产生喜剧效果,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B.喜剧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漫画,不求个性特征的逼真,歌词则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

C.语言既有民间口语朴实、生动的特点,也有城市高雅、优美的词句。

D.擅长采用象征手法,把一些抽象概念拟人化。

七.古希腊其他文学

1.历史散文:希罗多德“历史之父”《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远征记》

2.文艺理论: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始祖,在“灵感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迷狂说”、亚里士多德《诗学》

3.新喜剧:米南德《恨世者》

4.田园诗:忒俄克里托斯

第四节古罗马文学

一.共和国中期文学(公元前264-133)

1.普劳图斯

古罗马文学中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作家,创作了100多部喜剧,现存20部,这些剧本都采用希腊新喜剧的题材和背景,在细节上根据罗马观众的口味作了改造,反映了罗马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其喜剧代表作《一坛金子》中的欧克里奥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系列吝啬、守财的老人的原型。

2.泰伦提乌斯

代表作喜剧《两兄弟》、《婆母》

二.共和国末期文学(公元前133-27)

1.西塞罗:政治演说和诉讼演说

2.凯撒:以《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为代表的散文

3.卢克莱修和卡图鲁斯:哲理诗与抒情诗

三.屋大维统治时期(公元前27-公元14)“黄金时代”

1.贺拉斯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赫拉斯的《诗艺》是一部诗体书简,饱含作者长期的创作实践经验,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

四.罗马帝国初期(公元1-2)“白银时代”

1.史诗和抒情诗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讽刺文学和散文的发展。

五.罗马帝国后期(公元3-5)

1.文学趋于衰落状态

六.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公元前70-19)

1.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史诗《埃涅阿斯纪》三部杰作。其中的《埃涅阿斯纪》长达十二册,是代表着罗马帝国文学最高成就的巨著。因此,他也被罗马人奉为国民诗人,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2.《埃涅阿斯纪》

①内容:取材于古罗马神话传说,叙述了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率众来到意大利拉丁姆地区,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这段经历,是一部罗马帝国的“史记”,整体上看,史诗《埃涅阿斯纪》是为“歌唱领袖”,即颂扬屋大维及其政策而创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遵命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②思想主题:讲述帝国的命运,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并说明罗马称霸的使命是神的决定,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责任与爱情相冲突的主题

③人物形象

埃涅阿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身上汇集了古代英雄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表现出泯灭个性,遵从神的意志的特征。

④艺术特色

A.改变了史诗性质,开创了“文人史诗”的传统,史诗结构严谨,处处体现诗人的匠心。

B.文字精心推敲,力求形象性和音乐性同内容相协调,比喻生动而贴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善于作言简意赅的描写。

C.独特贡献在于象征和梦幻手法的运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

一.英雄史诗

1.前期英雄史诗:主要反映了日耳曼人在民族大迁移时代乃至更早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部落生活,属于氏族社会末期产物。这类史诗往往具有较为浓厚的神话色彩,较少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诗中的英雄既有一般勇士的特征,又具有超人的能力。代表作品: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贝奥武甫》、冰岛诗体的“埃达”和散文的“萨迦”

2.后期英雄史诗: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时期的产物,表达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要求,在这类史诗中,英雄的思想和活动已经超出狭小的部落范围,而往往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相对减少,具有不同程度的基督教色彩。代表作品: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二.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可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盛行于12至13世纪。

1.骑士抒情诗: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在诗法、曲调和表现技巧方面深受民间诗歌的影响,讴歌骑士之爱,咏唱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忠诚,是其基本主题。前期的普罗旺斯抒情诗风格明快,12世纪末则出现“隐晦的风格”,日趋纤巧雕琢,传入意大利后,产生了所谓的“温柔的新体”诗派,对文艺复兴初期抒情诗的兴起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代表作:“破晓歌”

2.骑士传奇:中心在法国北方,是一种长篇叙事体诗歌,一般长达数千行,内容大多是描写骑士的冒险和爱情,虚构成分很大,根据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

3.影响:骑士传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并为后世西方文学提供了冒险、爱情和宗教三大主题。不仅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做了准备。

第二节城市文学

一.城市文学

1.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繁荣,在12至14世纪曾出现大量作品,主要包括讽刺小故事、列那狐故事、《玫瑰传奇》、市民戏剧和市民抒情诗等。

①讽刺小故事:一种短小的故事诗,表现手法比较简单,篇幅篇幅平均约数百行,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奇闻异事,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

②列那狐故事: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叙事诗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③市民戏剧:包括道德剧、愚人剧和笑剧三种题材,其中笑剧的现实意义比较大。

④市民抒情诗:法国的吕特勃夫和维庸

2.影响

城市文学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倾向,以及其世俗色彩和喜剧色彩,预告了一种新的文学即将诞生,标志着中世纪文学向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过渡。

第三节但丁

一.但丁生平

但丁·阿利盖利(1265-1321),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人文主义者,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二.《神曲》(1307-1321)

1.《神曲》的内容及体例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自己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由《地狱》、《炼狱》、《天堂》3部分组成,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的第1歌,共100歌,计14000余行。

①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九层,第一层是侯判所,其余八层按罪人的罪孽划分。

②炼狱(又称“净界”):共七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九层,七级分别是人类的七宗罪。

③天堂:呈环状分布,是九重天,也是幸福灵魂的归宿。

2.《神曲》的主题----“人文主义的曙光”

①《神曲》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批判和揭露,表达出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

②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③颂扬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表现出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生活价值的观念。

④表现出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⑤中心思想:在一个充满斗争和苦难的时代,人应当凭借理性和信仰,从罪恶和错误之中摆脱出来,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

3.《神曲》思想的局限性

①一方面歌颂提倡知识文化,但另一方面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

②一方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未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保罗和弗朗奇丝卡的爱情故事)

③一方面谴责封建君主的荒淫无道,另一方面又将希望寄托于英明的封建君主,呼唤英明的封建君主的出现。

④一方面推崇古希腊罗马的先哲,另一方面又将他们视为未受洗礼的异教徒。

4.《神曲》的艺术特色

①《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文中的维吉尔象征理性、贝娅特丽斯象征信仰,开篇的豹、狮、狼分别代表淫欲、强权和贪婪。

②吸收借鉴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③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其诗中的三、九、十等设计都与中世纪对数字的神秘解释有关。

④诗中塑造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往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⑤语言上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进行创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意大利文学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分期

1.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兴起时期,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热潮,人文主义在文学、史学、科学等领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该风气的开创者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2.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美术和科学领域,出现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接触的画家和雕刻家,在文学创作上则有阿里奥斯托和塔索等人。

二.彼特拉克

1.生平: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初期的诗人,也是人文主义先驱之一,因叙事诗《阿非利加》而获得“桂冠诗人”称号,但其代表作是《歌集》。

2.《歌集》

①内容:《歌集》用意大利语写成,轻重绝大多数是十四行诗,内容主要是书写对少女劳拉的爱情,大胆歌颂爱情的神圣力量,抒发对世俗幸福的向往,诗歌在风格上继承了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和意大利“温柔的新体”诗作的传统,但又有所突破,无论在抒情还是描写景物方面都达到了新高度。

②贡献:使“十四行诗”成为近代西方诗歌中一个重要诗体。

三.薄伽丘

1.生平: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也是中世纪以来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的创作有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传奇及短篇故事集等,作品虽然受到中世纪传统观念和骑士文学的影响,但大多以爱情为主题,充满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最著名的短篇故事集是《十日谈》。

2.《十日谈》的内容

《十日谈》中的故事有的取材于中世纪传说,有的取材于东方故事,但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整部《十日谈》的主线。

3.《十日谈》的思想主题

①揭露教会的腐败和僧侣的堕落,嘲讽教会的禁欲主义,构成《十日谈》最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内容。

②《十日谈》的另一主要内容是赞美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肯定现世幸福,提倡个性解放。

③《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表现了“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与才智”的主题,摒弃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热情赞美女性。

④《十日谈》还体现出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

4.《十日谈》的艺术特色

①塑造出个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画面,抒发出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

②创造了大框架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使众多故事有机地组成

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③语言上,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练、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

④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第二节法国文学

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况

1.1530年成立法兰西学院,弗朗索瓦一世被人文主义者誉为“文艺之父”。

2.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6世纪上半叶,出现小说和诗歌的繁荣局面,以拉伯雷和“七星诗社”为代表。16世纪下半叶,以蒙田的《散文集》问世为标志,散文创作开始繁荣。

3.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一开始就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代表民主倾向的是拉伯雷,代表贵族倾向的是“七星诗社”。

二.拉伯雷

1.生平: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青少年时期漫游法国中部,1531年以后在里昂行医,开始小说《巨人转》(1532-1564)的创作。

2.《巨人传》的内容

长篇小说《巨人传》共五部,第一部写卡冈都亚的诞生和成长,第二部以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为主人公,讲述其生活经历,第三部写巴汝奇的结婚困惑以及寻找神瓶的历险活动,第四五部写历险活动中的见闻。

3.《巨人传》的思想主题

《巨人传》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通过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三代巨人的传奇故事,热情赞美人的创造力量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正面表述了人文主义关于教宗法律、战争等诸多问题的看法。

4.《巨人传》评价

《巨人传》善于从民间创作中汲取营养,运用嘲讽手法,语言诙谐,富有战斗精神,表现出犀利、泼辣、嬉笑怒骂的风格。但是,小说缺乏严密的结构,所写情节有重复之处,最后三部尤为明显,细节不一致,人物忽大忽小,语言有时也流于啰嗦或粗俗。

三.“七星诗社”

1.定义:“七星诗社”是法国16世纪40年代的七位诗人组成的文学社团,代表人物是以龙沙和杜贝莱,诗社的宗旨在于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借鉴,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49),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2.主张:在语言改革方面,推崇法兰西民族语言,同时又主张通过吸收希腊和拉丁语的词汇和创造新词等方法,使语法更加丰富。在诗歌创作方面,反对雕琢的诗风,推崇古希腊、罗马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排斥民间诗歌。

3.创作:大多以爱情和友谊为主题,肯定现世生活,反对禁欲主义,但也有部分诗歌迎合宫廷趣味,暴露出贵族倾向。若岱尔创作的《被俘的克莉奥佩特拉》是法国第一部悲剧。

四.蒙田

1.创作有《散文集》,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

第三节西班牙文学

一.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况

1.15世纪初,人文主义传入西班牙。

2.16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在西班牙兴起。

3.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文艺复兴运动在西班牙形成高潮,出现了文学史上的“黄金世纪”,其中小说和戏剧的成就最大,代表人物分别是塞万提斯和维加。

二.流浪汉小说

16世纪中叶出现的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小说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生活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往往以第一人称自述身世,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取材上,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市民生活;结构上,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代表作是《小癞子》(1553)。

三.维加

1.生平:被誉为“天才中的凤凰”,西班牙民族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表现了西班牙尖锐的矛盾,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歌颂人民的善良、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确立并巩固了西班牙戏剧的艺术形式。

2.创作:袍剑剧、宗教剧、牧歌剧和历史剧,其中以取材于1476年羊泉村农民起义的史实的《羊泉村》最为著名。

四.塞万提斯

1.生平: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一生穷困潦倒,但著作颇丰,包括抒情诗、长诗、剧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等各种体裁,如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悲剧《奴曼西亚》、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苔亚》,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和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2.《堂吉诃德》的内容

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堂吉诃德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3.《堂吉诃德》的思想主题

讽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骑士小说与反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①堂吉诃德: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心灵与现实世界脱节,完全活在主观幻想中的人物形象。

表现:

首先,沉浸在骑士冒险的狂热幻想中,把游侠骑士单枪匹马打抱不平的方式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理想与现实的高度脱节,使其成为一个令人可笑的喜剧性人物;

其次,堂吉诃德只要不涉及骑士问题,在他身上则闪耀着许多崇高庄严的东西。

诸如向往不分你我彼此和谐的“黄金时代”,反对压迫和奴役,见义勇为,充满对信仰的忠诚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最后,堂吉诃德与平庸丑陋的西班牙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富于催人泪下的悲剧性意味,这种悲剧和喜剧因素交融贯穿的塑造方式,使其成为不朽的文学典型。

②桑丘·潘沙:朴实善良,机灵乐观,但目光短浅,有时又自私狭隘的农民形象。表现:

初期,讲求实际,甚至有些目光短浅;

后期,即任海岛总督期间,受堂吉诃德美好理想的感染,秉公断案,执法如山,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完全体现出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有美德就可以治国理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5.《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①巧妙地运用一对对矛盾,通过将相互对立的矛盾紧密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的层次更加分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同时也使小说的哲理更加含蓄深刻。

②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全新的观念,对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③既模拟骑士小说的笔法,描写人物的游侠活动,又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借人物活动的背景真实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缺点:结构不够严谨,情节有重复之出,穿插的小故事破坏了小说的整体感,作为早期长篇小说必然的表现。)

第四节英国文学

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况

1.14世纪,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英国出现了人文主义的先驱-乔叟。(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起步,出现了一批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者,该时期主要作家是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3.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作家,在诗歌、散文、戏剧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标志着该时期最高成就的,就是被誉为“时代的灵魂”(本·琼生)的莎士比亚的创作。

二.杰夫利·乔叟(1340?-1400)

1.生平: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早代表,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2.《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叙述朝圣者一行30人会聚在泰巴旅店,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尼、商人、手工艺者、医生、律师、学者、农夫、家庭主妇等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店主爱热闹,自告奋勇为他们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圣地的途中每人来回讲两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寥,并由店主做裁判,选出讲故事最好的人,回到旅店后大家合起来请他吃饭。众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议,于是次日一同踏上朝圣之途,并开始讲故事。

3.艺术特色

①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②人物不再是寓意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个性的人。

③语言带上了讲述人自身的特征,每人所讲的故事都体现出讲述人的身份、趣味、爱好、职业和生活经验。

④形式上采用框形结构,但总序和开场语与故事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综合采用了中世纪的各种文学体裁,有骑士传奇、圣徒传、布道文、寓言等。

⑤绝大多数故事采用双韵体,成为以后英国诗歌中最通行的诗体之一。

三.托马斯·莫尔(1478-1535)

《乌托邦》: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

四.“伊丽莎白时代”作家及其作品

1.斯宾塞:长诗《仙后》

2.培根:著名哲学家,该时期优秀的散文作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戏剧,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和民间戏剧传统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主要是一批号称“大学才子”的剧作家。

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到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将英国戏剧提高到伟大的艺术高度,为莎士比亚戏剧准备了条件,代表作家主要有李利、基德、格林、马洛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马洛,他的贡献在于革新了中世纪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一种巨人性格,同时,马洛也是第一个成功地运用无韵诗体创作剧本台词的作家,其创作的英国第一部历史剧《爱德华二世》,又启发了莎士比亚的创作。

第五节莎士比亚(1564-1616)

一.生平

1.出生于斯特拉福镇,祖辈务农,少年时代进入文法学校学习,不久之后由于家道中落,便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同年长他8岁的安·哈瑟维结婚,1586年左右前往伦敦,1592年在戏剧节已展露头角,他的剧团从1594年起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更名为“国王供奉剧团”,约在1612年回到斯特拉福镇,1616年4月23日去世。

2.莎士比亚传世剧本共37部,其中包括10部历史剧、14部喜剧、10部悲剧和3部传奇剧。

二.莎士比亚创作分期

1.第一时期(1590-1600)

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史诗性的历史剧和乐观主义的喜剧在该时期创作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历史剧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君主形象,用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开明君主制的向往;喜剧和诗歌,热情讴歌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习惯势力,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所有作品弥漫着人文主义的乐观情调和抒情气氛,基调是乐观、激越、明朗的。

9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约翰王》

10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

2.第二时期(1601-1607)

悲剧和悲喜剧(又称阴暗喜剧)创作时期,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共创作了8部悲剧和3部喜剧,其中尤以“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最为著名。莎士比亚以悲剧,也以悲喜剧的形式,揭露黑暗现实,提出社会问题,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基调是沉郁、悲怆、激愤的。同时,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冲突成为悲剧的重大主题,对主人公内心冲突的揭示,展示他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严重考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第三时期(1608-1612)

传奇剧创作时期,以神话般的传奇方式,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后,用以揭露现实的阴暗冷酷,同时又以仁爱、宽恕和谅解的精神,对社会矛盾的解决办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作品基调转向清丽,俊秀,呈现高妙远逸,圣洁至纯的意味,寄托着莎士比亚对人类未来和青年一代的无限希望,剧作大多带有童话式的传奇色彩。

代表作:《暴风雨》、《冬天的故事》、《辛白林》等

三.戏剧体裁(根据内容划分)

1.历史剧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10部以英国编年史为题材的历史剧,统称“莎士比亚历史剧”。10部历史剧系统地反映了英国自13世纪到16世纪三百多年的社会历史,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动乱纷争到中央集权的整个历史进程,从而表达了作者谴责僭主昏君,表彰明主贤君,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王权的政治理想。如《亨利四世》中的哈尔太子(亨利五世)是作为理想的君主雏形而被描写。

2.喜剧

喜剧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占有相当分量,共13部,共同风格是浪漫与抒情,因此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如三部“欢快喜剧”《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3.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共10部,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面貌和实质,既有以“爱情”为题材的悲剧,也有以“复仇”为线索的悲剧,还有直接揭露“野心”、“权势”、“金钱”等罪恶的悲剧。

4.悲喜剧

莎士比亚创作的,打破了悲剧喜剧之间的明确界限的戏剧,既不像悲剧也不像喜剧,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其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喜剧性,称之为“阴暗喜剧”或“悲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带有问题剧的特色,创作的主旨和描述重心,在于揭露社会,提出问题,显示生活的真实面目,而不在于解决问题,指明戏剧的“悲”“喜”结局。

5.传奇剧

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悲剧情节在其发展进程中突然转向喜剧的结局,带有空想性质的乐观精神和积极信念,表达了空想与和解的主题,具有浪漫情节中的奇崛美、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和象征结构里的和谐美的特征。

四.具体作品

早期

1.《亨利四世》(代表性历史剧)

①人物形象:亨利四世、哈尔太子(亨利五世)、流氓雇佣兵福斯塔夫(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没落骑士的典型形象)

②思想主题:一方面肯定亨利四世平定贵族叛乱,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谴责他用血腥的手段篡夺王权,因而受到良心责备。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过程,反映出莎士比亚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

2.《威尼斯商人》

①人物形象: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巴萨尼奥、鲍西娅

②思想主题:喜剧肯定了安东尼奥的慷慨大方和鲍西娅的聪明才智,赞美他们所体现出的无私的友谊、坚贞的爱情和仁爱的生活准则,并以此与夏洛克的贪婪、自私和冷酷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准则的对立,构成了《威尼斯商人》一剧的主题。

3.《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期

1.《奥瑟罗》(爱情悲剧)

①人物形象:

奥瑟罗:悲剧主人公,作为一个军人和将领,他英勇豪迈,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人慷慨大度,光明磊落,敢于冲破封建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但却又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用以轻信他人。

苔丝狄蒙娜:悲剧女主人公。

伊阿古:极度利己主义者,情感的冷酷和缺失。对财富和享乐有疯狂的追求,通过一副“待人忠诚”“为人正直”的面罩,瞒骗世人。

②思想主题: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毁灭,莎士比亚鞭挞了利己主义的罪恶,反映出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与冷酷现实之间的冲突。

2.《李尔王》(家庭悲剧)

①人物形象:

李尔家族:古不列颠国王李尔、长女高纳里尔、此女里根、小女儿考狄利娅

格罗斯特家族:大臣格罗斯特、长子爱德加、私生子爱德蒙

②思想主题:通过剧中壁垒分明的两大人物集团,莎士比亚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的冲突,肯定爱的积极价值,批判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

③李尔的改造过程:失去了王位,但却恢复了人的本来价值;被逼得发了疯,但却换回了对现实中真假、善恶的认识;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却终于懂得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真挚的爱。通过该过程,人文主义的真诚、仁爱的生活原则再次得到伸张。

3.《麦克白》(性格悲剧)

①人物形象: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国王邓肯、马尔康太子、麦克德夫

②思想主题:《麦克白》并不是命运悲剧,而是一部深刻的性格悲剧,导致麦克白悲剧结局的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正式通过麦克白的悲剧,莎士比亚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的反人性实质。

晚期

1.《暴风雨》:主题思想是宽恕与和解,表现出人是美好的,理性和道德有非凡的力量,善必然战胜恶,从而使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五.《哈姆莱特》

1.内容:《哈姆莱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的社会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2.人物形象:

①哈姆莱特: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A.求学时期的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接受人文主义熏陶,对世界拥有美好的企望,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B.得知父死母嫁后的哈姆莱特,被残酷的现实击倒,精神颓唐,痛苦与忧郁使其成为“忧郁的王子”;

C.复仇时期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从社会学角度看,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哈姆莱特具有一种哲学家的品格,内向、敏感、喜欢思考和自我分析,但过多的思考却导致了行动上的延宕。

D.哈姆莱特对人的偏激的悲观的认识,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位放纵情欲所带来的社会罪恶。

②国王老哈姆莱特

③王后与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狄斯

④哈姆莱特的未婚妻奥菲利亚

⑤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

3.思想主题:对社会罪恶的抗议,对人文主义崇高理想的肯定

4.艺术特色

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通的描写揭示人物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不是像古希腊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人与外部自然力(“命运”)之间的冲突,而是表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因而构成了内与外的双重矛盾冲突。

②擅长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③使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④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点。莎士比亚戏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⑤在创作方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尽管戏剧取材于丹麦历史,但作者有通过想象二构成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

六.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性

1.莎士比亚的悲剧,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表现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执着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斗争。

2.莎士比亚的悲剧,广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作了全面透彻的剖析,深刻揭示了权势和金钱是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热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

七.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性

1.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体现出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

3.在艺术风格上,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进程中,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使主体意蕴得到升华。

4.在语言风格上,意向的充分运用,构成莎士比亚悲剧语言上的最大特色,意象含蕴甚远,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假的意念和思绪。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英国文学

一.英国17世纪文学概况

1.清教主义: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对于清教徒,《圣经》不但是宗教信仰的对象,而且是政治和道德真理的典范,他们以《圣经》为思想武器,反对国教中保留的天主教因素和繁琐仪文,反对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而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主张节制欲望,这些思想主张给英国17世纪文学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诗歌,除弥尔顿之外,较有影响的是玄学派诗歌和骑士派诗歌。玄学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有邓恩、赫伯特等,诗作包括爱情诗、宗教诗和挽歌,玄学派诗歌反映了政治和宗教斗争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复杂的思想情绪;骑士派诗歌以赫里克为代表,诗歌多为爱情主题,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和古典主义文学因素,政治倾向属于保皇派。

3.17世纪的英国文学也迎来了散文的繁荣,培根的短小精悍的论说文首开风气,随后涌现出伯顿、沃尔顿等一批散文家。

二.弥尔顿(1608-1674)

1.生平:英国资产阶级诗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清教环境家庭,有良好的文艺修养,早期较著名的诗作有《快乐的人》、《沉思的人》和《黎西达斯》,在整个革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弥尔顿在精力放在政治斗争中,1660年王朝复辟后遭到逮捕,晚年致力于诗歌创作,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取材于《圣经》,抒发作者在王政复辟时期内心的愤怒和矢志不渝的信念。)

2.《失乐园》的内容

全文12卷,诗中叛逆天使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仍不悔改,负隅反抗,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

3.《失乐园》的思想主题

主题存在不同的理解,作为革命志士的弥尔顿与作为清教徒的弥尔顿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进取心的肯定、资产阶级的革命激情与清教徒的道德观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大体来说,《失乐园》由亚当夏娃经不住诱惑,最后被逐出乐园与撒旦反叛上帝,受到惩罚,两条线索构成,从而探讨人类不幸的根源。

4.《失乐园》中的撒旦(“恶魔式英雄”)

①撒旦的英雄形象,代表着弥尔顿的革命思想

撒旦的英雄气魄在于他具有敢于向最高权威抗争的精神:为争取平等和自由,推翻上帝的独裁统治,他领导反叛天使与上帝进行斗争。撒旦是英雄,又不仅仅在于他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还在于他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撒旦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