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讲仁者爱人

1、简述孔子论仁的二原则

“仁”,不是只看表面,要看实质。如何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

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历代儒家不断丰富、发展仁的思想。

2、谈谈孔子论孝的观点

1、春秋时,人们把仁作为美德

有人说:“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2、从爱亲引申为爱人

①儒家创始人孔子从爱亲引发,认为孝是仁的根本,爱亲的根本是孝。

②孔子倡导孝悌,孝悌所体现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友爱之情。

③有人说,儒家讲孝太绝对了,典型的话是“父叫子死,子不死,子为不孝”,但是,这

是后代儒家的陋见,孔子是不同意的。

④此外,把孝当成是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错误的理解,是对孔孟观点的曲解。

⑤但是,孔子讲的爱亲与爱人不在同一层次上。儒家在三重道德中(人伦、社会、天地)

最重人伦,这是最自然、最亲密的关系。

3、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实行仁政的思想依据是人性本善

3、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认为关键在于得民心

4、实行仁政要兴利除害,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

①首先要给人民有一定的“恒产”,恒产就是土地。所谓有“恒产”,才有“恒心”。

②有了生活保证后,就要进行教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富裕以后,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就会变得象禽兽一样,不懂礼仪,缺乏道德。

③另外,孟子还非常强调任人唯贤。他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孟子是如何论个人修养的?

孟子对于个人修养问题,也有他的见解。主要有两条:一是在顺境的时候怎么做人,一是在逆境中怎么做人。

第二节儒家义利之辨

1、谈谈孔子的义利观

(1)义然后取

义者,宜也。义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在分配和处理事情时,合理的就是义,这就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孔子理解的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是明白、通晓。这里的义有合理之意,是指行为的合理之则,也包括一般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利益。

(3)义利对政治的作用

1、孔子还提出: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2、曾子的观点: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3、孟子的观点:非其有而取之非义。

4、荀子的观点:好义欲利,人之两有。

可见,孔子讲“义以为上”,公利即义,荀子讲“重义轻利”,这些基本上表达了先秦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到西汉时,义利观出现了大的变化

2、探讨义利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之义利观义,"义者,宜也"。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谈谈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董仲舒的观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认为,人天生就有好义和欲利两种心理,因为它们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义可以养心,利可以养身。身与心比较,心更重要,所以养心的义也比养身的利重要

从先秦到西汉,似乎只讲重义轻利,没有把义利绝对对立起来。董仲舒以后,义利之辨分为两类:一是义利对立论,这是主流。二是义利统一论。

4、清代的颜元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这句话在今天也颇有实用价值。当今的社会正是提倡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勤劳致富,在个人富裕的同时也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利益。个人得的多,给国家上缴了不少的税费,也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此外个人先富起来以后,还可以带动共同致富。

第三讲老庄之学

1、你怎样理解老子所说的“道”?

1、老子溯源

在老子看来,天地的母体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有以下几点:①它不是天地,不是万物,也不是人类。②在天地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它是母体。③它与天地万物的存在样式不同,因为它不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的样式又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以形象来展示,无一例外;以此来推,万物之母不可能有形象。④人们用肉眼看不到它。因为只有有形象的东西才可用眼看到,用手触及,而它既无形又无象。

2、无与有

老子认为: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

②无为无不为

3、道的特性

(1)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2)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产生后,道是否仍然存在?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之后道仍存在。它不但供给天地万物养分,而且赋予天地万物禀性。

2、谈谈庄子的“以道观之,何贵何贱”。

1、游于方外,以道观之

在庄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人类动植的始祖,要对人事有个本质的看法,就要站在道的高度,从道的角度来观察,就是将天地万物的形象排除在脑海之外,因为这个根是没有形象的。也就是说站在道的高度观察人事,就是要跳出人世,立于人世之上。庄子把跳出人世,立于人世之上称为“游于方外”。所谓方就是四方上下,庄子用以形容人间尘世。

2、以道观之,何贵何贱

游于方外,站在大道的高度观察人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庄子作了回答,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3、什么是悬解和游于方外(上一题)?

老庄之学正是要将人们从世俗利欲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自然。老子将回归自然称为“复归于朴”,庄子将回归自然称为“悬解”。

1、复归于朴

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关键是守柔处弱,避用刚强。因为事物都是从柔弱开始的,柔弱是一切新生事物的标志,守柔处弱是永久长存的关键点,而一旦壮大、刚强起来,也就开始走向衰老和死亡。遵从大道的德性,人也就回归到了纯朴状态。即“复归于朴”。

2、安时处顺,谓之悬解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被无数苦恼缠绕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奢望,想要摆脱大道的法则,随心所欲。欲望超过了自然的赋予,难以实现,于是就陷于痛苦之中,不可自拔。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顺从自然,不要妄求。达到了这一点,也就求得了悬解。

第四讲清静无为

1、老子愚民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人民有了智慧,也有了竞争意识,这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原因。具体办法有:

(1)“小国寡民”。

(2)愚民政策a、不让他们使用先进的工具;b、不许他们迁移到远处去,以防止他们开阔眼界;C、不给他们学习文化的机会;d、把好东西藏起来;

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

2、谈谈庄子的生死观。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生死观)

1、安时而处顺

对于生死,《庄子》认为,生要“安时”,死叫“处顺”。庄子反对常人“悦生恶死”的死亡态度,特别强调“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的待死态度。他在《养生主》、《大宗师》诸篇中多次讨论过如何对待好友生死变化的问题。

2、“以生为丧,以死为反”(《庄子·庚桑楚》

除了对“悦生恶死”的否定以外,庄子还表达了一种死比生更适合人的本性的观点。庄子在《齐物论》中,针对常人悦生恶死的态度,讲了一个丽姬的故事。《至乐》篇还讲了一个更为生动典型的寓言。

显而易见,庄子所讲的两个故事,透露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死可能比生更好”,这与他的安时而处顺在生死观可谓殊途同归了。

3、庄子是如何养生和处世的?

养生、处世之道

1、鞭后而寿

《庄子》十分重视养生,它说养生就象赶羊群一样,只要看哪一只羊落后了,就用鞭抽它。“鞭后而寿”就是说缺什么补什么,就会享尽天年。缺的不补,不缺的乱补,只会害性夭折,不会全性长寿的。

2、反对仁义

为了保住身体,庄子反对仁义。他认为仁义是“残生损性”的,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他主张“任其性命之情”,随人所欲,任其自然。

3、材与不材(有用、无用)

战国中期,战乱使人们彼此之间纷争、纠葛,权谋狡诈使无辜者横遭杀戮,在这种局面下,庄子的处世之道也与众不同。在《人间世》中有个栎(li)树的故事。庄子出山后,住在故人家里,主人叫仆人杀雁(到底是野鹅,或是公鸡有争议)招待庄子。仆人请示:一只会叫,一直不会叫,杀哪一只?

第五节墨学精华

1、墨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其核心主张是什么?

1、赖力者生:论人的本质

墨子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生产劳动的论点出发,探讨人的本质、价值和生活。

核心主张是兼爱非攻。墨子的兼爱,实质上是指全人类普遍平等的相爱互助。

2、人给家足之道:论人的经济物质生活

墨子学说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生产的观点,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墨子的全部理论,显示出其学说的人文特色。如尚贤,因为贤人重视生产;非攻,因为攻伐破坏生产;节葬,因为厚葬久丧影响生产;非乐,因统治者大搞乐舞破坏生产;非命,因为相信有命,则“背本弃事”,怠于生产等等。可见生产观是墨子学说的基石。

2、墨家在政治精神生活方面有哪些主张?

尚贤兼爱重教:论人的政治精神生活

1、任人唯贤,智者理国

墨子主张不考虑等级的贵贱高低、出身贫富和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从天子、诸侯到乡长、里长都要选择“贤良圣智辩慧之人”来担当,这些人能够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才能。

2、兼爱互利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3、尊教重学

重视教育是墨家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墨子主张智少则学,智多则教。

(1)墨子认为人性的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环境的产物,他曾见染丝而叹……

(2)墨子重视让学生接受艰苦生活环境的锻炼。墨家成员多穿粗衣草鞋,劳苦不休,以自苦为极。

(3)墨子重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对已经学成服务社会的弟子还给与关心、批评、表扬、推荐或辞退。

(4)谈辩、说书和从事为墨学教育三科。谈辩是研习谈话辩论的方法,相当于逻辑;

说书是解说文化科学知识;从事是学习生产和其他技术。

3、墨学三科是什么?

谈辩、说书和从事为墨学教育三科。谈辩是研习谈话辩论的方法,相当于逻辑;说书是解说文化科学知识;从事是学习生产和其他技术。

墨家的哲学思想,在墨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墨辩独具一格,在立辞、归类、推理方面

可谓是创举,墨辩思想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墨学之所以能与儒家纷争天下,是墨辩在逻辑上有其严密性和科学性的原因。

4、韩非的法制思想和精神有哪些?

韩非的法学思想以法、术、势为核心展开,并在法、术、势三位一体③的建构和实施中伸张了自己的法治路线和立法原则。

1、法、术、势三位一体;

2、韩非认为法治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禁心、禁言、禁事。按照韩非的说法,法治达到极致,不仅可以约束人的行动、言论,而且可以规范人的思想。人们迫于法律的威严而不敢造次的结果是法、术、势巨大威力的体现。

3、重刑论”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核心

5、法家在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法”,就是指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握有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究天人之际

1、简述天人感应说论天的主要思想。

天人感应

①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一切神的领袖,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

②天与人隔着阴阳五行之气。这些气是天与人精神沟通的中介物。

③所谓天人感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与天相感应的,似乎只有皇帝一个人才有资格与天感应。

2、唯物论哲学家怎样论天?

唯物论哲学家谈天

在天人感应说十分流行的时代,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对天命论与天人感应的批判细致入微,系统严密。王充认为

1、天道是自然无为的

①所谓天生,实际上就是自然,自生,因为是自然的,天下无数的草木和禽兽昆虫才可以同时并生。②天地间万物也是自然形成的,天地没有创造的意识。

2、实事求是地对一些传说进行分析,批驳天人感应说。

3、天或者象一块巨大的固体,或者是弥漫无际的气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天都只能是无意识的。因此王充说“天道自然”,与人不会产生精神感应。

4、天人交相胜

到了唐朝,韩愈写了封信给柳宗元,提出人有痛苦的时候,仰而呼天,也许天听到喊声以后,就会赏功罚祸。柳宗元为此写了《天说》,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观点。柳宗元的朋友刘禹锡支持他的观点,但他认为论证还不充分,所以又写了三篇《天论》,作为补充论证,在其中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

刘禹锡认为:①一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天和人也一样,也有各自的作用。②阳气上升时种植,阴气上升时收获,防病除害,施肥灌溉,制定礼仪,尊重贤人,树立正气,这些都是人的作用。③天不能制定礼仪,人也不能改变四季,这就是天人不相预。④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这就使天人交相预。因此,⑤天人关系除了“交

相胜”的一面,还有“还相用”的一面。总之,天与人的关系既互相区别、不能互相替代,又互相联系,相互为用。这要比荀子、王充的说法更复杂、更进步了

3、中国古代认为“天是自然的”的有哪些观点?

自然的天

春秋战国时,天命赏善罚恶的观念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哲学的发展。二是天文学的发展。

1、天人相分说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认为:①天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因为好人当政或坏人当政而有所改变。总之,②天人是相分的。③人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幸福,而不能等待上天赐福。

在天文观测的过程中,天文学家掌握大量的资料,汉代,论天有三家。

2、盖天说

盖天说可能起源于殷周时代,先是“天圆地方”说,后来有

①“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即认为天象一个大的圆盖子,离地八万里。②日月五星都附着在天体上,随天旋转,同时自己也做快慢不同的运行。③天从东方向西运行,日月五星是从西向东运行。④在北极下地,六个月见日,六个月不见日。⑤中国古代的七衡图,与西方的五带说一一相应,只是中国画在天上,西方画在地上。⑥盖天说认为天与地都是拱形的,“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天地都是中央高,四边低的。⑦天地距离八万理,天的最高处北极比天的最低处高两万里,地也是这样,地的最高处(昆仑山)与天的最低处相比还低六万里。

3、浑天说

①认为天地结构像一个鸡蛋,地像蛋黄,处于中央,静止不动。

②天像蛋壳,以36度斜轴为中心,绕地旋转。这个轴的北端为北极,南端为南极。③可以解释因为地与日月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产生的月相的盈亏,日食和月食的现象,还能对日食和月食作出预告。④浑天说能指导制订比较精密的历法,它比西方的地心说合理性稍多一点。

4、宣夜说

它认为天既不是大圆盖,也不像大蛋壳,而是充满气的无限空间。

①日月星辰都飘浮在空中,由气托举、推动着在无限的空间中自由浮动,没有规律性。这样②它对于制订历法没有指导意义,因此它在天文学界很快就“绝无师法”。但是,③它在汉代以后,对唯物论哲学家有很大影响。今天它还受到现代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4、中国古代认为“天是神灵的”的有哪些观点?

1、天命论

①天主宰一切,天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服从天命。这是第一次把世界统一于天命。②天子借着天威而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望。③天命论者又说,人民听到的,天也就听到了;人民看到的,天也就看到了。④“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⑤人民有什么愿望、要求,天就一定使它实现。

2、天人感应

①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一切神的领袖,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

②天与人隔着阴阳五行之气。这些气是天与人精神沟通的中介物。

③所谓天人感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与天相感应的,似乎只有皇帝一个人才有资格

与天感应。

第二节阴阳平衡

1、简述阴阳论的内容。

阴阳论的内容

①阴阳的本意中的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山北水南。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②阴阳中还分阴阳。对于同一类动物,雄的为阳,雌的为阴。植物也有阴阳之分,叶片朝上的为阳,朝下的为阴。

③同属于阴的事物,能够互相感应。例如月是太阴,也可以说是阴的宗祖。它对于水会产生感应,这就是月对海潮的引导作用。

2、七情过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

3、对人体来说六邪、五劳分别是什么?

六邪来源于大自然的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热。正常情况下,六气组成大自然。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盛,而表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

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

四诊是望、闻、问、切。

4、怎祥用阴阳观念调理生活?

动静等观,协调阴阳。

运用阴阳观念调理生活主要包括:喜怒有节,劳逸结合,动静等观,饥饱适度。这些调理主要靠自己掌握,要怎样把好度是需要提高道德修养的。个人的心理平衡也是阴阳平衡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三节五行学说

1、解释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战国时期邹衍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附会并推演人类的历史,认为朝代更替是按照物性顺序周而复始地运行,试图以此解释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循环论历史观。他认为,自然界中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那么人类社会也如此运行。

2、概述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

1、五行相生

相生:是指五行中互相资生和助长:

相生规律:五行的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循环无尽。

2、五行相胜: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约和克服

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次相克,循环无尽。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

3、简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如何体现阴阳五行学说的?

五行:金木水火土;方位:西东北南中;颜色:白青黑赤黄

(一)阴阳与古代建筑

1、皇宫前朝为宫城的阳区,殿堂普遍比对应的后寝部分高大,表现出阳刚的雄壮之势。

①太和殿为阳中之阳,从高度、开间、进深,一切规格均达到极限,至大至刚。

②保和殿为阳中之阴,在明代只作皇帝更一之所,因此,其规格远不及乾清宫。

2、后寝为皇宫的阴区,小于阳区的宫殿,相应的也要低矮,偏于阴柔之美。

(二)五行与古代建筑(以皇城、皇宫为例)

1、从总体布局上看,皇宫分前朝后寝。前朝居南方,从火主大,作施政场所;后寝居北,从水主藏,作寝居场所。

2、春秋相应,文东武西。

皇宫东西两侧凡属文化、文治方面的宫殿、设施,多在东侧,因为东方从木,主生;凡属兵刑、武备方面的宫殿多在西侧,因为西方从金,主杀。太和殿举行大朝时,百官也是按文东武西立于御道两侧。

①太和殿广场前的东西是文华殿、武英殿,文华殿后是文渊阁,也在东。

②清代皇子居住的地方在东华门附近,叫南三所。

③后妃嫔属于人生的收缩阶段,所以住在外西路的宫院。

3、色彩:①皇宫以红与黄为主调。红属于火,主光大。黄属土,土居中央,养育万物。红黄为主色,表示帝王居天下之中,至尊至大而又养育万民。

②文渊阁上用黑瓦,不用红墙用青砖(灰色)。是因为黑为水之色,期望藏书免于火灾。

③皇子居住的南三所不但在皇宫东侧,连瓦顶也是绿色的,表示青少年的蓬勃生长。

4、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1、以五行说明五脏生理活动的特点

①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心属“火”;

脾有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金有消肃收敛的特性,故肺属“金”;

肾有主藏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征,故肾属“水”。

②内脏、情绪与五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人体的五行相生

①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即五行相生。

②在人体上也体现出五行的生克。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3、人体的五行相克

五行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即五行相克。

4、五行与保健:1、春季补肝;2、夏季降心;3、夏末秋初少酸苦;4、秋季偏辛少苦;

5、冬季咸浓禁甘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为什么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它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神韵。

《周易》所阐明的宇宙,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统一体内。和是宇宙的核心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1、和的人生观

宇宙观决定人生观。宇宙是个生生不已的和谐的统一体,那么实现个人生命与宇宙的融合就成了古人所追求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2、以中庸为准则的处世哲学

①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

②“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③“和”的人生观使中华民族注重个人品格修养。接人待物讲究礼节,养成了谦和善良、温柔敦厚的品格。

总之,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实现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和”自然也就构成了她的核心精神。

2、中国传统美学怎样体现了和的精神?

和的审美观

在中国,把和定为美的一个原则,“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1、建筑上

①造型的和谐:古代宫殿建筑严格遵守对称的布局,显得庄严肃穆,体现了和的原则。它采用曲线和向上微翘的飞檐,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

②内涵的对应统一:这里所谓的“对应”,是指建筑文化上的的某种关联。其中,有对称性的关联与非对称性的关联之分。天地,日月,乾坤,文武属于对称关联。

③园林建筑中的天人合一:中国古认为“和美”不仅在于自然形式的统一,还可以依照人类情感要求,创造出源于自然,又区别于自然的更高的和美境界。

因此可看出,中国的建筑艺术比西方更强调“和”。而且在运思和手法上,更自由更浪漫,因而营造出的有机整体的和美,也就具有更加宜人的意境。

2、诗歌上

真正能归入上乘的诗歌,往往既不是一律浪漫的抒情诗,也不是单纯写景的山水诗,而是那些情景交融的性情诗。古代诗歌佳品,情景交融,悲欢交错,无一不是和美的境界。

3、绘画上

传统绘画历来强调“气韵生动”,既有“气、韵、思、景、笔、墨”,所谓“六要”的说法,又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概括。宋元山水画经历了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发展过程。

3、在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中和的精神有哪些作用?

和的人生观

宇宙观决定人生观。宇宙是个生生不已的和谐的统一体,那么实现个人生命与宇宙的融合就成了古人所追求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1、《周易·乾卦》中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孔子的仁,以和为贵,已经超越了天人的界限,所以有“如天之仁”的说法。孔子的境界,显然是一种实现了与天高度和谐统一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3、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即礼的应用,贵在处理任何事情做到恰到好处。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好。

4、庄子说,与人和,就叫“人乐”,与天和,就叫“天乐”。和就是乐,同样是古代道家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5、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

6、以中庸为准则的处世哲学

①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

②“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③“和”的人生观使中华民族注重个人品格修养。接人待物讲究礼节,养成了谦和善良、温柔敦厚的品格。

总之,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实现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和”自然也就构成了她的核心精神。

7、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人生观

①有人说,中国人同时信三教:尊孔祭祖,炼丹修真,烧香拜佛。

②中国的士大夫一般是外儒内道,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恰好和平共处于中国人身上,有时候还分段体现。

第三章我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

第一节丰富多彩的原始宗教

1、列举原始社会丰富多彩的宗教形式有哪些?

一、灵魂崇拜与自然崇拜

1、灵魂崇拜

又称作灵魂信仰,它是在世界各民族中流传最广一种宗教信仰。灵魂崇拜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瓮棺葬,它是仰韶文化对小孩所通行的一种葬俗。

2、自然崇拜

包括对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自然崇拜的现象在世界各地处于是前阶段的原始民族中普遍存在过,①太阳崇拜;②动物崇拜。

二、图腾崇拜

三、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也是原始民族中普遍存在过的宗教现象。

1、产生的条件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先民们对生殖再增加人手,提高生产力及传宗接代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某种程度的意识的时候,才会产生。

2、女性生殖崇拜

在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多件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女塑像,女像裸体,肥臀、鼓腹。

3、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男性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父系氏族社会也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

五、祭坛、祠庙与祖先崇拜

1、祭坛与祠庙

是古代先民为进行某种祭祀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及活动场所。这种祭坛有的用石砌成,有的用夯土筑建,形式多种多样。

庙是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据初步研究,妙的建筑设计和营造技术均达到较高水平。

2、祖先崇拜

是中国各民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进一步发展的一种产物。

3、占卜习俗

是原始社会后期比较流行的宗教习俗之一,也是原始人借助于某种物品及现象,希冀预测未来的一种手段

2、什么是人祭和人殉?

1、人祭

是用活人祭祀神灵及其祖先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世界上不少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中,都曾经发现过人祭现象。

2、人殉

指的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贵族、家长、奴隶主贵族等殉葬的现象,也是原始社会存在过的一种宗教现象。被殉葬者分别为死者的亲属、近侍及战争中抓获的俘虏等。

3、什么叫图腾?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有“我的亲族”的意思,也表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1、图腾信仰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通常为某种动物,也有的是植物或其它物体。图腾部落笃信自身与图腾之间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因此,图腾部落通常对图腾有禁杀或禁食之风。

2、对龙的崇拜在中国数千年来经久不衰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二节佛教

1、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唐武宗灭佛后,许多佛教宗派都消沉了,而禅宗却日益盛行,以至席卷全国。成为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2、四谛

其思想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苦集灭道”,在佛教中也称“四谛”。

①苦谛:即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②集谛:集是招集、集合的意思。集谛就是造成苦的原因。

③灭谛:是灭掉人生苦,即摆脱人生苦的道理。

④道谛:道是道路、途径,亦即方法。道谛指消灭欲望、灭掉痛苦、修成正果的道路。要摆脱痛苦,必须掌握脱离痛苦的方法。

3、禅宗倡导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禅宗的思想理论包括

①佛性在心中,见性成佛。

《坛经》中说“自性含万法”,万法指万物,即自己性中就包含万物。万物,连佛性都包含在自己心中,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

②顿悟成佛法

禅宗认为要从自己心中“顿现”本性。A.顿悟法不需要长期坐禅。 B.不念经:禅宗认为念经是多余的,求佛要从自己本性中求,不要向外面求,经书就是身外之物,可要可不要。 C.不要戒律:禅宗也不提倡戒律。

③众生是佛

禅宗认为人人可以成佛,这就大开佛门,来者不拒。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们皈依佛教,修炼成佛的信心。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但禅宗主张不坐禅、不念经、不受戒、练武杀生,这实际上是对佛教思想的破坏,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4、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对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文化的影响上,

1、哲学上: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魏晋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其交融汇合,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隋唐两代,佛学成为

当时社会势力极大的一个思想潮流。中国佛教对宋明哲学影响很大,在中国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2、诗、书、画上

这三者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冠冕。但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绘画,都打下了佛教的深刻印痕。以诗为例,从魏晋的玄言诗,到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诗到宋词,无一不受佛教的深刻影响。

至于小说、书画、雕塑、建筑等,也都与佛教有这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中国古代小说,其源即出自佛教之变支;而中国古代的许多书画名作,或出自释门大德,或以佛教为题材。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诗、书、画都很注重“境界”,而诗人“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诚如汤显祖所说:“诗乎,机与禅言通,以若有若无为美。”书、画之道与佛理禅趣多遥相契合。正因为如此,唐宋之后的诗书画发展变化,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第三节道教

1、五斗米道

①东汉顺帝(141年)沛人张陵(即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流传于西南巴蜀地区。由于当时他们以给人们治病为名进行宗教活动,被治好的人出五斗米作为活动经费,故被称为五斗米道。

②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遍布中原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起义失败后悄声弥迹了。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民众

2、正一道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了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它崇拜鬼神,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为宗旨。与别的道派不同,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结婚。

3、全真道

唐宋后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它与正一道相反,反对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内修真功。全真道在宋元时期是道教中实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其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的影响。

4、道教的起源有哪些组成部分?

1、鬼神崇拜

远古时代,人们对阴阳四时、风雨雷电、山崩地震以及人的生死祸福等,都感到神秘,这种鬼神崇拜在社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来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方仙道

春秋战国之际,在齐、楚湖海地区,出现了一批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方士利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鼓吹渤海上有神山,山上居住着仙人并有长生不老之药。

3、黄老道

战国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出现了一派学者,他们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田齐尊奉的始祖黄帝撮合到一起,主张清静养生,无为而治,被人们称为稷下黄老学派。这也成为道教的一个起源。

5、道教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义是什么?

道教的基本特征是:它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本教义;以长生久视为理论核心,以神形并炼、性命双修为其主要的宗教实践,是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如何修炼才能成仙,道教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丹鼎派、全真

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便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而符箓派、正一道认为符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向禳灾求福、祛病延年。

6、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炼丹术翻开了中国化学史重要的一页。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对“还丹”的化学反应有一个概括。这不但开了我国古代化学之先河,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

①葛洪的书今天仍是药物学研究者的宝贵参考资料,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贡献。此外,陶弘景、孙思邈等等都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有重大贡献。

②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

3、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六朝志怪中大半被道教占领着,六朝的道教文学在小说站着主导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六朝以后,有关神仙方术等道教内容的故事不断增添,丰富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

4、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

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这是道教在民间的基层神道。

5、道教对我国山水文化的影响

①道教有所谓的仙境,这些仙境大多是我国著名的名山风景胜地。

②道教中的神鬼系统成为名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中国古代广泛流行、深入人心,同时对山水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五岳人文景观布局中,山上分布着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道教等诸宗教的神明所居之宫观庙宇。

鉴于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不少学者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的所在。

第四节玄学

1、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亦是汉末魏初清谈直接演化而来的产物。

玄学家否定经学的表现

①玄学家抛开经学,独抒己见,不拘章句,要言不烦。

②与经学家一切行动遵循儒家礼教不同,玄学家反对以礼法约束自己,提倡任性自然,随心所欲,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

③经学家说话、著文,字字有经传的依据;玄学家好创新说,语言极简。

玄学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实际本体为基本内容;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目的;以辨析名理为思维方式;以得意忘言为思想方法。2、三玄

三玄:玄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魏晋时期清谈家特别推崇《周易》、《老子》、《庄子》,把这三部典籍合称为为“三玄”,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3、简述三派玄学家的特点

三派玄学家

玄学家有一些共同之处,即反对传统经学对人们的束缚,大体上分为三派

1、探讨宇宙本体的玄理派

玄理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他们都是当时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他们的理论特点是:

①贵无: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②王弼认为无是本、是母、,而万物是有、是末。③在讨论人的自然本性和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的关系时,王弼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④在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守名教而顺自然。把名教和自然统一起来。

⑤言意之辩。

2、不管实物的清谈派

①崇尚清谈,信口雌黄

②不理事务,狡兔三窟

③言及玄远、清谈误国

④神采飘逸,貌似潘安

3、实行放任旷达的狂放派

狂放派的特点是不遵礼法,任诞狂放,既不讲究宇宙本体的理论问题,也不认真办理事务。这一派名流很多,其佼佼者有七贤、八达。

①饮酒与服散: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②居丧无礼。

③放浪形骸

这三派玄学家,是从大体上分的,而具体到个人则有区别。有的既是清谈派,又是狂放派,又饮又吹。有的既是玄理派又是狂放派,一半天使一半野兽,一半神一半鬼。

4、试论玄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积极意义

1、玄学是对已经僵化了的汉代经学的否定

魏晋玄学与汉代经学是两个极端,即僵化与自由的对立。三派玄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经学弊端进行了否定。

①玄理派的简言深论是对繁琐注经的否定;②清谈派是对经学家严守家法、师法的否定;③狂放派是从行为上否定经学家的繁文缛节、循规蹈矩。

显然在这个时代,自由化对僵化的冲击是有进步作用的,但它本身也有自己的弊端。

2、对严重束缚人的思想的封建礼教的破坏

早期玄学家何晏、王弼推崇老子,阮籍、嵇康则更重视庄子。他们借助于庄子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思想来反对名教、礼制的束缚,包括对现实政治的逃避。

3、玄学调和了儒道两家

①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玄学并不完全排斥孔学,它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即所谓“引老入儒”,调和儒道两家。

②玄学也尊孔子为圣人:然而他们把孔子玄学化。如王弼认为孔子贵无,嵇康则言孔子善于养生。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4、玄学被佛、道两教所吸收

玄学的盛行,使道家老庄之“玄远”、“旷达”、“超脱”、“不为物累”,深入士人的心中。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作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科技

第一节传统人才学

1、司马光是如何论述德与才的关系的?

北宋司马光

认为德与才的关系,就像掌舵与划桨的关系,也像射箭的方向(准)与力量(远)的关系。他按德才的有无多少,将人分为四类:①才德兼备,谓之圣人;②才德具无,谓之愚人;③德胜才,谓之君子;④才胜德,谓之小人。

这四类人,最理想的是才德兼备的圣人。其次自然是“德胜才”的君子。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选小人还是选愚人呢?司马光主张,宁选愚人,不选小人。为什么?他认为君子用才能做好事,小人用才能干坏事。愚人想干坏事,还没有这种能力,刚一动手,就被别人发现;小人有能力干坏事,还不容易被发现。司马光的说法借助于《资治通鉴》,得以广泛流传,影响久远。

2、如何理解“无求备于一人”

“无求备于一人”: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后人称为三达德,是并列的,没有轻重之分。孟子说人性有四个善端:仁、义、礼、智,也是并列的。但在德才进行比较时,孔、孟都是重德轻才的。

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说明孔子是重德的。

3、聘请人才的原则是什么?

重德轻才、唯才是举、德才兼备。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简述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1、观察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①按照孔子的话说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及兴趣所爱好。

②“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2、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其回答却不尽相同。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特别重视学习的主动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是说一个好老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而不强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下子把结论和盘托出来。引导他们而不牵着走,则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安易、容易。

2、谈谈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1、长善救失:这一思想是《学记》提出学生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有的表现在贪多务得,过于庞杂而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抱残守缺;有的表现为为学不专一,浅尝辄止;有的表现为固步自封,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些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克

服学生的缺点。

2、教学相长

《学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里深刻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更应提倡。

3、韩愈“相互为师”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即“相互为师”的新思想。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向他学习,推出了“能者为师”的观念,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提倡这种原则的即在现代世界教学论著中亦属罕见。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就是说,学生是暂时的或在某些方面不如老师,从长远来说,可能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既然老师不一定处处事事都比学生高明,做学生的对老师就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其所长。同时,做教师的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要不懂装懂,以权威自居,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不断提高。

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既然人们闻“道”有早晚,在学业与技能上各有所长,当然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的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学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向老师学习是必然的。

4、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出自《宋史·杨时传》

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在线考试答案

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在线考试答案单选题 (共30道题) 1.( 2.0分)公元前221年,削平山东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的是 ?A、李世民 ?B、汉武帝 ?C、刘邦 ?D、秦始皇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2.(2.0分)子曰:“己所不欲,_____。” ?A、勿施于人 ?B、施于人勿 ?C、勿达于人 ?D、要施于人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3.(2.0分)在中国文化中,主张无为、崇尚自然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4.(2.0分)《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_____。” ?A、厚德载物 ?B、格物致知 ?C、正心诚意

?D、修身齐家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5.(2.0分)中国文化中的“______”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A、大一统 ?B、以人为本 ?C、天人合一 ?D、安身保命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 6.(2.0分)《周易》包括《经》和《___》两部分。 ?A、传 ?B、像 ?C、卦 ?D、言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7.(2.0分)八卦的象征意义是:乾为天、____为地 ?A、震 ?B、巽 ?C、坎 ?D、坤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8.(2.0分)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9.(2.0分)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采纳了____的建议,导致“焚书坑儒”事件的出现。 ?A、吕不纬 ?B、韩非 ?C、李斯 ?D、商鞅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 10.(2.0分)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颐 ?D、程颢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11.(2.0分)以下属于道教经典的有: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周易》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12.(2.0分)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_____。 ?A、死谛 ?B、生谛 ?C、乐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 (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 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 (孝廉)和(秀才)。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 《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韦编三绝(孔子) 破釜沉舟(项羽) 才高八斗(曹植) 春风得意(孟郊)

望梅止渴(曹操) 洛阳纸贵(左思)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东山再起(谢安)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 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 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 《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 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18、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19、“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200个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0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A、月亮B、姻缘 0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喜事是:(C)C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 0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C、酒 0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 0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 0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0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 0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0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B、元宵节D、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A、乌B、巫C、肖D、萧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A、男角B、女角 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2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 22. 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 23. 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 24.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 25. 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 26.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 、众多宫殿 28.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A、玄奘B、鉴真

中国传统文化在线考试答案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线考 试答案

在线考试答案 单选题(共30道题) 收起 1.( 2.0分)公元前221年,削平山东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的是 ? A、李世民 ? B、汉武帝 ? C、刘邦 ? D、秦始皇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0分 2.(2.0分)子曰:“己所不欲,_____。” ? A、勿施于人 ? B、施于人勿 ? C、勿达于人 ? D、要施于人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0分 3.(2.0分)在中国文化中,主张无为、崇尚自然的是: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0分 4.(2.0分)《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_____。”? A、厚德载物 ? B、格物致知 ? C、正心诚意 ? D、修身齐家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0分 5.(2.0分)中国文化中的“______”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A、大一统 ? B、以人为本 ? C、天人合一 ? D、安身保命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0分 6.(2.0分)《周易》包括《经》和《___》两部分。 ? A、传 ? B、像 ? C、卦 ? D、言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0分 7.(2.0分)八卦的象征意义是:乾为天、____为地 ? A、震 ? B、巽 ? C、坎 ? D、坤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0分 8.(2.0分)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是: ? A、孔子 ? B、老子 ? C、孟子 ? D、庄子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0分 9.(2.0分)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采纳了____的建议,导致“焚书坑儒”事件的出现。 ? A、吕不纬 ? B、韩非 ? C、李斯 ? D、商鞅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0分 10.(2.0分)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 ? A、张载 ? B、朱熹 ? C、程颐 ? D、程颢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0分 11.(2.0分)以下属于道教经典的有: ? A、《论语》 ? B、《道德经》 ? C、《孟子》 ? D、《周易》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0分 12.(2.0分)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_____。 ? A、死谛 ? B、生谛 ? C、乐谛 ? D、道谛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0分 13.(2.0分)“三纲”是指“君为臣纲、_____、夫为妻纲”。 ? A、兄为弟纲 ? B、母为子纲 ? C、父为子纲 ? D、官为民纲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0分 14.(2.0分)“五常”是指仁、义、礼、智、____等封建道德的准则。 ? A、乐 ? B、诚 ? C、忠 ? D、信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0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目录 摘要: (1)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 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 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 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 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 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 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 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 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 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 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 参考文献 (10)

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 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传说春节的由来是为了驱赶一个怪兽,人们张灯结彩,放鞭炮。这个怪兽是?()A、麒麟B、蒲牢C、年D、龙 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说的是春节哪项习俗?() A、守岁 B、拜年 C、馈岁 D、别岁 3、新年伊始人们都喜欢张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如意。以下哪项不属于“福”字的传统含义?() A、“寿”,即xx,长命百岁 B、“富贵”,即财多物丰 C、“靓”,即xx俊俏 D、“xx”,即健康无疾患 4、按古人说法,大年初三这一天又被称为什么?() A、大年朝 B、小年朝 C、顺星节 D、破五 5、以下哪项不是古代春节的习俗?() A、洒扫除尘 B、贴门神 C、守岁 D、吃巧果 6、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以下哪项不是“破五”的习俗?() A、吃饺子 B、迎财神 C、赏花灯 D、送穷土 7、今年是农历什么年?() A、乙亥年 B、丁亥年 C、己亥年 D、辛亥年 8、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以下关于春联的正确说法是?() A、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

B、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 C、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 D、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 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怎么样?()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C、双手交叉D、双手相握 10、下列诗句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xxxx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D、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1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什么?() A、《金陵记》 B、《石头记》 C、《西厢记》 D、《紫钗记》 13、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xx B、xx C、xx D、xx 1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 A、xx B、xx C、xx D、李煜 1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谁?()

2015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在线考试答案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正确) 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错误) 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正确 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正确 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正确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正确 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错误 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正确 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错误 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依法治国)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 3、(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思想。 3(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 4、(国家本位)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6、(《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7、(等级伦理)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 8、(道德)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9、(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10、(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10 (法治)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1.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 A. 张载 -|B.程颐 j C.程颢 2|D.朱熹 2?“指鹿为马”典故中的奸臣是(A ) A. 赵高 B. 李斯 -:C.蒙恬 D.吕不韦 3.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是(A) A. 天人合一 B. 人神合一 C. 人本主义 D. 天人相争 4. 我国奴隶制时代的上层建筑是(A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C. 立宪制 D. 共和制

5?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是D A. 《史记》 B. 《汉书》 C. 《永乐大典》 D. 《四库全书》 6. 在著述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D ) J A.李鸿章 B. 林则徐 C. 洪仁玕 D. 魏源 7. 公元1世纪,佛教由(B)传入中国 A. 波斯 J I B.印度 C. 西欧 D. 暹罗 8.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对其他文化的(A) A. 开放性 B. 延续性 C. 排斥性 D. 创新性 9.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鞑虏”是指C z A.外国侵略者

B. 封建贵族 C. 满族统治者 :;|D.大资产阶级 10.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的阐述者是(C) A. 孔子 J|B.老子 -C.庄子 D. 孟子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年以前的文化A A. 1840 B. 1911 C. 1919 D. 1949 12. 哪家学说在早期主要探讨社会政治技术、伦理及认识论问题,而后期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D) A. 兵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13. 孙中山欲建立的中华民国的国家性质是B A. 君主专制国家 B. 民主共和国 C.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