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7-讲义

07-讲义

07-讲义
07-讲义

Passage I

Historians attempting to explain how scientific work was done in the laboratory of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hemist and natural philosopher Robert Boyle must address a fundamental discrepancy between how such experimentation was actually performed and the seventeenth-century rhetoric describing it. Leaders of the new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in the 1660s insisted that authentic science depended upon actual experiments performed, observed, and recorded by the scientists themselves. Rejecting the traditional contempt for manual operations, these scientists, all members of the English upper class, were not to think themselves demeaned by the mucking about with chemicals, furnaces, and pumps; rather, the willingness of each of them to become, as Boyle h imself said, a mere “drudge” and

“under-builder” in the search for God’s truth in nature was taken as a sign of their nobility and Christian piety.

This rhetoric has been so effective that one modern historian assures us that Boyle himself actually performed all of the thousand or more experiments he reported. In fact, due to poor eyesight, fragile health, and frequent absences from his laboratory, Boyle turned over much of the labor of obtaining and record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to paid technicians, alth ough published accounts of the experiments rarely, if ever, acknowledged the technicians’ contributions. Nor was Boyle unique in relying on technicians without publicly crediting their work.

Why wer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se technicians not recognized by their employers? One reason is the historical tendency, which has persisted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view scientific discovery as resulting from momentary flashes of individual insight rather than from extended periods of cooperative work by indivi dual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knowledge and skill. Moreover, despite the clamor of seventeenth-century scientific rhetoric commending a

hands-on approach, science was still overwhelmingly an activity of the English upper clas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tempt that genteel society maintained for manual labor was pervasive and deeply rooted. Finally, all of Boyle’s technicians were “servants,” which in seventeenth-century usage meant anyone who worked for pay. To seventeenth-century sensibilities, the wage relationship was charged with political significance. Servants, meaning wage earner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franchise because they were perceived as ultimately dependent on their wages and thus controlled by the will of their employers. Technicians remained invisibl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ience for the same reasons that underlay servants’ general political exclusion. The technicians’ contribution, their observations and judgment, if acknowledged, would not have been perceived in the larger scientific community as objective because the technicians were dependent on the wages paid to them by their employers. Servants might have made the apparatus work, bu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making of scientif ic knowledge were largely—and conveniently—ignored by their employers.

Passage II

The discovery that language can be a barrier to communication is quickly made by all who travel, study, govern or sell. Whether the activity is tourism, research, government, policing, business, or data dissemination, the lack of a common language can severely impede progress or can halt it altogether. “Common language” here usually means a foreign language, but the same point applies in principle to any encounter with unfamiliar dialects or styles within a single language. “They don’t talk the same language” has a major metaphorical meaning alongside its literal one.

Although communication problems of this kind must happen thousands of times each day, very few become public knowledge. Publicity comes only when a failure to communicate has major consequences, such as strikes, lost orders, legal problems, or fatal accidents-even, at times, war. One reported instance of communication failure took place in 1970, when several Americans ate a species of poisonous mushroom. No remedy was known, and two of the people died within days.

A radio report of the case was heard by a chemist who knew of a treatment that had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1959 and published in 1963. Why had the American doctors not heard of it seven years later? Presumably because the report of the treatment had been published only in journals written in Europea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Several comparable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But isolated examples do not give an impression of the size of the problem-something that can come only from studies of the use or avoidance of foreign-language materials and contacts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scientific world, for example, surveys of books and documents consulted in librari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gencies have shown that very little foreign-language material is ever consulted. Library request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wed that only 13 per cent were for foreign language periodicals. Studies of the sources cited in publications lead to a similar conclusion: the use of foreign-language sources is often found to be as low as 10 per cent.

The language barrier presents itself in stark form to firms who wish to market their products in other countries. British industry, in particular, has in recent decades often been criticised for its linguistic insularity-for its assumption that foreign buyers will be happy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nd that awareness of other languages is not therefore a priority. In the 1960s, over two-thirds of British firms dealing with non-English-speaking customers were using English for outgoing cor-respondence; many had their sales literature only in English; and as many as 40 percent employed no-one able to communicate in the customers’languages, A similar problem was identified in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notable the US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ere by no means exempt- although the widespread use of English as an alternative language made them less open to the charge of insularity.

The criticism and publicity given to this problem since the 1960s seems to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situation. Industrial training schemes have promoted an increase i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awareness. Many firms now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services; to take just one example in Britain, Rowntree Mackintosh now publish their documents in six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German, Dutch, Italian and Xhosa). Some firms run part-time language courses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countries with which they are most involved; some produce their own technical glossaries, to ensure consistency when material is being translated. It is now much more readily appreciated

that marketing efforts can be delayed, damaged, or disrupted by a failure to take account of the linguistic needs of the customer.

The changes in awareness have been most mark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here the realization has gradually dawned that by no means everyone in the world knows English well enough to negotiate in it. This is especially a problem when English is not an official langua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in most parts of the Far East, Russia, Eastern Europe, the Arab would, Latin America and French-speaking Africa. Even in cases where foreign customers can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 it is often forgotten that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it to the required level-bearing in mind the regional and social variation which permeates speech and which can cause major problem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securing understanding, how “we” speak to “them” is just as important, it appears, as how “they” speak to “us”.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y don’t talk the same language”(paragraph 1), can refer to

problems in ______.

A understanding metaphor

B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C understanding dialect or style

D dealing with technological change

2.The case of the poisonous mushrooms (paragraph 2) suggests that American doctors_____.

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radio reports

B only read medical articles if they are in English

C are sometimes unwilling to try foreign treatments.

D do not always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their patients.

3.According to the writer, the linguistic insularity of British businesses______.

A later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B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business

C is not as bad now as it used to be in the past

D made non-English-speaking companies turn to other markets.

4.According to the writer, English-speaking people need to be aware that ____

A some foreigners have never met an English-speaking person

B many foreigners have no desire to learn English

C foreign language may pose a greater problem in the future

D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 may hav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English

5.A suitable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ould be ____.

A Overcom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B How to survive an English-speaking world

C Global understanding- the key to personal progress

D The need for a common language

医学分子生物学讲义复习重点

分子生物学 1.ORF 答:ORF是open reading frame的缩写,即开放阅读框架。在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开始,到终止密码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列,叫做一个开放阅读框架。 2.结构基因 答: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可被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多肽链,构成各种结构蛋白质或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 3.断裂基因 答: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一个基因不仅仅包括编码蛋白质或 RNA 的核酸序列,还包括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位于编码区 5 ' 端与 3 ' 端的非编码序列和内含子。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split gene)。 4.选择性剪接 答:选择性剪接(也叫可变剪接)是指从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而最终的蛋白产物会表现出不同或者是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性,或者,在相同的细胞中由于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型。 5.C值 答:基因组的大小通常以其DNA的含量来表示,我们把一种生物体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成为C值(C value)。 6.生物大分子 答: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 7.酚抽提法 答:酚抽提法最初于1976年由Stafford及其同事提出,通过改良,以含EDTA、SDS及无DNA酶的RNA酶裂解缓冲液破碎细胞,经蛋白酶K处理后,用pH8.0的Tris饱和酚抽提DNA,重复抽提至一定纯度后,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透析或沉淀处理获得所需的DNA样品。 8.凝胶过滤层析 答:凝胶过滤层析也称分子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利用凝胶分子筛对大小、形状不同的分子进行层析分离,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9.多重PCR 答:多重PCR技术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由于每对引物扩增的片段长度不同,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加以鉴别。 10.荧光域值 答:荧光阈值是在荧光扩增曲线上人为设定的一个值,它可以设定在荧光信号指数扩增阶段任意位置上,一般荧光阈值的设置是基线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倍。 11.退火 答:温度突然降至37-58℃时,变性的DNA单链在碱基互补的基础上重新形成氢

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公共基础讲义资料

公共基础讲义 考试说明 1、考试题型:公共基础考试题型分单选题、判断题、多选题三类;题量:单选题30题(每题1分)、判断题30题(每题1分)、多选题20题(每题2分),总计100分。 2、公共基础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试验室管理和试验检测基础知识三部分内容;其中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30%、试验室管理30%、试验检测基础知识40%。 第一章概述 了解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起源与发展过程、在交通建设工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1)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和国家选定的其它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2)计量器具分强制性检定和非强制性检定。 3)凡是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 4)计量检定工作应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细则》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它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3)强制性标准如GB50164、JTJ032,推荐性标准如GB/T50123、JTJ/T239;行业标准可上升为国家标准,推荐性标准也可转化为强制性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建设工程不适用本办法,但建设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适用本办法。 2)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机构不属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3)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对单位处五万以上十万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处一万以上五万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撤销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和装修工程,交通建设属土木工程范畴。 2)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

医学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单体、有效部位2.一次代谢产物、二次代谢产物3.有效成分、无效成分 4.正相色谱、反相色谱5.水/醇法、醇/水法 二、填空题: 1.溶剂提取法中选择溶剂的依据__________。 2.色谱法按其基本原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硅胶为________性吸附剂,适于分离________成分,化合物的极性越大,与吸附剂吸附得越____,越_____被洗脱下来。 4.凝胶色谱法分离天然产物中大分子时,主要依据化合物____________差异。 5.葡聚糖凝胶的商品型号是按其交链度大小分类,并以________表示。英文字母G代表________,后面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凝胶的吸水量再乘以________的值,如G-25的吸水量为________。 6.分配层析是利用各成分在的两相溶剂中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层析方法。 7.聚酰胺吸附属于________吸附,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特别适于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化合物。 8.硅胶活化温度________,时间________,超过________丧失吸附力,硅胶含水量达________不能作吸附剂使用,只能作分配色谱。 9.中药液体制剂常采用“水提醇沉”法,水可以提取如糖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成分,醇沉可以沉淀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10.使用混合溶剂重结晶时,一般是将样品先溶于__________的溶剂中,在加热的情况下滴加__________溶剂直至__________,再稍滴加__________溶剂使__________后让其渐渐析晶。 11.纸色谱的原理属__________,特别适合于________成分的分离鉴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聚酰胺在含水溶剂中的吸附能力大致有三个规律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3.硅胶、氧化铝吸附剂的用量一般为试样量的__________倍,试样极性较小、难以分离者, 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至试样量的__________倍。 14.TLC展开时,使组分R f值达到__________的溶剂系统可选用为柱色谱分离该相应组分的 最佳溶剂系统。 15.活性炭是__________吸附剂,对__________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在水溶液中吸附力 __________,在有机溶剂中吸附力__________。 16.常见的极性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等,欲从水提取也重萃取极性成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约占10分) 算法 I=1 ’给变量I赋值为1 S=0 ’给变量S赋值为0 Do while I<=100 ’循环结构:当I小于100时循环 S=S+I ’对I的值累加求和 I=I+1 ’变量I的值每循环一次增加1 ENDDO ’循环结构:遇到ENDDO就返回DO处重新循环MSGBOX S ’输出求和变量S的值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规定了解决某类问题所需的操作语句以及执行顺序,使其能通过有限的指令语句,在一定时间内解决问题。 算法是一个操作序列、有限长度、目的是解决某类问题。 注意:1、算法不等同于数学上的计算方法:因为很多数学计算公式也许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 2、算法也不等同于程序:因为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算法具有动态性):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指的是有输入和输出) 在设计一个算法时,必须要考虑算法的执行过程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算法的基本元素 第一要素: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 算数运算+ - * / 逻辑运算NOT AND OR 数据传输赋值,输入与输出 第二要素:算法的控制结构(决定了算法中各操作的执行顺序)顺序、选择、循环 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实施某种算法)列举法(列举所有的解决方案)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用问题中给定的条件检验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归纳法(特殊->一般)适合于列举量为无限的情况 通过列举少量的特殊情况,经过分析,最后找出一般的关系递推法(已知->未知) 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逐次推出所要求的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递归法(逐层分解) 将一个复杂问题归结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较简单的内一个问题再归结为更简单的问题。。。 减半递推法(对问题分而治之)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1.定义重组DNA技术 将不同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然后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2.说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DNA重组技术 2.基因表达研究调控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3.简述DNA的一、二、三级结构 一级: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成分 二级:2条多核苷酸连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三级: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的空间结构 4.原核生物DNA具有哪些不同于真核生物DNA的特征? ①DNA双螺旋是由2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多核苷酸的方向由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的走向决定,一条是5---3,另一条是3---5②DNA双螺旋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 5.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由谁提出的?沃森和克里克 6.DNA以何种方式进行复制,如何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 线性DNA的双链复制:将线性复制子转变为环状或者多聚分子,在DNA末端形成发卡式结构,使分子没有游离末端,在某种蛋白质的介入下在真正的末端上启动复制。环状DNA 复制:θ型、滚环型、D型 ①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时严格按照碱基配对原则 ②DNA聚合酶I 非主要聚合酶,可确保DNA合成的准确性

③DNA修复系统:错配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DNA直接修复、SOS系统 7.简述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只有一个复制起点,复制起始点上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变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可以有多个复制叉 8.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在哪些水平上受到调控? 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染色体水平调控;复制子水平调控 9.细胞通过哪几种修复系统对DNA损伤进行修复? 错配修复,恢复错配;切除修复,切除突变的碱基和核苷酸片段;重组修复,复制后的修复;DNA直接修复,修复嘧啶二聚体;SOS系统,DNA的修复,导致变异 10.什么是转座子?分为哪些种类? 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动的基本单位。可分为插入序列和复合型转座子11.什么是编码链?什么是模板链? 与mRNA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指导mRNA 合成DNA链称为模板链 12.简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mRNA:编码了一个或多个多肽链序列。 tRNA:把mRNA上的遗传信息变为多肽中的氨基酸信息。 rRNA:是核糖体中的主要成分。 hnRNA:由DNA转录生成的原始转录产物。 snRNA:核小RNA,在前体mRNA加工中,参与去除内含子。 snoRNA:核仁小RNA,主要参与rRNA及其它RNA的修饰、加工、成熟等过程。scRNA:细胞质小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起作用。

分子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汇总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1、染色体:是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携带很多基因的分离单位。只有在细胞分裂中才可见的形态单位。 2、染色质:是指细胞周期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组成的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3、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亚基,由约200 bp的DNA和组蛋白八聚体所组 成 4、C值谬误:一个有机体的C值与它的编码能力缺乏相关性称为C值矛盾 5、半保留复制: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 一条链来自6、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6、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目的是将不同的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 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7、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 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8、引发酶:此酶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RNA,这段RNA作为合成DNA的引 物(Primer)。实质是以D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 9、转坐子: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10、多顺反子:一种能作为两种或多种多肽链翻译模板的信使RNA,由DNA 链上的邻近顺反子所界定。 11、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甘酸序列。 12、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13、增强子:能强化转录起始的序列 14、全酶:含有表达其基础酶活力所必需的5个亚基的酶蛋白复合物,拥有σ因子。 (即核心酶+σ因子) 15、核心酶:仅含有表达其基础酶活力所必需亚基的酶蛋白复合物,没有σ因子。 16、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17、三元复合物:开放复合物与最初的两个NTP相结合,并在这两个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后,转变成包括RNA聚合酶,DNA和新生的RNA的三元复合物。 18、SD序列: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30S亚基通过其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讲义(完整版)

公共基础 第一篇银行知识与业务 第1章中国银行业概况 一、中央银行、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3)主要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 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4、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5、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6、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7、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8、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9、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10、经理国库;11、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2、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3、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2、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监管范围 第二条规定: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对在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经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也适用本法规定。 (3)监管职责: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3、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4、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5、负

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6、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7、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业 务范围;8、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9、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10、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11、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1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13、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14、对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促成机构重组;15、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16、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17、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予以取缔。 (4)监管理念: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5)监管目标(4个) 一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三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四是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6)监管标准(6条) 一是能够促进金融的稳定,同时又促进金融的创新; 二是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能力; 三是对各类监管权限做到科学合理,监管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 四是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创造环境和条件,并且维护这种有序的竞争,反对无序竞争; 五是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方面都应当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 六是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7)监管措施(5个) 一是市场准入(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二是非现场监管; 三是现场检查; 四是监管谈话; 五是信息披露监管。 (8)背景知识——“一行三会” 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3、自律组织——中国银行业协会 (1)成立:2000年成立,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队,主管单位为银监会。

肿瘤分子生物学讲义

肿瘤分子生物学讲义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肿瘤的发生机制 (4) 第三节癌基因及其致癌的分子机制 (5) 第四节抑癌基因及其抑癌的分子机制 (9) 第五节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11) 第六节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13) 第一节概述 一、肿瘤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肿瘤(tumor)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benign tumor)和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虽可增长至相当大的体积,但仍保留正常细胞的某些特性,通常在瘤体外有完整的包膜,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良性肿瘤基本上是无害的,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宿主损伤。不过有极少数良性肿瘤因其靠近生命中枢或能合成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也可能杀伤宿主。例如,脑膜上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通过压迫使得生命中枢萎缩破坏,最终导致宿主死亡;胰岛细胞良性肿瘤可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体内胰岛素过量,导致低血糖和死亡。 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cancer),它不同于良性肿瘤的最重要的特性是能侵袭周围组织,疾病晚期癌细胞发生远端转移,破坏受侵袭的脏器,最终使机体衰亡,但如能在侵袭转移前切除癌瘤,一般预后明显改善。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临床诊断的癌症患者多处于中晚期。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不合理饮食习惯,以及环境污染增加等因素,在刚过去的20世纪,世界各国许多常见癌症的发病率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或维持在高水平,在我国的情况亦大致如此。目前除几种较少见的癌症如妇科的宫颈癌、绒癌等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外,多数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还处于令人忧心的高位态势下。有研究者预测,在21世纪癌症仍将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故应引起预防、临床和基础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恶性肿瘤几乎在所有类型的细胞中均可发生。根据组织学来源,癌症的起源可分为三种:癌(carcinoma)起源于上皮细胞,大部分成人癌症属此类;淋巴瘤起源于脾和淋巴结等的淋巴细胞;肉瘤(sarcoma)起源于间叶组织如结缔组织、骨和肌肉等。以上在各种实质性组织、脏器中发生的癌症属实体肿瘤(solid tumor)。白血病起源于骨髓造血细胞,恶性细胞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属液体肿瘤(liquid tumor)。 肿瘤分子生物学,就是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来研究肿瘤的一门科学,是医学和生物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1、癌症是体细胞遗传病 就本质而论,癌症是一种遗传学疾病或体细胞遗传学疾病,可简称为遗传病。在癌细胞中发生的遗传学变异有:基因内的碱基替代、缺失、插入和基因扩增等,以及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如非整倍体、易位等;表遗传学改变有:DNA甲基化型式改变、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改型等。这些改变引起了肿瘤抑制基因灭活和原癌基因的活化,它们所产生的恶性表型通过有丝分裂能在细胞世代间传递。上述过程均发生在体细胞,这是占全部癌症中绝大多数的、散发性癌症的发生模式。遗传性癌综合征不同于其他一些遗传病,它遗传的仅是癌易感性,还需要体细胞的多次击中才能产生恶性表型。 基因组内存在两类癌相关基因:一类基因直接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运动与黏着,以及细胞基质的改型等,并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结果得以维持正常组织细胞的自稳性。当这些基因缺陷造成上述过程失衡,随着细胞各种恶性特征的积累,最终癌症发生。这些基因包括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中把关基因(gatekeeper gene);另一类基因并不直接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而是影响第一类癌相关基因的突变速率的管护基因(caretaker gene),这包括各类DNA修复基因,还包括代谢酶多态性在内的一组修饰基因(modifier gene)。 2、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征

医学分子生物学复习总结学习资料.doc

医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蛋白质、糖蛋白与蛋白聚糖、脂蛋白、细胞信号传导 名词解释: 1、构型:指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 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不同构型之间相互转化会涉及化学键 的断裂,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构成分子的原子和基团因为化学键的旋转而形成在三维空间的不同的 排布、走向。不同的构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涉及化学键的破裂。构象改变 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肽平面: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而不能自由旋转,这样C、N 原子同它们连接的 O、H和两个 Cα共六个原子就被约束在一个刚性平面上,这个平面被称为肽平面。 4、基序或模体:相邻的几个二级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组合体称为超二级 结构,是特殊的序列或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又称为基序或模体。 5、结构域: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进一步组合折叠成半独立紧密的球状结构域。 6、糖蛋白:在分子组成中以蛋白质为主,其一定部位以共价键与若干糖链(约4%)相连所构成的分子。 7、蛋白聚糖:蛋白聚糖是一类由蛋白质和糖胺聚糖通过共价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其分子中的含糖量通常为50%~90%。 8、血脂:血浆所含的脂类统称为血脂,它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游离 脂酸。 9、血浆脂蛋白:在血浆中血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血浆脂蛋白。 10、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11、脂蛋白受体:脂蛋白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它们能以高亲和 性的方式与其相应的脂蛋白配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和代谢, 从而进一步调节血浆脂蛋白和血脂的水平。 12、细胞通讯( cell communication):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 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资料 试题及答案

星期二 2010 03 09分子生物学考试大纲 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反过来又成为其它学科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实质的强有力的工具。本学科的特点是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因此本课程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 绪论 1. 分子生物学与药学分子生物学; 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的回顾; 4. 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 第一章、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 考试内容 一、核酸是遗传物质 二、核酸的结构 1、 DNA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 1). DNA的一级结构 2). DNA的二级结构及其多样性 3)DNA的三级结构 4). DNA的拓扑学性质 5). DNA的四级结构 2、RNA的结构 1核酸的功能 一)、DNA的功能及基因治疗 二)、RNA的功能 1hnRNA 和mRNA的功能 2. rRNA的功能 3. tRNA的功能 4.scRNA 、snRNA、iRNA 、gRNA 5. 端粒酶RNA 、Ribozyme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2核酸的变性、复性 3核酸的杂交的应用 4生物芯片—基因芯片的概念、类型和应用 5反义核酸概念、技术、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1.核酸的一级结构。 2.DNA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掌握原核生物DNA的超螺旋结构,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结构。DNA的生物学功能 3.RNA的种类与功能。信使RNA和转运RNA的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的特点与功能。 4.DNA的变性和复性概念和特点,解链曲线与Tm。

(完整word版)医学分子生物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 名词解释: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 可被转录形成 mRNA,并转译成多肽链,构成各种结构蛋白质,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 ORF 开放阅读框架( open reading frame,ORF ): 是指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开始,到终止密码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 C值(C-value): 一种生物体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用以衡量基因组的大小。 C值矛盾/ C值悖论: 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基因组(genome): 是指生物体全套遗传信息,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 重叠基因 是指同一段DNA片段能够参与编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蛋白质分子。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 e nucleotid e polymorphism) 是由基因组DNA上的单个碱基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人群中个体差异最具代表性的DNA多态性,相当一部分还直接或间接与个体的表型差异、对疾病的易感性或抵抗能力、对药物的反应性等相关。SNP被认为是一种能稳定遗传的早期突变 蛋白质组(proteomics): 指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新兴科学,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份、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 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 样品分子离子化后,根据不同离子间质核比(m/z)的差异来分离并确定分子量 开放阅读框=ORF 基因工程

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 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水解酶。 逆转录酶 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它以RNA为模板、4种dNTP为底物,催化合成DNA,其功能主要有:1)逆转录作用;2)核酸酶H的水解作用;3)依赖DNA的DNA聚合酶作用。 粘性末端 被限制酶切割后突出的部分就是粘性末端(来自360问答) 载体vector 指能携带外源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工具。载体的本质为DNA。多克隆位点 载体上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即在载体的其他部位无这些酶的相同切点)称为多克隆位点 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 是指处于待测基因下游并通过转录和表达水平来反映上游待测基因功能的基因,又称报道基因。 转化 以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 感受态细胞 细胞膜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并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称谓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 碱裂解法 在NaOH提供的高pH(12.0~12.6)条件下,用强阳离子去垢剂SDS破坏细胞壁,裂解细胞,与NaOH共同使宿主细胞的蛋白质与染色体DNA发生变性,释放出质粒DNA。 核酸变性 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系DNA分子二级结构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DNA由双螺旋变成单链过程。 核酸复性

分子生物学讲义

2 DNA与染色体 2.1 DNA的一般性质 2.2 DNA的二级结构及多态性 2.3 DNA的超螺旋结构 2.4 染色体结构 2.1 DNA的一般性质 1868年,瑞士的内科医生Friedrich Miescher从外科医院包扎伤口的绷带上的脓细胞核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将其称为核质(nuclein);后来他又从鲑鱼精子中分离出类似的物质,并指出它是由一种碱性蛋白质与一种酸性物质组成的。20年后称为核酸(nucleic acids),其功能不清楚。 1944年Avery等,发现从S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 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 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 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用35S和32P双标记T2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在35S 培养基中外壳蛋白被标记;在32P培养基中DNA被标记;这种双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DNA 进入细胞大量复制(只有亲本DNA链才有32P)并装配成子代颗粒,只有少量的噬菌体有32P,而无外壳有35S。 2.1.1 多核苷酸链 2.1.1.1 核酸的化学成分 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两大类。 DNA和RNA是由单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 RNA平均长度大约为2000个核苷酸;人DNA 可长达3×109个核苷酸。 核苷酸是由碱基、戊糖和磷酸构成。 碱基(base):嘌呤(purine) :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嘧啶(pyrimi-dine) :胞嘧啶(cytosine,C)、胸腺嘧啶(thymine,T)、尿嘧啶(uracil,U)。 DNA中存在:A、T、G、C; RNA中存在:A、U、G、C。 嘌呤环上的N-9或嘧啶环上的N-1是构成核苷酸时与核糖(或脱氧核糖)形成糖苷键的位置。核酸分子中还有数十种修饰碱基(themodified component),又称稀有碱基,(unusual component)。是五种碱基环上的某一位置被一些化学基团(如甲基化、甲硫基化等)修饰后的衍生物。一般这些碱基在核酸中的含量稀少,在各种类型核酸中的分布也不均一。如DNA中的修饰碱基主要见于噬菌体DNA,RNA中以tRNA 含修饰碱基最多。 戊糖:RNA中的戊糖是D-核糖,DNA中的戊糖是D-2-脱氧核糖。D-核糖的C-2所连的羟基脱去氧就是D-2脱氧核糖。 戊糖C-1所连的羟基是与碱基形成糖苷键的基团,糖苷键的连接都是β-构型。 核苷(nucleoside):由D-核糖或D-2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通过糖苷键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酸中的主要核苷有8种。 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与磷酸残基构成的化合物,即核苷的磷酸酯。 核苷酸是核酸分子的结构单元。核酸分子中的磷酸酯键是在戊糖C-3‘和C-5‘所连的羟基上形成的,构成核酸的核苷酸为3‘-核苷酸或5‘-核苷酸。DNA分子中是含有A、G、C、T四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RNA分子中则是含A、G、C、U四种碱基的核苷酸。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都以多聚核苷酸形式存在,但在细胞内有多种游离的核苷酸,其中包括一磷酸核苷、二磷核苷和三磷酸核苷。 核苷酸分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碱基、戊糖、核苷、核苷酸。 2.1.1.2 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核酸是由多个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聚合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 nucleotide),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 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是指二至十个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三十甚至更多个核苷酸残基的多核苷酸分子也称作寡核苷酸。 寡核苷酸可由仪器自动合成,它可作为DNA合成的引物(primer)、基因探针(probe)等,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核酸链的简写式:核酸分子的简写式可简明表示高度复杂的核酸分子。简写式表示的中心含义就是核酸分子的一级结构,即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或碱基)排列顺序。 字符式:用A、T、G、C、U代表碱基,用P代表磷酸残基。核酸分子中的糖基、糖苷键和酯键等均省略不写,将碱基和磷酸相间排列即可。因省略了糖基,故不再注解―脱氧‖与否,简写式中出现T的为DNA链,出现U则为RNA链。以5‘和3‘表示链的末端及方向,分别置于简写式的左右二端。 5’pApCpTpTpGpApApCpG3’ DNA 5’pApCpUpUpGpApApCpC3’ RNA 简化为: 5’pACTTGAACG3’DNA 5’pACUUGAACG3’RNA 简写式的5‘-末端均含有一个磷酸残基(与糖基的C-5‘位上的羟基相连),3‘-末端含有一个自由羟基(与糖基的C-3‘位相连),若5‘端不写P,则表示5‘-末端为自由羟基。双链DNA分子的简写式多采用省略了磷酸残基的写法,在上述简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互补链(complentarystrand)即可,链间的配对碱基用短纵线相连或省略。 5’GGAATCTCAT3’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 掌握质粒DNA小量快速提取法;了解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原理。 质粒( plasmid )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其分子量大小在1-200kb 之间。是具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质粒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细胞中,具有自主 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质粒一 般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 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却赋予宿主细胞某些表型。 所有分离质粒DNA勺方法都包括3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 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硫酸钠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可使细胞壁裂解。细菌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 SDS处理 后,细菌DNA 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上清液 中。再经酒精沉淀、洗涤处理,可得到质粒DNA。 共价闭环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简称cccDNA 质粒以超螺旋形式存在。若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

的DNA分子叫作开环DNA( open circular DNA, 简称ocDNA。在电泳时,同一 质粒如以cccDNA形式存在,它比其开环和线状DNA的泳动速度都快,因此在本 实验中,质粒DNA在 电泳凝胶中呈现 3 条区带。 限制性内切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种工具酶,这类酶的特点是具有能够识别双链 DNA分子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的能力,能在这个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内,切断 DNA的双链,形成一定长度的DNA片段。如:EcoRI和Hi nd?的识别序列和切口是: EcoR?:G?AATTC Hind?:A?AGCTT 限制性内切酶对环状质粒DNA有多少切口,就能产生多少酶切片段,因此鉴定 酶切后的 片段在电泳凝胶的区带数,就可以推断酶切口的数目,从片段的迁移率可以大 致判断酶切片 段大小的差别。用已知分子量的线状DNA为对照,通过电泳迁移率的比较,就 可以粗略推测 分子形状相同的未知DNA勺分子量。 1.主要设备(Equipments) 1) 塑料离心管1.5mL X 30 塑料离心管架X 1 微量加样器10卩L、100卩L、1 000 uL各一支 4) 常用玻璃仪器及滴管等 5) 台式高速离心机( 16 000r/min ) 6) 电泳仪

医学分子生物学

问答题: 1.上游启动子元件是什么 上游启动原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是TATA盒上游的一些特定的DNA序列,反式作用因子可与这些原件结合,它通过调节TATA因子与TATA盒的结合、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及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来调控基因的转录效率。 2.什么是转座 细菌、病毒和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一段可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片段,这种转移称之为转座 3.什么是高度重复序列 4.GT-AG法则是什么 5.病毒基因组有哪些特点 6.原核生物基因组有哪些特点 7.真核生物基因组有哪些特点 8.人类基因组有哪些特点 9.基因重叠有什么意义 10.质粒有哪些特性 11.什么是基因多态性 12.什么是中度重复序列 名词解释: 1. gene 2. split gene 3. interrrupted gene 4. structure gene 5. promoter 6. response elements 7. enhancer 8 .silencer 9. genome 10.plasmid 11.operon 12.transposable element 13.transposon 14.monocistron 15.polycistron 16.gene family

17.gene superfamily 18.pseudogene 19.selfish DNA 20.inverted repeat 21.tandem repeat 22.satellite DNA 23.microsatellite DNA 24.DNA fingerprint 25.genomics 26.intron 27.exon 28.short tandem repeat 29.genotype 30.overlapping gene 31.segmented genome 32.retrovirus 33.isogene 34.covalent closed circular DNA 35.ori 36. 基因 37. 断裂基因 38. 结构基因 39. 非结构基因 40. 内含子 41. 外显子 42. 启动子 43. 增强子 44. 沉默子 45. 反应元件 46. 基因组 47. 质粒 48. 操纵子 49. 单顺反子 50. 多顺反子 51. 转座因子 52. 转座子 53. 基因家族 54. 基因超家族 55. 假基因 56. 自私DNA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讲义

实验一人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1.吸取500μl 红细胞裂解液到一个1.5ml 离心管。 2.将抗凝全血(使用前回复到室温)颠倒混匀后,吸取100μl 加到上述装有红细胞裂解液离心管中,颠倒6-8 次,并倒置轻弹管壁,确保充分混匀。 3.室温放置10 分钟(期间应该颠倒轻弹混匀数次帮助裂解红细胞)。 4.12,000 rpm 离心20 秒,倒弃红色上清,并小心的尽可能多的吸弃上清(注意不要吸到管底的细胞团),留下完整的管底白细胞团和大约10μl 的残留上清。 离心后在管底应该见到白色的白细胞团,也可能有一些红细胞残片和白细胞团在一起,但是如果看到的是大部分的红色细胞团,说明红细胞裂解很不充分,应该再加入900μl 红细胞裂解液重悬细胞团后重复步骤3,4。 5. 涡旋振荡15 秒重悬白细胞团,充分分散白细胞团。 白细胞的重悬分散对下一步裂解非常重要,白细胞未打散就加入裂解液,会导致白细胞不能充分裂解,形成肉眼可见团块。 6.加入300μl 细胞核裂解液到重悬的白细胞,迅速有力吹打几次混匀以裂解白细胞,由于基因组DNA 立刻释放出来,这个时候混合物会马上变得十分粘稠,立刻停止吹打(以免剪切断基因组DNA),颠倒旋转离心管10 次保证裂解液和所有的白细胞接触并裂解。 这一步对是否获得满意的裂解效果和基因组完整性很关键。吹打力量如果太小,不足以迅速将细胞团打散并和裂解液混匀,形成肉眼可见团块无法裂解完全(裂解液如果是和细胞团块而不是分散的细胞接触,立刻会和细胞团块表面作用后形成粘稠的屏障,不容易再渗透入团块内部)。裂解液和细胞接触后基因组DNA 立刻释放出来,这个时候吹打力量过大,又易造成基因组断裂。正确做法,就是迅速有力的吹打几次,几秒钟后基因组释放出来(变粘稠)立刻停止吹打,或者改用大口径枪头(剪去枪头尖)轻柔吹打或者颠倒混匀。如果还有肉眼可见团块,可在65℃温育30-60 分钟(不要超过一小时)至裂解完全。 7.可选步骤:在裂解物中加入RNase A(10mg/ml)至终浓度100μg/ml,颠倒25 次混匀,37℃温育15 分钟去除残留RNA.然后冷却回室温。 8.加入100μl 蛋白沉淀液后,在涡旋振荡器上高速连续振荡混匀25 秒。混匀后可能见到一些小的蛋白团块。 由于样品体积重量小,用涡旋振荡器振荡混匀产生的剪切力并不会剪切打断基因组DNA,如果用手振荡混匀,则不可以用手上下剧烈振荡混匀,只能适当力度振荡混匀,否则会剪断基因组DNA,但是力度也不能小,要保证充分混匀,将粘稠的裂解物打散开,否则DNA 无法和蛋白质沉淀分离开,离心的时候会和蛋白质一起沉淀下来,造成DNA 丢失或者降低产量。此外混匀不充分也可能造成蛋白沉淀不充分, 最后的产物污染有较多量的蛋白质。因此建议新手还是用涡旋振荡器混匀。 9.13,000rpm 离心5 分钟。这时候应该可以见到管底暗褐色的蛋白沉淀,也可能见到一些蛋白沉淀漂浮在液体表面。 10.小心吸取上清(大约300μl)到一个新的1.5ml 离心管中。 吸取上清时小心不要吸到管底的和漂浮在液体表面的蛋白沉淀,如果不小心将蛋白沉淀转入新的离心管中,可再次离心2 分钟后取上清。 11.加入等体积的室温异丙醇(300μl),轻柔颠倒30 次混匀或者直到出现棉絮状(丝状)白色DNA 沉淀。 注意有时候棉絮状(丝状)DNA 沉淀颠倒混匀的时候,粘附着在盖子或者管口处,即使颠倒也不跟下来,或者附着有气泡导致漂浮在液面,这样导致操作者看不到沉淀,误认为没有得到DNA。解决办法是略去步骤12,直接12,000rpm离心1 分钟,弃上清,然后接步骤14。 12.垂直放置离心管,让白色DNA 沉淀自然沉到管底,然后尽可能多的吸弃大部分的上清,注意不要吸到沉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