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

生态位(niche)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生态位研究在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使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林开敏和郭玉硕2001,桂莲和金屯 2002,林思祖等2002,毅等2003)。

第一节生态位的概念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 ),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functional role and position),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合。Odum(1959)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状况,而这种地位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197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合。生物环境(小生境)与生物生态位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在生物生态位的概念中,包括生物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也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目前,生态位的概念已同种间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同资源的利用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生态位概念必须与物种所生存的群落环境相连系,也就是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该种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围和生物量的占有上。一个种的生态位受群落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就有不同的生态位。

1990年我国学者建国和马世骏提出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他们认为以前的生态位概念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只将物种(种群)作为生态位的利用者或占有者,而没有包括其他拥有生态位的生物组织层次(如群落、生态系统等);二是只考虑环境因子(食物、资源等)而忽略了时间因子;三是只谈生态位实际利用性,没有考虑生态位的潜在形式和非存在形式。他们认为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可称做生态元(ecological unit)。生态元包括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等,这些生态元均有相应的生态位。它们将生态位分为存在生态位和非存在生态位,前者又分为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在其生态位定义中均包含空间和时间因素,这一扩展的生态位理论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尚有限。

第二节生态位的特征

一. 生态位的宽度

生态位的宽度或广度(niche breadth)是指一个种群(或其它生物单位)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合。在可利用资源量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宽度一般应该增加,以使种群得到足够的资源。在可利用资源量丰富的环境中,可导致选择性利用资源(选择采食等),使得生态位宽度变窄。一个种的生态位越宽,该物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是一个泛化种;相反,一个种的生态位越窄,该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强,即它更倾向于是一个特化种。泛化种,生态位宽,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在可利用资源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特化种生态位窄,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 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niche overlap)。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有一部分空间为两个生态位所共占,假如两个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就叫完全重叠(complet overlap)。但多数情况下,生态位之间只会发生部分重叠,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而其他部分则是被各自所占据。图8.1就是一个虚拟的例子,在由两个生态位维度(两个资源轴)组成的三维生态空间,虽然每一个分离的生态位维度之上的三维峰的阴影重叠着,但在两个维度中的实际重叠很小。

Hutchinson (1957)认为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间发生竞争的前提条件。他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即任何一段时间的生态位重叠都不能忍受。因此,在任何两个生态位重叠部分都必然要发生竞争排斥作用(competitive exclusion)。这种生态位重叠引起的竞争常被称做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但实际上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能导致竞争,除非共用资源供应不足(May,1980)。图8.2表明沿着一个维度生态位显著或完全重叠的一对种,能够通过沿另一维度的生态位分割而避免竞争。不过,在研究种间竞争时,生态位重叠常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加以分析。

第三节生态位的测度

生态位测度包括两方面容,即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计测。它们是基于种群在一系列资源状态中的分布数据。首先列出资源矩阵(表8.1),矩阵中的n ij表示d第i个种在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或者是种i对第j个资源状态的利用量;S为总种数(i=1,2,…,S),r为资源状态数(j=1,2,…,r); N i+为第i个种的所有个体数;N+j为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全部种个体数之和;N为资源矩阵中的全部个体总数。

图8.1两个生态维度组成的三维生态图

两个种的生态位重叠(引自May 1980)

表8.1 生态位测度资源矩阵

资源状态

1 2 3 …

r

1

种 2 3

…n

11

n

12

n

13

(1)

n

21

n

22

n

23 …

n

2r

n

31

n

32

n

33

(3)

… … … …

N

1+

N

2+

N

3+

类 S … ns 1 n s 2 ns 3 … n s r

Ns +

N +1 N +2 N +3 … N +r

图8.2 两个维度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

1. 生态位宽度指数(Coefficient of niche breadth )

(1) Levins(1968)指数 ∑==

r

j j

i i P

B 1

2

)(1

(8.1)

这里B i 为种i 的生态位宽度;P ij =n ij /N i +,它代表种i 在第j 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占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例。因此,该公式实际上是Simpson (1949)的多样性指数。

(2) 信息指数(Shaanon-Wiener )指数

∑=-=r

j ij j i i P P B 1)ln ( (8.2)

该指数是以Shaanon-Wiener 信息公式为基础的。以上的两个指数B i

值越大,说明生态位越宽。当一个种的个体以相等的数目利用每一资源状态时,B i 最大化,即该种具有最宽的生态位;当种i 的所有个体都集中在某一个资源状态下时,B i 最小,该种具有最窄的生态位。

(3)Smith (1982)指数

Smith (1982)年提出一生态位宽度指数,允许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

∑=j ij i a P B (8.3)

这里a j 是第j 个资源状态下资源是占总资源的比例。这一指数对实验数据更为有用。因为实验设计中资源量可以准确量化。

(4)资源利用频数

最简单的一种测定种生态位宽度的方法是计测某一量值之上的资源利用频率(Krebs 2000),或者叫常用资源的利用次数。这一量值的确定是人为的。在样方调查资料中,就是含该种多少个体以上(量值)样方数,其确实反映了种生态位的宽度。资源利用频数与其它生态位宽度指数有着密切关系。

2. 生态位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niche overlap )

(1) Levins(1968)重叠指数

∑∑===

r

j j i r

j kj

ij

ik P P

P O 1

2

1)()

( (8.4)

这里O ik 代表种i 的资源利用曲线与种k 的资源利用曲线的重叠指数。从上式的分母可以看出,该指数实际上与种i 的生态位宽度有关,由(8.16)可知,O ik 和O ki 的值是不同的,含义也有异。当种i 和种k 在所有资源状态中的分布完全相同时,O ik 最大,其值为1,表明种i 与种k 生态位完全重叠。相反,当两个种不具有共同资源状态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不重叠,O ik =0。

(2) Schoener(1974)重叠指数

∑=--=r

j kj ij ik P P O 1

211 (8.5)

同时,0≤O ik ≤1,该指数是以相似百分率为基础的。

(3) Hurlbert(1978)重叠指数

该指数要考虑每一个资源状态的量值的相对大小,Hurlbert 把其叫做资源的相对多度。这是为了改进Levins 指数而提出来的,其公式:

==r

j j

kj ij ik C P P O 1

(8.6)

其中C j 为第j 个资源状态的相对多度(量值)。Hurlbert(1982) 指出, 两个种按相同比例利用每一资源状态时,重叠指数最大,其值等于1。

(4) Petraitis(1979)特定重叠指数 ik E k i e O =

(8.7)

其中

∑∑==-=r j r

j j i ij kj ij ik P P P P E 1

1

)ln ()ln ( (8.8)

方程右端的基础是信息公式。从(8.8)式中可以看出,Petraitis 特定重叠指数要求两个种i 和k 在每一资源状态中都要出现,因为如果一个种对某一资源状态的利用为0,即P ij =0,(8.8)式则没有意义。所以,该指数对野外数据的适合程度较低,在实验研究中,效果较好,该指数也介于0和1之间。

(5) Pianka(1973)重叠指数

∑∑∑====r

j r j r

j kj ij kj

ij ik P P P P O 11

1

22

)()( (8.9)

Pianka 指数的值也介于0和1之间。

(6)百分比重叠指数

()100,min 1???

?

???=∑=r j kj ij ik P P O (8.10)

百分比重叠(Percentage overlap )是最简单的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并便于解释,因为它实际上测定的是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重叠的面积。这一指数经Schoener (1970)使用,并命名为Schoener 指数,但实际上其源于1938年Renkonen 的工作,还有人称其为Renkonen 指数。

(7)Morisite (1959)重叠指数

()()[]

()()

[]

1/11/121

1

1--+--=

+=+==∑∑∑k kj r

j kj i ij

r

j ij r

j kj

ij ik N n P N n

P P P O (8.11)

这一指数一般只用于密度或多度数据,即用个体数为指标,如果数据是其它类型,可以选用下面简化的Morisita 指数。

(8)简化的Morisita 指数

这一指数是Horn (1966)年提出的,故也称为Morisita-Horn 指数

∑∑∑===+=

r

j kj

r j ij r

j kj

ij ik P

P P P O 1

21

212

(8.12)

这一指数与Levins 和Pianka 指数较为接近。经过比较研究,Linton 等人认为这一指数比Pianka 指数精度高,他们推荐使用该指数。

(9)Horn (1966)重叠指数

()()2

log 2log log log 1

1

1

∑∑∑===--++=

r

j kj

kj r j ij ij kj ij r

j kj ij

ik P P P P P P P P

O (8.13)

该指数也是基于信息理论之上的,对数可以用常用对数、自然对数或其它对数。

(10) 王氏重叠指数

王刚(1984)把生态位重叠理解为两个种在其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两个种y 1和y 2的生态位,可用函数表示为

y 1=f 1(x 1,x 2,…,x n ) y 2=f 2(x 1,x 2,…,x n )

在f 1的自变量中不包括y 2 ,在f 2的自变量中不包括y 1,f 1和f 2分别代表种y 1和y 2 的基础生态位,这两个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为:

[]?

?

????=

∑∑∑===n

i n

i i i i i n

i i

i i

y y l x f l x f l x f

x f O 11211

2

1

21)(,)(max )(),(min (8.14)

式中l i 代表生态因子的间隔,l i =x i -x i -1,它相当于前面的资源状态间隔;n 为生态因子维数。当生态因子只有一维时,可用一元函数y 1=f 1(x )和y 2=f 2(x )来表示。当生态因子为二维时,则可用二元函数y 1=f 1(x 1,x 2),

y 2=f 2(x 1,x 2)来表示,等等以此类推。

(11)生态位分离测度(余世孝和Orloci 1989,1993)

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是测定物种生态位的非相似性,所以,它也反映了生态位的重叠。

有学者认为(Hutchinson 1957),一个种的生态位是一超体积,我们假定这一超体积空间是可以分割的,而点T 1,T 2,…T n 是指各个子空间的中点,令点T j 到生态位空间的中心点O 的距离为D j ,则两个物种i 和k 之间的生态位分离为h 个加权的绝对差值之和。

∑=-=h

j kj j i j ik P P D S 1 (8.15)

P ij 和P kj 分别指种i 和种k 在中点坐标为(x ij ,x 2j ,…x u j …x nj )的第j 个子空间的分布比例量。j x μ指第j 个子空间中点在μ个资源维上的坐标,

n 为生态位空间维数。若第μ个资源维划分梯度数为m ,则有∏==n

m h 1

μμ,

S ik 的值大于或等于0,当两个种具有一致的分布时,S ik 值最小,为0值;而当两个物种具有完全不同分布时,S ik 具有最大值。 (12) 多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

以上的指数均是针对两个种而言,即测定两个种的生态位重叠。对于多个种的生态位重叠,Petraitis(1979)建议用下式:

()[]

N

P c

n O s i r

j ij j

ij

∑∑==-=11

ln ln ex p

(8.16)

这里n ij、N、P ij的含义同前(表8.1);C j为第j个资源状态的相对多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还有许多种,以上是较为常用的。在生态位重叠指数选择上,应遵守一个原则,即计测的结果要利于物种生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解释。Hurlbert (1978)认为当重叠指数考虑资源的相对多度时,则可用结果解释的信息量明显增加。

下面是生态位分析的一个例子。

我们(骆冬玲和金屯 2003)对省广泛分布的白羊草草地生态位进行了分析。表8.2是白羊草草地15个主要优势种类(种名见表8.3)在在五个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这里生态位宽度是用信息指数计算的。由表可知白羊草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 2.56、2.38、2.93、2.30、1.78,且在每一个群落中白羊草均占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这说明了建群种白羊草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更倾向于泛化种,在山地褐土、钙质石质土、淋融褐土、潮土、中性石质土、黄土母质等多种山地土壤都可以很好地生长。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委菱菜和披针苔草等是白羊草的主要的伴生物种。在与白羊草相同的生境下,它们的生态位宽度也较大,达乌里胡枝子生态位的变化在1.04~2.78之间,铁杆蒿在0.69~2.31之间、披针苔草在0.64~2.47之间、委菱菜在0~2.45之间。这些数据显示了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委菱菜和披针苔草对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是白羊草的主要伴生种;而白刺花、隐子草、本氏针茅、黄背草等在它们出现的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也较大,其它的种群如卷柏、鹅绒委陵菜等生态位宽度则较小。白羊草在五个群落中均为建群种,但它的生态位宽度是不同的,说明群落环境对种群生态位有重要影响。

表8.2 省白羊草草地15个种的生态位宽度

物种

群落Ⅰ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Ⅳ群落Ⅴ号

1 2.56 2.38 2.93 2.30 1.78

2 1.32 1.48 1.22 - -

3 1.51 0 2.45 0.61 0.67

4 0 0.68 2.2

5 2.24 -

5 1.52 2.35 2.78 1.04 1.25

6 0 0.68 1.76 1.08 -

7 - 0.69 1.02 0.39 0.65

8 2.31 1.46 2.19 0.69 1.08

9 0.67 1.05 0 - -

10 2.27 1.86 2.08 2.23 1.72

11 1.92 1.09 - 0 1.08

12 1.51 1.84 2.47 0.64 1.09

13 0.49 0.28 0.69 - 0

14 - 2.31 - - 0.84

15 0 0 - 1.64 0.69 注:符号“-”表示种群在群落中未出现

表8.3 省白羊草群落优势种种名及种号

序号物种名学名

1 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2 白刺花 Sophora viciifolia

3 委菱菜Potentilla chineensis

4 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5 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6 细叶远志Polxgala tenuifolia

7 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

8 铁杆蒿Artemisia vestita

9 黄鹌菜Youngia tenuicaulis

10 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12 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

Japonice

13 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

14 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

15 鹅绒萎菱草Potentilla anserina

我们也用Petraitis指数计算了白羊草草地15个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因数据量大,这里只列出建群种白羊草与其它14个种在5个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表8.4)。在整个群落中,白羊草生态位宽度最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强,分布广,因而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在不同群落中,其重叠值是不等的。表8.4中的GO代表Petraitis的多种群重叠值,即15个种的总重叠。可以看出总重叠值在不同群落中也是变化的,这可能与一个群落的环境资源总量有关。

表8.4 白羊草与其它的14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

ⅠⅡⅢⅣⅤ

2 0.284 0.175

- -

0.713

3 0.047 0.183 0.103 0.061 0.054

4 0.101 0.272 0.263 0.899 -

5 0.128 0.011 0.111 0.055 0.001

6 0.04 0.014 0.186 0.014 -

7 - 0.182 0.201 0.018 0

8 0.081 0.018 0.23 0.046 0

9 0 0.031 0.453 - -

10 0.001 0.017 0.276 0.025 0.003

11 0 0.006 - 0.029 0.003

12 0.001 0.002 0.079 0 0.001

13 0 0.003 0.11 - 0.002

14 - 0.011 - - 0.068

15 0.001 0.003 - 0 0.018

GO 0.526 0.595 0.638 0.565 0.492

注:符号“-”表示种群在群落中未出现

(13)种间多元生态位重叠计测

生态位空间可以认为是多维空间的一条封闭的几何曲线或是一个几何面,在正态分布下,生态位的边界在二维空间是一个概率椭圆,在三维空间是一个椭圆体,而多维空间则是多椭圆体。在典对应分析中,一个种的概率椭圆代表着生态位宽度,其长度与标准差成比例(Pappas和Stoermer1997)。所以,生态位重叠实际上就是两个种概率椭圆的重叠,

它可以通过正态密度函数的指数求之,n 维正态密度函数可写为:

()()

)

()(2

/12

/1

21

μμπ-'---=

x V

x n e V

x f

(8.17)

这里V 是方差—协方差矩阵,x 是种类在CC A 排序中典排序值,μ是其平均值。以这一函数的指数为基础的两个种的概率椭圆是:

()()

21121u u V u u -'--

(8.18)

这里,21,u u 分别是两个种的CC A 排序值向量,都为n ×1维向量。 因为种类排序值是加数平均求得的,(8.18)式实际上代表着两个种生态位距离(Pappas 和Stoermer 2000)。用一般的形式写出来就是

()()

j i j i ij u u V u u D -'-=-12

(8.19)

i u 和j u 分别代表种i 和种j 的CC A 排序值向量,D ij 代表两个种的生态

位距离。因为该距离符合自由度为n 的()α2

n

x 分布,种的生态幅重叠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也就是说生态位重叠就是反映重叠程度的概率值。

由于种对间生态位距离值相差较大,有必要考虑一个常数g ,使得距离值变化在一定的围之,即用:

()()g

u u V u u

j i j i

-'

--1

(8.20)

对于含有n 个环境因子的n 维空间,方差—协方差矩阵V 包含几个方

差和()12

1

-n n 个可能的协方差,这里需要求一般化的标准方差,从几何学

上讲,对于n 维环境空间,标准差与概率椭圆的体积平方呈比例:

()()V

g u u V u u

j i j i

-'

--1

(8.21)

一般标准方差可以认为是多元生态位宽度的一个测度,如果其值大,说明种类分散分布,生态位宽;若其值小,则说明种类较集中分布,生态位宽度小。多维空间种类生态位重叠或者说重叠概率可用下式表示:

()()??

?

???-'

--=-V g u u V u u O N j i j i 1

(8.22)

N 表示种间多元生态位重叠值矩阵,O 为全部由1组成的矩阵,g 为常数用以控制N 的取值围或标度,使N 中元素值变化于[0-1]之间,如果将

N 的值全部扩大100倍,即可认为是百分比生态位重叠值,它受n 个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并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等。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乃审批制度;(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6)现场检查制度; 在这个《条例》中,首次增加了要对风险项目引入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化工、石化类及其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并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必须有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对于特殊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条例》还规定必须要征求社会和公众的意见,要举行听证和论证会。同时,对于国家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建设项目,《条例》规定不但不允许建设,而且必须拆除。环境保护小常识要用布袋子和菜篮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

中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大量废弃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购物、买菜,应该使用布袋子和菜篮子或使用天然原料制成的纸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会产生大量废物,废弃后的塑料餐盒回收再生产成本高,废弃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焚烧处理又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不仅我们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还要说服我们周围的人都利用耐用品或可降解餐盒来替代它。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置,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焚烧的办法。秸秆燃烧,首先会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以群分的身体健康。其二,浓烟会影响农田附近的机场、公路、铁路的正常交通运输。 其三,燃烧秸秆容易引燃堆放在附近的其它粮食、农作物和树木,产生火灾隐患。露天烧烤的污染危害露天烧烤,使用的是木炭或小煤炭,随烤随吃,烟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向空气中排放。远处望去一片乌烟瘴气。烧烤烟气中除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外,还含有强致癌物苯并()芘是由于脂肪、肉渣、调味品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据监测,烧烤区域苯并()芘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3.2 倍。在烧烤摊点排放的烟气中苯并()芘超标达60—100 倍,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浓度是锅炉的5—7 倍,严重超标。同时,烧烤点的烟气又属于低空排放,不仅危害烧烤者、食用者,而且污染周围环境。尽量减少手机的辐射危害手机向多功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困扰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问题。资源保护主义者认为,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风景资源必须加以保护,禁止或尽量减少人与该资源的交往;片面建设沦者夸大了美学中的人工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景观必须有‘丰富的人工点缀”。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应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实施“综合保护,有限开发”的原则,亦即遵循生念平衡的原则。保护不是封闭,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开发不是破坏,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合理利用,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一、保护培育规划的内容 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三方向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查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其中,各类景源是首要对象,其他一些重要而又需要保育的资源也可被列入,还有若干相关的环境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条件也有可能成为被保护因素。 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育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例如,生物的再生性就需要保护其对象本体及其生存条件,水体的流动性和循环性就需要保护其汇水区和流域因素,溶洞的水溶性特征就需要保护其水湿演替条件和规律。进而要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定保育体系。保育措施的制定要因时因地因境制宜,要行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形成保护培育体系。 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二、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 1、整体保护的原则将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整体加以保护。 2、多样性保护的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不同种类和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强调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 3、展示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呼唤全社会对区域内资源保护的关注。 三、分类保护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分类保护是常见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它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 这里规定的六种保护区及保护原则、措施,可以覆盖风景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并同海外的“国家公园”或国内外相关的保护区划分方法易于互接,因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 分类保护中的风景修复区,是很有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规划分区,它具有较多的修复、培育功能与特点,体现了资源的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的双重特点,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方法。 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有科学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2)在生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游人进人,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人。 2、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注,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字:生态环境,应对措施,严峻形势 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压缩型以及复合型发展态势。生态环境污染不仅仅给社会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后代的生存发展。在未来的15年内,我国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经济总量也会翻倍增长,面对资源消耗也将持续的增长,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摆在一个战略高度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有力保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快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证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集中精力整理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项目突飞猛进的引入,虽然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而项目建设的同时,造成的空气的污染、沿海江河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噪声扰民、水

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所谓"对人类有用",是指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 2、自然资源的自然性 3、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短缺。我国土地面积接近150亿亩,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1亩,是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亩的1/3。从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来看,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12亿国民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人均草场面积占有为世界人均占有的1/2。我国水资源相当短缺。全国年平均降雨总量为6.03万亿立方米,河川平均径流量约为2.5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占有量的1/4。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铁、石油、铜、锡、锑、钨、锰、铅、锌、汞、钼、稀土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有些储量占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矿藏量则很少。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为有利于对自然资源依法调整,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等类型。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和要求,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矿藏资源,例如,铁、铝、煤、石油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恒定性资源,主要是自然界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能、空气、海潮、风力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

如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革新的步伐。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与执法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强,加大了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的行政执法力度和经济处罚力度,有效地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基本态势。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方面,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积极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自然生态恢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功能区划工作逐步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7个地区开展了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农村、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及淡水与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林草资源、旅游资源、滩涂与湿地等重点资源开发和外来物种引进、转基因生物应用的生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对流域开发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与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在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方面,联合执法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执法工作。2001和2002年连续两年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专项行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国家工商总局、司法部、国家安监局六部门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促进了地区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的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国家已建立起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3063个,环境监察人员4.5万人。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二、当前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虽然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得到加强,加大了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的行政执法力度

法宣在线_4.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练习题答案

4.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单选题)下列关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o
A.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三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向人民法 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o
B.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无关利益方无权 起诉
o o
C.经登记的社会组织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D.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2、(单选题)《环境保护法》中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 度是( )。
o o o o
A.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3、(单选题)《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 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 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
o o
A.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B.追究其刑事责任

o o
C.按日连续处罚 D.按日连续处罚且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4、 (单选题) 下列关于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
o
A.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
o
B.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应予罚款,但不得 公告
o o
C.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D.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正确答案:B
?
用户选择:
5、(单选题)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关于公民环境保护义务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o o o o
A.《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B.《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C.公民应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 D.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6、(单选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 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 )。
o o o
A.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B.举报 C.制止

新《环境保护法》五大新亮点

新《环境保护法》五大新亮点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于4月24日表决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新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改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修改后的法律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其中凸显建立公共预警机制、扩大公益诉讼主体、加强政府监管职责等五方面亮点。 新举措——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 谈到环境保护,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对雾霾的治理。近年来,以雾霾为首的恶劣天气增多,雾霾成为了一些城市的最大危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新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强化了对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治理和应对。同时,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由政府、公民、企业共同努力。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还需要《大气污染法》等单项法来进行具体规范和防治。 新制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作为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方式,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根据规划,2014年,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 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环境保护法》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新法同时也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法条中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实生态保护的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新主体——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 新法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规定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举对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是借鉴了国际惯例。国际上对诉讼主体的要求是由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作用来决定的。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以及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或者说宗旨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要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新标准——按日计罚无上限 多年来,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环境违法成本低,也是新法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修订后的《环保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按日计罚”这一记重拳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

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1、植被保护措施 1.1施工期间全体施工人员要遵守《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令,做好自然区内的动植物保护工作,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自觉执行和接受国家、福建省及当地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精心保护原有植被。对标段界内的有价值植物作到尽力维护,必要时采取迁移保护,工程完工后恢复。 1.2请有关专家介绍被保护珍稀植物的种类,复制图片张贴在便道通过地段和临时场地,严禁施工人员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如发现有珍稀植物时,立即进行移栽保护并上报有关部门。 1.3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施工人员和车辆的活动范围,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等按规定线路行驶,在划定的范围内作业,严禁碾压破环植被。保护原有植被。对合同规定的施工限界内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护原状;砍除树木和其它经济植物时,应事先征得所有者和业主的同意,严禁超范围砍伐。对开挖产生的弃碴运到指定的弃碴场,其上覆土不少于50cm,种草绿化,设置挡碴墙及盲沟和反滤层,永久用地范围内的裸露地表用植被加以覆盖,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采取措施进行复耕,其它裸露地表植草或种树进行绿化。 2、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 2.1不追赶或惊吓野生动物,充分关心野生动物的自然习性。 2.2严格执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施工期间,严禁施工人员伤残、猎杀野生动物,对违章者追究法律责任; 2.3施工期间为动物提供迁移或游串通道;如野生动物发生意外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并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保护机构;污水及霉变食物施工废弃物、生活垃圾按防止污染及卫生要求进行处理,防止对动物造成伤害; 2.4不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建造临时工程和设置取土场。 3、大气环境保护 3.1施工现场临时道路必须硬化,临时路面采用泥结石路面,经常洒水润湿,减少道路扬尘。 3.2清理垃圾时运输车辆必须加以覆盖,防止道路遗洒,弃土(垃圾)场通过当地环保部门的同意方可弃土。垃圾必须分拣分别处理,不得含有易挥发性物质。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 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写入了32字方针。修订前的环境保护法,没有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作专门的规定。本次修订的基本定位是,环境保护法要发挥基础性、综合性作用,要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共性问题作出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方针,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作出规定。 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的规定主要有:预防原则(损害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原因者负担原则、肇事者负担原则)、合作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主要规定了以下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负责、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等。本法规定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既吸收了各国立法的先进经验,又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最大公约数,是在凝聚各方面共识的基础上作出的规定。 一、保护优先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生态破坏。 二、预防为主 预防,是指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时,应当事前采取预测、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减少由此带来的环境损害。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指在整个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将事前预防与事中、事后治理相结合,并优先采用防患于未然的方式。 三、综合治理 环境问题的成因复杂,周期较长,如果用一种方式单打独斗,往往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效果。综合治理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处理环境问题。 四、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法律来建立公众有序参与的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一是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二是需要加强信息公开。要统分给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建立对环境违法行为可以举报和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 五、损害担责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问题 杨小军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教授 课程前言 大家好,我们下面讲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这个主题,我们今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责任 (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第一关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责任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先要有一个基本的估价,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大前提,我们如何来评估当前的生态环境的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有《海洋环境保护法》,在我国的立法当中还是比较早的法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立得是比较早的,经过了这么几十年来的辛苦与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形势仍然也是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总的来讲还是严峻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估价,可以看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我们今天主要是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现在随着工业化、科技水平、城镇化的发展,化学产品进入到了很多领域,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一个,现在由于企业经济活动搞得比较活,所以缺乏底线、缺乏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法律底线,如我们看到的,它自然产生的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东西,有一些偷排污水,过去环境执法人员不来,白天的时候他不排,到晚上他就把水全部排出来,排到河流、排到溪水当中,任其它去污染下流的人群。还有一些把工业污水直接打入地下,排到地下水里边去,这就更严重。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现在也是在不断地治理,也在不断地打击,但生态的脆弱性,由于现在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害,目前生态的脆弱性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 在这个严峻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点是各级领导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程度的认识是否达到了这么高的高度。如果还是漫不经心,以为天下无事,挺好的,那在执法和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

合金钢铁厂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合金钢铁厂(以下简称:钢铁厂)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营造山青、水绿、天蓝的生存环境,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钢铁厂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钢铁厂各层级领导干部、全体员工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提出监督、批评和控告。 第四条钢铁厂按照统一领导、层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对下辖分厂、部室(以下简称各单位)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各单位应建立健全、逐级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合金钢铁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第六条环境保护网络机构 合金钢铁厂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图

第七条 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 钢铁厂成立环保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环委会),统一领导公司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筹划、协调、指导钢铁厂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方面的重大事项, 钢铁厂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室负责人、钢铁厂工会副主席、钢铁厂纪委副书记均为安委会成员,相关环境保护职责见钢铁厂《关于成立合金钢铁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通知》(钼钢铁厂发 [2018]23号)。 第三章 “三废”管理 第八条 废气管理 1.各单位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各自

职责有效管控大气污染源,确保大气治理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尾气达标排放。 2.各分厂应及时有效管控生产工艺、设备,对辖区内在线监测数据及企业自行监测数据负责。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检查为目的的临时性停产。禁止私设大气污染排放旁路,进行稀释排放或非紧急情况下以逃避监测为目的旁路排放。 3.各单位应当采取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有效管控物料堆放、传输、装卸等环节。 4.各单位应主动开展工艺设备查漏堵漏工作,对各类大气污染物进行有效管控,杜绝无组织排放。 第九条废水的管理 1.各单位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各自职责有效管控水污染源,确保污水治理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 2.各单位应及时有效管控生产工艺、设备,对辖区内在线监测数据及企业自行监测数据负责。禁止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检查为目的的临时性停产。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私设暗管排放污水,禁止稀释排放或以逃避监测为目的,未经污染防治设施处理排放或不达标排放。 3.各单位应自主管控、排查辖区内污水排放,杜绝工业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 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要制定好保护的措施,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长顺县新寨乡福兴煤矿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煤矿活动协调发展,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双赢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资源开发科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矿经济和生态保护共同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煤炭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坚持“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以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在煤矿开发利用生产中控制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三)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

在煤炭开发利用生产过程中,切实做到环境保护与开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根据煤炭开发利用所危害的对象,程度与治理难度进行分区,分段治理。 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成立福兴煤矿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植树造林管理办公室,规范煤炭生产和植树造林活动,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煤炭开发利用协调发展;制定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确保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二)阶段目标 1、建设期及运行期目标 制定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矸石安全排放方案、污水处理方案、土地复垦与植被等方案;根据任务安排,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保护及治理效果应达到所制定方案的目标要求。 2、闭矿后目标 恢复矿区植被,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对所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进行复垦和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排矸堆场地不存在安全隐患,矿井污水及生活污水均达标排放,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实施完成并达到预期标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她公害”,并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与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与保护森木”等。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与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单位与个人进行检举与控告”。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5)限期治理制度;(6)现场检查制度;(7)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等等。环境保护小常识: 使用塑料袋会增加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更严重的就是塑料在自然中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大量废弃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与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购物、买菜,应该使用布袋子与菜篮子或使用天然原料制成的纸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会产生大量废物,废弃后的塑料餐盒回收再生产成本高,废弃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焚烧处理又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不仅我们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还要说服我们周围的人都利用耐用品或可降解餐盒来替代它。 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得不到及

时妥善处置,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焚烧的办法。秸秆燃烧,首先会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其二,浓烟会影响田间附近的机场、公路、铁路的正常交通运输。其三,燃烧秸秆容易引燃堆放在附近的其它粮食、农作物与树木,产生火灾隐患。 露天烧烤的污染危害: 露天烧烤,使用的就是木炭或小煤炭,随烤随吃,烟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向空气中排放。远处望去一片乌烟瘴气。烧烤烟气中除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外,还含有强制癌物苯,由于脂肪、肉渣、调味品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据监测,烧烤区域苯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3、2倍。在烧烤摊点排放的烟气中苯超标达60-100倍,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就是锅炉的5-7倍,严重超标。同时,烧烤点的烟气又属于低空排放,不仅危害烧烤者、食用者,而且污染周围环境。 尽量减少手机的辐射危害: 手机向多功能发展已成为未来的新潮流。但手机电磁辐射问题越来越多,被广大消费者所关注。从2001年10月起,全球手机厂商所销售的新手机都必须标明七嘴八舌强度。使用手册中标明的SAR为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就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所吸收的电磁波能量。SAR最大值发生地手机拨号的时候,手机接通后SAR值将锐减。而电磁辐射源距离人体每近1毫米,SAR值就会增大许多。为此,在手机的购买选择时,要注意选择发射功率低、对人体危害小的手机。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为纪念这次大会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 1.(),使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A.资源分布的地区域性差异总体性 B.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可再生性 C.整体性不可再生性 D.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许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2.下列选项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宝石 B.土地资源 C.太阳能 D.铂 3.地震具有巨大能量,但不是资源。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 A.可使用性 B.相对性 C.整体性 D.地域性 4.宝石、黄金、铂等非消耗性金属不属于()。 A.耗竭性资源 B.恒定性资源 C.不可更新资源 D.能被重复利用的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 1.自然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 A.资源权属关系 B.资源互联关系 C.资源管理关系 D.资源增值关系 E.资源流转关系 2.非耗竭性资源又分为()。 A.恒定性资源 B.亚恒定性资源 C.易误用及污染的能源 D.可更新资源 E.不可更新资源 三、简答题 1.简述自然资源的相对性。

四、论述题。 1.试述自然资源的特征。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315页。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314页。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314页。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314页。 二、多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AC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316页。 2.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314页。 三、简答题 1. 【正确答案】一种物质和能量是不是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某一技术条件下不是自然资源的物质,在另一技术条件下就可能是资源。比如,地下的石油,在19世纪以前人类还没有开采和利用它的技术和条件时。它在地下只能是一种普通的物质。而人类有了开采和利用它的技术和条件时,它就成了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由此可知,自然资源确实是个相对概念。自然资源的这种相对性,为人类开辟新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论述题。 (1). 【正确答案】(1)自然资源具有可使用性。 任何自然物质和能量,只有在其能够被人类用来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时,才能被称为自然资源。否则,即使这种物质再多,能量再大,也不能被称为自然资源。这是自然资源与自然界中非资源因素的根本区别所在。 (2)自然资源具有相对性。 一种物质和能量是不是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某一技术条件下不是自然资源的物质,在另一技术条件下就可能是资源。自然资源是个相对概念。自然资源的这种相对性,为人类开辟新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3)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