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C. 鹊巢其上巢:筑巢

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1)A

(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诲女知之乎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 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B女通“汝”C.知:通“智”D.说通“悦”。

(2)A项:自己。B项:了解,知道。C项:旧知识;所以。D项: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

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期:约定。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③句意:这天。是:这。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之:动词,至。焉:疑问代词,哪里。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①,好勇力,志伉直②,冠雄鸡,佩猳豚③,陵暴④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⑤,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注】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④陵暴:欺凌,施暴。⑤质:质,通“贽”,礼物。

【丙】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指点评论。磨,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回转顾望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①冠雄鸡________

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①好勇力________

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傍若无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顾”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冠”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好”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好”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堪”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①能够承受,经受得起;②可以,能够。在这里“堪”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委”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设”意思是“使用,运用”,“诱”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傲”意思是“对……傲慢”,“以”意思是“用”。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①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②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③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看

⑵戴帽子;穿儒服

⑶喜欢;忍受

⑷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傍若无人。

⑸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

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⑹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

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⑺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

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________

②遂得水________

(2)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1)通“返”,返回;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反:通假字,动词,通“返”,返回;②得:动词,找到。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智:智慧;用:利用。句意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老马识途: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1)①通“返”,返回;②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节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节选自《世说新语》)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

⑤取之信然________

⑥大人问其故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

B. 取之信然(代“李树”)

C. 人问之(代“王戎”)

D. 由是宗族奇之(代“孔融”)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B.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C.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D.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5)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

(2)B

(3)C

(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动词,离开;委:动词,舍弃;尝:时间副词,曾经。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平时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取之信然:人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不是李树,B项错误。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句子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所以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期、无信、无礼、此必”等字的解释。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的相同之处:机智聪慧,能言善辩。二人年龄虽小,但是机敏聪慧过人,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立即做出反应,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客人把杨梅果戏说成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小孩反映迅速并能用孔雀鸟回应,真是聪明过人。

故答案为:(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2)B;(3)C;(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

理解。古今异义词:去、委、尝,不要用现代汉语意义解释。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指代李子果实,不是李子树。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大家)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主谓结构)诸儿竞走取之/(转折)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君:您;家君:父亲:期:相约;此必苦李: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相同点: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答。【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因此,整个宗族的人都认为孔融不同寻常。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选自《韩非子》)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何故一足________ ②夔一而足矣________

③使为乐正________ ④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⑤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⑥国人道之________

(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何故一足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 宋之丁氏学而时习之

C. 有闻而传之者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 哀公问于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闻夔一足,信乎?

②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________。

乙: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________。

丙: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________。

【答案】(1)原因、缘故;足够、够;担任、做、当;从井里取水;等到、待;讲述(2)D

(3)①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示例一: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示例二:对于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示例三: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学习中,既要学习探究书本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读懂篇幅短小的故事,感受凝练的语言、简单的结构;虚构的故事情节;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读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为”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理解。

(2)A什么;多少。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学过的知识。C听说这件事;听说。D 对。故选C。

(3)ABD理解正确。C理解错误,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但这个“清”是凄清、冷清的意思。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抑郁,而周围凄清的环境又触发了他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故选C。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一足:只有一只脚;信:相信。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此句翻译时应调整为: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这道题前两空要求填写这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故事内容分析,第一则通过夔只有一脚的故事说明凡是听到传闻,都不要轻信,而要去探究事实的真相。第二则寓言通过穿井得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

未经证实的传闻。第三空要求填写如何阅读寓言,这要求从语言的特点着手,寓言的特点是: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⑤"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还考查有关语寓言的文学常识。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文章内容,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而解答文学常识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附参考译文】

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于是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条腿的意思。’”

10.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 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D. 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B

(2)①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②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解析】【分析】(1)A期(第一个):约定。C顾:回头看。D去:离开。故选B。(2)第①句中,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日中:中午。第②句中,虽:即使,不能理解为虽然;期:完成约定。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第①句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第②句要把“可不”调整成“不可”。

(3)甲文讲“友人”不守信用,连一个小孩子都瞧不起;乙文讲魏文厚讲信用的故事,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因此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这两个故事告诉的道理也是如此,当然也可围绕“诚信”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而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B. 险躁则不能冶性(轻薄浮躁)

C. 又相天子(辅佐)

D. 守之以浅者(不久)

(2)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4)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静以修身

C. 子无以鲁国骄士

D. 守之以恭者

(5)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告诫的内容不同,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两文的中心内容。

【答案】(1)D

(2)然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4)B

(5)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劝勉儿子: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解析】【分析】(1)A: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广:增长,正确。B:险躁则不能冶性: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险躁:轻薄浮躁,正确。

C:又相天子: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正确。

D:守之以浅者:用浅陋来保有渊博。浅:浅陋。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

(2)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是: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据此断句为: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字:夫、行、以、俭、养德。句意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关键字:谦、亡、身、是也。句意是: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4)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以,介词,表示凭借。

B:静以修身:用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介词表示目的,来。

C:子无以鲁国骄士: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以,表凭借,因为。

D:守之以恭者:用恭敬的态度去保持。以,介词,表示凭借,用。

B项和其他三项不同,故选B。

(5)《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诫子》: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周公劝勉儿子: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故答案为:(1)D

(2)然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4)B

(5)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劝勉儿子: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浅:浅陋,D项错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句意断句:然一沐三握发/(并列句)一饭三吐哺 /(解释原因)犹恐失天下之士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静以修身: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②谦;谦虚谨慎;亡其身者: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是:这样。

(4)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B项和其他三项不同。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诫子书》: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诫子》: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附参考译文】

(甲)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十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十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整理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 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⑥老骥伏枥 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 ⑥写景的句子是: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淮上与友人别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 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 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C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七年级上册古文大全

七年级古文大全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一、《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字,代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鹤唳()项为之强()土砾()凸凹()()藐()小凹者为壑()怡()然自得 3.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睁开)明察秋毫()纹理()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超出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私拟作(私下,私自;比拟) 项(颈,脖颈)为之强(通“僵”,僵硬) 徐( 慢慢地)喷以( 用)烟鹤唳( 鸣叫)云端怡然(愉快的样子) 盖( 原来是) 方(正)出神鞭(用鞭子打,抽打)数十 4、一词多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序号)A、代词,代人,代物,代事;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舒缓语气,不翻译D、语末助词,不翻译;E、动词,去,往,到、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B ) 3、心之所向() 4、昂首观之( A ) 5、项为之强(A) 6、使之冲烟而飞鸣( A ) 7、为之怡然称快( A)8.至之市(E 去,往,到、) ?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A、用,拿;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B、把,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2018.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018.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 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十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十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汇总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整理) 5、童趣(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0、《论语》十则《论语》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初一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注解+翻译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 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解:【内集】家庭集会【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俄而】不久, 一会儿【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因】凭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 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 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 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解:【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哉】语 气词,表示感叹【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 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 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 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 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 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 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 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 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 改变。”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②狼亦黠矣________ ③止有剩骨________ ④耽眈相向________ ⑤意暇甚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意”:神情、态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如故”:像原来。“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通“早”。②昧爽:拂晓。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翻译

1.童趣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当)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它们(蚊子),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图,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论语十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 让学业陷入困境。” (这一句有两种解释,我推荐第一种)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由,我教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 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3.古代诗歌四首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