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

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8时间的脚印 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8 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8时间的脚印 省优获奖教案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 激趣导入出示记录时间的工具组图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学习目标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字词学习 踪迹()腐蚀()浑浊() 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 zōnɡjūn cāo shíwéi páo hèlùzhuóxiē dǐnɡkū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整体感知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南昌市滨江学校谌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 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1.(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 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 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本文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2.教师:这篇文章共有31段,形式上这么散,你们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判断文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散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思。说明文是介绍读者未知的知识。可见本文是说明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综合检测

时间的脚印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 ) 腐蚀.( ) 粗糙.( ) 龟.裂( ) 砂lì( ) 山lù( ) wéi( )幕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置滴漏搬运磨损 B.裂缝堆积烘考陆序 C.扫帚浑浊湖泊沟壑 D.低洼颗粒歪斜包裹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 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2)根据计算,大约3 000至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 最下面。( )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 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 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 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 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 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 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 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8个小 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

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

8 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四、研习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

8、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八、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1、易读错的字 犹豫(yù)踪(zōng)迹悬崖(yá)一大摊(tān) 崩(bēng)落烘(hōng)烤腐蚀(shí)扫帚(zhǒu) 一柄(bǐng)刨(páo)刮沙砾(lì)掸(dǎn)去 浑浊(zhuó)山麓(lù)沟壑(hè)湖泊(pō) 垫(diàn)高沉淀(diàn)粗糙(cāo)覆(fù)盖 包裹(guǒ)琥珀(hǔ pò)犀(xī)牛掀(xiān)起 龟(jūn)裂帷(wéi)幕猛犸(mǎ)鹅卵(luǎn) 钟鼎(dǐng)文楔(xiē)形文字 2、多音字 jǐ(几十年) lù(陆续) fèng(裂缝) fú(吹拂)几陆缝拂(法家拂士) jī(几乎) liù(陆拾) féng(缝补) bì(拂士) shí(石头) liū(光溜溜) sào (扫帚) měng(蒙古)石溜扫蒙 méng(蒙蔽) dàn(一石) liù(一溜儿) sǎo (扫地) mēng(蒙骗) pō(湖泊) qiào(地壳) mái(埋在) yí(遗体)泊壳埋遗(以遗陛下) bó(停泊) ké(鸡蛋壳) mán(埋怨) wèi (以遗) jì(石炭纪) zàng(宝藏) jūn(龟裂) páo(刨刮)纪藏龟刨 jǐ(姓纪) cáng(藏宝) guī(乌龟) bào(刨床)kōng(空气) nán (困难) dǎ(雨打沙滩) gèng(更紧密)空难打更 kòng(空闲) nàn (遇难) dá(一打儿) gēng (三更)3、形近字 豫yù(犹豫)踪zōng(踪迹)壶 hú(水壶)滴dī(水滴) 棕zōng(棕色)壳qiào(地壳)摘zhāi (采摘)橡xiàng(橡树)综zōng(综合)壹yī(壹拾)嫡dí(嫡系)tān(一大摊)瞧qiáo(瞧瞧)溜liū(光溜溜)榴liú(榴弹炮) 礁jiāo(礁石)熘liū(熘炒)馏liú(蒸馏水)滩tān(沙滩)樵qiáo(樵夫)蹓liū(蹓走)镏liú(镏金)渗shèn(渗入)砾lì(瓦砾)掸dǎn(掸去)浑hún (浑浊) 烁shuò(闪烁)惮dàn(肆无忌惮)辉huī(光辉)掺chān(掺和)栎lì(麻栎)殚dān(殚精竭虑)晖huī(朝晖夕阴)淀diàn(沉淀)腚dìng(光腚)浊zhuó(浑浊)烛zhú(蜡烛) 绽zhàn(绽开)锭dìng(锭子)蚀shí(腐蚀)独dú(孤独)泊pō(湖泊)珀pò(琥珀)帷wéi(帷幕)惟wéi(惟恐) (惟妙惟肖) 柏bǎi (松柏)伯bó(伯父)维wéi(维护)唯wéi(唯心)壁bì(石壁)慢màn (缓慢)màn(谩骂)矿kuàng(铁矿)

《时间的脚印》

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

精心整理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2.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5教学目标1.2. 3.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目录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 3. 1 第1 第5 第7 第11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三)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

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 教案

8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 通过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案先行,自主互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在自然界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检查预习 完成学案中的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下列词语。 (1)腐蚀:是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可引申指腐烂、消失、侵蚀。 (2)山麓:山脚下。 (3)沟壑:溪谷,山涧。 (4)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5)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3分钟自主完成,小组长组织检查批改,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三、默读课文,发现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你能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吗? 2.文章围绕“时间的脚印”写了很多内容,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吗?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时间的脚印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建议 一、新颖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这部分先说明时间在不断流逝,现在人们用钟表、日历等许多方法来记录它,但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怎样记录时间呢?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认为在大自然中保存了许多种时间的记录,而岩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最后,举铜壶滴漏的例子,说明时间虽然是看不见的,却能用有形的事物记录下来。这部分提出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功能,为下文说明中心问题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5至第14自然段)首先说明大自然的任何物质都在运动,岩石也不例外,它也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悬崖绝壁下面的碎石块,就是从山崖上面崩落下来的。然后分别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及人对岩石的种种破坏,从而指出岩石“海枯石烂”的原因,为下文说明岩石的重新形成提供前提。 第二层(第15至21自然段)详细说明了岩石重新形成的过程及岩石的排列方式。大石块碎成小石块,小石块又碎成细微的沙砾、泥土,它们被狂风、洪水、冰河带着,开始旅行。接着用举例的方法,指出它们的旅行使得北京居民也受到蒙古高原风暴的影响,使黄河中下游的河水变得浑浊,使得低洼地方泥沙沉淀,造成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泥沙的沉淀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重新形成了岩石。

《时间的脚印》课文

时间的脚印 (1)时间伯伯,——陶世龙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2)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3)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4)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5)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6)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7)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8)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9)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10)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1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时间的脚印_1

时间的脚印 导读:[教学目标及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媒体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

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白永明辅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节课重点生字词及含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本文说明文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过程与方法:通过速度、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本节课生字词 2.学习说明的多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阅读较长的文章,把我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2 教学手段:多媒体及教学常用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德育教育:五个认同. 一、激趣导入: 1、导言: (1)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暗示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见、摸不着。(ppt展示图片) (2)记录时间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2、展示课时目标:(大屏幕展示)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 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识记本节课重点生字词 二、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导学习题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做好的导学案) (一).作者及其他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二).预习反馈 1.字音 踪迹()腐蚀()浑浊() 山麓()粗糙()龟裂() 帷幕()刨刮()沟壑() 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 2.释词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

8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 激趣导入出示记录时间的工具组图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学习目标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字词学习 踪迹()腐蚀()浑浊() 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 zōnɡjūn cāo shíwéi páo hèlùzhuóxiē dǐnɡkū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整体感知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1~5)“时间漫谈”

《时间的脚印》 设计

《时间的脚印》设计 执教者:程璐 地点:武汉市江夏区郑店中学初二(6)班教室 时间:2003年4月30日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

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