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禀赋指

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衡量两国的要素禀赋。一种是实物单位定义(physical definition),即用两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总量的比值来衡量。另一种是要素价格定义(price definition),即用两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值来衡量。

在实物单位定义中,A国的要素禀赋为A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B国的要素禀赋为B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如果,我们就定义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在要素价格定义中,假设劳动的价格是工资率(w),资本的价格是利率(r),则A国的要素禀赋为A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B国的要素禀赋为B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如果,我们就定义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在实物单位定义中,一国的要素禀赋为该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因而是单纯从要素供给的角度说明各国的要素禀赋。而在要素价格定义中,一国的要素禀赋为该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而要素价格不仅仅取决于要素供给,还取决于要素需求。因而这两种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有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假设A国和B国在要素需求方面完全一致,而要素禀赋的差异完全由要素供给的差异引起,也就是说,一种要素的供给越多,它的价格就越低,一种要素的供给越少,它的价格就越高。因此,如果,则必定有,即无论用实物单位定义还是用要素价格定义,A国都是劳动相对丰裕

的国家,B国则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

表4-1-1 部分国家和地区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以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瑞士

73,459

美国

34,705

德国

50,116

意大利

31,640

加拿大

42,745

中国台湾

25,722

澳大利亚

37,854

英国

21,453

日本

36,480

韩国

17,995

法国

35,600

墨西哥

12,900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3>.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二、要素密集度

所谓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在生产不同产品时,依据投入比例最大的那种生产要素来描述该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如果,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商品。

例如,生产1单位X商品需要2个单位的资本和4个单位的劳动,则。生产

1单位Y需要2个单位的资本和1个单位的劳动,则。我们就说X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如果X、Y商品的生产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即在任何情形下,生产X、Y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保持不变,X、Y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直接通过比较和来确定。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其生产中的要素配合比例是可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替代使用。当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相对上升,资本变得昂贵时,厂商会减少资本的使用量,而用相对较廉价的劳动代替一部分资本,因此各部门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因资本价格上涨而下降;同样当劳动价格相对上升时,各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将提高。所以,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需要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小于Y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则称X 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也就是说,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假设在两国两种商品的生产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比如假设X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而且还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即在所有可能的要素价格下,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总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如图4-1-1所示。

曲线X1X2和曲线Y1Y2分别表示X商品和Y商品的等产量线,在要素价格为时,等成本线与X、Y的等产量线的切点为A1、B1,这时X、Y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关系为;同样,当任选另外一组要素价,如时,等成本线与X、Y的等产量线的切点为A2、B2,X、Y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关系仍然为。因此,根据定义,X 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则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SHAPE \* MERGEFORMAT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

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上的,为便于分析和理解这一理

论,我们先给出这些假设。

(一)假设条件

(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即以2×2×2的模型为分析的基础。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但不同商品的生产函数不同。

(3)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5)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在一国内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7)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8)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且要素总量不变。

(9)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10) X、Y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假设的含义

假设1的含义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要素禀赋理论,从而使现实经济简单化,有利于分析问题。实际上,放松这一假设即研究更为现实的多个国家、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并不会对本章的结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假设2排除了各国之间的技术差异,以便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去考察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同时他还指出两种商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这对区分两种不同的商品是至关重要的。

假设3表明,两国需求偏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两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当贸易使两国的商品价格实现均等化后,两国将具有相同的消费结构——即两国消费对象中两种商品所占的比重相同。这一假定使我们省略了对复杂的需求因素的思考,以便集中考察要素攻击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假设4表明,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保持规模收益不变,它意味着两种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产量将与要素的投入同比例增加。

假设5表明,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参与市场交易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众多,生产要素、商品是同质的,具有完全信息。在长期当中,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商品的边际收益。

假设6表明,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的假设意味着劳动和资本能够毫无阻碍的从收益较低的部门流向收益较高的部门,因此,国内各部门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均衡时必定相等。但国与国之间没有要素流动,即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国际要素收入差异将会永远存在。

假设7表明,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考虑运输成本和关税时,则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价格差不大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就会停止。

假设8表明,在两国中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生产要素,生产点总是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扩大一种商品的生产,就必须从另外一个生产部门中吸收资源,并造成后一部门产量的相对和绝对下降。

假设9表明,在均衡的世界相对价格下,每一国的总进口价值等于其总出价值。

假设10表明,X、Y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所以同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要素密集度是相同的,不存在要素密度逆转的情况。

第二节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正如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指的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得自于埃奇沃斯盒状图(Edgeworth box)。

在要素禀赋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假设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下面我们就来比较要素禀赋不同的两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图4-2-1为劳动相对丰裕的A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由于埃奇沃斯盒状图的横轴表示一国的劳动总量,可见A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较长;图4-2-2为资本相对丰裕的B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由于埃奇沃斯盒状图的纵轴表示一国的资本总量,可见B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较高。埃奇沃斯盒状图的对角线的斜率反映了两国K/L的比率,因而代表了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的状况,A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对角线的斜率较小,说明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对角线的斜率较大,说明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SHAPE \* MERGEFORMAT

在埃奇沃斯盒状图中,X1、X2、X3、X4、分别为X商品的等产量线,Y1、Y2、Y3、Y4分别为Y商品的等产量线,两种商品等产量线的切点为帕累托最优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契约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意味着两种商品X 和Y的一种数量的组合,而且这两种商品的数量的组合都是在该国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得到最充分有效配置的基础上得到的。

把这些契约曲线上的要素得到最充分有效配置的X和Y的组合放到以X商品的数量为横坐标,以Y商品的数量为纵坐标的坐标图上,就可以得到各国特定要素禀赋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把图4-2-1中A国的X商品的等产量线和Y 商品的等产量线的切点移到图4-2-3中,就形成了AA’曲线,AA’即为A国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把图4-2-2中B国的X商品的等产量线和Y商品的等产量线的切点移到图4-2-3中,就形成了BB’曲线,BB’即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同时X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那么A国就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商品X,而B国就可以比A国生产相对更多的商品Y。这样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比在X轴上的截距较宽,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比在Y轴上的截距较宽,如图4-2-3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可见,在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两国间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差异直接来自于两国要素禀赋水平的不同,在两国拥有相同的技术水平,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前提下,劳动丰裕的国家能够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能够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X轴,因为X 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Y轴,因为Y 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B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由于要素禀赋理论假设A、B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的差异,而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则完全是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图4-2-4是A国和B国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在图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为EB。因为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所以图

中两国的无差异曲线相同。通过EA点的相对价格线PA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B点的相对价格线PB为B国的均衡价格。可见,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资本丰裕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SHAPE \* MERGEFORMAT

开放以后,A国将出口X商品到B国,因为在A国市场上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同样,B国将出口Y商品到A国,因为在B国市场上Y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A国。也就是说,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出口Y,进口X。X 商品由A国出口到B国,Y商品由B国出口到A国后,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Y的相对价格将下降;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Y的相对价格将上升,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PW。

图4-2-5是A国和B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EA点向下转移到点EA’, EA’点与EA点相比,X的生产增加,Y的生产减少。B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Y商品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EB点向上转移到点EB’, EB’点与EB点相比, Y的生产增加,X的生产减少。通过EA’点和EB’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无差异曲线相的切点CA=CB为开放后两国的消费均衡点。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均在贸易中获利,这是因为它们都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u1达到了较高的无差异曲线u2。

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EA’OACA,其中EA’OA表示X的出口量,OACA 表示Y的进口量。图中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EB’OBCB,其中EB’OB表示Y的出口量,OBCB 表示X的进口量。注意:A国对商品X的出口等于B国对商品X的进口(即EA’OA= OBCB );同样地,B国对商品Y的出口等于A国对商品Y的进口(即EB’OB= OACA )。

SHAPE \* MERGEFORMAT

综上所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内容可以表述为: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也就是说,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即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

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 H -O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H-O定理常常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即每一国家都应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或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为什么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呢?H—O定理的内在逻辑是: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关系密切,而要素价格与一个国家要素的丰裕程度有关。所以,要素的丰裕程度的国际差别导致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别,进而导致相对生产成本的国际差别,进而又导致相同商品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别,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在本例中,劳动相对丰裕的A国,其相对丰裕的劳动导致劳动相对价格低,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商品相对价格低,从而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因此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X。而在资本相对丰裕的B国,其相对丰裕的资本导致资本相对价格低,进而又导致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价格低,从而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因此B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Y。

三、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评价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利益理论:第一,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这一点与现实更加接近,因为在现实中,一般的商品生产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结合的产物。第二,是以两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它不同于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比较利益理论,而是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家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而从实际出发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

H-O定理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这一理论比较强调对各国要素禀赋的静态分析,而忽视了一国要素禀赋的可变性。第二,这一理论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第三,这一理论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因素,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四,该理论主要强调了要素的供给方面,而未对需求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以国与国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发生,但是在国际贸易发生之后,会对两国之间原来存在的商品相对价格产生影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国际贸易发生之后会形成新的国际相对价格,而这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必然会对一国要素的相对价格产生影响,而要素的相对价格则涉及到了一国的利益分配问题。这里我们就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国际贸易的利益在一国内部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是如何分配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拓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本节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就是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旨在说明国际贸易是如何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一、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Samuelson,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在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础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这一定理可以表述为:即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各国的同质劳动(即拥有相同水平的训练、技能和生产力的劳动)获得等量的工资。同样地,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各国的同质资本(即具有同等风险和生产力的资本)获得相对均等收益。

正如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A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要低于B国,即,相应地,A国劳动密集型商品X的相对价格也要低于B国,即。在各国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即当A国分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X,并减少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Y时,A国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对资本的相对需求就会减少,从而引起A国的工资(w)增加,而利率(r)下降;而在B国所发生的一切刚好与A国相反,即B国分工生产Y并降低X的产量时,B国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会下降,对资本的需求会上升,从而B国的工资(w)会减少,而利率(r)会上升。

由此可见,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会使劳动力丰裕的A国(相对低工资国家)的工资上升,使资本丰裕的B国(相对高工资国家)的工资下降,这样国际贸易使两国的工资率与贸易前相比差距缩小了。同样地,国际贸易降低了A国(相对高利率国家)的利率,提高了B国(相对低利率国家)的利率,从而也使两国的利率与贸易前相比差距缩小了。这表明,国际贸易倾向于缩小两国间工资与利率的差距,最终使两国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趋于一致,即。

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图形说明

下面我们利用埃奇沃斯盒状图给出对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说明。我们将A、B两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置于同一个坐标系中,如图4-3-1所示。

由于两国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所以两国生产X、Y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所以在图4-3-1中,两国关于商品X的等产量曲线形状是相同的,都是从共同的原点X开始度量,越远离X的等产量曲线表示X的产出越大;两国关于商品Y 的等产量曲线形状也是相同的,只不过A国是从YA开始度量,而B国是从YB 开始度量,越远离YA或YB的Y等产量曲线表示Y的产出越大。

分别连结每一个国家X等产量曲线与Y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我们就会得到各国的生产契约线,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和要素投入条件下,资源最有效地利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如图4-3-1所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各国生产契约线上的点都对应于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的点;(2)X商品的等产量曲线与Y商品的等产量曲线的公切线,其斜率的绝对值代表要素价格比率,即w/r(工资/利率);(3)从坐标原点X引向生产契约线上任何一点的射线,其斜率代表生产既定产量X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即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率;而从坐标原点YA或YB引向生产契约线上任何一点的射线,其斜率代表生产既定产量Y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即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率。可见,A、B两国生产契约线均位于对角线右下方,这是因为商品X在两个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而商品Y在两个国家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A国均衡点为A,B国均衡点为点B,此时A国生产商品X所需的资本/劳动比率小于B国,这表现为从原点X出发通过A点的射线的斜率小于从X出发通过B点的射线的斜率。同样地,A国生产商品Y的资本/劳动力比率也小于B国,这在图中表现为从原点YA出发通过A点的射线的斜率小于从原点YB出发通过B点的射线的斜率。另一方面,由于A国劳动力相对丰裕,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因此,这在图中表现为在A点X等产量曲线与Y等产量曲线公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在B点X等产量曲线与Y等产量曲线公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在国际贸易发生后,劳动力丰裕的A国将更加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商品X 的生产,其均衡点将沿着生产契约线XYA向右上方移动,在这个过程中,A国生

产X和Y两种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L)会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其要素价格比率(w/r)也会不断上升。同样,资本丰裕的B国将更加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其均衡点将沿着生产契约线XYB向左下方移动,在这个过程中,B国生产X和Y两种产品的资本/劳动力比率(K/L)会不断下降,而要素价格比率(w/r)也会不断下降。随着两国专业化规模的扩大,最终两国均衡点将分别位于A’点和B’点。在A’点和B’点我们发现,A、B两国生产X、Y产品的资本/劳动力比率(K/L)相等,并且两国的工资/利率比率(w/r)也相等。

因此,随着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将使A、B两国在X商品和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率(K/L)趋于相等,因而两国的要素价格也趋于相等。这样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就得到了完整的说明。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数学证明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A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L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w为工资率,r利息率,因此有:

这里,(K/L)A为A国在X生产的过程中的资本劳动比,(w/r)A为A国在X生产的过程中的工资利率比。同理有:

因为(PX/PY)A为A国X和Y商品的价格比,(PX/PY)B为B国X和Y商品的价格比,所以A、B两国相对价格之差为:

等式右边上下同乘(w/r)A(w/r)B,整理得:

由于A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所以,由于X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所以〉,因此等式右边为负,即:

上式说明X、Y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在A、B两国是不相等的,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B国Y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A国,这正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随着两国贸易的开展,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差会逐步缩小,只有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达到相等,贸易才会停止,即最终需要达到,即:

上式中,显然项和都大于0,由于我们假定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因此,项也必然不等于0。由于其他项都不等于0,那么必然有,这说明国际贸易在使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的过程中,必然会使两国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实现均等化。

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商品价格的差异,构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如果通过国际贸易使得两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了,那么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也将不复存在,国际贸易将会停止。但实际上只要两国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没有改变,这将只是暂时现象。因为随着国际贸易的终止,要素价格的差异又会重新产生,商品价格的差异又将随之产生,国际贸易又将恢复。

需要指出的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观察一下现实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满足这些条件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各国并非使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各国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也阻碍各国商品相对价格相等。此外,许多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其运作也不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因此国际贸易没有使各国的工资和利率实现相对的均等化,这并不奇

怪,其原因就在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所依赖的一些假设在当今世界大多是不成立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国际贸易缩小了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也同时说明,国际间要素价格现实中的差异并不能推翻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因为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际差异要比现在大得多。因此,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适用的,它确定了影响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而且使用我们对现实中的贸易模型和经济的一般均衡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国际贸易的结果,但我们不能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将使国际贸易不再发生。

四、斯托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

沃尔夫冈·斯托帕(Wolfgang Stolper)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斯托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这一定理可以表述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生产该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生产其他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提高,那么丰裕要素的所有者会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则因贸易而受损。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主要考察了国际贸易对某种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的影响,而斯托帕—萨谬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则主要考察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不同要素间价格差异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国际贸易在使两国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化的同时,一国国内不同要素的价格之间的差异也会逐渐缩小,从而影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前边已经说明了国际贸易使两国的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要素的价格上升,使供给短缺、价格昂贵的要素的价格下降。在我们的例子中,A国劳动丰富,国际贸易使A国劳动的价格——工资上升;A国资本短缺,国际贸易使A国资本的价格——利率

下降。而B国资本丰富,国际贸易使B国资本的价格——利率上升;B国劳动短缺,国际贸易使B国劳动的价格——工资下降。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使A国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减少;使B国劳动者的收入减少,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

依据斯托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资本丰富,劳动短缺,国际贸易会使这些国家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与此类似,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丰富,资本短缺,国际贸易会使这类国家的工人收入增加,资本所有者收入下降。那么,随着贸易的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将趋于一致。但是在现实世界当中,二者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任何趋同的表现,相反这种差距似乎正在逐渐扩大。同样,我们也无法看到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明确影响。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斯托帕—萨谬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假定条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个人或家庭也往往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所以国际贸易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最终影响就更加的不明确了。

五、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金斯基在分析一种要素数量增加对贸易效果的影响时指出:当一种要素数量增长时,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将大幅度提高,而其它产品的产量将会下降。这就是罗伯金斯基定理。罗伯金斯基定理说明一种要素总量的增加对不同产品的影响是不平衡的。下面我们通过图4-3-2证明对罗伯金斯基定理。

图4-3-2是一个艾奇沃斯盒装图,沿原点引出的两条直线和分别代表两种商品X和Y的资本劳动投入比率。由于假定要素数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因此该国将始终以这样的比率生产两种商品。从盒装图的另一个原点引出了引出的同样两条直线与和分别交于点(,)和(,),它们代表了要素被充分利用的状态下,该国用于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分别状况。过和两点的等产量线和分

别代表了两种商品的产量水平。

SHAPE \* MERGEFORMAT

现在我们假设该国劳动要素的数量增加,这使艾奇沃斯盒的原点的位置移动到,新的均衡点由从引出的两条要素投入比例线与和的交点决定,即点(,)和(,)。与此对应的两种商品的产量由过和的等产量线和表示。比较和与原点的距离我们即可判断出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产量随着劳动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比较和与原点的距离我们也可判断出,当劳动要素的增加时,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产量反而减少了。这样,罗伯金斯基定理就得到了证明。

现实中,生产要素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果一种要素出现了相对大幅度的增长,就会出现上述不平衡的生产增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病(Dutch disease)”。20世纪70年代,荷兰在北海发现了天然气资源,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这使大量劳动力和资本流入到该部门,从而造成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工业品的产量和出口都大量的减少了。虽然石油危机使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荷兰的经济仍然出现了滑坡。这种增长的福利恶化效应自此被称为“荷兰病”,挪威、英国和墨西哥等国也先后出现过这种“荷兰病”。

第四节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经验检验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说明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在本节,我们来看关于这一定理的实证研究。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提出后,其结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而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学者开始利用经验数据对该理论予以检验,以考察它是否能够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由于有若干检验的结果不支持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出现了与该理论相悖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里昂剔夫之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一、里昂剔夫之谜的基本内容

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第一次经验检验是在1951年,由瓦西里·里昂剔夫(Wassily Leontief)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的。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剔夫希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为进行这一检验,里昂剔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可以表示经济中每种产品的来源和去向的表格,里昂剔夫对这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因此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产品中劳动和资本的数量。里昂剔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即使这样,里昂剔夫认为不影响检验的结果。

里昂剔夫的检验结果出乎其所料,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出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检验结果和H-O定理的预测完全相反,故称为里昂剔夫之谜(见表4-4-1)。

表4-4-1 美国百万美元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和劳动需求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资本(1947年价格)

2 550 780

3 091 339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1 (w/r)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 TF a/ LF a)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 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的确定

等产量线CC和FF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和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P上升与要素价格比例 图2.6 棉布价格 C 注:两种商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比例 图2.7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价格比 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 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 由以上假设可知,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 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 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 A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相对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2.在说明国际贸易原因时,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了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进而分析了 () A.环境的差别 B.成本的差别 C.贸易的差别 D.收益的差别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4.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D.xx 6.xx—xx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 7.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8.假设要素密集度用k表示(k=K/L),如果X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x大于Y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y,则X是密集型产品,Y是密集型产品。()。 A.X、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B.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C.X、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D.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 A.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B.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在xx-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在要素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0.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有()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要素禀赋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表明,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大量相对丰富的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A.林德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麦克杜格尔理论 D.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 2.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将会() A.出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B.进口使用相对丰富的资源产品 C. 进口生产中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D.同时进口和出口使用大量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3.里昂惕夫之谜质疑()有效性: A. 比较优势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重叠需求理论 D. 绝对优势理论 4.根据H-O定理,()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水平和交易模式。() A. 技术水平 b.消费者偏好 C. 资源的相对丰富 D. 交通费用 5。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土地相对稀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通过自由贸易,A国的国民收入的内部分配将改变为有利于(有利于):() A.劳动力 B.土地 C.劳动力和土地 D.既不是劳动力也不是土地

6。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的贸易模型维持着认为:() A.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B.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C.劳动分工受到世界市场规模的限制 D.一个国家出口最适合其资源禀赋的货物 7.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水平因国家而异() A.各国有不同的相对禀赋因素 B.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市场规模 C.这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同 D.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 8.简单来说,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 A.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资源的收入 B.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在生产中集中使用的资源所带来的收入 C.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它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D.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9。 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即使自由贸易可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整体收益,但也有赢家和输家。鉴于此结论,这并不奇怪() A.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的资源的所有者都赞同自由贸易 B. 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往往倾向于贸易限制 C.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然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贸易限制 D.资源相对丰富的所有者倾向于限制贸易,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则倾向于自由贸易 10.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工人技能在创造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在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创造()的方式与机械投资创造物质资本的方式大致相同。() A.人力资本 B.人力资源 C.物质资本 D.新口味和偏好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 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和俄林 (Bertil Ohlin )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 (2)两种产品——棉布与粮食,生产需要土地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就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与要素市场都就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与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与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 )1 (w/r )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 )的确定 等产量线CC 与FF 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与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国际经济学-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多项选择题 1、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或专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B、出口将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C、进口将提高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D、出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E、进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2、关于“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B.要素密集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C.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D.要素丰裕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E.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都是个相对的概念,都要视比较对象而定。 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各国相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达到均等化,然而现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 A.国际贸易远不是自由的 B.各国生产的产品并不相同 C.各国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差异 D.国际贸易存在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E.生产要素并非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4、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有关定理,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D、商品的进口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2、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下列那个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真正原因()A、商品价格未实现均等化 B、关税、非关税壁垒等障碍 C、运输成本的存在 D、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 3、根据斯托泊—萨谬尔森定理,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一、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 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揭开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奥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这种“去劳动价值论”的倾向在贸易理论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重新构建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学说是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劳动耗费的相对差异,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约翰·穆勒尽管在论述相互需求原理时还是用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作为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因,但他却将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归结为贸易双方的消费偏好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自我调整至进口需求恰好足以相互支付的过程,即所谓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已经很难看到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仅仅把国际贸易中有关各方的比较优势作为“既定的前提”,直截了当地把他的均衡价格理论用于对贸易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有关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国际供需理论。只是从那个“既定前提”中尚能看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丝影子而已; 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提出并建立起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后,活生生的劳动就仅被看作是等同于资本、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的一种一般生产要素,虽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却已经不再是劳动,而是变成了“上帝的恩赐”(The Gifts Given by the Nature)。古典劳动价值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那里已经荡然无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同古典劳动价值论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要素禀赋理论承认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现实基础,但却脱离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轨道,另辟“蹊”径,用各国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取代各国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中的劳动投入,开拓了国际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禀赋本身不意味着优势,一个国家的禀赋需要不断地升级,才能走向繁荣 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一种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以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典型的要素禀赋论。然而,这是一种静态的资源配置论,在这种理论中没有真正的市场,这一局限性似乎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禀赋不会自动地被利用。假如某种要素禀赋没有被人发现并开发出来,用于满足人的需求,那么贸易不会发生。换句话说,资源禀赋并不存在于个体行动之外,没有个体的企业家行动,禀赋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也就无所谓禀赋,比如委内瑞拉拥有很多石油,但这并不构成其禀赋优势。 而要将禀赋变成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借助于市场。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创造一个使禀赋有机会被利用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禀赋的比较优势变成产品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论预设禀赋和市场已经存在,并且假设贸易在不同的禀赋条件下“自动”发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资源的诅咒”所揭示的那样,禀赋本身不意味着优势,一个国家的禀赋需要不断地升级,才能走向繁荣。市场的创造需要一个有助于发挥企业家才能的制度环境,这意味着制度环境其实比禀赋本身还重要。 一个国家的禀赋是在个体的行动中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要素禀赋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发挥才能的产物,比如瑞典和芬兰这些北欧国家,原来的禀赋优势是木头和矿产等资源产业,现在是高科技产业,对这些国家来说,也不存在“资源的

诅咒”。可见,关键不是禀赋本身如何,而是人的创造性能否不断地发挥出来,而要素禀赋论关注的正是禀赋本身。虽然这一理论也看到禀赋是动态变化的,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后的结果,而没有追溯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要素禀赋论以国家为单位,从“国与国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出发来展开讨论。但是,贸易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也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优势上的。不同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和信息,贸易是个体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个体在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就是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论没有看到,比较优势的利用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个体在行动中实现的。正是市场产生了利用比较优势的条件,而不是先有比较优势,然后再产生市场。比如,个体发挥自己的才能,需要利用市场价格,即假如没有市场价格,个体就没有利用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在市场中,人们往往是在无意中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个体并不是先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去配置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是市场发现和利用了个体的比较优势。当个体有机会发挥企业家才能时,他就是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且也是在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与个体利用比较优势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个体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时,他就是在创造市场。 市场(贸易)在个体发挥其才能的过程中不断展开,但要素禀赋论假设市场已经存在,把贸易问题作为一个静态的资源配置问题来处理的,它预设了经济学家知道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这样,剩下的“贸易问题”就是经济学家计算最优的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市场的贸易理论”。在这种贸易理论中,贸易的单位是国家,贸易的主角实际上变成了“经济学家”。然而,我们知道,

要素禀赋论 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资源丰富,在其领土范围内,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15亿桶,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5.2%。沙特阿拉伯现共有8座大型炼油厂,日提炼能力约158万桶,实际日产量约:40万桶至150万桶,其中60%左右供国内消费,其余供出口。 沙特阿拉伯经济结构单一,石油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石油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的60%-80%,石油和石化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左右。进口中,机电设备、食品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自20世纪70年代起,沙利用其丰厚的石油资金大力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多期五年发展规划,经过20年的努力,使沙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石油大国,而且成为中东最大的商品和承包劳务市场,并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依靠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对外经济援助数量可观,共计向全世界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700亿美元的援助。 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是沙特阿拉伯深受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高攀时,给沙特阿拉伯带来了可观的贸易收益,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人均高收入成员,而80年代以后的石油价格萎靡不振,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都与其要素禀赋密切关联。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肯尼亚、埃及、委内瑞拉等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给国,赞比亚、扎伊尔、智利是著名的铜出口国,哥伦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巴西、科特迪瓦、危地马拉是文明的咖啡供应地。。。。。。 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时,基本上是单一经济结构,橡胶出口占其出口收入一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锡是其第二大出口品,占全部出口收入的10-20%。独立后,马来西亚继续投资于初级产品出口,并在制成品出口上进行投资。结果,其出口逐步多样化,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在非洲的象牙海岸,为维持其咖啡出口,加强了投资,同时,象牙海岸还增加了对可可、木材和其他初级产品的投资,出口不断增长,国内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也有相反的例子。象牙海岸的邻居加纳在1957年独立时,大概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当时的加纳,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结构单一,可可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60%。独立后,加纳江投资从出口基地急转到进口替代产业。结果,到1980年代,可可的出口量仅为1960年代的一半,而其他出口产品并没有弥补这一缺口。

要素禀赋理论(讲义)完整版

3.1 The Basic Model of Factor-Endowment Theory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相对比例。 Factor Endowment is referred to as relative ratio of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a nation possesses 。★ 要素禀赋是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Factor Endowment is a relative concept, which has no relevance to absolute quantity of factors a nation possesses. 图 解 3-1: E A 、E B 分别表示A 、B 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 在E A 点,A 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TK A 、TL A ; E B 点表示B 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TK B 、TL B 。 E A 、E B 两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分别表示A 、B 两国 的要素禀赋状况。可见,A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B 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图 3-1 A 、B 两国的要素禀赋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 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比例。 In a world of two commodities and two factors, we say that commodity X is capital-intensive if the capital-labour ratio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X is greater than K/L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Y.★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It is not the absolute amount of capital and labor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X and Y that is important in measuring the capital and labor intensity of the two commodities, but the amount of capital per unit of labor.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H-O模型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要素禀赋理论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扩展资料: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为俄林所接受。 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对此,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为瑞典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 在此背景下,俄林继承其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 而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 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在Ricardo 模型中,我们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在第三章的后面,我们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 在这一章,我们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的理论模型为222??,也即两个国家(1和2),两种产品(X 和Y ),两种要素(K 和L)。 如果仅有两种禀赋:资本和劳动,甲国资本充裕,而乙国劳动充裕,那么甲国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必定更具有竞争力,而乙国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一定更具有竞争力。 4.1 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 要素充裕度ρ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 例如,1国资本存量为1K ,劳动存量为1L ,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可以用1 1 K L 来衡量。 裕度。 我们从中也可看出,1国相对2国来说,资本更加充裕,劳动更加稀缺,而2国相对1国来说,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则更加充裕。 这说明,我们所说的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例如,中国相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资本稀缺而劳动充裕的国家;但若相对朝鲜来说,可能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 1K 1L 2L 2K L K 对于右图来说,1E 、2E 分别代表1国和2国要素总量束。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为 1 1 1 K L ρ= 2国的要素充裕度为 222 K L ρ= 也即,要素束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决定了该国要素充

要素禀赋论概念

要素禀赋论相关知识点整理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简称H—O理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 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与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为俄林所接受。1929-1933 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对此,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为瑞典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在此背景下,俄林继承其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 1933年出版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人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而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 《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掌握这些概念是理解要素禀赋论的关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