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版思修第四章

2015版思修第四章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大学生熟悉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历史发展,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其时代意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认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深刻认识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的密切关系,积极锤炼个人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的密切关系,如何锤炼个人品德;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思路】本章的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心,全面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突出道德观念的应用性和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把本章教学内容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广阔的生活背景相联系;针对理论问题,主要通过教师阐述,以理服人;针对实践问题,在课堂讲授中结合案例、视频、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导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这样说:“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现实生活中,道德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道德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节的内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材上说:“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的含义中包含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道德的作用形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比如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的话就会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和批评,这就是社会舆论的作用,或者一个人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很痛苦,很煎熬,这就是他内心信念在起作用;第二,它的作用方式是对人们进行善恶评价;第三,它的存在形式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道德是行为的规矩和做人的根本,道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找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在原始社会中,因为自然环境的恶

劣和人类个体自身能力的限制,人们必然要结成群体一起劳动,在群体劳动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样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等,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是道德的存在形式,所以可以说劳动为道德的起源创造了第一个历史条件。其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就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体现的是个体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只有人们有了社会关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和规范。假如像鲁宾孙那样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荒岛上或者像报道中提到的生活在动物世界中的狼孩那样,也就不存在道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形成的主观条件。因为当人们意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时,就产生了调节利益关系的自觉要求和意识,这就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道德的起源并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和自然本能,而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里有一个关于道德起源的趣闻,同学们欣赏一下,看一看这个故事讲得有没有道理呢?

【资料】猴子版的道德起源

【资料点评】原先被关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和新放进来的猴子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猴子有了偷香蕉被打的经历之后,形成了偷香蕉违背规范的意识,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就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所以猴子版道德起源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道德的起源。

刚刚我们明确了道德的含义,了解了道德的起源,那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归根到底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结构归根到底有两种基本形式: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相应于这两种结构存在着两种道德: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体现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的道德。

其次,社会利益关系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根源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所以道德在很大程度士是由一定的经济活动所表现的利益而决定的。人们实际上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来吸取并总结自己的道德观念。原始公有制社会产生了以氏族、部落整体利益为本位的道德规范;奴隶社会制定了体现奴隶主阶级利益和意志要求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制定了保护封建地主、贵族利益的道德规范;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社会制定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阶级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中的一条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剥削阶级的理论家否认道德有阶级性,总是把道德说成是超阶级的、超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他们宣传这种理论,是为了麻痹、欺骗被剥削阶级,使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接受他们的思想统治和精神奴役。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的变化,一旦旧的社会经济关系被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取代时,旧的道德体系便会被新的道德取代,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下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内部的变化也总会带来人们对利益关系的再认识,从而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某些改变。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通过对道德本质的认识,我们了解到道德是一定时代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关系的反映,但是反过来,道德通过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也能够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可以通过善恶观念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不管是现实生活道德楷模的言行,还是文艺作品所倡导的道德风尚,都具有道德感染力,都能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利益关系,做出正确行为选择,成长为有德之人。道德在个体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个体成长的导向和动力。当然,道德绝不是万能的。某人杀人劫财,如果不靠法律的强制手段加以制裁,仅仅凭借道德舆论的压力,让其承受良心的谴责,不仅起不到惩戒预防作用,甚至可能放纵犯罪,导致混乱。

2、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命令、指导、激励、惩罚等方式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如六个同学同住一个寝室,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大家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大家道德意识淡漠,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就会矛盾丛生,关系难处。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是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法国的卢梭也曾经写到,“良心啊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无知,然而却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任何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则的理智可悲地做一桩又

一桩错事。”这些论述都是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的高度赞誉,概括讲来,道德具有以下几种社会作用。

①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当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起来,并力图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时,代表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的道德便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同旧道德进行顽强的抗争,向人们表明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恶的、不正义的,新的经济关系是善的、正义的,为新的经济关系取代旧的经济关系进行辩护、斗争。当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确立起来,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以后,与它相适应的道德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发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和促进新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的作用。当一种经济制度走向衰亡,并逐渐为新的经济关系所取代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便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和习惯,同新的道德进行抗争,以阻碍新的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对政治和法律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它常常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政治思想,影响着政治运动的兴衰进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常常渗透到法律制度中,赋予法律以道德影响力和激发力。执政者和执法者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法律状况发挥一定的影响。道德对宗教、文艺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德常常通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作用于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人们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影响着他们在社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接受之后,必然对他们的劳动态度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可以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④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道德立足社会整体调节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可以通过教育、示范、激励、指导、沟通和舆论评价,为人们提供“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与标准,并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化解个体之间的矛盾,增进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营造和维护社会秩序。

⑤道德是个体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

人不是低等动物,更不是机器,一个人仅仅具有知识能力是不够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仅有专业知识的人和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是没有区别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更重要的事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提高做人的境界,担当起

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人格上成熟完善起来。正如斯福所说,培育一个人的知性却没有培育他的德性,等于是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威胁性的存在。所以道德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阶级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使体现本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本阶级的成员认识和接受,以约束本阶级成员的行为,使他们自觉地履行本阶级所要求的道德义务,从而达到调整阶级内部关系,维护阶级内部团结的目的。同时,每个阶级也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对其他阶级的成员施加影响,力图把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尤其是统治阶级,更是力图用本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全体社会成员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心甘情愿地服从自己的统治。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道德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道德,既存在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道德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基本历史阶段。

1、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形态,因而,原始道德也是道德发展的第一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个人离开氏族是无法生存的,既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压力,也不能防御其他氏族的侵袭。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与氏族整体的利益紧密相连。这样,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就成为原始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原始氏族社会,主要的道德规范就是互助和平等。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说,生活在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直到19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他们中间,一切都是平均分配,即使是在饥荒最严重的年月,假如他们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纵使饿得快要死了,也绝不触动它一下,而是跑回去向氏族成员报告,然后由年长者将鲸鱼平均分配。再有,如果你送给火地岛人一床被子,他也会照着伙伴的人数,分割成若干份!平等和互助,这就是原始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原始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正义。原始人的正义观念起源于血亲复仇。原始人所谓的正义,就是以打还打,以伤还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就是同等的报复原则。这种观念出于集体自我保护的需要。

简单、朴素是原始道德的突出特点。如列宁所说:在原始社会中,实际上是“风俗的统治”,“公共联系、社会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调节手段的权威性是原始道德又一重要特点,这一点是以后所有阶级社会的道德望尘莫及的。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族的秩序靠首领或妇女的威信来维持,族长、酋长的威望非常之高。恩格斯说,那时候,“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纯朴道德的高峰。

另外,原始道德还具有蒙昧、野蛮的特点。比如,在当时的生活中,吃人、杀俘虏、群婚等,都被认为是道德的。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是人类尚未开化的表现。所以我们说,原始社会的纯朴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中的最低的阶段。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在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任何奴役、买卖、虐待以至随意杀害都被视为合乎道德的行为,而奴隶的任何反抗言行则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轻视妇女是奴隶社会的道德的突出特点。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从来不劳动,并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的事情。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不仅仅奴隶主鄙视劳动,而且自由民也以体力劳动为耻辱。至于对妇女的歧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例如在原始社会中希腊妇女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到了古希腊的奴隶制时,就完全不同了。妇女未成年时完全从属于父母,长大出嫁后从属于丈夫,如果丈夫死了则从属于儿子。妇女不得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一般也不得接受任何教育。妇女对丈夫必须绝对忠诚,如果丧失贞操即要以命抵债,或者被卖为奴隶;而男子的一夫多妻却是合法的。

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制度和人身的隶属关系,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在西方有著名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四大德性;在中国奴隶社会则有忠、礼、孝、智、仁、勇、义等道德范畴。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道德规范甚多,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只要人人做到忠孝,他们就会江山永固。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忠孝。《忠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于忠”。《孝经》说:“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宋朝以后,更把忠孝绝对化了,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口号。男尊女卑,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也是封建道德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她们除了受神权、族权、政权的支配外,还受夫权的束缚。“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封建统治者大肆鼓吹读书做官和光宗耀祖的道德观念,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等,他们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十分卑下的事情,把劳动人民看作是下等人。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但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

德原则的实质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钱,是主宰一切、高于一切的圣物。一切是非善恶都以能否获得金钱为标准。恩格斯就曾深刻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列宁也指出:“做事就是为了挣钱——这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金钱关系。电影《百万英镑》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种关系。主人公亨利·亚当,衣衫褴褛,到处受到鄙视和冷遇,然而,当他出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时,马上得到热情地款待和令人肉麻的阿谀奉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道德观念,如良心、荣誉、信仰、爱情等,无不被金钱观念所消融。

5、社会主义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的核心是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会在本章第四节做详细的介绍,在这里不展开讲解。

6、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无私奉献为基本风范最为文明先进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它要求共产主义者必须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一心一意为人民;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道德也在不断进步,主要表现在: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越来越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完善;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作为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最高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导入】插入视频:2008年“感动中国”

奥运火炬手金晶,雪灾、地震中舍己救人的农民兄弟,退掉高回报的商业演出专心筹划

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等。过去的2008年给了我们太多灾难,也留给了我们太多感动。我们为什么感动?我想不仅仅是对受难者的同情,不仅仅是面对灾难的无奈,我们更多的是为涌动在这些故事中的真情而感动,为人们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感动。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国的2008年:“2008注定是荣耀与灾难交辉的一年,灾难的是中国人的土地,荣耀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在灾难面前,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了5000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依然以巨人之姿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原因就在于中国有着绵延不断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它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脉,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明确是非美丑,保证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乃至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民族的道德资源,唯有如此,才能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中国特色。

1、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能否坚持本民族的文化、道德传统,是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应该丢弃自身的文化、道德传统。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丢弃了自身的文化、道德传统,就会丧失历史基础和民族特色,就会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中国的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力,彰显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生机、优势和活力。

2、这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只有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更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形式,彰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民族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扎根历史,适应时代,贴近国情,意蕴深厚,形式活泼,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3、这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命脉,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和标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润泽作用,对于个人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具有重要的参照佐证作用,对于个体道德

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锤炼具有重要的激励鞭策作用,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具有重要的滋养充实作用。可见,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中国的文化土壤和道德背景,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一条主线,在公私之辨中,其主导性观念是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主张克己奉公。这种道德观念在历史典籍文献中多有体现。《诗经》:夙夜在公。《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战国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这些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于当前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仍具有重要意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贯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施加于别人。自己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达成。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一贯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互助团结,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敬礼让是优良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要求,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以礼待人。谦敬与礼相提并论,成为修己处世的基本规范。在这一行为规范中,“谦”是基点,“礼”是路径,“礼”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保障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所以,“养心莫善于诚。”信是一种诚实不欺、言行不贰的品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孟子则进一步将信提升到个体自我意识的层面,提出“有诸己之谓信”,认为信意味着自我尊重、自我肯定,因而,体现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内在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是做到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为重要的是道德需要。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认为,为学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素质”“化育气质”,达到“成圣”、“成贤”的道德境界,把道德人格养成,视为为人为学的根本宗旨。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即认为人生在世,虽不免一死,但有三种成就,可以在人们心中长存不朽,其中最不朽的成就,就是个人的高尚品德。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往往为了达到理想人格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重视修养践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强调个体在道德修养中能够积极实践、以身体道。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志气、积极行动,垂范践履,达到成就道德人格的目的。在追求道德的理想境界,成就道德人格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道德非常强调善学、慎思、内省、律己的功夫。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传统道德看来,这种个体道德的完善是国家社会的根本,它不仅仅是个体的修养问题,而且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因此强调“内圣外王”之道,推崇“修齐治平”之志。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传统文化常常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道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瑕玉并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复合体系。因此,学习借鉴传统道德,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如忠孝,古代的忠孝是为帝王服务的,统治者提倡为国尽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报国尽忠就是忠于君王。今天,我们应当去除“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时要鼓励和提倡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首先要坚持“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

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努力践行借鉴积极内容。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风雨历程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即中国革命道德。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道德体系,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脊梁,是塑造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基本伦理规范。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己显示出了巨大的支撑力量。

革命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以马克斯主义的伦理思想为指导,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它又传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崭新的道德体系。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列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产物。它萌芽、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国主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实事求是、律己修身等为规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革命道德形成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新时代的实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必然合乎逻辑地使之产生质的飞跃,向中国革命道德转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既是中国传统优秀道德的继承者,又是革命道德的创造者。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每个共产党员,在生活和实践中,都必须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导入】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尺和核心环节是什么?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经济繁荣与道德进步在市场经济中能否兼具并得?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不得不思考、不得不解决的紧迫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入第三节的学习。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在“全面”,我们追求的是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12月30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工作。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3、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五大法治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三个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个一体建设”,都让“依法治国”概念充实饱满、凸显全面性。

另外,“全面”的“依法治国”需要有所坚持的原则,这就需要提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全面”还体现在“依法治国”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

4、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执政以来,党的执政地位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如果不从严治党,很容易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腐败的风气就会滋生蔓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声誉,堕落成为腐败分子。如果容忍党内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必使整个党蜕变和衰败。为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括众多道德规范,在众多道德规范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基础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要求,是公有制经济基础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在社会道德建设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包括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既包括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面向共产党员和其他社会先进分子的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又包括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等面向普通社会成员的低层次的道德要求。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使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获得超越性,从而能够引领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使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获得普适性,从而能够被普通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践履,有利于在普通群众中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有不少深谙国情和经营之道的企业家都具有突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如海尔集团、石化集团、三九集团、康佳集团、长虹集团等,它们之所以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有的甚至跻身于世界500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仅注重企业自身的盈利,更注意社会用户的利益,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相反,那些只顾自己赚钱,不顾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则是短命的“冠生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取胜,一是靠设备改造、技术革新、强化管理,从生产环节上下工夫;二是靠优良的售后服务。在技术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服务的优劣常常能决定企业的命运。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越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越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

克服市场自身的一些固有弱点和负面影响,才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促进和保证不同企业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十五大报告又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这就是说,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除了牢牢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还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深刻把握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个人只是沧海中的一粟,而人民群众则是汪洋大海。作为个体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集体而独立存在的,在人民群众面前,个人如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很快干涸。因此,只有将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纳入集体实践的洪流之中,才能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生生活在集体中,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中,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多做贡献。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根本目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顾全大局,自觉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个人应当挺身而出,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见义勇为”、“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如在小孩落水、歹徒行凶的场合,围观者不管是共产党员还是群众,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有人建议设立“见死不救罪”,不妥。见义勇为只是道德义务,不应当上升为法律义务,否则有违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同学们一定听过这首歌,我觉得特别的美,因为我们听的不仅仅是它的旋律,更是它的内涵和精神意境。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好听的歌,既放松我们的身心,又陶冶我们的情操。

【教学建议】插入、播放歌曲《为了谁》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尤其需要明确的。集体主义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个人做出牺牲,更不是要求个人无条件地做出牺牲。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是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社会先进分子,他们形成了自觉地、一贯地、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在思想上时刻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行动上总是闪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维护集体利益当作自己的天职。其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往往具有突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优良的个人品质,他们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能够以国家、

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在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时,愿意多做贡献,少取报酬;在物质利益问题上,他们能够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愿意为了国家和社会利益做出一定的牺牲。其三是公私兼顾,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或“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我国公民普遍达到了这一道德境界。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

作为在校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排头兵,急先锋。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非荣辱观必须从小事、细节培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现实生活中无数事实告诫我们,小节不注意,大节也终将难保。只要我们明辨善恶荣辱,大是大非不含糊,生活细节不马虎,使社会主义荣辱观领会于心中,见之于行动,就一定能引领时代新风,做道德楷模。

2、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3、培养诚信守信的良好品质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

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客观地说,在物质贫乏的时期,节约、节俭不必做要求,因为那是人们必然的一种生活状态。然而,在物质富足、消费横行的时代,节约又成了稀罕物,不得不进行强调和引导。尤其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当下,节约显得极其重要,节约虽是个人行为,但却绝不是个人的事.

5、自觉学习道德规范

【本章小结】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深刻内涵,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等问题也有了具体的把握。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要秉承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复习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完善自己?

5、材料题:

钟南山,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1936年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2年至2002年任广州医学院学院院长,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从2002年底开始,钟南山这个名字就与“非典”联系在一起。作为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他参与会诊了第一批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将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命名为“非典型肺炎”。他主持起草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并提倡国内国际协作,共同攻克“非典”难关。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从接触第一例“非典”患者开始,67岁的钟南山院士就以一个战士的形象出现在民众和媒体面前。

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谈谈本段材料对你的启示。

【思修】选择题重点

2014-2015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重点、要点 (选择题部分) 一、考试形式:闭卷 二、试卷题型及分数分布: 1、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4题,共28分) 2、简答题:(每题8分,3题,共24分) 3、论述题:(每题16分,2题,共32分) 4、材料题(400字以上):(每题16分,1题,共16分) 绪论 教学要点: 1、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P7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P10 第一章 教学要点: 1,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P37 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P16 3,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P16 4、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P29 5、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P29 6、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P15 7、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p35 8、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P38 第二章 教学要点: 1、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主体。P45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P49

3、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是爱国行为P55 4、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情感P55 5、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P61 6、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p52 第三章 教学要点: 1、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目的P65 2、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是人生态度。P67 3,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P73 4、人生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p74 5、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P75 6、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P75 第四章 教学要点: 1、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劳动P90 2、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P91 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P104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P102 5、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P109 6、关于“大学生与诚信道德”P110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7、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P114 第七章 教学要点: 1、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P174 2、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173 1、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P180

思修教案第四章

编号: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案 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院(系):师资发展部 教研室:思政教学部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学分:3学分 授课专业班级:广编1401——1404;摄影1401、1402; 表演1401、1402;动画1401、戏剧1401 教师姓名:徐贝琳 职称: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 作者及出版社:罗国杰,夏伟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务处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组长:年月日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辅助手段 基本内容 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名言 马丁路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康德: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德谟克利特: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狄德罗: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二、道德两难 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而那个地方有两条铁轨,一条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在停用的铁轨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铁轨上玩很不巧的,火车来了(而且理所当然的往上面有很多小孩的,仍在使用的铁轨上行驶)而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因此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你会怎么办 三、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人是否能离开道德而得到幸福生活(讨论)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出现道德危机 1、曾经理所当然的道德/不道德行为在现代面临了质疑:要不要拾金不昧公车上要不要让座可不可以说谎 2、道德危机的表现 道德的权威危机——“偶像的黄昏” 道德规范的危机——“底线道德”的突破 道德价值的危机——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虚无主义 五、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语义分析: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指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是“德”与“得”相通,讲授为主PPT展示案例引导 90分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 1、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 3、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2、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实现理想信念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怎样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教学热点:1、在确立和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怎样看待和取舍眼前利益、长远利益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看待“理想信念无用论”、“渺茫论” 实践方案:1、举办学生举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 2、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完成实践报告 3、课堂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并写观后感进行评比 教学课时:3学时 实践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这种现象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呢?我们认为上述现象并不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只是存在于少数大学生中的特殊现象,然而,这一现象所涉及的问题却是突出重要的。那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理想信念的问题?据调研统计,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本章的学习将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而展开。本节课,我们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来讲授。 据调研统计,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的状况,这种模糊不清的状况既包括对理想信念基本含义理解的模糊性,还包括对理想信念重要性认识的模糊性。 【导入】目前社会上认为当代大学 生存在着“八有八无”现象: 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思想; 有文化、无德性;有目标、无信仰; 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 有青春、无热血;有索取、无奉献。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大学生应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自主、全面、创新、合作、终身学习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二、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和 行为选择的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2.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3.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得实施行为,一发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 重要意义。 三、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四、如何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1、重要意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 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2、基本方法: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 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 标,这需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 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二、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2.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 4.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人是社会的人,实现理想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中进行,正确的个人理想从根本上说是由正 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5.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或有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的 基础之上。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 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 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一、授课学时:5学时 二、教学目的: 学习有关道德的理论知识及其历史发展过程,明确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自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 三、重点:①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②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③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四、难点::①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②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 六、自学内容:无 七、相关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 八、教学法:讲授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为辅 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回顾与衔接:(5分钟) 上学期所讲内容。(互动)与本学期学习内容的联系。 导入语:(5分钟) 人生于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现象反思-------------------------------------10分钟 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他经济体的国度,在物质日益丰裕,初步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之时,精神何求?生活以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25分钟 1、道德的词源解释。从词源的解释了解道德起源。--------------------2分钟 2、道德的起源(视频:道德起源)----------------------------------8分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

思修教案第一章第三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大学生要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下,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能力目标:大学生应珍惜韶华,在服务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开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 情感目标: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难点: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教学方法、教具】 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分享】毕福剑 2015年4月6日,一段疑似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流出。视频中毕福剑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 央视高层2015年4月7日下午召开了办公会议,作出了从4月8日零点开始至12日零点止,暂时停播毕福剑主持的央视所有节目的决定。 2015年8月,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用调侃的方式损害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临时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认为这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责成央视机关纪委严肃处理。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思考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二、讲授新课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大学生要科学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勇敢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正当、人格完善等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2)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人的幸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3)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1)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 (2)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 (3)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1)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 (2)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 (3)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实现。 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1)生与死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 (2)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命可贵的意识,倍加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性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人生应有的光彩。 (3)大学生应珍惜韶华,在服务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开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 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 (2)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思修2015修订版第四章第二节

第一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继承和xx优良xx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都不能推理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

2015思修复习题目(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考试复习题 绪论 1.大学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充分认识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3)树立自主,全面,创新的学习理念。 (4)培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2.大学的学习理念和优良学风是什么? (1)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全面学习理念,创新学习理念,终生学习理念。 (2)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3.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的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道德与法律共同发挥作用。 (2)思想道德为法律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法律正义性,合理性的重要基础。 (3)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并推动思想道德的传播与践行。 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 5.谈谈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内涵的理解。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2015版《思修》绪论教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新课导入:同学们是否有观看9月3日上午的阅兵仪式和9月4日晚上中央1台播放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什么?主要讲了哪几个内容?对你有什么启示?有何感谢和体会?-----学生谈体会教师点评进入新课。 2015年,第八届《开学第一课》,以“英雄不朽”为主题。本届节目主题将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指导,选取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向孩子们讲述一个个英雄故事。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围绕“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四节课,通过讲述英雄故事让孩子们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思考:1、你想在《思政开学第一课》中学到什么?2、未来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说一说:是否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呢?请各位同学就近结合讨论,来到大学之后的感受和有哪些不适应,然后咱们一块来分析一下大家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 总体有如下一些表现:孤独感、焦虑感、自卑感、空虚感、迷茫感、失落感、被动感等等。 思考:1、你们所理解的“大学”是什么?2、你们想像中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3、你们打算怎样度过宝贵的大学三年生活?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的内涵 1、大学的内涵 ①实施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阶段。 ②大学是知识密集、学科比较集中的地方。 ③培养有修养的公民,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什么是高职教育?如何看待高职院校?说一说:现实中的大学怎样?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之上实施的,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诸领域各具体岗位培养实践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教育。 如果现实的大学与自己理想的大学有落差,应该调试自我,快速适应: (1)平和心态,面对现实。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2)树立“人无全才,人人有才”的意识。 (3)悦纳自我,接纳他人。

思修教案第四章

思修教案第四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编号: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案 2014 ~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院(系):师资发展部 教研室:思政教学部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学分: 3学分 授课专业班级:广编1401——1404;摄影1401、 1402;表演1401、1402;动画1401、 戏剧1401 教师姓名:徐贝琳 职称: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 作者及出版社:罗国杰,夏伟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务处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组长:年月日 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名言 马丁路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康德: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德谟克利特: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狄德罗: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二、道德两难 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而那个地方有两条铁轨,一条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在停用的铁轨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铁轨上玩很不巧的,火车来了(而且理所当然的往上面有很多小孩的,仍在使用的铁轨上行驶)而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因此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你会怎么办 三、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人是否能离开道德而得到幸福生活( 讨论)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出现道德危机? 1、曾经理所当然的道德/不道德行为在现代面临了质疑:要不要拾金不昧公车上要不要让座可不可以说谎 2、道德危机的表现 道德的权威危机——“偶像的黄昏” 道德规范的危机——“底线道德”的突破 道德价值的危机——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虚无主义 五、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语义分析: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讲授为主PPT展示案例引导 90分钟

最新思修课实践教学手册2016版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实施手册 学院: 专业: 班级: 上课时间:星期第节 第组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教研室制

教学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教学内容:教材各章节 教学方式方法:1、学生全员参与,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网络课程互动及答疑。网址:http://115.158.18.67/sxdd/ 一、课内教学操作流程 (一)教师 事先设计好课本各个章节的实践教学课题或项目,并将学生参与课题或项目的方式方法及要求布置给学生。 (二)学生 1、分组 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以每6-10人为标准将“专业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2、选题 “小组”同学根据老师给定课题,选定其中一个作为“小组”的研讨课题;各“小组”选定的课题不能重合。 3、论证与讨论 “小组”选定课题后,严格按照以下操作步骤进行: ①小组成员根据所选课题,写出自己的“论证报告”; ②小组成员持“论证报告”参与小组讨论; ③小组成员从讨论中集体得出结论,形成小组“讨论报告”。 ④在课堂上,小组将课题讨论过程、结果以PPT形式展示,由专人向全 班同学讲解并回答质疑。 4、注意事项:每位同学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发言)不得少于3次。

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单独开展。鼓励参与社团、协会、学生会、团委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和社会实践活动感想。每位同学一学期社会实践不少于3次。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专业班级班长:负责督促本专业班级各小组组长的工作,负责小组材料的收集和上交,负责与老师、其他班级班长的沟通协调工作;负责督促本班级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工作;完成老师布置的其他工作。 小组组长:负责开展本小组整体工作。填写《操作手册》相关表格、收集和上交小组材料;与老师、班长沟通协调;完成老师布置的其他工作。 四、考核内容及办法 1、考核内容: 小组“讨论报告” 个人“主题论证” 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个人社会实践感想 课堂讲解及讨论质量、出勤率、课堂表现。 2、考核办法 讨论报告20分。每小组提交1份。 论证报告20分。每位同学提交1份。 课堂ppt讲解10分。 出勤率10分。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情况)10分。 课外社会实践活动30分:其中个人社会实践计划10分;社会实践活动感想20分(附活动内容的照片或视频。)

2015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答案(1)

2015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绪论 1、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P1-2 (1)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3.树立新的学习观念。(自主、全面、创新学习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大学的学习理念和优良学风是什么?P3 理念: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 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3、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关系?P8 联系: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反映,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在许多方面都是想通的,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设为法律建设提供了目标。 区别:表现形式: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道德规范的内容它存在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调节领域: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法律之调整人们有关法

律的行为.调节方式: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 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1 ⑴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⑵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 5、谈谈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内涵的理解。P9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第一章 6、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P15,P17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三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章

教学内容: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之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理想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并对于人与理想的关系形成一个深入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想的概念; 2.理想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理想与人的关系; 2.理想的现实性与超前性; 3.理想的科学性与理想的层次性; 授课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10分钟) 以“人为什么要有理想?”这一基本问题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对于人与理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人是一种理想存在”这一基本结论,使学生对于理想的认识进入一个理性反思的宏观视野。 【案例引用】《礼记·大学》的“知止”概念和周星驰在《少林足球》当中的经典台词 【案例分析】 《礼记·大学》当中提出“知止”的概念,认为人应当“知其所止”,也就是人应当有目标、有追求,这是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之为人的意义前提。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他们成长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媒体时代,对于流行文化非常熟悉。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周星驰在其电影《少林足球》当中说出了“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一经典台词,以通俗的方式表明了理想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结合周星驰本人的人生经历,指出他对于演员理想的顽强追求,以及由此获得的人生超越。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约80分钟) 1.理想的含义(5分钟)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图表演示】显示理想概念中的核心要素,并对其进行讲解分析。 2.理想的特征(45分钟) (1)时代性与阶级性 理想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当中,还必然带有特定阶级的烙印。这表明,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对于理想,人们应当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 (2)现实性与超前性 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任何理想都必须产生于现实的土壤,同时又向未来开放,其作为一种与人之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现实而存在于人的思想当中,并最终落实为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实践性与多样性 理想不是空想,它源自于人的具体实践,是具有实现可能的理性追求。理想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理想具有多样性。 【课堂讨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0分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当前许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其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理想认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何理性认识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辨清楚理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们最终认识到此种论调的错误在于将理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形成对立。 3.理想的类型(20分钟) 理想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重要的是按照性质划分的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以及按照层次划分的一般理想与崇高理想。 【案例引用】:爱因斯坦关于理想的名言,以及青年毛泽东的诗篇 引导学生认识到,理想对人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密切相关,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和崇高的理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