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筑人才高地、引领企业发展

构筑人才高地、引领企业发展

构筑人才高地、引领企业发展
构筑人才高地、引领企业发展

构筑人才高地,引领企业发展

姚建新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NACKS)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与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KHI)合资兴建的现代化大型造船企业,注册资本为14.6亿元,年生产能力250 t载重吨。公司自1996年开始筹建,1998年3月开始造船生产,目前已成功承制和交付了包括国内首艘第五代5 400箱集装箱船、30万t级巨型油轮、5 000车位汽车滚装船和10 000箱集装箱船、30万t矿砂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在内的80多艘大型船舶,实现了从55BC-5 400TEU-VLCC-5 000 PCC-10 000 TEU-VLOC的五大跨越。通过先进的生产设计、科学的精度管理和高效的生产组织,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无余量造船,各船型的单船建造工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人

均利税及万美元产值能耗等多项经济技术指标连年创造或刷新中国造船新纪录。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培育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积极性和高协作性的“三高”员工队伍,构筑起了南通中远川崎人才高地。

一、人才队伍基本现状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从筹建时起,就围绕“建一流船厂,造一流船舶”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从引才、育才、用才及留才等方面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培训、使用、考核、激励和储备,努力抢占人才制高点。“十年磨一剑”,公司历经15年,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包括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现场技能人才在内的造船人才队伍,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拥有正式员工2 200多人,平均年龄仅30.1岁。其中,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500多人,占正式员工总数的24%;技能人才超过1 700人,占正式员工总数的76%。员工队伍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480多人,中高级职称150多人,工人技师、高级技师100多人,高级工600多人。这支人才队伍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坚力量,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特色

1)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从筹建时起,就将目标设定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积极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前沿理论,按较高的用人标准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

2)注重自我培养,倡导岗位成才。人才引进以招聘应届毕业生自行培养为主要模式,人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教育培训体系自成一体,完善可靠,功能强大,能根据公司生产和管理以及发展的实际需要提供人才支持。

3)推崇人本管理,追求员工满意度。公司一直倡导人性化管理,为员工提供优良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努力免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时刻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生活安定,工作安心,使人才队伍普遍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4)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激励。积极应用岗位分析、战略薪酬、关键绩效指标、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丰富化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针对各类员工的不同需求,强化激励效用,深入挖掘人才队伍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积极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方法

1.量化人才规划,制定实施人才战略

我公司重视人才战略和人才规划,从打造世界一流造船厂的角度,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程”,从人力资源角度保证企业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的人事工作流程,规范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确保人力资源战略的有效实施。近期制定的人力资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2.细化人才引进,保证人才素质

积极拓宽人才引进和选拔渠道,细化招聘制度和程序,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院校应届生录用,引进急需人才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根据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超前培养,保证人才来源和适应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

公司多年来与多家知名船舶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按计划招聘录用优秀毕业生,这是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也是持续改善人才素质和年龄、专业结构,保证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和学历、能力提升的主要举措。对于紧缺人才,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录用富有经验的优秀人才。为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根据人力资源规划,通过预测,积极与有关船舶院校、技工学校提前联合办班或订单式委托培养,保证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3.深化人才培训,促进素质能力提高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按ISO9001标准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规范人才培训开发工作,促使员工在培养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针对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和措施。

1)重视新员工岗前教育,通过入厂教育、上岗培训、“师徒制”、OJT计划、大中专生见习期等形式,做好技术和知识传承,提升新员工的自身能力水平。

2)按建设学习型企业要求,开展多层次的员工在岗培训,倡导岗位成才,开展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推行一人多工种、多种技能的在岗技能培训,实行满足多岗位要求的作业技能资格培训、考核和标示。与船舶院校联办工程硕士班,加强人才继续教育,对通过自学取得第二学历的给予奖励。

3)与日本川崎重工签订了技术培训和研修协议,分次分批安排生产技术骨干赴日研修。目前研修归来的员工在设计、生产管理人员中达70%以上,在一线工人中达50%左右,成为公司管理、技术和生产的主力军。

4)制定公司内部技能等级标准,逐步推行工人技能考核,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积极承办中远集团和中1远造船工业系统各大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产生了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在内的大批高技能人才。5)开展多种特色培训活动:宣传贯彻“零事故、零伤害”的安全文化,组织开展事故案例教育、安全体感训练;开展各大工种技能调查,强化复合工种人才的培养,倡导一专多能,跨岗位、跨工种作业;通过专门培养和生产组织的实施,推行“一人作业法”,即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装配定位、焊接、打磨等前后工序由一人完成,减少单项作业的枯燥性,避免工序衔接时的等待和浪费;实行生产“应援”制度,按照生产计划、工期进度在部门内合理调配人员,对紧急生产任务进行应急支援;积极推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质、规范的6S教育,全面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持续开展川崎生产方式的KPS教育,以“彻底消除浪费”为根本思想,不断推进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

4.活化人才使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价,推进用人机制创新,灵活选拔和使用人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1)完善员工考核体系,引入关键绩效指标(KPI),通过自评、考评、民主测评、目标设定、述职报告和考核谈话等多种方法,全方位考核员工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作为奖金分配、职级晋升、职务任免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2)从生产经营需要以及人才储备、人才激励等目的出发,科学调整组织机构,健全干部任用机制,有计划地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在公司内部提倡人才良性竞争,推行岗位轮换、职务代理、设置助理及业务交流等活动,努力做到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因材施用。

3)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设置岗位,设置主事、主管、高级主管等技术职级和技能士、技能师、主任技能师等技能职级。员工进厂时根据定向招聘原则,结合其个人特长与意愿安排岗位,员工可通过自我申报对自身岗位变动、职务提升、专业转向等提出要求,努力使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需要相适应。

4)根据需要对人才进行分层培养管理,重点突出核心层和骨干层的梯队建设,建立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后备人才库,配合中远集团“三个三百”人才培养要求,对后备干部、后备人才实施动态管理、滚动发展。

5.强化人才激励,完善奖励分配机制

以追求员工满意度为核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1)规范完善公司“表彰规定”,突出表彰员工突出的绩效贡献和创新创优;组织开展推优工作,结合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定期评选先模、标兵、状元和能手;通过党政工团各渠道,参与国家、省、市和中远集团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比奖励,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创先争优,弘扬爱岗敬业,努力激励员工。

2)在开展薪酬调查和明确岗位价值的基础上,对薪酬分配体制进行科学设置和合

理调整,重点关注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员工贡献性及管理有效性等目标,根据企业激励导向调整薪酬结构,努力向生产、设计等关键岗位倾斜,按照绩效和综合考评进行奖金分配,薪酬福利在同行业保持竞争优势。

3)运用综合激励手段,如培训学习、信息交流、干部晋升、岗位轮换、职务代理、充分授权及工作丰富化等,全方位地对人才进行激励,促使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6.优化人才环境,营造企业良好氛围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创先争优、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环境和企业氛围。用企业的品牌、信誉吸引人;用个人的事业发展锻炼人;用较好的收入待遇留住人;用温馨、真诚的感情凝聚人。树立“两度一力”(提高顾客满意度、追求员工满意度,激发组织活力)的企业价值观,在员工中开展以责任、忠诚及激情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倡导快乐工作、勤奋工作及享受工作的理念;通过持续进行行为规范、奉献意识、全局观念及团队精神的教育熏陶,着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自豪感与认同感。

四、对“人本精神”的应用及重视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以人为本”: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落实需要组织作出系统规划,企业搭台,为人员引进和培训创造条件;人本精神使人振奋,终身学习,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技巧,找到与其能力匹配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和员工互动,双方给力,这种互动使得持续培训、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同一劳动者,做相同的事,其完成的质量与主办人的状态密切相关。只有发自内心感受到职业受到尊重,才能真正热爱,而热爱了就更容易提高劳动水平,从而通过同样的劳动形式和时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小处说可以提高一件产品、一项工程的质量,从大处说可以提升企业效率、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

回顾熔盛重工5年建成世界级船企的成功路径,无论是“引智、育人”为主线的熔之子计划,还是“人才SCEN开发”,无不体现出“人本精神”的实质。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发展是中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都是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受益者。中远川崎的人才队伍也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成熟,构筑起一个人才高地,引领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影响 摘要:科研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内涵有不同的要求,科技创新能满足客户潜在要求,激发客户内在需求,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章从科研选题、方法选用、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等多个方面解析企业科研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协调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对原有的成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的一种企业行为。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可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从国家层面提出“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的理念,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市场竞争从国内走向国际,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一个国际型的企业除了有完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还应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已成为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企业科研创新的路径 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并从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作了详尽阐述。企业的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1调整企业产业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传统生产型企业由于产能受限,加之企业职工数量庞大,人均效能低下,在市场竞争中不能轻装上阵,很多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生产型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人员组成,做到减员增效,提高生产效率。 1.2重视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结构成果在企业中的运用 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依靠技术研发部门,技术研发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且提供研发成果。但是毕竟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最大化,科技研发部门根据市场需要可能会不断引进创新需要的人才,原有的人才由于不能适应新技术革新的需要而闲置,周而复始导致企业研发部门膨胀。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 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数码的前景,其次又没有快速抓住回调弥补的时机,结果只能够从影像业的霸主沦为末流,代价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标准助推创新 规范引领发展-企业工作总

标准助推创新规范引领发展-企业工作总 结 安康电务段成立于1978年,承担着宝成、阳安、襄渝、西康4条线路108个站场(含5个中继站)信号设备维修、养护任务。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以来,我段迅速成立领导小组,下设标准制定、建设推进、宣传督查三个工作组,确立“1325”工作思路(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电务段建设一个主线,围绕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设备标准化三个目标,运用6S精细化管理和全面标杆管理两个工具,推进标准化科室、车间、班组、岗位和站(区)五项建设工作),多次召开讨论会、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具有先进性、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特点,必须长抓不懈。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分为立标、学标、落标、对标四个阶段,逐一明确建设内容、评价标准、检查机制、定期评价等4个方面内容,细化具体任务,建立“可量化、可检查、可评价、可考核”的推进方案,行成覆盖12个科室、14个车间、81个班组、1000多个岗位、38071.246组道岔(设备换算道岔组数)的“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格局。 按照“技术标准实用、管理标准够用、作业标准管用”的原则,对“三项标准”重新修订,技术标准由46个减少到27个,压缩率41%;管理标准由227个减少到125个,压缩率45%;作业标准由262个增加至330个。“三项标准”修订后,车间、班组每天利用早交班会培训,为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作业提供理论

基础。同时修订《科室工作手册》和《车间工作手册》,有效解决了科室“管什么、怎么管”和车间“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坚持“典型引路+问题导向”工作方法,以镇安、安康东,汉中检修、车载4个车间,安全科、技术科、安全生产指挥中心3个科室试点为牵引,大力推进标准化科室、车间、班组、岗位以及标准化机械室、标准化室外设备、标准化料库创建,明确创建项目、标准以及时间节点,倒排进度,督办落实。动态选树亮点标杆单元,在全段通报公示;坚持车间每半年、段每年度召开现场会交流,选定主题,通过“样板推动”、“样板效应”,带动全段“两化”建设不断提升。 广大职工群众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更是受益者。工区采取积分式考核,多劳多得,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凝聚职工智慧力量,聚焦微机监测功能扩展、机械室和室外设备标准化整治,苦干实干拼命干。工区(值班室)增加微机监测复示和报警;机械室防尘整治,微机监测增加无人站报警复示主控站、UPS报警采集、外电网温度采集等功能;室外集中修无障碍整治,道岔增加外锁闭防沙罩、自动注油、五杆无销化。将8大类35项整治,26项革新发明应用到标准站上,规范生产组织,提高劳效。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为贯彻“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推进段标准化建设,重新修订《经营管理考核办法》,涵盖安全经营业绩、班组长岗位任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管理创新创效、全面标杆管理、财务预算、后勤保障、政务工作方方面面,每月对各科室、车间、班组进行“体检式”全覆盖检查考评,帮促后进,抓两头带中间。为了进一步向一流

创建技术攻关组织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建技术攻关组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近年来,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在开展技术攻关工作中,得到了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和行政的大力支持,公司工会紧紧抓住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业务创新活动,同时,把技术攻关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发现人才的有效渠道,凝聚员工智慧和力量,促进公司创新发展。 一、注重组织体系创新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格局 为了加强技术攻关工作的领导,保证技术攻关组织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公司工会成立技术攻关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攻关办公室和专干,同时设立海盐技术、海水化工、海水生物养殖、机械技术、电气技术五个行业技术攻关小组,对全公司的技术攻关实施统一领导,各基层单位按照公司工会的要求,相应成立了本单位的技术攻关组织保障体系,实行技术攻关目标责任制,形成全公司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攻关创新格局,为公司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强化技术攻关队伍建设 两级工会组织在组织实施技术攻关活动中,以“解难”为内容、以“创效”为目标,把技术攻关贯穿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产品产能、产品质量、降低员工劳动负荷、增加安全生产系数、提高设备使用寿命、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通过在各技术工种举办“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名师带高徒”活动和在员工中开展“首席工人制、星级员工制”活动以及在各基层单位、班组、处室开展“节能减排”、“班组创新”、“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活动等形式,编织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技术

攻关网络,不仅为技术人员和员工相互学习、技术传承、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建言献策创新载体,也为员工搭建建功立业的平台。更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上的支持。 公司工会特别在技术攻关队伍建设上,加大自身的人才培养上力度。在对技术人员、员工培养过程中,重视远期人才培养目标和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高素质技术带头人和推动公司产品升级相结合,招聘院校大学生与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管理需求相结合,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和员工短期培训相结合。自2006年以来,公司采取走出去招进来的方式,先后分批外派学习和招聘50多名大学生,这些人现已成为公司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革新的骨干。同时,公司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对公司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进行了相关培训。另外,公司工会结合“职工之家”、“星级班组”、“职工书屋”、“班组图书角”建设,投入巨资,努力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能手,造就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人员队伍,不断促进广大技术人员在推动公司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三、注重激励机制创新增强技术攻关的吸引力 近两年,公司、工会每年不仅对专利、新技术发明、新产品研制、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消化吸收的奖励,同时对一般的技改技革和小的创新建议、成果的奖励,授予技术带头人、技术标兵等称号外,还分别聘为工种内部技师,享受技术津贴。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员工参与技术攻关的主动性,也使一大批理论素质好,技术过得硬的攻关人才脱颖而出。几年间,先后有50名员工技术能手被公司内聘为工人技师;400名员工晋升了技术等级,其中240名员工晋升为高级工,50名员工晋升为工人技师,15名员工晋升为高级工人技师。为了增强技术攻关的吸引力,在技术攻关项目设置上,紧密结合公司海盐生产、

坚持企业文化引领

坚持《华美之约》企业文化引领 本报评论员 《华美之约》文化体系,不仅是对过去优秀文化的梳理和提炼,还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迎接新挑战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绳。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华美之约》企业文化的引领,是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华美之约》企业文化引领,必须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有全面的认识。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企业有“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的说法。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施的价值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并为全体成员共同接受,自觉遵守。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它能将企业的刚性管理转化成自愿自觉地统一意志、统一规范,对企业员工具有无声地向心力、凝聚力;它具有品牌效应,但比品牌更具渗透性,更润物细无声。可以说,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坚持《华美之约》企业文化引领,必须坚信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稳步前进的重要思想。企业文化不像企业管理、产品质量那样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这容易让一些一贯信奉临门一脚,喜欢抄近道、走捷径的人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企业文化不过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还有人把企业文化宣传培训活动说成是一种形式主义,是忙中添乱。这种观念对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前行是极其有害的,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必须克服这种认识上的“近视眼”,坚持《华美之约》企业文化引领的信念不动摇。

坚持《华美之约》的文化引领,必须坚持行动第一的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易行难。坚持文化引领,不是写在书上,贴在墙上,喊喊口号就完事大捷。坚持文化引领,必须脚踏实地落实到行动上,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管理者做起,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与一个个具体事物相结合,让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具体的行动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坚持文化引领,必须重视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打造并不断丰富具有我们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为华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856)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述评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述评 2016年01月30日人民日报记者:白天亮、刘志强、赵展慧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创新缔造中国高度; 蛟龙入水、海上钻探,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高铁飞驰、天河运转,创新缔造中国速度。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三年多来,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尽举,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两会期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 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强调创新驱动,是因为“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的道理从未改变—— 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强调创新驱动,更因为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如此,方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 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 ——创新投入更多、转化更高效、版图更辽阔、模式更多样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设立了“路标”。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我们没花一分钱,网上下载表格,提交材料5天后就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26岁的郑星轻松当上了“老板”,制度创新的正能量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去年12月,年过八旬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一身“典雅紫”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中国

以企业文化引领促创新文化建设促创

以企业文化引领促创新文化建设促创 新,强引领科研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引导作用。它不仅引导企业崇尚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创新的效率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使企业不断地积累能力,持续地发展下去。 以往,红岭煤矿部分员工特别是创新管理工作人员对创新工作形势认识不够,紧迫感、压力感和忧患意识不强,造成创新工作滞后。 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源头上找起,抓住根本,查找主观上的原因。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当然也包括创新管理人员)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安阳鑫龙煤业红岭煤矿重组以来形成了“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企业文化,并植根和内化于干部员工的心中,引领和助推了红岭公司的科学发展。 文化是企业发展最为持久的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在于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内在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自我激励,追求卓越和敬业精神。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创新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力开展,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性工程,是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关键支撑。 主要做法 构建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人的创新。因此,人的创新与人的需要及至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企业文化确立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激发人的创新行为,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企业文化通过人的发展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内在需求的动力。在企业环境中,企业文化把其发展落在每个人的需求上,而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追求技术创新,使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表达出来。 要进行技术创新,主要是冲破传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这些制约因素容易使企业发展满足于现状,养成一种惰性,失去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就是一种否定现状,追求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企业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明白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企业不断地走技术创新之路。 敬业精神为技术创新的决策到创新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把创新者的情感都融入到技术创新之中。当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出路时,敬业精神就为技术创新的行动提供精神动力。同时敬业精神体现了企业成员对企业发展的一份责任感。作为企业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鼓励员工坚持学习,勇于创新,做创新型、学习型的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新。新意味着,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探索。这种探索是试错性的。其机制在于形成反馈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地进行反馈纠错,克服一个又一个失误直到取得成功。学习是一个交流过程,许多交流是面对面进行,尤其是一些隐含性的知识,更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把握与理解其中的含义。 激发创造能力 “努力为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创新工作环境和创新工作氛围”,“只要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得降低成本和节能降耗,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都应受到鼓励肯定和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气氛,激发出人的创造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技术创新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设施、资金投入或其他硬性条件能够解决的,它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研究开发人员只有专注于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工作之中,身心都达到创新极限的状态,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增强生产能力

以文化引领餐饮企业发展

特色资源,办好一个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不仅能促进文化的交流,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协会多年来在不同地区,会同各级政府部门、各省、区、市协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美食节庆活动,对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促进当地的文化生活及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树立行业品牌的意识,宣传行业榜样的作用,协会每年都在进行年度餐饮百强企业的评选活动。目前,这一活动不仅在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还成为了广大新闻媒体关注的行业标志性活动。另外,由《餐饮世界》杂志开展的年度十佳企业、十大人物评选,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外广泛的关注。 中国餐饮“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苏秋成说,目前中餐在海外的整体宣传和推广较为缺乏,使得外国民众对中国饮食文化缺少全面的了解,加上西方少数媒体别有用心的

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当地民众,损害了中餐的形象,不仅使得海外中餐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更使中餐“走出去”步履维艰。 为了消除国外民众对中国饮食文化和中餐的隔阂与误解,协会一直强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饮食文化,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餐饮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协会每年都积极组织国内的餐饮企业赴海外参观考察,精心设计参观内容,力争有所收获。同时,协会还热情传播三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与外国餐饮机构、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也为中餐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2010年,协会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了中国美食节,引起轰动,受到法国官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当地餐饮业社团和民众的称赞和欢迎;2011年,在意大利成功举办了欧洲中华美食节活动,展示了精湛的中餐技艺,促进了东西方烹饪文化的交流。此外,受国务院侨办委托,协会还多次组织中国厨艺绝技表演团赴世界各地慰问海外侨领,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饮

树立创新理念,推动公司发展

通过学习公司组织的关于“两学一做”的专题学习会,结合本职工作,我认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旅游行业潮气蓬勃的发展,但是我公司特别是今年以来,公司发展速度“趋缓”、发展动力“趋弱”,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通过创新来增添新动能。作为旅游景区公司,如果在规模不占优势,还再不注重创新,体现不出特色管理,连个看家本领都没有,恐怕就要彻底落后了。因此我们必须警醒起来,切实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通过创新推动公司自身一些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只有创出新点子,搞出新特色,才会彰显工作成绩显现工作效能,队伍素质和形象才能活起来。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严细实”作风 面对艰难现实,是选择向“左”还是向“右”,这需要我们好好组织开展全员“严细实”工作方针大讨论活动,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凝心聚力促进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把创新发展理念与工厂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要有创新意识。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领行动。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头道工序,企业基层干部职工都要摒弃墨守成规,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陈规陋习,在思想上求突破,在理念上求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跟进行业形势变化对工作更高的要求。 二是要有担当意识。企业要有担当,要面对困难积极作为,围绕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

全体员工要有担当意识,要踏实工作、勤勉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实做细做出特色,独树一帜,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岗位价值。 三是要有比拼意识。在我公司里,当前仍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工作得过且过、消极被动,没有一点压力和紧迫感,和自身工作要求相差甚远。大家要有所谓的“争强好胜”意识,带着想法、带着激情去工作,同样的工作可以多横向、纵向比较,把工作做出色、做极致,做出特色。 二、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各项管理不断提升 对于旅游企业新一轮的竞争来说,说到底还是管理的竞争。对我们景区来说,今后我们应该精益管理降本增效,通过我们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来增加公司收入、提升公司业绩。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实现管理提升,做出企业的管理特色,我认为要从三方面抓好:一是制度建设要创新骨架清晰。制度是各项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经过这几年综合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我们基本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制度运行还不十分顺畅,制度中存在的不适用、不好用、不管用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持续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理顺职责,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效能。 二是树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有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把基础工作做实打牢,通过树立创新理念,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流程,改进工作,从而推动公司向前发展。

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

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_1400字 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下一个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居主导地位。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亚洲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亚洲一些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像有人所说,从大的历史尺度来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东西方在科技领域的一次大交锋,结果是亚洲的败退。 世界潮流,不可阻挡。有远见的国家都感到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发达国家对此反应尤为迅速,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的支柱技术和产业。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紧紧抓住科技革命为追赶发达国家带来的新机遇。印度近些年来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脑软件产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韩国制定了“科技创新法”并成立了由总统任委员长的国家科技委员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五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用上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实现了工业化。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治命运后,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历史证明,技术跨越发展是后进国家追赶并超过先进国家

的根本道路。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以及后来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无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 新中国的历史更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地研制了“两弹一星”。这一举世公认的创新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科技进步,仅从1960年到1966年科研机构就试制了近4000种新材料,辐射出480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带动了1300多个企业,促进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一个创新,开发一个产品;通过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通过一个市场,推动一个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北大方正集团公司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把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创新转化为一种先进的汉字排版自动系统,这一产品刺激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广泛的商业化,占据了国内外80%以上的中文报业市场。 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领域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要落后二三十年。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发展,那么我们将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状况。我们能否顺应世界潮流,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系着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地位,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 原动力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创新潜力。要想顺利实现在新世纪的头20年,使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为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游离于企业: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今天很荣幸参加这次考察团的活动,并作为东莞市民营企业代表进行发言,下面我就瀚森集团在企业改革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一些工作经验进行分享。 瀚森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房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 管理等传统行业,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政策调整和广东产业转移,对传统行 业造成极大的冲击,企业的发展,必须寻求出路,寻找突破口。 科学研判形势,理顺发展思路 瀚森集团决策层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顺应企业的发展,只有科技创新、企业改革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实现双轮驱动,才能让创新事业行稳致远。 瀚森集团在对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做出研判,顺应新时代要求,充分利用自 身资源优势,结合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政策、凭借东莞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果断成立瀚森科技园产业孵化器,与国内外生物科研机构合作,及多 所高校强强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转型 升级,从单一的房地产、物业等传统行业,走向了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营养食品、投资金融服务和星级酒店等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以市场为导向,紧盯市场消费潮流,关注大健康领域,实现企业升级转型 瀚森集团在顺应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企业长远发展空间,结合社会大众对健康产品需求进行研判,瀚森集团在2010年联合强大的科研力量

建立了广东瀚森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和生产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诊断药品,积极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 在2014年与国内多所高校强强联合,利用内部科研团队优势和自身生物技术平台,依托国内顶尖生物制药领域研发技术及生产优势,成立广东瀚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在2015年推出以药品标准进行生产的医学美容产品“肌安特”。携手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手成立【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肌安特联合实验室】自主研发出一款EGF表皮生长因子的原料,应用于主打产品冻干粉中,2017年斩获“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证。品牌先后受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等众多公立医院权威医美专家临床验证并联袂推荐,标志着瀚森医学美容肌安特品牌质量认可度不断上升。 广东瀚森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广东瀚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不论是在科技研发方面,还是在企业创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科技研发方面:依托这两家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的力量,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企业创新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目前拥有专利8项,其中7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在企业营收方面,实现高速增长,连续多年被东莞政府列入“东莞倍增试点”企业名单。 今年3月10日,第51届广州美博会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展馆,展台上展示出缤纷色彩全新系列冻干粉,吸引了大量客商驻足观赏、购买,成为展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缤纷色彩全新系列冻干粉的研发,符合老百姓对美好生活需求,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成为瀚森团成功转型发 展的一大“亮点”。 以产业孵化器为载体,引入高新科技企业,运用股权激励,合作共赢

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安全(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安全(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安全(通用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表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把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企业员工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进一步深化了企业的管理基础。努力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探索和创新管理的有效途径;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先进传播手段,努力使新兴媒体成为提供健康向上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平台。 “十年发展靠管理,百年发展靠文化”。为了铸就引领企业发展

的灵魂,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需要确立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需要理念形成、精神凝聚、形象塑造、制度保障,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不断发挥对干部职工的凝聚、引导、激励和塑行作用。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本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和对策

环洲微电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和对策 本人已到宜兴市环洲微电子有限公司上班一月有余,通过学习和各方面的了解,了解到我们公司是2000年由原宜兴市宜城东阳电子器件厂改制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法人代表左亚兵,是拥有18年电子企业管理、微电子产品生产研发经验的优秀企业家。白手起家,将1993年创业时才几个人的小厂,发展为今天拥有员工近300人、年产值近3000万元、公司资产23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公司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2005年又分别成立宜兴市东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环洲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分公司。目前拥有厂房300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晶体管零件、电子元件的设计制造、销售。电子产品、电话机的销售;自营和代理国家允许的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公司一贯恪守:“优质高效,物美价廉,顾客至上,遵信守约”的宗旨。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在2000年已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具有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公司具有设计、开发、制造、封装的能力,并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开发、制造特殊的新产品。主要产品有:用于保护通信设备的STPA/SA系列固体放电管、3DD系列晶体管、2SD系列高反压晶体管、各种规格音箱专用对

管、节能灯电子镇流器用的1300系列晶体管、单,双向可控硅系列,、达林顿系列晶体管、肖特基二极管系列和传声器用的驻极体(咪头)。 2008公司通过UL认证,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荣获“慧聪网”评选的“全国半导体十大知名品牌”。目前,公司生产的“环洲”牌产品,用户已遍及国内各省市,并有40%以上的产品畅销于中东,美洲和东南亚各国。本公司已开发产品型号40余种,具备年产1.3亿只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规模。 根据公司安排,让我负责整合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内部创新潜力,着力推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为公司健康快速发展,争取两年产值翻番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观察和了解,现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公司创新工作现状 我国正由经济高速发展到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企业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都在想办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公司尤其是左总已经意识到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认识上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懂得企业的要务是创新,正积极完善制度,引进人才,计划展开创新竞赛活动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工作举措,并且今年已初见成效,9月份公司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大锅饭旧体制的长期影响和各种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员工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投入不足,

创建技术攻关组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建技术攻关组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建技术攻关组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近年来,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在开展技术攻关工作中,得到了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和行政的大力支持,公司工会紧紧抓住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业务创新活动,同时,把技术攻关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发现人才的有效渠道,凝聚员工智慧和力量,促进公司创新发展。 一、注重组织体系创新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格局 为了加强技术攻关工作的领导,保证技术攻关组织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公司工会成立技术攻关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攻关办公室和专干,同时设立海盐技术、海水化工、海水生物养殖、机械技术、电气技术五个行业技术攻关小组,对全公司的技术攻关实施统一领导,各基层单位按照公司工会的要求,相应成立了本单位的技术攻关组织保障体系,实行技术攻关目标责任制,形成全公司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攻关创新格局,为公司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强化技术攻关队伍建设 两级工会组织在组织实施技术攻关活动中,以“解难”为内容、以“创效”为目标,把技术攻关贯穿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产品产能、产品质量、降低员工劳动负荷、增加安全生产系数、提高设备使用寿命、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通过在各技术工种举办“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名师带高徒”活动和在员工中开展“首席工人制、星级员工制”活动以及在各基层单位、班组、处室开展“节能减排”、“班组创新”、“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活动等形式,编织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技术

塑造特色安全文化 引领企业安全发展(最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塑造特色安全文化引领企业安 全发展(最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塑造特色安全文化引领企业安全发展(最 新版)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 企业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产物,是在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理念、管理制度、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是以全体职工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念、方法等手段,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影响和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确保实现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元素。 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驻足于传统而简单的浅表安全管理模式,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管理上注重以“物”为对象,以“事”为中心,只注重制度规范与监督的刚性要求,而没有强调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没有从企业文化和人的因素上探索并建立企业安全管理-----职工“自主管理”持久良性机制,严重地限制了安全生产持续发展。

制度管理在职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无疑具有指导与纠偏作用,并且立竿见影,见效快,不可或缺,但是,制度本身是人制定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只有在通过“人”有效实施、监控、检查、考核时,制度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一旦出现人员或制度监控不到位的情况,安全生产难免产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把安全孤立地局限于生产之中,而没有认识到安全问题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分布在“人”的个体和群体活动的全部空间,体现在自下而上环境的各个领域,“安全生”产就难于被职工群众真正接受并在生产实践中成为自觉意识和行动。职工被动接受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管理的制度、方法、技术等就会流于形式或限于表象性的浅层管理,安全生产沦势必为“要我安全”的权宜之计。 安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特点,它能激发企业职工自主安全意识,让职工产生源自内心的安全生产自觉行为,是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优秀的安全文化是一系列规范和制度的替代物,可以提高职工安全行为的一致性,安全文化影响越深,依赖规章制度管理职工的倾向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