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

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

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
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

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研究

动物的活动时间分配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动物活动时间分配规律,能够揭示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时如何进行日常能量和时间的投资,了解动物个体的营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生存压力的季节性及空间异质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人们制定和评价针对野生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3.1 动物行为生态学调查的基本方法

13.1.1 野外行为数据采集设备

野外行为学数据采集的设备包括:研究地环境背景状况的采集设备和行为数据记录工具两个部分。具体设备包含望远镜、笔、记录本、秒表、行为记录仪、录音棒、计算机、样绳、卷尺、GPS接收仪、无线电遥测设备、数码照相机、标签纸、温湿度计、通讯工具等,以及个人野外工作用品、药品。

注意事项:

1)应依据研究的动物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地状况,来选择所要携带的野外工作设备;

2)熟悉和正确掌握野外工作设备,对数据采集的正确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

3)目前许多新的行为记录仪器设备和方法出现,如:行为记录仪、语音录入系统等,但记录本和笔是野外行为记录最直接而不可替代的有效的工具。应选择具备防水功

能外壳的记录本,记录笔也应选择永久记号笔的油性硬笔(如铅笔)。

4)各种需要电池的设备,出发前要检查和备足电池电量。

13.1.2 动物行为谱的建立

动物行为谱是描述动物以种为特征的不同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包括动物的基本行为的所有组成成分。一般地,在开展动物行为学研究之前,需要先建立该动物的行为谱。动物行为谱的建立是基于参考文献报道该动物已有的行为谱资料基础上,并结合通过野外实际观察记录而形成的。建立行为谱的方法包括:①预观察和记录动物的全部行为,有助于提出问题和假说以及选择正确的行为取样方法和记录方法;②行为的准确定义,即对要研究的行为用简洁的词句概括一个特定的行为,定义的标准应规范统一;③行为的测量,包括行为的潜伏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

同时要注意区分事件行为和状态行为两个基本概念。事件行为是指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某种行为模式,而状态行为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一种行为模式。例如:一只狒狒发出一声警报叫声,或是在一分钟内发出若干次叫声,即是一种事件行为,事件行为一般用行为频次(frequency)或频率(rate,即单位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次)来测度。而狒狒给其它个体理毛,则属于状态行为,状态行为可以用平均持续时间、总持续时间或某行为的时间比例来测度。

13.2 动物行为的取样和记录方法

动物行为学取样方法分为取样和记录两个部分。取样方法包括随意取样、扫描取样、目标动物取样和行为取样;记录方法分为连续记录和时间记录。

13.2.1 取样方法

13.2.1.1 随意取样(ad libitum sampling)

随机取样是指无系统地、无限制地记录动物的所有行为,且对记录起始时间也无限制的取样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研究初期,对动物的行为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取样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会使得观察偏向于多发的、明显的行为,对科学的行为学研究来说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对于行为的预观察和某些偶发的行为观察,是一种较好的取样方法。

13.2.1.2 扫描取样(scan sampling)

扫描取样法是指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把全群动物的行为快速地扫描一遍。在看到动物的瞬间,记录下动物的行为。时间间隔可以设定为2、5、10、15或30分钟等,在预先设定时间间隔内,每次扫描的时间可以是几秒钟,或几分钟等,依据观察动物的数量和行为参数设定的信息量来决定。扫描取样法的优点在于所记录的信息量大,缺点是不可设计太多的行为参数,否则数据会发生偏移。只有当全群动物个体均在观察者视野内,才可进行扫描取样,否则,也会产生取样偏差。对全群扫描开始时,宜从观察群的一边开始至群体另一边结束,切勿盲目乱扫描。对于数量较多的群体(如一大群水鸟),应分为小群来观察。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样本间的独立性,每一个时间间隔取样后,应选择一个新的小群为取样对象。野外实际工作中,合理有效地与目标动物取样法结合起来使用,将能获得更多可靠的数据。

13.2.1.3 目标动物取样(focal animal sampling)

目标动物取样法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跟踪观察记录某一个动物个体,或全群中的某一小群动物个体(如家庭、或一对配偶、或一窝幼仔等)发生的所有行为。使用该方法之前,必须要预先随机设定所有被观察动物的取样次序。野外实际观察时,可以采用随机数字表、抓阄等方法来确定被取样个体的次序。使用目标定位取样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被取样个体的次序,每天观察开始之前,应重新使用随机方法安排次序,编号。以保证全群中所有被观察的动物在整个取样期间内,每天的不同时间段内都有行为的记录。当最后一个编号个体取样结束后,即可从第一个编号个体开始,进行下一轮的取样,即“取样循环”。每日的:“取样循环”次数越多,数据越可靠。

2)取样时间间隔应根据动物的数量和单位时间内行为发生频次来决定。既不可随意改变取样时间间隔,也不能一成不变。可以用“最小取样时间”法来确定。

3)在实际观察中,当目标动物在视野中消失,应中止记录,直到目标动物重新出现。此间断应记录下来,但时间不计在内。后期数据统计时,仅根据观察到的目标动物的实际时间来计算。在整个取样期间内,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较多,那么后期数据分析时会产生偏差。4)野外实际观察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开始取样时,第一编号个体不在观察视野内。观察者就需要决定是否跟踪寻找?花费多长时间寻找?是否选择下一个编号个体来取代?因此,在整个取样期间,所有观察人员必须约定和遵循统一的规则,才能得到正确的、可比较的数据。

13.2.1.4 行为取样(behaviour sampling)

行为取样是指对整群动物的某一特定行为的所有事件,以及与此行为有关的动物个体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定量地研究重要的、稀有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用行为取样方法,能够获得有关特定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是依据行为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计算得出。通常总的观察时间是已知的。

13.2.2 记录方法

13.2.2.1 连续记录(continuous recording)

连续记录法也称作“所有事件记录法”(all-occurrences’ recording)。连续地记录某段时

间内动物的所有行为,包括行为的频次和行为的持续长度。可以获得一个正确的行为频次、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能够得到比时间记录法更多的行为信息。

13.2.2.2 时间记录(time recording)

时间记录是一个定期的记录方法,在规定的时间点上,记录所观察到的动物行为。与连续记录相比,时间记录法不能给出确切的行为频次和持续时间。一般地,当较多的行为发生且发生频率较高时,不适宜使用连续记录法,时间记录法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时间记录法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瞬时取样(instantaneous sampling)和零-壹取样(one-zero sampling)。

瞬时取样:也称点取样法或固定时间取样法。是指在固定间隔时间内观察记录某一行为是否发生。记录所获得的数据表示了一段时间内某种行为发生所占的时间比例。

零-壹取样:是指观察记录一个固定间隔时间内某一行为是否发生。

瞬时取样和零-壹取样相同之处都是把观察期分成很短的固定的样本间隔;两者区别在于,瞬时取样记录法是记录在样本点上是否有需要记录的行为,而零-壹取样记录法是记录时间间隔期内是否有目标行为发生。

13.3 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研究

通过学习和掌握动物行为生态学基本调查方法以后,就可以开展动物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工作。

动物的活动时间分配(time-activity budget)是指动物对其各种行为活动,如觅食、休息、移动、睡觉等所分配的时间比例。是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高度适应,受遗传因素、食物、能量、性别、繁殖状况、社群因素、种间竞争以及季节、天气状况的影响。

在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建立假说的基础之上(具体参见本书第?章的相关内容),接下来是确定研究方案和行为取样记录方法。

13.3.1 研究方法

13.3.1.1 取样行为和行为代码

首先,应明确哪些行为需要被观察记录。依据研究对象的生物学属性以及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来合理地设计所要观察记录的行为参数。例如,Muzaffar S.B.(2004)对红头潜鸭(Aythya nyroca)冬季日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中,把每日活动划分为:理羽(preening)、取食(feeding)、休息(resting)、警觉(alert)和游泳(swimming)五种行为类型。

在实际取样记录工作之前,为便于快速记录行为和后期计算机统计,我们需要用行为代码(code)来表示每一个将被观察记录的动物行为。行为代码通常是用行为的英文单词的缩写来表示。确定行为代码的原则,以简单、易于表述原行为定义及不重复为标准,在观察期间内,每一个观察者使用统一的规则,以Muzaffer的研究为例(表13-1)。

表13-1 动物行为代码

行为英文

(English)

代码

(Code)

备注

(Notes)

理羽preening prn 取食peeding fd 休息rest res 报警alert alt 游泳swimmig swi

13.3.1.2行为取样记录方法

确定取样记录方法。已有的大研究工作表明,动物活动的时间分配数据的采集,一般使用扫描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如Muzaffar选择的是瞬时扫描取样记录方法。取样间隔时间为30分钟,扫描时间为5分钟;并把每天划分为6个时间段:07:00、09:00、11:00、13:00、15:00及17:00。

也可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方法。例如,Nanya goro(2004)对日本猴(Macaca fuscata)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变动的研究中,选择的是目标动物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取样时间为15分钟,记录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无论是选择扫描取样法还是目标动物取样法,如果取样条件允许,都应该随时记录性别和年龄、以及行为的发起者和接收者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13.3.1.3 行为记录表格

野外实际工作,行为记录表格的制作能够使观察者快速而准确地记录行为,同时,也使得观察期间,每一个观察者具有统一的标准,以便数据处理和比较分析。下面以瞬时扫描取样记录方法为例,一个小时的时间段,取样时间间隔为10分钟(表13-2)。表格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喜好,设计成不同的式样,均须包含环境状况描述、取样时间间隔及行为代码三个基本要素。

表13-2 扫描取样记录表格

观察者:观察时间:观察地点:

*:行为代码见表13-1。

13.3.1.4 数据处理

由于不同的观察期间(如每天或每月的不同的时间段),观察群中每一个动物个体在取样时的可见与否等,使得采用瞬时扫描取样记录方法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差别很大,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将每一个扫描取样样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样本数据点,以小时为基本单位,以参与的某种活动的行为个体与总取样个体的比值为时间比例分配。然后求其平均值,获得每天、每月以及全年的活动时间分配,用100%表示。

目标动物取样连续记录方法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的处理方法,连续记录方法可以动物行为的持续时间,因此,每一行为个体的某种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为累计持续时间与每次取样时间的比值。求其平均值可以获得每天、每月和全年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

13.3.2 数据及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日活动和月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如果记录有性别和年龄的数据,还可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例如:Muzaffar的研究显示,红头潜鸭在冬季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为:每天分配大量的时间用于休息(59.9%),而分配给觅食的时间却较少(16.7%),理羽为14.3%,游泳为8.9%,警觉为0.5%。如果结合动物行为学调查数据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调查数据,可以合理地解释动物在不同季节的活动时间分配的变化原因。例如:Hanya(2004)结合气候等生态学数据,认为由于日本猴栖息地的特殊条件,日本猴在冬季气温下降时,移动(traveling)的活动时间比例相对下降,同时,觅食活动时间比例也相对下降,这对减少能量消耗具重要的适应意义。Hanya还结合食物资源斑块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指标,分析了日本猴的移动的时间分配比例随着食物资源斑块之间的远近而变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活动时间比例的高低,并不能作为判定不同行为是否重要的指标。例如:猴群中的个体的警觉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较低,但毫无疑问警觉行为是猴群中很重要的行为。

参考文献

Altmann.J. 1974. Obeservational of study of behavior: sampling methods. Behabiour, 49:227-267 Baldassarre, G. A. 1988. Waterfowl in wint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tin.P. & Bateson, P.F.1993. Measuring behaviour:An introductory guide.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anna, M. S. & Deborah, J. C. 2003. Field and laboratory methods in primatology. 1st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hner, P.N. 1979. Handbook of eth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Garland STPM

Lehner, P.N. 1987.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animal behavior research.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65:1213-1219

Hinde,R.A. 1973. On the design of Check-sheets. Primates,14:393-406

Luigi, B. & Todd, K. F. 2000. Research techniques in animal ec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owkins, M. S. 2007. Observing animal behaviou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dat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 P. 1963. Animal behavior.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Bonnie J. P. & Yasukawa K. 2003. Exploring Animal Behavior in Laboratory an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6870040.html,, Academic Press

Lorenz, K. Z. 1981. The foundations of etholog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nc.

Muzaffer,S. B. 2004. Diurnal time-activity budgets in wintering Ferruginous Pochard (Aythya nyroca) in Tanguar Haor, Bangladesh. FORKTAIL, 20: 25–27

Hany Goro. 2004. An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Activity Budget of Japanese Macaques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of Yakushima: Effects of Food and Temp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63:165–177

Jonathan B., Fligner, M. A., & Notz, W. I.. 2004. Sampling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behavioral ecologi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utton-Brock T. H , 1977. Appendix 1: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 In :Clutton-Brock T.H.

ed. Primate Ecology : Studies of Feeding and Ranging Behaivour in Lemurs, Monkeys ,

and Apes. London : Academic Press ,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动物生命周期的特点;能够对常见动物的发育类型进行辨别;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二)培养学生识图、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三、科学概念 (一)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二)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三)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四)有些动物是通过卵孵化的方式出生的,这样的出生方式叫卵生,因此这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五)有些动物是通过妈妈直接生出的,这样的方式叫胎生,因此这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蚕、蝴蝶、蜻蜓、青蛙、鸡、山羊等动物生命周期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发育类型以及不同的繁殖方式。 六、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动物相关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蚕的生命周期 1、幻灯片图片导入。 2、提问: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 3、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出示幻灯片文字:羊、蝴蝶、蜻蜓、鱼等 2、每个小组选择两个动物,利用图片制成循环图。 3、小组汇报,教师出示幻灯片订正答案。 三、生命周期的相同点 1、提问:动物们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自由回答 3、板书: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四、变态和不变态,胎生和卵生 提问: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什么不同点? (一)变态和不变态 (1)出示幻灯片图片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0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模拟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选择题 1.(2020·安徽省高三三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 D.组织液中的O2可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析】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水、无机盐离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A错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B正确;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C正确;细胞外的O2(即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2.(2020·四川省高三三模)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HCO-3和HPO2-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态 B.内环境的成分有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 C.血红蛋白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 【解析】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维持血浆pH的稳定,如HCO-3、HPO-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态,A正确;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均可被血液运输,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的渗透压,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D正确。 3.(2020·湖北省高三期末)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 A.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 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A错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选修)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试题 高 二 地 理 (选修) 2018.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12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综合题,请您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如有作图需要,可用2B 铅笔作答,并请加黑加粗,描写清楚。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 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图1为世界两个著名的三角洲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区中河流河口位于乙地区中河流河口位置的 A .东南方 B .西南方 C .东北方 D .西北方 2.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 A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图上内容较简单 B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图上内容较详细 C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图上内容较简单 D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图上内容较详细 图2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读图完成3-4题。 甲 乙 丙 丁 图1 图2

3.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A .甲--华北平原 B .乙--内蒙古高原 C .丙--塔里木盆地 D .丁--黄土高原 4.根据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和建筑材料,可以判断 A .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B .乙地地形崎岖,荒漠广布[. C .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 D .丁地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福建省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竹鼠等特色珍禽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等名优水果种植;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图3为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①食品加工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殖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子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④珍禽的羽毛制作观赏标本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②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③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④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⑤促进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湿润的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图4为我国南方某县20世纪80年代红色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图4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图1是张先生在某观察站于当地时间6月15日12时开始至次日12时,每隔两小 时拍摄的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变化照片(此影像为多次曝光而成)。图2示意地球公转,读图回答1~3题。 6月15日-16日,该观察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 昼夜等长 B. 极昼 C. 昼变短,夜变长 D. 昼短夜长 【答案】B 【解析】解:读图可得,6月15日-16日,该观察站太阳终日不落,是极昼现象,该站位于北半球,此时地球运行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该观察站昼渐长,夜渐短,故B正确。 故选:B。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与季节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2.图1是张先生在某观察站于当地时间6月15日12时开始至次日12时,每隔两小 时拍摄的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变化照片(此影像为多次曝光而成)。图2示意地球公转,读图回答1~3题。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及解析 照片拍摄期间,地球处于图2中公转轨道的() A. ①点附近 B. ②点附近 C. ③点附近 D. ④点附近 【答案】A 【解析】解:6月15日地球运行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此时最接近①点即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 故选:A。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解答即可。 3.图1是张先生在某观察站于当地时间6月15日12时开始至次日12时,每隔两小 时拍摄的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变化照片(此影像为多次曝光而成)。图2示意地球公转,读图回答1~3题。 该观察站可能位于()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及解析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分析】 本课将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观察、交流和讨论,发现不同的动物,尽管各自的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变化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其他动物的一生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为主,了解的动物种类也比较有限。教科书第33页图片中的动物分别是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这些动物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包括了鸟类、昆虫、哺乳动物、鱼类。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寿命如下表所示。 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不同动物生命周期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的是有的要经过变态,有的不经过变态;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胎生。【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也存在这样的生命周期吗?动物的生命周期长短、变化一样吗?本课将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观察、交流和讨论,发现不同的动物,尽管各自的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变化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和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 撰稿教师:李文强责编:陈莉 章节概述 本专题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专题主要介绍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方式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多个动物生理的经典实验,很容易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与迁移能力。 在高考中本专题往往是考察的热点内容,命题热点有:结合人体相关病理,考察激素的功能,不同激素之间的关系,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结合反射弧模式图、突触结构模式图、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图来考察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重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难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网络图:

知识链接: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主要介绍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以及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和作用。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要介绍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基本内容有反射、反射的结构接触、激素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知识结构梳理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过程中发生许多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性质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的变化等,都要求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稳态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体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

动物分类及特点

原生动物 胞口吞食,形成食物泡。原生动物通过胞口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临时性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质内被消化吸收。没有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海绵动物 独特的水沟系统。可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海绵动物的摄食、消化等生理共能都要依靠系统中的水流来实现。 腔肠动物 形成消化循环腔。是胚胎发育中的原肠。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是胚胎发育的原口,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 出现胞外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行使细胞外消化的功能。 扁形动物 不完全消化管。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但也没有肛门。 扁形动物可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多肠目涡虫消化管有很多分支,扩大了其表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输送。如:旋涡虫;吸虫纲动物消化系统趋于退化,以胞外消化为主。口周围多有吸盘,与咽一起用于吸取食物。如:布氏姜片虫、中华枝睾吸虫;绦虫纲消化系统完全退化,渗透营养,营养以糖原形式储存。如:猪带绦虫。 假体腔动物 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由内胚层发育而来的中肠为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细胞外消化。咽外有单细胞腺分泌消化酶行使胞外消化功能。肠本身不能蠕动。 软体动物 具管外大型消化腺—肝脏。位于胃周围的肝脏可分泌淀粉酶,且肠胃间有晶杆,可储存食物,也可分泌酶对食物进行消化。消化系统由口、口腔、胃、肠和肛门构成。另有唾液腺和胰脏分泌各种消化酶入胃助消化。 特有的齿舌。位于口腔底部,由有规律排列的角质齿片组合而成。摄食时由于肌肉的伸缩,使角质齿片作前后方向活动而将食物锉碎舔食。 环节动物 出现物理性消化。从环节动物起,消化系统除了可以进行化学性消化,还出现了物理性消化。环节动物的消化管一般为:口、咽、食管、肠、直肠和肛门。消化管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可以使肠道蠕动,增强消化能力。肠背部形成了盲道或消化管上有盲囊,增加了消化与吸收的面积。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说明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1—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 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3、.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 4、.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5、.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6、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7、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单元重点 了解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四、单元难点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五、单元课时8课时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二年级下册《动物迁徙》资料

自然界的长征见证动物迁徙奇迹(组图) 新浪科技引述国外媒体报道,动物迁徙是自然界里一些最动人的现象,有的迁徙以速度之快着称,有的迁 徙则以规模见长,有些迁徙距离的和时间最长的则让人叹为观止。有意思的是,有的迁徙则创下了速度最迟缓的 纪录。以下是十大不可思议的动物迁徙的例子。 有翅膀就能飞翔(新浪科技) 1. 帝王蝶:有翅膀就能飞翔 帝王蝶的大规模迁徙可能是昆虫中飞行距离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帝王蝶迁徙一次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迁徙一 次往往需要很多代才能完成。然而帝王蝶迁徙最令人感到震惊的地方可能是,人们直到1975年才发现它们在墨 西哥中部欧亚梅尔杉(oyamel fir)丛林中过冬的栖息地。 明年帝王蝶是否还能继续它们的大规模迁徙活动?目前它们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中一些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法砍伐森林、伐木造田和人口压力都会增加它们的迁徙难度,除此以外,定期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也会给它们

的迁徙带来影响,例如2009年到2010年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它们的冬季栖息地遭到降雨、冰雹和大雪袭击。帝王蝶还能坚持多久?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这一切。 它们将穿过肯尼亚马赛马拉地区的边界线,前往塞伦盖蒂西部水草丰美的平原和林地。(新浪科技) 2. 角马迁徙:惊心动魄 电影摄制者和野生生物纪录片制片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证实有超过100万只非洲角马和斑马进行每年一次迁徙活动。每年2月,坦桑尼亚南部塞伦盖蒂平原恩戈罗地区的角马大迁徙开始。迁徙开始的具体时间,根据产犊季节的进展情况来定。在产犊季节,大约会有50万只新生命诞生,但是到了3月初,会有超过50万只斑马、将近200万只角马和大约10万只其他食草动物参与到这次大规模迁徙活动中来,它们将穿过肯尼亚马赛马拉地区的边界线,前往塞伦盖蒂西部水草丰美的平原和林地。 这个前往塞伦盖蒂的动物大军必须面临的最后一个障碍——马拉河,是最具挑战性的。在乾旱贫瘠的热带大草原经历长达数周的迁徙,在此期间它们得到的食物和水很少,这大大削弱了它们的体力,不过它们还要渡过这条水流湍急,而且里面潜藏大量饥肠辘辘的鳄鱼的马拉河,才能到达水草丰美的“伊甸园”。在长达1800英里(2896.74 公里)的迁徙过程中,大约会有25万只角马死去,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兽群很快就会恢复过来,甚至比原来变得更加强大。

科学-三年级下-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二、教学要求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6.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 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我已经实验一年了,如果哪位老师感兴趣也可以试一试。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_874字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_874字 最近几天,东非的野生动物开始成群结队的迁徙,这个自然景观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每天都能从新闻联播上看到关于迁徙的消息,同时,也有野生动物惨遭人类杀害的信息。 200多万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从坦桑尼亚自南向北进入肯尼亚的马塞马拉自然保护区,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旅程?在它们的迁徙路线上有着怎样的自然风光?又 有着哪些天敌和同类?本台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报道团队 在马塞马拉大草原上进行了一次纵贯南北的穿越之旅。 随着好奇心的增加,对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关注度也只增不减原来迁徙的原因是因为要寻找水源与食物来生存: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这是一段3000公里的漫长旅程,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有大批的角马将死在路上,但同时也将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因此,这也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 当然,不会只有角马迁徙,也不会只有他们要会一会

鳄鱼。 千万种动物在特定的季节踏上迁徙的旅途,它们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出发才能顺利完成使命。在路途中,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狂野、惊险和悲壮、残忍的瞬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大迁徙中,尽显最原始的生命生存密码。东非陆地上,二百万迁徙大军,三千公里的生命历程,东非大草原上最壮观的生命奇观。在海洋中,长达4800公里的艰难跋涉路上,大麻哈鱼洄游路上遭遇强敌熊的阻击,数亿只红蟹的迁徙之路。天空中,神秘的夜之行者蝙蝠的大规模迁徙活动,美丽帝王蝶的生命之旅,信天翁的跨洋之路,鸟类们同样展开了一场未知且惊险的生命历程。 在艰辛的路程中,不只有天敌的阻挡,还有某些残忍的人类,手持一把沾满鲜血的枪,为了大象的象牙、野鸟的肉以及鳄鱼的鱼皮等而犯下滔天大罪。这也迫使不少动物保护者连睡觉都要抱着枪,为动物的安危而坐立不安,宁愿整天整月的不休息,也要为人与自然的和平而努力。 东非野生动物的这次大迁徙,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doc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我已经实验一年了,如果哪位老师感兴趣也可以试一试。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萬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非洲动物大迁徙

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这是一段3000公里的漫长旅程,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有大批的角马将死在路上,但同时也将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因此,这也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1] 编辑本段迁徙时间距离及地点 角马的迁徙活动,要经过两个国家的领土,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坦桑尼亚的塞伦盖提大草原应该算是角马的故乡,因为全年四分之三的时间,它们都会生活在这片广袤草原上。只有每年的7月至10月间,才会逐步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 角马群一年四季都在不断的迁徙中,它们迁徙的大概路线,恰好与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基本重合,距离约3000公里,并且年复一年的在非洲大草原上作顺时针运动。 每年的12月至次年5月,它们会跟随塞伦盖蒂大草原的雨季进程,从北向南行进;雨季后的草原,沿途都是数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绿草;半年时间里,角马群逐步沿着边界向南推进,一边享受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一边在这段时间生儿育女繁育后代,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快活的时光。然而随着6月的来临,酷热的骄阳开始暴晒着塞伦盖蒂草原,沃野逐渐成了荒原,角马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却正是连绵的雨季,东面印度洋的季候风和暴雨带来的充足水源和食物,让这里成了整个东非草原此时水草丰美的“伊甸园”。为了寻找一块可以供它们维持基本生存的草场,角马群只得日夜兼程,躲避众多天敌的袭扰,每天行进40多公里,跨越危机四伏的西部草原和凶险的马拉河,朝着北方肯尼亚肥沃的草地进发。 然而,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约十分之一的马赛马拉,很难维持几百万头角马3个月的生活,等到沿途的青草被啃食殆尽后,寻找新的草场又迫在眉睫。于是,在11月坦桑尼亚短雨季来临前,角马们又开始离开马赛马拉,向南迁徙折返,重回塞伦盖蒂草原,再次展开一个新的迁徙循环和轮回。[2]

生物学试题动物结构分类卷80题附答案

1、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a、纽型动物 b、扁型动物 c、环节动物 d、腔肠动物 2、开始出现胎生的脊椎动物是 a、原兽亚纲 b、后兽亚纲 c、真兽亚纲 d、恐龙 3、人的食道上皮是 a、复层扁平上皮 b、感觉上皮 c、腺上皮 d、单层扁平上皮 4、脂肪组织是一种储备中性脂肪的组织 a、弹性结缔 b、疏松结缔 c、致密结缔 d、网状结缔 5、蚯蚓血液循环属于 a、开管式 b、闭管式 c、混合式 d、尚未出现循环系统 6、精原细胞形成精母细胞过程属于生殖 a、同配 b、异配 c、卵配 d、abc全错 7、鸟类胚胎发育时期具呼吸功能的器官是 a、胎盘 b、绒毛膜 c、中肾 d、后肾 8、盲肠开始出现于动物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9、鼻腔的原始功能是—— a、嗅觉 b、呼吸通道 c、加温空气 d、湿润空气 10、胰脏的功能有 a、分泌激素 b、分泌消化液 c、a+b d、a b c全错 11、胎盘是由胚胎的与母体的子宫壁紧密结合而成的。 a、羊膜 b 、绒毛膜 c、卵黄囊膜 d、尿囊膜 12、肌肉起源于______ a、内胚层 b、外胚层 c、中胚层 d、a+b+c 13、大脑起源于______ a、内胚层 b、外胚层 c、中胚层 d、a+b+c 14、肺动脉血液是 a、缺氧血 b、富氧血 c、混合血 d、a、b、c全错 15、哺乳动物唾液腺功能是 a、消化食物 b、冲洗口腔 c、保持口腔湿润 d、a+b+c 16、分泌胆汁的器官是 a、胆囊 b、胰脏 c、胃 d、肝脏 17、皮脂腺具有功能 a、排泄 b、调节体温 c、保护皮肤 d、a+b+c 18、树突的机能是 a、修复损伤组织 b、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神经元

动物的迁徙教案

动物的迁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录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动物的迁徙 2、揭题板书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动物的请迁徙 二、 1、自学 同桌学习讨论: (1)什么是动物的迁徙? (2)动物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3)动物迁徙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迁徙: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返回规律的周期性旅行原因:繁殖觅食气候 方式:飞行洄游徒步 2、观看几种不同的迁徙 到旅鼠为止 各种动物为了不同的目的,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迁徙活动,在迁徙活动中遇到了种种困难险阻,可它们不怕困难、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候鸽 已经灭绝的迁徙鸟类 请学生讲一讲候鸽的故事 思考:候鸽为什么会灭绝? 自然环境被人为破坏,失去生存的环境,再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杀、候鸽只能走向灭亡。 4、中华鲟 请学生讲一讲中华鲟的故事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河水的污染、葛洲坝挡住洄游路线等等原因,中华鲟几乎灭绝,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终于成功人工养殖中华鲟,避免了中华鲟的灭绝,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自觉关心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和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5、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区 看一看崇明美丽的景色 看一看崇明不文明的一角 思考、讨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6、小结: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动物的家园,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

候鸽 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种迁徙物种是候鸽。曾有数千万只候鸽在往返于森林筑巢地的迁徙过程中经过美国,使所经之处的白昼在数小时(甚至好几天)内一直暗淡无光。据说候鸽栖息处下方的地面上覆盖着2英寸(5.08厘米)厚的鸟粪,很多粗壮的树枝被鸟巢压断。据估计,在鸟群最大的时候,大约有60亿只候鸽。然而人类成了它们的最大天敌。候鸽喜欢在低空飞行,它们的鸟巢很容易被够到。据说候鸽的肉非常美味。到了1880年,天空中再也没有迁徙的大群候鸽,最后一批这种野生鸟,也在1900年被射杀。最后一只候鸽名叫“马萨”,是一只圈养鸟,它在1914年死亡。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捕杀并不是唯一一个导致候鸽灭绝的原因。失去栖息地是导致它们从地球上消失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美国东部的大片森林被砍伐一空,候鸽无处栖身。另外,这种鸟类跟原鸽和哀鸠不一样,它们无法适应自然和人类给它们施加的双重压力。对它们来说,这是个致命打击,它使候鸽慢慢从地球上销声匿迹。候鸽灭绝的悲惨故事,对现在来说可能是一记警钟。安全数量是相对的,当数量增加不当,就会导致数量减少。一个世纪前还没有“全球环保意识”,人类认为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与其他动物和平共存的知识。世界上其他剩余迁徙物种的命运,将证明我们是否已经从中吸取教训,还是会重蹈覆辙。

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

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大小 形状 教学反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 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④是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成份 B. 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C. 因为有巨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D. ①病原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以“甲型流感病毒”社会热点为素材,综合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解答】 A.图中④为蛋白质,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的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溶酶体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没有特异性,B正确; C.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 D.病原体侵入细胞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盐加碘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预防大脖子症 B. 注射胰岛素可加快血糖氧化分解,加速糖代谢,降低血糖 C. 口服雌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达到避孕效果 D. 注射胸腺激素可加快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解答】 A.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所必需的元素,缺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会患大脖子病,A 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使血糖含量降低,B正确; C.内环境中雌激素含量升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注射胸腺激素不利于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D错误。 故选D。 3.下面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