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与经济_从历史到现实的认识

人口与经济_从历史到现实的认识

人口与经济_从历史到现实的认识
人口与经济_从历史到现实的认识

2001年第3期(总第126期)人口与经济

POPULA TION &ECO NOMICS No.3,2001(Tot.No.126)

人口与经济:从历史到现实的认识

孔令锋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人口与经济问题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人口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对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建立以来的有代表性的人口经济理论进行了回顾,这些理论主要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与悲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长期停滞论和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低水平均衡陷井论和临界最小努力命题;适度人口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人力资本论与新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人口经济理论演进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研究内容与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研究领域日益宽泛;研究视野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进步与完善。关键词:人口;经济;认识

中图分类号:C92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1)03-0015-07

收稿日期:2000-03-06

作者简介:孔令锋(1969-),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Population and Economy :Knowledge from History to Reality

KONG Ling fe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Abstract :The proble m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one of the long term problems noticed by human so ciety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s of population economics.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the typical theories of population ec onomics since Malthus.Those theories include:Malthusianism,the pessi mistic population ec onomic theory,the theory of long term stagnation,the optimistic population economic theory,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 theory,critical minimum effort topic,optimum population theory,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Neo gro wth theory.The charac teristics of population economic theor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research c ontents are close rel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time.The research fields are increasingly extensive.The research view has been expand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ven to global sphere.The research method and clues have progressed and become more perfec t.Keywords :population;ec onomy;knowledge

15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人口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虽然人口学的真正形成是以马尔萨斯1789年发表的 人口原理 为标志,但在他之前,对于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探讨和争论就已经出现。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由于对财富价值及其获取方式看法的不同,在人口经济问题上基本持对立态度,古典经济学家,如威廉 配第、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在其经济理论中对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资本、人口与消费、人口与生活资料等问题也曾进行过广泛的涉及与探讨。19世纪后半叶,以 边际革命 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将人们从对经济发展长期动态问题的关心转移到经济均衡和资源分配等短期问题上,使人口作为已知条件被排斥于经济研究体系之外,同时欧洲大陆及英国人口转变的开始与完成也在现实上宣告了马尔萨斯基本论断的破产,引发了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批判,使人口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迷徘徊时期,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产生了以坎南为代表的适度人口理论。促使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重新受到重视和关注的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他在1936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和次年所做的 人口减少的若干经济后果 的演讲,使人们相信曾经作为马尔萨斯信徒的他在人口经济问题上的观点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担忧人口过剩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威胁转向认为人口增长缩减是导致英国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在此后的六十余年中,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发展经济学,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可能脱离人口变量来进行分析,而且随着二战后世界人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研究受到了全球范围内普遍的重视,形成了观点各异、流派纷呈的多种人口经济学说。在新世纪之初,回顾有代表性的人口经济理论,总结前人对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对于研究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经典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1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悲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

马尔萨斯是首位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和公认的人口学创始人之一。他在 人口原理 一书中提出了我们所熟知的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种抑制等观点,但理论的核心应是三个命题[1],即:1 人口的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2 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

3 较强的人口增殖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其中,命题1和命题2构成了所谓的 人口原理 ,二者相互作用导致了人口发展与倒退的运动,并引发了贫困与富足的周期性波动,而这种波动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人口一方,因此消除贫困就必须抑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趋于平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引发了两个世纪以来的持久论争,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批评主要集中在认为马尔萨斯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看到了工业化初期农民被剥夺土地、手工业者破产和工人大批失业的社会现象,却没有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产业结构递进的必然性。尽管如此,马尔萨斯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通过研究人口生产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开创性地建立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使人口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推动了人口学的发展。此外,他从思辩角度提出的 积极抑制 和 预防抑制 ,为以后的人口控制也提供了必要的思路。而且,他的悲观主义倾向的人口经济理论并非后无来人。19世纪70年代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继承了其衣钵,仍然坚持认为过剩人口和贫困的产生是人口自身增殖造成的,只不过在对待 预防抑制 方面,提出通过避孕等节制生育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更具进步意义。而在20世纪下

16

半叶出现的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尽管其研究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探讨,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等更广阔的领域,并采用了更为先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但其理论本质仍然是马尔萨斯的 人口决定论 ,认为不仅贫困、战争、相当数量的人口营养不足等传统问题是人口激增所致,而且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等现代问题的原因也在于 人口爆炸 ,主张将人口问题作为世界头等问题来对待。这些观点虽然至今仍有争议,但却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并影响到以后发展目标与模式的改变。

2 长期停滞论和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

长期停滞论是由凯恩斯和汉森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所提出的一种人口经济理论。凯恩斯认为[2],经济危机和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有效需求不足 ,而资本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人口数量、生活水平和资本系数。资本系数由于 节约资本技术 的发展而呈下降趋势,人们储蓄和消费习惯的稳定性也使生活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提高资本有效需求的主要途径只能靠人口的较快增长,同时他还认为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还有利于增加企业家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激发更多的投资活动。此后,汉森继承并且发展了凯恩斯的思想[3],认为经济进步主要的构成因素有三个,即人口增长、新领土与资源的开发和技术革新。新领土和资源的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日趋枯竭的趋势,技术革新在经济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的发展过程中速度也开始放慢,因此人口增长对于经济进步的贡献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他还指出,快速增长的人口产生的年轻型的年龄结构将会影响社会的消费倾向,使消费结构成为资本使用型,从而刺激投资,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凯恩斯和汉森的分析表明人口衰退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为了达到生产性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口快速增长比缓慢增长更能刺激资本的需求和经济增长。

如果说长期停滞理论从反面论证了人口减少的不利经济后果的话,那么以西蒙为代表的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则从正面更鲜明地指出 人口增长将促进经济发展 的观点。西蒙在1977年推出的代表作 人口增长经济学 一书中,提出了人口推力与发明拉力理论[4],认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构成了一个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技术进步是人口增长的函数,因此从长期看,人口增长的影响是积极的,会导致经济福利的提高,人口适度增长比零增长或过快增长的经济后果要好得多。1981年他又在 终极资源 一书中指出[5]:地球的终极资源是人类的想象力(智力资源),而能源、粮食、资源等是没有终极极限的,通过人类的努力它们不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障碍,从长远看人口增长通过生产技术、市场形成、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会刺激和推进经济的发展。乐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对现代马尔萨斯主义提出了极大挑战,为我们认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3 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和临界最小努力命题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激增使许多学者把目光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着力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问题。科尔和胡佛于1958年出版了 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书。这是第一本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对人口经济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著作[6],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年龄构成三个方面,并利用哈罗德 多马模型建立了印度人口经济增长关系模型,通过计算发现,30年后在高出生率假定下的印度人均收入比低生育率假定下的人均收入低40%,从而得出了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负作用的结论。

17

纳尔逊则提出了 低水平均衡陷阱论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提高时,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使人均收入又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因此,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一个 人口陷阱 ,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摆脱这个陷阱的有效途径是投资规模迅速提高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1957年莱宾斯坦在 经济落后与人口增长 一书中,将人口因素作为内生变量,以人均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提出了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 [7]。他认为当落后经济的均衡被打乱时,增加人均收入的动力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压制人均收入增加的动力,且前者总是小于后者,使经济陷入 贫穷的恶性循环 ,只有通过一定的外部刺激才能使增加人均收入的力量超过压低人均收入的力量,这种刺激可以是投资或者是发明,而刺激的最低限度就是 临界最小努力 。人口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高,为摆脱生存均衡点所需的 临界最小努力 也就越大。

上述分析使我们似乎又回到了 马尔萨斯主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发达国家而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些理论较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进步之处在于没有将 人口原理 当作恒定不变的自然法则,而是更积极地提出了促使经济起飞的途径。

4 适度人口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适度人口论发端于19世纪80年代,是西方人口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南是最早系统分析适度人口的学者,他以报酬递减律为依据,把产业最大收益作为达到适度人口的标准,其后威克塞尔又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到适度人口的探讨中。现代适度人口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索维,他的贡献在于:一是为适度人口设立了包括非经济因素在内的9个目标,使确定适度人口的标准趋于多元化;二是将技术进步引入到适度人口的分析中,创立了动态适度人口理论;三是把稳定人口应用于适度增长率的研究中,使适度人口论不仅考察人口总量与经济总量的最优关系,而且探讨了人口增量与经济增量的最优关系,使理论分析的思路更加系统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人们开始从全球角度考虑人口增长问题,将适度人口作为一种长期的调控目标,并引发了适度人口是否是零增长人口的讨论。斯彭格勒在1978年出版的 面对零增长 一书中[8],从九个方面对人口增长与人均产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对于小国来说人口零增长的到来在经济上是有利的结论,但他并没有绝对地把适度人口增长等同于人口零增长,而是认为人口在向静止形态的转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甚至会加剧一些已有问题的困难程度。适度人口论试图确定一种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状态,其思想中隐含了协调与持续的理念,在观点和方法上丰富了人口经济理论,对于制订人口发展目标、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人口、粮食、资源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开始对所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1987年联合国通过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报告,明确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发展能力造成损害的发展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发展,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内容,人口的各种变动能否与系统内其他要素的变化相适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人口经济理论的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5 人力资本论与新增长理论

18

人力资本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在1960年发表的 人力资本投资 一文中[9],把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即人力资本,认为它的形成是对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等影响人力资本事业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后,贝克尔在1964年出版的 人力资本 一书中[10],突出了教育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作用,剖析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具有开创性的人力资本分析的方法。人力资本理论扩大了资本概念的内容,克服了传统经济学中将劳动力视作同质性的局限性,强调了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对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斯科特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 内生技术变化 为核心的 新增长理论 ,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做出了更为乐观的判断,认为特殊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而且同时还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由于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增的,因此从长期来看人均产出的增长没有临界。新增长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本的 增长引擎 作用,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使人口经济理论的研究从主要探讨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到了探讨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来。

二、人口经济理论演进的特点

从上述人口经济理论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对于人口经济关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理论演进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 研究内容与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

马尔萨斯的 人口原理 探讨的是产业革命初期社会普遍关心的失业和贫困与人口之间的关系问题,凯恩斯和汉森的 长期停滞论 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危机时期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与经济停滞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人口变动促进经济摆脱困境的问题,莱宾斯坦等人的理论是针对如何解决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激增、经济却迟迟不能 起飞 这一新的人口经济现象而建立起来的,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悲观派与乐观派的理论则是出于对人类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心而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的论战也是由于对经济增长约束条件与发展动因影响的不同看法而引致的。目前的研究热点一方面集中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上,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学框架内探求如何通过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发展目标还是从发展资源的角度来看,在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人口因素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深化的结果。总之,人口经济问题的现实性决定了人口经济理论与所处历史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政府决策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也是一个随时代进步不断发展的理论。

2 研究领域日趋宽泛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从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拓展到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这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谋求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协调,只是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孤立地进行,并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人口变动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函数,同时也受到其他方面社会条件的影响,如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与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关,而发达国家的低生育率的维持更多地是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关,因此,只有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察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内在本质。

另一方面是指从主要研究人口规模与经

19

济发展的关系扩展到研究人口的各种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人口概念不单单是一个数量概念,还包含着质量、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仅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也通过对生产方式、消费结构的改变影响到经济增长,而且越是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后者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得越明显,这也是对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一个突破。

3 研究视野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马尔萨斯研究的是产业革命初期英国的人口经济问题,凯恩斯、汉森研究的是英国和美国在工业化中后期的人口经济问题,尽管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发达国家。而纳尔逊、莱宾斯坦、科尔和胡佛等人则将研究视野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后来的悲观派、乐观派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从全球角度来考虑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另一方面也是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提高了人们的全球意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问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是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努力。

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进步与完善

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坚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传统外,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在分析方法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趋势。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被应用于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批判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认为他将人口与经济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 两个级数 之间的类比和推理是不科学的,而被称为 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的罗马俱乐部通过建立 世界模型 得出的结论尽管在本质上与马尔萨斯是一致的,但他们却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被称之为 社会实验室 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考虑的因素也增加到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这五种因素,当然许多学者对他们的模型也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但就分析方法的逻辑性与缜密性而言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的确比马尔萨斯进一大步。另外,经济学最新分析方法不断被引入到研究之中也是一个突出特点,如在适度人口的研究中对于最优化目标的设定,从最初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分析发展到动态的、全面的均衡分析,从时点分析推进到时间序列的分析,最终成为一种动态的系统分析,这种方法上的演进对于研究其他人口经济问题也是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

在研究思路上,其进步首先表现为分析和探讨从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从一维角度走向多维角度。对于人口经济关系,不同学者分别从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即人口效应)和经济对人口的影响(即经济效应)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于人口效应,凯恩斯是从提高有效需求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悲观派则从供给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于经济效应,更多的学者加入了时间因素,关注了长期经济效应与短期经济效应的不同。其次表现为人口因素在分析中变量性质的复归。马尔萨斯实际上是将人口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人口经济关系的,但在他之后的经济研究中由于出现了短期静态均衡分析占主流的倾向,因而人口因素在一段时期内曾被排斥在研究之外,虽然凯恩斯和汉森将 人口学从后门又引入到经济学中 ,使人们重新重视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的作用,但他们的分析却是将人口

20

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看待的,直到在莱宾斯坦的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 模型中,才又重新将人口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后来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更是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来对待,并将其置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纵观人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于人口经济关系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些观点甚至是大相径庭、针锋相对的。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多元的动态关系,对于不同区域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地域性与时限性,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发展进程,结合当地特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注意人口现象的惯性作用,考虑人口效应和经济效应长期后果和短期后果的不同。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不仅应该注意到 分子效应 和 分母效应 的不同作用,而且应该注意 分母 中不同个体的异质性及其 组合效应 。应该认识到,在人类面临 人口压迫生产力 或 生产力压迫人口 的状况下人类不可能也不会是无动于衷的,人类是能够通过对自身生育行为、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积极主动地协调人口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因此,应该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人口经济问题。总之,对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只有在掌握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料,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科学的结论,任何轻易的、草率的判定都是错误的和危险的。

(参考文献见第14页)

(上接第44页)

特别需要同时解决好 多生少生 、 生男生女 的问题,进一步减少第三类地区的数目,推动第二类地区向第一类地区迈进。

四、讨论的总结

以上从历史变化、省际差异的方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现代化的进程。其实我国生育现代化进程的城乡差异也很大。总体来说,城市的生育现代化进程要明显快于农村。现在回过头来参照一下文章开头描述的 现代型 生育形态的图景,笔者感到要实现这幅蓝图,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低的生育率下蕴含着的是较大可能的反弹。近年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连年攀高也已成了生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优生优育亦远未成为普遍事实,许多落后地区的生育质量也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尚需花很大的力气来推进生育现代化的进程。

生育的质量和方式的现代化的推进可能更多地在于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设施及服务的改善。但生育的数量、时间及性别这三个特质的现代化推进及三者的协调推进则须依托于生育文化的现代化。生育文化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至深至巨。传统的生育文化的内核即:早生、多生、生男。目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严重失调便是 生育选择空间 的狭小与 偏男生育意愿 过于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10]。这种生育文化还刺激人们多生超生、早婚早育。所以广义的生育现代化应包括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可以说,没有生育文化的现代化,我国的生育现代化将很难向更高阶段推进。当然生育文化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内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见第51页)

21

会上,吸引了数千人参与。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有所启示。

(三)教育产业化可以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教育投资可以产生较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教育投资回报率的日益显性化,教育投资在人们心中的权重也日渐提高,城市居民也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这是教育实现产业化的根本前提。教育产业高关联度的特性,使得教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就目前而言,教育规模的扩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这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构成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年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偏高。1997年我国16~19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高达60%,18~19岁人口的就业比重更是达到73%,而1996年日本同龄人口中的就业比重仅为32 4%。在我国16~19岁就业人口约46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054万人。如果其劳动参与率降低一半,全国劳动力供给就可以减少2300万,其中城镇至少可减少500万[6]。

(四)承认教育的产业属性,并不是否定其公益性,教育产业化过程必须考虑到国家与市场在教育活动中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国家和社会 双轮驱动 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政府在教育产业的职责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可替代性,不能用教育产业吸纳的社会资金冲抵政府的财政投资。其次,国家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性的高等教育,适当减少非义务教育领域的比重。另一方面,政府应将主要职能从直接管理逐步转移到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和信息服务上,检查和信息服务上,要充分开放教育市场,营造各种教育形式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翟广顺 对教育的产业属性的重新审视 教育评论,1999,(5).

[2]姜言东 1999年高考指南.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3]牛金荣 海外高校登陆中国教育市场 北京青年报,2000-2-28.

[4]马佳宏 教育产业化问题评述 教育评论,1999,(4).

[5]张本波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展望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12).

[6]李培林 教育产业应对拉动内需做贡献 北京科技报,1999 4 23.

[责任编辑 周 皓]

(上接第21页)

参考文献:

[1][英]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Keynes,M.Som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 Declini ng

Populati on.Eugenics Revie w29(1937):13-27.

[3]Hansen,A.Economic Progres s and a Decli ning Populati on

Growth.29(March1939):1-15.

[4][美]朱利安 L 西蒙 人口增长经济学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4.

[5]Si mon,J.The Ulti mate Resource.Pre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enceton,New Jersey,1981.

[6]Hoover,E.Population Gro 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 i ncome countries.Princeton Uni versity Press,Prenceton, Ne w Jers ey,1958.

[7]Lei bens tein,H.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Wiley,Ne w York.

[8]Spengler,J.J.Facing Zero Population Growth.Un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74.

[9][美]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7.

[10][美]加里 S 贝克尔 人力资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7.

[责任编辑 周 皓]

14

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又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过去与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人们了解社会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合理的答案,现实是明天的历史,通过借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既然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接,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历史与现实相联接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转变“学史无用”的传统观念,让学生时刻感到历史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我们可利用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例如我在讲《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节时,这样导入:我们班有哪些同学以后梦想做一名律师?当时很多学生举手;接着我又说,即使不是律师,那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离不开法律?同学们一致赞成。进而我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可堪称为“法律的始祖”——罗马人的法律。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认识到原来常提的法律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罗马,想知道那时的法律和今天有什么联系与不同的求知欲被激发,历史现实之间的距离瞬间被缩短。 2、在教学中将历史与时事热点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

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美国曾多次向台湾出售武器,以此揭露美国企图阻止中国统一的阴谋,大胆设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是不会得逞的。和平统一是最有效的途径。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方式,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短剧表演,角色扮演,学生既能重现历史场景,又能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直接体验。 4、此外,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乡土史实,把历史知识与本地实际相联系,如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探寻家乡历史遗迹”的活动课,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生活,进而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当然,在历史联系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联系要自然,不可牵强附会;不可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现实问题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历史课变成“时政讨论课”;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阶段特点的现实问题;要鼓励学生积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不懈求索。 一、追梦的历史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探索、努力。 (一)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共和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榨和剥削,也由于连续12年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此,摆在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和政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终于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其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执行。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着重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到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由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任务的完成,共和国从1957年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新理论。为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开门整风运动。但在整风中,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受到了全党和人民的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严重后果。加上人民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冬起,共和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制定“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共和国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中国梦!历史梦!_小学作文

中国梦!历史梦! 国梦就是汇聚了无数中国人组成的大梦,而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目标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有了它,不管遇到了多少挫折,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前行。只为了有朝一日我们的梦想能在苍穹中翱翔。 从小,我就喜欢阅读与历史故事有关的书籍,在慢慢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徜徉。越是读我越为我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只有祖国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才能涌出这等人才!纵观历史,从盘古劈开天地,女娲造人开始,再到现今的“中国梦”历经了无数个春秋,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九章算术》的撰写为探索数学的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草纲目》的精妙令当今的医学界叹为观止,成为医学界的一道不可越狱的鸿沟;《孙子兵法》内容的博大精深,思想精邃的富赡,逻辑的缜密严谨令人惊叹不已;《论语》的简短精辟就像美酒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再看齐白石的大虾,徐悲鸿的马,唐伯虎的仕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但我关注最多的还是那些历史人物。想当初诗仙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对那等权贵不屑一顾,何等狂傲与洒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何等豪迈,世间几人能有?却不幸被奸臣秦侩所害,扣上一个“莫须有”的1 / 2

罪名,一代名帅岳飞只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便就此陨落。蜀汉丞相诸葛亮不出家门而知三分天下尽显其智,《出师表》更是写出了一身赤胆忠心,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心生敬佩! 每当我看到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所感染。当我看到《离骚》的作者,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怀着满腔的愤懑以及对祖国的忠诚,幽幽长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后投汨罗河自尽时,不禁为他感到愤慨,若非主公昏庸,小人谗言,一代忠臣又怎会落得如此地步!难怪老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我看到宋代名臣文天祥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感动了。面对高官厚褥依旧拒绝,面对元皇不跪,面对威胁不屈,这是何等的坚持,只求一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竹的傲骨、梅的傲气,怎的一个傲骨铮铮! 这,就是我们华夏的先贤吗?敬佩的同时,我也极为骄傲,我们同为华夏的儿女,继承着炎黄子孙的傲骨。自然也要像那些先贤们一样,用满腔热血作为华夏养育的回报。翻开历史的篇章,我们也阅读了无数个令我们心潮澎湃的故事,让热血的我们心生向往。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画上浓重的一笔,留下我们的足迹?或许这很遥远,也许不可能实现,但只要努力过就可能实现! 2 / 2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850字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850字 本文是关于责任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蹂躏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屠杀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屈辱史。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真正的当了家。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着他的雄姿飒爽:“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投产;“神州号”飞船的冲顶云霄,都足以证明“东方明珠”的耀眼夺目。可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却很不成功,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一切是为了你!” 当“教改员”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时,他们是否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逐渐淡忘历史,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国民的惨状。淡忘了历史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如今中国取得的伟绩,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荠,就又会重蹈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就又会变成人宰割的羔羊。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要忘记世界的格局在悄然声息的变化着,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也不要忘记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在篡改着历史,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着。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很不成功。而道德教育也没跟上。讲一个,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广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大家不要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有用,咱们的道德水平还没上来,还差的很远!大家都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校门一步,肩负祖国荣辱。中国的兴亡,关系到13亿生灵的,中国的兴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场硝烟的战争已结束,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早已打响,只有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只有这样,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的风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因该时时铭记在每个人心中,记住中华民族崛起的哪一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用历史眼光看世界

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用历史眼光看世界 早在3000那时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苏美尔指出:“头脑不是一 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有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善做 普罗米修斯,以智慧的火种点燃熊熊的火把。但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 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中长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思想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急需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 旧讲课方式,应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工具的崭 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产业革命地对课堂教学模式开展 变革,赋予历史教学教学活动以鲜活的生命,解放学生的头脑,塑造 学生的个性,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 舞台,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认识现实生活。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 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外语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性科学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当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等)凝聚在一起,进入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时,教师要及时点拨,“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成为知识 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近代非西方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时,启发学生,中国共产党也是向西欧学习 东南欧的(如学习马列主义),①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学习与近代两派 向西方学习的渊源、共性与差异?②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学习,能或使 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近代各派向西方学习没能却无法拿到革命胜利, 原因何在?③中国近代革命为何民国初年必须向西方学习?几千年的 积淀,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末经欧化的革命指导思想?创设这样的情景,解决以上问题,努力创造思维就转化为新颖而新颖有价值的成果。 二、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灵活性思维

(大学生思修、毛概、近代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我们应深感欣喜的是,在二十世纪,这精神凝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从文明走向文明;这意志化做了坚定的共产党意志,领导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血雨腥风,到这一个世纪之交的国泰民安,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白色恐怖没有吓倒我们,洋枪洋炮没有击败我们,霸权势力没有压垮我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三峡精神、王伟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奥巴马说最准确描述他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的可能是下述品质:不仅抽象地爱美国,而且对美国人民有一种特别的爱和信心。我一看见我们的国旗就豪情满怀,一听到悲哀孤寂的葬礼号声就热泪盈眶,原因就在於此,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伟大,它的战争胜利,它的巨大财富,它的科学文化成就,都来自美国人民的能量与想象力,来自他们的勤劳、主动、奋斗、永不满足、幽默感和默默无闻的英雄主义。 或许很多人认为,我们来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有个好工作,找个伴侣幸福的度过余生。可是在这背后却体现了你现在的爱国主义。当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战士”,一名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战斗的战士。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我们也在捍卫这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人才,也许我们以后工作的时候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比它的经济价值还要高。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血雨腥风,远离了硝烟四起。难道我们也远离了爱国主义吗?我们是离开了那些过去。可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战场,这里没有血腥,这里没有了刀光剑影。这场战争是知识的战争,是技术的战争,是争夺人才的战争。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国家间联系的日益加强,爱国主义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很有可能会演变为集体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难道真的就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了吗?现实却并不是这样。越是在一体化过程加快的今天,爱国主义越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给爱国主义的弘扬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另外,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再次,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

高中语文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素材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蹂躏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屠杀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屈辱史。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真正的当了家。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着他的雄姿飒爽:“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投产;“神州号”飞船的冲顶云霄,都足以证明“东方明珠”的耀眼夺目。 可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却很不成功,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读书,读书一切是为了你!” 当“教改员”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时,他们是否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逐渐淡忘历史,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国民的惨状。淡忘了历史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如今中国取得的伟绩,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荠,就又会重蹈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就又会变成人宰割的羔羊。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要忘记世界的格局在悄然声息的变化着,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也不要忘记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在篡改着历史,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着。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很不成功。而道德教育也没跟上。讲一个故事,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广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大家不要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有用,咱们的道德水平还没上来,还差的很远!大家都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校门一步,肩负祖国荣辱。中国的兴亡,关系到13亿生灵的命运,中国的兴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场硝烟的战争已结束,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早已打响,只有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只有这样,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的风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因该时时铭记在每个人心中,记住中华民族崛起的哪一刻。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要体现在行动中。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话,每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战场。 那么新时期的我们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我们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其次,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学校。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然后我们要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最后,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努力奋斗,并且坚持不懈。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总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到学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国情,将来把自己的所学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到学有所用,报效祖国。

目标与现实之间

目标与现实之间 ——从艺术课程实验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育 山东儿童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艺术》副主编李力加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改革、重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工程的全面启动。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综合、创新、和谐发展塑造一代新人的理念,经过一年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 艺术课程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原有的音乐、美术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新架构的课程,《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以及艺术课程实验教材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最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创新、和谐理念的。这一新型课程出现伊始,就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最醒目的亮点。新的艺术课程经过一年在实验区的实施,验证了一句话,新的课程改革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北师大新世纪版《艺术》教材(杨立梅主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艺术教材,这套教材以亲和儿童(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的旧有经验,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迁移和发展学生艺术学科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在一年的实验区实践中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为在新的实验区推广这套教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艺术课程师资培训的思考 欣慰之际,反思北师大新世纪版实验教材《艺术》在验证《艺术课程标准》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的第一个焦点,定位在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纽带和使者--艺术教师身上。他们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是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验证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的艺术课程在全国各新的实验区进行实施和验证艺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是新的艺术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教育理念先行至关重要。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进行培训需要引进和探讨新的培训模式,使一线教师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入到新的课程状态中。展开/关闭全部资源共享 课件下载 教案汇编 论文交流 高考专题 高考资讯 应试指导 成果展示 网上画廊 教师画廊 学生画廊 原创Flash 教师风采 网络课堂 教学论坛 返回主页

一个读史者的眼光及责任感

一个读史者的眼光及责任感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是宋石男的第三本书,在我看来这也是“石男出品”标签性最强的著作,这本书不但真实、准确地显示了宋石男的写作风格、思想深度、才华与气质,也能从中窥见其为学、阅世的旨趣。 这本书的许多篇章,如写清朝官员的贪腐、明朝秘密警察的暴虐、清代“佘祥林”直到官府诬其杀害的妻子活着回家才能洗冤、清代奴役智障者的黑煤窑、谣言传播、文人约架,等等,这些事假若隐去具体年代和人物,读者会有一种今夕何夕的疑惑。读者似乎不是在看历史,而是在读这几年报章上的社会、法治新闻,或许会感叹一句:“太阳底下无新事”。 之所以如此,我以为一个原因是作者或者说中国许多读书人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性路径使然,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也有这样的偏好。看到世上诸多离奇之事,若去翻翻历史有时会哑然失笑:有何离奇的?古亦有之。当然,时间不是静止的,今日不是昨日简单的重复和映射。但若将古代和今天相近的事件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事情发展的脉络、社会原因庶几相近,有些甚至可以说雷同,以古观今不是牵强也不是偷懒,而是历史与现实确实是这样的亲近。

在中国古代,说一个读书人有学问,主要是指其经、史两方面的造诣。王世贞、章学诚等人言“六经皆史”,宏大的理论必然建立在具体的历史经验之基础上,通史者经义自通。西人治学或为文,也会用到希腊神话或圣经中的典故,但很难找出像中国人这么喜欢用典的民族。中国古人写文章,会不会用典是品评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寻常所说的成语,一大半是来自古代的典故。笔者的少年时代在湘中农村度过,地处偏僻的乡村多是些识字不多的农民,可在新年舞龙灯时,两个家族的代表唱“龙灯歌”,定胜负的标准则是谁懂的历史典故多。 我们这个老大帝国,人性、制度和文化的遗传基因十分顽固,社会表层的大动荡和变革,很难改变表层以下血脉中那些因子。所以才让历史在中国一直是一门显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也是一种合适的方法论。 有时候翻看古人的笔记或者尺牍,会觉得从古至今,中国除了器物的进步,比如从骑马、步行变成了开汽车、坐地铁;从信笺互答到QQ上视频对话;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到手持信用卡、动车到东莞,其他又有什么变化呢?秦始皇没见过电视,没用过手机,可不照样是“千年犹行秦政法”?《水浒传》中的梁中书要指派杨志带着十几个军士护送金银珠宝去东京送给蔡太师,而现在下属孝敬上司,知道上司的账号即可,不用担心黄泥岗上晁盖等人的剪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概括起来说,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特点: 爱国主义的特征:(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3)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爱国主义的意义: 第一、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物质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不稳定因素。比如,社会分配不公,地域、行业发展不平衡,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都可能形成不稳定因素,给改革发展带来阻力。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国家的利益、从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 第二、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方面的作用,这些消极方面有可能导致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采取投机、诈骗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情况。因此,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应当确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来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主张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当然,社会也应关心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强调在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基础上,认可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爱国主义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世界和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长期以来,各个民族之间虽然也发生过矛盾和战争,国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分不开的。爱国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历史告诉我们,统一合乎民心,分裂不得人心。当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个爱国者都将为实现这一构想而奋斗。 第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说:“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真理。”中国人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中国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热爱祖国的教育,有助于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第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一个爱国者,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祖国依恋的朴素的感情上,还必须把这种感情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只有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全体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大家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比贡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党所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历史教学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历史教学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学习近代欧美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专题时,不可避免的学生、老师会对中美政体进行比较,轻率进行中美对比,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么有些老师就牵强附会,唱高调,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呢?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它还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着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讲,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确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 在教学中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历史的看问题。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某一历史事件成功抑或失败,在现代来说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学习历史不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条件不同,相同的事情结果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会历史的看问题 2、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每一个历史问题所体现的经验教训不同,美国的政体再完美也有他的缺陷,也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也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问题。

3.学习的是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智慧。认识历史的过程,运用历史的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 4.史论结合,具体生动,而不要空泛议论、直接说教。历史知识和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学科的教学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对史实与道理的渗透融汇,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机械的套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奇,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梦,而每一个人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无一不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在古代,我们拥有着世界最多人口,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开启了人类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世界,加快了人类的文明化步伐。那时的我们很自信,因为我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可是在近代,中华民族遭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扰,中华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当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迷梦,当西方文明剧烈冲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心理,当中华儿女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有了一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正是因为这梦想,我们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这梦想,我们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21世纪的中国,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为了这个梦想奉献终生。是中国共产党真正

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无数中华儿女执着于这个梦170多年,然而,在这百余年间的中国人不敢有梦。 1949年10月,从此在这东方屹立着一个新中国。经过数十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定让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终于使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生活的改变让我们拥有了做梦和实现梦想的勇气。 而今,在实现这个梦想新的历程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新全面阐述了“中国梦”这一概念,他用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结合起来,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历史眼光看国家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_雷伊_达里奥

2014年第06期 内参精选|宏观·策略 Macroeconomy ·Strategy 历史眼光看国家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雷伊·达里奥 对 冲基金Bridgewater 创始人RayDalio (雷伊·达里奥)认 为,四个因素主导了相对的经济增长水平——竞争力、 负债水平、文化和运气。Bridgewater 过去实现了奇迹般的投资回报,雷伊·达里奥的思想肯定有一定道理。雷伊·达里奥表示,对国家相对收入(和实力)影响最大的是:1)驱动人们 工作、借贷和消费的心理,2)战争(这应该算是一个“运气”因素)。 纵观历史,雷伊·达里奥认为,这两个影响因素已经改变了国家的竞争力和负债水平,进而引起了相对财富和实力的变化。雷伊·达里奥补充道,不同的经历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倾向,而不同的心理倾向又进一步导致不同的经历。这些 普通的因果联系主导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实力和影响力的典型发展循环。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国家通常会在发展循环中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会很穷,连国家的人民都认为自己很穷。 在这个阶段,该国人民的收入会非常低,大部分人过着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他们不会浪费任何的金钱,因为他们觉得金钱很宝贵。他们也不会谈论债务,因为储蓄紧缺,没人希望借钱给其他人。 这是未充分发展的状态。 第二个阶段,国家会快速富裕起来,但国家的人民仍认为自己很 穷。 在这个阶段,该国人民的行为和他们处于第一阶段的行为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他们虽然有更多金钱了,但仍然希望储蓄,他们的储蓄金额和投资金额会飞速上升。因为这些人通常是经历了贫困阶段的那些人,同时又因为这些 人在一个金融体系缺乏保障的年 对冲基金公司布里奇沃特联合公司管理资产约13000亿,按2013年福 布斯数据,达里奥个人财富达125亿美元。 23

穿越时空,链接历史与现实

穿越时空,链接历史与现实 临场作文要有机智,要想脱颖而出,要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要得到高分,非要有个性不可。你可以静目凝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穿越时空和古人亲密“对话”,将目光投向落满尘埃的史册,或抒情,或议论,或记叙,或描写,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让历史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将思想占据某种文化知识积淀的高处,高屋建瓴。这样的选材立意才有泱泱之大气。 1、构思这类文章,要有广泛的阅读面,在题意所提供的空间下,能别出蹊径,慧眼独具。聚焦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将此演化成自己要表达的内涵主旨,写出自己的心声。2004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关羽之恨》表达的是“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的话题,作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空隙,巧妙的改编了《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的故事”,突出了关公固执己见,以致麦城兵败的故事,文章卒章显志:“是的,对于南征北战的勇士来说,自主决策,显示出了英明与智慧,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将士所应有的。但是也应看到无论在军队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妨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考生不是单纯地借鉴历史,让历史赋予自己智慧,他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野,对历史进行判断取舍,从更高的角度观照“关羽兵败”的内因由来,揭示出深层的历史因素。2004年高考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陕西满分作文《昭君行》则以“我”(昭君)为抒情主体,写“我”从汉宫走向匈奴:“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该句阐述了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渲染出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考生以阅读积累作为底蕴,变“遐想”为独立思考,借鉴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文章主旨,力避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书卷气息,生发出若干亮色。 2、要找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链接点。是虚拟的时空?是复活的人物?是再现的意象?——内涵始终不要离开对现实的解读。超越时空不是“克隆”历史,也不是历史的再现与复述,超越时空是对历史人物别有“会心”,沉浸颇深,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种“暗切”,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出一条理性发展的轨迹,用历史的镜子影射出现实生活的理趣。2004年全国卷“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有的考生能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吸取历史养分来明证话题内涵,如优秀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作者机智地把目光锁定在大自然和人生世界,写历史上苏武坚贞不屈、昭君化解汉朝匈奴矛盾的事例,生动地阐明了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是滋润成功的花儿的养分,要想让我们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必须在遭遇挫折时勇敢地去排解痛苦、缩小痛苦。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谈意气》,有一篇优秀作文写道:“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开创贞观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

红色历史中国梦

主题:西电红色文化传承与中国梦教育 在红色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养料 历史可以积淀成传统,苦难可以凝练为精神,理念可以传承作文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在炮火与革命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学校,似一位长者,波澜不惊。时间成就了它的沉稳,经历沉淀为它的底蕴。舍弃历史长河的走马观花,岁月的累积更值得我们尊敬。 西电、西军电、西北电讯工程学校、通讯兵学院、军委通校,这些都是我们的名字,这些名字也见证着我们一步步走来的路途。“长征路上办学,半部电台起家”就是我们故事的开始。2011年,我还在为高考奋战,西电已迎来了80周年校庆。虽没有亲临,却也想象得到那场面的隆重与盛大。初到老校区,深灰的色调,庄重的建筑严肃而朴实;绕过大楼来到操场,明亮的颜色,朝气的同学,又在诉说着这里的蓬勃与活力。新校区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宽阔的马路,平整的广场,耸立的钟楼,满眼的翠绿。这样的西电又是那样现代,那样充满魅力。初来乍到,还只是单纯的感觉和体验。当真正在这所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我才逐渐了解了西电的故事,品味到西电的内在精髓。 西电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通院、电院是学校的大院,男生人数众多。我经常听见社团里的小伙伴谈论说“我们大物要考试啦”、“我的电路、数模还有作业没做那”……在这里,你看不到多少所谓的“新潮”,没有人奇装异服,最常见的就是双肩书包,男生的往往是黑色,爱美的女生会选择鲜艳些的颜色。不管是刚开学、双休日甚至考试后,教室里、图书馆里总有安心看书的同学,有些在看专业课本,有些在读历史哲学。我不否认我们学校同样有不按时上课的同学存在,但是整体的氛围展现给我的是一份勤奋和扎实。同样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也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这才是西电学子原本的形象。 文化源于积淀,源于传统,源于时间。华夏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到秦统一六国的豪迈,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双星璀璨,从开国大典的庄严喜悦到改革开放的壮丽诗篇,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太多。在生存时、在苦难中、在幸福里,炎黄子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格。80年,在人类的历史上也许只是白驹过隙,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已经足以沉淀为一种风貌,一种气魄。和平鸽环绕的我,未曾见证过战争的炮火,更无法懂得那时学校的老前辈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直到我真正见到他们的时候——岁月已经化为他们的满头华发,刻成了脸上深深的皱纹,却是怎样也带不走他们的记忆,带不走他们对那个年代的赞歌。 王铭慈老人90高龄,讲起当年的故事时,她却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神采飞扬。尤其是她骄傲地告诉我她在延安和毛主席吃饭,和周副主席跳舞,他们是那样平易近人。为了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